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八字

苍龙七宿的秘密是什么(苍龙七宿)

苍龙七宿的秘密是什么(苍龙七宿)

重阳节起源与东方苍龙有关?“苍龙七宿”的故事!上古神话那些事

01

重阳节是一个发源极其古老,而又带有浓厚华夏原始色彩的节日,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几万年前的太古时期。

重阳登高

而且很多人不一定知道的是,重阳节还与我们华夏民族所崇拜的,最重要的神话图腾-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那么这个古老节日的来历究竟是怎样的呢,咱们今天的视频就来掰扯掰扯重阳的远古故事。

东方天空中的苍龙

02

看过《天龙八部》朋友们一定对金庸笔下的乔峰并不陌生,这位仗义刚直的大侠凭借着丐帮的镇帮神功降龙十八掌,称雄武林打遍天下无敌手。

乔峰

在小说中,乃天下至刚至强掌法的降龙十八掌,是外家武学中的巅峰绝技,一共有十八个掌法招式。

虽然小说里的武功内容是虚构的,但是出自精通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金庸先生笔下的这套掌法,其中的内容却是大有出处。

降龙十八掌

第一式亢龙有悔、第二式飞龙在天、第三式见龙在田、第五式潜龙勿用、第九式或跃在渊,这几个招式大家应该都很熟悉,它们都来自于《易经》中的乾卦六龙。而《易经》乾卦中的“龙”,其实比易经本身来得更加古老,指的是东方天空中的一条“天龙”——苍龙七宿xiu。

古代星图

我们远古的先人们,很早就开始仰望星空,通过观察夜空中群星的运动规律,来探索时间运行的奥秘。经过漫长的摸索和总结之后,他们把太阳运行的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二十八组,并且把它们想象成为太阳和月亮栖宿xisu的场所,所以把它们称为二十八宿。

又根据东南西北四方,以七宿为一象,分成为“四象”,也就是我们现在非常熟悉的: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而东方的苍龙七宿xiu,则是最早起源影响最为深远的一象。

苍龙的七宿分别是:“角、亢、氐di、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了一个完整的龙形星象。其中角宿代表龙角,亢宿代表龙的咽喉,氐宿代表龙爪,房宿代表龙腹,心宿代表龙的心脏,尾宿和箕宿代表龙的尾巴。

远古先人们通过观测苍龙七宿的出没周期,来规划一年的农作时间。农历二月初农耕开始的时候,苍龙七宿在东方夜空中开始慢慢上升,最先露出的是明亮的龙首,角宿;夏天作物生长,苍龙七宿高悬于南方的夜空;而到了秋天,庄稼丰收,苍龙七宿也开始在西方下落;冬天万物归藏,这条巨龙则会消失在夜空,隐匿在地平线以下。

在前面提到的《易经》乾卦中,更为形象和详细地描绘了这条东方的巨龙,从初春到入冬在夜空中遨游一圈的完整过程:

初九所说的“潜龙勿用”,是苍龙七宿尚在地平线以下伏沉未出。九二的“见龙在田”,即黄昏时苍龙七宿中的角宿与天田星一起初现东方。“终日乾乾”指苍龙七宿从东方缓缓地升起。“或跃在渊”为苍龙七宿跃出地平,尽现于东南方的银河附近。“飞龙在天”,即苍龙横亘于南方中天。“亢龙有悔”为苍龙开始向西下落。而“群龙无首”,即指龙首的角宿落入西方伏沉不见。

在东方苍龙的七宿中,又以心宿最为重要,被称为龙心。我们现在重阳节的起源就与这颗龙心,有着密切的关系

夜空中最红的星

03

心宿的形状很简单,它由3颗星组成,中间是亮度最高红色的心宿二,也被称为“大火”,大火的两边各有一颗稍暗的星。

心宿

暮春时节的东南方天空,一颗火红的亮星悄悄升起,到了盛夏的傍晚时分,它已经挂在正南方的夜空中了,那就是“大火”。中秋之后,大火星则在入夜后缓缓向西南落下,这就是《诗经》中所谓的“七月流火”。找到了大火星,我们便找到了东方苍龙的第五宿,即苍龙的心脏——心宿。

