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八字

孤宿煞什么意思(孤宿)

孤宿煞什么意思(孤宿)

推荐书|68期 54位孤宿老人《五十四种孤单中国孤宿人群口述实录》

微信公众号:蘑菇书单

《五十四种孤单:中国孤宿人群口述实录》

作者: 普玄

页数:400

出版时间: 2017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孤寡老人是特殊群体,他们虽然都享有国家的良好福利,但又似乎被社会所遗忘,似乎他们从未在这个社会立足过。

事实上,每一位孤寡老人都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甚至因为誓要摆脱孤身的命运,他们的阅历更为丰富和令人动容。

本书中的54位孤宿老人即是如此,如今他们均已经得到了民政部门的悉心照料,生活舒适安逸,而他们的精神状况则成为相对凸显的问题。从他们的口述中,可以看到他们都有着极为丰富的人生经历,都向往家庭生活、对天伦之乐充满向往,都在遭遇到命运的不公对待后长时间地抗争与奋斗

但“孤寡”似乎有着某种遗传密码,总能在一代代人身上发生,这些孤宿老人的命运与经历,有助于我们更深一步理解孤寡的成因,对如今尚在中青年的人群有着极为宝贵的借鉴意义。

本书为中国作协、湖北省作协“孤寡老人生存状态调查项目”,旨在通过对福利院等场所的孤宿老人的走访采访,提炼出孤寡的成因,呈现孤宿老人的现状,引发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在老龄化越来越明显的今天,孤宿老人的人生际遇、当下生存和精神状态,是极具社会价值的资料。

导读

采访手记

我一共见到了七百多个孤寡老人,近距离接触了六十多个采访对象,和十几个孤寡老人交成了朋友,并且准备向几位老人学习星相命理学和心意拳。采访他们,改变了我的世界观。

我原来以为福利院里的孤寡老人都是贫病弱集中的可怜一类,相信在城市里生活的很多人都和我有同样的看法。但是真正深入以后,我发现这里面是一个神奇的世界。

我们认为的因为残疾和贫弱而孤寡的只占其中很少一部分。里面有很多身怀绝技的人,还有梦想家。有一位孤寡老人,会看风水,他把所有能募捐来的钱用来修路、建庙、在荒山上种植果林;心意拳大师陈同林八十岁了却一直在传承中国文化,每天带弟子;还有一个秦传刚,他追踪毛泽东的足迹,骑自行车跑了二十多个省份,他们让我吃惊、敬佩和汗颜。

我特别想说说那些没有能力的无助生命,他们没有后代,凭着什么几十年活下来?我们在福利院看不到过多的悲戚,他们抽颗烟,喝一点散酒,或者家长里短吵架拌嘴,他们争执一点一点小利益,让你感觉他们还活得有滋有味。我们听说过太多生命的坚韧,活着的伟大这样的陈词滥调,我无法在他们的身上寻找到这些。

上天给他们的寿命还没结束,他们就还要活下来。我在他们身上感受最多的是两个字——承受。命运让你流产了不能生孩子,时代让人贫穷娶不了老婆,事故让你受了伤无人嫁你,孩子落水死了,老婆喝了农药……所有这些遭遇,这些事故,撞到一个弱小的人物身上,他无法承受,但是生命没止,怎么办?他们只有承受。能承受也承受,不能承受也要承受。

失去了父母,失去了妻儿,失去了年华,失去了力气,但是还有一口气,就承受着。承受着,就要吃饭、喝酒、晒太阳、发生争执,开怀大笑。

因为日子是在承受中一天一天过去的,因为寿还没有到。

承受,是人类生生不息的密码。

十月份镇平的天空,淫雨霏霏。冒雨采访县城六个福利院,都以不符合要求而失败。当走进第七个乡村福利院大门的时候,泥瓦工李顺业老人正独自蹲在墙角处抽烟,他迷茫的眼神,促使我走上前,跟他聊天。谁知,老人家话匣子打开后,就再也关不住,他的苦,他的痛,他的不幸,他的遭遇,字字揪心。当说到他背着一口大缸去“婆家”,然后又带着妻儿背着大缸回“娘家”。尤其是他讲到临走时被“三爷挡路”,我俩的眼睛都湿润了。这一幕一幕让我这个出道多年的老记者也为之动容。整理采访录音,几乎是一气哈成。

