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生肖

草头凡读什么(草头凡)

草头凡读什么(草头凡)

除夕祭宗祠——透过《红楼梦》读懂中国春节传统习俗

王彬

除夕祭祖是一年之中的大事,贾府也是如此,为了把这一活动客观真切地表现出来,《红楼梦》中特意安排宝琴作为旁观者而进到宗祠里面观看。因为是第一次进去,宝琴格外留神,仔细打量:“原来宁府西边另有一个院子,黑油栅栏内五间大门,上面悬一匾,写着是‘贾氏宗祠’四个字,旁书‘衍圣公孔继宗书’。”“衍圣公”是对孔子的后世封号,自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始称。在程、高本中,此处为:“特进爵太傅前翰林掌院事王希献书”。当是为回避 “衍圣公”,避免“厚诬至圣先师”的罪名而更易。

宁国府除夕祭宗祠(清·孙温绘)

宗祠,在宫廷与王府内称庙。宫廷称太庙,王府称家庙。在清朝,王府以下只能称祠堂。金寄水在《王府生活实录》中回忆,他们家,也就是睿亲王府中的家庙在三门以东:“是一处三重院落”,有前殿、后殿与后罩房。前、后殿供奉神主,后罩房存贮祭器。贾府是公府,因此祠堂不能称庙,由于是供奉着宁国公与荣国公兄弟二人,故谓宗祠,取同宗祠堂之意。相对睿亲王府家庙,贾府宗祠只有一座正殿,在宝琴眼中,或者说,在宝琴的描述中,这是座五开间的大殿,前面有三间抱厦,抱厦前面是月台,月台前面是白石甬路。月台上摆着鼎、彝一类青绿古铜的祭器,甬路两侧是苍松翠柏。抱厦的前上方悬挂一面九龙金匾,写着“星辉辅弼”,乃先皇御笔。正殿的前面也高悬一匾,匾的形状是闹龙填青匾,写道“慎终追远”,旁边还有一副对联,俱是当今御笔。在金寄水笔下睿亲王府里的家庙,那里面也有两方匾,前殿是乾隆御笔“祭如在”,后殿是“骏烈清芬”,为庆亲王永璘所书。两相对照,贾府宗祠,虽然只有一座正殿,但是在匾额的数量上并不少于亲王府,而且均出于御笔,这又是睿亲王家庙所不可比的了。

在宝琴的谛视中,贾府宗祠即将展开祭祀,因此宗祠里边已然“香烛辉煌,锦帐绣幕,虽列着些神主,却看不真切。” 为什么看不真切,因为宝琴作为外人不可以进入殿内,只能够在外面观看,所以看不清神主了。按照睿亲王府家庙的规制,供奉神主的处所,均是一间一龛,前殿与后殿共有十个龛位,“其龛高与梁齐,如果不是上有毗庐帽,下有须弥座,简直就是一间大套间。其中有几案,有方桌,有隔扇,有幔帐,甚为宽敞。案上设有填青闹龙,满汉文合璧格式的神主牌位。”填青闹龙,是指牌位的形状,底色为蓝,边缘雕龙,龙的姿态采取张牙舞爪,相互对立之势,因此称闹龙。贾氏宗祠里的牌位是否也是这样呢?在龛位上,如果也是一间一龛,自然应该供奉五个神主以及他们的夫人,宁国公、荣国公、宁国公的儿子贾代化,荣国公的儿子贾代善,只有四个神主,那么,另一个是谁呢?或者是宁、荣二公的父亲,或者是虚位以待,没有交代,只能留给我们推测悬想了。

虽然神主看不真切,但贾府的祭祀仪式,宝琴却看得格外分明:“只见贾府人分昭穆排班立定。”我国古代的宗法制度规定,神主的排列顺序是始祖居中,二世、四世、六世、八世,……居左,称昭;三世、五世、七世,九世……居右,称穆。祭祀时,参与祭祀的人员也根据这个原则排队、分工,也就是分昭穆。宁国公是长房,贾敬是长房之孙,因此由他主祭,而贾赦只能陪祭:“贾珍献爵,贾琏、贾琮献帛,宝玉捧香,贾昌、贾菱展拜毯,守焚池。青衣乐奏,三献爵,兴拜毕,焚帛奠酒,礼毕乐止,退出。”给祖先献酒、献帛、焚香、叩拜,凡三次,最后把写有歌颂祖先的帛放在燎炉里烧掉,把献给祖先的酒洒在奠池里,便结束了祭祀活动。

