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所官网(遗传所)](/d/pic/x/2195.jpg)
本文目录一览:
“硬核”团队来助力,浙大“一带一路”国际医学院遗传医学中心成立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杨茜 通讯员 王芳
8月17日,浙江大学遗传学研究所团队入职欢迎会暨浙江大学“一带一路”国际医学院遗传医学中心成立揭牌仪式在浙江大学国际健康医学研究院举行。
由管敏鑫教授领衔,杨小杭教授和马骏教授等国家特聘专家和973首席科学家高层次人才,组建成立浙大“一带一路”国际医学院遗传医学中心。团队在人类遗传学、干细胞生物学等多个领域,凝聚科研力量,成功申报科技部“973”计划、“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等多项科研项目,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原创性研究成果并形成重要的理论体系,多项成果得到转化和广泛应用,近九年来在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等本领域国际权威期刊发表文章120篇,培养研究生百余名。
黄荷凤院士代表全体师生向浙江大学遗传学研究所团队的入职表示诚挚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她对目前医教研管深度融合的“三院一体”管理创新模式作了介绍,对浙大遗传研究所致力于人类遗传学基础与临床转化应用所取得的重大成绩表达充分赞赏,同时提出三点希望:一是希望团队快速融入大团队,积极参与“三院一体”建设;二是希望团队要利用好新平台,进一步提升遗传学学科建设水平,建设高质量的遗传学教学与科研体系;三是希望团队注重医教研融合,取得更大成就,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管敏鑫教授表示,遗传所整体调入“一带一路”国际医学院后,将以建设国际一流的遗传学研究所为目标,面向人民健康的战略需求,加强基础研究与临床紧密融合,推动产学研一体化,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实现主流和特色并举发展。
“转载请注明出处”
“硬核”团队来助力,浙大“一带一路”国际医学院遗传医学中心成立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杨茜 通讯员 王芳
8月17日,浙江大学遗传学研究所团队入职欢迎会暨浙江大学“一带一路”国际医学院遗传医学中心成立揭牌仪式在浙江大学国际健康医学研究院举行。
由管敏鑫教授领衔,杨小杭教授和马骏教授等国家特聘专家和973首席科学家高层次人才,组建成立浙大“一带一路”国际医学院遗传医学中心。团队在人类遗传学、干细胞生物学等多个领域,凝聚科研力量,成功申报科技部“973”计划、“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等多项科研项目,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原创性研究成果并形成重要的理论体系,多项成果得到转化和广泛应用,近九年来在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等本领域国际权威期刊发表文章120篇,培养研究生百余名。
黄荷凤院士代表全体师生向浙江大学遗传学研究所团队的入职表示诚挚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她对目前医教研管深度融合的“三院一体”管理创新模式作了介绍,对浙大遗传研究所致力于人类遗传学基础与临床转化应用所取得的重大成绩表达充分赞赏,同时提出三点希望:一是希望团队快速融入大团队,积极参与“三院一体”建设;二是希望团队要利用好新平台,进一步提升遗传学学科建设水平,建设高质量的遗传学教学与科研体系;三是希望团队注重医教研融合,取得更大成就,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管敏鑫教授表示,遗传所整体调入“一带一路”国际医学院后,将以建设国际一流的遗传学研究所为目标,面向人民健康的战略需求,加强基础研究与临床紧密融合,推动产学研一体化,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实现主流和特色并举发展。
“转载请注明出处”
茅台集团与中科院遗传发育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茅台集团与中科院遗传发育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财联社5月7日电,茅台集团5月6日与中科院遗传发育所在茅台国际大酒店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内容,双方将以“委托培养和培训、高层次人才交流”等形式,开展人才培养合作。在科技创新合作上,聚焦种质资源保护、育种创新、良种繁育关键环节,围绕以糯高粱、中弱筋小麦为主的酿酒原料,重点突破基因挖掘、种质创新、新品种选育、高效繁育等现代作物育种领域“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问题,为现代种业发展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
焦点访谈丨要成为怎样的青年?他们给出各自的答案
在中国这个充满青春活力的大舞台上,青年应该肩负什么样责任,扮演什么角色,又该如何去完成自己的使命?面对这样一个时代考题,很多青年都给出了答案。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奋斗,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他们既收获了成功,也服务了社会。“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接下来,就让我们认识这样几位有为青年。看看他们如何为自己的梦想去拼搏,他们的故事又会让我们想到什么呢?