采访阴阳先生老秦的那天上午,刚下完一场大雨,且不说采访车途中被泥水打滑的艰难重重,单是老秦随口说出的一套一套话,就是很好的典故。跟老秦聊天非常愉快。他并不孤独,他很快乐,他心里藏着很多秘密,他是一个有故事的老人。他自费修庙,洞悉人间冷暖,透视天地阴阳。采访他,总有写不完的故事,说不尽的人生。

第一眼见到刘书丰老人时,她和同伴现场给我们表演曲剧,全是哭戏,像她生命里的苦和泪一样多。采访她很困难。她耳聋,提前设计好的采访提纲,回答得都十分零碎、笼统。与她连续两个下午的沟通交流,尽管采访本密密麻麻记录了不少,但真正有价值的并不多。最终还是经过她同伴们的补充,才有了最后成型的文字。

几乎所有人的讲述都是那么云淡风轻。似乎是在讲述与他们的生命毫无关联的尘封往事。

而我,作为一个听者,却是在聆听着生命发出的声响。

一百多名受访者,无一不是孤独者,他们却不说孤独,他们在命运中跋涉而来,满足于安乐的现状。他们总是忍不住要说感谢很多人,感谢每一个照顾着他们晚年生活的福利院工作人员,感谢政府。历经命运的洗礼,他们生命的棱角被磨砺得片瓦无存,于是他们选择相信命运。

他们都是在笑着讲述。哪怕是在讲述失去至亲,哪怕是在讲述与最近的幸福拉开到最遥远的距离,哪怕是在讲述死里逃生,哪怕是在讲述绝望与挣扎……听着听着,我不敢直视他们的眼睛,可他们还是微笑着。也许是他们觉得,从走近福利院的那一刻开始,他们的命运就已经定格,孤独与否,只是埋藏在心中的一个念想而已。

我想,是我太肤浅了。生命的声音本该就是温暖的。即便是这声音里隐藏着常人无法触摸的痛。生命在继续,为什么不笑着面对?有一个老人对我说,他刚进福利院的时候,福利院连续五天都有老人去世。他说,活着就很好了。

刚开始走进福利院采访的时候,我第一感觉是处处都充斥着衰老和死亡的味道。这里面对我来说太过陌生,与外面完全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当与老人们渐渐熟悉,尤其是聆听他们讲述与时代与社会紧密相连的生命历程,我再也不认为,福利院里的世界,与我无关。

 

与普玄兄20多年没见过面了,得知他从邓州经过,我执意要求见面一叙。旧友重逢自不必说,晤谈中他告知我在邻县采访孤寡老人,并让我也采写两位,欣然应承后却找不到素材,在与太极拳师付义冲闲聊中,我随口提及此事,付义冲说,你何不采访一下心意拳大师陈同林。

一连串的偶然,让我走近了陈同林大师。采访中我几乎忘记了目的,自己也被大师的拳术所吸引。一位武术大师的经历让我豁然看到了真实的武林一角。原来文艺作品及影视中的功夫与真实截然不同,被美化了的功夫就像红薯被磨成粉制作成形态各异并添加了N种调味剂的食品——有的存留有红薯的味道、有的调味剂过多已损伤味觉。在陈同林大师这里我嗅到了田野间的红薯味道,原来传统拳术是这样的直接和实用,原来传奇都是从传说中来。

