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静心
网购《静心》巨著,始终未能通读,或许眼疾所致,抑或心绪使然。
流年情未了,拜典觅灵丹。
浅阅束高处,修行入雾间。
尘封缘浮躁,醒悟始于延。
静看苍海去,聆听岁月忺。
注:图片源自网络,谢谢百度及作者。
静心
网购《静心》巨著,始终未能通读,或许眼疾所致,抑或心绪使然。
流年情未了,拜典觅灵丹。
浅阅束高处,修行入雾间。
尘封缘浮躁,醒悟始于延。
静看苍海去,聆听岁月忺。
注:图片源自网络,谢谢百度及作者。
天青色等烟雨 而我在三江等你
广西三江县以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神奇壮观的建筑,独特的侗乡美食,天籁之音的侗族大歌,热情奔放的“多耶”舞蹈,甜蜜旖丽的“行歌坐夜”闻名,踏入这方热土的游客无不流连忘返。坐在开往三江的火车上,我对千年侗寨的原生态之旅充满了期待。
三江程阳侗寨
三江以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神奇壮观的建筑,独特的侗乡美食,天籁之音的侗族大歌,热情奔放的“多耶”舞蹈,甜蜜旖丽的“行歌坐夜”闻名,踏入这方热土的游客无不流连忘返。坐在开往三江的火车上,我对千年侗寨的原生态之旅充满了期待。
去侗寨吃冬 体验别样的民族风情
坐火车旅行在我看来是十分怀旧和富有诗意的,窗外掠过的一道道风景,如同人生的风景一幕幕的回放。大约十年前,经常坐火车往返于家和学校之间,工作之后便很少再坐,火车是青春年少时的记忆之一。火车下午3点半从来宾北站出发,6点多便到达了三江南站。那天刚好是农历十一月初一,是侗族的传统节日——冬节。我们一下火车便和来接我们的同事驱车前往程阳的侗寨吃冬。
在著名的三江程阳桥景区八个寨子里,近80%的居民皆属杨氏家族。他们视“冬至节”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约定成俗把农历十月三十看作是入冬的第一天,到农历十一月初九,家家户户放下手头上的一切事情,宰猪杀鸡,祭拜祖宗,备好各种酸菜丶冻鱼丶糍粑以馈亲友,叫“吃杨粑”。过农历大年时,对方要如数奉还,称“还杨粑”。当天邀请四邻八乡亲朋好友及附近村民到家里做客,不用你带什么贵重的礼品,也不管认不认识,拿点水果之类的就行。大家欢聚一堂,开怀畅饮,饭前酒后更是载歌载舞,笑声不断。过节那天,哪家的客人多就代表当年的收成好。没有仪式就是大口喝酒,大口吃肉。
在宴席上我第一次吃到具有侗族特色的“牛瘪”,又被称为“百草汤”。刚端上来的时候,那个味道实在是很难闻,比之前吃过的羊瘪汤味道重很多。主人介绍,牛食百草,其中许多是草药,而牛胆则有消炎的功效,牛黄入药清火泻热众所周知。“牛瘪”既是一味独特的美食,还具有消炎解表、治疗炎症和感冒等功用。牛瘪汤放在烧炭的小炉子上煮了一段时间,味道已没那么难闻,偿了偿,味道还是不错的。席间还有禾花雨鱼、酸菜等侗族特色美食。
在主人家吊脚楼下泥土砌的火灶上,看到了一个黑色的圆形大木桶,非常好奇是用来做什么的?主人告诉我那是用来蒸酒的,分上下两层,蒸酒的时候下面一层放酒醅,上面一层放水,根据酒精的沸点比水的沸点低的原理,通过加热发酵好的酒醅,产生酒蒸汽,再通过冷却酒蒸汽将蒸汽转化为酒液。酒在侗族饮食中有极重要的位置。酒多以糯米酿成,家家都会自酿自烤。侗家好客,以酒为礼,以酒为乐,平时则以酒消除疲劳。侗家人以酒待客,以酒交友是传统的风情民俗,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酒文化。不同的场合,不同的酒宴,有不同的形式。比如敬酒表示主人对客人的敬意和欢迎。侗家敬酒,不是和客人一起喝,而端起自己的酒杯敬客人喝,表示对客人的敬意。一般情况下,主人对满桌客人,每人要敬一杯,特殊情况下也只敬为首的客人。反之,客人敬主人的酒也是如此。因为我第一次参加侗族宴席,起初对此十分不解。