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合婚

北京广济寺在哪里(广济寺在哪里)

北京广济寺在哪里(广济寺在哪里)

【行游人间】 北京西城区广济寺(中国佛教协会会址)

图文/杜辉

广济寺,位于西四路口西北不远处,中国佛教协会所在地,免费对外开放的寺庙。寺庙始建于宋末,名西刘村寺。明天顺初年重建,成化二年(1466)宪宗下诏命名“弘慈广济寺”。1931年寺院失火焚毁,1935年重建。

寺庙面积不大,不收门票,不用预约,直接对大众开放。里边可以参观的内容不多,都是寺庙标准的钟鼓楼、大雄宝殿、各类佛殿等。不信教的人看看建筑、神像即可。来这里的信徒不少,很多看着很虔诚。

喧闹老城内,一处绿荫葱茏安静之所,香烟渺渺,梵音阵阵,很可以让内心得到暂时的放松和陶冶。溜达一圈也就需要十分钟,但感觉心灵被洗涤一番,内心清明了一丝。

我是不信什么教的,但很喜欢这种气氛和能净化心灵的环境。这世界太过喧嚣,多一点清净与世无争总是好的。宗教自有信仰他的人,但如果把宗教当哲学去看看、去思考,也会让人受益良多。

庙观这些不单是承载着宗教的意义,更有历史与文化的记录与沉淀。其建筑保存了中式古建筑的精华,其陈设保留了淳朴的古风,其神像则是历史文化的画像。我是喜欢和愿意逛逛的,一方面让心灵得到暂时的安宁,一方面欣赏古建筑与文化的美感。所以把这地方做简短介绍,来阜内大街各景点游玩的游客,可以顺道过来一看。

泉州这座寺庙,是中国四大名刹之一,戒坛为中国三大戒坛之一

佛教在中国流传已经有2000多年历史,到了唐朝时期,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佛教,在这一时期,也是兴建了大量的寺庙。泉州开元寺是福建省内最大的寺庙,始建于唐代,与洛阳白马寺、杭州灵隐寺、北京广济寺并称中国四大名刹齐名,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开元寺山门与山王殿是合二为一的,这个在我国并不多见,现存的建筑是建于民国十四年,原建筑皆是在战乱中被毁。殿内石柱上有一副对联,“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是朱熹所撰,弘一法师所书。山门前有一道照墙,叫紫云屏,人们常说“自古名山僧占多”,以前的寺院大都建立在山林之处,方便与世无争的僧人们修心养性,而泉州开元寺坐落在鲤城区西街,山门前这堵象征性的屏障----紫云屏,就起了一个隔离带的作用,表示清净佛地,与凡世隔绝。缺少名山大川的陪衬,却多了善男信女的亲近,这就是泉州开元寺的独特之处。

在山门殿之后,是古代泉州地方长官在节庆时候向皇帝牌位朝贺的场所拜亭。每逢农历二十六日,这里人山人海,一派泉南佛国景象。石亭两边分列着八棵200至800岁的大榕树,盘根错节,阴翳蔽日,增添了开元寺静寂、庄严的气氛。树下排列着11座唐、宋、明时期不同形式的古经幢、小舍利塔,以及两只贔屃。庭中还置立着一座3米多高的石雕焚帛炉,炉身周雕幡龙、祥云、莲瓣、蔓草等纹饰,形制优美,雕工精妙。焚帛炉稍后两侧,还有两座南宋绍兴十五年也,泉州南厢柳三娘捐建的印度萃堵波的方形石塔,塔上刻有萨锤太子舍身饲虎的故事,是南宋时泉州印度教在留下的遗迹。

在电视剧和电影中经常会出现藏经阁,开元寺的藏经阁原来是法堂,是元代至元二十二年修建的,元、明时期已经过多次重修。楼下为寺僧念经礼佛处,上层收藏各种版本经书3700多卷。现二楼还保存有金银《大藏经》的残页,另外还有元朝如照法师刺血写成的《法华经》以及泰米尔文的贝叶经,它们都是中国珍贵的佛学典籍。除此之外,藏经阁还保存有从盛唐至民国的历代文物。除此之外,明代大书法家张瑞图以及现代高僧弘一法师的字迹和木板楹联也珍藏在这里,在一楼大厅里还收藏有十二口南宋以来的方钟,其中最有价值的是清道光年间的铁钟,因为钟上有研究泉州经济史的铭文。