因为我的工作,经常接触邓州的雷锋战友。忽然想,这么多人中有孤寡的吗,一打听,果然找到了张少林老人。在这里,我从另一个视角看到了雷锋的真实与崇高,这位比雷锋大3岁的战友,当年因病退伍,却在雷锋短暂而又光辉的生命结束后的50多年来,默默地生存,用自己的渺小来证实雷锋的真实与伟大,原来传说的最初是这般模样。

两位老人一位家在邓州城西20里,一位在城东20里,两人正好同龄,今年都80岁。张少林老人让我感觉很近,充满着革命气息;陈同林老人让我感觉很远,对传统拳术的传承与坚守使他似乎从古代走来。或许与他们偶然的相逢就是为了一个必然:孤寡老人的经历丰富了我们的人生视野,引起我们对他们最后岁月如何度过的关注与关怀。

这喧嚣的生活中静静地存在着无尽的传说,他常常与我们擦肩而过。

作者简介

本书由“孤寡老人生存状态调查项目组”集体采访创作而成,项目组总负责人普玄,调查组组长付小平、程文敏,副组长郭啸文、楚林。撰稿人包括王东照、付小平、何小飞、肖肖、肖琴、贺洲、段吉雄、郭啸文、普玄、程文敏、楚林、熊湘鄂、魏荣冰等。

微信公众号:蘑菇书单

《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唐·孟浩然 书法家张兴纯先生作品欣赏

《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唐·孟浩然 张兴纯先生书法欣赏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

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

译文:

夕阳越过了西边的山岭,千山万壑忽然昏暗静寂。

月照松林更觉夜晚清凉,风声泉声共鸣分外清晰。

山中砍柴人差不多走尽,烟霭中鸟儿刚归巢安息。

丁大约定今晚来寺住宿,独自抚琴站在山路等你。

注释:

⑴业师:业禅师的简称,法名业的僧人。一作"来公"。山房:山中房舍,指佛寺。丁大:作者友人。名凤,排行老大,故称丁大,有才华而不得志。

⑵度:过、落。

⑶壑:山谷。倏:一下子。

⑷满清听:满耳都是清脆的响声。

⑸樵人:砍柴的人。

⑹烟鸟:雾霭中的归鸟。

⑺之子:这个人。之,此。子,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宿来:一作"未来"。

⑻孤琴:一作"孤宿",或作"携琴"。

孤寡独居老人现状调查:不同程度存在没人陪护、就医困难

来源:法治日报

“嘭”的一声,滢豆玛准备起身上厕所时,不知怎么摔到了地上,剧痛立即袭来。71岁的她咬牙坚持从地上爬起来,扶着床沿、柜子、门框进了卫生间,坐在马桶上后久久无法起身。

不知过了多久,她硬撑起身体,连骨碌带爬往床的方向挪动,还顺手夹带上一个塑料盆用于大小便应急。还好,床边的桌子上有前晚准备的热水和食品;但客厅沙发上的手机,她实在没力气去拿了。

第二天下午4点多,滢豆玛家的门被打开了。原来是邻居一天多没见到她,又打不通电话,怕她出事,于是拿备用钥匙打开了她家房门……

滢豆玛是一位生活在北京的独居老人。像这样的老人在我国还有很多,他们因子女长期不在身边、无子女照料,无奈独居;还有一些老人因种种原因没有子女,又没有老伴,成为孤寡老人,他们大多数进入养老院,也有少部分人独自生活。这些老人不同程度存在没人陪护、无人慰藉、就医困难等问题。

民政部养老服务司近日在接受《法治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民政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加快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明确目标方向、制度框架、工作任务、服务标准等关键内容,重点保障孤寡老年人等特殊困难老年人的基本养老服务需求。加快养老服务专门立法进程,为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坚强法治保障。

住养老院没家的感觉

住家里担心突发意外

“一个人生活,就要自强自立,内心要强大,不怕困难,披荆斩棘。”9月27日晚上,在北京市朝阳区利泽西园小区家中,已独居几十年的滢豆玛对记者这样说道。但回忆起3年前在家中摔倒的那场突发意外,她仍心有余悸。