换杯酒是宴席上主人与客人,亲戚与朋友通过饮酒谈心,增进了解,增进感情的一种喝酒形式。宾主之间喝换杯酒以示敬意。宾主双方同时饮干对方的敬酒后,退回各自的酒杯,然后再干一杯,如此换了又退,退了又换,几道反复下来,直到双方满意为止。反之,客人也可主动约主人换酒。侗家的团圆酒别具特色。它不象一般喝团圆酒,由主人提议,满桌频频举杯,大家一饮而尽。而是由主人提议,满席端起酒杯,由右边往下传递到后者的口边,乙喝甲的,丙喝乙的,丁喝丙的……,如此下推。这时,主人要领呼:'大家来呀!'满桌合呼'饮呀!呜呼!'这样满桌同干,一饮而尽。
侗寨自制的糯米酒非常好喝,口味甜甜的,酒香怡人,平时不喝酒的我也忍不住喝了一杯。糯米酒的度数虽然不高,但后劲很大,在回去的路上,头开始隐隐作痛。
如果有来生 尘封未尽的缘
第二天的行程是去林溪乡的美俗村。从三江县城出发,在往程阳的路上,被告知前方道路塌方,我们只能绕道湖南省的通道侗族自治县,由此前往美俗村的路途比原来远了一倍多。好在弯弯曲曲的盘山公路一派风光无限,并不觉得无聊。眼里是层林尽染、风景如画的山峦和前方山下蜿蜒的山路,近旁的山坡偶尔看到一排排的茶田,呼吸里是草木的清香和山里略带潮湿的无比清新冷冽的空气。半山腰上遇到一池清澈的泉水,大家下车舀一瓢来喝,清甜的味道使原本郁闷的心情顿时开朗。
期间路过了陇城镇充满民族风情的集市,道路两旁是古旧的木质窗楞的两层小楼,带着侗族民族特色头巾的老妇人背着大竹筐在选购着什么,竹筐里的小孩也趴着妇人的肩膀探出头去看。路边有老人拿来自己编织的竹篮、簸箕、鱼篓摆在地上买。在距离此地20多公里的通道侗族自治县坪阳乡,有一群“再生人”,他们自称是通过投胎转世来到今世,并清楚地记得前世的经历。
坪阳乡位于通道的最南端,处在湖南、广西两省的交界处,一片外人很少涉足的神秘区域。“再生人”这种奇怪的说法在这个地方古已有之,当地将这一现象作为田野文化并进行了调查,也想解开这一谜团。前来作专题考察的中国科学院、社会科学院专家曾经在此下过这样的结论:再生人现象,不管你信不信,它都真实存在的,再生人的真实性,也许永远是个谜。
通道县的道路两旁每隔不远就看到一些斑驳古旧的侗族吊脚楼,掩映在草木深深里,“再生人”神奇的生命轮回现象更增添了此地神秘的色彩。细雨纷飞里我想起《烟花易冷》里的歌词:
繁华声遁入空门折煞了世人
梦偏冷辗转一生情债又几本
如你默认生死枯等
枯等一圈又一圈的年轮
浮图塔断了几层断了谁的魂
痛直奔一盏残灯倾塌的山门
容我再等历史转身
等酒香醇等你弹一曲古筝
雨纷纷旧故里草木深
我听闻你始终一个人
斑驳的城门盘踞着老树根
石板上回荡的是再等
雨纷纷旧故里草木深
我听闻你仍守着孤城
城郊牧笛声落在那座野村
缘份落地生根是我们
听青春迎来笑声羡煞许多人
那史册温柔不肯下笔都太很
烟花易冷人事易分
而你在问我是否还认真
千年后累世情深还有谁在等
而青史岂能不真魏书洛阳城
如你在跟前世过门
跟着红尘跟随我浪迹一生
歌词故事里那个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年轻时与恋人分离,后因战败在伽蓝寺被迫为僧、历经沧桑的老人,最后否能与等他一世最终死去的恋人在来生重逢呢?《尘封缘》里写到:月下承诺的那一则誓言 /从不曾改变/爱恨交织在心间/悲与痛苦苦纠缠/无悔纵横天地间/如若能生得尽欢/携手轮回中相伴/死已然无憾。我宁可相信生命是有轮回的,他们守候着千年的思念,天长地久永相伴,在前尘忆梦里痴缠,如果有来生,尘封未尽的缘。
陇镇集市
陇镇赶集的妇女
高友村侗寨
高友村侗寨
高友村侗寨
在美俗村体验原生态千年侗寨
到达美俗村已是下午,在这里才算是和神秘的千年侗寨有了第一次的亲密接触。美俗村依山傍水,侗寨人家依地形建造的吊脚楼坐落在群山环抱之中,寨边梯田层层,寨脚溪河长流,寨头村尾树木参天。侗寨的房屋建筑,一般是用杉树建造的木楼,有一至二层的小楼房,也有三到四层的大高楼。一般是楼上住人,楼下圈养牲畜或堆放草料杂物。我们被邀请到山坡上一户侗寨人家吃饭。他们家的吊脚楼新建不久,是一栋漂亮的三层小楼,像是童话里才有的小木,能住在一栋小木屋里,曾是我童年的梦想。