开元寺的主体建筑,紫云大殿为重檐歇山顶式建筑,大殿内供奉的是密宗的五方佛,分管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象征佛祖的光辉普照天下。正中供奉的是御赐佛像大日如来,是佛教密宗的最高神袛。其两旁的四尊大佛,依次为东方香积世界阿閦佛,南方欢喜世界的宝生佛,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北方莲花世界成就佛,合称五方佛,也叫五智如来。这五尊大佛金光闪烁,衣纹清晰,神容慈祥,法相庄严,双手分别作说法、施与、接引、禅定等相,工艺精巧,令人叹绝。大雄宝殿还有一个雅称,全殿原计划设柱子一百根,后来因为需要放置佛像和空出给佛教徒朝拜的地方,便减少了立柱,一共八十六根柱子被叫做百柱殿。

在紫云大殿的后侧,就是据说开过白莲花的千年老桑树,在老桑树下,立有一块古老的石碑,证明它的确曾开过白莲花。据说在1925年的一次雷雨中,老桑树被雷电一劈为三,其中一枝坠落在地上,于是僧人们将其用一块花岗岩托起,并镌一对联“此对生莲垂拱二年,支令勿坏以全其天”,老桑树果然奇迹般地活了下来,而且枝繁叶茂,青春焕发。前几年,大风将树干从托石上吹落地,未等人们再次扶植,它已落地生根了。如今,“三树同根”的老桑树犹如一朵盛开的花朵,向着北、东、南三个方向延伸开去,一年四季,郁郁青青,充满着生机与活力。

据说唐朝时候,这里常降甘露,一个叫行昭的和尚就在这里挖了一口甘露井。北宋时在井上建坛,遂称甘露戒坛。南宋建炎二年,敦炤和尚认为戒坛不符合规范,又按《南山图经》改建为五级,其间高低宽窄都有严格的限制。后经元、明多次重修,现存建筑是清康熙五年重建的。坛顶正中藻井采用如意斗拱,交叠上收,如蜘蛛结网,似回纹织锦,结构复杂而精巧。坛之四周雕刻着24尊“飞天乐伎”,身系五彩飘带,手持琵琶,轻歌曼舞,翩翩若飞。不仅是建筑艺术的瑰宝,也是研究南音与南戏十分宝贵的形象资料。戒坛共分五级坛台上层供奉明代的卢舍那佛木雕坐像其所坐莲花台座有一千页莲花瓣,每片莲叶上各刻有一尊佛像,十分精妙。甘露戒坛与北京戒台寺戒坛、杭州昭庆寺戒坛并称中国三大戒坛。

开元寺是福建省内最大的寺庙,规模宏大,构筑壮观,景色优美,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全国汉族地区佛教重点寺院,同时也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福建省"十佳"风景区。它是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历史文化名城泉州的象征,也是全国佛教重镇――福建的骄傲!

西安文脉——户县罗汉寺

来自:THU秦协

西安建造最早的寺庙

——走进罗汉寺

西安高新区的西南是户县,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好地方:夏朝时为“ 扈氏国”,商朝时为“ 崇国”,周朝时为“ 丰邑”。2016年底户县撤县设区,改名为“ 鄠邑”。

秦渡镇的庞村交通发达,村西是鄠邑乡镇公路八号路,村东500米是崔家湾苍龙河,村北距秦户路0.5公里,村南距乡镇公路六号路1公里,村南与秦岭直线距离10公里。

今天的庞村,按照地理方位分为庞南村和庞北村,但全村没有一家一户姓庞的。大名鼎鼎的罗汉寺,则位于庞南村和庞北村之间,是一座始建时间与洛阳白马寺相近,同时也是西安建造最早的佛教寺庙。

