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吉日

布老虎的寓意和象征(布老虎)

布老虎的寓意和象征(布老虎)

《布老虎》

本刊专稿 施红岩

说起布老虎,恐怕很多人都不会陌生。从古至今, 布老虎都是中国民间所流传的、极具乡土气息的手工 艺品。据考,布老虎最初起源于古代的虎图腾崇拜, 始于伏羲时期。著名民族学家刘尧汉在《中国文明源 头新探》一书中讲到:“伏羲本为虎图腾,秦汉以后 有史学家以龙为真命天子的思想。”由此可见,虎图 腾源自伏羲并早于龙图腾。 原始社会,猛兽出没,自然灾害频发,人类屈于 自身的渺小和脆弱,于是凶猛的兽中之王老虎,就被 看作这世间的强者。所以,有的地方,姥姥会在外孙出 生时,赠以自制的布老虎,祈盼孩子无病无灾、健康成 长。同时,人们还把强大的老虎,作为人类繁衍生育和 生命的保护之神。 传说中,老虎喜食五毒,可以驱邪祛病,延年益寿。 因此,端午节时,人们会在布老虎内添加少许朱砂辟邪, 有的还会给孩子们穿虎头鞋、戴虎头帽,讨个祛病消灾 的彩头。 布老虎的最初形状已无从考究,它主要流传在黄河文明的晋、陕、鲁、豫等地。因民俗习惯、地域差异, 它的制作手法也形态各异、花样繁多。或青黑打底或 色彩斑斓;或龇牙怒目或憨态可掬,但它们有个共同 之处,就是头阔脸大、尾巴高耸,眉眼嘴鼻都特别夸 张,额头上还有个威风凛凛、大大的“王”字。在某 些民间方言中,“虎”与“福”谐音。因此,千百年来, 布老虎一直被百姓当做镇宅、辟邪、祈福之物,特别 是月科孩子的保护之神。民谣里有这样的传唱:小猴孩, 你别哭,给你买个布老虎;白天拿着玩,黑夜吓“麻胡。” 现在,布老虎的功用更多的是被人们拿来,做为 家庭摆设、馈赠礼物或个人收藏之品。 布老虎的形制多种多样,有单头虎、双头虎、夫 妻虎、子母虎以及虎头鞋帽、老虎枕头等等。

“布”老虎,以布为主料,集裁剪、刺绣为一体。 早先多用谷糠、棉花、荞麦皮、桃木屑等做填充物。现在, 主要以轻软的蓬松棉或珍珠棉等做“内馅”。 虽然布老虎的存在已有千年历史。但现在的幼童, 穿虎头鞋、戴虎头帽的已鲜有之。用来辟邪的布老虎, 大多也成为了单纯的观赏之物。 以前,会女红是每个待嫁女子必须掌握的功课。那 些心灵手巧的女子不仅会得到未来婆家的青睐,更会在 十里八乡广为传颂,给娘家争脸,也给自己博个好名 声。这些女子,极具巧思、精于针黹,她们将自己的 美好情感倾注于一针一线当中,缝制出各种风格迥异、 色彩鲜明的个人作品,妆点着心目中希冀的美好生活。 我的姥姥年轻时就是十里八乡有名的巧媳妇,做布老虎这些活计更是不在话下,由布老虎衍生出的各 式玩意儿,于她也是非常精通,听说那时,常有人请 她帮忙裁剪衣料和做这些针线。不过后来,因姥爷中 年离世,姥姥拉扯着一大群孤儿弱女,天天忙于生计, 实在无力顾及这些有闲情逸致时才会启指的东西了。

