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浅谈五行生克关系,这是学习《易经》必过的一关
今天跟大家聊一聊五行,不懂五行,那你学习《易经》也会有困难,而懂了五行,不仅你学《易经》更加轻松,学其他术数也能更加轻松。
五行大家都知道,分别是金、木、水、火、土,不管是在《易经》、六爻还是四柱,只要是跟中国文化相关,那么必然就会谈到五行。
一般来说,金之性为收敛,木之性为散发,火之性为消耗,水之性为滋润,土之性为承载。
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
相生关系: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相克关系: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此外,五行也对应了我们的人伦五常。
水性流动,其象为智,火性光明,其象为礼,木性阳和,其象为仁,金性严肃, 其象为义,土性浑厚,则近于信。
大多数人对于五行的了解,基本上就到这里结束了,如果你想要学习《易经》或者其他术数,那么还得了解一件事,那就是五行关系的协调。
什么意思?很简单,也就是在相生关系中,对于得生者而言,并不是生我者越多越好,同样,在相克关系中,也不是一旦有克我者就不是一件好事,一切关系都是相对的。
《穷通宝鉴》当中有这么一段话,“夫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和,过与不及,皆为乖道,故高者抑之使平。下者举之使崇,或益其不及,或损其太过”。
五行的真正奥秘就在这里,一切生克关系,都是过犹不及。
举个例子,水生木,所谓生我者父母,对于木来说,水就是它的父母,得到了父母的生扶,也就是得到父母的爱,当然是好事,但是水多木浮,这就是什么?这就是溺爱,过犹不及,反而对木不是好事。
再举个例子,金克木,对于木来说,被克当然不是好事,但若是强木,被金所克,反成栋梁。
一块巨木,被金器雕琢,最后反而能成栋梁,而一堆草木,被金器一割,全都纷纷倒下,因此生克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关键是你自己能否接收得住,那些从失败中走出来的成功者就是巨木,而倒下的则自然就是草木。
这里只是列举了简单的例子,实际上五行当中都是如此,在《渊海子平》中,有非常精辟的总结,如下:
“金赖土生,土多金埋;土赖火生,火多土焦;火赖木生,木多火炽;木赖水生,水多木漂;水赖金生,金多水浊。
金能生水,水多金沉;水能生木,木多水缩;木能生火,火多木焚;火能生土,土多火晦;土能生金,金多土弱。
金能克木,木坚金缺;木能克土,土重木折;土能克水,水多土流;水能克火,火多水灼;火能克金,金多火熄。
金衰遇火,必见销熔;火弱逢水,必为熄灭;水弱逢土,必为淤塞;土衰遇木,必被倾陷;木弱遇金,必被砍斫。
强金得水,方锉其锋;强水得木,方缓其势;强木得火,方泄其英;强火得土,方敛其焰;强土得金,方化其顽。”
可能有很多朋友会觉得奇怪了,我知道了这个,跟我学《易经》有什么关系吗?好像一下子没看到什么关系呀?其实关系大了,我给大家举个例子各位就知道了。
一个来人求测调动工作,主卦为离卦,互卦泽风大过,变卦为火山旅。
一般我们以没有变爻的卦为体,为所测之事,以有变爻的卦为用,为与所测之事相关的事情,这里体卦为离卦,用卦也为离卦。
如果按照一般的说法,体用比和事可成,那么这里体用都是离卦,看来可以调动,但是实际上不是这样的。
通观三个卦,体卦离火太旺,所谓过犹不及,反而不是好事,五常之中火为礼,礼貌性的,又离中虚,虚假之象,因此一看就知道,这是表面很有希望,关于工作调动的事情场面话说得好,对方反馈:领导此前有承诺。
各位看,这就是五行平衡的重要性,并不是任何一个五行多就是好事,《易经》第一卦,乾卦就是告诉我们,亢龙有悔,过犹不及,中庸之道仍旧需要各位谨记。
如果你对《易经》象数感兴趣,可以看一看我的专栏,里面有更加详细直接的《易经》象数入门方法,干货满满,让你在最短的时间学会并且掌握《易经》!
中医五行理论中,木生火容易理解,为什么火生土,土生金呢?