罗汉寺

惊天动地的大槐树移民

庞村人是在明朝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而来的。当时在此落户的是庞姓族人,所以便将村名称为“ 庞村”。

其实,不光在陕西,在河南,在山东,在河北,在安徽,甚至在大半个中国,人们都在广泛地流传着这样的歌谣:“ 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古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这首歌谣诉说的,正是明朝那场惊天动地的大移民故事。

“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 祖先古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

在历经元末二十余年的战乱之后,1368年朱元璋统一了天下。但战争的创伤让江山满目疮痍,很多地方甚至成了无人之地。于是,一场旨在通过移民垦荒振兴农业、 恢复生产的大移民就这样开始了。

当我们回过头来审视这场浩荡的大移民时,会发现这场大移民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一是黄河泛滥成灾。在元朝统治期间,黄河有二十多年不打口子,泛滥自流。黄河水过后,村舍变成废墟,良田淤成沙滩,中下游大片土地沦为沼泽,可谓“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二是战乱经年不绝。元末农民起义的主战场在黄河下游、黄淮平原一带,加之靖难之役后,永乐帝从南京迁都北京,下令派十万人马督押移民,均衡各地经济发展,以利于统治。三是山西晋南人多。当时,大半个中国都在闹灾荒战乱,但是山西晋南一带却因为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加之风调雨顺、 五谷丰登,吸引来很多逃难的人。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全国总人口59 738305人,其中山西一地的人口多达4031504人。

为了恢复农业生产、 发展经济,为了使人口均衡、 天下太平, 朱元璋下令按照“ 四家之口留一,六家之口留二,八家之口留三”的比例进行移民。大移民发生在明洪武三年(1370年),一直持续 到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在这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大明政府 发动百万人口进行移民,从山西洪洞县的大槐树处办理手续,领取“ 凭照川资”后,去往全国各地,规定同姓同宗者要迁到一处,很多人就不得不改姓。

《明史》《明实录》《日知录之余》等资料记载,洪洞大槐树移民分布在全国30个省市、 217个县市。其中河南123个县市,北京、 天津、 河北142个县市,山东109个县市,山西104个县市,江苏、 安徽、 湖北、 湖南316个县市,陕西、 甘肃、 宁夏182个县市,黑龙江、 吉林、 辽宁171个县市,浙江、 福建、 江西27个县市,广东、 广西、 贵州248个县市, 四川、 内蒙古、 青海274个县市, 云南、 西藏、 新疆210个县市,海南、 台湾111个县市。

根据对地方志、 家谱、 碑文及信函资料的不完全统计,迁到陕西的移民主要分布在这三十多个地方:西安、 铜川、 宝鸡、 岐山、武功、 眉县、 三原、 户县、 蒲城、 韩城、 大荔、 合阳、 白水、 澄城、 麟游、 扶风、 彬县、 米脂、 绥德、 吴堡、 周至、 兴平、 乾县、榆林、 商州、 华阴、 洛南、 商南、 山阳、 丹凤、 城固、 渭南等。

这场半个世纪的移民,历史性地聚焦在了大槐树和老鹳窝。据民国《洪洞县志》卷七《舆地志》记载:“ 大槐树,在城北广济寺左。”移民多在秋收之后发生,黄叶在秋风中飘零,只有那棵高大醒目的大槐树和树上的老鹳窝,成了背井离乡的人们刻骨铭心的故乡标志。

一直到了现在,大半个中国的老人们还爱对孩子们说:我们是从大槐树老鹳窝底下迁来的。不信,你可以看一下小脚指甲,最小的那个脚指甲,都是两瓣的。

大槐树移民

西安被誉“佛教第二故乡”

后来,不知是因为战乱还是其他什么原因,从大槐树下迁来的庞姓族人,整体搬走了。

再后来,贺姓族人从长安县贺家村迁居到此定居。但是,庞村的村名却被一直沿用至今。

关于庞村的村名村史,至今还存有两个有力的证物:一是草堂寺内一口铸造于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 的铁钟上, 赫然镌刻有“ 庞村”二字;二是庞村村北罗汉寺内有一通《罗汉寺全图碑》, 碑身正面是罗汉寺规制图形,在背面的捐献功德村落名称中,也有“ 庞村”二字。

