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高祖刘邦长陵陪葬墓现存70多座,每座都有好几个盗洞
汉高祖刘邦长陵及陵陪葬墓
本文作者 倪方六
长陵是刘邦和皇后吕雉的合葬陵墓,外称一个陵号,实是两座陵,有两个高大的封土堆。为什么一对夫妻墓有两个坟头?因为汉朝帝王的丧葬制度是“同茔不同陵”,意思是葬在同一块坟地上,但分别埋葬,不是隋唐以后的夫妻同穴。
(长陵)
长陵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东约40里的窑店镇三义村北,刘邦与吕雉的陵冢相距约250米。秦汉时以西为尊,所以,西侧的那个大封土堆是刘邦的,东侧是吕雉的。吕雉陵的陵靠前,形制大小基本相同。
在方位观上,秦汉人与后来的唐宋人正好相反,以西为尊的同时,在墓葬地宫设计上也以坐西面东为贵,而不是至今都尊崇的坐北面南,所以,长陵是东西向。
(长陵,申威隆摄)
长陵规模很大。据现代勘测资料,现存遗迹仍测得东西长165米、南北宽145米、高30米左右,顶上东西长40.5米、南北宽15.3米。吕雉陵封土堆东西长148-157米、南北宽129-132米、高31.8米,顶部东西38.7米、南北175米。
陵堆的积土约32万立米,外观上呈上小下大的梯形长方体,就如过去人用的倒放的平底容器斗一样,故称“覆斗”形。这种造型,似埃及的金字塔被截去了上部一截,有学者因此称汉陵是东方金字塔,这在封土堆最大的汉武帝茂陵上表现最明显。
(茂陵)
其实,古埃及法老早期的陵墓并不是金字塔形状,也是长方体,称作“马斯塔巴墓”(见前面“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文章《埃及新发现3500前木乃伊,金字塔以前古埃及贵族怎么下葬?》一文)
汉朝的葬制承袭秦朝,秦陵也是覆斗形。为什么要做成覆斗形,而不是做成如埃及金字塔那般锥状?这或与秦汉人的观念或有关系,巨大的堆土平台如宫殿,比金字塔更威严、庄重,彰显皇家气派。
(金字塔附近的陪葬墓就是马斯塔巴墓,长方形)
(金字塔)
更重要的是,地面建筑要与地下建筑配合,堆土目的是保护地下建筑的,地宫一般都是长方形的,上面的配套设施自然也要着走。有值得注意的是,现代探测发现,长陵地宫并不在封土堆正下方,为什么这样还是一个谜。
为方便管辖和保护,在巨大的封土堆外围,还会划定很大的区域,砌围墙封闭起来,这就是“陵园”,围墙也随之称为“陵墙”或“宫墙”。
(清东陵外围宫墙)
刘邦长陵陵园近方形,南北1000米,东西900米。当年陵墙遗存还可以看到。在陵园的北面和南北两侧有大型建筑。长陵陵园内及其附近,已勘探发现了6处宫室寝庙建筑遗址。
陵园是长陵最核心的部分,附近还有陪葬区,构成一个广大的陵区。当年还会设陵邑,迁入人口护卫。
长陵的陪葬区从由陵园东门,一直到泾河西南岸、阳陵之西北,广延15里,这一带现在叫杨家湾。
(杨家湾汉墓考古发掘后留下的大坑)
长陵陪葬人数最多,格局严整,在两汉帝陵中最大,也最典型。
能陪葬在这里,与皇帝共眠者,大都是当年跟随刘邦定天下的文臣武将和王侯贵戚,萧何、曹参、周勃、周亚夫、张耳、田蚧、田胜、戚夫人等名臣显贵都埋在这里。所以,唐人刘彦谦《长陵》诗称:“长陵高阙此安刘,附葬垒垒尽列侯。”
陪葬长陵者大约有一百多位,现在还能看到73外座封土高大的坟墓。这些陪葬墓位次排列整齐有序,前后左右的行列间距亦大体相当。
(长陵)
遗憾的是,包括长陵在内,这些陵墓都被盗墓者发掘了,现存的每座墓上都有好几个盗洞。包括长陵在内,好多西汉贵族墓早在汉末已被破坏。
据《后汉书·刘盆子传》,当年赤眉军进入关中,顶风冒雪挖掘帝王陵,“发掘诸陵,取其宝货,遂污辱吕后尸。凡贼所发,有玉匣殓者率皆如生,故赤眉得多行淫秽。”