87版电视剧《红楼梦》除夕祭宗祠

奇怪的是祭祀活动并不是贾母主持,也没有一位女性参加,比如王夫人、凤姐、尤氏这些贾府里的风云人物。为什么是这样?宝琴没有解释。但是接下来贾母出场了:“众人围随着贾母,至正堂上。影前锦幔高挂,彩屏张护,香烛辉煌。上面正中悬着宁、荣二祖遗像,皆是披蟒腰玉,两旁还有几轴列祖遗像。”在这之前,宁国府便打开了宗祠,打扫卫生,收拾祭器,“又打扫上房,以备悬供遗真影像”,也就是祖宗的画像,这些画像的尺寸,通常是长约五尺,宽约二尺,大多为坐像,工笔重彩,如同真人一般大小,如果是官员自然要穿上官服,犹如 “披蟒腰玉”的宁、荣二祖。在这里,贾母带领女眷为祖先传菜上供。这也是有礼仪的,以正堂的门槛为界,以内是女性,以外是男性。贾敬与贾赦站在门槛外面,由此列队,直到贾荇与贾芷站在内仪门里面,外面便是贾府的奴仆了,所谓“众家人小厮皆在仪门之外”。男性中,只有贾蓉因为是“长房长孙”,故而可以进入正堂,“随女眷在槛内”。他的作用是在男女之间进行中转:“每贾敬捧菜至,传与贾蓉,贾蓉便传与他妻子,又传与凤姐、尤氏诸人,直传至供桌前,方传与王夫人。王夫人传与贾母,贾母方捧放在桌上。邢夫人在供桌之西,东向立,同贾母供放。”直到“菜饭汤点酒茶”传送完了,“贾蓉方退出,下阶归入贾芹阶位之首。”这时再次祭拜:

当时凡从“文”旁之名者,贾敬为首;下则从“玉”者,贾珍为首;再下从草头者,贾蓉为首。左昭右穆,男东女西,俟贾母拈香下拜,众人方一齐跪下。

五间正厅,内外廊檐,阶上阶下,无一隙地,鸦雀无声之中只听得起跪衣履之响。“一时礼毕,贾敬、贾赦等便忙退出,至荣府专候与贾母行礼。”而宝琴的观察虽然到此结束,却依然没有解释贾母何以未进祠堂,她不是贾府长者,祭祀之后众人还要给她行礼吗?原因在于她是女性,在祭祀时,“男先女后”,是封建时代不可以颠覆的原则。有的家族,祭祀时将影像悬于宗祠,而在贾府,悬挂在大堂,因此贾母在这里就可以祭祀祖先,自然不会再进入宗祠了。而且,祭祖之前,按照传统礼仪,先要祭祀神佛,之后,才祭祀祖先,相对于神佛,祖先虽然是自己的亲人,但已经进入鬼的行列,祭祀时讲究“神先鬼后”,这也是原则,不能破坏。《红楼梦》把这个略掉了。为了迎接祖先回家,这一天还要打开大门,在宁府是:“从大门、仪门、大厅、暖阁、内廷、内三门、内仪门并内塞门,直到正堂,一路正门大开”,把中路上所有正门统统打开,由于逝去的亲人只能在夜色浓重之时回家,要给他们指明方向,因此甬路两侧还要点燃朱红色的“大高照灯”,如同“两条金龙一般”,既隆重又炽烈,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侧面,慎终追远,以孝为先,传达出后人对祖先的尊重与思慕。同时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贾府的遗真影像不是悬于宗祠,而是正厅——这里曾经是先人聚宴欢歌之处,贾母率领后人在这里为他们传菜上供不是更为恰当、恳挚吗?