可见,庞村建村的时间,最晚不超过明朝嘉靖年间。古时,庞村是户县通往西安的必经之道。为方便传输,官府在此还设有传递公文的驿站— — “ 庞村铺”。

在世界宗教史上,佛教传入中国的具体年代,一直是一个待解的谜。有文献记载,早在秦始皇时期,就有沙门室利防等18人到中国的五台山奉佛赦建盂兰盆会。但是,佛教界和学术界普遍认为,

中国的第一寺庙是东汉明帝永平十一年(68年)在洛阳修建的白马寺,它距今已有1951年历史了。

事实上,佛教从古印度沿着丝绸之路,翻越帕米尔高原,穿过西域诸国,来到中原大地后,在中国曾派生出了八大宗派。其中, 除发源于河南的禅宗和浙江的天台宗,其他的三论宗、 华严宗、 净土宗、 律宗、 密宗、 法相宗六大宗派的祖庭都在西安。所以,宗教界人士称西安是“ 佛教第二故乡”。

值得庆幸的是,虽然经过一两千年历史的风吹雨打,但在西安周边,至今还保存着很多千岁以上的寺庙。其中,最著名的寺庙有草堂寺、 胜严寺、 卧龙寺和罗汉寺。

草堂寺位于今西安高新区秦渡镇草堂营村旁边,是中国佛教三论宗和日本佛教日莲宗的祖庭。最初的草堂寺并不是寺庙,是后秦皇帝姚兴在汉长安城西南给自己建的一处休闲娱乐的逍遥园。到了后秦弘始四年(402年),皇帝姚兴迎接西域高僧鸠摩罗什,在此 苫草为堂,供鸠摩罗什及弟子翻译佛经。鸠摩罗什在草堂寺时,各地慕名前来拜师求学的僧众多达三千人。此后,草堂寺名声震天下,迄今已有1617年的历史了。

胜严寺又名敦煌寺,位于西安市未央区汉城街道青西村南侧。在《佛祖统记》卷三六中,有这样的记载:“ (太康)七年,月氏沙门竺法护来长安青门,译《正法华经》及《涅槃》《宝藏经》等二百十部。”可知,胜严寺始建于西晋太康七年,即公元286年,距今已有1733年历史了。因竺法护出生于敦煌,当时的人们称其为 “ 敦煌菩萨”,所以人们把他在青门外立的佛寺也称作敦煌寺。

敦煌塔寺

卧龙寺位于西安市碑林区柏树林街。寺内有块清道光十年(1830年) 立的碑石—— 《重修卧龙寺记》, 上面很清楚地记载着:昔日汉明帝因为做梦,梦见佛教传入了中国,心情十分喜悦, 就在城南建了祭拜的祠堂。到了汉灵帝时,又敕赐创修为寺,并邀请高僧在此讲解《楞严经》,上为国家保平安,下为生民致安乐, 还为寺庙题写了“ 福应寺”的名字。到了隋朝时,寺庙被改名为福应禅院。唐朝时,因寺内保存有吴道子画的观音像,所以人称“ 观音寺”。北宋初年,有高僧惠果入寺住持,终日高卧,被当时的人们称为“ 卧龙和尚”,后来人们就把寺庙叫作卧龙寺。从建造之日算起,卧龙寺已有1851年的历史了。

罗汉寺位于西安高新区秦渡街道,在秦户路和千王十字南二里处、 南庞村与北庞村之间。寺内碑石记载:东汉明帝永平年间,初建时名叫“ 白马招觉院”,后改为“ 玉禅寺”。

从东汉永平初年建造之日算起,罗汉寺或许比永平十一年兴建的洛阳白马寺还早几年,它不仅是西安建造最早的寺庙,而且很有可能是中国建造最早的寺庙。

一部微缩的风云史

走进罗汉寺,寺庙中还保存着《西晋孝惠皇帝碑》《洪福院碑》《罗汉寺重修记碑》《重修罗汉寺画廊记碑》《三教问答会名碑》《罗汉寺图碑》这六通重要的石碑。通读这些碑文,我们可以还原出罗汉寺近两千年来的大致发展轨迹— —