当时,她既无力出门求救,身边也没有通信设备,只能忍着疼痛,爬到床上平躺下来。

邻居打开她家门后,走到床前,看她躺在那里,下意识地把手指伸到她鼻孔边,看有没有呼吸。这时,迷迷糊糊的滢豆玛醒来,对邻居说道:自己动不了了,可能是把腰摔坏了。

邻居立即拨打了急救电话。

独居在家,老人们最怕的就是这样的突发意外。

年过古稀的高文英住在河南省驻马店市驿城区的一个老小区,已独居多年,因家住3楼、没有电梯、腿脚不便,上下楼外出买东西成了她的一大难题。

每次出门前,她都要反复检查是否带了钥匙,然后拿上门口的塑料椅子,扶着楼梯扶手,一步一步沿着楼梯往下挪,每下一层,都要放下椅子坐在上面歇一会儿。下到一楼后,把椅子放进停在楼门口的一个小推车里,推着出去购物。

为了减少突发意外发生,高文英一般不下楼,平时就在家里读读书、在客厅里绕绕弯,困了就休息,饿了就自己做点吃的。即便如此,她仍坚持在家里养老,“住在自己家里自由,希望以后能老死在自己家里”。

住自己家,还是去养老院,是很多孤寡、独居老人不得不面临的选择。

年届90岁的王淑芳为此纠结不已。王淑芳20世纪50年代大学毕业,先是在国家某部委工作,后来又调动到某央企,退休前是这家央企的高级经济师、高级会计师。退休后她又被单位返聘,直到66岁才开始退休生活。

最初,她选择在北京市昌平区一家养老机构养老,这家机构适老设施不错,经常开展老年活动。当时,她坐地铁往返于养老机构与家之间。

后来,她的股骨头坏死,坐地铁不方便,就离开养老机构住回家里。但她家所在的楼房没有电梯,又住4层,上下楼非常不便,不久后,她又住进了家门口附近的一家养老院。

9月30日下午,记者来到这家位于北京四环边的养老院。王淑芳坐在轮椅上,由工作人员推出来停在院子里的会客桌前。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下,王淑芳佝偻着身体,颤颤巍巍地挪到藤椅上坐下,开始诉说自己的故事。

在王淑芳看来,入住养老院,有工作人员照顾,一日三餐吃得挺好,还能保证自己的安全。但她就是不习惯养老院的集体生活,“没有家的感觉”。

“住在养老院里,就要服从养老院的管理规定,过集体生活,叫你起床就得起床,叫你吃饭就得吃饭,叫你干嘛就干嘛。你说我今天想吃面条,明天想喝粥,那不可能,养老院有固定的食谱。”王淑芳说,在家里就很自由,想睡到几点就睡到几点,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出去就出去。

但她又没有办法不住这里,“我老伴走了,也没有儿女,我就是一个白发老太太,孤单一人”。

住院手术无亲属签字

无直系亲属致看病难

送到医院后,经CT等检查发现,滢豆玛摔骨折了,需要马上手术。但难题又随之而来——没有家属在手术通知书上签字。无奈之下,她只得联系这家医院的王医生。

原来,多年前,滢豆玛外出游玩时摔倒致小腿靠近脚踝部骨折,送到这家医院救治。同样面临手术需要家属签字的难题,最后实在没办法,由医院的王医生签字实施手术。因此,她与这位王医生成了朋友。

这次又联系王医生,虽然王医生因工作劳累突发心梗正在医院接受治疗,但还是同意给她签字,让滢豆玛顺利进行了手术。

手术后,滢豆玛躺在病床上不吃不喝。护士问她原因,她说,因为自己手术后不能起床,躺在床上大小便不能自理,这样做就是为了不给别人添麻烦。但这终究不是办法,她还是请了护工照顾,直到出院回家。

