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吉日

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交)

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交)

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阳的特性

一.阴阳的普遍性:阴阳是自然界的根本规律。

二.阴阳的关联性:只有相互关联的一对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才能用阴阳来说。

三.阴阳的相对性

1.属阴属阳是相对比较而言。

2阴阳无限可分(阴阳的可分性)

3.阴阳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四.阴阳的无限可分性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阴阳的对立制约

1.对立制约: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排斥、相互制约和相互斗争。

如:春夏--温热--阳气上升,制约寒凉之气

秋冬一一寒凉一一阴气上升,制约温热之气

2.阴阳双方对立是绝对的

3.阴阳既是对立又是统一的:阴平阳秘

二.阴阳的互根互用

1.互根:相互依存 互为根本

互用:相互资生 相互助长

阴依存于阳,阳依存于阴,双方均以对方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

2.互相互用的表现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三.阴阳交感与互藏

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

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

即阴中涵阳,阳中涵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四.阴阳的消长平衡

1.概念:是指阴阳在不断地消长运动中维持相对的 平衡状态。

2.导致消长的原因:阴阳对立、阴阳互根。

3.阴阳消长的形式:阳消阴长、阴消阳长。

此长彼消 热盛伤阴,寒盛伤阳

此消彼长 阴虚火旺,阳虚阴盛

4.阴阳消长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5.阴阳消长超出一定的限度,则出现转化。

五.阴阳的相互转化

1.概念:指阴阳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向其相反的方向。

2.阴阳转化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基本规律。

发生转化的前提和条件: 极或重

阴阳的消长——————阴阳的转化

量变 质变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上部为阳 下部为阴

体表为阳 体内为阴

腰背为阳 胸腹为阴

六腑为阳 五脏为阴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物质和功能之间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1.说明疾病的发生,区分病因属性

其中又分正气和邪气,正气有以下:

精(血、精、津液)为阴

气为阳

邪气有以下:

寒、湿为阴

风、热、署、燥为阳

2.病理变化的总纲

(1)阴阳偏盛,指邪气有阳盛或阴盛,邪气盛则实。

可分以下两种

阳盛则热,导致阴病

阴盛则寒,导致阳病

(2)阴阳偏衰,指正气有阳或阴的不足,精气夺则虚。

可分以下两种

阳虚则寒,导致虚寒证

阴虚则热,导致虚热证

总的可以概括为十六字总纲

阳盛则热,阴盛则寒

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四.用于疾病的防治

1.指导养生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2.疾病的治疗

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损其有余,恢复阴阳的协调平衡,促使阴平阳秘。

道家阴阳辩证思维在医学中的应用

阴阳学说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精华所在,在古圣先贤看来,万事万物都根源于阴阳二气。道家始祖老子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就是说万物皆禀赋阴阳二气而生,在阴阳交感中达成动态平衡。

道医作为道家思想在医学领域运用的践行者,充分吸收了阴阳理论的精华,将其作为治病辩证的根本法则,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历代道家医学者均认为,掌握阴阳之理才能参悟天地万物变化的基本规律,是实现辩证施治的根本途径,正所谓“明于阴阳,如惑之解,如醉之醒”(《灵枢·病传》)。

《素问·生气通天论》认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是生命活动的最和谐状态,在治疗疾病中应“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素问·至真要大论》)。张景岳也云:“医道虽繁,可以一言以蔽之曰:阴阳而已”(《景岳全书·传忠录》)。那么,道医阴阳思维的内涵究竟包含哪些内容?

阴阳互藏。阳中藏阴,阴中寓阳。宇宙万物皆由阴阳二气聚合而生,任何事物和现象都具有阳与阴两种属性。《类经·运气类》云:“天本阳也,然阳中有阴;地本阴也,然阴中有阳。此阴阳互藏之道”。《素问·天元纪大论》云:“天有阴阳,地亦有阴阳,故阳中有阴,阴中有阳”。又云:“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

天气虽居于上,但内寓地阴之气,即阳中有阴,故有亲下之势,所以天气在其所寓的地阴之气的作用下下降。地气虽居于下,但内涵天阳之气,故有亲上之势,所以地气在其所涵天之阳气的鼓动下上升,由此而“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素问·天元纪大论》)。

可见阴阳互藏互寓之道是阴升阳降而导致天地阴阳二气交感运动,又由于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所以天阳之气下降,地阴之气上升,天地阴阳二气合和,从而云施雨作,形成各种天气现象。因此,阴阳互藏不仅是事物内部,亦或两个事物之间阴阳双方发生变化关系的前提,也是所有事物能够运动存在的必要条件,正所谓“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阴阳交感。阴阳二气的交互感应,是宇宙万物生成变化之原因。《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又曰“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阳化气阴成形,阳气布散为天,阴气凝聚为地,通过天气下降,地气上升,阴阳二气交感摩荡,从而化生宇宙万物,推动并主宰着它们的发展变化。