东汉永平年间(58年~75年),寺庙开始建造。

西晋太安元年(302年)晋惠帝司马衷到庙中进香拜佛,赐地千顷,建筑殿堂百座,敕建扩寺为“ 行香院”,并立《晋惠孝皇帝游幸碑》。

唐高祖武德年间(618年~626年)修葺,传说武则天曾在此化妆美颜,名“ 妆颜院”,到了贞观年间唐玄奘取经归来,驮经白马在此歇脚,改称“ 白马寺”;唐末毁于兵火。

金世宗大定三年(1163年),礼部尚书李公奏准皇帝,敕建洪福院,故又叫“ 洪福院”。

到了元代,西域天明和尚到此住持,修葺复名“ 行香院”。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改“ 行香院”为“ 罗汉寺”。明成祖永乐三年慈明和尚改名“ 罗汉禅寺”。后经历代维修,到明世宗嘉靖元年才整修结束,主要建筑五十六间,画廊三十六楹,文学家王九思撰文刻石《罗汉寺图》纪念。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十二月十二日午夜,陕西华县发生八级大地震,造成死亡人数约八十三万人,是人类历史上人口伤亡最严重的地震。大地震震毁了罗汉寺画廊,直到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住持释净兴重修画廊。

在明代罗汉寺《吏部札付》碑上,背后刻有《罗汉寺全图》, 显示当时寺庙由南至北排列的中轴线建筑有山门、金刚殿、天王殿、钟楼、鼓楼、中殿、 碑亭、正殿、二门楼、 僧会司。中轴两侧,还有地藏殿、水陆殿、伽蓝殿、画廊、僧堂、廊房、厨房、库房及方丈室与净业堂等。可以想见,院房如此庞大的罗汉寺里,僧侣信徒一定不少,寺庙香火一定超级旺盛。

民国时期,罗汉寺尚存有山门三间,弥勒殿三间,天王殿五间,钟鼓楼东西相对、 诸佛殿五间,大雄宝殿七间。1941年,罗汉寺改为村里的学校。

1958年大炼钢铁时,寺里的大钟被砸烂炼了铁,石碑几乎全被砸碎。1966年“ 破四旧”时,殿堂大部分被捣毁,只有作为办公室的一座老殿堂幸免于难。

如今,学校早已迁出,古庙也修复了,却没有了当年的气势。偌大的院子虽显得有些空旷,但却很干净。

占地二十多亩的罗汉寺,除了纵向三列房屋外,院内的地块被开垦成若干小块,僧人们在上面种粮种菜。殿右的屋檐下,几个老者在闲聊着寺庙的昨天、 今天和明天,说这座罗汉寺简直就是一部微缩的风云史。

罗汉寺现存朱雀殿五间,遗存有明代释湛文舍利塔一座,院内散落有残损石碑赑屃底座数件。露天存放的碑石,被风雨侵蚀后, 多数文字已难以辨认了,只留下许多沧桑的历史痕迹。

难能可贵的是,寺内大鹏金子雕靠背的雕塑还在,这尊雕塑与万花山攒角楼暖阁、 祁村万佛堂的天宫楼阁,曾被当地百姓并称为“ 户县三绝”。

#西安头条##在长安#@头条本地通

吉林北山关帝庙有古钟、关刀、帝匾三大镇寺之宝,如今尚在否

吉林北山关帝庙古寺屹立于北山之巅。杨金铭摄影

吉林市北山公园山巅之上的古寺庙群,是保存较好的名胜古迹。庙宇有建于1692年(清康熙三十一年)的三皇庙(药王庙),建于1701年(清康熙四十年)的关帝庙,建于1774年(清乾隆三十九年)的玉皇阁,建于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由吉林士绅王台三与韩登举等人捐款修建的坎离宫,以及后来陆续建起的菩提庵、智光寺、广济寺。