童年的印象中,姥姥不是每日里忙着为一大家子 煮饭烧菜,就是忙着缝缝补补、或打着袼褙、做着鞋面、 纳着鞋底。她的双手,似乎从未有安歇的时候。每当 看到姥姥戴着老花镜缝制衣物时,我就兴趣十足地偎 在她身边,抢着为她穿针引线。当我一手举着银针, 一手捻着长线,利落地把线一下穿过去时,姥姥总会 用慈爱的目光、赞赏的语气,毫不吝啬地夸奖说:“那 孩儿就是顶用!”每每这时,我都会有一种强烈的满 足感。姥姥经常告诫小小的我,说:“女孩儿家得学 会做家务,这样将来嫁到婆家才会受人待见。”所以, 二年级的我,就跟着姥姥开始学习锁扣眼、缝裤边了。听母亲说,因姥姥的亲娘很早就过世了,所以母亲 小时候,穿戴的虎头鞋帽都是我的姥姥亲手给她缝制的。 而我满月和百天时,也曾穿过姥姥制做的精美虎头鞋。 可惜,懂事后,我却鲜少见到姥姥做这些活计。工作后 的某一天,我突发奇想,劳烦年事已高的姥姥,给我做 了一只双面虎符挂件,以便将来留个念想。至今,这个 宝贵的礼物,仍被我好好地珍藏在家中。 随着物质生活的进步,现在的女孩子们,大都已懒 于学习针线活,更不用说这些程序复杂、效益不高的古 老民间技艺了。好在国家和政府,已经意识到许多民俗 文化正在渐渐消亡,随着民间老艺人的离去,它们的传 承也越来越显得紧迫和必要。

于是“布老虎”这门古老 的手艺,也随之逐渐恢复和光大起来。 我与布老虎的真正结缘,其实,来自于 2017 年山 西省举办的文化产业博览会。在看到那些色彩斑斓的剪 纸、刺绣,以及灵动鲜活的泥塑、布艺时,心里感到是那样的亲切和自然。特别是在晋东南的展位上,我欣 喜地发现,有来自姥姥的家乡——黎城的“黎侯虎”时, 那一刻,我有一丝说不出的高兴和心酸。因为,我想 起了早已远去的亲爱的姥姥。我毫不犹豫地买下了它, 送给了正在上大学的女儿。 从这儿开始,我就琢磨着,怎么能亲自动手做一只 布老虎,既寄托了对姥姥的无限思念之情,又可把它 当做日常欣赏把玩之物。我一边翻找出平时积攒的一 点“可怜”的边角布料,一边心里暗骂自己多年前在 给母亲搬家时,毫不吝惜丢掉的那一包袱皮碎花布头, 真是“布”到用时方恨少啊。 做布老虎前通常都要打样,可我手边却没什么现 成的样板用来“照猫画虎”,索性我就按自己的理解 和喜欢,在纸上描描画画、裁裁剪剪。为最大限度地 利用我从裁缝铺里讨得的那点边角料,我决定只做手 掌心那么大的小老虎。一个是能采取套裁的办法尽可能 的多做几个,另一个是觉得,但凡玲珑小巧的东西,大 都会惹人喜爱。说实在话,其实越小的玩意儿越不好缝 制,太过细巧的地方,既不好翻面、也不便填充及整形。 剪出纸样后,我把布片按身子、耳朵、鼻子、眼睛, 依次裁成大小合适的样貌备用。裁剪倒也罢了,缝制才 是真正考验技术水平的细致活。针脚是否均匀、走线是 否齐整,是衡量一个人手工好坏的标准。 有了从小跟姥姥学习针线活的基础,再加上自己平 时爱绣个花、缝个布艺什么的,因此,缝起小老虎来, 并未觉得有想象中的那么难。特别是缝好第一只布老虎 后,更是信心倍增,每针每线的走向也都成竹在胸,缝 制的速度因此也加快了许多。 我把一块块手掌心那么大的布片,用针线连缀在一 起。那些原先看似杂乱无序的布料,就变成了一个可爱的小布兜,轮廓上也大致显出几分小老虎的模样。 这时,将布兜翻到正面,塞入蓬松棉压实压紧, 最后将留口向里缝合。再把布老虎按自己的意愿捯饬 一番,以求做到形态完美。其中,最见功力和水平的, 是给布老虎装饰脸面。经过几个小时的忙碌,缝上眼睛、 鼻子、耳朵、胡须的“小脑斧”,就栩栩如生地跃然 于眼前了。