视频加载中...
四月下旬,位于内蒙古东北部的巴尔虎草原仿佛还没有彻底从寒冬中苏醒。前些天,这里刚刚下了一场大雪,不时还有雨和大风。这天一大早,芒来嘎查的党支部书记米吉格就赶到了牧民家里。
每年三四月份是母羊产羔的旺季,多变的天气对母羊和小羊都是个考验,米吉格总是要到牧民家看看才安心。如今,接羔工作已经接近尾声,一些牧民正忙着分种羊、挠羊绒。保护好草原生态,带领牧民致富,这是前些年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对米吉格的嘱托,他心里一直记挂着。
2013年五四青年节,习近平参加主题团日活动,并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作为当年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米吉格也参加了座谈会,并与总书记进行了交流。
内蒙古新巴尔虎右旗芒来嘎查的党支部书记 米吉格:那时候我很激动,感觉总书记这么关心我们草原,还有牧民,我作为年轻人回去以后一定要努力工作,带领牧民一起致富,提高收入,保护草原生态。
米吉格的家乡在内蒙古自治区新巴尔虎右旗芒来嘎查,那里有一望无际的美丽草原,但靠草原吃饭的牧民日子却一度很贫困。2006年,米吉格大学毕业回乡任职的时候,牧民的户均年收入还不到4000元。
米吉格发现,一家一户单独经营,生产成本高,规模小,收入很难上去。2009年,他开始尝试合作养殖模式,带领一部分牧民成立养羊合作社,集中放牧,分流出的剩余劳动力可以去做其它工作。近年来,米吉格在保护草原生态、带领牧民致富的路上不断探索。2015年,他成立家庭牧场,探索发展家庭生态旅游经营模式。2019年6月,他又带领大家扩大合作社规模,成立了旗里第一个股份制专业合作社——芒来畜牧专业合作社,成为自治区牧区现代化建设的试点。
内蒙古新巴尔虎右旗芒来嘎查的党支部书记 米吉格:合作社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结合草场现状,整合草场划分为四季轮牧,解决了一直以来草场碎片化的问题,有效保护了草原生态。
统一经营让合作社拥有了更大的议价权,羊的销售价格更高。牧民变股东,有了更多闲暇时间的牧民们干起了奶产品、民族工艺品加工等副业,收入也更有保障了。草原的生态更好了,牧民的日子更富裕了,但米吉格的脚步却一直停不下来,他还想以合作社的方式发展旅游项目。把青春献给了草原,虽然每天都很忙很累,但米吉格觉得心里踏实,对得起肩上这份责任。
如果说大草原是米吉格奋斗的主场,对于科研工作者王秀杰来说,实验室则是她挥洒汗水最多的地方。
王秀杰是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2013年,米吉格参加的那场座谈会她也在现场,还曾就基础研究的话题和习近平总书记交流过。这些年来,按照总书记的嘱托,王秀杰一直带着团队潜心科研。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 王秀杰:我们现在做的是从人胚胎干细胞分化出来多组织类器官,分化的这些类器官对于了解人组织器官形成是有重要意义的,也是为将来进行人体器官体外3D打印制造提供一些基础的理论支持。这在国际类器官制造领域,可能算是从0到1的突破吧。
缺少“从0到1”的原创性成果一直是我国科技创新中的短板。在2013年的座谈会上,听了王秀杰等青年代表的发言后,总书记再次强调了基础研究的重要性,指出科研人员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还鼓励大家,青春是用来奋斗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这让王秀杰感到振奋,同时也觉得肩上责任重大。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 王秀杰:国家和国际形势现在对科技创新需求很大,基础研究的研究人员也不能按照传统思路,底子薄就在后面慢慢追赶。现在国家给了我们很好的条件,如何调整思路,关注最重要的科学问题,实现跨越式发展。
王秀杰主要从事生物信息学研究,早年间,我国在这一新兴领域的研究人员比较匮乏。2004年底,她在美国博士毕业后选择回国,加入中科院遗传发育所。27岁的王秀杰是当时中国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几年后,她又成为我国生命科学研究领域最年轻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在总书记的激励下,近年来,王秀杰和她的研究组一路大胆创新,加紧攻关,在生命健康领域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在这个过程中她发现,国家对基础研究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经费投入也越来越多。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 王秀杰:在平常申请项目中切身体会到了,国家对于基础研究经费管理方面的政策调整,政策更加符合基础研究的实际;另外对于基础研究的评价机制方面,近年来国家屡屡强调破‘四唯’,不唯论文,不唯帽子,让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潜心科研,避免其它干扰,做出一些更加有价值的工作,是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
