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姻缘

8月7日是什么日子?(8月7日)

8月7日是什么日子?(8月7日)

2023年中国雨季大盘点!究竟下了多少雨?

受季风的影响,我国中东部地区雨季的起止具有一定规律性。同时由于全球气候变化与气候系统自身复杂性,我国每年雨季的起止时间与降雨量又存在明显的变化。

随着东亚夏季风的进退,我国中东部出现主要降雨的先后顺序大致为“华南→江淮→东北和华北→华西”,即雨带的“北进南退”,这期间不断伴随降雨天气系统的生成和消失。换言之,“雨带的移动”其实是对一个地区降雨减弱、另一个地区降雨加强的形象表述,而非大片降雨云系边下雨边移动。

通常在5月中下旬南海季风爆发以后,华南地区降水会明显增加,形成华南前汛期;此后,东亚夏季风开始进入全盛时期,季风雨带加强并向北移动;6-7月,季风雨带主要维持在长江流域,造成当地高温高湿的梅雨季;7-8月,季风雨带向北推进到华北和东北地区,此时进入华北雨季和东北雨季;8月中下旬至9月中旬前后,随着大陆冷空气南下,夏季风开始减弱并一路南撤,此时冷暖气流通常会在华西地区交汇,形成绵绵不断的华西秋雨现象;9月末至10月初,夏季风基本撤出中国东部地区。

中国雨季进程(1991-2020年平均)

2023年中国雨季进程概况

今年,除华南前汛期和华西秋雨开始时间偏早外,其余雨季开始时间均偏晚;华南前汛期、江南梅雨和华北雨季结束时间偏早,长江中下游梅雨、江淮梅雨、东北雨季结束时间偏晚,西南雨季和华西秋雨尚未结束;华南前汛期和江南梅雨雨量偏少,长江中下游梅雨、江淮梅雨、华北雨季和东北雨季雨量偏多。

华南前汛期

华南前汛期于3月26日开始,6月28日结束,雨季长度为94天,总雨量616毫米;与常年相比,开始时间偏早14天,结束时间偏早6天,雨季长度偏长8天,雨量偏少14%。

西南雨季

西南雨季于6月10日开始,与常年相比,开始时间偏晚14天,截止10月17日尚未结束。进入西南雨季以来(6月10日至10月17日),平均降水量612毫米,较常年同期(671毫米)偏少9%。

梅雨

江南6月16日入梅,7月2日出梅,梅雨期长度为16天,梅雨量197毫米;与常年相比,入梅时间偏晚7天,出梅时间偏早8天,梅雨期偏短15天,梅雨量偏少50%。长江中下游6月16日入梅,7月24日出梅,梅雨期长度为38天,梅雨量365毫米;与常年相比,入梅时间偏晚2天,出梅时间偏晚8天,梅雨期偏长6天,梅雨量偏多15%。江淮6月25日入梅,7月25日出梅,梅雨期长度为30天,梅雨量291毫米;与常年相比,入梅时间偏晚2天,出梅时间偏晚11天,梅雨期偏长9天,梅雨量偏多13%。

华北雨季

华北雨季于7月22日开始,8月15日结束,雨季长度24天,总雨量156毫米;与常年相比,开始时间偏晚4天,结束时间偏早2天,雨季长度偏短6天,雨量偏多14%。

东北雨季

东北雨季于6月20日开始,9月4日结束,雨季长度76天,总雨量370毫米;与常年相比,开始时间偏晚7天,结束时间偏晚4天,雨季长度偏短3天,雨量偏多11%。

华西秋雨

华西秋雨于8月23日开始,与常年相比,开始时间偏早10天,截止10月17日尚未结束。进入秋雨季以来(8月23日至10月17日),整个秋雨区平均降水量231毫米,较常年同期(194毫米)偏多19%。其中北区(包括陕西南部大部、宁夏南部和甘肃南部)降水量184毫米,较常年同期(160毫米)偏多15%;南区(包括湖北西部、湖南西部、重庆、四川东部、贵州北部以及陕西南部)降水量248毫米,较常年同期(207毫米)偏多20%。

知识框

季风是一个古老而又有新意的气候学概念,阿拉伯人很早就发现了季风现象,并称之为“Mausam”,意思为季节,现在英语中“Monsoon”(季风)一词也是源自于此。在中国古代,季风有各种不同的名称,如信风、黄雀、落梅风、舶风,所谓舶风即夏季从东南洋面吹至中国大陆的东南季风。季风本质上是因海陆热力差异而导致在大陆和海洋之间大范围的、风向随季节有规律改变的现象。冬季风由大陆吹向海洋,而夏季风由海洋吹向大陆,其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冬季风干燥,夏季风潮湿。