小老虎精不精神,有无虎威,就看它是否有两只 如铜铃般炯炯有神的大眼睛;是否有一条充满骄傲的 高高竖起的翘尾巴。 除了做布老虎,我还揣摩着缝制了布偶小毛驴和 小马驹。也许正应了那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吧, 在工作和家务之余,只要得空,我就一个劲的缝啊、 剪啊!脖子弯得困了,胳膊抬得酸了,却依旧乐此不疲。 有朋友和同事曾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对我说:“你做的这些东西卖不卖啊?要不挂在网上出售吧!”可这 些小玩意虽不值钱,毕竟倾注了自己不少心血,从情感 上来说,实在是舍不得把它们卖掉。 也许在一些人看来,这些手工缝制的小东西,显得 村气十足的,不外是过了时的土玩意儿,实在登不得大 雅之堂。然而,我却愿意在这静谧的时光里回归本真, 用一针一线连缀起岁月,把自己的身心完完全全投入到 它们当中,赋予每个布艺品独特的外在和灵魂。 在崇尚返璞归真的今天,对于如何让诸如“布老虎” 这样的乡土文化不断传承并发扬光大,我非常欣赏这么 一句话,那就是,“要跳出文化看文化,跳出文化做文 化。”不要只是把“布老虎”之类的手工艺品当作一个 简单的玩意儿,而是要把这些古老的传承与现代艺术紧 密结合起来,并注入新的生命和力量,更赋予它一定的 灵魂、色彩与情怀。

祝福中国|大年初五 虎蕴吉祥

视频加载中...

虎是阳刚、力量的象征,中国自古有崇虎、敬虎的习俗。虎年来临,各种造型的老虎纷纷登场,满满的年味儿就在这些蕴含虎元素的传统文化中展现出来。

布老虎——山西黎侯虎

布老虎虽小,却充满文化内涵与智慧。一块布料剪一次后形成阴阳相合的波纹,分别贴于虎背上,既区分性别,又有生生不息的寓意。虎身上旋风一样的花纹,朝向同一方向,寓意顺顺当当。

百虎迎春——河南孟津剪纸

剪纸,在洛阳孟津,被称为“铰花”,属于豫西剪纸一脉,历史悠久。这些剪纸充分展现了黄河流域孟津地区的风土人情。

年画印“虎”型——湖南滩头木版年画

作为湖南省少见的手工木版水印年画,滩头年画以其艳丽、润泽的色彩和古拙、夸张、饱满、个性化的造型方法,使作品具有浮雕一般的艺术效果。

泥塑老虎——山东高密泥塑

高密泥塑,粗犷豪放,构图完整,色彩艳丽,独具一格。高密泥塑产自潍坊高密聂家庄,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面食老虎——山东胶东花饽饽

胶东花饽饽又叫“面花”,其造型和图案蕴含喜庆吉祥的意义,已有300多年历史。揉面、造型、点缀,一双双巧手舞动,洁白的面粉转眼变成憨态可掬的老虎,魔术一般从掌心托出。

青铜虎——伏鸟双尾青铜虎

商代伏鸟双尾青铜虎是中国存世最大的先秦青铜虎。其造型奇特,双尾曲卷,背伏小鸟。外表透露威武、勇猛的神情,内中则藏匿诡谲、仙逸的神气,把虎的神性和人对虎的崇尚表现到了极致,揭示了三千年前中国人的虎图腾崇拜。