说句不好听的,董仲舒当年在“设计”五行相生相克逻辑关系的时候也没说原由,但中医就这么毫无怀疑的“抄袭”了过去
一个基本前提概念是,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逻辑关系并非中医原创,而是儒学大咖董仲舒的“臆造”
“阴阳”是邹衍创造的已是公论,但“五行”的发明人一直有争议,我比较认可的说法是:“五行”概念最早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的左丘明和他的《左传》
左丘明
即“五材说”——金木水火土
左丘明在这里说的“五材”其实是老百姓生活必不可缺的5种生产资料,最初都是客观存在的家长里短,根本没有用于解释世间万物逻辑关系的用意
插句话,同时期还有一个概念叫“六府”
注意这里是“六府”,而不是中医的“五脏六腑”里的“六腑”
“六府”只是在“五材”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个“谷”,就是“金木水火土谷”,好像加强版的“五材”
这与五行无关,就不展开了
后来的“五行”、“五味”、“五色”都是基于这个“五材”而诞生的衍生品,即所谓:
“气为五味,发为五色,章为五声”
这就是春秋战国那个时期知识分子的文化审美,干啥都喜欢凑个“五”
诸如此类的还有“五礼”、“五服”、“五德”、“五帝”等等
“五行”只不过是“五材”在物理现象上的一种“过度解读”
这个“过度解读”的人是谁呢?
就是董仲舒
“五行”当中可以得到明确的两个物理特性,就是“火胜金”、“水胜火”,这些都是基于经验得到的客观事实
到了两汉时期,董仲舒把天地阴阳和五行凑了一堆,搞了个所谓的“十端”出来
其实就是在左丘明“五材”的基础上,将构成世界天地万物的“材料”拓展了一番,并且为“十端”之间设立了非常逻辑自洽的因果关系,即:
“天有五行:一曰木,二曰火,三曰土,四曰金,五曰水。木,五行之始也,水,五行之终也;土,五行之中也。此其天次之序也”
董仲舒认为“十端”里天是最高的,以此排列的五行规律永恒不变,而五行相生相克的逻辑关系是“天的恩赐”
所以你要问董仲舒,你这套逻辑哪来的?
董仲舒就会告诉你:
这可是董仲舒自己说的,他在自己的著作《春秋繁露》里可劲儿的吹:
“名号之生,取之天地,天地为名号之大者也”
紫霞仙子附体了属于是
后世给董仲舒的这套“天赐”逻辑有了一个专业名称,叫“五行范式”
这种范式有4个特征:
1、啥东西都喜欢个归类:就是啥东西都要讲究个属性,至于这种属性归类对不对另说2、相同属性的东西具有类似的物理化学特征:例如秋天和肺都属金,所以二者有类似的特性3、“土”是老大:意思是与“土”相配的事物最尊贵4、事物之间存在“相胜”和“相克”的逻辑关系:五行相生相克的概念就出自于此
好了,董仲舒把自己的这套生拉硬拽强行解释的概念搞出来后,再跟汉武帝刘彻一商量:咱们再搞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如何?
汉武帝刘彻
这样一来整个汉帝国的学术界就都跟着董仲舒“混”了
这里面就包括当时的“方士”,也就是后来的中医
中医将董仲舒的这套“五行范式”几乎一字不改的“全盘接受”,用于“生产”自己的中医学术理论
“五行范式”对中医的影响有多大呢?
可能很多人都知道金元时期中医流派中有一个“补土派”,代表人物就是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杲
李杲按照“五行范式”的要求“立土为尊”。而在五行当中,脾胃属于土,所以李杲搞的这套中医学理论就叫“脾胃学说”
熟悉吧?
后来在清末东北鼠疫抗疫队伍中就有一支“脾胃派”,真就主张让患者吃土治疗鼠疫
这事被记录了进了《东三省防疫事务总处报告大全书》中,成为后来中医的一段“黑历史”,有兴趣的知友可以翻来看看
回到问题上来,“为什么火生土,土生金呢?”
答案就是——没有为什么
因为这原本就是董仲舒的学术审美所生拉硬拽的一套逻辑,最终形成了一套完全不科学的“五行范式”
中医在形成自己基础理论的时候几乎是照着董仲舒的这套“范式”抄了一边,至于其中是否科学是否合理则完全不考虑,这就是那个年代古做学问的方式
但董仲舒写这套东西是为了给刘彻有个说法,证明汉朝国祚地位正统,而且符合天道轮回
说白了就是“意识形态”
这种东西用来治国愚民可以,但用来给人看病……
《易经》泄露隐藏的人生真相:3种人最“命苦”,3种人最“有福”
《易经》:3种人最“命苦”,3种人最“有福”,看看你是哪一种?中国人的智慧主要体现在能够举一反三,由一滴水看到整个大海。
那是因为我们的祖先一直喜欢研究大自然的规律,仰观宇宙星象,俯察虫鱼鸟兽,所以才有了《易经》这样的哲学著作。
提起《易经》,不少人都认为它是封建迷信,但是它却讲的是人生的自然规律!
世上任何事物都是有一个循环规律的,从易经来分析,带你认识这个规律,你会发现这个世界很有趣。
而且不仅仅是世界的规律,也是人生的规律!
