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八字

似曾相识的人是正缘吗(似曾相识的人)

似曾相识的人是正缘吗(似曾相识的人)

心理学解读:人为什么会出现“似曾相识”的感觉

在电影“搏击俱乐部(Fight Club)”中,Jack有一句著名的台词,“我一直在活着一场似曾相识的人生。每个我到的地方,我都觉得仿佛曾经来过。” 艺术固然有它的夸大之处,但这种“此刻仿佛曾经发生过”的感觉对许多人来说都并不陌生。

我们都曾经有过这样的感觉,眼前的事明明是第一次发生,却有一种异样的熟悉感。就连面前物品的摆设、人物的对白都好像曾经发生过。那一刻我们都会觉得无比惊异和神秘。“啊,好奇怪,刚才这一幕,我好像曾经在哪里经历过!”我们会这样说。

· 这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是什么?

这种感觉叫做Déjà vu(Already Seen)。

它是一个法语词汇,最初是由法国的一位物理研究人员发现的。Déjà vu在中文中通俗的说法是“似曾相识”。它描述的是人在清醒的状态下,虽然是第一次见到某个场景,却感到在什么地方见过、或经历过这个情境。

调查表明,人群中超过2/3的人,至少有过一次“似曾相识”的感觉,特别是15-25岁的年轻人。

之所以说其是一种“似曾相识”,是因为它并不是一种真正的认识。它只会发生在“此刻”。你可能每天都从某条路去上学,但只在某个时刻,你突然觉得身边的事物都不一样了,仿佛勾起了某种久远的回忆。而且,当你离开了那个情境,没过多久就会忘记那是一种什么感觉,并很难去描述它。

Déjà vu很容易在人们感到疲倦、压力、陌生或生病的时候出现,这可能是因为,此时的大脑无法对收到的信息进行很好地处理。

且相较于老年人,年轻族群比较容易出现“幻觉记忆”;这可能是因为年轻人的生活较为丰富,身边常出现新鲜事物;大脑也更健康,能识别错误的信号;同时也更加忙碌,容易疲惫,因此大脑打结的时刻出现较多。而在25岁后便缓慢地下降,直至老年。

由于充满神秘气息,这种“似曾相识”的现象最初受到非科学世界的关注更多;从20世纪末起,才逐渐得到科学界的关注。

· Déjà vu的神秘主义解释

非科学世界对Déjà vu提出过各种各样的解释,转世/前世记忆,遗忘了的记忆,灵魂出窍,甚至癫痫症都被考虑过是Déjà vu可能的成因。

精神分析世界(至今还存在精神分析是不是科学的争议,所以我们不做定义)也从很久以前就关注了这一现象。

1904年,弗洛伊德和哥哥去雅典旅行。当他抵达卫城的时候,感觉到了一种强烈的不真实感。他后来这样分析,是因为我们的“自我”(大部分有意识,负责处理现实世界的事情)会防御“本我”(完全潜意识,代表欲望,受意识遏抑)中那些本能的冲动与潜意识。但我们也会不自觉地从周遭的环境中,寻找符合我们“本我”的东西。

卡尔·荣格也对Déjà vu很感兴趣。当他去非洲旅行时,从火车上看到窗外一个瘦黑的人靠在一柄长矛上,他记录道,“我觉得这个瞬间好像出现过,而且我好像对这个世界非常熟悉,就像是回到了几千年前我的故乡。”他将这种感觉称之为“来自久远的已知”,认为这种现象证明了人类集体记忆的存在,有一些远古的记忆碎片被代代人传下来。

作为被科学主义浸淫的年轻一代,我们可能已经很难接受上述这些理解。我们会自然而然地转向脑科学以寻求答案。

· 现代脑科学对Déjà vu的解释

目前,脑科学尚未对于Déjà vu产生的原因有所定论。在很长一段时间中,研究者认为,Déjà vu是一种错误记忆(false memory),是因为记忆的存储出现了短暂的混乱,导致大脑把刚刚得到的信息当成了久远的回忆。

根据脑科学研究,似曾相识的感觉可能有以下来源:

1. Déjà vu可能与无意识中的记忆碎片相关。

神经科学研究早已证明,人们在意识到自己看到了什么之前,就会已经在脑中“登记”了眼前出现的图像或事物。在一个实验中,学生被要求观看电脑上以毫秒的速度闪过的陌生单词,结果他们却在无意识中记住了它们。

而Déjà vu就像是通过若干记忆碎片来重组的图像。“似曾相识” 只是那些以碎片化的方式储存在我们的脑海中的原始情景被激发而出的部分内容。

2. Déjà vu也可能与大脑中的“海马体”有关。

MIT的研究认为Déjà vu和我们大脑中的负责储存长期记忆的“海马体”相关。当我们遇到一个与过去经历相似的情境时,脑内处理过去那段经历的神经元就有可能同时产生冲动,将现在的印象认为是发生过的。

