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合婚

海上吉普赛人是哪个国家的(吉普赛人是哪个国家的)

海上吉普赛人是哪个国家的(吉普赛人是哪个国家的)

天生的流浪民族,一直被歧视,吉普赛人如今怎样了?定居了吗?

吉普赛人是与犹太人齐名的流浪民族。

吉普赛人在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叫法。比如说,法国称他们为波西米亚人,俄罗斯称他们为茨冈人......而吉普赛人自称为罗姆(Rom)。

吉普赛人来自印度:

吉普赛人祖居在印度旁遮普一带,迫于战乱和饥荒,10世纪时他们开始向外迁徙。

吉普赛人居无定所,以大篷车为家和交通工具,在城乡之间游荡,足迹遍及欧、亚、美、非各国,逐渐成为世界闻名的流浪民族。

犹太人的生计:

数百年来,吉普赛人的生活似乎没有什么变化,很多人依旧居住在大篷车内,以表演、占卜为业。

尤其是吉普赛女人特别擅长占卜。不过,那种传统的、拿着神秘水晶球算命的吉普赛人已经很少见了。大多数算命女都是用扑克牌给人占卜。

塔罗牌就是他们的其中一种占卜方法。她们都玩的一手好牌。一副纸牌像活物一样在她们手中转来转去,挥手拍出一沓,反手甩出一摞,然后叫你从中抽出几张,就能说出你的前生今世,真是神奇。

吉普赛人不事农桑,也不饲养畜牧,受教育程度很低,更不与外族通婚。一直在城乡之间寻找与其流浪生活相适应的生计,这使得他们无法从事体面的职业。

虽然吉普赛人性格纯朴乐观,粗犷豪放,但是生活技巧贫困,许多吉普赛人沦为流浪汉、小偷、诈骗犯等不光彩的角色。

吉普赛人一直被歧视迫害:

有因必有果。由于种种原因,数百年间,吉普赛人被欧洲各国歧视、驱赶甚至杀害。

到16世纪,几乎所有的欧洲国家都制定了歧视吉普赛人的法令。吉普赛人从法律意义上成了欧洲贱民。许许多多的吉普赛人被无辜驱赶,甚至无端处死。

希特勒上台后,对吉普赛人的迫害达到了顶峰。你可能了解希特勒是如何迫害犹太人的。在纳粹铁蹄的践踏下,吉普赛的境况一样悲惨。

希特勒曾经强行将无德国国籍的吉普赛人驱逐出境,让吉普赛妇女绝育,到了后期发展成直接将吉普赛人关进集中营并大肆屠杀。

二战时期,纳粹德国究竟害死多少吉普赛人并没有确切数字。但是,据不完全统计,在纳粹集中营发现的被残害致死的吉普赛人尸体不低于50万具。

对比一下犹太人和吉普赛人:

吉普赛人和犹太人比起来差远了。

由于吉普赛人没有自己的祖国,也没有影响力的组织和机构,还没缺乏高素质的人才,他们在世界的话语权极为薄弱,吉普赛人的问题被许多国家有意无意地忽略。哪怕是在高度发达的当今世界,吉普赛人的悲惨境遇依然没有太大的改变。

犹太人也是流浪民族,但犹太人一直是和“富有”联系在一起的。即使在没有自己祖国的两千年里,虽然备受欺凌,但聪明勤奋的犹太人一直生活在所在国的上层。

他们懂得艺术,善于经商,掌握着所在国的金融、媒体和教育等重要部门,有世界影响力的组织和机构。全世界最有钱的企业家中犹太人占一半,所以,有人说:“犹太人的资本控制了美国,而犹太人的思想控制了世界”。犹太人因此赢得世界人民的支持和同情,而且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终于在1947年复国,创造了奇迹。

而吉普赛人想建立自己的国家看起来绝无可能。只能寄宿在别国或到处流浪。

天生的流浪民族会定居下来吗?

当然,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吉普赛人问题越来越被重视。一些有识之士、包括吉普赛人自己也开始为自自身谋求合法权益奔走呼号。

近年来,许多吉普赛人被现代人生活方式潜移默化改变着。不少人定居下来,有了正常的职业、定期缴所得税,把小孩子送进学校受教育......

