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生肖

日丙念什么日下面丙念什么(日丙念什么)

日丙念什么日下面丙念什么(日丙念什么)

天干地支年上起月对照表

之前一篇六十甲子天干地支对照,获得大家支持颇多,不胜感激,这一篇我们来说说年上起月法。

古书口诀

甲己之年丙作首,乙庚之岁戊为头。

丙辛之位从庚上,丁壬壬位顺行流。

戊癸之年何方法,甲寅之上好追求。

按图索骥

已知年天干,则可知当年一月天干,二月天干,图上只到十月天干,十一月同一月,十二月同二月。

六十甲子一循环,常规下,每年计十二个月,则每五年,六十个月循环往复,因此甲己相同,乙庚相同。

每月地支

一年十二个月,由于地支正好十二,因此正好和月份同步循环,每个月的地支都是固定的。

例:已知辛丑年,可查当年一月天干为庚,地支为寅,则正月为庚寅,二月辛卯,三月壬辰,以此类推。

容易误解之处

这里的月份只是近似于农历的月份,但并不是从农历初一到月底来对应的,天干地支纪月是按照二十四节气来计算的,每月始于节,中于气,循环往复。

地支:节、气

寅:立春、雨水

卯:惊蛰、春分

辰:清明、谷雨

巳:立夏、小满

午:芒种、夏至

未:小暑、大暑

申:立秋、处暑

酉:白露、秋分

戌:寒露、霜降

亥:立冬、小雪

子:大雪、冬至

丑:小寒、大寒

思考

配合周易卦形阴阳变化,结合天干地支以及二十四节气来分析一年之中天地之易转,不得不佩服老祖宗的智慧真的是博大精深,比如卯月,象为雷天大壮,节为惊蛰,如此生动形象。

以上,初学心得,与大家探讨,如有谬误还请不吝指正!

长得太像可不是啥好事,“垚”和“壵”你认识吗?

人有长得极其相似的,汉字也一样!但世界上哪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本质上都是相差十万八千里的。今天给大家分享两个生僻字,“垚”和“垚”。

这两个字乍一看一模一样,其实是不同的两个字,他们就像一对双胞胎。第一个字是三个土,第二个字是三个士兵的士。三个土读(yāo),三个士读(zhuàng)形容词,山高的燕样子。《说文解字》,垚土高也,从三土,土相与比数述儿而高者是遥垚之范式,“垚”多用于人名,重“土”层叠构成的字有,圭,垚。

“垚”被认为是汉字当中最土的一个字,但是五行缺土的孩子,父母在给取名字的时候还是喜欢用这个字。这个字象征的是胸怀像大地一样宽广,性格像山峰一样坚毅。从而呢,促使孩子在未来的生活当中。可以凭借其自身出色的能力收获美满幸福的一生。“壵”是壮的繁体字,意思是强壮,坚实、勇猛和豪壮。“垚”是人名,同尧,是上古的一个帝王的名字。可以组词垚犇(yāobēn),成语有尧舜之心。

“尻”和“凥”这两个字,该怎么读,又有什么意思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光是汉字就奥妙无穷,因为汉字的形、音、义三者完美结合,造就了许多同音字、多音字、形近字,别说外国人容易搞混,就连我们中国人有时候也会读错,闹出笑话。

像今天要说的“尻”和“凥”这两个形近字,该怎么读,又有什么意思呢?

一、“尻”读作kāo,意思是屁股、臀部,脊骨的末端、这个字由“尸”和“九”组成,“尸”指肉身,“九”是自然数1-9的最后一个数,意思是“末尾”,两个字组合在一起,意思是“身体的末尾”,即臀部。

像成语“首下尻高”,就来源于唐代文学家韩愈写给好友的一篇祭文中,他在文中描述了当年两人一起到江陵府上班时,因为官职卑微,一到公堂,就把头埋得很低,屁股撅得老高,在路上遇到长官,立刻跳下马来,趴在路上行礼。

“首下尻高”就是“把头埋得很低,屁股撅得老高”的意思。

二、“凥”读作jū,在古代“凥”同“居”,两个字不但同音,而且同义,是指自古以来就住在本地的土著,还有住处、住所等意思。“凥”字由“尸”和“几”组成,“尸”是肉体、身体的意思,“几”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矮小的桌案,是古人在席地而坐时供坐者依凭,两个字组合在一起,相当于“身体”加“家具”,就构成了居所、住处的意思。

而林则徐当年就曾提过一个“翍均凥”的匾额给自己的大女婿刘齐衔,如今还放在福建福州的刘家大院里,“翍均凥”就是“翍均居”意思是吟诗作赋风雅居住之地。

汉字的魅力就在于通过形形色色的笔画和组合, 用字体的形态很直接地体现出这个字的特点和意义,每一个汉字都有其独特的结构和意义,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想象空间。

学霸请进!觊觎、耄耋、饕餮、蹀躞……这些字你会念么?

随着汉语走向国际,各种号称“极度烧脑”的“汉语十级真题”也在网络上流传开来。其中有一道题是“汉字简体字中,笔画最少的字和笔画最多的字是哪个?”且不说外国人,估计很多中国人做这道题也只能得一半的分。

网络考题固然是调侃,但像觊觎、耄耋、饕餮这样的生僻字,生活中并不少见,而仍有很多人觉得“只有汉语十级才能读下来”,若是再要求写出来,估计有不少人要选择交白卷了。

随着时代改变,书写工具和书写文化也在改变。从早期的刀刻到使用毛笔,再到钢笔,直到现在用键盘,必然会导致书写能力的改变。但文字作为文化的物质载体和传播工具,对记载和传播文化仍具有重要作用。鉴于此,我们依然离不开认真严肃的文字书写。

在快节奏的互联网时代,我们仍旧需要多识字,不能忘记文字所承载的厚重内涵。很多已经消失的社会风俗、文化现象、价值观念等,都可以在文字中找到其身影。

汉字“一字一语素”,有着“一图一义”的表达效果,书写汉字也会传达其包含的母语文化。因此,汉字书写自有其独特的文化魅力,传递着思想的温度。

比如在文学研究中,作家手稿是很重要的资源。比起打印的文字,翻看手稿,读者会倍感亲切,不知不觉拉近与作者的距离。同样,平常看着书写出的文字,好像作者倾注的情感、写作时的心情都可以从字里行间流淌出来,让读者更加真切地感受到。

“我们中国的汉字,一撇一捺都是故事。”而书写,就是在触摸文字里的故事。

觊觎、耄耋、饕餮……这些“汉语十级真题”,如何继续流淌在唇齿间、纸笔上,是汉字给每个中国人抛出的一道题。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江伟、吴亚琦、蒋新军、刘嘉丽、马雪、王斯敏、李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