转自:国家气候中心

来源: 中国气象

二十四节气是啥?什么是节?什么是气?每个节气有什么含义

二十四节气是表示季节变换的24个特定节令,并非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节日。虽然清明节是唯一一个以节气定为节日的,但节日和节气是两码事。24节气是自立春节气开始,到大寒结束,共24个节令周而复始,是用来反映气候特点的名称。它的名称即:立春、 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是古人的智慧,也是上古时期农耕文明的产物。它起源于黄河流域,24节气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

据说,我们的“人文始祖”,五帝之首的黄帝是当时华夏部落的联盟首领,他就生活在黄河流域这一带,他带领人们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种植,从中摸索去气候变化的规律,后来才制定的历法。

虽然当时没有二十四节气,但24节气的雏形“四时”“八节”已经诞生。“四时”即:春、夏、秋、冬,“八节”即: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这在《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对于“四时“八节”已有了明确的记载。后来,人们详细划分,便产生了24节气。

节是节令,气是气候特点,每个月有两个节气,月首叫“节”,月中叫“气”。其实,24节气是由12节与12气组成的,只不过是人们把12节与12气统称为了24节气。一年有12个月,24个节气,计12节12气,即一个月之内有一节一气,一节15天,一气15天。

而阴历每月平均为二十九天半,所以,大约每三十四个月,必遇有两个月仅有节而无气,或仅有气而无节。月中无气便要闰月,有节无气之月,即阴历之闰月,有气无节之月不为闰月。比如2023年农历二月十五是惊蛰节,农历二月三十才是春分气,很明显农历二月没有中气的存在,为了补其中气,于是就在二月后闰了一个二月。

24节气对应农历月份:立春正月节,雨水正月气,惊蛰二月节,春分二月气,清明三月节,谷雨三月气,立夏四月节,小满四月气,芒种五月节,夏至五月气,小暑六月节,大暑六月气。

立秋七月节,处暑七月气,白露八月节,秋分八月气,寒露九月节,霜降九月气,立冬十月节,小雪十月气,大雪十一月节,冬至十一月气,小寒十二月节,大寒十二月气。对应农历月份,一月一节一气,无气便有闰月。

24节气在阳历上却是固定的,交节时间大致也就相差一两天的时间。二十四节气歌曰: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立春、 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这前六个节气为春季节气;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六个节气为夏季节气;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六个节气为秋季节气;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六个节气为冬季节气。

24节气中的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这八个节气是反映季节的,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是象征温度变化的,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七个节气是反映降水现象的,惊蛰、清明两个节气是反映物候现象的,小满、芒种两个节气是反应农事活动的。

立春,日期是公历2月3-5日,含义是春季开始;雨水,日期是公历2月18-20日,含义是降雨开始,雨量渐增;惊蛰,日期是公历3月5-7日,含义是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春分,日期是公历3月20-22日,含义是昼夜平分;清明,日期是公历4月4-6日,含义是天气晴朗,草木繁茂;谷雨,日期是公历4月19-21日,含义是雨水滋润大地,五谷得以生长。

夏季节气:立夏,日期是公历5月5-7日,含义是夏季开始,万物生长旺盛;小满,日期是公历5月20-27日,含义是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芒种,日期是公历6月5-7日,含义是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至,日期是公历6月21-22日,含义是炎热的夏天来临;小暑,日期是公历7月6-8日,含义是气候开始炎热;大暑,日期是公历7月22-24日,含义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秋季节气:立秋,日期是公历8月7-9日,含义是秋季开始,气温由最热逐渐下降;处暑,日期是公历8月22-24日,含义是炎热的暑天结束;白露,日期是公历9月7-9日,含义是天气转凉,地面水汽结露;秋分,日期是公历9月22-24日,含义是昼夜平分;寒露,日期是公历10月8-9日,含义是露水已寒,将要结冰;霜降,日期是公历10月23-24日,含义是天气已冷,开始有霜冻了。

冬季节气:立冬,日期是公历11月7-8日,含义是冬季开始;小雪,日期是公历11月22-23日,含义是开始下雪;大雪,日期是公历12月6-8日,含义是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冬至,日期是公历12月21-23日,含义是寒冷的冬天来临;小寒,日期是公历1月5-7日,含义是开始进入寒冷季节;大寒,日期是公历1月20-21日,含义是天气到了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总之,24节气中的每一个节气都有其特定的意义,节气的名称便已说明此段时间的气象条件及万物之变化,它指导着农耕的人们的农事活动和安排,这是古人的智慧,也是农业不可缺少的,因此,在国际气象界,24节气也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