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吉日

金德荣模具有限公司怎么样(金德荣)

金德荣模具有限公司怎么样(金德荣)

巴里坤,飘着乡愁的雪

地球——一颗水蓝色的星球。

固态水——冰雪就像镶嵌在地球水圈上的钻石。

在北纬42度以北,是一连串的冰雪圣地,人类冰雪运动正滥觞于此。

5000里天山从新疆哈密崛起,这座头戴银冠的天赐之山,不仅是美的巨大存在,也是一部厚重的人文典籍,一万年风云际会,冰雪文化就是东天山璀璨夺目的一页。

也许你曾不止一次走进东天山之夏而心醉神迷。但东天山之冬却象一位圣洁的美人,很少撩开神秘的面纱。她本真、纯朴、庄重而别具风情,你看第一眼,就被她征服了,而时间在不停地按动快门,记录她无穷变幻的魅力。

雪,真得很神奇,能把大地变得更大,能把天地之间的美推向极致。一望无际的草原变成了无边的雪原,如绸缎,如飘纱,点缀其上的一块石头或是一栋木屋或是三三两两的马、牛、羊,也“超凡脱俗”成了赏心悦目的景物,一切都变美了。巍峨的山体远隔了喧嚣,象天堂般的宁静。唯有最纯净的自然,才是雪的舞台,才是雪的家园。

登天山之巅,俯瞰巴里坤草原,你会不由得惊喜交集的站住了脚。谁曾在这里极目四望,是那位投笔从戎的班超吗?是大败匈奴勒石纪功的任尚吗?又是谁最早修建了5000里长的天山上唯一的一座庙?那庙前的山冠上是不是还落着汉唐的雪?从西汉的三绝三通到大唐置郡县驻屯甘露川,这片冰雪丰重的西域之地始终和中原王朝息息相通。新疆境内共发现4块汉碑,而其中3块就在东天山。天山庙所在的“库舍图岭”,意思就是“碑岭”。

“雪压青松松愈秀,松含白雪雪悠然”。好一幅天山松雪图。

这条绵延280多公里的天然林带,由天山云杉和西伯利亚落叶松组成,是新疆的绝版。他们是美的守望者,最知冰雪的情感。

松树塘在清代设“军塘”,就是传递军事文报的驿站,同时这里也是历代养育战马的地方,尤其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这里均有朝廷的官牧马场专门饲养战骑。

清代经学家洪亮吉路经松树塘写下一首《万松歌》“千峰万峰同一峰,峰尽削立无蒙茸,千松万松同一松,千悉直上无回容……”24句,狂吟如注,既有景物的白描,也有哲理的问答,更有直抒胸臆的高歌。

山的冷峻,松的风骨,原野的柔和线条全都由雪而来。也许上苍正是用雪成就了自己鬼斧神工的大艺术。这大艺术喷射出的大美曾倾倒了无数骚人墨客。那些贬任西域的儒官渡瀚海,越天山,一朝至此,一扫心中郁结的愁苦,扬眉吐气,向天而歌。飞雪落古道,千年有豪歌。繁盛一千多年的丝绸之路由此充满了文侠之气,更增添了对后世的诱惑。

都说西域有三绝:吐鲁番的热,安西的风,巴里坤的雪。

雪落菩提,纤尘不染。有雪的地藏寺、仙姑庙方显佛道净地。这是目前新疆保存最完整的古庙宇群落。

巴里坤城是新疆离雪山最近的城市,也是新疆唯一座落于草原的城市。

“雪山高与天山接,上有万古不化雪。朔风一夜结作冰,裁雪妙手博为灯。以矾入冰冰不化,以烛照冰光四射。五里之内尽通明,半夜能教天不夜。元夕月轮照碧空,大千人入水晶宫……”清朝乾隆至嘉庆年间,南京知府、诗人金德荣因案牵连遭发配谪戍巴里坤,在满城教私塾度过了三年。当他看到当地每年冬天都有大型冰雕灯火后,写下了这首题为《巴里坤冰灯歌》的长诗,对巴里坤冰灯雪雕的宏大规模、精美造型以及城乡民人争相观赏的情景作了真实的记述。在这宏大的景象下,还隐藏着一个个美丽的邂逅。一个温婉的女子,一个潇洒的书生,同在一盏冰灯下相视一笑,或许他们早已见过面,只是平日里没没有机会来往。此时此地,在喧闹的人群中,在美丽的冰灯下,不正是互诉衷肠的好机会吗。当这段岁月在时间的河流里消失不见时,却将哈密人对于冰雪的钟爱留了下来。一百多年过去了,重现的不仅是那精雕细琢、如梦如幻的冰灯雪雕,更是那一张张笑脸,一双双含情的双眸。

雪蕴含着“瑞雪兆丰年”的希冀。有雪的日子被巴里坤人过得有滋有味,耐吃、耐看、耐玩。到巴里坤,没有“吃了馍馍混卷子”,那就错过了舌尖上的“百面传奇”。冬至时相互赠送杏皮饭表达冬日祝福,喝腊八粥逛庙会,蒸年馍、炸油果、办土席,垒旺火、赏花灯、猜灯谜、看焰火、耍社火、听曲子,冬日里升腾的“烟火气”就是最美妙、“最乡愁”、最动人的风景。还有雪爬犁、抽老牛、打雪仗、滑冰、赛马等地域特色鲜明的冰雪趣味活动,巴里坤人以对冰雪的敏感延续着对冰雪体育、冰雪艺术、冰雪文化的热爱,像是“融入骨子里”的记忆。琼堆玉砌的冰雕和雪雕作品,似童话王国,若天上宫阙,动与静、光与影、诗与画、观赏与参与,流连忘返处,涤尽世间尘。