《史记-天官书》中也说:东宫苍龙……心为明堂,大星天王,前後星子属。

意思是说心宿这3颗星,中间的大火为天王,西边的心宿一是太子,东边的心宿三是庶子。可见“大火”在心宿中的地位最高,可谓是“龙心之心”。

如果用现代天文学来描述这颗龙心之心,心宿二是一颗著名的红超巨星,能放出火红色的光亮,是全天第十五亮星,同时也是夏天南方夜空中最亮的星。

“大火”并不是火星,不过它和火星却是全星空最红的两个天体(口误)。火星,因为荧荧似火,古人称它为“荧惑”。在古代荧惑是不祥的征兆,如果它在“大火”附近徘徊不去,被认为是天帝释放的最凶险的征兆,而且通常与人间的统治者相关,被称为“荧惑守心”。

西方天蝎座

非常有意思的是,在西方世界心宿二写作Antares(安达瑞斯),如果把这个单词拆开,就会发现它由两个词根组成,前面的Ant是对抗、相反的意思,而后面的Ares是希腊神话中的战神阿瑞斯,罗马人称之为玛尔斯(Mars),也就是火星的意思。

所以所谓的“安达瑞斯”,其实也就是对抗火星的意思,这与我们古代的“荧惑守心”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另外“大火”在西方的星座体系中属于天蝎座,它在我们的星空神话中属于“龙心之心”,而在西方星座中它也是天蝎座的心脏。

米罗

风靡一时的动画片《圣斗士星矢》中,天蝎座黄金圣斗士米罗的绝技招数,天蝎的第十三枚毒针“安达瑞斯”,其实指的就是“大火”星的西方名称。这个绝招的最大特点,也无疑就是“大火”所释放出无比强烈的红光了。

那么问题又来了,这颗夜空中最亮的 “大火”星,又怎么会与现在的重阳节产生关系呢?

龙心的祭祀

04

因为“大火”的超强亮度,它成了夏季夜空中最容易被远古先人们观测到的恒星,曾有很长一段时间它被作为农耕生产和生活的纪时根据。大火昏起东方之时,被认为是一年的开始;等到大火西流,则预示着寒冬即将来临。此外如大火晨昏中天、火伏、晨见,也都被作为从事相应农事活动的时间坐标。

苍龙七宿

《夏小正》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记录农事的历书,据推测可能产生于大禹治水后的夏朝,它保存了古代中国的天文历法知识。其中说到:初昏大火中……九月内火

这都是通过观测“龙心之心”在夜空的位置,来指导农耕的记载。

我们常常会说“日月星辰”,“日月星”古人称其为三光,我们都很熟悉了。那么“辰”又是什么呢?“辰”字的最原始含义,是指一种用于除草和翻土的农具,是农耕文化的代表性符号。而远古的先人们感激夜空中为他们指导农时最重要的恒星,并把“辰”这个农耕的代表符号献给它们。

《春秋公羊传》中说:“大辰者何?大火也。大火为大辰,伐为大辰,北辰亦为大辰。”

在历史上,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先人们使用不同的恒星作为辰,大火、参宿、北极星都曾经被作为大辰。但从更早的《夏小正》中我们知道,当时人们普遍将大火星称为大辰,而其他恒星并不能享用这个称呼,即使是如雷贯耳的北极星也只能屈尊被称为“北辰”。

“大辰”对于远古先人们来说,就仿佛是夜空这块巨大表盘上的时针,也正因为如此“辰”字后来就与时间产生了密切联系,比如时辰、生辰、辰光等词汇都与时间有关,并穿越了成千上万年的时间流传至今。

东方苍龙的“龙心之心”被称为“大辰”,我们现在应该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龙也被称为“辰龙”了吧。