但是,吉普赛人作为一个天生的流浪民族,内心有很强的民族性格,即使他们定居在石砌的房子里,却依然谨守祖先的传统,就如同过去的敞篷马车里生活一样。

专心写有参考价值的历史,喜欢请关注。

三国交界,海上吉普赛人的生活你想象不到

文/曹曹曹小颖

图文:审稿-蟹黄捞饭、制作-木昜

封面图:Shutterstock

正文照片除标注外:均来自作者

小时候看过一张照片,一个色彩斑斓的独木舟漂浮在海面上,像悬浮在空中,海水清澈得好像不存在,水下青荇如同草坪,远处的大海像浅绿的果冻布丁,美到令人窒息。

这个场景一直在我脑海中,像一颗种子,逐渐变成对海洋甚至对这个世界秘境的向往。

图:jam Hairi / Shutterstock

后来知道了,那是巴瑶族人的莱帕小船,漂浮在如同天空般澄净的诗巴丹海面上。

对于国内旅行者,直接飞沙巴的亚庇比较方便,相信不少人抢到过亚航明星航班杭州飞亚庇的特价机票。还可以顺带玩一下京那巴鲁国家公园,挑战海拔4000米以上的马来西亚第一神山。

大马人均GDP已经超过1万美金,比中国还稍微低一点。但是全国各地发展很不平均,西马比较发达,像吉隆坡有很多高科技公司,受高等教育人群的比例也很高,会讲英文的人很多。东马相对较原始,生产力不发达,物价更高。

位于东马东端的仙本那地区、诗巴丹和马步岛就更是遥远偏僻了。

诗巴丹是个很小的岛,以海底大断崖、绿海龟和丰富的珊瑚礁而闻名,被誉为世界三大潜水胜地之一。岛上仅有的原住民也因大马政府的环境保护政策而迁走。现在大部分巴瑶族原住民居住在临近的马步岛上。

前往这马步岛绝非易事,不管从哪里来,都要先落脚仙本那——东马陆地边缘岬角上临近菲律宾的小城,这里是前往诗巴丹唯一的中转站。

在这个小镇随处可见水肺潜水店,提供各种装备和旅行套餐。还有一些民宿为迫不及待上岛的人提供服务。当然还有一些不错的餐厅,随处可见华人开的餐厅和小店。

仙本那的青旅

八个床位五个中国姑娘

在这里,不能错过的是孤独星球推荐的pasar ikan鱼市场。

pasar ikan鱼市场

图:Uwe Aranas / Shutterstock

街道两边展示着渔民刚捕获的海产品,有的平时大概只有在水族馆才能看到。

有像穿了海军条纹衫的皇帝天使鱼,孟加拉雀鲷鱼,还有浅黄色衣服上点缀着宝蓝色斑点的鹰鳐鱼。这几种鱼对于渔民来说大概也是稀缺种类,一堆人围着,仿佛在比拼各自的收获。

右下角

穿了黄色条纹衫的是皇帝天使鱼

图:jam Hairi / Shutterstock

一筐筐闪着蓝色光泽的是鹦鹉鱼

红色的实在叫不出名字

放在鱼缸想必也是极好看的

一堆体长近半米的刺鲀

(像大个的河豚)

也有比较常见的沙丁鱼

铅笔鱿鱼,粉红色的小鱿鱼

在菲律宾和我国东南沿海都很常见,也叫小管

海岸上人声鼎沸,当地人穿着拖鞋在污水中穿行,岸上贝壳和各种垃圾快把海滩都堆满了。而背后是面向游客的美食一条街,刚捕获的海鲜被送到餐厅漂亮的水族箱里,以不低于国内餐厅的售价卖给游客。开餐厅的很多都不是当地人,也有不少华人。前店和后市的差别太大了。