1701年北山关帝庙建成以后,逐渐增添了三件镇寺之宝:第一件:康熙年间铸造的铜钟一口。第二件:康熙或乾隆年间铸造的关公的标配——青龙偃月刀。第三件:是乾隆帝东巡吉林时,特别拜祭北山关帝庙时为之题写的匾额“灵著豳岐”。

吉林北山公园关帝庙前铜钟

★北山镇山第一宝:康熙年铜钟。

康熙铜钟是北山古寺庙群中最早的镇寺之宝之一。据考证,钟,作为祭祀用的礼器最早出现在原始社会的后期,有木制和陶制,可用于有节奏的乐器使用。《说文解字》载:“钟,乐钟也。秋分之音,万物穜(种)成,故谓之钟。从金童声。”那时,钟可能是古人用以庆贺秋收用的打击乐器。

到了诞生金属冶炼技术的奴隶制社会的夏商时代,青铜钟开始出现。使用者自然是奴隶社会的统治阶级。考古证明,青铜钟上面铸有文字,表示用途。铜钟是奴隶社会一直到封建社会统治阶级使用的重要礼器,主要用于祭祀和宫廷宴飨(xiang)。春秋左丘明著《左传·昭公二十一年》载:“钟音之器也。”。《国语·周语》:“细钧有乐,钟兑音也。”都说明,钟是乐器。

吉林北山公园关帝庙前新铸铜钟。作者手机拍摄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后,铜钟因声音浑厚洪亮而成为佛家看中的重要法器。故而,凡是寺庙以及道家的道观都有铜钟。而且寺庙大门之内左右加盖钟鼓楼,以便早晨撞钟,晚上敲鼓,以定僧尼早晚课时间,谓之“晨钟暮鼓”。另外,铜钟不同于皮鼓,它的另一个主要显著功能是可以在铸造时把被祭祀者与投资祭祀者的名字,以及需要记录的事件、时间、地点简铸其上,谓之铭文。

虽然至今没有查到吉林北山关帝庙有关铸造第一口钟的文字记载,但根据惯例可以推测到关帝庙筹建时,投资建庙人即同时开始了铸造大钟的筹划。康熙四十年(1701)关帝庙建成,此时第一口铜钟也应该铸成。后据记载,康熙五十年(1711),为纪念关帝庙建成十周年,第二口铜钟也已铸成。1942年,由有关人士投资的第三口铜钟又铸成功。有游客说,那三口铜钟现在仍然矗立于关帝庙月台的另一侧。我曾前往验看,但由于年代久远,字迹斑驳不可辨认。据说,这三口钟,真是关帝庙甚至整个北山寺庙的“镇山第一宝”。尤其是那口最早的铜钟。

吉林北山公园关帝庙前古铜钟。作者手机拍摄

★北山镇山第二宝:青龙偃月刀。

知道关公的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关公的神器是青龙偃月刀的,崇拜关公的人,也几乎没有人不崇拜关公的青龙偃月刀的。

但是,据史料记载,青龙偃月刀只是偃月刀中的一种。

根据文献记载,最早使用青龙偃月刀的人,并不是关羽,而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爱将——有美髯公之称的岑彭。

关公的青龙偃月刀。头条选图

百度先生介绍:岑彭是东汉的开国名将、军事家,列东汉云台二十八将第六位。

岑彭原是新莽棘阳县长,长期坚守宛城,抵抗绿林军。后来,归降刘玄,封归德侯,隶属于刘縯(yǎn),后归降刘秀,拜刺奸大将军,督察众营。

岑彭自从跟随光武帝刘秀后,靠着手中一柄青龙偃月刀和满腔忠义、满腹韬略,南征北战,为东汉打下了大片江山,被封为舞阴侯。

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岑彭讨伐蜀郡公孙述时,在成都被公孙述派遣刺客乘夜刺死。——但有关资料记载,岑彭是历史记载第一个使用青龙偃月刀的人。

东汉末年,关羽成为第二个使用青龙偃月刀的人。

关公与青龙偃月刀。头条选图

在《三国演义》中,青龙偃月刀是关羽的趁手兵器,也成为后人认识的关羽的标配。传说,那是“天下第一的铁匠”,特别选择在“月圆之夜”打造而成的。而且说此刀快完工时,天空骤然风起云涌,电闪雷鸣,空中唰唰唰滴下了1780滴鲜血。真不知是谁查的这么细致,连空中飘落的雨点儿似的血滴都能数的清!

