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易经之卦爻
以不变应万变,在战争时期,战场往往是瞬息万变,股市行情亦然,没有固定模式,没有公式,唯一不变的就是:保持着变幻的本质,让你捉摸不透,催残你的意志。以便骗取你的筹码,正所谓:“易之不易,易也,变易也,不易也”。
巜易经》之所以被称为经典,并非完全由于是它神奇的卜筮功能,还因为它具有其深奥的哲理。
巜易经》一般又被称为《周易》,关于巜周易》之周说法多种,有人认为,“周”是“易道周普无所不备”,因为易以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笼罩万事万物,所以说卦爻的含义,自然是周延普遍的,也有人认为《周易》的周指的就是周朝,“周”就是年代的意思!
但无论怎样解释,说巜周易》是讲阴阳两种势力相互作用,产生万物,“刚柔相推,变在其中”,此为综述!
巜经》分为《上经》和巜下经》,巜上经》三十卦,巜下经》三十四卦,一共六十四卦,每一卦由卦画,标题,卦辞,爻辞组成。
六十四卦是由乾,坎,艮,震,巽,离,坤,兑这八卦重叠演变而来的。每个卦画都有六爻,爻分阴阳,阳性称为“九”,阴性称为“六”。从下向上排列成六行,依次叫叫作初,二,三,四,五,上,六十四个卦画共有三百八十四爻,标题与卦辞,爻辞的内容有关,卦辞在爻辞之前,一般起说明题义的作用,爻辞是每卦内容的主要部分,按六爻先后层次安排。
巜传》一共七种十篇,分别是:巜彖》上下篇,巜象》上下篇,巜文言》,巜系辞》上下篇,巜说卦》巜杂卦》和巜序卦》。古人把这十篇“传”叫作“十翼”,意思是说“传”是“经”的羽翼,是用来解说“经”的内容。
巜彖》是专门对巜易经》卦名和卦辞的注释。
巜象》是对《易经》卦名及爻辞的注释,巜文言》则对乾,坤两卦做了进一步的解释。
巜系辞》是《易经》的哲学纲领,其内容博大精深,是学易的必读之篇,巜系辞》与巜彖》不同,它不是对易经的卦辞,爻辞的逐项注释,而是对易经的整体评说。巜说卦》是对八卦卦象的具体说明,巜杂卦》则将六十四卦以相反或相错的形态排成两两相对的综卦和错卦,从卦形中看卦与卦之间的联系,
易经64卦卦象、卦辞、爻辞、彖辞、象辞原文完整版
人生旦夕祸福,宇宙起始变化,《易经》这部宝典早已讲透了。现代,很多人学习《易经》,无非是想预测人生的吉凶变化,未来的生活能否顺顺利利。然而,很多人却连《易经》的原始经文都没有看过只言半语,这又谈何研习《易经》呢?
古人经籍在胸,出口成诵,下笔成文。今天,我们读书,没必要完全延袭古人的读书方法。但对于学《易经》,还是要经常把卦辞、爻辞、象辞、彖辞拿来仔细揣摩。
熟读经文是学习《易经》最基本的要求,好比一座大厦的根基,根基稳了大厦才能更高,学习《易经》基础一定要好好打牢。
说到《易经》的原文其实就是伏羲氏创画的先天八卦,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无字天书。因为伏羲氏当年根本还没有文字,所以《易经》整部书只有图像,是一种比文字更早的符号表达。
今天,若要我们看一个上古时的文字符号,我们的思想跟它完全无法对接,这就导致《易经》文化变得极难理解。
但好在历史的发展中,易经不断演变,周文王拘而演周易,推八卦为六十四卦,并作卦辞,周公父子作爻辞。其后孔子作《易传》,为《易经》插上飞翔的翅膀,我们把他叫做《十翼》。
《易经》分“经”跟“传”两大部分,“经”就是卦象、卦名,还有周文王周公父子写的卦辞和爻辞。“传”就是《十翼》,即是对“经”所作的注解,它让《易经》更丰富,更加有价值、有内涵。
《十翼》(翼为辅助),包括彖(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文言,说卦,序卦,杂卦七种十篇。
首先《系辞传》,是《易经》全盘的大要,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概要或者导论,分上、下两篇;彖与象,是依《易经》分上下篇(第一卦至第三十卦为上篇,三十一卦至六十四卦为下篇)而分上下。《彖辞》是解释卦辞的,解释全卦的大要;《象传》分成大象和小象,一般把说明全卦卦象的称为《大象传》,把说明爻象的称为《小象传》;《文言传》只论及乾坤二卦,仔细加以解说;《说卦传》说明八卦所代表的意义,以及八卦相重的由来;《序卦传》解释六十四卦的排列顺序。《杂卦传》并无次序,解释了六十四卦卦名的含义和特点,将意义相对或相关的两卦放在一起解释;如今,我们所说的《易经》已经包含《易传》在内,成为一门独立而完整的经典了。它的主体是六十四卦的卦图、卦辞、爻辞、彖传、象传、文言传、系辞传。一般来说,研究《易经》,大部分的精力都是用在这里。
为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学习《易经》,今天总结了易经六十四卦每一卦的卦辞、爻辞、彖辞、象辞,按64卦卦序排版整理,史上最全,全文2万字,你想要的原始经文,吐血整理,需要的点赞、收藏。
01 乾卦 乾为天 乾上乾下乾:元,亨,利,贞。
《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始终,六位时成,时 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潜龙勿用,阳在下也。见龙再田,德施普也。终日乾 乾,反复道也。或跃在渊,进无咎也。飞龙在天,大人造也。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用 九,天德不可为首也。
初九:潜龙勿用。 | 《象》曰:潜龙勿用,阳在下也。 |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 《象》日:见龙在田,德施普也。 |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 《象》曰:终日乾乾,反复道也。 |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 《象》曰:或跃在渊,进无咎也。 |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 《象》曰:飞龙在天,大人造也。 |
上九:亢龙有悔。 | 《象》日: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 |
坤: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
《彖》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牝马地类,行地无疆,柔顺利贞。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后顺得常。西南得朋,乃与类行;东北丧朋,乃终有庆。安贞之吉,应地无疆。
《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初六:履霜,坚冰至。 | 《象》曰:履霜坚冰,阴始凝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 |
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 | 《象》曰:六二之动,直以方也。不习,无不利,地道光也。 |
六三: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 | 《象》曰:含章可贞;以时发也。或从王事,知光大也。 |
六四:括囊,无咎无誉。 | 《象》曰:括囊无咎,慎不害也。 |
六五:黄裳,元吉。 | 《象》曰:黄裳元吉,文在中也。 |
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 《象》曰:龙战于野,其道穷也。 |
屯:元亨利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
《彖》曰:屯,刚柔始交而难生。动乎险中,大亨贞。雷雨之动满盈,天造草昧,宜建侯而 不宁。
《象》曰:云雷屯,君子以经纶。
初九:磐桓,利居贞,利建侯。 | 《象》曰:虽磐桓,志行正也。以贵下贱,大得民也。 |
六二: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 | 《象》曰:六二之难,乘刚也。十年乃字,反常也。 |
六三:既鹿无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几,不如舍,往吝。 | 《象》曰:既鹿无虞,以纵禽也。君 子舍之,往吝,穷也。 |
六四:乘马班如,求婚媾,往吉,无不利。 | 《象》曰:求而往,明也。 |
九五:屯其膏,小贞吉,大贞凶。 | 《象》曰:屯其膏,施未光也。 |
上六:乘马班如,泣血涟如。 | 《象》曰:泣血涟如,何可长也。 |
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噬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