谈及就医经历,滢豆玛深有感触地说:“发病时没有人陪着,去医院需要挂号,做手术需要签字,不能动还需要陪护,太难、太麻烦了。”幸运的是,她所住的利泽西园小区被评为“中国十大幸福小区”之一,邻里关系相处融洽,楼上楼下邻居互相照应,让她感到温暖。

滢豆玛称,自己将来一定要“走”得有尊严,一旦病重,无法医治了,不要上呼吸机,不要插管子,“那些东西一概不要,该走就走”。

独居多年,高文英认为自己身体健康状态“还可以”,称这么多年来从没有去过医院,一是年轻时久病成医,现在有个小毛病自己能到药店买药;二是她“前半辈子吃了不少苦,现在遇事看得开,就少生病”。

但她也坦言:“没人陪着,真不知道咋上医院,像邻居说的网上挂号、机器挂号,我都不会。”

住在养老院里的王淑芳也深刻体会到了就医难。

她告诉记者,她要是去三甲医院看病,首先得向养老院提出申请,然后由直系亲属接走,送往医院看病,“我没有直系亲属,也没有人来接我,我去医院看病太难,3年多没有去过医院了”。

据了解,该养老院有两名护士,还有一名兼职医生。一般的小病,由护士到养老院隔壁的诊所拿点药;兼职医生有时候过来转一转,给老人们做个心电图等,但没有更全面的诊治。

王淑芳经常头晕,医生说是低血糖,她就在随身的袋子里常备些巧克力,有需要时就拿出来吃一块。

“我都90岁了,活一天算一天,有病也不想治疗。”王淑芳称。但她还是期待:如果自己不能去三甲医院看病,养老院能不能定期请三甲医院的科室医生来巡诊?

一天都说不上一句话

除了亲戚没人来看望

“你们能来跟我聊聊天,我很高兴,在养老院里,没有人跟我聊天。”王淑芳对记者说。

王淑芳说,没有新冠肺炎疫情时,会有大学生志愿者到养老院慰问,陪他们聊聊天,演个节目、唱个歌,后来出于疫情防控的需要,就没有人来陪他们聊天了,“最严的时候,只有直系亲属能进养老院探视。我没有直系亲属,所以没有人来看我”。

养老院的工作人员也很少主动跟她聊天,“她们人少,要照顾我们所有人,很忙,我有需要时就呼叫她们,比如说‘给我打点开水’‘给我洗下衣服’,然后说几句话,她们就去忙别的了”。

在王淑芳看来,养老院的工作人员流动太快了,她好不容易认识了,没多久就离职了,然后又换新的,这让她很不适应。

老人之间的沟通也是困难重重,且不论疫情防控,养老院住的大多是高龄老人,“耳朵背,大家互相听不清,你要跟人家说话,得趴到人家耳朵边喊,聊天有障碍”。

“我有时候一天都说不上一句话。”王淑芳说。

养老院每天有做手工活动和棋牌活动,王淑芳一般情况下都会参加,而自由活动时基本没事干,多是睡觉打瞌睡。

难得的下楼时间,高文英遇到老邻居就一起聊聊家长里短。她渴望与人交流,但又无法经常出门,“我们这是小城市,除了几个亲戚朋友,平时也没有人来看我”。

在滢豆玛看来,一个人住,又整天在家里待着,绝对不是什么好事,容易出问题。她努力让自己忙起来,成为小区里的活跃人员,带领老年人跳广场舞,热心小区公共事务,还在退休后注册成为关爱空巢老人志愿者,联系4家空巢老人家庭。

由于朋友多,她便主动把自己的电话号码留给信得过的人,把家门钥匙留给信得过的邻居,“远亲不如近邻”。

有一次,她外出忘带手机,有邻居来找她,敲门没人应、打电话屋里响起铃声但没人接。邻居急了,向居委会反映。居委会书记赶到她家门口,找到有备用钥匙的邻居开门,发现她不在家。正着急时,滢豆玛及时回了家,才让大家松了一口气。

