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命理

富贵贫贱,总难称意,知足即为称意(富贵贫贱)

富贵贫贱,总难称意,知足即为称意(富贵贫贱)

“典”读二十大|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编者按: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党的二十大吹响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进号角。二十大作出的各项决策部署、取得的各项成果,必将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发挥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为深入学习领会二十大精神,央视网《天天学习》栏目特别策划《“典”读二十大》系列报道,从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的角度,对党的二十大报告进行解读。

  【释义】

  以上是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纵横家景春的一段对话。

  战国时期,纵横家盛行,他们凭借口才和机智,朝秦暮楚,合纵连横,游说诸侯,取得高官厚禄。在这段对话中,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能够左右诸侯,挑起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是了不起的大丈夫。孟子则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逢迎诸侯以搏上位,毫无仁义道德的原则,奉行的是“妾妇之道”,哪里谈得上是大丈夫?并提出了自己的大丈夫标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即:财富地位不能使其迷惑腐化,贫苦穷困不能改变其志向,权势武力不能使其屈服变节。

  孟子这段名言,闪耀着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辉,两千多年来,鞭策了无数英雄豪杰、仁人志士,成为他们不畏强暴、坚持正义的精神支柱。

  【解读】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党必须牢记,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决不能有松劲歇脚、疲劳厌战的情绪,必须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

  “奢靡之始,危亡之渐。”党风问题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精神,直面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坚持管党治党不放松、正风肃纪不停步、反腐惩恶不手软,消除了党、国家、军队内部存在的严重隐患。我们党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显著增强,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得到根本扭转,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不断形成和发展。

  “事辍者无功,耕怠者无获。”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虽然党内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很多得到了有效解决,但一些问题依然存在,一些问题解决得还不彻底,一些问题还可能再冒出来。特别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党的执政环境和执政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四种危险”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全党一定要保持战略定力,坚持严字当头、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把严的要求贯彻到管党治党全过程、落实到党的建设各方面。

  当前,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正乘势而上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全党同志必须始终保持崇高的革命理想和旺盛的革命斗志,驰而不息抓好正风肃纪反腐,不断补钙壮骨、固本培元,坚决同一切可能动摇党的根基、阻碍党的事业的现象作斗争,荡涤一切附着在党肌体上的肮脏东西,把我们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作者 杨立新)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

名言漫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对于真正的君子而言,无论是利益诱惑,还是强权压迫,都不能使他们改变操守。为官一任,面对上级官员,只可尊敬,不可谄媚。慑于权力威压而屈从于人,对上级一味顺从,甚至不惜放弃对正义的坚守,这便是佞臣。相反,明辨是非黑白,凡是对人民有益的事,即使受到阻挠也要坚持去做,不畏谗言、不向权势屈膝,这便是坚毅君子,是受人爱戴的好官。

《家诫要言》曰:“功名之上,更有地步,义利关头,出奴入主,间不容发。”如果做人做事,只是为了功名利禄,便很容易为了金钱、权位而屈从于权贵,在义利抉择的关头放弃正义,贪图一己私利。真正的敬业,应当在功名之上有更高的追求,那就是尽忠尽职。文臣以直谏维护政治清明,武将以死战捍卫家国安定,都是尽职尽责的表现。有了这样的信念,才使得无数先贤在死亡的威胁之下不改初衷,做出了舍生取义的选择。中国古代秉笔直书的史官传统,就是对不畏强暴、坚持正义的敬业精神最好的诠释。

周武王死后,成王继位。成王曾将桐叶剪成珪的形状,交给叔虞,说:“我用这个来为你分封土地。”史佚因此请求成王立叔虞。成王认为这是他与叔虞的戏言,不能当真。史佚说:“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于是周成王将叔虞分封在唐地。史佚履行史官职责,如实记录天子言行,犯颜直谏,成为后代史官的表率。