《彖》曰:蒙,山下有险,险而止,蒙。蒙亨,以亨行时中也。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 应也。初噬告,以刚中也。再三渎,渎则不告,渎蒙也。蒙以养正,圣功也。
《象》曰:山下出 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初六: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 | 《象》曰:利用刑人, 以正法也。 |
九二:包蒙,吉。纳妇,吉;子克家。 | 《象》曰:子克家,刚柔接也。 |
六三:勿用娶女,见金夫,不有躬,无攸利。 | 《象》曰:勿用娶女,行不顺也。 |
六四:困蒙,吝。 | 《象》曰:困蒙之吝,独远实也。 |
六五:童蒙,吉。 | 《象》曰:童蒙之吉,顺以巽也。 |
上九: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 | 《象》曰:利用御寇,上下顺也。 |
需:有孚,光亨,贞吉。利涉大川。
《彖》曰:需,须也,险在前也。刚健而不陷,其义不困穷矣。需有孚,光亨,贞吉。位乎 天位,以正中也。利涉大川,往有功也。
《象》曰:云上於天,需。君子以饮食宴乐。
初九:需 于郊,利用恒,无咎。 | 《象》曰:需于郊,不犯难行也。利用恒,无咎;未失常也。 |
九二:需于沙,小有言,终吉。 | 《象》曰:需于沙,衍在中也。虽小有言,以终吉也。 |
九三:需于泥,致寇至。 | 《象》曰:需于泥,灾在外也。自我致寇,敬慎不败也。 |
六四:需于血,出自穴。 | 《象》曰:需于血,顺以听也。 |
九五:需于酒食,贞吉。 | 《象》曰:酒食贞吉,以中正也。 |
上六:入于穴,有不速之客三人 来,敬之终吉。 | 《象》曰:不速之客来,敬之终吉。虽不当位,未大失也。 |
讼:有孚,窒惕,中吉。终凶。利见大人,不利涉大川。
《彖》曰:讼,上刚下险,险而健,讼。讼有孚,窒惕,中吉,刚来而得中也。终凶,讼不可成也。利见大人,尚中正也。不利涉大川,入于渊也。
《象》曰:天与水违行,讼。君子以作事谋始。
初六:不永所事,小有言,终吉。 | 《象》曰:不永所事,讼不可长也。虽有小言,其辩明也。 |
九二:不克讼,归而逋,其邑人三百户无眚。 | 《象》曰:不克讼,归逋窜也。自下讼上, 患至掇也。 |
六三:食旧德,贞厉,终吉。或从王事,无成。 | 《象》曰:食旧德,从上吉也。 |
九四:不克讼,复自命,渝安贞,吉。 | 《象》曰:复即命,渝安贞;不失也。 |
九五:讼,元吉。 | 《象》曰:讼,元吉,以中正也。 |
上九:或锡之鞶带,终朝三褫之。 | 《象》曰:以讼受福,亦不足敬也。 |
师:贞,丈人吉,无咎。
《彖》曰:师,众也,贞正也,能以众正,可以王矣。刚中而应,行险而顺,以此毒天下, 而民从之,吉又何咎矣?
《象》曰:地中有水,师,君子以容民蓄众。
初六:师出以律,否臧凶。 | 《象》曰:师出以律, 失律凶也。 |
九二:在师,中吉,无咎,王三锡命。 | 《象》曰:在师中吉,承天宠也。王三锡命,怀万邦也。 |
六三:师或舆尸,凶。 | 《象》曰:师或舆尸,大无功也。 |
六四:师左次,无咎。 | 《象》曰:左次无咎,未失常也。 |
六五:田有禽,利执;言,无咎。长子帅师,弟子舆尸,贞凶。 | 《象》曰:长子帅师,以中行也。弟子舆师,使不当也。 |
上六: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小人勿用。 | 《象》曰:大君有命,以正功也。小人勿用,必乱邦也。 |
比:吉。原筮,元永贞,无咎。不宁方来,后夫凶。
《彖》曰:比,吉也。比,辅也,下顺从也。原筮,元永贞,无咎,以刚中也。不宁方来,上 下应也。后夫凶,其道穷也。
《象》曰:地上有水,比。先王以建万国,亲诸侯。
初六:有孚比之,无咎。有孚盈缶,终来有它吉。 | 《象》曰:比之初六,有它吉也。 |
六二:比之自内,贞吉。 | 《象》曰:比之自内,不自失也。 |
六三:比之匪人。 | 《象》曰:比之匪人,不亦伤乎? |
六四:外比之,贞吉。 | 《象》曰:外比于贤,以从上也。 |
九五:显比,王用三驱,失前禽。邑人不诫,吉。 | 《象》曰:显比之吉,位正中也。舍逆取顺,失前禽也。邑人不诫,上使中也。 |
上六:比之无首,凶。 | 《象》曰:比之无首,无所终也。 |
小畜:亨。密云不雨,自我西郊。
《彖》曰:小畜;柔得位而上下应之,曰小畜。健而巽,刚中而志行,乃亨。密云不雨, 尚往也。自我西郊,施未行也。
《象》曰:风行天上,小畜。君子以懿文德。
初九:复自道,何其咎?吉。 | 《象》曰:复自道, 其义吉也。 |
九二:牵复,吉。 | 《象》曰:牵复在中,亦不自失也。 |
九三:舆说辐,夫妻反目。 | 《象》曰:夫 妻反目,不能正室也。 |
六四:有孚,血去惕出,无咎。 | 《象》曰:有孚惕出,上合志也。 |
九五:有孚挛如,富以其邻。 | 《象》曰:有孚挛如,不独富也。 |
上九:既雨既处,尚德载。妇贞厉。月几望,君子征凶。 | 《象》曰:既雨既处,德积载也。 君子征凶,有所疑也。 |
履:履虎尾,不咥人,亨。
《彖》曰:履,柔履刚也。说而应乎乾,是以履虎尾,不咥人,亨。刚中正,履帝位而不 疚,光明也。
《象》曰:上天下泽,履。君子以辨上下,定民志。
初九:素履往,无咎。 | 《象》曰:素履之往,独行愿也。 |
九二:履道坦坦,幽人贞吉。 | 《象》曰:幽人贞吉,中不自乱也。 |
六三:眇能视,跛能履。履虎尾,咥人,凶。武人为于大君。 | 《象》曰:眇能视,不足以 有明也。跛能履,不足以与行也。咥人之凶,位不当也。武人为于大君,志刚也。 |
九四:履虎尾,愬愬,终吉。 | 《象》曰:愬愬终吉,志行也。 |
九五:夬履,贞厉。 | 《象》曰:夬履贞厉,位正当也。 |
上九:视履考祥,其旋元吉。 | 《象》曰:元吉在上,大有庆也。 |
泰:小往大来,吉亨。
《彖》曰:泰,小往大来,吉亨。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
《象》曰: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初九:拔茅茹,以其汇,征吉。 | 《象》曰:拔茅征吉,志在外也。 |
九二:包荒,用冯河,不遐遗。朋亡,得尚于中行。 | 《象》曰:包荒,得尚于中行,以光大也。 |
九三: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 | 《象》曰:无往不复,天地际也。 |
六四:翩翩,不富以其邻,不戒以孚。 | 《象》曰:翩翩不富,皆失实也。不戒以孚,中心愿也。 |
六五:帝乙归妹,以祉元吉。 | 《象》曰:以祉元吉,中以行愿也。 |
上六:城复于隍,勿用师。自邑告命,贞吝。 | 《象》曰:城复于隍,其命乱也。 |
否: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
《彖》曰: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则是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刚,内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也。
《象》曰:天地不交,否。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
初六:拔茅茹,以其汇,贞吉,亨。 | 《象》曰:拔茅贞吉,志在君也。 |
六二:包承,小人吉,大人否,亨。 | 《象》曰:大人否,亨,不乱群也。 |
六三:包羞。 | 《象》曰:包羞,位不当也。 |
九四:有命无咎,畴离祉。 | 《象》曰:有命无咎,志行也。 |
九五: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系于苞桑。 | 《象》曰:大人之吉,位正当也。 |
上九:倾否,先否后喜。 | 《象》曰:否终则倾,何可长也。 |
同人: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贞。
《彖》曰:同人,柔得位得中,而应乎乾,曰同人。同人曰,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乾 行也。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君子正也。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
《象》曰:天与火,同人。君子以类族辨物。
初九:同人于门,无咎。 | 《象》曰:出门同人,又 谁咎也。 |
六二:同人于宗,吝。 | 《象》曰:同人于宗,吝道也。 |
九三: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岁不兴。 | 《象》曰:伏戎于莽,敌刚也。三岁不兴,安行 也。 |
九四:乘其墉,弗克攻,吉。 | 《象》曰:乘其墉,义弗克也,其吉,则困而反则也。 |