居委会书记对她说:“阿姨,您以后出门千万得带着手机。”利泽西园小区也给了滢豆玛力所能及的关注,比如在她家里安装火警报警器,直接连着消防部门。

有一次,滢豆玛在家里自己熏艾灸,满屋子烟雾缭绕,触发了火警报警器,不但消防部门来电话询问情况,社区居委会和物业接报后也迅速赶到她家,发现虚惊一场。虽然给大家添了麻烦,但滢豆玛也感受到社区的关怀和温暖。

当天采访结束离开滢豆玛家已经晚上9点,她坚持送记者出门到电梯口。

“谢谢你们来看我,陪我聊聊天。”记者离开养老院时,王淑芳一直念叨着这句话。

生活保障体系初形成

养老服务存多项短板

据民政部数据,当前,我国有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的老年人1338.6万人,纳入政府供养范围的特困老年人388万人,享受高龄补贴的老年人3104.4万人,享受护理补贴的老年人81.3万人,享受养老服务补贴的老年人535万人,享受综合老龄补贴的老年人132.9万人。其中,不少为孤寡、独居老人。

我国历来高度重视孤寡老年人的权益保护工作。

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老年人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赡养人和扶养人,或者其赡养人和扶养人确无赡养能力或者扶养能力的,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依照有关规定给予供养或者救助。”“政府投资兴办的养老机构,应当优先保障经济困难的孤寡、失能、高龄等老年人的服务需求。”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建立健全农村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

民政部养老服务司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应称,近年来,民政部积极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决策部署,会同相关部门将孤寡老年人权益保障列为重点工作大力推进。

在加强政策保障支持力度方面,民政部等9部门于2017年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农村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工作的意见》、民政部于2019年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贫困地区农村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工作的通知》,形成了配套完善的政策体系。

在完善农村孤寡老年人生活保障体系方面,民政部门不断健全完善老年人福利补贴制度,提升孤寡老年人生活质量。我国已初步形成了老年人福利补贴、社会救助和特困供养等相衔接、广覆盖、可持续的孤寡老年人生活保障体系。

此外,各地民政部门不断加强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截至2020年底,全国共登记敬老院1.7万家,床位174万张,为孤寡老年人在机构养老提供了必要条件。同时,为农村孤寡老年人提供互助养老服务。截至2020年底,全国建有各类农村互助养老服务设施13.1万个,为广泛开展农村互助养老服务提供了平台。

疫情防控期间,各地民政部门发挥基层组织、社会组织、社区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方面作用,对因疫情在家隔离的孤寡老年人等特殊困难老年人开展走访探视和关爱服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养老服务保障工作取得长足进展,孤寡老年人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民政部养老服务司在回复记者采访时称,同时,在制度层面还存在一些“短板”,如国家层面没有养老服务专门立法,基本养老服务制度框架尚未建立,政府投入保障不足等。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中国社会保障学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郭林告诉记者,我国现行法律法规政策对孤寡老人面临的养老服务困境有所覆盖,特别是通过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的方式,提供了基本的资金和服务保障,但总体上呈现出经济和物质保障基本能够实现,而照护服务尤其是医疗照护和精神慰藉“短板”明显的特点。

“随着生育率在一段时期内持续保持低位,未来独居老年人群特别是独居的老年女性群体的数量将会大幅度增加,如何满足他们的日常活动、生活照料、就医、医疗护理、精神慰藉等方面的需求,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郭林说。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李超说,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老年群体日益庞大,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尤其是失能、独居、空巢等问题,已成为各级政府以及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其中,孤寡、独居老人是更加弱势的群体,需要养老服务更多的关心、关爱。

