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姻缘

灵相万千什么意思(灵相)

灵相万千什么意思(灵相)

农村办丧事时,灵棚内是什么人在“站灵”,什么人在“守灵”

在传统的丧葬习俗中,一般来说,当有老人去世后,要穿上寿衣,把一切细节安排好放入棺中,搭上灵棚,等所有客人祭奠完毕方可下葬。

因为人是一种有思维能力、有语言交流、有文明举止的高级动物,加上人们受其传统孝道文化的影响,在丧葬礼仪中也就有搭灵棚祭奠逝者的习俗和讲究。那么,搭上灵棚后,该有什么人来站灵和守灵呢?

我们先说一下守灵,守灵也叫护灵。如果哪家不幸有老人离世,首先要穿上寿衣并安放在灵床上,由死者的直亲儿子、女儿、孙子、儿媳、孙媳等守候在床旁,这是守护灵床,是守灵开始。

按照过去迷信的说法,在守灵时,守灵人主要责任是看守好尸体,以免受外鬼的侵犯。另外,不要让猫、狗等动物接近尸体,民间传言,人刚死后,如果猫狗在尸体上跑动,尸体就会“炸尸”,抓住什么东西也会不放手,如是活人也会跟了去。其实,比较现实地说,不让猫狗接近主要是怕它们咬坏尸体。

当尸体入棺材后,这时候在棺材旁就是守护灵柩。守护灵床比较简单一些,只要尸体不出现问题即可,而守护灵柩相比较就更庄重一些。

大家知道,人去世后一般在家要停放三天或五天才下葬,在这期间,白天晚上是都要有人守护灵柩的,一方面这几天里亲朋好友会有很多人过来祭奠,另一方面也是尊重逝者,对过世的老人所做的最后一次孝道。那么灵柩前都是什么人来守灵的呢?

《仪礼》的守灵包括整个居丧期间,即所谓居丧三年,也就是守孝三年,具体要求也十分苛刻。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守孝三年已不存在,但出丧前的守灵这种习俗还是有讲究和要求的,这也是一项民间不成文的规定。

关于守灵的人员要求,并没有严格的条件和规定。也就是说,所有奔丧的人员都可以守灵,不过服重孝的人、也就是直系亲属孝子、孝女、孙辈等必须守灵,当然,为了身体也可以轮换守护。

一般来说,灵堂内不得放凳子、椅子、床铺、沙发等,守灵当然也不能使用这些东西。在灵堂守灵,可以铺稻草或防潮的塑布,但不能脱去丧服,就是困了也必须是和衣而卧。守灵的人可以相互小声说话,但不能高声渲哗或灵前吵闹。

但在亲友祭拜死者时,所有应该守灵的人都要参加,男女各列两行,男在左边,女在右边,按照辈分及年龄大小,从前到后地跪着,行答谢礼。直到出殡,守灵才算结束。

而“站灵”就不同了,站灵的人也就是出丧下葬前,包括往前推至头天晚上的这段时间,这个时间是所有客人祭奠逝者的时间。站灵人员的目的就是回谢祭奠客人的,因为这时孝子是跪守灵的,只跪谢有重要客人来祭奠,比如:娘家人、儿女亲家等重要客人。一般情况下,有客人行跪拜礼祭奠,就有站灵的人来回谢。

站灵的人也是有讲究的,逝者的长辈、平辈不能站灵,站灵的首要人选就是逝者的女婿,常言道:一个女婿半个儿。做儿子女儿的跪着守灵,当女婿的就要站灵。别的站灵人就是逝者的外甥,内侄(娘家人的侄子)。这不仅是对逝者的尊重,也是后人必要的礼节。下葬时,由女婿走在灵前一面走,一面撒纸钱,据说这是给路上拦路鬼的买路钱,直到坟地安葬而告终。

当然了,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按民俗是这样,但也不可能完全一致。民俗就是民俗,没有成文的规定。具体事宜上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变通。如果孝子女某个身体不佳,也可不必守灵,活着的人身体健康还是放在第一位的,有此孝心就行了,没必要为了已故之人糟践和折磨自己的身体。既要做到尽心尽意,又要不影响身体健康。

人死不能复生,一旦搞垮身体,弄出病来,亲人们会更加不安。总之,“站灵”“守灵”都是对逝者的尊重,更是民俗孝道文化的展现。

万相之王:灵相宝园内多方势力对峙,玄心果最终归属或许和候有关

万相之王最新更新中一众势力来到了灵相宝园,从本源玄心果、一号异种同时出现这两点来看,灵相宝园大概率会是灵相洞天副本的最终关卡,也就是说接下来各方有仇的势力应该会解决仇怨。

文|阿伦

不过从整体剧情来看,目前灵相宝园内虽然阵营林立,但彼此之间也算互相忌惮,直接开启大战的可能性应该不大。我个人更倾向于想要得到本源玄心果需要通过某些试炼,而这些势力会在试炼中有一些较小规模的冲突。

一号异种明显是要坐山观虎斗

熟悉土豆的朋友应该已经看出来了,所谓的秦、赵两脉与李洛一方的对峙不过是开胃小菜,真正的大戏是躲藏在暗处的一号异种。

我个人比较倾向于一号异种打算暗中观察,坐山观虎斗。一是一号异种打算在灵相宝园埋葬众多天骄,而如今各方天骄齐聚,一号异种似乎并没有现身的意思。

二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无相圣宗虽然覆灭了,但我不觉得以一号异种的实力能够强行违逆灵相洞天的规则多久。

而灵相洞天外围现阶段的规则是允许天相境的存在,而且大概率只局限于小天相境。也就是说以一号异种大概率也只能使用小天相境极限的实力,最多在短暂时间内强行提升一波实力。

天骄云集之下,一号异种直接莽上去赢面应该不会太大,所以我推测一号异种应该在等待时机,等待灵相洞天的规则继续产生变化,或者是一众天骄为争夺本源玄心果产生伤亡。

各方势力形成了一个短暂的平衡

封侯境对于李洛来说,只是修为路上的一段旅程,但对于在场的不少天骄来说或许已经是修炼路途的终点了。

也就是说秦、赵两脉在联合了炎魔殿、牧耀的人马之后,虽然势力稳稳压住李洛一头,但相比于收拾李洛来说,争夺本源玄心果的优先级无疑更高。

不出意外的话,接下来各方应该会形成一个短暂的平衡。秦、赵两脉加上炎魔殿、牧耀的实力虽然强过李洛一方,但想要强吃掉李洛一方也不可能不付出足够的代价。

而且大家不要忘了,除了对峙的两方势力外,朱天王一脉、天元古学府的实力也不弱。这两方会允许秦、赵联军吃掉李洛么?