当地术士分析,那是“青龙的血”。所以,才有“青龙偃月刀”之名,及青龙偃月刀要杀1780人之说。当然了,是谁看见了那血是青龙的血?为什么要杀1780人?书上根本没有说。也许就是术士蛊惑人心的的一派胡言而已!书中只是描述青龙偃月刀重八十二斤,又名冷艳锯,关羽凭着它斩颜良,诛文丑,温酒斩华雄、甚至过五关斩六将,所向披靡,甚至曹操赠袍,关羽都用青龙偃月刀去挑起。关羽据荆州时更是单刀赴宴,威震东吴群雄,因而此刀被称为“关刀”、“关王刀”。后来,关羽败走麦城被杀,青龙偃月刀被东吴将领潘璋夺走。再后来,潘璋又被关羽的儿子关兴杀死,夺回了青龙偃月刀。

关羽,坐下赤兔马,手中青龙偃月刀。头条选图

看看,这就是青龙偃月刀的传奇。光这青龙偃月刀的故事,就足够人们开眼的了。

但出土文物及有关史料记载,偃月刀在宋朝才开始出现,因重量太大,主要用于练习臂力,而非实战中的武器。看来,还是“青龙偃月刀文化”的传播能力大,它完全可以超越历史。真佩服明代的《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他居然凭空相像出了青龙偃月刀这么好的故事!

1701年(清康熙四十年)建造吉林北山关帝庙时,建庙人根据青龙偃月刀的传奇故事,铸造了这柄重达82斤的青龙偃月刀(也有人说此刀是乾隆年间铸造)。此刀至今供奉在关帝庙前月台的刀架上,成为关帝庙甚至整个北山古寺庙群的“镇山第二宝”。此刀虽然历经三百多年的历史风雨剥蚀,锈迹斑斑,满目沧桑,但却愈发四射着诱人的历史魅力。

吉林市北山关帝庙前供奉的康熙年间的青龙偃月刀。

★北山镇山第三宝:乾隆帝题匾“灵著豳岐”。

中国的寺庙道观格局,基本上是依照皇家的宫廷朝堂或衙门的形式建造的。因此,凡属庙堂道观的门楣之上都要悬挂匾额,门两侧加配楹联。无论庙联和匾额,题写的内容都以对神佛仙道的歌功颂德为主。

大清乾隆十九年(1754)秋,乾隆皇帝东巡吉林市,驻跸吉林将军署衙。某日,乾隆皇帝率领侍从上北山,凭吊他的皇爷爷圣祖康熙皇帝当年畋猎北山、揽辔驻马、挥斥方遒的圣迹,接着游览了北山关帝庙,并为关帝庙题匾“灵著豳岐”。繁体字应为“靈著豳岐”。

吉林市北山关帝庙现存“至大至罡”匾。乾隆帝题写的“灵著豳岐下落不明。作者手机拍摄””

“灵著豳岐”,是一幅读音和内容都十分生涩深奥的匾额。

先说“灵”字。灵,自然是指被人类供奉祭祀的神灵。譬如关羽,是满族人最崇奉的三国名将。虽未曾查到史典记载,但满族民间传说努尔哈赤当年到北京进贡明朝皇帝时,宁可不要其他皇家赏赐,也要《三国演义》的书和关公的塑像、画像。满族人把关羽称之为“关玛法”即“关老爷”。即便是清朝后宫,也要随时供奉“关玛法”。网络传说,即便是独霸朝权的慈禧太后在颐和园或者皇宫内看戏时,若遇到关公的戏,也必然带领所有嫔妃肃然起立,然后绕着座椅转三圈后才能落座继续看戏。