倚在回廊的栏杆上向外望去,山坡上错落有致分布着青瓦屋顶的古色古香的侗寨吊脚楼,不知哪一户人家正升起袅袅的炊烟,侗寨后面是红色枫叶和颜色深浅不一的绿树点缀的层林尽染的山峦,上方是烟灰色的天空,恍然间误以为是走进了如画的世外桃源里。《青花瓷》里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描写的就是这样的意境吧。
侗寨的冬天十分阴冷潮湿,人们闲时就喜欢围坐在火盆旁边取暖聊天。空气里弥漫着木炭燃烧时散发的木头的清香,火星偶尔噼啪的一声响,人们有一句没一句的拉着家长里短,那种感觉真是太温馨了,是城里人聚会吃饭时,都低头玩着自己的手机不能比的。之前有三江的同事说要是能在办公室放个火盆就好了,当时完全不能想象在写字楼的办公室放个火盆是什么情景,太异想天开了吧。当我坐在侗寨人家的火盆旁边,边烤火喝茶,边烤高秀特有的、特别香甜的紫心红薯时,也完全被征服了。还可以把脚搭在火盆四周的木架上,这样脚也可以烤得暖暖的了。我认为侗族人真是太聪明了,这个火盆才是高大上的设计。
宴席上我们吃到了极具侗族特色的酸鱼、酸肉、侗族鱼生、老虎鱼、黄金笋等美食。酸肉是侗族人家招待贵客时才拿出来的,有的要腌制一、两年,有的甚至腌制五到十年。还见到了村子里80高龄的花样芦笙舞继承人。芦笙舞是侗族的传统民间舞蹈。源于古代播种前祈求丰收、收获后感谢神灵赐予和祭祀祖先的仪式性舞蹈,舞蹈气氛热烈而欢快。
美俗村侗寨
美俗村侗寨
美俗村侗寨
美俗村侗寨
美俗村侗寨
美俗村侗寨
侗寨花样芦笙舞
侗族吃冬节
探访世界第一鼓楼——三江鼓楼
到三江的第二天,我一人去游览了位于县城月亮街的三江鼓楼。三江鼓楼高42.6米,共有60根柱头着地,占地面积600平方米。鼓楼共有27层瓦檐,除楼顶两层外,其余25层瓦面等距收分,层层紧缩,使楼面呈金字塔形,显得端庄平稳。每层檐角轻盈起翘,精巧的雕饰以及鲜艳的檐板彩绘,与庞大、粗犷的楼身形成鲜明对比。楼内四根杉木大柱直径都超过70厘米,树龄均在百年以上,这在鼓楼建筑史上是唯一的。鼓楼是侗族村寨的标志和灵魂。三江鼓楼是侗乡第一鼓楼,被誉为\"世界第一鼓楼\"。登上鼓楼的观礼台,三江全景尽收眼底。
侗族有三大国宝--鼓楼、花桥和大歌。在侗族历史上,凡有重大事宜商议,起款定约,抵御外来官兵骚扰,均击鼓以号召群众。由寨中\"头人\"登楼击鼓,咚咚鼓声响彻村寨山谷,就能迅速把人集中起来。无事是不能随便登楼击鼓的。鼓楼模仿杉树形状建造,在侗寨中属高层建筑,因为楼上置鼓得名,是侗族人民遇到重大事件击鼓聚众、议事的会堂,平时是村民社交娱乐和节日聚会的场所。侗族的文化与鼓楼密不可分,重大的活动都在鼓楼里举行,鼓楼是侗族文化的载体和精华,因此,侗族文化又叫鼓楼文化。
在三江鼓楼对面,是另一个极具侗族特色风格的建筑——侗乡鸟巢。因为每个角都有一只吉祥鸟,寓意千鸟归巢而得名。整个建筑高29米,直径88米,三楼有一副250多米的世界最长的侗族农民画。中国侗族首部大型风情实景音画演出《坐妹三江》每晚在这里隆重上演,此外,这里还有职业斗牛、饮食、民俗展示等。
在这里我吃到了正宗的侗族打油茶。打油茶是侗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习俗俗.一天之中,不分早晚,随时都可以制作.油茶待客更是侗族的重要礼俗。用来制作油茶的原料,主要是茶叶、大米花、酥黄豆、炒花生、猪下水、葱花、糯米饭等。侗家人喝油茶的规矩也非常有趣,在侗族地区无论到哪家,请你喝油茶,你不必讲客气,太客气了,是对主人的不尊敬。喝茶时,主人只给你一根筷子,如果你不想再喝时,就将这根筷子架到碗上,主人一看就明白,不会再斟下一碗.如果不是这样,主人就会陪你一直喝下去。
三江侗寨虽有已千年历史,在我眼里她依然像一个侗族少女,倚在斑驳古旧的吊脚楼回廊上,等着我们去一睹她的无限风情。
鼓岭情缘再续新篇
视频加载中...