岸边几个当地妇女搭起凉棚,飞快地剥各种贝类,背后的贝壳快堆成小山了。

巨大的扇贝壳比锅还大

像《西游记》里东海龙王盛放夜明珠的蚌壳

如果行李箱和海关都允许

我不介意背一个回国

俯瞰pasar ikan市场海岸还是挺治愈的

图:Ade Christian Lesomar / Shutterstock

图:Shutterstock

诗巴丹是各种榜单上的世界顶级潜水点,以诗巴丹大断崖而闻名,一天上岛名额只有120人,且只能现场办理。

岛上不大,自2005年马来政府把这里划为自然保护区后,就没有了住宿的地方,游客一般都是住在临近的马布岛、马达京或卡帕莱。马布岛除了提供住宿,本身也是最大的巴瑶族居住地。

仙本那周围海域的岛屿

我选择自己坐船去马布岛,去岛上联系好的民宿,而不是在镇上潜水店买旅行套餐。码头上停了许多船,在我不知道问谁的时候,一个夹着皮包的掮客来搭讪,得知我要去马布岛之后,他跟旁边的船夫交代了一下,显然掮客在这里社会地位比较高,也只有他会讲英语。

然后他就带我去一个简陋的类似政府办事处的地方,办了上岛证明。我莫名其妙地跟他转了一圈,他莫名其妙把钱赚了,留下我跟船家默默完成后面的交易。

登岛办事处

海上的气候变化无常,刚出海没多久就下起了暴雨,真的是大陆上罕见的大暴雨,整个船上没有一块干的地方,什么雨伞雨衣统统没用。两个小时的船程,前半段暴雨后半段暴晒。我就这样像咸鱼一样被丢到了马步岛上。

马步岛的航拍风景

图:Mohd Razali bin Sulaiman / Shutterstock

这里的民宿是建在海面上的高脚屋,房间推开窗户就是果冻绿的大海。

远望马步岛

民宿主营业务是潜水学校,每天潜水的学员和教练来来去去。提供一日两顿正餐和简单的咖啡早餐,吧台前小黑板更新着当日菜单。我有三天的时间在岛上停留,除了每天跟船去诗巴丹潜水两个小时,其余大把的时间都来熟悉这个岛,深入岛中央巴瑶族人的聚集区。

中午太晒的时候就坐在吧台上,吧台是高脚屋突出伸向海面的木头观景平台,喝着咖啡吹着海风,享有整个大海。看身边六块腹肌的潜水教练走来走去,脚下是成群的小鱼和连绵的海草,身心十分满足。

民宿外面插着大大的马来西亚国旗

辉煌条纹和象征伊斯兰教的新月图案非常醒目

常见套餐:米饭加牛肉汤

饮料一般是咖啡或奶茶

坐在民宿木平台上,脚下是鱼群

外面不时有小船经过

当地人遵守伊斯兰教义,不吃螃蟹,不吃皮皮虾,海里随处可见大片的海胆,查了一下,这些热带海胆不大能吃,种类众多的海胆里只有大约几种寒冷地区的海胆能吃,如紫海胆、黄海胆、马粪海胆和赤海胆。

密集的海胆

岛上的短尾猫

有一个巴瑶族的潜水教练叫Sufri,英文还不错,他带我去出海潜水回来后又带我游览这个岛。

整个岛走完大概需要一个多小时,从民宿的高脚屋往后是岛上居民住的没有海景的高脚屋,一条栈道两边都是当地居民的家。

木屋与木屋之间乱七八糟拉着绳子晒衣服。沙滩上的木屋仍然长着细长的脚,几根木头柱子插进沙地,支撑起整个木屋。沙滩上轰鸣的发电机供应整个岛的电力。

临水景观好的位置一般是民宿和酒店

岛里面是巴瑶族人的房子

岛上的居民区

图:Augustine Bin Jumat / Shutterstock

再往里面走是个供当地居民消费的简易餐厅,三两当地人坐着喝饮料看电视。我跟Sufri也坐下来喝饮料。他是菲律宾人,身材很好,看不大出来年龄,我猜大概四十岁。黝黑的皮肤不知道是晒的还是天生的。

我问他多久回家一次,他说离开菲律宾就再没回去过,大概有二十几年了。在这里教潜水收入还可以,管吃住,比菲律宾挣得多。而家乡已经没什么亲人,也没有回去的必要。我很诧异,感觉有些悲凉,没有再问下去。