草头是什么?这是一个和苜蓿有关的故事

草头去掉杂质,浸水洗净;

热锅入油,此时将草头稍稍沥水;

油热后,加入草头,大火翻炒;

炒至草头回缩后,加入盐、糖、白酒翻炒均匀;

将草头煸炒出水至熟后即可熄火,可加少许鸡精。

然后,一道香喷喷的酒香草头就出锅了。这就是网传的酒香草头的做法,一道上海及其周边民众最喜爱的时令蔬菜之一,尤其是魔都人民。草头只在一年中很短暂的时间上市——秋寒入冬至冬去春来(早春)的这个短暂的湿冷季节。虽然如今有了温室大棚,但总的来说“应季”才是人们的追求。因此无论从吃的时间还是地域来说,草头都一个比较小众的美食。

适合做草头的鲜嫩枝叶

它究竟是什么草的头?

这么多魔都人民都喜欢吃的草头究竟是什么植物的嫩叶呢?它究竟是什么草的头?现在这个答案很明确,它就是南苜蓿(Medicago polymorpha),因为它“开细黄花”,也有很多人叫它金花菜。请注意它不是开白花的所谓三叶草、四叶草或者幸运草(其实这一系列的名字都是白车轴草的别名),更不是开红花的关节酢浆草。

白车轴草

南苜蓿主要分布于中国长江流域及以南各省区,以及陕西、甘肃、贵州、云南,华北地区有少量栽培,常呈半野生状态,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栽培范围最广的地区。北方很少有人知道草头为何物,更多地把草头称为秧草和苜蓿,并且现在也不常把它当做盘中物(虽然偶尔也会吃),更常当做绿肥或者喂牲畜的牧草。然而在古代,它也是北方人民盘中的常客,因此或许可以这样认为:苜蓿就是北方的草头。但这个“苜蓿”指的却是另外一种更加如雷贯耳的苜蓿。

关节酢浆草

它的名字叫紫苜蓿(Medicago sativa)。苜蓿,应是古大宛语Buksuk的音译。“大宛”就是《史记•大宛列传》中的大宛,泛指中亚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盆地,这就是紫苜蓿的原产地。关于苜蓿名字的来历,李时珍曾说:“苜蓿,郭璞作牧宿。谓其宿根自生,可饲牧牛马也。又罗愿《尔雅翼》作木粟,言其米可炊饭也。”李先生的说法也有一定道理,但和音译的说法相比,总不免有些牵强附会。

古时候的苜蓿大多指的是紫苜蓿

紫苜蓿无论是从古至今还是从中到外,都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牧草。在中国,紫苜蓿总是和另外两个名字联系在一起,一个是葡萄,另一个是张骞。

紫苜蓿、葡萄与张骞

张骞是一个伟大的天朝使者,关于苜蓿来到中国,一贯以来的说法是:“张骞使外国十八年,得苜蓿归。”关于葡萄也是类似的说法。自此以后,张骞就成为了一个传说,受到众人膜拜。然而这些植物真的是他带回来的吗?

20世纪60年代初,农史专家石声汉先生就曾在《科学史研究》发表过《试论我国从西域引入的植物与张骞的关系》,指出这个说法并无确凿根据。这只是在传统史学追忆中普遍存在的“英雄”想象迷雾,后世的推崇更是将这个迷雾幻化成了事实。

紫苜蓿的叶长椭圆形,先端有细锯齿

其实,张骞活动的意义在于让包括苜蓿、葡萄在内的诸多异域物品进入中土的可能性空前提高。正因为张骞历经千难万险,首通西域,所以后人将这些都归功于他。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西域传上》中写道:“宛王蝉封与汉约,岁献天马二匹。汉使采蒲陶、目宿种归。天子以天马多,又外国使来众,益种蒲陶、目宿离宫馆旁,极望焉。”

从苜蓿引种的前因后果看,《汉书·西域传上》的记载更接近历史真实,因此,当年那些物产大都是“汉使”引入,时间也在首通西域之后,甚至是大将军李广利攻克大宛并得汗血马而归之后,因为引种苜蓿的最初目的,正是考虑到饲养汗血马的需要。这一年是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

