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八字

玉带是什么海鲜(玉带是什么)

玉带是什么海鲜(玉带是什么)

在古代系个腰带也要分等级,看看玉带里的那些学问

小编:顾筱倩

对于上面的这条腰带,想必大家都不陌生。这条赫赫有名的爱马仕腰带在各家媒体的宣传下名声大噪,不少人甚至直接将之与“土豪”挂钩。其实,这条腰带无论是在如今还是从前,一直都是优雅的象征。这款真皮H头男士皮带采用抛光周边、清晰品牌钢印、底部磨砂三大设计,黑色纹理高雅低调,不仅不会轻易被划痕,还具有非常不错的柔软舒适感。

可是,这条腰带跟今天我们的主角玉带比起来,就不算什么了。刚从陕西历史博物馆出来的小编为大家带来了热腾腾的展品介绍,让大家一饱眼福,旅行途之中涨知识!

玉带,是指用玉装饰的皮革制的腰带。而革带上起装饰作用的玉饰片,称为“玉带銙”。一条完整的革带应由鞓(音厅),銙、铊(音它)尾和带扣四部分组成。銙的最初用途是受环以悬物,后来才逐渐演变为装饰品。唐代革带上的带銙质地繁多,有玉、犀、金、银等。此外,唐代还开创了按官级的高低佩带不同形式的玉带銙的制度,使得玉器具有了“等贵贱”的作用,这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是首创。

唐代玉带图解

唐代玉带佩戴示意图

唐代品官用銙制度

1970年10月,西安市何家村窖藏出土了10副保存完整的唐代玉带銙,这是唐代玉带銙数量最多、最完整、最集中的一次重大发现,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唐代玉带銙考古的认识,为研究唐代革带制度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现在,就跟随小编来看看博物馆里这些形制不同的玉带銙吧!

“白玉有孔”带銙

该带銙由方銙4枚、半椭圆形銙9枚、圆首矩形銙1枚、圆首矩形铊尾1枚、带扣1枚,总计16件套组成。白玉质,微透明,光素无纹。方形和半椭圆形带銙上都有一个长2.2厘米、宽0.7厘米的长方形古眼。古眼即带銙下部的穿,与九环躁躞带上的环功能相同,是用来系挂物品的。从考古发现看,这种带銙的流行时间是从初唐到辽代前期。

“白玛瑙”带銙

这副带銙由半圆形銙9枚、方形銙4枚、圆首矩形銙1枚、圆首矩形铊尾1枚,共计15件套组成。该带銙由白玛瑙琢制,内有一条条透明和白色的条纹交错相间。表面光洁,没有纹饰。这是考古发现中唯一一例用白玛瑙制作的带具。

骨咄玉带銙

该带銙由方形銙4枚、半椭圆形銙9枚、圆首矩形銙1枚、圆首矩形铊尾1枚、带扣1枚,共计16件套组成。玉质青绿,杂有黑色和淡黄色斑点。由盛放带銙的银盒上墨书“骨咄玉一具”记载得知,此玉名为“骨咄玉”。骨咄玉在唐代玉器中十分罕见。

“斑玉”带銙

该带銙由方形銙4枚、半椭圆形銙9枚、圆首矩形銙1枚、圆首矩形铊尾1枚、带扣1枚,共计16件套组成。青玉质内有云雾状墨斑,光素无纹,抛光细腻。

狮纹玉銙

这组狮纹玉銙由狮纹方銙十三枚、狮纹圆首矩形銙(置于带扣之后)、矩形尾和玉带扣十六件组成。这套玉銙上的狮纹设计别具匠心,玉带板的边缘较厚,无棱线,中间凸雕一只狮子,再以阴线勾勒出狮子的细部,它们姿态各异、神态不一,显示出唐代工匠的高超技艺。