九五:同人,先号咷而后笑。大师克相遇。 | 《象》曰:同人之先,以中直也。大师相遇,言相克也。 |
上九:同人于郊,无悔。 | 《象》曰:同人于郊,志未得也。 |
大有:元亨。
《彖》曰:大有,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应之,曰大有。其德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时行, 是以元亨。
《象》曰:火在天上,大有。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
初九:无交害,匪咎,艰则无咎。 | 《象》曰:大有初九,无交害也。 |
九二:大车以载,有攸往,无咎。 | 《象》曰:大车以载,积中不败也。 |
九三:公用亨于天子,小人弗克。 | 《象》曰:公用亨于天子,小人害也。 |
九四:匪其彭,无咎。 | 《象》曰:匪其彭,无咎,明辨晰也。 |
六五:厥孚交如,威如,吉。 | 《象》曰:厥孚交如,信以发志也。威如之吉,易而无备也。 |
上九: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 《象》曰:大有上吉,自天佑也。 |
谦:亨,君子有终。
《彖》曰:谦,亨。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 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踰,君子之终也。
《象》曰:地中有山,谦。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
初六: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 | 《象》曰: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 |
六二:鸣谦,贞吉。 | 《象》曰:鸣谦贞吉,中心得也。 |
九三:劳谦君子,有终,吉。 | 《象》曰:劳谦君子,万民服也。 |
六四:无不利,㧑谦。 | 《象》曰:无不利,㧑谦,不违则也。 |
六五:不富以其邻,利用侵伐,无不利。 | 《象》曰:利用侵伐,征不服也。 |
上六:鸣谦,利用行师,征邑国。 | 《象》曰:鸣谦,志未得也。可用行师,征邑国也。 |
豫:利建侯行师。
《彖》曰:豫,刚应而志行,顺以动,豫。豫,顺以动,故天地如之,而况建侯行师乎!天 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圣人以顺动,则刑罚清而民服。豫之时义大矣哉!
《象》曰:雷出地奋,豫。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
初六:鸣豫,凶。 | 《象》曰:初六鸣豫,志穷凶也。 |
六二:介于石,不终日,贞吉。 | 《象》曰:不终日,贞吉;以中正也。 |
六三:盱豫,悔。迟有悔。 | 《象》曰:盱豫有悔,位不当也。 |
九四:由豫,大有得。勿疑,朋盍簪。 | 《象》曰:由豫大有得,志大行也。 |
六五:贞疾,恒不死。 | 《象》曰:六五贞疾,乘刚也。恒不死,中未亡也。 |
上六:冥豫,成有渝,无咎。 | 《象》曰:冥豫在上,何可长也? |
随:元亨利贞,无咎。
《彖》曰:随,刚来而下柔,动而说,随。大亨贞,无咎,而天下随时。随之时义大矣哉!
《象》曰:泽中有雷,随。君子以向晦入宴息。
初九:官有渝,贞吉。出门交有功。 | 《象》曰: 官有渝,从正吉也。出门交有功,不失也。 |
六二:系小子,失丈夫。 | 《象》曰:系小子,弗兼与也。 |
六三:系丈夫,失小子。随有求,得,利居贞。 | 《象》曰:系丈夫,志舍下也。 |
九四:随有获,贞凶。有孚,在道以明,何咎? | 《象》曰:随有获,其义凶也。有孚在道, 明功也。 |
九五:孚于嘉,吉。 | 《象》曰:孚于嘉吉,位正中也。 |
上六:拘系之,乃从维之。王用亨于西山。 | 《象》曰:拘系之,上穷也。 |
蛊:元亨,利涉大川。先甲三日,后甲三日。
《彖》曰:蛊,刚上而柔下,巽而止,蛊。蛊,元亨,而天下治也。利涉大川,往有事也。 先甲三日,后甲三日,终则有始,天行也。
《象》曰:山下有风,蛊。君子以振民育德。
初六:干父之蛊,有子,考无咎,厉终吉。 | 《象》曰:干父之蛊,意承考也。 |
九二:干母之蛊,不可贞。 | 《象》曰:干母之蛊,得中道也。 |
九三:干父之蛊,小有晦,无大咎。 | 《象》曰:干父之蛊,终无咎也。 |
六四:裕父之蛊,往见吝。 | 《象》曰:裕父之蛊,往未得也。 |
六五:干父之蛊,用誉。 | 《象》曰:干父用誉,承以德也。 |
上九: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 《象》曰:不事王侯,志可则也。 |
临:元,亨,利,贞。至于八月有凶。
《彖》曰:临,刚浸而长。说而顺,刚中而应。大亨以正,天之道也。至于八月有凶,消不 久也。
《象》曰:泽上有地,临。君子以教思无穷,容保民无疆。
初九:咸临,贞吉。 | 《象》曰:咸临 贞吉,志行正也。 |
九二:咸临,吉,无不利。 | 《象》曰:咸临,吉,无不利,未顺命也。 |
六三:甘临,无攸利。既忧之,无咎。 | 《象》曰:甘临,位不当也。既忧之,咎不长也。 |
六四:至临,无咎。 | 《象》曰:至临无咎,位当也。 |
六五:知临,大君之宜,吉。 | 《象》曰:大君之宜,行中之谓也。 |
上六:敦临,吉,无咎。 | 《象》曰:敦临之吉,志在内也。 |
观:盥而不荐,有孚颙若。
《彖》曰:大观在上,顺而巽,中正以观天下,观。盥而不荐,有孚颙若,下观而化也。观 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
《象》曰:风行地上,观。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
初六:童观,小人无咎,君子吝。 | 《象》曰:初六童观,小人道也。 |
六二:窥观,利女贞。 | 《象》曰:窥观女贞,亦可丑也。 |
六三:观我生,进退。 | 《象》曰:观我生进退,未失道也。 |
六四: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 | 《象》曰:观国之光,尚宾也。 |
九五:观我生,君子无咎。 | 《象》曰:观我生,观民也。 |
上九:观其生,君子无咎。 | 《象》曰:观其生,志未平也。 |
噬嗑:亨。利用狱。
《彖》曰:颐中有物曰噬嗑。噬嗑而亨,刚柔分,动而明,雷电合而章。柔得中而上行, 虽不当位,利用狱也。
《象》曰:雷电噬嗑。先王以明罚敕法。
初九:履校灭趾,无咎。 | 《象》曰:履校灭趾,不行也。 |
六二:噬肤灭鼻,无咎。 | 《象》曰:噬肤灭鼻,乘刚也。 |
六三:噬腊肉,遇毒。小吝,无咎。 | 《象》曰:遇毒,位不当也。 |
九四:“噬干胏,得金矢。利艰贞,吉。 | 《象》曰:利艰贞吉,未光也。 |
六五,噬干肉得黄金。贞厉,无咎。 | 《象》曰:贞厉无咎,得当也。 |
上九:何校灭耳,凶。 | 《象》曰:何校灭耳,聪不明也。 |
贲:亨。小利有所往。
《彖》曰:贲,亨,柔来而文刚,故亨。分刚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天文也。文明以 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象》曰:山下有火,贲。君子以明庶政,无敢折狱。
初九:贲其趾,舍车而徒。 | 《象》曰:舍车而徒,义弗乘也。 |
六二:贲其须。 | 《象》曰:贲其须,与上兴也。 |
九三:贲如,濡如,永贞吉。 | 《象》曰:永贞之吉,终莫之陵也。 |
六四: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 | 《象》曰:六四,当位疑也。匪寇婚媾,终无尤也。 |
六五:贲于丘园,束帛戋戋。吝,终吉。 | 《象》曰:六五之吉,有喜也。 |
上九:白贲,无咎。 | 《象》曰:白贲无咎,上得志也。 |
剥:不利有攸往。
《彖》曰:剥,剥也。柔变刚也。不利有攸往,小人长也。顺而止之,观象也。君子尚消息 盈虚,天行也。
《象》曰:山附地上,剥。上以厚下安宅。
初六:剥床以足,蔑贞,凶。 | 《象》曰:剥床以足, 以灭下也。 |
六二:剥床以辨,蔑贞,凶。 | 《象》曰:剥床以辨,未有与也。 |
六三:剥之,无咎。 | 《象》曰:剥之无咎,失上下也。 |
六四:剥床以肤,凶。 | 《象》曰:剥床以肤,切近灾也。 |
六五:贯鱼。以宫人宠,无不利。 | 《象》曰:以宫人宠,终无尤也。 |
上九:硕果不食,君子得舆,小人剥庐。 | 《象》曰:君子得舆,民所载也。小人剥庐,终不可用也。 |
复:亨。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利有攸往。
《彖》曰:复。亨。刚反,动而以顺行,是以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利有攸往,刚长也。复其见天地之心乎?
