您的位置:首页 > 吉日

木火土金水对应的味道(木火土金水对应表)

木火土金水对应的味道(木火土金水对应表)

中医入门:解读木火土金水,相生相克相乘相侮和五脏一体观

小王恭敬地站在谢老师面前,轻声问道:"谢老师,我最近在学习五行的生克乘侮,但还有些疑惑。您能给我解答一下吗?"

谢老师抬起头,看着小王,微笑着点了点头:"当然可以,小王。五行的生克乘侮是中医理论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们来详细聊一聊。"接着,谢老师站起身,走到房间的一边,他伸出五根手指,指向墙上挂着的五个颜色不同的画板。画板上分别标着"木"、"火"、"土"、"金"、"水"这五个字。

五行指的是木、火、土、金、水

谢老师解释道:"五行指的是木、火、土、金、水这五种物质运动,古代学者和医家认为它们是构成世界万物的五大元素。我们按照事物的不同性能、作用、形态等,将它们分别归属为木、火、土、金、水五类。比如,人体的肝、胆、目、筋、怒这些都归属于木;心、小肠、舌、脉、喜则属于火;脾、胃、口、肉、思属于土;肺、大肠、鼻、皮毛、悲则属于金;肾、膀胱、耳、骨、恐则属于水。"

小王听得津津有味,他注视着画板上的五行标识,试着记住每个分类的内容。

谢老师接着说道:"五行之间还有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我们用五行相生、相克、相乘、相侮的规律来概括。"

谢老师一边说着,一边在画板上用手指指向不同的元素标识,解释着五行之间的关系。

相生

"首先是相生,即相互资生、促进。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谢老师指着画板上的木,示意小王注意。

相克

"然后是相克,也就是相互制约、克制。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谢老师依次指着画板上的元素,强调它们之间的制约关系。

小王听得入迷,他试图将这些规律记在脑海里,同时在心里默默地思考着每一种生克关系。

相乘

"接下来是相乘,指的是乘虚侵袭,也就是相克太过。比如,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相乘与相克的不同之处在于,乘者过强,被乘者过弱,属于反常状态。" 谢老师耐心地解释着。

小王听得有些明白,他感觉自己对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相侮

谢老师指向画板上的最后一个元素:"最后是相侮,也就是恃强凌弱,即反克所胜。比如,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本是自己可克胜的一方,却反而被它克胜,属于反常状态。" 谢老师的声音中透露出一丝丝无奈。

五行与五脏

小王又问谢老师:“谢老师,五行和五脏又是什么关系?”

谢老师说:“人体五脏肝、心、脾、肺、肾对应五行分别为木、火、土、金、水。”

谢老师接着说:“古代的中医家以五行的特点来比象说明五脏中某些生理功能的特点。就像木中的性条来达到曲直,这都是有着发生的特点的。而我们身体中的肝脏肝性柔和舒畅且主疏泄,还有主生发之气。故肝属木,火为阳热之象,还具有上炎之性,而心为阳脏主动,心阳有着温煦的作用。故心属火,土则为万物之母;土具有生化和长养万物的特性。而我们身体中的脾就具有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故脾属土,金有清肃,收敛特性,而身体中的肺主要就是起到呼吸的作用,主肃降,故肺属金;水就具有湿润下行的特性。而我们身体中的肾脏能藏精,主身体中水代谢之调节并使废水下行排出体外,所以肾主水。”

小王专注地倾听着谢老师对于中医的解释,非常认真地做着笔记。

中医的五脏一体观

小王又问:“谢老师,中医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五脏一体观,请问您可以给我讲讲吗?”