春秋时,齐庄公名光与大臣崔杼的妻子私通,崔杼知道后,便设计杀了庄公,立庄公的异母弟杵臼为君,是为景公。崔杼也自封为相国,专断朝政,飞扬跋扈。崔杼担心自己的弑君之罪被史官记录在史册上而留下千古骂名。于是他对齐太史伯说:“昏君庄公已经死了,你就写他是患病而亡。如果你按我说的意思写,我一定厚待于你,如若不然,可别怪我不客气!”太史伯看到崔杼手中拿着长剑,却毫不畏惧,从容不迫地拿起竹简,提笔而书。书罢,他将竹简递给崔杼。崔杼接过竹简一看,上面赫然写着:“崔杼弑其君。”崔杼大怒,杀死了太史伯。接着,崔杼又召来太史伯的二弟太史仲,对他说道:“你哥哥竟然不听我的命令,我已处决了他,今后由你来接任太史之职。你必须要在史书上写庄公是暴病而死的,否则,你会得到你哥哥一样的下场。”他指着太史伯的尸体,恶狠狠地说。出乎崔杼的意料,太史仲并没有屈从于他的威胁,仍旧延续兄长遗志,在书简上写下“夏五月,崔杼弑其君”。崔杼怒不可遏,又拔剑杀了太史仲。

崔杼仍不死心,又将太史伯的三弟太史叔召来,凶狠地对他说:“你的两个哥哥都已经死了,难道你也不爱惜自己的生命吗?如果改变写法,还能有一条活路。”但太史叔仍旧平静地回答:“按照事实秉笔直书,是史家的天职。与其失职,还不如死去。”太史叔也坚持在竹简上照直而书。崔杼被气得七窍生烟,咬牙切齿,又杀死了太史的三弟。就这样,崔杼杀死了太史兄弟三人。接下来,崔杼又令太史季补缺。太史季把竹简摊开来递给崔杼,崔杼一看,上面写的仍旧是“崔杼弑其君”。崔杼叹息一声,终于知道威逼利诱并不能使史官改节易志,崔杼令太史季退下,没有杀死他。齐国的另一个史官南史氏听说太史兄弟皆被杀害,抱着写有“崔杼弑其君”的书简紧急赶来,要接替太史兄弟将崔杼的罪状载入史册,见太史季已经据实记载,才返回去。崔杼的恶行终于被真实地记录下来,为后世留下了确凿可信的历史资料。齐太史兄弟前赴后继,不惜身死也要坚持身为史官职责的敬业精神为后人代代传颂。

无独有偶,晋国史官董狐也因为“书法不隐”而被称为“良史”。文天祥在《正气歌》中便将二人并提,认为“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皆体现了孟子所强调的浩然正气。《左传》记载,晋灵公夷皋聚敛民财,残害臣民,举国上下为之不安。正卿赵盾为此多次苦心劝谏,灵公非但不改,反而变本加厉地残害百姓。灵公派人刺杀赵盾没有成功,又在宴会上伏甲兵袭杀赵盾,仍旧未遂。赵盾被逼无奈,只好出逃。当逃到晋国边境时,听说灵公已被其族弟赵穿带兵杀死,于是返回晋都,继续执政。

董狐以“赵盾弑其君”记载此事,并宣示朝臣,以示笔伐。赵盾辩解说,灵公是赵穿所杀,不是他的罪过。董狐说:“子为正卿,亡不越境,反不讨贼,非子而谁?”意思是说,赵盾你身为正卿,是国家重臣,在逃亡未过国境时,原有的君臣之义就没有断绝,回到朝中,就应当组织人马讨伐乱臣,我不讨伐就是未尽到职责,因此“弑君”之名应由赵盾承当,这是按写史之“书法”决定的。赵盾不讨伐弑君乱臣,失了君臣大义,故董狐定之以弑君之罪。赵盾权倾一时,却不能迫使董狐按照他的意愿来修改史书,这便是史官的气节。