《象》曰:雷在地中,复。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
初九:不远复,无祗悔,元吉。 | 《象》曰:不远之复,以修身也。 |
六二:休复,吉。 | 《象》曰:休复之吉,以下仁也。 |
六三:频复,厉,无咎。 | 《象》曰:频复之厉,义无咎也。 |
六四:中行独复。 | 《象》曰:中行独复,以从道也。 |
六五:敦复,无悔。 | 《象》曰:敦复无悔,中以自考也。 |
上六:迷复,凶,有灾眚。用行师,终有大败,以其国君凶,至于十年,不克征。 | 《象》曰:迷复之凶,反君道也。 |
无妄:元亨利贞。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
《彖》曰:无妄,刚自外来而为主于内。动而健,刚中而应,大亨以正,天之命也。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无妄之往,何之矣?天命不佑,行矣哉?
《象》曰:天下雷行,物与无妄。先王以茂对时,育万物。
初九:无妄,往吉。 | 《象》曰:无妄之往,得志也。 |
六二:不耕获,不菑畲,则利有攸往。 | 《象》曰:不耕获,未富也。 |
六三:无妄之灾。或系之牛,行人之得,邑人之灾。 | 《象》曰:行人得牛,邑人灾也。 |
九四:可贞,无咎。 | 《象》曰:象曰:可贞无咎,固有之也。 |
九五:无妄之疾,勿药有喜。 | 《象》曰:无妄之药,不可试也。 |
上九:无妄,行有眚,无攸利。 | 《象》曰:无妄之行,穷之灾也。 |
大畜:利贞,不家食吉,利涉大川。
《彖》曰:大畜,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刚上而尚贤。能止健,大正也。不家食吉,养 贤也。利涉大川,应乎天也。
《象》曰:天在山中,大畜。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初九:有厉,利已。 | 《象》曰:有厉利已,不犯灾也。 |
九二:舆说辐。 | 《象》曰:舆说辐,中无尤也。 |
九三:良马逐,利艰贞。曰闲舆卫,利有攸往。 | 《象》曰:利有攸往,上合志也。 |
六四:童牛之牿,元吉。 | 《象》曰:六四元吉,有喜也。 |
六五:豶豕之牙,吉。 | 《象》曰:六五之吉,有庆也。 |
上九:何天之衢,亨。 | 《象》曰:何天之衢,道大行也。 |
颐:贞吉。观颐,自求口实。
《彖》曰:颐,贞吉,养正则吉也。观颐,观其所养也。自求口实,观其自养也。天地养万 物,圣人养贤以及万民,颐之时义大矣哉。
《象》曰:山下有雷,颐。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
初九:舍尔灵龟,观我朵颐,凶。 | 《象》 曰:观我朵颐,亦不足贵也。 |
六二:颠颐,拂经,于丘颐,征凶。 | 《象》曰:六二征凶,行失类也。 |
六三:拂颐,贞凶。十年勿用,无攸利。 | 《象》曰:十年勿用,道大悖也。 |
六四:颠颐,吉。虎视眈眈,其欲逐逐,无咎。 | 《象》曰:颠颐之吉,上施光也。 |
六五:拂经,居贞吉,不可涉大川。 | 《象》曰:居贞之吉,顺以从上也。 |
上九:由颐,厉吉。利涉大川。 | 《象》曰:由颐厉吉,大有庆也。 |
大过:栋桡,利有攸往,亨。
《彖》曰:大过,大者过也。栋桡,本末弱也。刚过而中,巽而说行,利有攸往,乃亨。大 过之时义大矣哉。
《象》曰:泽灭木,大过。君子以独立不惧,遯世无闷。
初六:藉用白茅,无咎。 | 《象》曰:藉用白茅,柔在下也。 |
九二:枯杨生稊,老夫得其女妻,无不利。 | 《象》曰:老夫女妻,过以相与也。 |
九三:栋桡,凶。 | 《象》曰:栋桡之凶,不可以有辅也。 |
九四:栋隆,吉。它吝。 | 《象》曰:栋隆之吉,不桡乎下也。 |
九五:枯杨生华,老妇得士夫,无咎无誉。 | 《象》曰:枯杨生华,何可久也?老妇士夫,亦可丑也。 |
上六:过涉灭顶,凶,无咎。 | 《象》曰:过涉之凶,不可咎也。 |
坎:习坎,有孚。维心亨。行有尚。
《彖》曰:习坎,重险也。水流而不盈,行险而不失其信。维心亨,乃以刚中也。行有尚, 往有功也。天险,不可升也;地险,山川丘陵也。王公设险以守其国。险之时用大矣哉!