显然不会,因为就秦赵联军的实力来看,吃掉李洛一方后最终大概率会有两个结果,要么无法压制朱天王一脉、天元古学府,要么就还可以继续压制住这两方。

第一个结果是秦赵联军不想看到的,第二个结果是朱天王一脉、天元古学府不想看到的,对于己方大势力来说,最好的结果就是暂时性地保持平衡。

所以我觉得现场的气氛虽然紧张异常,但大概率是不会直接开战的,双方真正的战场恐怕会在本源玄心果的试炼开启之后。

神秘白猴或许手握大机缘

除了渲染几方势力的对峙以及一号异种的潜伏外,最新更新中土豆还提到了一只神秘的白猴,而且好像还只有李洛才能看到那只白猴。

而灵相洞天内李洛和其他人最大的区别就是修炼了小无相神煅术,结合白猴出现的场景来看,我觉得白猴很可能与无相圣宗存在渊源,只有修炼了小无相神煅术的人才能发现白猴。

按土豆的惯例来看,本源玄心果这处机缘大概率是猴哥说的算的。我怀疑李洛很可能会从白猴那边拿到加强版的本源玄心果,甚至有可能借助白猴的力量对付一号异种。

至于白猴的真实身份,我猜测应该是树灵或者无相六子之一。因为白猴既然出现在本源玄心果附近就只有两种可能,要么和树有关,要么和无相圣宗有关。

人生感悟的句子,经典有个性,看懂活得更明白

1、阅读可以养生,使人心宽体健。身体受心灵支配,忧虑致病,阅读使人不易陷入世事纷争,大学者中多寿星,原因在此。阅读可以救生,为人解惑消灾。人遇事想不开是因为坐井观天,阅读使人眼界开阔,易于超脱人生中一时一地的困境。阅读可以优生,助人教子育人,父母爱阅读会对子女产生不教之教的熏陶作用。

2、如果心情不好,千万别迁怒身边的爱人。因为你心情不好时,她也正为你而心情糟糕。所谓的爱情,就是感同身受,爱你的人,同样会感觉到你任何心情的波动。而一个愿意为你笑而笑,为你哭而哭的人,你忍心去伤害么?和爱人在一起,就是享一样的福,扛一样的事,受一样的苦。

3、爱是一场催眠,醒来之后你被谁吸了灵。这就是为什么爱过之后,总觉得不仅失去他,也失去了一部分自己。被爱的人总是掌灵者,去爱的人反而失魂。在每段真心付出的感情中,总有一个人献祭了灵魂,收获了残忍。---徐志摩一个人不应当虚度一天的时光,他至少应当听一曲好歌,读一首好诗,看一副好画。如果可能的话,至少说几句通达的话。

4、没有人知道,想你的时候我多幸福;也没有人知道,我幸福中的难过和煎熬。没有人知道,你已经铭刻在了我的心底,成了我生命中不能抹去的印记。想你的滋味,就象喝了一杯冰冷的水,然后凝成了滴滴热泪。

5、不是所有的相遇,都能守候成美丽的风景。路过的,都是景;擦肩的,都是客;驻留心中的,才是情。友不贵多,贵在知人,知心,知音,知情;情不论久,重在心动,心懂,心同,心诚。属于自己的风景,才有美丽流连;拥有自己的倾心,才能以念取暖。缘分万千,顺其自然;以心换心,才能永远。

6、天苍苍路漫漫,工作生活别太忙;春意浓春光灿,享受自然心舒畅;甜蜜蜜喜洋洋,互敬互爱美名扬;爱相随爱常在,幸福爱情久又长!

7、如果失恋请不要悲伤,不是你不好,只是你的真爱还没有来;如果失恋请不要灰心,相信生活,只要耐心等待,再过不久你就会幸福了;如果失恋请不要绝望,失去的爱情不是你的全部。今天,你只是失恋而不是从此失去拥有爱情的权利。请别把心窗关上,让伤心从左窗飞去,让缘分从右窗飞进啊。

8、夜晚时分。孤独的感觉涌上心头。心爱之人不在身旁。只剩下讯息代替我。飞到你的身边。你的心里。等你看到讯息而微笑。使我感到幸福…不孤独。

9、我想要的未来,有房子住,不用多大,最好窗外有阳光;早晚有酸奶,一天能吃上一个苹果,有锅给我煮汤,偶尔能逛逛公园,一年能陪爸妈几次;有工作,有本,有单反,有书看,有歌听;朋友偶尔奔过来聚一次,偶尔能到处走走。这样,就很幸福了。

10、我藏不住秘密,也藏不住忧伤,正如我藏不住爱你的喜悦,藏不住分离时的彷徨。幸福的最高境界,不过是陪着一个旧人,守着一屋的旧物,悠悠地数着一段旧岁月。人生总是在前行,那些所有你以为过不去的过去,最后都留在了最后。人生,恰似一次远足,重要的是:在痛苦中学会微笑。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马小鹤谈摩尼教、明教与霞浦文书

马小鹤 (章静 绘)

诞生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摩尼教,中古时期曾广泛流行于丝绸之路,遭到镇压后避入中国东南沿海的福建、浙江等地,一度湮没无闻。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考古发现使摩尼教原始文献重见天日,成为能够“预流”的热门学问,又有金庸小说将其引入华语文学世界,自此人们对摩尼教的兴趣与误解同在。

作为一个世界性宗教,摩尼教文献由中古波斯、帕提亚、粟特、回鹘、科普特等多种语言构成,摩尼教研究因此被认为是极有难度的学术制高点之一,也是一门真正国际化的学问。在敦煌吐鲁番文书惊现于世的年代,罗振玉、王国维、陈垣等人对其中的摩尼教经典做了刊布与研究,中国的学术得以立于国际摩尼教学林。一个世纪后,中国福建的霞浦、屏南、福清等地自2008年起陆续发现摩尼教科仪文书、摩尼教造像和文物,再度引起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中国研究馆员马小鹤多年来致力于摩尼教研究,著有《摩尼教与古代西域史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光明的使者:摩尼与摩尼教》(兰州大学出版社,2013)、《霞浦文书研究》(兰州大学出版社,2014)等。他对福建新出的文献做出解读,在国际摩尼教学术讨论会上介绍其内涵,是为国际学界关注霞浦文书之始。

新材料相继涌现,研究不断进展,学者也不吝于更新自己的观点。在《上海书评》的专访中,马小鹤先生重新探讨了他对福建霞浦文书的认识,澄清人们对摩尼教的常见误区,并介绍了摩尼教研究的最新进展。

摩尼教僧侣在办公桌上写作。摩尼教抄本残页“MIK III 6368”正面,手稿来自高昌遗址。

福建晋江草庵摩尼光佛像,2021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

摩尼教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认为是一个“死去”的世界性宗教,而近年在福建霞浦等地陆续发现的一批民间宗教文书,被认为包含有明确的摩尼教因素,可能改写摩尼教的历史。能否请您简要勾勒摩尼教兴衰的时间线,并结合这批文书谈谈摩尼教在华的归宿?