有时,海马体还会发生“运行失误”,错将现在感觉当作曾经发生过的画面。比如,如果你在多年前读过安妮·莱斯的小说,你完全可能在第一次抵达新奥尔良时,就感觉自己曾经到过这里。

“当你仅仅是‘想象过’一件事时,在未来的某一刻,这个并未发生过的画面也有可能让你感到熟悉”。

我自己第一次听说Déjà vu,是从当时八块腹肌的约会对象那里(咦?)。那天天气有些凉,我和他说起此刻似曾相识,他于是告诉了我这个法语词。我喜欢这个词语,也喜欢Déjà vu本身。学界对于Déjà vu的研究其实才刚刚开始,仍有许多未知存在,但这种未知的神秘性是极为重要的。它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有神性的时刻,正是这些时刻的存在“阻止了我们在生活中陷入平庸”——还有什么比这更美妙的事呢?

以上。

【互动】:你曾经经历过什么样令你印象深刻的似曾相识的时刻呢,期待您的分享。

References:

Brown, A. S. 2004. The Dj Vu Experience. New York: Psychology Press.

Bancaud, J., Brunet-Bourgin, F., Chauvel, P., and Halgren, E. 1994. Anatomical origin of dj vu and vivid ‘memories’ in human temporal lobe epilepsy. Brain 117:71–90. doi: 10.1093/brain/117.1.71

O’Connor, A. R., Barnier, A. J., and Cox, R. E. 2008. Dj vu in the laboratory: a behavioral and experiential comparison of posthypnotic amnesia and posthypnotic familiarity. Int. J. Clin. Exp. Hypn. 56:425–50. doi: 10.1080/00207140802255450

Brown, A. S., & Marsh, E. J. (2010). Digging Into Déjà Vu: Recent Research on Possible Mechanisms. In B. H. Ross. (eds.) The Psychology of Learning and Motivation, Vol. 53 (pp.33–62), Burlington: Academic Press.

似曾相识,是前世今生吗?

宝玉看罢,笑道:“这个妹妹 我见过”

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

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未为不可”

这是经典的宝黛初相见一幕,宝玉似曾相识的感觉,所谓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这种经历几乎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发生过。

有些人即使第1次见面,却莫名的觉得亲近和熟悉,仿佛已经认识很久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是不是真如一些人所说的前世今生呢?

到底存不存在前世今生还无法考究,但医学家和心理学家们做出了一些“科学的”解释,我们一起来看看。

医学上对似曾相识有这样一种解释,每个人的大脑都会有一个记忆缓存区域,当你看到一些事情的时候,会把这些记忆先放到缓存区间里面,但有的时候大脑会把这些记忆储存到错误的地方——历史记忆区,于是我们看着眼前的情景就会觉得自己好像看到过一样,尤其是当我们疲劳的时候,这种现象更容易发生。所以医学上认为似曾相识是过去的记忆惹的祸。

而心理学家则认为,似成相识的出现可能是我们因为接收了太多的信息而没有注意到信息的来源。因为很多时候我们所经历的事情太多,有的会刻意记下来,而有的会不在意,变成了无意识的记忆,而当我们面对新的事物和情景时,这些事情,就会刺激我们储存在大脑里的记忆,让我们曾经经历的记忆与现状进行匹配,于是似曾相识的感觉便产生了。

我们也未必真的就经历过那些相匹配的事情,但是我们可能会做过与之相匹配的梦,看过相匹配的小说、电影、电视等等,也给我们提供了相匹配的信息,于是当我们在面对一些与这些虚拟信息相符合的场景时,便会突然想起我们忘记的梦或者忘记的小说、电影、电视的情节,这样也产生了似曾相识的错觉。

有一些人是非常容易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的,比如一些经常在外旅游的人,喜欢看电影小说的人,想象力丰富的人,因为他们的信息来源往往比其他人多,所以更容易产生似曾相识的错觉。

在感情里面,似曾相识的感觉往往会产生一见钟情,像文章开头宝黛初见的场景,不知道读者们有没有遇到过让你一见钟情的人,你跟一见钟情的对象有结果吗?

一见钟情靠谱吗?是前世今生吗?

很多生活实际还有科学告诉我们:视觉并不可靠。人类本来就有很多的错觉。一见钟情也是视觉上的错觉,这说明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其实是十分模糊的。如果不能用理智来精确推测,往往会被表象所迷惑。

但笔者认为,也不能全票否认一见钟情,《红楼梦》中的宝黛对黛玉感到面善可亲、似曾相识,后面也证明他们是灵魂伴侣。与其说它是一种错觉,那为什么我们只对某一个人一见钟情,而对其他人没有这种错觉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