《象》曰:水洊至,习坎。君子以常德行,习教事。
初六:习坎,入于坎窞,凶。 | 《象》曰:习坎入坎,失道凶也。 |
九二:坎有险,求小得。 | 《象》曰:求小得,未出中也。 |
六三:来之坎坎,险且枕,入于坎窞,勿用。 | 《象》曰:来之坎坎,终无功也。 |
六四:樽酒簋贰,用缶,纳约自牖,终无咎。 | 《象》曰:樽酒簋贰,刚柔际也。 |
九五:坎不盈,祗既平,无咎。 | 《象》曰:坎不盈,中未大也。 |
上六:系用徽繹,置于丛棘,三岁不得,凶。 | 《象》曰:上六失道,凶三岁也。 |
离:利贞,亨。畜牝牛,吉。
《彖》曰:离,丽也。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重明以丽乎正,乃化成天下。柔丽乎 中正,故亨,是以畜牝牛吉也。
《象》曰:明两作,离。大人以继明照于四方。
初九:履错然,敬之无咎。 | 《象》曰:履错之敬, 以辟咎也。 |
六二:黄离,元吉。 | 《象》曰:黄离元吉,得中道也。 |
九三:日昃之离,不鼓缶而歌,则大耋之嗟,凶。 | 《象》曰:日昃之离,何可久也。 |
九四:突如其来如,焚如,死如,弃如。 | 《象》曰:突如其来如,无所容也。 |
六五:出涕沱若,戚嗟若,吉。 | 《象》曰:六五之吉,离王公也。 |
上九:王用出征,有嘉。折首,获其匪丑,无咎。 | 《象》曰:王用出征,以正邦也。 |
咸:亨,利贞。取女吉。
《彖》曰:咸,感也。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止而说,男下女。是以亨利贞,取女 吉也。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象》曰:山上有泽,咸。君子以虚受人。
初六:咸其拇。 | 《象》曰:咸其拇,志在外也。 |
六二:咸其腓,凶,居吉。 | 《象》曰:虽凶居吉,顺不害也。 |
九三:咸其股,执其随,往吝。 | 《象》曰:咸其股,亦不处也。志在随人,所执下也。 |
九四:贞吉悔亡,憧憧往来,朋从尔思。 | 《象》曰:贞吉悔亡,未感害也。憧憧往来,未光大也。 |
九五:咸其脢,无悔。 | 《象》曰:咸其脢,志末也。 |
上六:咸其辅,颊,舌。 | 《象》曰:咸其辅,颊,舌,滕口说也。 |
恒:亨,无咎,利贞。利有攸往。
《彖》曰:恒,久也。刚上而柔下。雷风相与,巽而动,刚柔皆应,恒。恒亨,无咎,利贞; 久於其道也。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利有攸往,终则有始也。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观其所恒,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象》曰:雷风,恒。君子以立不易方。
初六:浚恒,贞凶,无攸利。 | 《象》曰:浚恒之凶,始求深也。 |
九二:悔亡。 | 《象》曰:九二悔亡,能久中也。 |
九三: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贞吝。 | 《象》曰:不恒其德,无所容也。 |
九四:田无禽。 | 《象》曰:久非其位,安得禽也? |
六五:恒其德,贞。妇人吉,夫子凶。 | 《象》曰:妇人贞吉,从一而终也。夫子制义,从妇凶也。 |
上六:振恒,凶。 | 《象》曰:振恒在上,大无功也。 |
遁:亨。小利贞。
《彖》曰:遁亨,遁而亨也。刚当位而应,与时行也。小利贞,浸而长也。遁之时义大矣 哉。
《象》曰:天下有山,遁。君子以远小人,不恶而严。
初六:遁尾,厉。勿用有攸往。 | 《象》曰:遁尾之厉,不往何灾也。 |
六二:执之用黄牛之革,莫之胜说。 | 《象》曰:执用黄牛,固志也。 |
九三:系遁,有疾厉,畜臣妾,吉。 | 《象》曰:系遁之厉,有疾惫也。畜臣妾吉,不可大事也。 |
九四:好遁。君子吉,小人否。 | 《象》曰:君子好遁,小人否也。 |
九五:嘉遁,贞吉。 | 《象》曰:嘉遁贞吉,以正志也。 |
上九:肥遁,无不利。 | 《象》曰:肥遁,无不利,无所疑也。 |
大壮:利贞。
《彖》曰:大壮,大者壮也。刚以动,故壮。大壮利贞,大者正也。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见矣!
《象》曰:雷在天上,大壮。君子以非礼弗履。
初九:壮于趾,征凶,有孚。 | 《象》曰:壮于趾,其孚穷也。 |
九二:贞吉。 | 《象》曰:九二贞吉,以中也。 |
九三:小人用壮,君子用罔,贞厉。羝羊触藩,羸其角。 | 《象》曰:小人用壮,君子罔也。 |
九四:贞吉悔亡,藩决不羸,壮于大舆之輹。 | 《象》曰:藩决不羸,尚往也。 |
六五:丧羊于易,无悔。 | 《象》曰:丧羊于易,位不当也。 |
上六:羝羊触藩,不能退,不能遂,无攸利,艰则吉。 | 《象》曰:不能退,不能遂,不祥也。艰则吉,咎不长也。 |
晋:康侯用锡马蕃庶,昼日三接。
《彖》曰:晋,进也。明出地上,顺而丽乎大明。柔进而上行,是以康侯用锡马蕃庶,昼日 三接也。
《象》曰:明出地上,晋。君子以自昭明德。
初六:晋如,摧如,贞吉。罔孚,裕无咎。 | 《象》曰:晋如摧如,独行正也。裕无咎,未受命也。 |
六二:晋如,愁如,贞吉。受兹介福,于其王母。 | 《象》曰:受兹介福,以中正也。 |
六三:众允,悔亡。 | 《象》曰:众允之志,上行也。 |
九四:晋如硕鼠,贞厉。 | 《象》曰:硕鼠贞厉,位不当也。 |
六五:悔亡,失得勿恤,往吉,无不利。 | 《象》曰:失得勿恤,往有庆也。 |
上九:晋其角,维用伐邑。厉吉无咎,贞吝。 | 《象》曰:维用伐邑,道未光也。 |
明夷:利艰贞。
《彖》曰:明入地中,明夷。内文明而外柔顺,以蒙大难,文王以之。利艰贞,晦其明也。 内难而能正其志,箕子以之。
《象》曰:明入地中,明夷。君子以莅众用晦而明。
初九:明夷于飞,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有攸往,主人有言。 | 《象》曰:君子于行,义不食也。 |
六二:明夷,夷于左股,用拯马壮,吉。 | 《象》曰:六二之吉,顺以则也。 |
九三:明夷于南狩,得其大首,不可疾,贞。 | 《象》曰:南狩之志,乃大得也。 |
六四:入于左腹,获明夷之心,于出门庭。 | 《象》曰:入于左腹,获心意也。 |
六五:箕子之明夷,利贞。 | 《象》曰:箕子之贞,明不可息也。 |
上六:不明,晦。初登于天,后入于地。 | 《象》曰:初登于天,照四国也。后入于地,失则也。 |
家人:利女贞。
《彖》曰:家人,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
《象》曰:风自火出,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
初九:闲有家,悔亡。 | 《象》曰:闲有家,志未变也。 |
六二:无攸遂,在中馈。贞吉 | 《象》曰:六二之吉,顺以巽也。 |
九三:家人嗃嗃,悔厉吉;妇子嘻嘻,终吝。 | 《象》曰:家人嗃嗃,未失也。妇子嘻嘻,失家节也。 |
六四:富家,大吉。 | 《象》曰:富家大吉,顺在位也。 |
九五:王假有家,勿恤,吉。 | 《象》曰:王假有家,交相爱也。 |
上九:有孚威如,终吉。 | 《象》曰:威如之吉,反身之谓也。 |
睽:小事吉。
《彖》曰:睽,火动而上,泽动而下。二女同居,其志不同行;说而丽乎明,柔进而上行, 得中而应乎刚。是以小事吉。天地睽而其事同也,男女睽而其志通也,万物睽而其事类也。睽之时用大矣哉!