马小鹤:我的个人观点是,摩尼教确为“死去”的世界性宗教。明朝初年或许我们还可以称之为摩尼教,明中期以后则“名存实亡”。尽管在官方文件或民间文书中仍有摩尼教的元素留存,但我认为这已经不是摩尼教,而是融合在中国的民间宗教里。民间宗教很复杂,不能因为其中有摩尼教的成分就认定其为摩尼教。

摩尼教(Manichaeism)由摩尼(Mani,216-约274)创立,在世界性宗教中诞生得不算早。佛教、基督教在它之前,伊斯兰教则晚一些。摩尼教的核心主张是“二宗三际论”,即空间上对立的光明、黑暗二宗,和时间上延续的过去、现在、未来(初际、中际、后际)三际。其传播发展的宏阔版图可以和佛教、基督教媲美,文书被翻译成多种文字,但因为很早就受到深重的打击,势力无法同后两者相提并论。中国是摩尼教最后消亡的地方。至少到元末明初,摩尼教还有相当的生命力,明清时期则逐渐消亡。

关于在民间留存至今的摩尼教元素,这个问题仍存在争议。我在接触霞浦文书之初非常兴奋,对它有过高的估计,认为其中有确切的摩尼教因素。毕竟,此前已经很久没有摩尼教的中文资料问世了。另外一位研究摩尼教的专家、中山大学的林悟殊先生写文章提出不同意见,认为不能过分强调文书的摩尼教性质。我认为他的意见非常值得考虑。从新闻的角度来讲,可以说这批文书使我们重新发现了“摩尼教”,但要在学术层面做出这种结论,目前条件还远不成熟。要获得足够的证据,则需要更多的田野工作,对那些在世的、掌握科仪文书的法师做访谈、记录和公开,看他们对摩尼教知识还有多少了解。

研究摩尼教使用的多语种文献资料有哪些?汉语资料在其中是怎样的角色?

马小鹤:多语种文献资料非常多,因为摩尼教经典曾被翻译成各种各样的文字,但资料都比较残破。除了古叙利亚文之外,往西发展较为大宗的是发现于埃及麦地纳-马地的科普特文,也有希腊文、拉丁文的残卷留下;往东发展,中古伊朗语的几种文献都有残卷留存,帕提亚语、中古波斯语、粟特语也都有文献。这些文献绝大部分不是在伊朗,而是在中国吐鲁番发现的。吐鲁番还发现了不少回鹘文文献。所以,摩尼教的发展从一开始就和中国历史有密切的关系。

在2008年霞浦文书发现之前,摩尼教汉文文献主要有三份,分别是《下部赞》《摩尼教残经》和《摩尼光佛教法仪略》。《摩尼光佛教法仪略》分成两片,分别由斯坦因、伯希和带去了英国和法国。《摩尼教残经》留在了北京,是敦煌藏经洞中非常重要的文书,却被伯希和漏掉了。

《摩尼教残经》,由斯坦因发现于莫高窟藏经洞,现藏中国国家图书馆

汉文资料除了能说明摩尼教在中国的传播情况外,另一方面还能让学界了解其教义。《摩尼光佛教法仪略》是经过改编的文书,提纲挈领地把摩尼教要义提炼出来。《摩尼教残经》已基本上确定是个翻译的作品,德国学者宗德曼(Werner Sundermann)已经很详细地把帕提亚文和粟特文资料和它进行比照,其他学者还用回鹘文资料做了比照。如果没有这样一份汉文文书,这些比较是不可能进行的。吐鲁番文书相当支离破碎,再精通摩尼教的学者,都很难把这些帕提亚语、中古波斯语以及回鹘语的资料整合到一起。从形态上、逻辑上都很难设想。但有了汉文文书,按照张广达先生的说法,就有了“母胎”,大致知道是什么罐子,才能把陶瓷的碎片贴上去。

如果没有霞浦、屏南、福清文书,一直在敦煌吐鲁番文书的三份汉文材料里打转,那么华语学者发挥的空间相对有限。福建诸地包含摩尼教成分的民间文书的发现,为华人学者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霞浦文书《奏申牒疏科册》书影

摩尼教入华之后的“高光时刻”和“至暗时刻”都在唐代:武则天在位时,摩尼教高僧能讨得欢心,出入宫廷,与佛教僧侣互相辩难,传播教义;到会昌年间,唐武宗则全面禁止摩尼教,赶尽杀绝,近乎灭顶之灾。这种一波三折的际遇,与那个时代的政治背景有怎样的关系?

马小鹤:武则天是女人称帝,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很难被接受,所以她应该是主观上有意识地寻找异端思想作为思想资源。这个过程中,她的首选也不是摩尼教,而是主要利用佛教的异端弥勒教来支持她称帝的舆论。顺便,她可能觉得摩尼教也可以利用。但这方面的史料不多,很难做出更细致深入的分析,基本上还是一种假设。

唐武宗灭佛有更复杂深刻的原因,而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禁绝摩尼教是灭佛的前奏。摩尼教人数少、影响力小,禁绝它相对容易,引起的震动也不大,以之作为先声,然后才开始大规模禁止佛教。

当然,摩尼教终究是远远竞争不过佛教、基督教。后两种宗教也曾一再遭到镇压,但基督教赢得了统治阶级的信仰,最后成为欧洲主导地位的宗教。佛教早期传入中国也一再被镇压,但是它终于扎下了很深的根,赢得民众和统治阶级的信仰,在中国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摩尼教从来没有做到过这一点。

除了武则天可能想利用摩尼教之外,只有回鹘可汗信仰过摩尼教,在回鹘西迁以后,继续信仰摩尼教,在吐鲁番留下了很多摩尼教的文献与绘画。其他时间里它基本上没有赢得统治阶级的信仰。摩尼教在民间有些发展,但和佛教、道教、儒家比起来,它毕竟弱势得多。所谓“三夷教”——拜火教、景教、摩尼教,天下三夷教的寺院加起来还不如一个小邑里的佛教寺院多。对唐朝人来说,只有知识广博的少数官员或学者接触过摩尼教,有所了解,留下了文字记载,后来基本上也就被人遗忘了。

遭到唐武宗镇压以后的摩尼教如何在华夏自我生存?您曾总结摩尼教避入福建以后的三个特点:是异端而非叛逆、走向大众化而非精英化、走向道教化而非佛教化。能否谈谈其中的原因?