“希望大家把鼓岭故事和鼓岭情缘传承下去、发扬光大,让中美人民友谊像鼓岭上的千年柳杉一样,茁壮成长,生生不息。”国家主席习近平28日向在福州举行的“鼓岭缘”中美民间友好论坛致贺信时强调。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跨越百年、再续新篇的鼓岭故事,成为习近平主席亲自推动中美民间友好交流的佳话,助力中美人民友谊薪火相传。
6月28日,福州小茉莉合唱团在2023“鼓岭缘”中美民间友好论坛上演唱《寻梦鼓岭》。
感人至深的鼓岭故事
“1992年,我邀请加德纳夫人访问鼓岭,帮助她完成了丈夫梦回故土的心愿。30多年过去了,‘鼓岭之友’和两国各界友好人士深入挖掘鼓岭历史,积极传播鼓岭文化,为加深中美两国人民相互了解和友好交流而不懈努力。”习近平主席在贺信中回忆这份“鼓岭缘”。
这是6月28日拍摄的福建省福州市晋安区鼓岭风光(无人机照片)。
鼓岭是福州市鼓山之北的知名避暑胜地,曾是大批在华外国侨民的消夏目的地,但这段过往在很长时间内尘封于历史之中。1992年,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读到报纸上的文章《啊,鼓岭!》后深受打动,特邀加州大学物理学教授密尔顿·加德纳的遗孀访问鼓岭,帮助她完成丈夫遗愿,鼓岭故事由此开始广为人知。
1901年,尚在襁褓之中的加德纳随父母来到福州,在此居住了十年,一家人每年夏季都生活在鼓岭。回到美国后的几十年间,加德纳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再回中国看一看,但令人惋惜的是,直到1986年去世,他都未能如愿。临终前,加德纳口中还一直喃喃念着“鼓岭”,对儿时故园充满眷念。
“鼓岭之友”成员、鼓岭历史文化研究者穆言灵说,习近平主席在30多年前邀请加德纳夫人访华的决定“深具智慧,富有远见”,鼓岭故事的传诵对促进美中人文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2012年,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访问美国,在美国友好团体举行的欢迎午宴上讲述了这段鼓岭故事。“我相信,像这样感人至深的故事,在中美两国人民中间还有很多很多。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中美两国人民的交流,厚植中美互利合作最坚实的民意基础。”真挚话语引发两国各界强烈反响,鼓岭故事走向国际舞台。
2016年,习近平主席和夫人彭丽媛复信美国林肯中学访华学生代表团,再次提及鼓岭故事,“正如你们在福州听到的‘鼓岭故事’所讲述的那样,中美两国人民友谊源远流长”。
“我十分感动。”习近平主席的老朋友、艾奥瓦州友好委员会董事会成员卢卡·贝隆在参加论坛时说,习近平主席如此关心并亲力亲为推动民间友好,将极大增进美中两国人民的友谊、理解和合作。
跨越山海的民间友好
习近平主席在贺信中提到多位“鼓岭之友”——拍摄了众多鼓岭照片、103岁高龄的林恩先生,留下“我热爱中国人民”遗言的福益华医生,把部分骨灰撒在闽江的穆蔼仁先生。
随着越来越多尘封的鼓岭往事掀开面纱,鼓岭故事的主人公由最初的加德纳家族,增加了柏龄威家族、穆蔼仁家族、柯志仁家族、蒲天寿家族等。
穆言灵这次在来华参加“鼓岭缘”中美民间友好论坛活动前,再次同记者一起赶到康涅狄格州南部小镇拜访林恩先生,给他带去了猪肉白菜馅的饺子。面颊清癯、白发苍髯的百岁老人忆起鼓岭的童年生活,自然切换到一口流利的福州话,眼里闪动着生动光芒。