两个可爱的小朋友

岛上的孩子们在岸边玩耍

图:Augustine Bin Jumat / Shutterstock

巴瑶人生活在马来西亚,菲律宾和印尼三国交界的海上,很多人常年不上岸,被称作海上吉普赛人。有的地方为了保护环境,驱逐他们离开居住地。而离海岸太远的巴瑶人也没有哪一国政府承认他们的国籍。他们就这样一直在海上流浪着。

与巴瑶族这种境况类似的还有海南的疍家人和柬埔寨洞里萨湖的水上人家,疍家人的生活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带动下已经改善很多,洞里萨湖的水上人家离岸也不是很远。唯有巴瑶族,享受不到马来政府发展的福利,离最近的大岛又那么远,真就漂泊在茫茫大海上。

疍家人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

常年生活在海上,以捕鱼为生

图:Andrius Kaziliunas / Shutterstock

柬埔寨洞里萨湖的水上浮村

大多数村民是无国籍的黑户

图:Tricia Daniel / Shutterstock

关于巴瑶族有个传说,柔佛州国王的女儿在一次洪水中失踪了,国王命令一批士兵出海寻找,找不到回去就是死刑。士兵们找不到公主,也不敢回去,只有继续留在海上并逐渐习惯了海上的生活,一代代繁衍下去就成了巴瑶族。

传说归传说,虽然没有明确的起源,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巴瑶族所用的语言是属于菲律宾的马来-波利尼西亚语分支的巴夭萨玛语,这说明巴瑶族的起源与菲律宾颇有关系。Sufri的菲律宾祖籍似乎也印证了这一点。

据说有的巴瑶人可以在水下屏息长达13分钟

图:Reza Zaenong / Shutterstock

还有人说他们为了潜到深海捕鱼,小时候都要刺破耳膜以减少水压对耳膜的压迫,因此他们上岸通常会感到头晕目眩不习惯之类的,Sufri笑笑,说并不是这样。

深入小岛腹地,小木屋越来越密集,愈发有生活气息。屋外晒着五颜六色的衣服和各种鱼干,小孩三三两两在阴凉的沙地上玩。

在两棵椰子树之间绑根绳子,就是秋千,能荡到三四米高,跟杂技似的。我举起相机,马上有大一点的孩子说“no photo”,看来他们对付游客已经轻车熟路。

晒鱼干

荡秋千的小女孩

走进小岛的“商业区”,有零星的商店,像中国80年代的杂货铺。我买了一点现切芒果和一种做成薄片的鱼酱,就当体验当地的美食了。

街边售卖东西的小铺子

图:Augustine Bin Jumat / Shutterstock

商业区的尽头有一家卖贝壳的,超大的万宝螺,大块的珊瑚,也只折合几块钱人民币,确实符合当地的物价,还有很多国内少见的品种,到国内估计要十倍的价格了。喜欢收集贝壳的我就像老鼠进了米缸,可惜不能带回去,只能饱饱眼福。

为了不辜负卖贝壳的老奶奶和她的两个孙子,我象征性地买了一个小贝壳,跟他们合了一张影。走出居民区,岛的另一侧是高档酒店,长长的栈道伸入海里,尽头是一间间独立的高级海景房。再看看荡秋千的小女孩,巨大的反差。

栈道尽头是高级酒店,类似马尔代夫的水上度假村

长长的栈道使得它远离岛上的一切

虽然我对马布岛更感兴趣,但是来到这里肯定还是要去诗巴丹潜水。第二天Sufri带我出海,半个钟头的船程,来到著名的诗巴丹大断崖旁边。浮潜就能看到各色海葵、珊瑚和小鱼群。偶尔有蝠鲼出没。

Sufri带我潜到水下四五米处,慢慢往断崖边移动,仿佛到了外太空。眼前是无边无际的黑暗,脚下一两米开外就是无尽深渊。如果说潜水是打开新世界的大门,那断崖就是地狱之门。我愣了几秒钟,不敢多待,小心翼翼回到浅水区。好像再往前一步就是万劫不复的鬼门关,被黑暗吞噬。