这一天,王秀杰要去中国科学院大学给研究生上课,这也是埋头实验室搞科研之外,她定期要做的一件事儿。基础研究的路虽然艰难,但王秀杰希望能有更多青年加入进来,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的后备力量。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 王秀杰:我特别想跟大家分享十九大报告中总书记说到的一句话,我们不能因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不能因理想遥远而放弃追求。现在的年轻人可能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多多少少遇到一些困难、不如意,但是每次我想想这句话,就会有莫大的动力和鼓舞。
在杭州市拱辰社区服务中心,石丹正在忙着给社区的老人们理发。与王秀杰、米吉格的努力方向不同,她的工作主要是帮人们变美。每个月石丹都会抽出几天时间,跟吉正龙爱心义剪团队的人到杭州的一些社区、广场,免费为老人、环卫和路政工人理发。老人们知道石丹手艺好,却不一定清楚,给他们理发的这个姑娘曾经拿过美发项目的世界冠军。
2019年8月,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上,中国选手石丹夺得美发项目金牌。这个大赛每两年举办一届,被誉为“世界技能奥林匹克”。赛后,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技能选手在大赛上取得佳绩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要在全社会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励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杭州市拱墅职业高级中学教师 石丹说:听到这些对于技能人才的肯定后,我们在日常教学中会把这些理念带到课堂去,让学生也知道现在国家对于人才的重视,在各行各业里面,只要把自己的技能钻研精透,每个人都会成为一个工匠。
学习美发也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受到这样的重视,这是石丹一开始没想到的。2013年,15岁的石丹初中毕业,跟随父母从江西老家来到杭州。那个时候,学这一行更多是为了谋生。直到2014年与世界技能大赛接触后,一个新的梦想在石丹心里扎了根。看到自己和别人的差距,她开始拼命学习去弥补,日常训练也比别人练得更狠。
多年的付出没有白费,年仅21岁的石丹在世界技能大赛上夺得美发项目金牌,收获“全国技术能手”称号,还被评定为杭州市C类高层次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对技能人才培养的指示,对广大青年的激励更让石丹觉得,技能成才这条路走对了。
如今,石丹把更多精力用在了培养新人上。她在杭州市拱墅职业高级中学担任美发专业教师,还忙着为参加下一届世界技能大赛的选手做技能培训。
石丹说:“我通过自己对这个专业的热爱,去践行一个理念,我一定要闯出一片天空,让大家看到这个行业是非常有爱的一个大家庭,技能型人才也都是非常出色地存在于这个社会。”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这几位青年的故事告诉我们,不管在什么岗位,只要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不懈奋斗,就能创造价值,成就梦想。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我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新的时代有新的历史使命。对于广大青年来说,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在奋斗中释放激情、追逐理想,方能不负青春、不负韶华、不负时代。
制片人丨刘年 李作诗
编辑丨屠志娟 梁烨
摄像丨阮红宇 叶海春
责编丨刘小萍 马汝涛
剪辑丨张文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