紫苜蓿的果实旋转如盘

毫无疑问,这个苜蓿就是现在的紫苜蓿,这是经过详细考证的公认的答案。此后直到北宋的一系列经典古籍中所提的“苜蓿”也大都是紫苜蓿,而且它还总是和葡萄相提并论,请看:

唐·王维《送刘司直赴安西》:“苜蓿随天马,葡萄逐汉臣。”

唐·鲍防《杂感》:“天马常衔苜蓿花,胡人岁献葡萄酒。”

唐·杜甫《寓目》:“一县蒲萄熟,秋山苜蓿多。”

这么多诗人都不约而同地把葡萄和苜蓿并列写进作品里,《史记·大宛列传》中也是如此:“俗嗜酒,马嗜苜蓿。汉使取其实来,於是天子始种苜蓿、蒲陶肥饶地。”人好酒(葡萄酒),马喜苜蓿(紫苜蓿),于是它们就手牵手来到了中国。

紫苜蓿与南苜蓿

贾思勰《齐民要术》:“春初既中生啖,为羹甚香。长宜饲马,马尤嗜之。此物长生,种者一劳永逸。”陶弘景《名医别录》也说:“长安中有苜蓿园,北人甚重之。江南不甚食之,以无味故也”。可见在北魏时期,苜蓿不仅可喂马,也可生食或做汤羹,为人所用,已是当时黄河流域居民心目中重要的蔬菜。

南苜蓿,又叫金花菜

可是自从苜蓿有文字记录以来,各大名著都未提及它的花色。直到唐朝韩鄂首次在《四时纂要》中指出:“(十二月)烧苜蓿……凡苜蓿,春食,作干菜,至益人。紫花时,大益马。”结合此苜蓿的其他信息,这才知道它是紫苜蓿。

南苜蓿开细黄花

那么开黄花的苜蓿呢?最早的描述来自于北宋的大诗人梅尧臣《咏苜蓿》:“苜蓿来西域,蒲萄亦既随。胡人初未惜,汉使始能持。宛马当求日,离宫旧种时。黄花今自发,撩乱牧牛陂。”显然他看到的不是“来西域”的紫苜蓿。南苜蓿的确凿证据则来自《本草纲目》:“入夏及秋,开细黄花。结小荚圆扁,旋转有刺,数荚累累,老则黑色。内有米如米,可为饭,亦可酿酒。”

南苜蓿结小荚圆扁,旋转有刺

数荚累累,老则黑色,内有米如米

在《本草纲目》里,李时珍也把紫苜蓿和南苜蓿搞混了,他先说苜蓿由张骞带回,接着就是上面那段本属于南苜蓿的特征描述。也因为李时珍的缘故,在他之后的人一直在“苜蓿”到底是紫苜蓿还是南苜蓿的问题上争论不休。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总结:北人不喜南苜蓿而吃紫苜蓿,南人不吃紫苜蓿而喜南苜蓿。紫苜蓿自西域而来,至于南苜蓿自何处而来则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考证,或许就是国产种,但我们至少知道南苜蓿在明代就存在并被利用。北宋的“黄花苜蓿”是什么尚无定论,吴征镒先生认为是野苜蓿(Medicago falcata)。

至今南方依然有南苜蓿的大量种植

来盘草头压压惊

重温一页移民故事,咀嚼一口酒香草头,除了酒香之外,你能真切地感到它既醇厚又鲜甜的汁水,这是叶醇(C6H12O,一种具有强烈的绿色嫩叶清香气味的无色油状液体)和游离氨基酸的功劳。此外,它还含有植物皂素,这是一类三萜皂苷,主要存在于五加科、豆科、远志科及葫芦科等植物中。传说它能和人体的胆固醇结合,促使其增加排泄,从而大大降低胆固醇含量(当然没有这么神奇)。

有科学的研究表明,南苜蓿总皂苷通过增加麻醉犬脑血流量,可以降低脑血管阻力,降低血压,从而改善脑血流动力学指标,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对2型糖尿病模型大鼠具有降低血糖,调节血脂,抗氧化,保护胰腺功能的作用。但是,这都只是处于试验阶段,要说靠吃酒香草头就能达到这样的功效是非常值得怀疑的。