重阳节其实就是起源于远古先人们对“龙心之心”的祭祀活动。

“大火”作为古代季节星宿的标志,当人们观测到“大火”星在东方出现,就把这一天规定为黄淮流域春耕季节的开始。每年初春黄昏的东方地平线上, “大火”明亮的红色光芒向我们的祖先宣告春天的来临。为了感谢“大火”为人们报春催耕,先人们年年在彼时祭祀这颗星辰,是谓迎接“大火”的春祭。

大火星

“大火”在秋季九月开始隐退,《夏小正》里称其为「九月内火」。大火星的退隐,意味着漫漫长冬的到来,因此在「九月内火」到来时,就如同其出现催耕时要有迎火仪式那样,远古先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这就是现在重阳节的古老起源。

农历九月初时,因为我们纬度的缘故,大火星的位置会比较接近南方的地平线,在海拔低的地方会逐渐观测不到。因此人们会在“大火”即将离开的最后几天,随着祭司“火正”爬山登高,在夜晚进行隆重的送“大火”仪式,期盼大火来年初春再次回来。这也是九月初九登高习俗的远古由来。

日晷

后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以观测“大火”运行为主要内容的“火历”,开始无法满足古代先人们对农耕历法的需求,逐渐被新的历法所替代,但是祭祀“大火”的部分习俗却仍旧被保留了下来。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九月正好是丰收的时节,古老的祭礼由祭祀“大火”星变成了祭天、祭祖的盛大活动。

《吕氏春秋·季秋纪》中说:“(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chì]。是日也,大飨[xiǎng]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

举行祭祀的同时还会举行大型的饮宴活动,这也是由先秦时庆丰收的宴会发展来的。从此除了登高之外,九月初九拜天祭祖以及求长寿、饮宴等,逐渐构成了重阳节的基本内容。

重阳得名于古籍《易经》中的“阳爻[yáo]为九”,起源自远古,定型于先秦,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发展完善于明清。然而究其根源,是来自于远古先人们对于天文星象的观察。

清代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里说:

“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天’,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shù]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

在古时候,普罗大众所具有的天文知识,早已经超乎我们这些只会翻看手机日历的现代人的想象,而远古先人们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观察夜间那浩瀚的夜空,谁也无法说清楚。

西水坡遗址

1987年5月,在河南濮阳西水坡发现了大规模的古墓葬群,其中的四十五号墓最为引人注意。墓主人的东西两侧分别摆着蚌[bàng]塑的龙和虎的图形,经过测定它们距今已经约有6400多年。其中蚌塑龙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时间最早、体型最大、形态最逼真的实体龙形象。

蚌塑龙

天文学家伊世同先生,在研究了西水坡北斗龙虎星象图后发现,它们反映的星象和两万五千年前的星象是相同的。因此他在著作《神农与大火》中说,古人在天文方面奉祀大火星,距今约在12000~25000年。

2002年,在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发现了极其罕见的夏绿松石龙。夏绿松石龙体量巨大,制作精美,它的用途至今仍旧是一个未解的谜团。

不过如果将夏绿松石龙与天上的苍龙七宿星图进行一下对比,我们会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惊人的一致性。那么夏绿松石龙会不会就是远古先人,将苍龙七宿具象化的产物,而松石龙腰间的那颗铃铛,会不会代表的就是那颗“龙心之心”——“大火”星呢?

关于重阳节,如果您还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和习俗,请在视频下方评论留言告诉我们。以上就是今天视频的全部内容,我是只说自己观点的大脸怪,谢谢您的观看,再见!