谢老师微笑着点了点头,他深深吸了一口气,开始讲述这些概念背后的故事。

谢老师说道:“五脏一体观是中医学中一种重要的理论观点,它认为人体是由五脏、六腑、形体和官窍等组成的。五脏包括心、肝、脾、肺、肾,它们是人体的核心器官。六腑包括胆、胃、小肠、大肠、膀胱和三焦,它们与五脏相互配合,共同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形体则包括筋、脉、肉、皮和骨,它们是人体形态的基本组成部分。官窍则指的是目、舌、口、鼻、耳、前阴和后阴等器官。”

人体五脏生理系统简表

小王听得津津有味,他开始想象五脏一体观在人体内部的神秘景象。他看到心脏在体内静静地跳动,肝脏如同一片充满活力的森林,脾脏是一个温暖的大厨房,肺脏则像是一座绿色的花园,肾脏则是一片深邃的池塘。这五脏相互连接,相互影响,形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

谢老师继续说道:“五脏一体观认为,这五个生理系统之间具有结构的联系性和功能的统一性。它们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共同维持着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这种以五脏为中心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对于中医诊断和治疗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小王感叹道:“原来人体内部是如此复杂而又精妙的一个系统啊!五脏一体观的理念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中医的观点。”

谢老师微笑着鼓励道:“是的,中医的观点深深扎根于对人体的细致观察和哲学思考。除了五脏一体观,中医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精气神一体观。”

小王兴奋地问道:“精气神一体观又是怎样的呢?”

谢老师继续解释道:“精、气、血、津液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而神则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整体表现。精可概括为精、血、津液,它们相互转化、互相滋养。精气神一体观认为,精可以转化为气,气可以化为精,精和气共同滋养和生发神,而神则统驭精和气,形成有机的整体。”

小王陶醉在这些哲学思想中,他想象着精、气、血、津液在人体内流动的景象,它们相互转化、互相滋养,形成了一个生机勃勃的循环系统。而精气神则如同一束明亮的光芒,灿烂地照耀着整个人体。

小王感慨地说道:“精气神一体观的概念真是美妙而深奥,它让我更加明白了人体内部物质与精神的紧密联系。只有当我们的精、气、血、津液得到滋养和平衡,我们的身体和心灵才能健康和谐。”

谢老师笑着点头,并鼓励道:“正是如此!中医强调人体的整体性和平衡性,通过调整精气血津的平衡,调养精神,来达到治疗和保健的目的。另外,除了强调“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中医也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和“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这就是中医的整体观念!”

小王又再次感慨地说:“中医真是博大精深呀!”

谢老师说:““中医学理论体系以人为本,以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为背景,揭示生命、健康、疾病等重大医学问题,中医要求医者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从中充分体现出整体观念的指导意义。你要好好加油!”

天地四时五行与人身五脏之间的联系

【本篇是:彭博士讲《黄帝内经》系列-精华篇-之一百九十一。(更多精彩内容持续更新中……)】

“天有四時五行,以生長收藏,以生寒暑燥濕風,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黃帝內經•陰陽應象大論》

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中医彭鑫博士,今天我们继续讲解《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我们先看原文:“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这段原文从字面上理解非常容易,因为我们学了这么长时间《黄帝内经》,知道四时五行,五脏之气,都是怎么样一种对应关系,我再带领着大家复习一下,从这段原文上来进行复习。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天指的是大自然,《黄帝内经》的很多篇章当中,天的含义实际指的就是大自然的意思,大自然的变化是分为四时五行的,四时是春夏秋冬四时的交替,五行有木、火、土、金水五行的运行和变化,因此他就会产生生长收藏这样一个规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四时的规律。因此又产生了寒暑燥湿风这五种的气。(今日头条@中医彭鑫博士)这就影响了自然界的万事万物,跟生长化收藏的规律是一致起来的。对应到人叫做“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这什么意思?就是五行对应到人身体上是肝心脾肺肾五脏,五脏就产生了五气,也叫五志,五气化生出的五志就产生了喜怒悲忧恐五种不同的情志活动,所以这就是天地阴阳人体是一个统一的系统的关系,这就是以四时五脏阴阳五行作为核心的整体观。

人身体上有五脏,天地之间有五行,这就是一种整体观的概念,就是把人放在自然界当中,自然界当中的很多规律和运行的道理是跟人体相通的。我们由此就知道《黄帝内经》自始至终就贯彻了非常重要的一个方法论叫做天人相应。这也是一种古人对于人身体,还有大自然规律的认知,认为自然界的规律同样适用于人身体上,所以自然界有四时五行,人身体就有五脏化五气。