感受断崖的震慑之后,回到民宿仍心有余悸,感觉还是人间值得。午餐是咖喱鱼块,炒青菜和炒饭。还是坐在观景平台吃吃饭喝喝咖啡比较适合我。边上的潜水教练跟民宿老板都是用手抓饭吃,他们都是穆斯林。一群老外和当地年轻人在比赛跳水,从三四米的瞭望台跳下去,水花四溅,果然跳水是一项非常需要技术含量的运动。

当地年轻人在教老外跳水

吃饭时,一只小船回港,当地人捕了各种海鲜来售卖。他们不吃螃蟹,这些类似梭子蟹的螃蟹,看起来很生猛,其实热带的海鲜并没有温寒带的味道好。

这里有色彩斑斓的梭子蟹,还有一筐筐贝类和鱼。最奇特的是养在矿泉水瓶子里的皮皮虾,把整个瓶子都填满了。不知道是怎么塞进去的,亦或是把小虾放进去养大的。

我看着梭子蟹实在很大也很新鲜,颜色比平时菜市场的要鲜艳很多,而公的比母的还要好看,真的是跟人类社会相反……要了两只蟹,请民宿老板清蒸,当做饭后点心。虽然吃起来没有冷水海域的蟹肉质紧实鲜甜,但是面对着苏拉威西海的无敌海景,再加一杯咖啡,夫复何求。

一个有巴掌大小

渔民展示梭子蟹

跟爸爸一起出来卖鱼的小孩

看着他们摇着小船离开的背影,跟脑海中小时候看到的照片慢慢重合,多年之后,能打卡最初的愿望,就是人生最幸福的事情之一吧。

END

本内容为作者提供,不代表环行星球立场。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请后台联系。

流浪200年,2003年达曼人最终加入中国籍,如今家家挂着五星红旗

本文素材来自于网络,若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或存在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

2003年5月,西藏边陲的一个小村庄,一个皮肤为深棕色、眼睛呈蓝色的年轻人,正举着喇叭,重复喊着一个天大的喜讯。

紧接着,这个村庄的49户人家200余名村民,纷纷拥抱在一起,脸上喜泪交加。一户接一户的人拿出了五星红旗,纷纷插在自家门前。

这个村庄位于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的吉隆沟,距离尼泊尔仅30公里。

在2003年5月以前,这些村民只是居住在吉隆镇的“黑户”,被称为达曼人,因为没有国籍,他们长期以来居无定所、生活艰难,所以又被人称为“东方吉普赛人”。

而让他们如此兴奋的原因,是终于加入了中国国籍。

那么,这些达曼人来自哪里,经历了什么?为什么长期没有国籍,现在,他们过得好吗?

达曼人的历史

据记载,达曼人原本来自于尼泊尔。

清朝时期,尼泊尔的廊尔喀人因为自然条件差,便打起了中国西藏的主意,想将西藏地区占为己有。

但另他们没想到的是,乾隆皇帝直接派遣福康安大将军,用了不到一周的时间,就将廊尔喀人歼灭,而其中约有20名廊尔喀人,因迷路而因祸得福,逃过了一劫。

然而,他们对于未来该去哪里,却倍感迷茫。

一方面,作为战败兵,他们担心回去被当为逃兵被处决;另一方面,如果马上投诚清政府,又很不适合,还很有可能被清兵杀掉。

于是,这群骑兵一直逃到了西藏和尼泊尔交界的地方,暂时住了下来。

起初,这群骑兵只能隐居山林,靠打猎和果实为生。

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地土著居民渐渐接纳了他们,这群骑兵便定居在了西藏的吉隆地区。

后来,他们也开始与当地人通婚,育有子女,一代代传下来,人口壮大到几百人,成为了达曼人。

也有学者认为,达曼人原本就是藏族的一个分支,因受地域限制,才没有入国籍。还有学者说,达曼人本来是喜马拉雅山南部的一个民族,因遭遇天灾,才被迫迁到了吉隆沟。

不过,从藏语意译来看,“达曼人”意指“古代骑兵的后裔”,加上达曼人不仅有自己的语言,还属于白种人。

而且,大多数达曼人的外貌与尼泊尔人相似,不少人的眼睛呈蓝色,皮肤为深棕色,发型多为自然卷。

所以,达曼人是尼泊尔骑兵后裔的可能性更大。

从时间上来,达曼人已经在中国生活了200多年,繁衍了子孙后代,那又是为什么,没有加入中国国籍呢?