孔子对董狐的行为大加赞扬,这是因为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权臣掌握国命,有着生杀予夺的大权,遵从于礼义的修史原则,早已失去了它的威严,不顾在位者的威逼,坚持原则,很有可能会招来杀身之祸。齐太史与晋董狐不计生死也要坚守史官责任的敬业精神,为后世正直史官所继承。孔子编撰《春秋》,首创“春秋笔法”,左丘明将其概括为“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也就是客观记录事实,不隐瞒、不歪曲。汉代史家司马迁同样坚持书写“信史”,班固曾将司马迁的修史精神概括为“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代代史官将秉笔直书视为毕生的使命,即使是面对最高统治者的威压,也要履行自己的职责,他们不仅为后世留下了一部部严谨求实的史书,也留下了不畏强暴的高尚品格和尽责敬业的职业精神。

评说

《家诫要言》有云:“官长之前,止可将敬,不可逐膻。”意思是说,面对上级官长,只能够顺从恭敬,而不能逢迎追随他们的丑行。“逐膻”的原因大抵有两种,一是为了趋利,二是为了避害,趋利者为一己私利而损害公利,避害者为自我保全而放弃大义,他们不仅没有尽到自己的职责,也丢失了做人应有的骨气,应当为人所唾弃。《增广贤文》中说:“气骨清如秋水,纵家徒四壁,终傲王公。”面对权贵不谄媚逢迎,面对威压不变节改志,这就是气骨,所谓清廉自守,守的便是这一身气骨,傲然不改。

人民日报: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

最近,电视系列剧《家道颖颖》持续引发热议。在系列剧第一部《回家》里,3个家庭、两代人因生活环境变迁和思想观念差异产生种种矛盾和裂痕,但骨子里那股对家的共同眷念、对血脉亲情的深情怀恋,支撑他们历经风险磨难、克服利益诱惑,最终阖家团圆。心灵中的家园情愫让人魂牵梦绕,现实中的儿女情长令人朝思暮想,家总有一股文化亲和力与情感凝聚力,激发人们相亲相爱、向上向善的自觉担当。家的信仰,早已融入我们的血脉基因。

古人有言:“家之兴替,在于礼义,不在于富贵贫贱。”从四世同堂到三口之家,家庭的规模随时代发展而变化,但家庭作为社会细胞的性质没有变,家庭的生活依托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更不可替代。邓小平与卓琳相濡以沫、从未红过脸的58年婚姻,令人称道。对于邓小平的继母夏伯根,卓琳同样几十年如一日尊敬和善待,奉养直到老人百岁。夫妻情、婆媳情,在这位“红色大姐”身上得到完美呈现。和谐幸福家庭的价值就在于,它不仅是亲情的港湾,更是一个人出则安邦定国、归则立业兴家的坚实后盾。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习近平总书记这样强调。家庭是人生旅程的起点,家风是精神成长的沃土。所谓教育,并不限于学校教育、自我教育,家教在教育领域的地位不容忽视。无论是传统意义上的家规和家训,还是苦口婆心的叮咛嘱咐,乃至潜移默化的言传身教,都会对孩子健康成长形成重要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曾回忆,小时候,母亲给他讲精忠报国、岳母刺字的故事,“精忠报国”四个字,从那个时候一直记到现在,是一生追求的目标。

在某种意义上,家风和家教,构成了独具家庭特色的“道德共同体”。从家国情怀的深明大义到知书达理的人情练达,再到品学兼优的素质养成,无不仰赖其滋养和浸润。由于儿子焦国庆看“白戏”,焦裕禄专门召开家庭会议,要求子女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严厉又较真的“焦门家风”,让子女们从“不伸手”、艰苦朴素、自食其力的良好品行中受益终生。当年那个“看白戏”的老二焦国庆从军21年,获评军区优秀共产党员;老四焦跃进长期在豫东农村基层岗位上发光发热;老五焦守军参军后两立战功,后来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

“一家仁,一国兴仁。”家庭文明是社会文明高塔的“累土”,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家风好,社会风气好才有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曾语重心长地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让美德厚植于每个家庭,将不仅为家庭美满、生活幸福、人生出彩完成奠基,更可以为实现中国梦激发文明风尚力量。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