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上海厅级干部探望沂蒙红嫂,跪地哭喊:娘,儿子来看您了
1985年,一辆上海牌照的小轿车停在了沂南县马牧池乡横河村村口,从车上下来的几位人,老老少少,都直接朝着一户贫苦的农家奔去。
其中,一位走在最前端年长的男.子看到正在院子中端坐的老妇人,急忙三步并作两步地上前扑到老妇人的面前,长跪不起,哭喊着:“娘,儿子来看您了。”
老妇人被眼前的这一切震惊到了,愣了一下,认出了眼前的人,眼眶中也泛起了泪水,颤抖的手抚摸着儿子的脸,端详了一遍又一遍,而这位男子因情绪激动,扑到了老妇人的怀里大哭了起来,在场的人都被眼前的这一幕纷纷感动着。
这位老妇人名叫明德英,是一个聋哑人,而这位男子名叫庄新民,是上海厅级退休干部,曾是八路军的一名小战士,得到过明德英的帮助,他们的故事还要从抗战时期说起……
明德英穷苦的前半生,因八路军的到来有了希望1908年,明德英出生与横河村相隔不远的岸堤村一户农家里,父母都是地主家的雇农,她从小经常就填不饱肚子,吃着朝顿无夜顿。
在两岁那年,明德英在感染了一场风寒后,因持续性的高烧,家中无钱医治,她虽然活了下来,但至此也成为了一个聋哑人。
由于明德英的残疾,此后更是遭到了家中长辈和地主富农的嫌弃,经常遭受打骂、欺凌,导致她从懂事起就开始以讨饭为生,终日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
在她三十多岁的时候,讨饭讨到横河村,在热心的乡亲们撮合下,与村里四十多岁的李开田单身汉结了婚。
两人成婚后,又在乡亲们的帮助下,在墓地旁边安下了一个家,担任着守墓人,在墓地旁的几亩边角地块耕种为生。
但这样的日子仍然不能维持生计,明德英还是时常靠着沿街乞讨度日,日子越过越苦,好似无边的苦海,永远没有度尽的希望。
在抗日战争爆发后,明德英家的周围也逐渐住上了八路军的队伍,山东纵队司令部就设在马牧池乡,马牧池更是有着山东“小延安”之称。
八路军在横河村中来来往往,给明德英挑水担柴,耕地浇园,帮助村中的孤寡老人,组织村民们搞生产、学习文化知识……
明德英亲身感受到了八路军的亲和友善,她与丈夫的日子也在八路军的帮助下,穷苦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逐渐有了盼头。
对于这些,明德英虽然嘴上说不出来,可是这些她都看到了眼里,心里跟明镜似的,知道这些八路军都是好人,八路军是穷人的队伍。
明德英机智救助逃亡的庄新民1941年冬季,日本鬼子发动了了对山东革命根据地的大扫荡。我纵队司令部所在地马牧池村被日军包围了,机关的同志们只好强行突围。
战斗打得十分残酷与激烈,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我军民伤亡很大。第二天上午,16岁的庄新民突出敌人的包围,向山下跑来,四五个日寇发现后在后面紧紧地追赶。
庄新民机智地跑向明德英看护的墓地,利用树木、石碑和坟茔的掩护,迅速地躲闪和周旋,与日寇展开了“捉迷藏”式的反追逐。
尽管庄新民及时躲避,还是被敌人击中了两处,他一个趔趄,突然看到墓地北头有一处草屋,便直奔了过去。
明德英此时正坐在自家的小草屋前,照顾着自己的还不会走路孩子。由于她是个聋哑人,听不到枪声,直到庄新民跑到草屋前,她才注意到这个遍体鳞伤的八路军。
她急忙将庄新民拉到墓地,把他藏到一个石砌的空坟中,再将洞口用稻草封得严严实实。接着,她又抱着孩子回到家门口,像平常哄孩子一样,冷静处之。
这时,鬼子已追上了上来,问她是否看到一个受伤的人跑来,见她不会说话,就更不怀疑她了,又连忙跟她比划着庄新民的胖瘦身高,询问人去哪里了。
明德英悬着的心落了下来,沉着肯定地朝西山指了指,指示对方所说的小战士跑向西山了,鬼子赶紧朝那边追了过去,庄新民也就顺利脱险了。
精心疗养庄新民,把他当做儿子照顾等鬼子走远后,明德英来忙找到丈夫,一同把庄新民给背回了家,这时庄新民因失血过多而昏死过去,十分虚弱。
在这危急时刻,已经来不及烧火做饭。明德英见状,便不顾“男女授受不亲”的封建古训,以一个子弟兵母亲的伟大胸怀,毅然将自己的乳汁灌进庄新民的嘴里。
滴甘甜的乳汁渐渐滋润了庄新民的心田,他慢慢苏醒了,明德英露出了欣慰的笑容。随后,明德英又用盐水为他冲洗伤口,并重新为他包扎好,又给他喂饭送水。
几天后,日军又开始了大量的搜捕行动,李开田和明德英夫妇又将他转移到那座空坟里,但此时庄新民伤口已经感染化脓,发出阵阵难闻的气味。
明德英焦急万分,叫丈夫买来草药熬成药汤,天天为庄新民清洗伤口,她甚至还把家中仅存的两只老母鸡给杀了,熬成鸡汤一口口地喂给庄新民。
对此,庄新民这个16岁的孩子感动得呜呜地哭泣了起来,明德英打着哑语告诉他:
“你是娘的乖儿子,娘待你好事应该的,你要多吃,身体长得棒棒的,好狠狠地打鬼子,为咱们中国人出气呀!”
