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马汀:起名专家
起名是门学问。母亲没有上过学,连个学名也没有。嫁给父亲一直以“马孟氏”作为户籍名称。但,母亲很会起名。就拿她的九个孙子来说,六个是奶奶起的名——水生、云生、连生、宝生、洪生、如军。我的大儿子洪生、二儿子如军,一直以乳名学名一贯到底。而且常以奶奶起名为自豪。特别是如军,洋洋得意地自拆“如军”二字——“如”者,老婆孩子也;“军”者,有房有车也。这都是奶奶的英明预示。
想起当年我给孩子起名的事,却有两段有趣而尴尬的故事。
我的第一个孩子是女儿。我没有征求母亲的意见,就主观地取名“雅男”。自恃含蓄地解释为,虽是女孩,也要如好男儿志在四方。母亲则说:“一个闺女家,叫什么男?这就够难的了,还难。”母亲保留意见,坚持不叫这个名字,一直以“妮子”称之。
到了女儿上学,老师(我的叔妹)主观地写为“马亚男”。小同学们都以自己的读音和理解,取笑女儿。女儿也觉得难为情。于是,迫使我不得不借女儿从农村向城里转学时,给女儿改了现在的名字——马惠林。但在奶奶嘴里一直都是“妮子”。这是我给孩子取名的第一次失败。
大儿子出生了。还没等我想好起什么名,母亲就抢先提议:“人家叫红卫(远房侄孙),咱叫红生。”在那红色象征革命的年代,这是很时髦的名字。我们都欣然同意。到后来都写成了“宏伟“和“洪生”,借他们同时转学时定的。那是我的主意。
二儿子又出世了。母亲又抢先命名为“如军”。其缘由是同院的叔外甥叫“铁军”,咱就叫“如军”。至于哪两个字,母亲是不考究的——因为母亲不识字。“如军”二字,是我依据母亲的读音定义的。没想到,歪打正着,二儿子非常满意,其自拆字义,远远超出了我的意念了。其实还是归功于奶奶命名好。
最后一个小儿子,我抢先为他定名为“小季”,因为他是九个叔兄弟中最小的一个。母亲也无异议,一直到临终前还喊着“季子”。
没想到,小儿子本人又不满意了——因为同学们都叫他说相声。只好又借他转学之机,本着同音异义的原则,改为“马骁骥”。意为“骁”者,勇猛也;“骥”为良马。没想到,奶奶不在了妈妈又提出意见:“骁骥”二字笔画太多,繁体字更多。特别是儿子遇到不顺心的事,妈妈就埋怨说:“你给他改的这个名字笔画那么多,预示着操心的命。”我尽管百般解释,连我自己也消除不了内心莫名的疑虑。我承认,这是我给孩子取名的又一次失败。在这一点上,我自认不如不识字的母亲高明,也比不上老伴想得周到。
其实,我的名字本身就是个深刻教训。由“立志”改为“马汀”,带来许多麻烦和尴尬。为此我专写了一篇《名字的故事》。 直到年逾八旬,还是在父母的墓碑上和族谱上刻下了“立志”这个名字。这可能也是祖上的遗愿。
接受教训。到了孙子辈,我就不去抢那个命名权了。倒是老伴争得了这个权力。孙子乳名帅帅,学名马荣基。其中有奶奶的“专利”。孙子“基”字辈。奶奶解释,“荣”草木茂盛,又根基坚实,一定欣欣向荣前途无量。所以颇受欢迎。
不过,我还是名声在外的。侄外孙、重侄孙、内侄孙女,都请我取名,而且都乳学一贯。这可算是“墙内无花,墙外香”了。
摘自《打磨子轶事》
22年8月4日审定
作者简介:马汀,原名立志,生于1933年10月,淄博市张店区人。毕业于山东师范学院(今山师大)中文系。从1960年起先后在淄博六中、十一中任语文教师。淄博市首批获得中学高级教师职称的教师。先后发表教学论文、散文、诗歌等200余篇,个人先后出版散文集《杂记与漫谈》《打磨子轶事》《农民杨玉宽》《晚霞集》《牵手集》《冬天里的收获》等。
壹点号 柳泉金融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