关于这段话的理解,古代的医家都有自己的高见,我们看一下张景岳在《类经》里面讲“四时者,春夏秋冬,五行者,木火土金水,合而言之,则春属木而主生,其化以风;夏属火而主长,其化以暑;长夏属土而主化,其化以湿;秋属金而主收,其化以燥;冬属水而主藏,其化以寒。五行各一,惟火有君相之分。此言寒暑燥湿风者,即五行之化也。”张介宾在《类经》里边把这段话注解的非常透彻,也很全面。(今日头条@中医彭鑫博士)他说四时就是春夏秋冬意思,五行就是木火土金水。如果一一进行辨别性的分类,就是“春属木而主生,其化以风”,春天对应的就是木,主升发,所以他的化是风气。“夏属火而主长”,生长化收藏的长,主长的话,“其化以暑”,或有的篇章叫做其化以火,大家记住这个地方就分了,就是火分为两种,一个暑一个火,也有叫做一个暑一个热,他两个是把火给分开了,我们之后会讲。“长夏属土而主化,其化以湿”,长夏就是介于夏季和秋季之间的这样一个过渡时期,这个时期就是三伏天的这段时间,就夏天结尾了,秋天开始这段时间,这个时期有什么特点?就是天气非常热,但是湿度还特别大,这个时候化出来的气就是湿气,这个时候人就容易中暑中湿,身上有湿气这种表现。到了秋季,“秋属金而主收,其化以燥”,秋天隶属于五行当中的金,主收藏收敛,化出来的气是燥气。“冬属水而主藏,其化以寒”,冬天属水,是主收藏的,化出来的气是寒气。“五行各一”,金木水火土五行都是一个,只有火分为君火和相火,我们以后如果有机会跟大家详细讲讲五运六气里就有一个理论叫做少阳相火,少阴君火,他两个是不同的。“此言寒暑燥湿风者,即五行之化也”,寒暑燥湿风那讲的就是自然界的五行化出来五气,讲的就这意思。

我们再往后看,“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喜怒悲忧恐对应的就是五脏化出来的五气,五气指的就是五脏之气,对应到身体上就有五脏化出来的气,也就是五种情志,五脏化出来的气分别对应的是什么?对应的就是心化出来的气是喜,肝化出来的气是怒,脾化出来的气是忧,肺化出来的气是悲,肾化出来的气是恐,因此叫做喜怒悲忧恐。

有的人说这顺序不对,应该是木火土金水才对,怎么你这个地方成了火木土金水?因为这就是古人的一种书写习惯,这样书写读起来比较押韵,所以在这一块不用特别拘泥于顺序,但是你要知道这是五脏化出来的五气,详细来讲,就是五脏之气化出来的五种情志,也叫五志,我们之前讲五行五脏对应表的时候专门跟大家讲过,五脏对应的就是五种情志,有的时候把悲划归于脾胃,有的时候把悲化归于肺,但是综合我们之前学过的重点篇章,我们是以《金匮真言论》为主的,这个悲就属于肺,忧思属于脾,是这样一种归属关系,喜属于心,怒属于肝,恐属于肾,这个都是没有任何争议的。

很多人就说了,五脏跟五志是怎么样一种直接对应起来的,怎么心就对应喜,肝就对应怒,他们是怎么对应起来的?这里就涉及到一个话题,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对于五行的划属问题,就是说我们身体上的五种脏,不仅是五个器官,同时也对应的是五个系统,(今日头条@中医彭鑫博士)既然是五个系统纵向联合的话,他就在不同的层次会有不同的表现,比如在情志方面就表现为五志,要是在身体就表现为五窍,比如肝开窍于目,心开窍于舌,脾开窍于唇,肺开窍于鼻,肾开窍于二阴,他就是在身体表面的五窍就是对应这五个层次当中的五个表现,这是纵向系统所对应过来的,所以我们在学《黄帝内经》,学五脏五行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到他是五个纵向的联合起来的系统。