人为自然界万物之灵,也是天地阴阳二气相互交感的结果。《素问·宝命全形论》曰:“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天地阴阳二气不停地升降运动、相摩相错,人体的阴阳二气也在不断地升降出入运动、氤氳交感;天地阴阳二气的升降交感协调,维系着宇宙万物有序的生成与发展。人体阴阳二气的升降交感协调,也维持着人体生命过程的自然变化。故《类经附翼·医易义》曰:“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而造化万物;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长养百骸”。

如果人体阴阳二气的相互交感失调,则进入病理状态;如果阴阳二气相互交感运动停止,则生命过程即告终结。《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医源》曰:“天地之道,阴阳而已;阴阳之楚,升降而已。……一身之内,非阳伤则阴损。阳伤者不升,阴损者不降。不降不升,而生生之机息矣”。所指皆是此意。

阴阳对立。阴阳对立是指阴与阳分别代表了属性相反的现象或事物,或着同一现象或事物内部的相反属性。《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这种对立现象普遍存在于客观世界之中,对立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压制、相互斗争、相互牵掣。《内经》称“制约”为“胜”,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藏气争,九穷不通”。《类经·附翼医易义》曰:“动极者镇之以静,阴尤者胜之以阳”。对阴阳相互制约的关系作了更进一步的阐释。

正是因为阴阳的相互制约,所以事物的阴阳双方之间取得了动态的统一,取得了动态的均势平衡和谐,即所谓“阴平阳秘”的状态。阴阳双方和谐均势的运动变化,是事物之间协调发展的前提。阴阳之间维持动态平衡关系,表现在自然界是四时寒暑的正常更替,与气候的正常变化。如《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冬至四十五曰,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表现在人体为生命活动的协调、健康、稳定、有序。如《素问·调经论》曰:“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

相互对立的阴阳之间,如一方势力过于强盛,而对另一方则会出现过度抑制的情况,《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如一方势力过于虚弱,而对另一方出现抑制不足的情况,《素问·调经论》曰:“阳虚则外寒,阴虚则热”。道医认为阴阳对立制约关系的失调是导致人体阴阳失衡的重要原因,应采用“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素问·至真要大论》,“用阴和阳,用阳和阴”(《灵枢·五色》)的基本治疗方法治疗疾病。

阴阳相依。《素问次注》曰:“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阴阳相依包含阴阳互根和阴阳互用两层关系,阴阳互根指阴阳双方互为存在的前提基础,如寒与热,寒属阴,热属阳,在没有属阴之寒为参照划分的前提下,也就没有属阳之热了,反之亦然。阴阳互用指阴阳双方相互资助促进,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云为清雨为浊,云为阳雨为阴,地上的水汽蒸发上升形成云,天上的云下降就成了雨。

就人体而言,阴阳互根互用的关系可概括为“阴者藏精而起堡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素问·生气通天论》)。“阳在外,阴之使也;阴在内,阳之守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人体代谢过程中,属阴的精微物质及能量化生并藏于五脏,在五脏的气化作用下产生各种属阳的能量并表现于外;在属阳的能量活动作用下,人在自然界吸入的清气和饮食水谷中的水谷精微转化为人生命赖以生存的阴性精微物质。

如果人在某种致病因素的影响下,机体的阳性脏腑功能活动受到损伤,势必会影响精微物质的化生,这就是“阳损及阴”的病理过程;亦或在某种致病因素的影响下,五脏所藏的阴性精微物质受到损伤,不能在五脏的气化作用下产生属阳的能量,相关的阳性机能活动也会随之损伤,这就是“阴损及阳”的病理过程。

阴阳转化。阴阳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向其相反的一方转化,阳可化阴,阴亦可化阳。阴阳的转化与阴阳的消长同中有异,阴阳消长的过程是缓慢渐变的,而阴阳转化则是在阴阳消长基础上发生的迅速的质变过程。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素问·六微旨大论》则指出之所以会有阴阳转化的现象,是因为“物极谓之变”。阴阳转化是生命体及自然界事物和现象运动发展的普遍规律,其本质机理在于:阴与阳是相关事物中的相对属性,存在无限可分性是阴阳转化的关键;阴阳永不间断的运动变化是阴阳转化的前提;阴阳的对立和相依是阴阳转化的基础,离开这些谈阴阳转化本身没有意义。

对道医而言,将道家的阴阳理论引入到医学领域中,掌握阴阳之道有助于从根本上了解自然和人体的客观规律,在确立养生和治疗原则时才能够顺应自然、高屋建瓴,在具体方法上才能够因病因人施治,对症下药解决问题。正如《景岳全书·新方八阵》曰:“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文/华汛 编辑/华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