九环蹀躞玉带銙

而在何家村10副玉带銙中,九环蹀躞玉带銙是最为特殊的。蹀躞带源于北方草原民族的胡服,便于乘骑,后传入中原,是用来佩带刀剑、算囊、刀砾等日常用品,流行于北周至唐初。此带銙中有接一玉环的方形带銙9枚,雕镂柿蒂纹方銙2枚,偏心孔环8枚,有孔尖拱形銙3枚,圆首矩形銙1枚,圆首矩形铊尾1枚,带扣1枚,整副带饰共计25件套。玉质泛黄,温润透明,制作精美,工艺精湛。这是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的唯一一套唐代九环蹀躞玉带銙,为我们研究唐代舆服制度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九环蹀躞玉带銙细节图

总之,这些唐代玉带銙,无论是从雕刻技法、艺术创造,还是从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来看,都有着其无与伦比的典型性、完整性,既显大唐风范,又具外域风格,令人惊叹。希望大家有机会可以去到西安,一睹它们的风采!

腰带——服饰之中枢,地位之象征

小小的腰带,在中国古代服饰王国里,也许是最不起眼的。但腰带在传统服饰中的实用、装饰、权力象征的作用,使我们有必要探究腰带的价值。今天我们就来谈谈腰带。

谈论腰带离不开我国传统服饰的特点。中国传统服饰有两种基本形制,即上衣下裳制和衣裳连属制。女子穿上衣下裳式样的较多,男子多穿上下连属的袍衫。袍衫因其前后深长,又称深衣。自秦汉到明清,袍衫虽然经历了由交领右衽到圆领、立领,由褒衣广袖逐渐过渡到紧衣束袖的变化,但这些变化都是局部的变化,而深衣式袍衫一直得以保持并流行了三千年。深衣的系解,在清代出现纽扣之前,一直由小带子完成。所以说,传统服饰深衣样式和没有纽扣系解的特点,决定了腰带极大的实用价值。尤其是男子,离开了腰带就出不了门、上不成班、打不成仗;回到家要想宽衣必先解带。

一、古代腰带的种类和作用

我国古代的腰带按质地大分两类:一类以丝帛制成,称“大带”,一类以皮革制成,称“革带”。

大带和革带的使用,具有时代特点。经历了大带为主阶段、大带与革带共用阶段和以革带为主三个阶段。唐朝之前是以大带为主阶段,唐代至明,是大带与革带共用阶段;清朝时期是以革带为主阶段。

大带和革带的使用,又具有身份特点。女性和普通男性普遍只用丝腰带(大带),个别百姓也有使用革带的,但那是熟牛皮制成的没有装饰的“韦带”。因平民百姓腰韦带,穿布衣,故“韦带布衣”就成了平民的代称。女性和男性下层人士使用大带,以实用为主要目的。

武大郎腰上用以束衣的大带

革带最先在骑兵中广泛使用,由于革带结实,可以在革带上开若干带环,佩挂各种随身用的小物件,取用方便。胡人骑士们的流动性强,就把一些常用的物件挂在革带上随身携带。革带传入内地,一些有身份的男子既用丝腰带(大带),又用革带。士大夫阶层使用革带,以等级象征和装饰为主要目的,主要用在礼服、朝服等正装上。

(一)大带及其用途。中国清期之前还没有在服装上使用纽扣,只在衣襟处缝上几根小带,用以系结,这种小带雅称“衿”。古代的士大夫阶层,在深衣外面要束一条大带用以束衣,这条大带雅称“绅”。所以称士绅或者绅士、搢绅。

大带在唐朝之前的官民中间得以广泛使用,百姓一般单用大带,士大夫阶层既要用大带束衣,又要用革带佩剑,所以大带和革带常同时使用。魏晋之前,由于革带粗糙,革带多在里,外用大带包之以遮其鄙陋;魏晋之后,随着革带的变革,革带多在大带之外。唐朝之后至宋、明,随着革带的进一步美化,士大夫阶层的正装中,舍弃了大带,革带一枝独秀;到了清朝,由于纽扣的广泛使用,文官服饰的大带和革带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大带单独使用和大带、革带兼用