重阳节起源与东方苍龙有关?“苍龙七宿”的故事!上古神话那些事

01

重阳节是一个发源极其古老,而又带有浓厚华夏原始色彩的节日,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几万年前的太古时期。

重阳登高

而且很多人不一定知道的是,重阳节还与我们华夏民族所崇拜的,最重要的神话图腾-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那么这个古老节日的来历究竟是怎样的呢,咱们今天的视频就来掰扯掰扯重阳的远古故事。

东方天空中的苍龙

02

看过《天龙八部》朋友们一定对金庸笔下的乔峰并不陌生,这位仗义刚直的大侠凭借着丐帮的镇帮神功降龙十八掌,称雄武林打遍天下无敌手。

乔峰

在小说中,乃天下至刚至强掌法的降龙十八掌,是外家武学中的巅峰绝技,一共有十八个掌法招式。

虽然小说里的武功内容是虚构的,但是出自精通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金庸先生笔下的这套掌法,其中的内容却是大有出处。

降龙十八掌

第一式亢龙有悔、第二式飞龙在天、第三式见龙在田、第五式潜龙勿用、第九式或跃在渊,这几个招式大家应该都很熟悉,它们都来自于《易经》中的乾卦六龙。而《易经》乾卦中的“龙”,其实比易经本身来得更加古老,指的是东方天空中的一条“天龙”——苍龙七宿xiu。

古代星图

我们远古的先人们,很早就开始仰望星空,通过观察夜空中群星的运动规律,来探索时间运行的奥秘。经过漫长的摸索和总结之后,他们把太阳运行的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二十八组,并且把它们想象成为太阳和月亮栖宿xisu的场所,所以把它们称为二十八宿。

又根据东南西北四方,以七宿为一象,分成为“四象”,也就是我们现在非常熟悉的: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而东方的苍龙七宿xiu,则是最早起源影响最为深远的一象。

苍龙的七宿分别是:“角、亢、氐di、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了一个完整的龙形星象。其中角宿代表龙角,亢宿代表龙的咽喉,氐宿代表龙爪,房宿代表龙腹,心宿代表龙的心脏,尾宿和箕宿代表龙的尾巴。

远古先人们通过观测苍龙七宿的出没周期,来规划一年的农作时间。农历二月初农耕开始的时候,苍龙七宿在东方夜空中开始慢慢上升,最先露出的是明亮的龙首,角宿;夏天作物生长,苍龙七宿高悬于南方的夜空;而到了秋天,庄稼丰收,苍龙七宿也开始在西方下落;冬天万物归藏,这条巨龙则会消失在夜空,隐匿在地平线以下。

在前面提到的《易经》乾卦中,更为形象和详细地描绘了这条东方的巨龙,从初春到入冬在夜空中遨游一圈的完整过程:

初九所说的“潜龙勿用”,是苍龙七宿尚在地平线以下伏沉未出。九二的“见龙在田”,即黄昏时苍龙七宿中的角宿与天田星一起初现东方。“终日乾乾”指苍龙七宿从东方缓缓地升起。“或跃在渊”为苍龙七宿跃出地平,尽现于东南方的银河附近。“飞龙在天”,即苍龙横亘于南方中天。“亢龙有悔”为苍龙开始向西下落。而“群龙无首”,即指龙首的角宿落入西方伏沉不见。

在东方苍龙的七宿中,又以心宿最为重要,被称为龙心。我们现在重阳节的起源就与这颗龙心,有着密切的关系

夜空中最红的星

03

心宿的形状很简单,它由3颗星组成,中间是亮度最高红色的心宿二,也被称为“大火”,大火的两边各有一颗稍暗的星。

心宿

暮春时节的东南方天空,一颗火红的亮星悄悄升起,到了盛夏的傍晚时分,它已经挂在正南方的夜空中了,那就是“大火”。中秋之后,大火星则在入夜后缓缓向西南落下,这就是《诗经》中所谓的“七月流火”。找到了大火星,我们便找到了东方苍龙的第五宿,即苍龙的心脏——心宿。