林恩是柏龄威最小的儿子,出生在福州。他年少时用柯达相机拍摄了鼓岭老街、商店以及孩子们玩耍等场景。老人家中至今珍藏着几本厚厚的相册。
美国康涅狄格州南部小镇,林恩在家里向记者展示他年少时拍摄的鼓岭照片。
穆言灵的公公穆蔼仁曾在福州任教,后来又作为美国“飞虎队”成员支援中国抗战,战后留在福建协和大学教授英语十余年。他的小儿子穆彼得就出生在福州。2015年,穆彼得、穆言灵夫妇来到福州,按父亲遗愿将其部分骨灰撒入闽江。
正是那次鼓岭行之后,他们四处奔走,开启了对鼓岭历史文化的探寻。建网站、查阅档案资料、与中国学者深入合作,这对夫妇做了大量工作,发掘收集鼓岭相关文字资料、图片和实物超1000件(套),并找到了更多“鼓岭之友”,更多鼓岭故事走出历史的尘封,走进人们的视野。
2018年10月,“鼓岭之友”穆言灵在福州三山陵园的抗日志士纪念墙前缅怀她的公公穆蔼仁。(鼓岭管委会供图)
蒲天寿曾任福州协和医院院长,四个子女都在福州生活过,二女儿蒲美珠2017年用流利的福州话朗诵歌谣的视频深受网友热捧。福益华医生在福建邵武工作了40年,为当地培养了多名药剂师。
每一个鼓岭故事情节各有不同,但共同承载着这些美国友人与中国人民之间的深厚友谊。柯志仁外孙女毕乐华在论坛上动情地说,中国是她祖父母挚爱的家,是她父辈们成长的地方,她如今来到这里,也爱上了中国和中国人民。
生生不息的友谊之树
“‘鼓岭之友’的经历再次证明,中美两国人民完全可以跨越制度、文化、语言的差异,建立起深厚的友谊。”习近平主席在贺信中强调。
鼓岭故事有着跨越时代和地域的生命力。继续发掘研究这份历史文化遗产,向中外民众讲好鼓岭故事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都是这份遗产的继承者。”穆言灵说,鼓岭故事向人们证明了,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人们可以求同存异,友好情谊可以代代传承。
习近平主席在贺信中提到的“千年柳杉”正是鼓岭情缘传承的见证。
李·加德纳是加德纳先生的侄孙。这次重回鼓岭,他讲述了三个“树的故事”:上世纪初,儿时的加德纳先生常和小伙伴一起爬上鼓岭的这棵千年“柳杉王”玩耍;1992年,加德纳夫人结束对鼓岭的访问时,特意带走了一块树皮;2018年,李和哥哥来鼓岭时特意合抱了这棵老树,追忆家族的“鼓岭之根”。
6月27日,“鼓岭之友”部分成员和中美各界人士在福州南后街三坊七巷参观访问。
蒲天寿家族的鼓岭故事同样续写了新的篇章。这是家族年轻一代凯蒂·巴伯第一次来中国。她一路上被众多鼓岭故事深深吸引,被中国人民的热情友好打动。“以前总是听长辈讲他们的故事,我亲自来鼓岭看一看就有了自己的故事,我会在心中铭记这些故事,并讲给我的下一代听。”巴伯说。
“和平、友谊和爱”是“鼓岭之友”浓缩提炼的鼓岭精神。一个又一个鲜活可亲的人,一件又一件温暖动人的事,架设起一座又一座心灵的桥,拉近了中美两国人民的距离。正如卢卡·贝隆所说,美中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是真实可感的,也是坚实深厚的。
国与国关系发展的根基在于两国人民。习近平主席亲自讲述和续写的鼓岭故事,为中美民间友好交往凝聚人心,厚植根基。愿中美人民友谊之树枝繁叶茂,生生不息!
总监制:袁炳忠
策划:倪四义 班玮 徐兴堂 江时强
监制:冯俊扬 韩墨
统筹:闫珺岩 涂洪长 孙浩
记者:乔继红 杨士龙 颜亮 李慧颖 宓盈婷
视频:王沛 林凯 陈旺 胡友松
摄影:魏培全 姜克红 刘杰
编辑:韩梁 赵嫣 孙浩 张远 徐晓蕾 王申
视觉:洋葱画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