《易经》告诉我们,3种人最“命苦”,3种人最“有福”:
3种命苦之人:固执的人:
《易经》的易,是更替变换之意。
不管是发生什么样的事情,都是有正反面的,我们要学会灵活变通。但是总有那些固执的人,总是一条路走到黑,不懂得随机应变,这样即使再努力也是白费力气的。
不知足的人:
《易经》:一阴一阳之谓道。大道至简,道不神秘不复杂,就是阴阳二字。
其实人也是一样,我们要学会知足,而不是好高骛远。
“人心不知足,常逢灾与愁;三十三天上,仍要起高楼。”
一个人的欲望太强烈,这就是痛苦和灾难的源头,而懂得知足,才是真正的富足。
不敬畏的人:
何为敬畏?在我看来,敬为尊,畏为惧。有敬畏,而后知可为,有所不为。有了敬畏之心的人,才算得上是一个有完整意义的人。
没有敬畏心,只会品尝到生活的苦。
3种有福之人:心存善念的人:
善念是种,善行花,善报是果。一个人积德行善,自然有福。
《易经》里讲:厚德载物。
怀揣善良,心存善念,多做善事,才能免受祸患,享受幸福人生。
谦卑的人:
《易经·谦卦》言:“谦谦君子,卑以自牧。”
以谦卑自守,以谦卑的姿态守住低处,才能没有祸患。人外有人,山外有山,你永远不知道别人到底有多强悍。
所以真正见过世面的人,都懂得谦卑自处。
坚持不懈的人:
曾国藩说:人生大部分的失败都源于两个字,一个是懒,另一个就是傲。
《易经》里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人生在世,一定要有一点活力。不能说什么事情也不做,整天游手好闲,这样的人迟早闲出病来。
不是说一定要你功成名就,而是一定要有自己的事情做。
那些愿意付出努力的人,坚持不懈,循序渐进,终究可以抵达幸福的终点。
有人说:西方智慧的源头是柏拉图,印度智慧的源头是《奥义书》,中国智慧的源头是《易经》。
儒家认为它是第一经典,所谓的五经之首;道家认为它是第一经典,所谓三玄之冠。冯友兰教授之所说:“《易经》是宇宙的代数学。”
历史上,很多圣人对《易经》的评价都是非常高的:
医圣孙思邈说:“不知易,无以言太医。”
一个医生没有学过《易经》,不懂《易经》的原理,他是不配做真正的医生的。
唐代的名相虞世南:“不知易,不可为将帅。”
所以之后的统帅,基本上都是精通《易经》的。
而现在除了少数研究《易经》的人,已经很少有人能看懂易经了,十分可惜。
其实想要读懂《易经》并不难,首先要知道关于《易经》的基础知识。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我一般推荐身边想了解《易经》的朋友都读这个《图解易经》,不少朋友都反应很好懂。
从五行、天干、地支、太极和八卦的讲解,再到《易经》中的象、数、理的介绍,每一个都是能让你实际运用到职场,生意场和生活中的。
并且使用图文结合的方法,把难懂的古文用白话告诉你,把深奥的原理一一图解给你看,从起卦到讲解,结合生活中具体的例子,让你即使读不懂文言文,也能了解易经所说的知识。
全书只要56元,甚至不到一顿饭钱就能让我们掌握出《易经》里的大智慧,何乐而不为呢?
点击下面商品卡,就可以购买了:如何认识五行中的“木克土”
木和土对应到我们的身体,肝就是我们的木,脾胃就是我们的土,这两个是一对冤家。木代表生机,代表向上、代表青年,代表变动,代表不停的变化,代表创业。土则代表稳定,不动,不变,这两者存在原则性方向性的不同,所以非常容易产生矛盾。就像夫妻一样,一个想创业,一个想稳定,都是好人,但是就能打起来。
如果木正常地克土,这反而对土有利,比如狼吃羊,对于羊种群的繁衍非常有利,可以吃掉弱小、衰老,促进种群活跃和良性发展。木正常克土,对于土的疏松很关键,对于土的流转很关键,不至于让土呆滞和拥堵,相克只要存在就是合理的。
克也是帮,每个人都需要被克,都需要约束和管教,没有克不行。一个人生活太顺,小时候或者青年时从来没有被克过,成年后容易栽大跟头;但是被克得太厉害,少年遭受挫折,中青年遭受打击,中年就得大病了,也不行。
——本文摘自大千老师《中医漫谈》,欢迎大家转发评论,若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获取更多气学中医知识,请私信我们。
“接续上古文化,建立气学思维”。气学中医创始人大千老师计划用三年时间,以“气”为核心主线教授中医经典,带领大家认识生命本相和疾病实质,培养中医临证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