所以,大家不要想多了,在美好的季节好好品尝这一口美食就是了。

依然活跃在菜园里的南苜蓿

更多精彩推荐,请关注我们

把时间交给阅读

除夕祭宗祠——透过《红楼梦》读懂中国春节传统习俗

王彬

除夕祭祖是一年之中的大事,贾府也是如此,为了把这一活动客观真切地表现出来,《红楼梦》中特意安排宝琴作为旁观者而进到宗祠里面观看。因为是第一次进去,宝琴格外留神,仔细打量:“原来宁府西边另有一个院子,黑油栅栏内五间大门,上面悬一匾,写着是‘贾氏宗祠’四个字,旁书‘衍圣公孔继宗书’。”“衍圣公”是对孔子的后世封号,自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始称。在程、高本中,此处为:“特进爵太傅前翰林掌院事王希献书”。当是为回避 “衍圣公”,避免“厚诬至圣先师”的罪名而更易。

宁国府除夕祭宗祠(清·孙温绘)

宗祠,在宫廷与王府内称庙。宫廷称太庙,王府称家庙。在清朝,王府以下只能称祠堂。金寄水在《王府生活实录》中回忆,他们家,也就是睿亲王府中的家庙在三门以东:“是一处三重院落”,有前殿、后殿与后罩房。前、后殿供奉神主,后罩房存贮祭器。贾府是公府,因此祠堂不能称庙,由于是供奉着宁国公与荣国公兄弟二人,故谓宗祠,取同宗祠堂之意。相对睿亲王府家庙,贾府宗祠只有一座正殿,在宝琴眼中,或者说,在宝琴的描述中,这是座五开间的大殿,前面有三间抱厦,抱厦前面是月台,月台前面是白石甬路。月台上摆着鼎、彝一类青绿古铜的祭器,甬路两侧是苍松翠柏。抱厦的前上方悬挂一面九龙金匾,写着“星辉辅弼”,乃先皇御笔。正殿的前面也高悬一匾,匾的形状是闹龙填青匾,写道“慎终追远”,旁边还有一副对联,俱是当今御笔。在金寄水笔下睿亲王府里的家庙,那里面也有两方匾,前殿是乾隆御笔“祭如在”,后殿是“骏烈清芬”,为庆亲王永璘所书。两相对照,贾府宗祠,虽然只有一座正殿,但是在匾额的数量上并不少于亲王府,而且均出于御笔,这又是睿亲王家庙所不可比的了。

在宝琴的谛视中,贾府宗祠即将展开祭祀,因此宗祠里边已然“香烛辉煌,锦帐绣幕,虽列着些神主,却看不真切。” 为什么看不真切,因为宝琴作为外人不可以进入殿内,只能够在外面观看,所以看不清神主了。按照睿亲王府家庙的规制,供奉神主的处所,均是一间一龛,前殿与后殿共有十个龛位,“其龛高与梁齐,如果不是上有毗庐帽,下有须弥座,简直就是一间大套间。其中有几案,有方桌,有隔扇,有幔帐,甚为宽敞。案上设有填青闹龙,满汉文合璧格式的神主牌位。”填青闹龙,是指牌位的形状,底色为蓝,边缘雕龙,龙的姿态采取张牙舞爪,相互对立之势,因此称闹龙。贾氏宗祠里的牌位是否也是这样呢?在龛位上,如果也是一间一龛,自然应该供奉五个神主以及他们的夫人,宁国公、荣国公、宁国公的儿子贾代化,荣国公的儿子贾代善,只有四个神主,那么,另一个是谁呢?或者是宁、荣二公的父亲,或者是虚位以待,没有交代,只能留给我们推测悬想了。