在情志方面,我们都知道我们的情志大概是分为这五大类,如果加上思,再加上惊,就叫七情,其实思和忧它两个类似,惊是一个特殊的情志,其实按照常规的五个情绪上的表现,就是喜怒忧悲恐这五种是比较常见的。(未完待续)

本篇是:彭博士讲《黄帝内经》系列-精华篇-之一百九十一。(更多精彩内容持续更新中……)

免责声明:本文为健康知识分享。文中所涉及的药物、药方、针灸以及其他各种治疗和养生方法,请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应用,切勿自行应用。如因不当使用所产生的问题,概不负责。版权声明:本文作者彭鑫,本文为原创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引用。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保留相关法律权利)

中医入门:解读木火土金水,相生相克相乘相侮和五脏一体观

小王恭敬地站在谢老师面前,轻声问道:"谢老师,我最近在学习五行的生克乘侮,但还有些疑惑。您能给我解答一下吗?"

谢老师抬起头,看着小王,微笑着点了点头:"当然可以,小王。五行的生克乘侮是中医理论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们来详细聊一聊。"接着,谢老师站起身,走到房间的一边,他伸出五根手指,指向墙上挂着的五个颜色不同的画板。画板上分别标着"木"、"火"、"土"、"金"、"水"这五个字。

五行指的是木、火、土、金、水

谢老师解释道:"五行指的是木、火、土、金、水这五种物质运动,古代学者和医家认为它们是构成世界万物的五大元素。我们按照事物的不同性能、作用、形态等,将它们分别归属为木、火、土、金、水五类。比如,人体的肝、胆、目、筋、怒这些都归属于木;心、小肠、舌、脉、喜则属于火;脾、胃、口、肉、思属于土;肺、大肠、鼻、皮毛、悲则属于金;肾、膀胱、耳、骨、恐则属于水。"

小王听得津津有味,他注视着画板上的五行标识,试着记住每个分类的内容。

谢老师接着说道:"五行之间还有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我们用五行相生、相克、相乘、相侮的规律来概括。"

谢老师一边说着,一边在画板上用手指指向不同的元素标识,解释着五行之间的关系。

相生

"首先是相生,即相互资生、促进。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谢老师指着画板上的木,示意小王注意。

相克

"然后是相克,也就是相互制约、克制。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谢老师依次指着画板上的元素,强调它们之间的制约关系。

小王听得入迷,他试图将这些规律记在脑海里,同时在心里默默地思考着每一种生克关系。

相乘

"接下来是相乘,指的是乘虚侵袭,也就是相克太过。比如,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相乘与相克的不同之处在于,乘者过强,被乘者过弱,属于反常状态。" 谢老师耐心地解释着。

小王听得有些明白,他感觉自己对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相侮

谢老师指向画板上的最后一个元素:"最后是相侮,也就是恃强凌弱,即反克所胜。比如,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本是自己可克胜的一方,却反而被它克胜,属于反常状态。" 谢老师的声音中透露出一丝丝无奈。

五行与五脏

小王又问谢老师:“谢老师,五行和五脏又是什么关系?”

谢老师说:“人体五脏肝、心、脾、肺、肾对应五行分别为木、火、土、金、水。”

谢老师接着说:“古代的中医家以五行的特点来比象说明五脏中某些生理功能的特点。就像木中的性条来达到曲直,这都是有着发生的特点的。而我们身体中的肝脏肝性柔和舒畅且主疏泄,还有主生发之气。故肝属木,火为阳热之象,还具有上炎之性,而心为阳脏主动,心阳有着温煦的作用。故心属火,土则为万物之母;土具有生化和长养万物的特性。而我们身体中的脾就具有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故脾属土,金有清肃,收敛特性,而身体中的肺主要就是起到呼吸的作用,主肃降,故肺属金;水就具有湿润下行的特性。而我们身体中的肾脏能藏精,主身体中水代谢之调节并使废水下行排出体外,所以肾主水。”

小王专注地倾听着谢老师对于中医的解释,非常认真地做着笔记。

中医的五脏一体观

小王又问:“谢老师,中医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五脏一体观,请问您可以给我讲讲吗?”