(金缕玉衣,复原)
现代的盗墓者也盯上了这些陪葬墓,这一带不时有盗墓者被抓的新闻出现。因为破坏严重,能证明身份的东西都没了,即便发掘了也无法证明墓主。所以现在这70多座墓主各是谁,很难搞清,得问盗墓者了。
这些尚存的陪葬墓现在都被编号了,因位于杨家湾一带,通为“杨家湾X号墓”,整个陪葬区被称为“杨家湾当墓群”,受到重点保护。
(杨家湾汉墓保护碑)
陕西学者推测,杨家湾1号墓、2号墓、3号墓,是萧何和曹参的;已考古发掘过的发掘过的杨家湾4号墓、5号墓,墓主应该是周勃或周亚夫。
在陪葬墓中,杨家湾21号墓封土比其他墓都大,方形底边每边长50 米,当地人称“大冢”。在大冢的附近,曾挖出过带有“齐”字的瓦当,如“齐国”、“齐园宫当”、“齐一宫当”等。据此推测大冢是武帝次子——齐王刘闳的墓。刘闳封王后未就国,便在长安死在,陪葬长陵。
(杨家湾汉墓群)
这些陵墓内都有丰厚的陪葬品,也难怪盗墓者盯上。
杨家湾4号墓、5 号陪葬墓发掘发现,陪葬品有生活用具、食物、粮食、衣物、车马、卫侍、杂役和珍禽异兽等实物或模型,生前有的死后也都有。
(杨家湾汉墓出土俑)
(杨家湾汉墓出土兵马俑阵)
(注,部分图源网络)
汉高祖刘邦是如何修建自己陵墓的
作为历史上第一个平民皇帝,刘邦的高处在于,他不但知道操持天下的技巧,还开创了全新的丧葬制度。西汉皇帝中除汉文帝刘恒和汉宣帝刘询埋葬在渭河南岸以外,高祖刘邦、惠帝刘盈、景帝刘启、武帝刘彻、昭帝刘弗陵、元帝刘奭、成帝刘骜、哀帝刘欣、平帝刘衎等九位皇帝埋葬在渭河北岸的咸阳塬上。这些陵墓横跨西安市的高陵县,咸阳市的秦都区、渭城区和兴平市。其中,西汉时在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五个陵设邑建县,所以咸阳塬又被称为“五陵原”。 五陵原东西长约40公里,南北最宽处约13.5公里,总面积达到500平方公里,塬上曾有陪葬墓800余座。近两千年的风雨剥蚀和人为损毁之后,现在有高大覆土的墓葬依然有200多座,这些陵墓平地凿穴起冢,气势磅礴,高大雄伟,十分壮观,被誉为中国的“金字塔”群。
刘邦一走进历史,就带着一身的豪情和义胆。《史记 · 高祖本纪》记载:“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骊山,徒多道亡。自度比至皆亡之,到丰西泽中,止饮,夜乃解纵所送徒。曰:‘ 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凭着刘邦的气魄,他独闯天下的开始,就有十几个人甘愿随从闯荡。
(汉高祖刘邦长陵)
在江苏沛县起兵之后,刘邦一路西进,很快屯兵霸上,秦颓势尽显、危在旦夕。子婴在匆忙之中献城投降,将先辈打下的江山和玉玺亲手交给了刘邦。
公元前202年的新年,楚汉战争已经临近尾声,项羽大势已去,无奈之下在湍急的乌江水流边,把身家性命交给了寒光闪闪的利剑,刘邦称帝的道路一马平川。农历的二月二日,在“万岁、万岁”排山倒海般的声浪中,他称帝建汉,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平民出身的帝王。
刘邦很向往“金城千里,天府之国” 的关中,公元前201年的新年前夕,他迁都长安,盼望八百里秦川的水土能养育自己的江山。
武定天下之后,刘邦继续实行秦的中央集权制和郡县制,废除了一系列秦朝“严刑峻罚”的苛律,推行“德主刑辅”、“与民休息”等文治天下的策略,很快人心凝聚、社会安定,呈现出了勃兴繁荣的气象。