《史记-天官书》中也说:东宫苍龙……心为明堂,大星天王,前後星子属。

意思是说心宿这3颗星,中间的大火为天王,西边的心宿一是太子,东边的心宿三是庶子。可见“大火”在心宿中的地位最高,可谓是“龙心之心”。

如果用现代天文学来描述这颗龙心之心,心宿二是一颗著名的红超巨星,能放出火红色的光亮,是全天第十五亮星,同时也是夏天南方夜空中最亮的星。

“大火”并不是火星,不过它和火星却是全星空最红的两个天体(口误)。火星,因为荧荧似火,古人称它为“荧惑”。在古代荧惑是不祥的征兆,如果它在“大火”附近徘徊不去,被认为是天帝释放的最凶险的征兆,而且通常与人间的统治者相关,被称为“荧惑守心”。

西方天蝎座

非常有意思的是,在西方世界心宿二写作Antares(安达瑞斯),如果把这个单词拆开,就会发现它由两个词根组成,前面的Ant是对抗、相反的意思,而后面的Ares是希腊神话中的战神阿瑞斯,罗马人称之为玛尔斯(Mars),也就是火星的意思。

所以所谓的“安达瑞斯”,其实也就是对抗火星的意思,这与我们古代的“荧惑守心”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另外“大火”在西方的星座体系中属于天蝎座,它在我们的星空神话中属于“龙心之心”,而在西方星座中它也是天蝎座的心脏。

米罗

风靡一时的动画片《圣斗士星矢》中,天蝎座黄金圣斗士米罗的绝技招数,天蝎的第十三枚毒针“安达瑞斯”,其实指的就是“大火”星的西方名称。这个绝招的最大特点,也无疑就是“大火”所释放出无比强烈的红光了。

那么问题又来了,这颗夜空中最亮的 “大火”星,又怎么会与现在的重阳节产生关系呢?

龙心的祭祀

04

因为“大火”的超强亮度,它成了夏季夜空中最容易被远古先人们观测到的恒星,曾有很长一段时间它被作为农耕生产和生活的纪时根据。大火昏起东方之时,被认为是一年的开始;等到大火西流,则预示着寒冬即将来临。此外如大火晨昏中天、火伏、晨见,也都被作为从事相应农事活动的时间坐标。

苍龙七宿

《夏小正》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记录农事的历书,据推测可能产生于大禹治水后的夏朝,它保存了古代中国的天文历法知识。其中说到:初昏大火中……九月内火

这都是通过观测“龙心之心”在夜空的位置,来指导农耕的记载。

我们常常会说“日月星辰”,“日月星”古人称其为三光,我们都很熟悉了。那么“辰”又是什么呢?“辰”字的最原始含义,是指一种用于除草和翻土的农具,是农耕文化的代表性符号。而远古的先人们感激夜空中为他们指导农时最重要的恒星,并把“辰”这个农耕的代表符号献给它们。

《春秋公羊传》中说:“大辰者何?大火也。大火为大辰,伐为大辰,北辰亦为大辰。”

在历史上,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先人们使用不同的恒星作为辰,大火、参宿、北极星都曾经被作为大辰。但从更早的《夏小正》中我们知道,当时人们普遍将大火星称为大辰,而其他恒星并不能享用这个称呼,即使是如雷贯耳的北极星也只能屈尊被称为“北辰”。

“大辰”对于远古先人们来说,就仿佛是夜空这块巨大表盘上的时针,也正因为如此“辰”字后来就与时间产生了密切联系,比如时辰、生辰、辰光等词汇都与时间有关,并穿越了成千上万年的时间流传至今。

东方苍龙的“龙心之心”被称为“大辰”,我们现在应该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龙也被称为“辰龙”了吧。

重阳节其实就是起源于远古先人们对“龙心之心”的祭祀活动。

“大火”作为古代季节星宿的标志,当人们观测到“大火”星在东方出现,就把这一天规定为黄淮流域春耕季节的开始。每年初春黄昏的东方地平线上, “大火”明亮的红色光芒向我们的祖先宣告春天的来临。为了感谢“大火”为人们报春催耕,先人们年年在彼时祭祀这颗星辰,是谓迎接“大火”的春祭。

大火星

“大火”在秋季九月开始隐退,《夏小正》里称其为「九月内火」。大火星的退隐,意味着漫漫长冬的到来,因此在「九月内火」到来时,就如同其出现催耕时要有迎火仪式那样,远古先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这就是现在重阳节的古老起源。