谢老师微笑着点了点头,他深深吸了一口气,开始讲述这些概念背后的故事。

谢老师说道:“五脏一体观是中医学中一种重要的理论观点,它认为人体是由五脏、六腑、形体和官窍等组成的。五脏包括心、肝、脾、肺、肾,它们是人体的核心器官。六腑包括胆、胃、小肠、大肠、膀胱和三焦,它们与五脏相互配合,共同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形体则包括筋、脉、肉、皮和骨,它们是人体形态的基本组成部分。官窍则指的是目、舌、口、鼻、耳、前阴和后阴等器官。”

人体五脏生理系统简表

小王听得津津有味,他开始想象五脏一体观在人体内部的神秘景象。他看到心脏在体内静静地跳动,肝脏如同一片充满活力的森林,脾脏是一个温暖的大厨房,肺脏则像是一座绿色的花园,肾脏则是一片深邃的池塘。这五脏相互连接,相互影响,形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

谢老师继续说道:“五脏一体观认为,这五个生理系统之间具有结构的联系性和功能的统一性。它们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共同维持着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这种以五脏为中心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对于中医诊断和治疗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小王感叹道:“原来人体内部是如此复杂而又精妙的一个系统啊!五脏一体观的理念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中医的观点。”

谢老师微笑着鼓励道:“是的,中医的观点深深扎根于对人体的细致观察和哲学思考。除了五脏一体观,中医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精气神一体观。”

小王兴奋地问道:“精气神一体观又是怎样的呢?”

谢老师继续解释道:“精、气、血、津液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而神则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整体表现。精可概括为精、血、津液,它们相互转化、互相滋养。精气神一体观认为,精可以转化为气,气可以化为精,精和气共同滋养和生发神,而神则统驭精和气,形成有机的整体。”

小王陶醉在这些哲学思想中,他想象着精、气、血、津液在人体内流动的景象,它们相互转化、互相滋养,形成了一个生机勃勃的循环系统。而精气神则如同一束明亮的光芒,灿烂地照耀着整个人体。

小王感慨地说道:“精气神一体观的概念真是美妙而深奥,它让我更加明白了人体内部物质与精神的紧密联系。只有当我们的精、气、血、津液得到滋养和平衡,我们的身体和心灵才能健康和谐。”

谢老师笑着点头,并鼓励道:“正是如此!中医强调人体的整体性和平衡性,通过调整精气血津的平衡,调养精神,来达到治疗和保健的目的。另外,除了强调“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中医也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和“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这就是中医的整体观念!”

小王又再次感慨地说:“中医真是博大精深呀!”

谢老师说:““中医学理论体系以人为本,以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为背景,揭示生命、健康、疾病等重大医学问题,中医要求医者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从中充分体现出整体观念的指导意义。你要好好加油!”

倪海厦先生关于五脏与五行和阴阳的精彩解读【人纪 针灸篇】

文本

五脏的属性,就是木火土金水,五行的属性。甲乙是木,丙丁是火,脾胃是土,庚辛属金。我们 会用纳天干,就是取它的五行。中医的五行理论木火土金水,就是不易让他人了解。八纲辨 证法,用别的方法还不行,仍要用阴阳五行,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在每一个 行的中间,我们再分阴阳。阳木,还有阴木,阳火,阴火,阳土阴土。木火土金水刚好都有 分阴阳。 所以有十个天干数,代表十个天干。木代表肝,心脏是火,脾脏是土,肺脏是金,水是 肾脏,同样的,水又分阴阳,五行都有阴阳的现象。那我们讲的脏,就好像收藏的藏。 五个脏,就是收藏,就是阴。腑是消化系统,就是所谓的阳,这里面阴木就是肝,阳木 就是胆,阴火就是心,阳火就是小肠,火有两个东西,心脏是一个,小肠是一个。脾土就是阴,脾是内脏和阳土相对就是胃;肺是阴脏与大肠相对,而水分阴水和阳水,脏为阴腑为阳,因此肾是阴,膀胱为阳。也是相表里的对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