达曼人的辛酸过往

原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吉隆沟都处于封闭与半封闭的状态,达曼人只能生活于此,靠辛苦劳作生活:男人们做的都是力气活,女人们则靠喂牛和织布补贴家用。

更令人沮丧的是,达曼人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很难与外界交流。

在清政府时期,达曼人也曾多次申请成为中国人,但内忧外患的清政府,根本无暇治理边境地区。

到了民国时期,达曼人想要在战乱不断的中国大地上申请国籍,就难上加难了。

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达曼人渐渐接受了藏族的风俗习惯和文化,已经不再说达曼人的语言,但是,由于没有国籍,200多年来,达曼人吃尽了苦头。

因为不具有合法公民的身份,他们的孩子不能读书,在父母忙于生计时,孩子们只好自己玩耍,鹅卵石和羊骨是他们常玩的玩具。

除此之外,达曼人更无法拥有土地和房产。

为了吃饱饭,他们只能给当地人做帮工,别人不愿意做的脏活和累活,他们都做。

在进入现代化工业之前,当地居民都是手工劳作,需要大量的镰刀、铁铲等生产工具,而生产这些工具,耗时耗力。

无法获得更多收入来源的达曼人,便成为了打铁人。

长久以来的打铁,让达曼人成为了打铁能手,手艺也渐渐传承下来,几乎每一家达曼人,都当了铁匠。

不过,就算有打铁生意可做,平时还经常去当零工,达曼人的日子依旧不好过。

一个快满80岁的达曼人就哀叹道:“那时的我们,每天打铁,每天做工,却没有工钱。做好的铁只能拿去换粮食,做完工也只给一顿饭吃。”

200多年来,达曼人似乎习惯了这种日子,可随着中国日渐强大,达曼人看到当地藏民在党的带领下生活越来越好,也想要成为合法中国公民,便决定再次申请加入中国国籍。

达曼人加入中国国籍

2001年,一名官员来到吉隆沟调研走访,走到了一户达曼人的家中。一走进去,这名官员就惊呆了。

长期以来,达曼人的房子都非常狭小,房子面积基本上都在10多平米到40平米之间,且多为石块垒砌,再盖上木板和茅草,因为房子低矮,光线无法照射进来,显得尤其黑暗阴沉。

与达曼人居住条件相比,当时的藏族居民,其房屋有独特的藏式建筑模式,而且屋内设施大都颇为讲究。

所以,当看到这户人家居然挤在10多平米的屋子内时,这名官员开始细细盘问起来。

之后的两年,通过当地政府和上级部门的不断调查走访,我国越来越重视这一群“国际黑户”。

经过两年的努力,2003年5月,达曼人终于获得了中国国籍。

这一天,达曼人都欣喜若狂,纷纷拿出了五星红旗。

一名70多岁的达曼人说道:“一直以来,有人把我们当成是尼泊尔人,但在我心里,我早已把自己当成为一名中国人。现在,我终于如愿以偿,有了中国国籍,真的是死而无憾了。”

而这群达曼人加入中国国籍后,中国政府接下来做的事情,更是让他们感受到了祖国的温暖。

达曼人被政府关注到之后,每一年,他们都会免费分到青稞和酥油;每户人家都能免费用电。

在有工程建设的时候,达曼人往往会被政府优先录用,还会给予相对更高的劳务费。

更令人惊喜的是,对于生活困难的达曼人,当地驻扎的人民解放军还会经常上门开展免费的医疗救助。

达曼人的孩子,终于走进了学校,开始接受义务教育。

2004年,政府更是拨付了专款资金到吉隆镇,开始建设达曼新村。

2005年,达曼村正式修建成功,成立了达曼村村委会,达曼人集体迁入明亮宽敞的“别墅”,开始了崭新的生活。

搬入新家的第一天,他们纷纷拥抱在一起,再次拿出五星红旗,挂在了房门前,一瞬间,在这个小山村里,飘荡着鲜艳的中国红。

达曼人现在的生活

如今,在五星红旗的照耀下,达曼人的生活越来越好。

在解决了住房问题后,政府还为达曼人修建了饮水设施和公路,保障了他们基本的生活需求。

而达曼人,也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着祖国。

当达曼人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后,他们开始拒绝政府的免费资助。

他们说:“国家给了我们太多,我们更应该自力更生。”