网络上还有人说,到了清朝时,全国范围内建起的的关帝庙有数万座。在某些地方的建筑数量超过了供奉孔子的文庙。

关公戏剧。头条选图

因此有人说,这个“灵”字,是乾隆帝褒奖吉林市人杰地灵的意思。因为吉林号称大清国的龙兴之地。如此解说,并不为过。

再说“著”字。著,即昭著、卓著的意思。昭著,是明显的好。卓著是突出的好。这个“著”字,当然是为前头第一个字“灵”字做补充说明的——即关公保佑吉林,“灵验到极为明显、极为突出”的地步了。

三说“豳”字。豳,读作bīn,指豳山,也用作古都邑名,到唐代因与幽字相近,被改作“邠”。相传西周统治者的祖先即在此立国。现在古豳的位置在今陕西彬县、旬邑县一带。《诗谱》记载豳这个地方,是后稷的曾孙公刘,自邰这个地方迁徙出的戎狄少数民族的居住地,在雍州岐山。

吉林北山公园古寺庙群。作者手机拍摄

四说“岐”字。岐,即今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地处关中西部,宝鸡市境东北部,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是炎帝生息、周室肇基之地,也是周文化的发祥地,还是古典籍《黄帝内经》、《周易》诞生之地。豳岐,即中华民族的发祥之地,可代表中华。

有人说,乾隆皇帝利用豳山和岐山两个华夏文化的发源地,凝缩成“豳岐”,来比喻吉林。因为吉林是大清国的“龙兴福地”,就好比大清国之前华夏的豳岐是周朝的发祥地一样!

最后,把“灵著豳岐”的意思合起来看,广义上说,就是歌颂“关玛法”(关公、关老爷)的神灵,功绩卓著,遍布华夏。在封建社会,关于关公显灵的故事传遍江湖。从狭义上说,关帝庙立于吉林北山,吉林乃大清国的龙兴之地,故,乾隆才如此题词。可见满族出身的乾隆皇帝,已经成为了中华汉族史学家!

关公夜读春秋。头条选图

★乾隆皇帝为何崇敬关公?

乾隆东巡吉林时,北山之上已建有三皇庙(药王庙)和关帝庙,为何乾隆帝独独为关帝庙题匾“灵著豳岐”,而没有为三皇庙题匾呢?何况三皇庙中供奉着中华民族的祖先伏羲氏、神农氏和轩辕氏呢。另外,三皇庙位于关帝庙之北,两寺仅有一墙之隔,有门相通,可谓咫尺之间。没有史料记载乾隆帝有没有游览三皇庙,但三皇庙没有乾隆的题匾却是真的。否则一定会载之史册,传之江湖的。

乾隆帝唯独为关帝庙题匾,这里必有缘故。

吉林民间有传说道,乾隆帝东巡吉林驻跸吉林将军府衙期间,每次出巡回来,身后都会传来嘚嘚的马蹄声,开始,乾隆帝以为是随身侍卫,后来多次关注,确定不是侍卫马蹄之声。

关公纵马持刀。头条选图

故事说,某日乾隆帝从龙潭山游览归来,安顿下太后驻跸之后,故意不带侍卫在将军府内独自徜徉,但马蹄声却总在身后不远不近处响起。乾隆知道将军府戒备森严,断定没有外人,因而没有回头地喝问:身后何人?一个响亮的声音回答:二弟关羽。乾隆又问:为何总随身后?身后答曰:保护兄长。乾隆心中一乐,看来“关玛法”是把我当成大哥刘备了。于是问道:三弟何在?(就是张飞哪里去了?)身后答曰:出巡辽阳。乾隆又问:何事劳烦三弟独去辽阳?答曰:辽阳有贵戚贪赃枉法,三弟替兄长前去裁夺。

乾隆回到临时寝宫后,即刻差人飞马前往辽阳查核。果然辽阳有贵戚仗势欺人,祸乱地方,现已被官府抓捕。钦差回报此事,乾隆方知三弟张飞赴辽阳查案是真。从此便暗中以关公护佑的刘备自居。所以才有了乾隆前往北山关帝庙祭祀,并御笔题匾“灵著豳岐”。

但是,哥说,这只是个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