《象》曰:上火下泽,睽。君子以同而异。
初九:悔亡,丧马勿逐,自复。见恶人,无咎。 | 《象》曰:见恶人,以辟咎也。 |
九二:遇主于巷,无咎。 | 《象》曰:遇主于巷,未失道也。 |
六三:见舆曳,其牛掣,其人天且劓,无初有终。 | 《象》曰:见舆曳,位不当也。无初有终,遇刚也。 |
九四:睽孤,遇元夫。交孚,厉无咎。 | 《象》曰:交孚无咎,志行也。 |
六五:悔亡,厥宗噬肤,往何咎? | 《象》曰:厥宗噬肤,往有庆也。 |
上九:睽孤,见豕负涂,载鬼一车。先张之弧,后说之弧。匪寇婚媾,往遇雨则吉。 | 《象》曰:遇雨之吉,群疑亡也。 |
蹇:利西南,不利东北。利见大人,贞吉。
《彖》曰:蹇,难也,险在前也。见险而能止,知矣哉。蹇利西南,往得中也。不利东北, 其道穷也。利见大人,往有功也。当位贞吉,以正邦也。蹇之时用大矣哉。
《象》曰:山上有水,蹇。君子以反身修德。
初六:往蹇来誉。 | 《象》曰:往蹇来誉,宜待也。 |
六二:王臣蹇蹇,匪躬之故。 | 《象》曰:王臣蹇蹇,终无尤也。 |
九三:往蹇来反。 | 《象》曰:往蹇来反,内喜之也。 |
六四:往蹇来连。 | 《象》曰:往蹇来连,当位实也。 |
九五:大蹇,朋来。 | 《象》曰:大蹇朋来,以中节也。 |
上六:往蹇来硕,吉。利见大人。 | 《象》曰:往蹇来硕,志在内也。利见大人,以从贵也。 |
解:利西南,无所往,其来复吉。有攸往,夙吉。
《彖》曰:解,险以动,动而免乎险,解。解利西南,往得众也。其来复吉,乃得中也。有攸往,夙吉,往有功也。天地解而雷雨作,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坼。解之时义大矣哉。
《象》曰:雷雨作,解。君子以赦过宥罪。
初六:无咎。 | 《象》曰:刚柔之际,义无咎也。 |
九二:田获三狐,得黄矢,贞吉。 | 《象》曰:九二贞吉,得中道也。 |
六三:负且乘,致寇至,贞吝。 | 《象》曰:负且乘,亦可丑也。自我致戎,又谁咎也。 |
九四:解而拇,朋至斯孚。 | 《象》曰:解而拇,未当位也。 |
六五:君子维有解,吉,有孚于小人。 | 《象》曰:君子有解,小人退也。 |
上六: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获之无不利。 | 《象》曰:公用射隼,以解悖也。 |
损:有孚,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曷之用?二簋可用享。
《彖》曰:损,损下益上,其道上行。损而有孚,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曷之用? 二簋可用享。二簋应有时,损刚益柔有时。损益盈虚,与时偕行。
《象》曰:山下有泽,损。君子以惩忿窒欲。
初九:已事遄往,无咎。酌损之。 | 《象》曰:已事遄往,尚合志也。 |
九二:利贞,征凶。弗损,益之。 | 《象》曰:九二利贞,中以为志也。 |
六三: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 | 《象》曰:一人行,三则疑也。 |
六四:损其疾,使遄有喜,无咎。 | 《象》曰:损其疾,亦可喜也。 |
六五:或益之十朋之龟,弗克违。元吉。 | 《象》曰:六五元吉,自上佑也。 |
上九:弗损,益之,无咎,贞吉,利有攸往,得臣无家。 | 《象》曰:弗损益之,大得志也。 |
益:利有攸往,利涉大川。
《彖》曰:益,损上益下,民说无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利有攸往,中正有庆。利涉大 川,木道乃行。益动而巽,日进无疆。天施地生,其益无方。凡益之道,与时偕行。
《象》曰:风雷,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初九:利用为大作,元吉,无咎。 | 《象》曰:元吉无咎,下不厚事也。 |
六二:或益之十朋之龟,弗克违。永贞吉。王用享于帝,吉。 | 《象》曰:或益之,自外来 也。 |
六三:益之用凶事,无咎。有孚中行,告公用圭。 | 《象》曰:益用凶事,固有之也。 |
六四:中行,告公从,利用为依迁国。 | 《象》曰:告公从,以益志也。 |
九五:有孚惠心,勿问元吉。有孚惠我德。 | 《象》曰:有孚惠心,勿问之矣。惠我德,大得志也。 |
上九:莫益之,或击之,立心勿恒,凶。 | 《象》曰:莫益之,偏辞也。或击之,自外来也。 |
夬:扬于王庭。孚号有厉。告自邑,不利即戎,利有攸往。
《彖》曰:夬,决也,刚决柔也。健而说,决而和。扬于王庭,柔乘五刚也。孚号有厉, 其危乃光也。告自邑,不利即戎,所尚乃穷也。利有攸往,刚长乃终也。
《象》曰:泽上于天,夬。君子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
初九:壮于前趾,往不胜为吝。 | 《象》曰:不胜而往,咎也。 |
九二:惕号,莫夜有戎,勿恤。 | 《象》曰:有戎勿恤,得中道也。 |
九三:壮于頄,有凶。君子夬夬独行,遇雨若濡,有愠无咎。 | 《象》曰:君子夬夬,终无咎也。 |
九四:臀无肤,其行次且。牵羊悔亡,闻言不信。 | 《象》曰:其行次且,位不当也。闻言不信,聪不明也。 |
九五:苋陆夬夬,中行无咎。 | 《象》曰:中行无咎,中未光也。 |
上六:无号,终有凶。 | 《象》曰:无号之凶,终不可长也。 |
姤:女壮,勿用取女。
《彖》曰:姤,遇也,柔遇刚也。勿用取女,不可与长也。天地相遇,品物咸章也。刚遇中正,天下大行也。姤之时义大矣哉!
《象》曰:天下有风,姤;后以施命诰四方。
初六:系于金柅,贞吉。有攸往,见凶, 羸豕踟躅。 | 《象》曰:系于金柅,柔道牵也。 |
九二:包有鱼,无咎,不利宾。 | 《象》曰:包有鱼,义不及宾也。 |
九三:臀无肤,其行次且,厉,无大咎。 | 《象》曰:其行次且,行未牵也。 |
九四:包无鱼,起凶。 | 《象》曰:无鱼之凶,远民也。 |
九五:以杞包瓜,含章,有陨自天。 | 《象》曰:九五含章,中正也。有陨自天,志不舍命 也。 |
上九:姤其角,吝,无咎。 | 《象》曰:姤其角,上穷吝也。 |
萃:亨。王假有庙。利见大人,亨,利贞。用大牲吉,利有攸往。
《彖》曰:萃,聚也。顺以说,刚中而应,故聚也。王假有庙,致孝享也。利见大人亨,聚以正也。用大牲吉,利有攸往,顺天命也。观其所聚,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象》曰:泽上于地,萃。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
初六:有孚不终,乃乱乃萃。若号,一握为笑。勿恤,往无咎。 | 《象》曰:乃乱乃萃,其志乱也。 |
六二:引吉,无咎,孚乃利用禴。 | 《象》曰:引吉无咎,中未变也。 |
六三:萃如,嗟如,无攸利。往无咎,小吝。 | 《象》曰:往无咎,上巽也。 |
九四:大吉,无咎。 | 《象》曰:大吉无咎,位不当也。 |
九五:萃有位,无咎。匪孚,元永贞,悔亡。 | 《象》曰:萃有位,志未光也。 |
上六:赍咨涕洟,无咎。 | 《象》曰:赍咨涕洟,未安上也。 |
升:元亨,用见大人,勿恤,南征吉。
《彖》曰:柔以时升,巽而顺,刚中而应,是以大亨。用见大人,勿恤,有庆也。南征吉, 志行也。
《象》曰:地中生木,升。君子以顺德,积小以高大。
初六:允升,大吉。 | 《象》曰:允升大吉,上合志也。 |
九二:孚乃利用禴,无咎。 | 《象》曰:九二之孚,有喜也。 |
九三:升虚邑。 | 《象》曰:升虚邑,无所疑也。 |
六四:王用亨于岐山,吉,无咎。 | 《象》曰:王用亨于岐山,顺事也。 |
六五:贞吉,升阶。 | 《象》曰:贞吉升阶,大得志也。 |
上六:冥升,利于不息之贞。 | 《象》曰:冥升在上,消不富也。 |
困:亨,贞,大人吉,无咎。有言不信。
《彖》曰:困,刚掩也。险以说,困而不失其所,亨,其唯君子乎。贞,大人吉,以刚中也。 有言不信,尚口乃穷也。
《象》曰:泽无水,困。君子以致命遂志。