他们将打铁和编织等传统手艺传承给更多人,成为了当地的特色文化,拉动了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

除此之外,还有些达曼人在政府的帮助下,靠种植生姜,走出了一条新的致富路。

一些年轻的达曼人,更是走出吉隆镇,到外地求学或者谋生。

2017年,一名叫达瓦多吉的达曼少年,考取了武汉理工大学,成为达曼村的第一个大学生。

有达曼人感慨地说:“我们此前时时刻刻想着加入中国国籍,如今,中国让我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还让我们的孩子也走了出去,我们必须时刻把祖国放在第一位,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为了感谢祖国,很多达曼的年轻人,有的主动选择到我国贫苦地区从事教育事业,有的选择了边境地区,成为保家卫国的军人。

达曼青年巴桑就是边境地区的一名军人,他时刻谨记父母的教诲,认真坚守岗位,以实际行动表达对祖国的感激之情。

巴桑说:“国家对我们达曼人实在是太好了,我必须一直努力,多做一点事,不给国家添麻烦。”

达曼人加入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离不开新中国对人民生活的重视,也离不开新中国包容宽阔的胸怀。

他们把祖国对他们的好刻在了心里,并格外珍惜如今来之不易的新生活,正在为祖国的繁荣富强添砖加瓦。

其实,作为中国人,我们都生在党旗下,享受着祖国为我们的付出。

愿大家,都像达曼人一样,时刻把祖国放在心里,为祖国更美好的明天努力奋斗!

-END-

作者:柚白

编辑:剩草

往期精彩文章推荐:

河南辣王李永志:每天5斤辣椒配白酒,破世界纪录,如今怎样了

双面人李利娟:收养118名孤儿,背后却利用孩子敲诈数千万

以上内容资料均来源于网络,本文作者无意针对,影射任何现实国家,政体,组织,种族,个人。相关数据,理论考证于网络资料,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赞同文章中的律法,规则,观点,行为以及对相关资料的真实性负责。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关所产生的任何问题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直接与间接的法律责任。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本文仅在今日头条首发,请勿搬运。

吉普赛人:世界上最懒的民族,不爱工作爱流浪,来到中国后被同化

天当被,地当床,浪迹天涯是对吉普赛人的真实写照。

世界上曾经有两个民族没有自己的国家,一个是犹太人,另一个就是吉普赛人。

如今犹太人建立了自己的国家以色列,而吉普赛人依然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

很多中国人对吉普赛人并不了解,上了年纪的人对吉普赛人的印象也是仅仅来自印度电影《大篷车》。

在中国人眼里,吉普赛人能歌善舞,性情开朗,然而在欧洲人的眼里他们都是乞丐、小偷、或者人贩子。

一部分学者认为,吉普赛人的祖先是生活在如今的伊朗境内。

大约公元10世纪以后,迫于战乱和饥荒,吉普赛人开始离开居住地向外迁徙,他们没有固定的居所,以大篷车为家和交通工具,以卖艺为生,在城市间游荡。

也有的学者认为吉普赛人起源于印度北部,他们被称为罗姆族如今散居在世界各地。

无论吉普赛人是起源于伊朗还是印度,总之他们是被边缘化的,没有自己国家的民族。

如今全世界的吉普赛人的数量难以统计,估计在500-1000万人左右。

吉普赛人更喜欢称自己为罗姆人,认为吉普赛一词带有歧视的色彩。

由于吉普赛人的生活方式与其他定居的民族格格不入,这让他们很难与当地的民族融合,当地的人们非常排斥吉普赛人。

与犹太人不同,犹太人善于经商,积累了大量的财富,虽然也受当地人的排挤,但是在经济方面和社会地位上还是要高于吉普赛人的。

他们排挤犹太人多出于嫉妒,嫉妒犹太人掌握了大量的财富。

排挤吉普赛人就是赤裸裸的歧视,因为他们贫穷。

吉普赛人因为没有国家的保护,不仅受到歧视,还时常遭到迫害。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对吉普赛人的迫害也是达到了顶峰的时期。