(二)革带变迁。革带按在中原地区出现或流行的时间顺序,可分为钩带、蹀躞(dié xiè)带和玉带三种类型。钩带为中原本土独创,大体流行于魏晋之前,主要功能为束衣;蹀躞带大体在两晋时期,从北方游牧民族传入内地,流行于南北朝、隋和唐中期以前时期,其功能除束衣外,主要便于悬挂随身物品;玉带为中原本土创设的革带升级版,流行于中唐以后至宋、元、明时期,因深衣样式由宽博向贴身的变化,玉带的束衣功能逐渐减退,装饰功能以及通过帯銙显示身份地位的功能逐渐得到强化。革带变迁的过程,也是革带功能由实用向装饰、由装饰向身份象征转化的过程。

钩带和蹀躞带的流行,是革带的实用为主阶段。钩带兴于中原,主要用来束衣。蹀躞带兴于游牧民族,由于骑马的流动性,必须把必要的物品随身携带,挂在腰间的革带上,便于随时取用。

早期的钩带,功能比较单一

现代人习惯把随身用品放在包里,古人则是挂在腰间的革带上。挂哪些物品品,不同时代不同的人也有区别。如《礼记·内则芳》云:“左佩纷、帆、刀、砺、小脂、金隧。”“纷“即抹布,“帆”即巾绢,“砺”就是磨刀石,“隧’就是打火石。

蹀躞带上携带的日常用品

《旧唐书·舆服志》记载的“蹀躞七事”,即:针筒、刀子、佩刀、哕厥(yue jué)、砺石、火石袋、契苾真。“针筒”相当于今天的文件带。“哕厥”是一种用来解绳结的工具,“契苾真”是一种用来刻字的楔子。

辽国《辽史仪卫志》记载了文官、武官蹀躞带上悬挂物件的差别:“文官佩手巾、算袋、刀子、砺石、金鱼袋;武官:佩刀、刀子、磨石、契芯真,哕厥、针筒、火石袋。”

蹀躞带的大用途

革带的实用性,自古至今一直在武士、武官的服饰中得到长久的体现。只是不同时期佩挂物品变化而已。革带演化到今天,其装饰作用减退,因其实用功能仍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尤其在军警中,还被普遍使用。如战士的革带可以佩挂枪支弹药、匕首,交通警察佩挂警棍和枪支等;我们普通百姓,也曾在革带上挂钥匙、BP机和手机等。

玉带的流行,是革带的装饰和等级象征阶段。唐初,朝堂上的大臣们仍然在腰间挂一些小物件。唐太宗被那些小刀具、磨刀石等物件晃得眼晕,让物件碰撞发出的叮叮当当声吵得心烦,而且觉得有失官员的威仪和朝堂的庄严,就规定大臣上朝不准在腰上挂小物件。这一改革,使革带的实用功能减退,开启了革带装饰和身份象征的历程。

唐宋时期,官员革带不再悬挂小物件,但至少还有基本的束衣功能。到明代洪武年间,官服使用的革带连束衣功能也没有了,革带功能由实完全向虚转化。革带束而不系,用细绳系于腋下悬于腰际,为了保持腰带平衡,佩戴者须双手扶着,做出“撩袍端带”的样子,这样可以显得官员气度大方,更有官威。

明代官员手托革带

清代时,由于纽扣开始在服饰上广泛使用,文官朝服上的革带和大带都已消失。但在武士和其他制式服装上也有使用,但已不占主流。

二、革带装饰——带钩、带扣与帯銙

由于古代皮革鞣制、染色等加工工艺的局限,革带显得粗糙难看。初时,用大带把革带包括起来以遮丑。在隋唐之前,革带的装饰主要是局部装饰,即带钩、带扣等革带连接用品的装饰;革带的全面装饰是在唐代以后,先是用丝绸把革带整体包封起来,再是在革带外侧固定饰品(帯銙)以装饰。

带钩、带扣和帯銙先后出现。带钩起源较早,一般认为不迟于春秋时期;带扣在南北朝时期随蹀躞(dié xiè)带从北方传入中原;带銙是在隋唐以后随革带装饰潮流而流行。

(一)带钩的装饰。带钩装饰主要通过制作带钩的材料来表现。大多使用金银铜铁等各种金属,也有使用玉、石头、骨头制作的。玉质带钩是其中较为珍贵的一类。

革带单钩法

带钩的使用方法分为单钩法、并钩法、环钩法三种。单钩法在今天的皮带中仍又应用。

玉带钩

带钩的装饰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其材质及制作工艺,完全由各人的财力和爱好决定。带钩的多样性、个性化特征明显。我们从出土的带钩可以看出,一些带钩及其精美、考究,成为不多见的重要文物。