马小鹤:根据伯希和与沙畹的估计,会昌法难之后摩尼教并没有灭绝,因为他们在各种史料里还找出很多摩尼教活动的记载,王国维、陈垣也找到过一些资料,但这些记载是否确定是摩尼教,还是可以进一步分析和甄辨的。

一些摩尼教徒从帝国中心逃往东南沿海。学者多引用《闽书》记载,认为会昌法难之后呼禄法师将摩尼教传入福建,也有学者认为早在大历年间(766-779)年间就已经传入了。

福建明教的性质还有争议,有人更强调它是摩尼教的,有人觉得已经是民间宗教的一支。我比较倾向于认为它传承了摩尼教,如果说霞浦文书中的《摩尼光佛》形成于北宋以前、唐末五代的话,它在很多地方和敦煌文书还是一脉相承的。此后虽然受到很多影响,发生很多变化,但总的来说还是继承了以前的神谱。

通常只有当一种宗教引起麻烦遭到政府镇压时才会见诸史书记载,所以给人以一种印象,觉得它是一种叛逆。我认为避入福建的摩尼教并非叛逆,从霞浦、屏南、福清发现的文书来看并没有叛逆的成分。当然它是异端,有时被误解为佛教的一支。我认为摩尼教并非只有沦为秘密教一途——这一点可能与很多学者看法不一样——第二条路是建立寺院式摩尼教,如晋江草庵,第三条是变成公开的民间宗教,如霞浦乐山堂。转入民间的时间,我的初步印象是明代中叶以后。明朝是思想专制更严厉的朝代,对非叛逆的异端也有打压,无论如何朱元璋是农民起义出身,对异端宗教可能产生的力量比较忌惮。

“精英化”的摩尼教生存根基不牢。尽管历史记载确有一些学问高深的摩尼教僧人同士大夫交往,但因为最终摩尼教没有得到官方的认可,也不见得有固定的经济来源,这些人渐渐也就消失了。从现在发现的民间文书来看,摩尼教出现的场景大量存在于民间的丧葬仪式,老百姓容易接受,所以是走向大众化。

最后一点“走向道教化而非佛教化”还需讨论。由于那篇文章写得比较早,我当时看到的文书中,摩尼教是模仿道教的形态来表现的,所以判断它的道教化趋势比较强。但是后来《摩尼光佛》全文及照片刊布之后,我们发现至少到唐末五代、北宋时期,摩尼教的佛教化还在进一步加深,或许是在北宋之后道教化色彩才越来越重的。北宋霞浦的林瞪后世被神圣化为“洞天兴福雷使真君”,道教色彩比较明显,是一个标志性人物,在《摩尼光佛》里没有出现,而在其他文书中已经看到他。这种情况下,初步感觉在北宋以前还是佛教化的趋势比较明显。

事实上,随着文书的不断刊布,研究结论仍在持续的进展和变化之中。新材料相继涌现,不同学者的解读也有所不同,有些问题会慢慢取得共识,有些问题则会继续探讨下去。

摩尼教更为大众熟知的名称可能是“明教”,尤其是在金庸小说中有大量关于明教的内容。明教是摩尼教在中国东南沿海的“化身”吗?它与唐代北方流行的摩尼教是什么样的关系?您怎么看金庸小说里的明教?

马小鹤:宋代东南沿海流行的明教,与唐代北方流行的摩尼教有明显的传承,其神谱、神的结构是一脉相承的。但是民间的活动受到佛教、道教、民间宗教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大。比如在敦煌文书里,摩尼是教主,不是神;但到了霞浦文书中,摩尼已经和释迦牟尼、耶稣并立,而且是最重要的神。这很可能是受到佛教影响。

过去我也习惯性地认为,摩尼教传到中国东南沿海以后成为明教,也就是把唐以后的摩尼教称为明教。但有的学者认为,唐代已经称明教了,主要根据是蒙古高原上的回鹘可汗三语碑的汉文部分。也有学者不以为然,认为那里的“明教”只是泛称,不是专称;唐以后才越来越普遍称明教,也有称“明教门”“明尊教”或者“牟尼明尊教”的。这些讲到明教的人,恐怕并不是所有人都清楚明教与唐代摩尼教的关系。

金庸先生对摩尼教、明教的普及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他是广受欢迎的武侠小说家。同时他有相当的历史学知识,假如他不感兴趣,没有读过相关的资料,想必也不会选择这个题目来写小说。金庸小说我读过一些,小说应有极大的创作自由,没有必要依据枯燥的考据成果来写。我想金庸先生在创作的时候是把它作为唐代以后在东南沿海流行的摩尼教来描写的,他要写的就是历史上的“明教”,只是其中具体的内容可以有艺术创造。至于说里面有些描写可能更像拜火教,其实摩尼教在很早期就吸收了不少拜火教的成分。

这里要提到摩尼教与其他宗教的关系。前期比较多学者认为它和拜火教关系密切,因为当时发现的吐鲁番文书中有大量中古伊朗语文书,它的神明基本上是套用拜火教神明来指某个摩尼教的神,也确实吸收了不少拜火教的二元论。但随着资料发掘的进展,特别是在埃及发现的科普特文文献数量可观,我们明显觉得它和基督教关系非常密切。包括德国科隆发现的一份据说是最小的希腊文手抄本(CMC),引起了西方学者的重视,开过两次国际学术会议。从这份文书来看,摩尼早期思想受基督教影响比较深,现在西方图书馆分类里还是把摩尼教作为基督教的异端来编目。同时,摩尼教在伊朗活动和发展,也吸收了不少伊朗的宗教成分,到中国则更多地吸收了佛教、民间宗教的成分。

福建晋江草庵是世界仅存的摩尼教寺院遗址,2004年金庸先生曾参观草庵并题词:“熊熊尊火,光明之神。”

在《倚天屠龙记》之前,是历史学家吴晗的论文《明教与大明帝国》将明教与明朝的建立联系起来,并且广为流传。明教在元末农民起义、北宋末年方腊起义等民变中究竟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能否谈谈“食菜事魔”与明教的关系?