“对于分散独居的孤寡老人、不属于特困人员的独居老人而言,他们面临的问题更为复杂,尤其是在生活照料、就医服务、精神慰藉等方面存在很大空缺。”李超说。

在郭林看来,孤寡、独居老人面临的诸多养老服务困境,主要受制于人力、财力、物力资源不足的社会养老服务发展难题。

他分析称,一方面是养老服务人力资源不足,制约了孤寡、独居老人养老服务的实现。虽然特困救助等相关制度对为孤寡、独居老人提供必要生活照料有明确规定,但受制于养老服务专业人员的缺乏,基本照护在许多地方尤其是农村地区基本难以实现,特别是不少乡镇敬老院仅能向入住其中的农村老年人提供初级生活照料服务,谈不上提供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最迫切需要的医疗护理服务,精神慰藉服务更是缺乏。且由于不同地区经济条件的差异,部分地方缺乏通过为购买基本照护服务满足孤寡、独居老人的照护需要的经济基础。

“另一方面是慈善养老、伦理互助等制度尚不健全,公共政策与传统伦理互助性养老结合不够。一些地区探索了邻里互助养老服务机制,但因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没有政策文件对其服务功能、公共支撑机制等进行系统规定来加以积极引导,导致邻里互助和慈善养老难以可持续发展。”郭林认为。

推动养老服务专门立法

整合社会养老服务资源

如何更好地回应孤寡老人们的现实需求?

民政部养老服务司称,民政部将会同有关部门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快制度框架建设。加快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同时加快养老服务专门立法进程。

二是加强工作统筹衔接。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与相关领域改革的联动衔接,增强系统性、协同性。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推进基本养老服务,普惠性养老服务和市场化养老服务协同发展,形成政策合力,完善孤寡老年人等特殊困难老年人养老服务保障体系。

三是不断推进改革创新。在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指导基础上,鼓励支持各地因地制宜开展探索创新,聚焦重要制度、落实措施、重点问题等关键环节,推动符合国情的基本养老服务体系早日成熟定型,确保孤寡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

对此问题,郭林认为,关键是要整合社会养老服务资源,提供养老服务,满足孤寡、独居老人的养老服务需要。除了完善城乡孤寡、独居老人的集中供养制度,提高集中供养质量以外,还应以提高孤寡、独居老人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水平为重点,加强社区适老化改造或建设,织牢社区居家养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网,化解孤寡、独居老人的养老难题。同时,要积极探索孤寡、独居老年人监护制度。

“可以通过具体政策支持和公共补贴引导等措施,实施邻里互助或熟人互助养老服务机制,充分发挥低龄老年人和健康老年人的作用,向孤寡、独居老人提供日常探视、生活照料等基本养老服务。应当明确孤寡、独居老人供养的财政责任,完善为孤寡、独居老人购买养老服务的方式,满足其养老服务需求。”郭林说。

郭林还提出,要重视对孤寡、独居老人的精神慰藉。有条件的地方可探索将精神慰藉纳入特困老人的供养制度中,通过发挥社会工作者等主体的作用,向城乡孤寡老人提供精神慰藉服务;还要发挥好社区和邻里在精神慰藉中的功能,更好地满足孤寡、独居老人的精神慰藉需要。

李超的建议是,实行社区居委会、村委会负责制,建立孤寡、独居老人定期寻访制度。社区居委会、村委会建立相关档案系统,及时了解老人情况;鼓励民间资本投入,完善居家养老模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孤寡、独居老人提供免费服务。

“建立志愿者帮扶系统,依托基层老年协会、志愿者组织、社区社会组织等资源,组织老年人开展互助服务,广泛推进社区志愿服务,积极探索建立起以一对一、多对一结对为主要形式,提供生活照料、情感关怀、紧急援助等服务。”李超说。

李超认为,由于现有政策对孤寡老人的界定较为狭窄,建议经济发达地区在严格落实国家政策基础上,扩大对孤寡老人及相关人群的帮扶范围,将子女长期不在身边、没有子女照顾的独居老人纳入关爱范围。根据老年人经济情况,由老年人所在社区,在尊重老年人意愿基础上,帮助老年人制定个性化养老服务方案。