策划:刘刚

出品人:孙志平

监制:樊华 张平锋

主编:李杰

编导:田甜

记者:余刚、孙正好、马志异、吕梦琦、王学涛、朱晓光、冯媛媛、李小波、吴飞座、张彩霞、杨静、李光正、范军威、丁春雨、姜兆臣

摄制:张健

报道员:贺宇轩、孙鹏飞

视觉包装:王梁

新华社音视频部 创意视频工作室 出品

发现山东手造丨布老虎:慢工缝出“千虎千样”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布老虎传承人刘清华的家在博兴县湖滨镇鲁刘村的一条小巷里。农历虎年,博兴布老虎热销,刘清华把一些订单的制作分配给了村里的妇女们,这些人大部分都是她带出来的徒弟。

走进刘清华的家,南厢房是一个展厅,里面陈列着上百个大小不一、颜色造型各异的布老虎和其他一些十二生肖造型的布艺品。

布老虎是一种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工艺品,既可以作为节日礼物送给孩子,又是镇宅祈福的吉祥物。布老虎在博兴有据可考的至少有一百五十年的生存发展历程,受手中材料的制约,主要品种有布老虎玩偶、虎头枕、虎头鞋、虎头帽等。博兴及周边地区的布老虎制作技艺伴随育儿民俗的传承发展而发展。

“我制作的布老虎有三十多个大种类,都是纯手工制作,可以说是千虎千样,每一个都不完全相同。”指着展柜上千姿百态的布老虎,刘清华向记者介绍,她制作的布老虎,特点主要是造型敦厚,具有粗、短、胖的形体特征,头大体短表现出健壮形态;四足微微外撇,呈扎地生根状,头微昂,从态势上塑造了虎虎生威的精气神和孩子般的天真稚气。色彩外表则多用黑、红、青、黄色棉布作底色,腹用白布,奠定了老虎的基本色调。红黄蓝白黑五色具备,另有桃红、麦绿、茄紫、金线、银片、彩绸等材料作镶拼点缀,满身呈现出祥瑞吉庆之象。“不过老虎的造型再怎么变,虎头上的‘王’字是必不可少的”刘清华说。

今年67岁出身于工艺世家的刘清华,设计制作布老虎已经有30多年,父亲擅长制作各种工艺品和戏曲服装道具,受长辈的影响,刘清华小时候就喜欢手工。“接触布老虎是我很小的时候,我外婆给我做了一双虎头鞋,那时候孩子都穿这种虎头鞋,我当时就非常喜欢,一直不舍得穿。从那之后我就喜欢上这个布老虎。”养过蚯蚓、种过香菇、做过柳编,刘清华年轻时从事过很多行业,但是一直没有放下过她最心爱的布艺,后来将其慢慢发展成了自己的事业。

刘清华告诉记者,布老虎的制作工艺包括打样、剪裁、缝合、填充、缠、勒、绣、剪贴等十几道工序,她的家就是布老虎加工制作的作坊。制作了30多年布老虎,最让刘清华自豪的作品,就是2020年在中国国家博物馆“记住乡愁——山东民艺展”上展出的5只布老虎。其中体型最大的一只布老虎,高达2米,长3米有余,需要两个成年男子才能抬得动。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后,这种大型的布老虎在2021年特别受欢迎。全年一共制作了三十余个,其中一个客户就定做了12个,都是2.4米高,3米多长。”刘清华告诉记者,因为是纯手工,制作这样的巨型布老虎特别费时费力,12只巨型布老虎,他们三四个人制作了3个多月才完成,而这样的布老虎每只售价在2万元左右。在刘清华的影响下,她的两个孩子都会做布老虎。从小耳濡目染,如今36岁的女儿刘珂已经完全能掌握制作布老虎的所有工序。除了加工制作,她现在还负责布老虎的对外销售。通过线上和线下销售,刘清华的布老虎已经销往全国,有的还远销国外。

刘清华说,博兴布老虎是山东传统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现代人们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的转变,布老虎在造型和用途上有了很大改变,但更应注重布老虎传统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刘清华说,让传统老手艺焕发新活力,通过组织和带动城乡家庭妇女及老弱病残人员学习布老虎的手工技艺,既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又可以推动这门手艺的传承和发展。虎年里,她希望自己的布老虎走进千家万户,为人们带去幸福和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