农历九月初时,因为我们纬度的缘故,大火星的位置会比较接近南方的地平线,在海拔低的地方会逐渐观测不到。因此人们会在“大火”即将离开的最后几天,随着祭司“火正”爬山登高,在夜晚进行隆重的送“大火”仪式,期盼大火来年初春再次回来。这也是九月初九登高习俗的远古由来。

日晷

后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以观测“大火”运行为主要内容的“火历”,开始无法满足古代先人们对农耕历法的需求,逐渐被新的历法所替代,但是祭祀“大火”的部分习俗却仍旧被保留了下来。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九月正好是丰收的时节,古老的祭礼由祭祀“大火”星变成了祭天、祭祖的盛大活动。

《吕氏春秋·季秋纪》中说:“(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chì]。是日也,大飨[xiǎng]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

举行祭祀的同时还会举行大型的饮宴活动,这也是由先秦时庆丰收的宴会发展来的。从此除了登高之外,九月初九拜天祭祖以及求长寿、饮宴等,逐渐构成了重阳节的基本内容。

重阳得名于古籍《易经》中的“阳爻[yáo]为九”,起源自远古,定型于先秦,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发展完善于明清。然而究其根源,是来自于远古先人们对于天文星象的观察。

清代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里说:

“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天’,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shù]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

在古时候,普罗大众所具有的天文知识,早已经超乎我们这些只会翻看手机日历的现代人的想象,而远古先人们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观察夜间那浩瀚的夜空,谁也无法说清楚。

西水坡遗址

1987年5月,在河南濮阳西水坡发现了大规模的古墓葬群,其中的四十五号墓最为引人注意。墓主人的东西两侧分别摆着蚌[bàng]塑的龙和虎的图形,经过测定它们距今已经约有6400多年。其中蚌塑龙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时间最早、体型最大、形态最逼真的实体龙形象。

蚌塑龙

天文学家伊世同先生,在研究了西水坡北斗龙虎星象图后发现,它们反映的星象和两万五千年前的星象是相同的。因此他在著作《神农与大火》中说,古人在天文方面奉祀大火星,距今约在12000~25000年。

2002年,在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发现了极其罕见的夏绿松石龙。夏绿松石龙体量巨大,制作精美,它的用途至今仍旧是一个未解的谜团。

不过如果将夏绿松石龙与天上的苍龙七宿星图进行一下对比,我们会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惊人的一致性。那么夏绿松石龙会不会就是远古先人,将苍龙七宿具象化的产物,而松石龙腰间的那颗铃铛,会不会代表的就是那颗“龙心之心”——“大火”星呢?

关于重阳节,如果您还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和习俗,请在视频下方评论留言告诉我们。以上就是今天视频的全部内容,我是只说自己观点的大脸怪,谢谢您的观看,再见!

秦时明月,苍龙七宿的真正秘密到底是什么?

秦时明月的剧情一直被一条主线贯穿,那就是青龙计划和苍龙七宿。青龙计划我们已经基本知晓,乃是由各门派大佬协议的一个刺秦计划。这其中包括燕太子丹派出的刺客荆轲,墨家、农家等一些大门派的核心思想。墨家的核心思想并非是传说中的兼爱非攻,而是推翻秦国暴政,刺杀嬴政。那么与之一起的苍龙七宿究竟是什么呢?江湖上一直流传着三种说法,而阳宝君一直认为都不太准确,直到今天的天行九歌,韩非与卫庄的对话才逐渐让这个神秘事物浮出水面。