巴里坤,飘落着乡愁的雪。冰心雪韵让年更有味道,让家园更有温情,何不共赴冰雪之约?!(中国日报新疆记者站)

老山战场也有“风语者”:上海籍战士用方言传令,越军难懂

作者:莫孤烟

太平洋战争期间,美日双方大打情报战,互相破译对手电报密码,令人防不胜防。美军情急之下想出奇招,把29名印第安纳瓦霍族人招进部队充当译电员。他们开发的密码,日本人极难破解,紧急情况下可以用明语直接通话,反正日军就算监听到了也听不懂。

“风语战士”并非美军的专利,其实我军也有,而且历史更早。抗战时期,新四军就曾有意识地用一些温州籍的战士充当通信兵。五里不同音的温州话十分复杂,公认是中国最难懂的方言之一,战场紧急情况下用温州话明语呼叫,往往令监听中的日军茫然无解。

数十年后,这种利用方言传递战斗信息的手段,在老山前线再次出现,使用这一战术的,就是大名鼎鼎的“硬骨头六连”。

1984年夏,南京军区陆军第1军奉命开赴老山,当地群众中到处都在说“贺龙的部队来了”。经过短期适应性训练,1军部队于12月进入阵地,接替老山防务。

越军重兵把守的138号高地(即小尖山)及其相连的3号无名高地火力点密布,对我军威胁很大,1师1团2营6连硬是抢来了“拔钉子”的任务。

针对小尖山地形复杂,暗堡密布,易守难攻的特点,团里决定采取“小群多路,秘密摸进,精兵奇袭,出奇制胜”的战术偷袭小尖山,以6连1排为主,加上4连的一个排,组成4个突击队,负责攻占负4号高地;6连3排负责攻占138号高地主峰。全连其他分队负责火力支援和后续增援。

四个突击队中,以第一突击队任务最为艰巨,全连官兵纷纷要求参加,最终挑选出16名勇士组成突击队,他们是:林祖武、王健、秦德本、秦志荣、刘亮华、陈刚、王建新、雷凤鸣、朱勇、田培芝、荀为民、金德荣、章晓松、李代林、陈国平、魏跃辉。

16勇士出征前合影

这就是后来闻名全国的小尖山16勇士。不过,临战之前队伍中又补充了卫生员欧阳林和战士邱训华两人参加战斗,因此确切地讲应该是18勇士。

性格刚烈的朱喜才是6连第29任连长,胆大心细、智计百出。他带领班、排长及战斗骨干多次抵近侦察,分析敌情,决定以不同战法逐个夺取这些高地。作战方案得到了上级批准。

朱喜才

1军部队驻防江浙沪地区,官兵中操南方口音者不少。朱喜才灵机一动,在战前临时组建了一支上海话通信小分队,专门负责战场信息沟通。18勇士中的王健就是上海人,他在突击队中担任通信员。

王健在入伍前曾获得过上海长宁区青少年游泳冠军,之所以毅然报名参军,是因为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事迹早已在他的心里打下了烙印。他父亲是电工,在一次高空作业中摔成严重脑震荡,哥哥小时候发高烧烧成轻微痴呆,全家挤在不足20平米的小房里。在亲人最需要他的时候,他走上了血与火交织的战场。

王健(左)在阵地上写家书

3月8日凌晨,6连攻打小尖山的战斗正式打响。后方炮兵部队按预案对小尖山之敌实施一分钟火力急袭。18勇士突入敌阵,与敌展开了短兵近战。

激战中,王健用敌人听不懂的上海话及时传递战斗信息,既快捷又保密。在向主峰发起冲锋时,他的腿部被弹片击中,动脉血管破裂,血流如注。简单包扎后,王健继续战斗,拖着一串血迹爬上了峰顶,以顽强的毅力毙敌7名。失血过多的他渐渐不支,在以渐渐微弱的声音向上级报告了胜利消息后,被敌军枪榴弹击中,壮烈牺牲,战后追记二等功。

王健

在13小时的激战中,小尖山阵地落弹1万余发,6连连续打退越军8次反扑,歼敌199人,缴获轻重机枪6挺,火箭筒10具,冲锋枪11支,电台2部,火炮2门,取得重大战果。

此次战斗,6连共牺牲7人,包括小尖山18勇士中的突击队长林祖武、通信兵王健、火箭筒手金德荣、战士秦德本、卫生员欧阳林,以及攻击3号无名高地的副指导员谢关友和副班长谢晓富。

六连老山作战牺牲的十位烈士

在160多天的老山防御作战中,“硬骨头六连”夺敌2个高地,未丢一寸阵地,歼敌352名,俘敌1名,打退敌军排至营规模9次进攻。全连共有46人先后负重伤,十人光荣牺牲,7人立一等功,16人立二等功,29人立三等功,又一次打出了王牌连队的风采。

战后,6连被总部授予“英雄硬六连”光荣称号。在全军部队中,他们是少数两次以上被最高层授予荣誉称号的英雄连队之一。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兵说欢迎各方投稿,私信必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