马小鹤:吴晗1941年在《清华学报》上发表考证文章《明教与大明帝国》,讨论大小明王、红巾军和明教的关系,轰动一时。但他也承认在西南联大看到的资料非常有限,其实不太经得起推敲。我认为元末农民起义和摩尼教没有太直接的关系。小说可以有艺术加工,但是作为学术研究,在“大小明王”“明教”“摩尼教”“农民起义”之间画上一个个等号,从历史的角度来说是不对的。

“食菜事魔”——一些解释不清、成分复杂、不被官方认可的,正统佛教、道教也看不顺眼,比较容易惹麻烦造成民变的,晚上聚在一起白天散掉的,就把它归为此类。宋代温州的明教,西方学者称之为“温州奏折”的史料中反映的就是这种情况,它和福建明教不同,是叛逆的,被政府视为“狂妄之人”遭到镇压。

摩尼教发展过程中的确有过这种叛逆的力量,然而这种力量和方腊起义的关系并不明确。很难证明方腊本人是摩尼教徒。但是在浙江台州等地,有一些摩尼教徒可能也参加了“食菜事魔”的叛乱活动,只是留存下来的文书中没有非常明确的证据。因为受到政府镇压的力量本身是比较入世的,叛逆的部分就被镇压了。但是在民间作为异端的部分,政府觉得并不那么碍事,就没有花很大力气去镇压。

明教会瓷碗

霞浦文书中的《吉思咒》颇受学者关注,能谈谈它的代表性在哪里吗?

马小鹤:对《吉思咒》的认识有一个过程。刚开始文书只刊布了一部分,里面反复提到“夷数”,也就是“耶稣”,所以我也将它视为对耶稣的赞美诗。因为耶稣在早期的摩尼教中很重要,这在伊朗语文书和唐代汉文文书中非常明确。到了霞浦、福清、屏南文书,夷数也始终是一位重要的教主,或者说神,所以就顺理成章地把不长的几行《吉思咒》解释成歌颂耶稣的文本。日本学者吉田丰提醒我,“移活吉思”就是敦煌文书景教里的“移和吉思”,也就是圣乔治,“吉思”就是“移活吉思”的简称。等到《吉思咒》全文刊布以后,我觉得这篇文书的主角是“吉思”。《圣乔治受难记》的叙利亚文本已经翻译成英文,而《圣乔治受难记》粟特文本(从叙利亚文翻译过来的)只有德译本,没有英译本,我通过馆际借阅才找到一本。读了以后,我认为《吉思咒》是《圣乔治受难记》叙利亚文本或粟特文本的摘要,后者比前者要详细得多。

至于为什么圣乔治作为一个景教的殉道者进入了摩尼教的文本?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比如摩尼教的“四天王”,就是死海古卷里提到的四位大天使,基督教里也有,摩尼教也吸收过来。摩尼教有很强的包容性,但包容性也使它最后丧失了自我的身份认同。他们在基督教盛行的环境里自称耶稣门徒,在佛教盛行的地方又说是摩尼光佛、用“佛”的字眼,甚至“摩尼”与“牟尼”读音也相近,吸收了佛教的很多形式。到了明清,摩尼教又采用了道教的形式,适应性强,很有韧性。相较而言,拜火教、景教、印度教都没有在中国广泛地流行开来,它们更强硬、更坚持自己的教义,最后都中断了。而摩尼教弹性十足地不断地变化,尤其是在武宗灭佛以后的南方。林悟殊的观点是,摩尼教最终变成了中国的一种民间宗教。至少在明代中叶以后,它基本上就是一种民间宗教,带有或强或弱的摩尼教因素。

霞浦、屏南文书中有神祇“灵相尊王吉思真人”,图为福建大田的灵相宫。

您曾表示霞浦摩尼教研究是敦煌学的新延展,能否谈谈摩尼教霞浦文书、敦煌文书以及胡语文献之间的关系?您使用的最新资料还包括2014年以后以新发现的日本藏元末明初摩尼教绘画,这些绘画与前述文书的内在联系是什么样的?

马小鹤:从语言来说,敦煌文书里已经有相当数量音译词汇,回译之后基本上可以搞清楚它原本的伊朗语、胡语。当然还有很多神的名字、概念、宗教体系是翻译过来的,不是音译,但也还是能清楚看到原来的伊朗语是什么样的。霞浦文书的出现提供了更多例证。其中很多重要记述不管是否见于敦煌文书,都可以在胡语文献中找到确切根据。

我们看霞浦文书《摩尼光佛》的五佛——最后的先知第五佛摩尼、印度教的一佛那罗延(Nārāyaṇa)、琐罗亚斯德教的二佛苏路支(Zoroaster)、佛教的三佛释迦文(Śakyamuni)和基督教的四佛夷数(Jesus)。我认为这种先知之链不像是到了汉地才发展起来,因为到这里很自然地会把一些本土的人物放在其中。五佛观念应该是在摩尼教进入中国之前形成的。但为什么敦煌文书里没有?敦煌文书可能只是摩尼教文书的冰山一角,由于非常偶然的因素在藏经洞里流传下来,三份汉文文书都是残破的,大量的东西流传在民间。抄本在不断地破损-重抄-增删的过程中流传,最后变成了我们看到的霞浦文书,以及福建其他地方发现的含有摩尼教成分的文书。

霞浦本《摩尼光佛》第47页

日本藏的这批摩尼教绘画,绝大部分没有文字,除了“摩尼诞生图”有一条很小的题记。我和西方学者交流,有人觉得,其中最大的一幅《宇宙图》,很多内容可以用科普特文献解释。这幅《宇宙图》包含了摩尼教主要的基本教义,虽然经过几番演变,实质性的源头还是摩尼思想。科普特文献数量庞大,是从摩尼写的叙利亚语文献翻译而来的,体现了摩尼的思想,它们之间有很多可比性。但在十三、十四世纪,中国人绘制这幅宇宙图的时候,不可能接触过科普特文——科普特文文献是后来考古发现的,也没有任何证据说明科普特文传到过或者翻译到过中国。所以这两者之间肯定是隔开的。霞浦文书的内容也来源于摩尼思想,如果用霞浦文书解释这些绘画就有很大的有效性,只不过它们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演变,这些演变之间一定存在着某种互动关系。比如,摩尼降生的故事,在西方是什么形态的,也不是非常清楚,但是在绘画、霞浦文书中,都受到佛教非常明显的影响,这只可能发生在中国江南、华南。时间上可能发生在武宗灭佛以后,但在此之前可能已经有某种底本,底本的问题还可以继续讨论。

元朝画作《宇宙图》描绘摩尼教的宇宙论

您前面提到,因为没有完整公开的资料,霞浦文书的研究中出现了以讹传讹的情况。近年来仍不断地有摩尼教文献、遗迹在福建福清、屏南等地被发现,这些资料是否得到了系统的整理和刊布?您通过哪些渠道看到最新的材料?