仅仅纳粹德国就在集中营里屠杀了40多万吉普赛人。

如今吉普赛人依然没有属于自己的祖国,没有祖国的保护,吉普赛人在世界各国仍然社会地位低下,受人歧视排挤。

吉普赛人始终没有建立以本民族为主的国家,也不能很好地与当地部族融合,这与他们的生活方式以及风俗习惯有关。

吉普赛人不从事农业生产,也不饲养牲畜或是放牧,而是依靠表演或手艺在城镇和农村谋生。

传统上吉普赛人男人以贩卖家畜、驯兽、和充当乐师为业,妇女从事占卜、卖药、行乞和表演。

马戏团和娱乐场是吉普赛人最喜欢的工作。

在过去吉普赛人以大篷车为家和交通工具,以卖艺为生,在一个个城市间游荡。

现在的吉普赛人由于受到各国的出入境法律的约束,已经不能像过去那样自由地在各国之间游走。

大部分吉普赛人居住在巴尔干半岛上,但是他们中的很多人还是希望能够像他们的先人那样继续流浪。

在我们的认知里吉普赛人大多以卖艺为生,他们以家庭为单位,乘坐着牲口拉着的大篷车,从一个集市到另一个集市。

男人多以琴师为主,女人歌舞表演。

吉普赛人天生高鼻深目,女子尤其漂亮,能歌善舞又热情奔放。

吉普赛女郎现在是美丽、神秘的代名词。

1971年的印度电影《大篷车》与墨西哥电影《叶塞尼娅》中吉普赛女郎都是重头戏。

在电影《叶塞尼娅》中,美丽的吉普赛女郎被白人军官抛弃后的伤心模样,配音的女演员用魔性的声音喊着:“当兵的,你不等我啦!”至今让很多中国观众记忆犹新。

其实吉普赛人还有两种传统的职业,那就是冶炼和占卜。

吉普赛人的祖先在历史上拥有高超的冶炼和制造金属器皿的技术。

在公元1世纪就有了鼓风机的技术。

这充分说明吉普赛人的冶炼技术还是十分发达的。

算命占卜是吉普赛中老年妇女的一项传统行业。

传统的那种拿着神秘的水晶球算命的吉普赛女人已非常少见了,大多数是用特殊的吉普赛算命扑克牌来给人算命。

塔罗牌就是其中一种比较有名的用来算命的扑克牌,塔罗牌只有吉普赛人才能看得懂其中的含义,直到今天在很多地区使用塔罗牌算命依然流行。

吉普赛人不但会使用塔罗牌算命,还会一种古老的读心术,以这个读心术的原理设计出的游戏在很早之前就有html版本,现在还有了flash版本。

随着社会的进步,很多吉普赛人已经不可能像他们的先祖那样四处流浪,但是正是由于他们是著名的流浪民族,所以很多国家并没有把他们当作本国民族大家庭的一员。

因此在教育、就业、医疗等民生方面他们的待遇往往得不到保障。

东欧七国于2005年发起“Decade of Roma Inclusion”,本意就是改善吉普赛人的生活,但是以失败告终。

吉普赛人得不到在民生上的保障,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类学家和语言学家不能确认吉普赛人是否是一个单一的民族,确定吉普赛人是一个单一的民族,将有助于保障他们的合法权利。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吉普赛人四处流浪,但是在中国和东北亚的朝鲜和日本却罕有吉普赛人的存在。

根据元史的记载,在中国曾经有过吉普赛人的踪迹,当时的吉普赛人被称为啰哩回回、舞回子。

但是由于和陕甘一带的汉民生活习俗完全不同,被当时的元朝政府认为是扰民,他们不是被驱逐就是被当地人给同化了。

这不得不佩服我们中华民族的同化能力,吉普赛人在欧洲500年,各方面的习惯未改,在我国短短几十年就被当地人给同化了。

如果想更多地去了解吉普赛人,建议大家去阅读法国作家梅里美的《卡门》,体会文中描写的热情、奔放、洒脱、在城市与乡村之间流浪的吉普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