可是作为西汉江山的操盘手,刘邦心中充满了忧患意识。“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一曲《大风歌》抒发了刘邦在战胜项羽,建立大汉江山后既感怀兴奋、踌躇满志,又隐忧江山不稳、重蹈大秦覆辙的矛盾心情。
在皇陵的选址上,他同样表现出了对江山社稷和子孙后代的无限希冀。他要仿照长安城的格局建造陵墓,还要能够长久地注视长安城里的一切。他把自己的陵地选在了渭河北岸的二级台地上,这里开阔肥沃,背倚泾河和嵕山,南临渭水,地势高亢平整,水深土厚,和汉长安城相距13公里。
长陵陵园呈长方形,南北长1000米,东西宽900米。他担心自己身后孤单,在修墓的同时,把有些势力的富豪人家迁徙到陵邑之中,让其将来供奉陵园。几年间,长陵邑的人口将近八万。陵园内有豪华的寝殿、便殿。寝殿是陵园中的正殿,按当时的礼制,后人们虔敬地在寝殿内设列了他的“衣冠几仗象生之具”,“宫人随鼓漏,理被枕,具盥水,陈严具”(《史记》),像他活着一样侍候。长陵在陵园里偏西的位置,状似覆斗,为夯土迭筑而成,陵墓封土的底部和顶部平面都是长方形,底部东西长153米、南北宽135米,顶部东西长55米,南北宽35米,封土高33米。
汉高祖刘邦长陵
刘邦死后的二三十年间,先后有萧何、曹参、周勃,周亚夫、张耳等100多位跟随刘邦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的功臣和贵戚陪葬长陵,陪葬的墓群从陵园东门一直延伸到泾河岸边,东西长达七八公里。
晴空丽日之下,站在西汉未央宫前殿上北望汉高祖长陵及其陪葬墓,座座浅山东西逶迤而去,似乎一道游龙隆起在咸阳塬畔,气势恢宏壮观。而站在长陵眺望,南面的秦岭山脉则像一道佑护长安城的天然屏障,城里繁荣勃兴的景象尽收眼底。虽然长陵邑朱檐彩栋、深宫广院,日祭、岁祭的车马人流熙熙攘攘,可高祖刘邦还是不放心自己打下的江山,他的长陵以敦厚稳重、亘古不变的情态眺望着长安。
刘邦以后,又有八位西汉帝王入葬咸阳塬,加上陪葬的国戚重臣,咸阳塬上的墓冢达到800多座,在东西40公里的范围内形成了一道别样的风景。
西汉灭亡之后,历代帝王对西汉帝陵采取了一些保护措施,魏明帝曾经诏令:“高祖陵四方各百步,不得耕牧樵采”;宋太祖乾德定下规矩:“给守陵五户,长史春秋奉祀”。长陵毕竟没有被剥蚀殆尽,人们对西汉帝陵的猜想仍在继续。
汉高祖刘邦长陵保护碑
2004年以后,考古人员使用定位系统对咸阳塬上的西汉帝陵进行了测量,测量后发现这些帝陵和后陵都处在咸阳塬的南部边缘地带。这该不是巧合,当是在这些帝陵建设之初,规划和设计人员就尽量将其靠近南侧,剔除风水和排水等因素之外, 人们不禁猜想:帝陵以眺望的姿态靠近长安城,这也应该是其规划设计的一个重要动机。
河南挖出刘邦救命恩人陵墓,墓中陪葬只有钱,学者:项羽形象大损
1980年初,郑州市博物馆对位于郑州市西北26公里纪公庙村的一处汉朝古墓进行抢救性发掘。挖开墓后,最终确定了墓主,此人正是汉朝开国功臣、汉高祖刘邦的救命恩人——纪信。
墓地被打开后,墓中有被盗的痕迹。墓室外圹长9米,宽4.5米,在墓中仅发现了一部分汉朝的铜币,却没有找到墓主的半点痕迹。虽然经过2000年的岁月,尸骨会逐渐朽烂,但像纪信墓这样,连渣都不剩,实在难以想象。
结合历史,学者们认为,纪信墓中之所以找不到他的遗骸,必须归咎于西楚霸王项羽。
纪信本是蜀人,刘邦西进伐秦时,加入了刘邦的队伍,并随他攻入了关中。纪信与刘邦长相有些相似,且从不离开刘邦左右。因此有人认为,纪信或许身兼刘邦保镖和替身两种职位。鸿门宴上,纪信曾与刘邦一同赴宴,并与樊哙一起共同保护刘邦逃离。
公元前204年,刘邦被项羽击败,被楚军围困于荥阳城,城内缺粮,士兵精疲力尽,眼看城池就要被攻破。五月,纪信见形势危急,于是向刘邦献上一策:
如今形式紧急,我有一计,可以诓骗西楚霸王,助主公逃出生天!