陈寒松是利泽西园一区业委会主任,平时与小区的独居老人接触比较多。在他看来,孤寡、独居老人最需要的是就医服务和心理健康服务,要在制度上发挥社区提供养老服务的枢纽作用。比如,以每个社区为单位,由政府扶持建立照顾独居、孤寡老人的服务站和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推广社区医院的密度和服务内容,鼓励物业加入独居、散居孤寡老人的照顾服务中,充分利用大数据,增加社区医院家庭医生上门或者远程服务。

“总之,大部分老人还是要在社区养老,亟须发挥社区优势,让社区、物业、业委会参与其中,为孤寡、独居老人提供便捷、可及、全面的养老服务。”陈寒松说。

滢豆玛认为,孤寡、独居老人很无助,社会包括社区应该给予更多关心关怀帮扶,但“我们还要靠自己,独立能力自强精神很重要,尽量培养一些兴趣爱好,多与身边邻居做好朋友,邻居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安慰很重要”。

(应采访对象要求,王淑芳为化名)

原来“孤家”、“寡人”还有这层意思

古装剧经常能看到古代皇帝自称“孤家”、“寡人”,最近听《道德经》终于知道为什么这样叫了。

《道德经》第三十九章“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第四十二章“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也就说古代侯王(也就是君王,皇上)经常自己称呼自己孤寡不谷,那为什么自称孤寡不谷呢?可能很多人没去考究过,来源就在老子的《道德经》当中。

“孤”指没有了父母,孤儿指的就是这个意思。“寡”指的是妇女失去了丈夫,常称寡妇即是这个意思;“寡”最早的意思也指的是分东西分的少,“不患寡而患不均”里边的“寡”指的就是少的意思。“孤寡”合在一起通常指的是家里边人口凑不齐,有人不在了,留下自己一个人,说明这个家庭是不幸福的。君王自称孤寡也就是说自己不幸福的意思。

“不谷”什么意思呢?谷的字面意思是粮食,不谷就是说吃不了粮食了,马上要死了。还有一种解释说“谷”是个通假字,“谷”通“毂”,“毂”指的是车轮的中心,相当于自行车轮中心车轴的地方;在《道德经》第十一章讲到“三十辐共一毂”,就是说三十根辐条连接在一个车毂上,相当于三十根自行车车条;因此“毂”形象引申为力量汇聚之地。山谷也指低洼之处、四周水流汇集之地。所以“谷”也引申解释为众望所归、拥戴、推崇等,“不谷”也就是不被众人拥戴。

从意思解释可以明显看到“孤寡不谷”都不是什么很好的称谓,那为什么古代君王要自称“孤寡不谷”呢?

这是有前奏的,在讲这句话之前《道德经》的章节内容中,老子反复提到作为天下的领导者要放下个人利益为百姓做事、为大众谋福利,但又不要整天想着这个目标;老子认为所谓高低贵贱都是人为的区分,真正我们所崇尚的高、贵,其实都是结果,都是外在表现。真正里面内核是低和贱。

在这里指的是君王之所以能被推举做君王,是要为百姓做事的,但人都有弱点,一旦做了君王往往有时候会忘了根本,就感觉自己高高在上、天下第一、唯我独尊,忘记了到底是为什么做事。所以这里古代君王自称“孤寡不谷”,就是为了时刻提醒自己,消除自我,不要觉得自己太高大,把自己放低,所以用人生中最倒霉的事来做自己的称谓。

历朝历代君王都虽延用了这种自我称谓,但真正懂了《道德经》这句话真正意义的在少数,所以后世多流于形式,皇帝也是参差不齐啊。

放到我们自己的日常生活工作中,当然我们不用去自称“孤寡不谷”,但我们可以去领悟老子的核心表达意图,我们做出了什么成绩或者为大家做了什么好事或者大家推举我们去做什么,别把自己抬太高、别太把自己当回事,把自己放低一些,只是去做有利于大家的事,不念其他,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