有人说苍龙七宿是阴阳家的超级阴阳术,释放出来有足以瓦解千军万马的强大力量。其实这一点是很有可能的,阴阳家在整个秦时明月之中都非常神秘,阴阳术更是变幻莫测,让人捉摸不透。虽然阴阳家依附于帝国,但是很明显这只不过是他们的权宜之计,阴阳家的狼子野心恐怕比想象中要可怕的多。东皇太一到现在为止还没有露出真面目,阳宝君认为这个家伙一旦出场肯定是帝国发生超大变革的时候,极有可能实在嬴政东巡死掉的时候。嬴政活着的时候阴阳家很忌惮这个非人的存在,嬴政一旦死掉之后,帝国将再无人能镇守龙脉,到时候哪怕帝国有再多的军队,群龙无首,在超级阴阳术面前都不过是蝼蚁般的存在,杀一个是杀,杀千万也是杀。所以苍龙七宿作为阴阳术的说法是比较靠谱的。

当然苍龙七宿也有可能是高深莫测的武功,不过个人认为这个不太靠谱,因为在秦时明月中比嬴政厉害的高手太多了,就算强如盖聂大叔也不过是单挑三百个秦兵的能力。在成千上万的军队面前,一个人的武功就算再高也根本没有用,黄金火骑兵一波冲锋就能把你带走,根本不和你讲道理。所以这么看的话苍龙七宿是神秘武功这一说是不成立的。

也有人说苍龙七宿是帝国的龙脉所在,破掉苍龙七宿帝国将自动瓦解,站在传奇的故事上来说这一点是非常合理的,但是秦时明月并非传奇神话,而是以历史为主线,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做一些艺术加工。如果说苍龙七宿是龙脉的话,那只要毁灭了苍龙七宿秦国也就不存在了,而历史上秦国覆灭的最主要原因还是因为除了嬴政没有任何一个人能驾驭的了这个庞大的国家,他一死秦国自然土崩瓦解。

阳宝君觉得苍龙七宿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大到什么程度呢?大到可以筑起一只超越秦国铁骑的军队。要知道,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聚敛天下之财,没收天下兵刃。在当时的情况下如果想要起兵反抗秦国,有两种办法,一是富可敌国,招兵买马;二是百姓不甘压迫,揭竿而起,拿着木头棒子,用人头换掉秦国的铜墙铁壁。第二种大家都知道,后来胜七就是干这事儿的,和他的好兄弟吴广打响了反抗秦国的第一战,而苍龙七宿的秘密可能就是背后财团的巨大支柱。

不过话说回来,不论苍龙七宿是什么,最终都会促使帝国覆灭,胜七会站出来,少羽会站出来,而刘季也会站出来。历史的车轮不会因为一个苍龙七宿的秘密而停滞不前,可能这一切都如楚南公所言:天意而已。

作者:简单资讯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57038f27cb62来源:简书

庖牺(páo xī)居先天八卦巽卦 对位天上二十八宿匏瓜(páo guā)

作者|亚布

我一直在说:“山海经是易象之书,内含八卦九宫”;“天人合一萌发了华夏历史,华夏历史写在天上”;“华夏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易学发展史”;“华夏历史因易而生,非易不能解华夏”;“《山海经》蕴藏三易之法,上古帝王以卦位王天下”;“欲读山海经。且看天上星。”说了一大堆,就是呼吁中国历史学者要把眼睛看向星空,看向天、看向地、看向我们自己的人文历史。

中国古籍记载的华夏历史,处处指向星空,指向神治时期的天人合一。那些洋酒喝多了的公知们,醒醒吧,不要凭着神的子孙不做,非要去做猿猴的子孙!搞什么弱肉强食,适者生存。

我们先看先天八卦图。看图一:

图一 伏羲先天八卦图

庖牺(páo xī)不用解释,就是伏羲。伏羲风姓,由他出生于风伯世家,以职业为姓。

风伯是做什么的呢?是观测信风历法的。在千古奇书《山海经》里,明确记载上古华夏有三种历法:伏羲女娲家族的信风历;羲和家族的太阳历;常羲家族的月亮历。(详见拙作《左祖右社与阳城》和《山海经鉴》)