初六:臀困于株木,入于幽谷,三岁不觌。 | 《象》曰:入于幽谷,幽不明也。 |
九二:困于酒食,朱绂方来,利用亨祀。征凶,无咎。 | 《象》曰:困于酒食,中有庆也。 |
六三:困于石,据于蒺藜,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 | 《象》曰:据于蒺藜,乘刚也。入于其宫,不见其妻,不祥也。 |
九四:来徐徐,困于金车,吝,有终。 | 《象》曰:来徐徐,志在下也。虽不当位,有与也。 |
九五:劓刖,困于赤绂,乃徐有说,利用祭祀。 | 《象》曰:劓刖,志未得也。乃徐有说,以 中直也。利用祭祀,受福也。 |
上六:困于葛藟,于臲卼,曰动悔。有悔,征吉。 | 《象》曰:困于葛藟,未当也。 动悔有悔,吉行也。 |
井:改邑不改井,无丧无得。往来井井。汔至亦未繘井,羸其瓶,凶。
《彖》曰:巽乎水而上水,井。井养而不穷也。改邑不改井,乃以刚中也。汔至亦未繘井,未有功也。羸其瓶,是以凶也。
《象》曰:木上有水,井。君子以劳民劝相。
初六:井泥不食,旧井无禽。 | 《象》曰:井泥不 食,下也。旧井无禽,时舍也。 |
九二:井谷射鲋,瓮敝漏。 | 《象》曰:井谷射鲋,无与也。 |
九三:井渫不食,为我心恻。可用汲,王明,并受其福。 | 《象》曰:井渫不食,行恻也。求 王明,受福也。 |
六四:井甃,无咎。 | 《象》曰:井甃无咎,修井也。 |
九五:井冽寒泉,食。 | 《象》曰:寒泉之食,中正也。 |
上六:井收勿幕,有孚元吉。 | 《象》曰:元吉在上,大成也。 |
革:己日乃孚。元亨利贞。悔亡。
《彖》曰:革,水火相息,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曰革。己日乃孚,革而信之。文明以 说,大亨以正。革而当,其悔乃亡。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 义大矣哉。
《象》曰:泽中有火,革。君子以治历明时。
初九:巩用黄牛之革。 | 《象》曰:巩用黄牛,不可以有为也。 |
六二:己日乃革之,征吉,无咎。 | 《象》曰:己日革之,行有嘉也。 |
九三:征凶贞厉。革言三就,有孚。 | 《象》曰:革言三就,又何之矣。 |
九四:悔亡,有孚,改命,吉。 | 《象》曰:改命之吉,信志也。 |
九五:大人虎变,未占有孚。 | 《象》曰:大人虎变,其文炳也。 |
上六:君子豹变,小人革面,征凶,居贞吉。 | 《象》曰:君子豹变,其文蔚也。小人革面, 顺以从君也。 |
鼎:元吉,亨。
《彖》曰:鼎,象也。以木巽火,亨饪也。圣人亨以享上帝,而大亨以养圣贤。巽而耳目聪 明,柔进而上行,得中而应乎刚,是以元亨。
《象》曰:木上有火,鼎。君子以正位凝命。
初六:鼎颠趾,利出否。得妾以其子,无咎。 | 《象》曰:鼎颠趾,未悖也。利出否,以从贵也。 |
九二:鼎有实,我仇有疾,不我能即,吉。 | 《象》曰:鼎有实,慎所之也。我仇有疾,终无尤也。 |
九三:鼎耳革,其行塞,雉膏不食。方雨,亏悔,终吉。 | 《象》曰:鼎耳革,失其义也。 |
九四: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 | 《象》曰:覆公餗,信如何也? |
六五:鼎黄耳金铉,利贞。 | 《象》曰:鼎黄耳,中以为实也。 |
上九:鼎玉铉,大吉,无不利。 | 《象》曰:玉铉在上,刚柔节也。 |
震:亨。震来虩虩,笑言哑哑。震惊百里,不丧匕鬯。
《彖》曰:震,亨。震来虩虩,恐致福也。笑言哑哑,后有则也。震惊百里,惊远而惧迩也。出可以守宗庙社稷,以为祭主也。
《象》曰:洊雷,震。君子以恐惧修身。
初九:震来虩虩,后笑言哑哑,吉。 | 《象》曰: 震来虩虩,恐致福也。笑言哑哑,后有则也。 |
六二:震来厉,亿丧贝,跻于九陵,勿逐,七日得。 | 《象》曰:震来厉,乘刚也。 |
六三:震苏苏,震行无眚。 | 《象》曰:震苏苏,位不当也。 |
九四:震遂泥。 | 《象》曰:震遂泥,未光也。 |
六五:震往来厉,亿无丧,有事。 | 《象》曰:震往来厉,危行也。其事在中,大无丧也。 |
上六:震索索,视矍矍,征凶。震不于其躬,于其邻,无咎。婚媾有言。 | 《象》曰:震索索,未得中也。虽凶无咎,畏邻戒也。 |
艮: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
《彖》曰: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艮其止,止其所 也。上下敌应,不相与也,是以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也。
《象》曰: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
初六:艮其趾,无咎。利永贞。 | 《象》曰:艮其趾, 未失正也。 |
六二:艮其腓,不拯其随,其心不快。 | 《象》曰:不拯其随,未退听也。 |
九三:艮其限,列其夤,厉薰心。 | 《象》曰:艮其限,危薰心也。 |
六四:艮其身,无咎。 | 《象》曰:艮其身,止诸躬也。 |
六五:艮其辅,言有序,悔亡。 | 《象》曰:艮其辅,以中正也。 |
上九:敦艮,吉。 | 《象》曰:敦艮之吉,以厚终也。 |
渐:女归吉,利贞。
《彖》曰:渐之进也,女归吉也。进得位,往有功也。进以正,可以正邦也。其位刚得中 也。止而巽,动不穷也。
《象》曰:山上有木,渐。君子以居贤德善俗。
初六:鸿渐于干,小子厉,有言,无咎。 | 《象》曰:小子之厉,义无咎也。 |
六二:鸿渐于磐,饮食衍衍,吉。 | 《象》曰:饮食衍衍,不素饱也。 |
九三:鸿渐于陆。夫征不复,妇孕不育,凶。利御寇。 | 《象》曰:夫征不复,离群丑也。妇孕不育,失其道也。利用御寇,顺相保也。 |
六四:鸿渐于木,或得其桷,无咎。 | 《象》曰:或得其桷,顺以巽也。 |
九五:鸿渐于陵,妇三岁不孕,终莫之胜,吉。 | 《象》曰:终莫之胜,吉,得所愿也。 |
上九:鸿渐于逵,其羽可用为仪,吉。 | 《象》曰:其羽可用为仪吉,不可乱也。 |
归妹:征凶,无攸利。
《彖》曰:归妹,天地之大义也。天地不交而万物不兴。归妹,人之终始也。说以动,所归 妹也。征凶,位不当也。无攸利,柔乘刚也。
《象》曰:泽上有雷,归妹。君子以永终知敝。
初九:归妹以娣,跛能履,征吉。 | 《象》曰:归 妹以娣,以恒也。跛能履,吉相承也。 |
九二:眇能视,利幽人之贞。 | 《象》曰:利幽人之贞,未变常也。 |
六三:归妹以须,反归以娣。 | 《象》曰:归妹以须,未当也。 |
九四:归妹愆期,迟归有时。 | 《象》曰:愆期之志,有待而行也。 |
六五:帝乙归妹,其君之袂不如其娣之袂良,月几望,吉。 | 《象》曰:帝乙归妹,不如其娣之袂良也。其位在中,以贵行也。 |
上六: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无攸利。 | 《象》曰:上六无实,承虚筐也。 |
丰:亨。王假之,勿忧,宜日中。
《彖》曰:丰,大也。明以动,故丰。王假之,尚大也。勿忧,宜日中,宜照天下也。日中则 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象》曰:雷电皆至,丰。君子以折狱致刑。
初九:遇其配主,虽旬无咎,往有尚。 | 《象》曰: 虽旬无咎,过旬灾也。 |
六二:丰其蔀,日中见斗。往得疑疾,有孚发若,吉。 | 《象》曰:有孚发若,信以发志也。 |
九三:丰其沛,日中见昧,折其右肱,无咎。 | 《象》曰:丰其沛,不可大事也。折其右肱, 终不可用也。 |
九四:丰其蔀,日中见斗,遇其夷主,吉。 | 《象》曰:丰其蔀,位不当也。日中见斗, 幽不明也。遇其夷主,吉行也。 |
六五:来章,有庆誉,吉。 | 《象》曰:六五之吉,有庆也。 |
上六:丰其屋,蔀其家,窥其户,阒其无人,三岁不觌,凶。 | 《象》曰:丰其屋,天际翔也。窥其户,阒其无人,自藏也。 |
旅:小亨,旅贞吉。
《彖》曰:旅,小亨。柔得中乎外,而顺乎刚,止而丽乎明,是以小亨,旅贞吉也。旅之时 义大矣哉!