马小鹤:我想还需假以时日。许多民间文书世代珍藏于当地法师等人士手中,在国内的文史工作者,对此感兴趣的人会到那里发掘资料。一些研究者掌握了一手资料,将其刊布或者写出研究成果,我通过他们刊布的照片或者文献做研究。霞浦文书刊布的过程也是这样,掌握照片的人先写出文章来,并且刊布一些资料,研究主要是依靠这些已经刊布的资料。《摩尼光佛》就是林悟殊、杨富学差不多同步刊发的,他们在刊布之前也都把电子版发给我。目前霞浦文书中比较重要的、摩尼教成分比较多的内容,基本上都刊布了。林悟殊、杨富学在刊布的过程里起了很大的作用。我也会收到一些当地学者合作研究的提议,他们会把照片发给我看看。

您曾表示霞浦文书研究“第一阶段结束”,那么“下一阶段”的方向是什么?

马小鹤:现在看来说“第一阶段结束”为时尚早。新的文书还在不断被发现,比如福清的学者说当地文书里有与回鹘文摩尼教的忏悔词相当吻合的资料,这是过去霞浦文书里没有的。所以“第一阶段”仍在进行。从敦煌文书中新发现摩尼教残篇的可能性已经很低,但在福建不一定,因为我们对摩尼教在福建的流传到底有多广还不是很清楚。

我们可以看看敦煌文书的研究历程。三篇有关摩尼教文书的汉文残篇被发现、公布、定性以后,就进入了第二阶段,即由西方学者将其翻译成英文以及其他欧洲语言。比如,《摩尼教残经》前几年刚刚被翻译成英译本——此前被奉为经典的是伯希和的法译本,已经吸收了当时欧洲的研究成果。但是一百年过去,摩尼教研究已经有了相当的进步。当年伯希和所用不是照片,而是罗振玉刊布的重抄本,抄写者有时抄错,有时妄改,这对伯希和与沙畹形成了某种程度的误导。还有个德译本,但基本上是原样翻译。而英译本《摩尼教残经》,把伊朗语、回鹘语残片和汉文资料结合进行对比,是一个全新的成果,而这是很难依靠个人的力量完成的。实际上他们组成了一个国际团队,讨论了好几年,开过不止一次的筹备会议。其中核心的学者是德国的宗德曼,《摩尼教残经》的伊朗语文书释读是他做出来的。这项工作耗时费力,成果出版时宗德曼已仙逝。他们计划再出一卷《摩尼教残经》注释,追溯到原来的伊朗语来源、叙利亚语来源等等。

我所说的“下一阶段”,指的是这批福建文书大体发掘和刊布完成后,由华人学者或西方学者将其译成英文和其他欧洲语言,由各国学者共同参与研究,加深对这些文献的理解。这完全不是要贬低中文学者的工作,林悟殊、杨富学他们所做的第一阶段的工作是必需的。目前,对汉语非母语的摩尼教研究者来说,很难把这批新发现的资料融入到整个摩尼教研究的总体中去。就好像科普特文献如果没有被译成欧洲语言,对于不是专门研究这门语言的人来说,很难使用这个资料。其实西方学者非常注意新资料的发现,他们的消息有时比我更灵通,像屏南文书的发现,就是匈牙利学者康高宝(Gábor Kósa)先告诉我的。他问我能不能去联系联系,找到照片、文章,分享给其他感兴趣的学者做研究。

我的体会是,摩尼教研究是一个国际性的研究。摩尼的受教育程度比较高,在世时亲自撰写了不少著述,他的弟子则不断地翻译和传播学说,使摩尼教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宗教,从叙利亚、伊拉克、中东向西传到地中海、欧洲,向东传到伊朗、印度、中亚到中国。现代学者来做研究,几乎也就是要在丝绸之路这样广阔的范围里,在上述涉及到的各个文明当中都有一些人对它感兴趣,彼此交流,才能逐步把它搞清楚。这当然是很有难度的一件事。

马小鹤著《霞浦文书研究》,杨富学著《霞浦摩尼教研究》,包朗、杨富学著《霞浦摩尼教文献〈摩尼光佛〉研究》

摩尼教研究被称为“学术研究的制高点之一”,能谈谈您的感受吗?

马小鹤:很多年以前,我们一群做中亚研究的中青年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元史学者陈高华和我们聊天。他说,围棋是中国的,但当时主要的棋手都是日本人。幸好我们有聂卫平,他把华人的围棋水平发展到能和日本棋手对弈。陈先生鼓励我们这些做中亚研究的人,所谓“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日本”,就是这句话激起了一代中国学者的努力奋斗,我也是这代人中的一员。

寂寞的摩尼教研究,是很小的一个领域,属于敦煌吐鲁番学的一部分。但它确有不小的难度。各国学者面临一样的困难,前面提到这么多种语言,没人能精通所有语言。有人精通科普特文,有人精通波斯语,或精通其他几种,并且能读一些其他学者用当代语言发表的研究成果,然后可能在某一方面具有发言权。汉文和波斯语有一点特别,我们可以阅读古代的语言。但伊朗学者在这个领域里也没有太特别的优势,这些学问毕竟是从欧洲发展起来的,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俄罗斯、日本较为领先,美国也后来居上。比如我认识的日本学者吉田丰,他年轻时日本已是发达国家,年纪轻轻便有机会到欧洲学习粟特语和其他中古伊朗语,又能看懂中文,音韵学也扎实,便真正能在语音释读上做出贡献。而当时中国学者没有这样的条件,“文革”尚未结束,与外界交流较少。在发现敦煌吐鲁番文书的时代,中国学者如罗振玉、陈垣等人对摩尼教的研究在国际上也并不逊色,此后沉寂了一段时间,改革开放以后才逐渐恢复。像林悟殊这一辈学者就是改革开放后读研究生才逐步进入这个研究领域的。当然,现在的新一代学者有条件学习波斯语、科普特语等语言,有机会去德国等国留学,向各国的摩尼教研究专家学习,他们是值得期待的。

《西游记》原汁原味读原著,每天一段:灵根育孕源流出

第一回 灵根育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

原著:吴承恩

诗曰:

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

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

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

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

盖闻天地之数,有十二万九千六百岁为一元。将一元分为十二会,乃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之十二支也。每会该一万八百岁。且就一日而论:子时得阳气,而丑则鸡鸣;寅不通光,而卯则日出;辰时食后,而巳则挨排;日午天中,而未则西蹉;申时晡而日落酉,戌黄昏而人定亥。譬于大数,若到戌会之终,则天地昏曚而万物否矣。再去五千四百岁,交亥会之初,则当黑暗,而两间人物俱无矣,故曰混沌。又五千四百岁,亥会将终,贞下起元,近子之会,而复逐渐开明。邵康节曰:“冬至子之半,天心无改移。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到此天始有根。再五千四百岁,正当子会,轻清上腾,有日有月有星有辰。日月星辰谓之四象。故曰天开于子。又经五千四百岁,子会将终,近丑之会,而逐渐坚实。《易》曰:“大哉乾元!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至此,地始凝结。再五千四百岁,正当丑会,重浊下凝,有水有火有山有石有土。水火山石土,谓之五形。故曰地辟于丑。又经五千四百岁,丑会终而寅会之初,发生万物。历曰:“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交合,群物皆生。”至此,天清地爽,阴阳交合。再五千四百岁,正当寅会,生人生兽生禽,正谓天地人,三才定位。故曰人生于寅。

感盘古开辟,三皇治世,五帝定伦,世界之间遂分为四大部洲:曰东胜神洲,曰西牛贺洲,曰南赡部洲,曰北俱芦洲。这部书单表东胜神洲。海外有一国土,名曰傲来国。国近大海,海中有一座名山,唤为花果山。此山乃十洲之祖脉,三岛之来龙,自开清浊而立,鸿蒙判后而成。真个好山!有词赋为证,赋曰:

势镇汪洋,威宁瑶海。势镇汪洋,潮涌银山鱼入穴;威宁瑶海,波翻雪浪蜃离渊。水火方隅高积土,东海之处耸崇巅。丹崖怪石,削壁奇峰。丹崖上,彩凤双鸣;削壁前,麒麟独卧。峰头时听锦鸡鸣,石窟每观龙出入。林中有寿鹿仙狐,树上有灵禽玄鹤。瑶草奇花不谢,青松翠柏长春。仙桃常结果,修竹每留云。一条涧壑藤萝密,四面原堤草色新。正是百川会处擎天柱,万劫无移大地根。

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围圆。三丈六尺五寸高,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二丈四尺围圆,按政历二十四气。上有九窍八孔,按九宫八卦。四面更无树木遮阴,左右倒有芝兰相衬。

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五官俱备,四肢皆全。便就学爬学走,拜了四方。目运两道金光,射冲斗府。惊动高天上圣大慈仁者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驾座金阙云宫灵霄宝殿,聚集仙卿,见有金光焰焰,即命千里眼、顺风耳开南天门观看。二将果奉旨出门外,看的真,听的明。须臾回报道:“臣奉旨观听金光之处,乃东胜神洲海东傲来小国之界,有一座花果山,山上有一仙石,石产一卵,见风化一石猴,在那里拜四方,眼运金光,射冲斗府。如今服饵水食,金光将潜息矣。”玉帝垂赐恩慈曰:“下方之物,乃天地精华所生,不足为异。”

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真是“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

一朝天气炎热,与群猴避暑,都在松阴之下顽耍。你看他一个个:

跳树攀枝,采花觅果;抛弹子,邷么儿,跑沙窝,砌宝塔;赶蜻蜓,扑虮蜡;参老天,拜菩萨;扯葛藤,编草帓;捉虱子,咬又掐;理毛衣,剔指甲;挨的挨,擦的擦;推的推,压的压;扯的扯,拉的拉,青松林下任他顽,绿水涧边随洗濯。

一群猴子耍了一会,却去那山涧中洗澡。见那股涧水奔流,真个似滚瓜涌溅。古云:禽有禽言,兽有兽语。众猴都道:“这股水不知是那里的水。我们今日赶闲无事,顺涧边往上溜头寻看源流,耍子去耶!”喊一声,都拖男挈女,唤弟呼兄,一齐跑来,顺涧爬山,直至源流之处,乃是一股瀑布飞泉。但见那:

一派白虹起,千寻雪浪飞。

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依。

冷气分青嶂,余流润翠微。

潺湲名瀑布,真似挂帘帷。

众猴拍手称扬道:“好水,好水!原来此处远通山脚之下,直接大海之波。”又道:“那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好猴!也是他:

今日芳名显,时来大运通。

有缘居此地,天遣入仙宫。

你看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他住了身,定了神,仔细再看,原来是座铁板桥,桥下之水,冲贯于石窍之间,倒挂流出去,遮闭了桥门。却又欠身上桥头,再走再看,却似有人家住处一般,真个好所在。但见那:

翠藓堆蓝,白云浮玉,光摇片片烟霞。虚窗静室,滑凳板生花。乳窟龙珠倚挂,萦回满地奇葩。锅灶傍崖存火迹,樽罍靠案见肴渣。石座石床真可爱,石盆石碗更堪夸。又见那一竿两竿修竹,三点五点梅花。几树青松常带雨,浑然象个人家。

 

看罢多时,跳过桥中间左右观看,只见正当中有一石碣。碣上有一行楷书大字,镌着“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

石猿喜不自胜,急抽身往外便走,复瞑目蹲身跳出水外,打了两个呵呵道:“大造化,大造化!”众猴把他围住问道:“里面怎么样?水有多深?”石猴道:“没水,没水!原来是一座铁板桥。桥那边是一座天造地设的家当。”众猴道:“怎见得是个家当?”石猴笑道:“这股水乃是桥下冲贯石窍,倒挂下来遮闭门户的。桥边有花有树,乃是一座石房。房内有石锅石灶、石碗石盆、石床石凳,中间一块石碣上,镌着‘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真个是我们安身之处。里面且是宽阔,容得千百口老小。我们都进去住,也省得受老天之气。这里边:

刮风有处躲,下雨好存身。

霜雪全无惧,雷声永不闻。

烟霞常照耀,祥瑞每蒸熏。

松竹年年秀,奇花日日新。”

众猴听得,个个欢喜。都道:“你还先走,带我们进去,进去!”石猴却又瞑目蹲身,往里一跳,叫道:“都随我进来,进来!”那些猴有胆大的,都跳进去了;胆小的,一个个伸头缩颈,抓耳挠腮,大声叫喊,缠一会,也都进去了。跳过桥头,一个个抢盆夺碗,占灶争床,搬过来,移过去,正是猴性顽劣,再无一个宁时,只搬得力倦神疲方止。石猿端坐上面道:“列位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我如今进来又出去,出去又进来,寻了这一个洞天与列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为王?”众猴听说,即拱伏无违,一个个序齿排班,朝上礼拜,都称“千岁大王”。自此,石猿高登王位,将“石”字儿隐了,遂称美猴王。有诗为证,诗曰:

三阳交泰产群生,仙石胞含日月精。

借卵化猴完大道,假他名姓配丹成。

内观不识因无相,外合明知作有形。

历代人人皆属此,称王称圣任纵横。

 

美猴王领一群猿猴、猕猴、马猴等,分派了君臣佐使,朝游花果山,暮宿水帘洞,合契同情,不入飞鸟之丛,不从走兽之类,独自为王,不胜欢乐。是以:

春采百花为饮食,夏寻诸果作生涯。

秋收芋栗延时节,冬觅黄精度岁华。

美猴王享乐天真,何期有三五百载。一日,与群猴喜宴之间,忽然忧恼,堕下泪来。众猴慌忙罗拜道:“大王何为烦恼?”猴王道:“我虽在欢喜之时,却有一点儿远虑,故此烦恼。”众猴又笑道:“大王好不知足!我等日日欢会,在仙山福地,古洞神洲,不伏麒麟辖,不伏凤凰管,又不伏人间王位所拘束,自由自在,乃无量之福,为何远虑而忧也?”猴王道:“今日虽不归人王法律,不惧禽兽威服,将来年老血衰,暗中有阎王老子管着,一旦身亡,可不枉生世界之中,不得久注天人之内?”众猴闻此言,一个个掩面悲啼,俱以无常为虑。

版权声明:

图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注重分享,版权归原作者。

丧事“灵棚”布置要点事项有哪些?

在北方农村,按一般丧事操作要求,灵棚是吊拜祭奠逝者的场所,丧事意义就是灵堂,所以必须按丧礼和习俗规定进行必要的布置与装点。一般来说,灵棚布置的要点事项如下。

1、祭案与供品

灵棚必须有祭案。供奉是丧事礼仪的基本前提,即向逝者供奉礼物,以示尊敬。活人叫送礼,要收起来不给外人看;死人叫供奉,要摆出来给他人看。供奉要有地方摆放,于是有了案。灵棚祭案一般有大小两个,大案上放供品灵位等,小案在大案前面,放祭酒礼器等。农村丧事,一般大案用大方桌,小案用小方桌。祭案一般放在灵棚正中偏后的位置。

供品就是为逝者准备的敬物或者说礼物,各地习俗不同,种类和数量也不一样。理论上讲,供品应当有重点牲飨,古法叫牺牲,也就是猪牛羊三牲,古礼叫“太牢”,即太庙的供品。实际生活中,牛太大太贵,羊较小较少,猪是一般饲养畜物,比较常见,所以一般多用猪作为重点牲飨。用猪作为供品的,一般用猪头猪尾,代表一个猪。其他供品如糕点、食品、果品,鱼等,随俗安排。供品放在祭案上,看着舒服就行。

2、灵位与画影

灵棚必须有灵位。灵位标识逝者,是礼仪行礼对象,所以必须有。灵位书写逝者名讳。子为父母居丧,简单标准的灵位是“先考(妣)+姓+公(女为氏)+讳+之灵”,如父亲姓名李承业,母亲姓名张玉芬,灵位为:“先考李公讳承业之灵”,“先妣张氏讳玉芬之灵”。切忌,不要用“大公”“老大人”“老孺人”“太孺人”等字样,胡扯的,也是不懂和不敬的。还有,灵位的尾字用“之灵”,不用“之位”或“之灵位”,因为丧葬期间,逝者还没位,丧期过后,将逝者进祠堂纳入列祖列宗昭穆谱系,才有位份,也就是说,灵位用“灵”,神主才用“位”。另外,“先”和“显”作为语助词使用,没啥根本区别,不要搞得文化绉绉神乎莫测的。

画影即画描的影像,作为丧事使用就是遗像。现在一般都用照片。画影可以传神,照片的效果要差一些。

灵位放在祭案中部靠后的地方,画影放在灵位后面。

一般礼俗,供品应当放在灵位前面,但不能遮挡灵位。所以,供品规模较大的,应当单独置案,或者将灵位垫起来。

3、烛台与香炉

一般来说,停尸停柩灵堂用烛台和香炉。喜事尚红用红烛,所以称红事;丧事尚白用白烛,所以称白事。香炉可以改善灵堂的气味,也可以烘托灵堂肃穆的丧事氛围。

灵棚也可以用烛台和香炉。作为丧事活动的构成事项,烛台和香炉礼仪的成分较重,所以,有灵位的地方即是有礼仪的地方,依礼就可以有烛台和香炉。

烛台和香炉一般放在祭案上,也可以单独置放。

4、花圈与纸器

灵棚应当摆放或置放适量的花圈、花篮、纸活、纸器等,具体根据灵棚的大小,丧事规范等情况安排。但是注意,灵棚的花圈花篮等要使用飘联,最好用柔软的纸面布材制作,可迎风飘动。上联用“永垂不朽”“松柏长青”等丧事语录,下联落款。

5、礼器与礼具

在北方农村,奠酒即祭酒是丧事礼仪的重要事项,一般都有。具体行礼要求是:行礼人右手或双手端起酒杯酒碗等,从左至右,点三下或直接将酒泼洒于地。奠酒有站姿和跪姿两种,丧事一般用跪姿。

灵棚内应当有奠酒礼器和奠品,包括酒壶、酒杯、酒、竹筷、股香、年糕等。

礼器和礼具一般放在小案上。

6、门头与对联

一般来说,灵棚门头应置悬“奠”字“悼”字等字样,或用黑纱拉成条幅,中间族成花形,表明此处是吊丧祭灵场所。有的将逝者宽幅照片置于门头,看起来不错,其实是不严肃的。遗像代表灵位,灵位只能在灵堂内,挂在门头算咋回事。灵棚大门上方置大字横批,一般用四字丧语,如“沉痛悼念”“永垂不朽”“驾鹤西归”“天国永恒”“音容宛在”等。

实际生活中,灵棚按商业运作模式,有制成品灵棚和门头,花钱就行了,操作较为方便。

灵棚大门两边用联,这是丧事最为重要的对联,称主联或外联。灵棚后墙一般也应当有联,称辅联或内联。外联内容一般是叙述逝者一生的生平、德行、贡献和艰辛,用以彰表逝者;内联内容一般是对逝者的缅怀和追念。用挽联吊丧的,一般都悬贴在灵棚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