之后,刘邦谋士陈平修书一封,送到城外,说刘邦愿向项羽投降。听闻汉王投降,上至项羽,下至楚军士兵,都感到十分高兴,以为战争从此结束了。因此,围城士兵出现了松懈。
陈平见楚军包围出现松动,于是立即鼓动一批妇女从东门脱出,吸引楚军的注意力。同时,他又保护着刘邦车驾从西门脱出,瞬间便突出了重围。而纪信,穿上了刘邦的衣服,坐着刘邦的车,晃晃悠悠地前往楚营。
项羽和刘邦曾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自然认得刘邦的长相,他定睛一瞧,发现车上之人并非汉王刘邦,便问:“你是何人,敢冒充汉王?”纪信回答:“我乃汉国大将纪信,我主已经脱险,你中计了!”
听到这里,项羽勃然大怒,于是命令属下立即杀死纪信。纪信的死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项羽命兵士用火炬点燃战车,将纪信连人带车一起烧成灰;第二种说法是,项羽将纪信投入油鼎,烹炸成油渣。总而言之,就是尸骨无存。
就这样,纪信以其忠诚和果敢,救了刘邦一命,最终助他建立了大汉王朝。刘邦称帝后,并未忘记自己的救命恩人。刘邦将纪信家乡从阆中县分出,汉高祖御赐“安汉”,追封其为安汉侯,爵位由纪信的儿子继承。此后,刘邦又在如今郑州附近,为纪信修了个衣冠冢,而这便是他尸骨无存的原因。
为了纪念他的忠勇,历代王朝都对其有所敕封。同时,百姓们也十分崇拜纪信,宋封“忠祐安汉公”,元封“辅德显忠康济王”,明封“忠烈侯”。
因为太史公司马迁的妙笔,将西楚霸王描写成一个气壮山河、光明磊落、力可扛鼎的大英雄。然而很多人却忽略了,西楚霸王暴虐的本性。此人为政作战非常情绪化,动辄屠城,屡次纵兵大掠,所过之处无不残破。
对于俘虏以及不合自己意的人,项羽也动辄虐杀。有些人即使该杀,一刀砍头就是了,但项羽却偏要用最残忍的方式杀死,比如他最中意的杀人方式便是“烹杀”。很多敌人,都曾入过他的油锅。
作为王者,情绪控制是相当重要的,项羽管不住自己的脾气,动辄暴怒,最终因意气用事,失去了许多能够擒杀刘邦的机会。反观刘邦,他虽然军事水平不如项羽,但在情绪控制上堪称大师,即使项羽要烹炸自己的老爹刘太公,也毫不在意。
正是这种出色的情绪控制,让刘邦不至于像项羽那样乱杀人,也不至于像项羽一样尽失民心。最终,刘邦众望所归的成为了皇帝,而项羽却在四面楚歌中拔剑自刎。难怪有人说,纪信的出现让项羽方寸大乱,严重影响了他的贵族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