一个多月过去了,在明德英夫妇无微不至的照料下,庄新民能够站立了起来,他一心思念前方的战友,又怕日久连累明德英一家受难,坚决要求回部队。
在几经劝阻无果后,明德英也不好在再挽留,便用一针一线把庄新民破了的衣服、烂了的鞋子细细地缝好,亲手给他穿上,打量了又打量。
临走前,明德英又不知道从哪里弄来几个煮熟的地瓜和土豆,装进他的行李中,让他带着在路上吃,并将他送到了村头。
明德英眼里含热泪,一个劲地打着手势让庄新民找不到部队再回来,这里永远都是他的家。庄新民心中有千言万语却不知从何说起,只说了一句:
“爹,娘,你们的大恩大德,俺一辈子也忘不了。只要俺还能活着,就一定会回来看您二老的!”
告别完两位老人,庄新民走出很远之后,再次回头看去,仍然能够看到明德英夫妇还在村头不停地挥手、挥手……
庄新民时刻记挂着明德英的恩情庄新民本是山东日照人,他的父亲也是一位革命战士,他从小就接受先进思想,在他12岁那年便参加了八路军,跟随大军南征北战出生入死,立下了大大小小无数的战功。
在寻找队伍十几天后,庄新民终于归队了。此后,他作战更加积极勇敢,只要是上了战场,他都始终冲杀在最前线。
明妈妈的乳汁早已在他体内化成汹涌澎湃的血液,时刻提醒着他:只有将敌人逼退,解放被压迫的广大人民群众,才能报答明妈妈以及和明妈妈一样的老百姓。
在革命战争胜利后,庄新民随第三野战军司令员陈毅来到上海,进入上海市军管会做后勤工作。战斗生涯终于结束了,能够平安活下来的庄新民对明妈妈的思念也越来越强烈了。
他通过邮电部门,通过济南军区的战友,通过沂南县委,历尽周折,终于在1952年打听到了救命恩人明德英的下落,母亲还住在横河村。
庄新民的老首长、上海市市长陈毅得知这一消息,非常高兴,他对庄新民说:
“你有一个好母亲,咱们中国革命是千千万万的老百姓母亲喂养大的,我们不能忘了人民的养育之恩啊!我有时间,也要到山东去看她,但现在工作实在是太忙,就是你也暂时去不了。努力工作吧,你探母的心愿早晚会实现的。”
庄新民听从了老首长的意见,没有马上回到沂蒙山,但从联系上明德英后,他就年年寄钱寄物,保持着书信来往,仍然称呼明德英为娘,像对待母亲一样关照着明德英一家。
后来,庄新民一再被委以重任,可是无论职务怎么升迁,他思念母亲的心和孝敬母亲的心却一直没有改变。
庄新民自己因为公务繁忙,不能回山东,就想着把老母接到上海,老母不来,就把沂蒙老爹李开田请到上海。
1956年秋,在庄新民的强烈邀请下,李开田抵达上海火车站后,便由庄新民接到了家中,“儿子”变着花样地孝敬老人家,并多次提出要把妈妈和儿个弟弟妹妹都接来上海居往。老爹说:
“孩子,你有这份心,就行了,他们都来,那怎么能行呢,家里的地谁种啊!”
世世代代生活在山区小村的李开田,在大上海只住了半个多月,就再也呆不住了,任凭庄新民怎样挽留,老人坚持要回家。没办法,庄新民只好给老人带上一大堆补养品,把他送上了火车。
在六七十年代的特殊时期,庄新民遭受打压,一些人想凭借着庄新民离开部队一段时间的历史,定他为叛徒。
明德英夫妇得知后,仗义执言,再次作了实事求是的证明,使庄新民幸免于难,得以恢复清白,继续参加工作。庄新民感慨万分地说:“明妈妈第二次救了我的命。”
1985年,庄新民离休了,他终于实现了他多年来梦寐以求的愿望,带着妻儿来沂蒙山探望心中记挂了四十多年的明妈妈。于是,就发生了本文开篇那感人至深的一幕。
此时,年近九旬的明妈妈已不能行动,尽管此时庄新民自己是一个60岁的老人了,他还是贴心地为老人喂水喂饭,洗头洗脚,跑上跑下,真心地孝敬老人。他一遍又一遍地对老人说:
“娘,跟我去上海,那样的话我照顾起来方便。”
老太太不住地摇着头,比划道:
“娘舍不得咱们的沂蒙大山,你如今能回来看娘,娘就知足了。以后,也不要总到这里来,上海到沂蒙山要花很多钱的,写封信就好了,免得娘惦记着。”
1995年,明德英无疾而终,消息传到上海后,庄新民悲痛不已,嚎啕大哭,向着山东的方向跪拜,久久不肯起身。
随后,他又在上海自己的家中为明德英设立了一座灵堂,面对着明德英的遗像,带着家中的老小一同悼念明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