虽然神主看不真切,但贾府的祭祀仪式,宝琴却看得格外分明:“只见贾府人分昭穆排班立定。”我国古代的宗法制度规定,神主的排列顺序是始祖居中,二世、四世、六世、八世,……居左,称昭;三世、五世、七世,九世……居右,称穆。祭祀时,参与祭祀的人员也根据这个原则排队、分工,也就是分昭穆。宁国公是长房,贾敬是长房之孙,因此由他主祭,而贾赦只能陪祭:“贾珍献爵,贾琏、贾琮献帛,宝玉捧香,贾昌、贾菱展拜毯,守焚池。青衣乐奏,三献爵,兴拜毕,焚帛奠酒,礼毕乐止,退出。”给祖先献酒、献帛、焚香、叩拜,凡三次,最后把写有歌颂祖先的帛放在燎炉里烧掉,把献给祖先的酒洒在奠池里,便结束了祭祀活动。

87版电视剧《红楼梦》除夕祭宗祠

奇怪的是祭祀活动并不是贾母主持,也没有一位女性参加,比如王夫人、凤姐、尤氏这些贾府里的风云人物。为什么是这样?宝琴没有解释。但是接下来贾母出场了:“众人围随着贾母,至正堂上。影前锦幔高挂,彩屏张护,香烛辉煌。上面正中悬着宁、荣二祖遗像,皆是披蟒腰玉,两旁还有几轴列祖遗像。”在这之前,宁国府便打开了宗祠,打扫卫生,收拾祭器,“又打扫上房,以备悬供遗真影像”,也就是祖宗的画像,这些画像的尺寸,通常是长约五尺,宽约二尺,大多为坐像,工笔重彩,如同真人一般大小,如果是官员自然要穿上官服,犹如 “披蟒腰玉”的宁、荣二祖。在这里,贾母带领女眷为祖先传菜上供。这也是有礼仪的,以正堂的门槛为界,以内是女性,以外是男性。贾敬与贾赦站在门槛外面,由此列队,直到贾荇与贾芷站在内仪门里面,外面便是贾府的奴仆了,所谓“众家人小厮皆在仪门之外”。男性中,只有贾蓉因为是“长房长孙”,故而可以进入正堂,“随女眷在槛内”。他的作用是在男女之间进行中转:“每贾敬捧菜至,传与贾蓉,贾蓉便传与他妻子,又传与凤姐、尤氏诸人,直传至供桌前,方传与王夫人。王夫人传与贾母,贾母方捧放在桌上。邢夫人在供桌之西,东向立,同贾母供放。”直到“菜饭汤点酒茶”传送完了,“贾蓉方退出,下阶归入贾芹阶位之首。”这时再次祭拜:

当时凡从“文”旁之名者,贾敬为首;下则从“玉”者,贾珍为首;再下从草头者,贾蓉为首。左昭右穆,男东女西,俟贾母拈香下拜,众人方一齐跪下。

五间正厅,内外廊檐,阶上阶下,无一隙地,鸦雀无声之中只听得起跪衣履之响。“一时礼毕,贾敬、贾赦等便忙退出,至荣府专候与贾母行礼。”而宝琴的观察虽然到此结束,却依然没有解释贾母何以未进祠堂,她不是贾府长者,祭祀之后众人还要给她行礼吗?原因在于她是女性,在祭祀时,“男先女后”,是封建时代不可以颠覆的原则。有的家族,祭祀时将影像悬于宗祠,而在贾府,悬挂在大堂,因此贾母在这里就可以祭祀祖先,自然不会再进入宗祠了。而且,祭祖之前,按照传统礼仪,先要祭祀神佛,之后,才祭祀祖先,相对于神佛,祖先虽然是自己的亲人,但已经进入鬼的行列,祭祀时讲究“神先鬼后”,这也是原则,不能破坏。《红楼梦》把这个略掉了。为了迎接祖先回家,这一天还要打开大门,在宁府是:“从大门、仪门、大厅、暖阁、内廷、内三门、内仪门并内塞门,直到正堂,一路正门大开”,把中路上所有正门统统打开,由于逝去的亲人只能在夜色浓重之时回家,要给他们指明方向,因此甬路两侧还要点燃朱红色的“大高照灯”,如同“两条金龙一般”,既隆重又炽烈,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侧面,慎终追远,以孝为先,传达出后人对祖先的尊重与思慕。同时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贾府的遗真影像不是悬于宗祠,而是正厅——这里曾经是先人聚宴欢歌之处,贾母率领后人在这里为他们传菜上供不是更为恰当、恳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