伏羲之所以是风伯,不是靠他自己干工作干上去的,而是世袭他父亲拒燧皇的爵位。“拒燧皇”,也就是其它典籍所说的“雷泽大人”。《周礼注疏》记载:“拒燧皇,谓人皇,在伏羲前,风姓,始王天下者。”其中细节,我暂不多说,今天主要说“庖牺(páo xī)居先天八卦巽卦,对位天上二十八宿匏瓜(páo guā)。”

刚才说了庖牺(páo xī),现在再说匏瓜(páo guā):

《史記·天官书》说:“匏瓜,一名天鸡,在河鼓东,抱瓜明,则岁大熟也。”

“天鸡”,又是天上哪个星宿?按《观象玩占》说:“箕四星,一日风星,一曰狐星,一日天鸡。”又按《昏书·天文志·天文经星》说:“箕四星,亦后宫妃后之府。亦日天津,一日天鸡,主八风。”

原来这个“主八风”的“天鸡”竟然是东方苍龙七宿的“箕宿”。注意“主八风”,伏羲制八卦,分一年360天为“八风”,每风45天。而东方苍龙,本身就是春帝伏羲(庖牺)的象位。见图二。

看图一,伏羲在人间的官职是风伯,卦位在东北;

看图二,伏羲在天上的星宿是箕宿,卦位在东北;

东北对东北,天人合一没有?十分合,必须合,不合就不是华夏天人合一历史。

图二 四象图

傻瓜都看得出:天上星盘东北方箕宿(图二),对应伏羲先天八卦巽卦(图一)。所以说:“庖牺(páo xī)居先天八卦巽卦,对位天上二十八宿匏瓜(páo guā)”,完全正确,天地人,三才合一。

或许有读者会问,伏羲(庖牺)为什么在天上就成了“天鸡”了呢?这个问题简单,答案在《山海经》里。

《山海经》说:“有鸟焉,其状如雄鸡而人面,名曰凫徯,其名自叫也,见则有兵。”这是《山海经》记载的伏羲另一个图腾,“有鸟焉,其状如雄鸡而人面,名曰凫徯,。”“凫徯”也就是“伏羲”,听音,不要太看重文字。上古无字,文字只是载体。无论是佛家还是道家,都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这叫明心见性。“凫徯”是少昊氏尊奉伏羲的图腾。当然了,我们现代人所熟知的则是,伏羲是蛇图腾。可以说,在我之前,在老子之后,绝对没有人知道“天鸡”是伏羲的另一个图腾。

抒写华夏历史的史官,主要有伏羲的两支后裔组成,一个支系是蛇图腾的少典氏,另一个支系是鸟图腾的少昊氏。少典氏是蛇图腾,供奉伏羲族徽为蛇身人面,名伏羲;少昊氏是鸟图腾,供奉伏羲族徽为鸡身人面,名凫徯。本文的“凫徯”,或曰“天鸡”,正是伏羲的鸟图腾,族徽形状像雄健的公鸡,长着人脸。

人说《山海经》中无伏羲,我说《山海经》处处言伏羲。《山海经》通篇所记载的太昊、帝俊,笔墨之多,世系之详尽,就连炎帝和黄帝都只能望其项背,在华夏历史之上,功盖炎黄的人,除了伏羲还会有谁?庖牺、凫徯、太昊、帝俊原本都是一个人,就是伏羲。《山海经》最初是少典氏记载的典籍,曾经使用“太典”来称呼伏羲,就像我们在家谱上写“太祖”一样,不用写明“太祖”的名字,但我们都知道他是谁。殷商史官接过《山海经》以后,在从夏朝哈拉帕文字转写殷商甲骨文的时候,才改“太典”为“太昊”,这是因为殷商人以玄鸟为图腾,便奉鸟图腾“凫徯”。

老子在《道德经》里说:“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大概意思是说:“把握了上古历史规律,就可以驾驭当代历史。能够了解悟透上古历史的开端,这就叫做认识“道”的规律。”

因此要考证上古华夏历史,离开阴阳五行,八卦九宫,天人合一,这些看似“封建迷信”的东西,那肯定玩不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