秦代金带钩

(二)带扣的装饰。带扣由带钩演化而来,由扣环和扣舌两部分组成,装于革带两端便于解结。最早的玉带扣出现在汉代,但发现极少,直到唐、宋方开 始陆续出现玉带扣,元明两代玉带扣比较流行。

宋代玉代扣

清代 鸳鸯戏水玉带扣

(三)带銙的装饰。革带缀有装饰用的金、玉牌饰,叫带銙。用金牌饰装饰的革带叫金带,用玉牌饰装饰的革带叫玉带。一般用玉帯銙装饰的为多,玉牌有玉板、玉浮雕、透雕等多种样式。

玉带銙

帯銙装饰流行于唐、宋、明时期。这期间正是中华文明高度发达时期,反映到帯銙的装饰上,也是精彩纷呈。帯銙也成为我国文物的一个独立门类,在很多博物馆都可以看到各种材质制作的帯銙。

三、腰带与身份地位

封建等级制度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就连一根腰带,也要根据官位等级予以区别。古人相遇,根据腰带就可以判断对方是官是民,官级大体几何。

(一)大带(丝带)与身份地位。唐代以前,主要根据丝带面料的质地、颜色和宽度,来区分身份地位。如春秋战国时期,贵族用绢制丝带,大夫以上官阶的用宽为四寸的生绢,士以上官阶的则用宽二寸的熟绢。但总体上,通过大带区别身份地位,没有形成制度化和法制化,执行力度有限。

(二)唐代至明,主要根据革带带銙的质地和数量与身份地位。唐代开创了按官级佩带不同带銙的制度,官员的腰带(革带)都是朝廷定制,依据官职大小使用不同数量和质地的帯銙。 帯銙质地以玉为最高等级,以下依次为金、银、铜、铁。如《新唐书·车服志》记载:官阶为一至二品的官员佩带金銙,三至六品的官员用犀角銙,七至九品的官员只能用银銙;帯銙的数量,根据官爵高低在十三块至七块之间选用。

唐代官员的革带(剧照)

宋朝带銙有了极大地发展,佩戴等级更加严明,制作材料更丰富, 牌饰的纹样更多,有仙花、荔枝、戏童和宝相花等20余种。

宋代官员的革带(剧照)

明代官员的革带(剧照)

清朝革带虽已不再流行,但对帯銙的佩戴仍有规定。清朝一品大员的带銙由金制成,四角带玉,并缀有红宝石;二品官员不可以使用玉制品;三品官员不能用玉和红宝石;四品官员只可以使用银制品等。

腰带作为中华古代服饰的一部分,中据腰间束衣,起到中枢的作用;中据腰间装饰,起到区分和辨别身份地位的作用。如今,虽然因服饰的现代化和松紧带在服饰中的使用,使腰带的作用发生了变化,但我们考察古代腰带,对于我们服饰文化研究、文物研究和考古,甚至对历史题材影视、戏剧欣赏,仍具有现实意义。

月季·紫袍玉带

紫袍玉带,别称:银线绣红包。是一种非常有特色的古典月季,深红色的花瓣上勾勒着一条极细如丝的白色花边。是月季中开花最多、花期最长的一种月季,4-5月份进入开花期,初冬还有花蕾,产量高,花期长,被誉为"开花机器"。

紫袍玉带,花为重瓣、紫红色,花瓣有白边(白边就是玉带)。颜色鲜艳,美丽动人。其花香味清纯,属浓香型花卉。

紫袍玉带生长习性与其它月季基本相同,耐热,稍耐荫。但需肥量非常大,肥料充足,营养丰富,花量更高,花朵更大,花色更加鲜艳。

紫袍月季是藤本攀援月季,近年经无性杂交成功,使之变成了木本花卉。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