《象》曰:山上有火,旅。君子以明慎用刑而不留狱。
初六:旅琐琐,斯其所取灾。 | 《象》曰:旅琐琐,志穷灾也。 |
六二:旅即次,怀其资,得童仆,贞。 | 《象》曰:得童仆贞,终无尤也。 |
九三:旅焚其次,丧其童仆,贞厉。 | 《象》曰:旅焚其次,亦以伤矣。以旅与下,其义丧也。 |
九四:旅于处,得其资斧,我心不快。 | 《象》曰:旅于处,未得位也。得其资斧,心未快也。 |
六五:射雉,一矢亡,终以誉命。 | 《象》曰:终以誉命,上逮也。 |
上九:鸟焚其巢,旅人先笑后号咷。丧牛于易,凶。 | 《象》曰:以旅在上,其义焚也。丧牛于易,终莫之闻也。 |
巽:小亨。利有攸往,利见大人。
《彖》曰:重巽以申命。刚巽乎中正而志行。柔皆顺乎刚,是以小亨,利有攸往,利见大 人。
《象》曰:随风,巽。君子以申命行事。
初六:进退,利武人之贞。 | 《象》曰:进退,志疑也。 利武人之贞,志治也。 |
九二:巽在床下,用史巫纷若,吉,无咎。 | 《象》曰:纷若之吉,得中也。 |
九三:频巽,吝。 | 《象》曰:频巽之吝,志穷也。 |
六四:悔亡,田获三品。 | 《象》曰:田获三品,有功也。 |
九五:贞吉,悔亡,无不利。无初有终。先庚三日,后庚三日,吉。 | 《象》曰:九五之吉,位 正中也。 |
上九:巽在床下,丧其资斧,贞凶。 | 《象》曰:巽在床下,上穷也。丧其资斧,正乎凶也。 |
兑:亨,利贞。
《彖》曰:兑,说也。刚中而柔外,说以利贞,是以顺乎天而应乎人。说以先民,民忘其 劳。说以犯难,民忘其死。说之大,民劝矣哉。
《象》曰:丽泽,兑。君子以朋友讲习。
初九:和兑,吉。 | 《象》曰:和兑之吉,行未疑也。 |
九二:孚兑,吉,悔亡。 | 《象》曰:孚兑之吉,信志也。 |
六三:来兑,凶。 | 《象》曰:来兑之凶,位不当也。 |
九四:商未宁,介疾有喜。 | 《象》曰:九四之喜,有庆也。 |
九五:孚于剥,有厉。 | 《象》曰:孚于剥,位正当也。 |
上六:引兑。 | 《象》曰:上六引兑,未光也。 |
涣:亨。王假有庙。利涉大川,利贞。
《彖》曰:涣,亨。刚来而不穷,柔得位乎外而上同。王假有庙,王乃在中也。利涉大川, 乘木有功也。
《象》曰:风行水上,涣。先王以享于帝,立庙。
初六:用拯马壮,吉。 | 《象》曰:初六之吉,顺 也。 |
九二:涣奔其机,悔亡。 | 《象》曰:涣奔其机,得愿也。 |
六三:涣其躬,无悔。 | 《象》曰:涣其躬,志在外也。 |
六四:涣其群,元吉。涣有丘,匪夷所思。 | 《象》曰:涣其群,元吉,光大也。 |
九五:涣汗,其大号涣,王居,无咎。 | 《象》曰:王居无咎,正位也。 |
上九:涣其血,去逖出,无咎。 | 《象》曰:涣其血,远害也。 |
节:亨。苦节不可贞。
《彖》曰:节,亨。刚柔分而刚得中。苦节不可贞,其道穷也。说以行险,当位以节,中正以通。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
《象》曰:泽上有水,节。君子以制数度,议德行。
初九:不出户庭,无咎。 | 《象》曰:不出户庭,知通塞也。 |
九二:不出门庭,凶。 | 《象》曰:不出门庭凶,失时极也。 |
六三:不节若,则嗟若,无咎。 | 《象》曰:不节之嗟,又谁咎也? |
六四:安节,亨。 | 《象》曰:安节之亨,承上道也。 |
九五:甘节,吉,往有尚。 | 《象》曰:甘节之吉,居位中也。 |
上六:苦节,贞凶,悔亡。 | 《象》曰:苦节贞凶,其道穷也。 |
中孚:豚鱼,吉,利涉大川,利贞。
《彖》曰:中孚,柔在内而刚得中。说而巽,孚乃化邦也。豚鱼吉,信及豚鱼也。利涉大 川,乘木舟虚也。中孚以利贞,乃应乎天也。
《象》曰:泽上有风,中孚。君子以议狱缓死。
初九:虞吉,有它不燕。 | 《象》曰:初九虞吉, 志未变也。 |
九二: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 | 《象》曰:其子和之,中心愿也。 |
六三: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 | 《象》曰:可鼓或罢,位不当也。 |
六四:月几望,马匹亡,无咎。 | 《象》曰:马匹亡,绝类上也。 |
九五:有孚挛如,无咎。 | 《象》曰:有孚挛如,位正当也。 |
上九:翰音登于天,贞凶。 | 《象》曰:翰音登于天,何可长也。 |
小过:亨,利贞。可小事,不可大事。飞鸟遗之音。不宜上,宜下,大吉。
《彖》曰:小过,小者过而亨也。过以利贞,与时行也。柔得中,是以小事吉也。刚失位而 不中,是以不可大事也。有飞鸟之象焉,有飞鸟遗之音。不宜上,宜下,大吉,上逆而下顺 也。
《象》曰:山上有雷,小过;君子以行过乎恭,丧过乎哀,用过乎俭。
初六:飞鸟以凶。 | 《象》曰:飞鸟以凶,不可如何也。 |
六二:过其祖,遇其妣。不及其君,遇其臣。无咎。 | 《象》曰:不及其君,臣不可过也。 |
九三:弗过防之,从或戕之,凶。 | 《象》曰:从或戕之,凶如何也。 |
九四:无咎。弗过遇之,往厉必戒,勿用永贞。 | 《象》曰:弗过遇之,位不当也。往厉必戒,终不可长也。 |
六五:密云不雨,自我西郊。公弋取彼在穴。 | 《象》曰:密云不雨,已上也。 |
上六:弗遇过之,飞鸟离之,凶,是谓灾眚。 | 《象》曰:弗遇过之,已亢也。 |
既济:亨小,利贞。初吉终乱。
《彖》曰:既济亨,小者亨也。利贞,刚柔正而位当也。初吉,柔得中也。终止则乱,其道穷也。
《象》曰: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
初九:曳其轮,濡其尾,无咎。 | 《象》曰: 曳其轮,义无咎也。 |
六二:妇丧其茀,勿逐,七日得。 | 《象》曰:七日得,以中道也。 |
九三: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小人勿用。 | 《象》曰:三年克之,惫也。 |
六四:繻有衣袽,终日戒。 | 《象》曰:终日戒,有所疑也。 |
九五: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禴祭,实受其福。 | 《象》曰: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时也。 实受其福,吉大来也。 |
上六:濡其首,厉。 | 《象》曰:濡其首厉,何可久也。 |
未济:亨。小狐汔济,濡其尾,无攸利。
《彖》曰:未济,亨;柔得中也。小狐汔济,未出中也。濡其尾,无攸利;不续终也。虽不 当位,刚柔应也。
《象》曰:火在水上,未济。君子以慎辨物居方。
初六:濡其尾,吝。 | 《象》曰:濡其尾,亦不知极也。 |
九二:曳其轮,贞吉。 | 《象》曰:九二贞吉,中以行正也。 |
六三:未济,征凶,利涉大川。 | 《象》曰:未济征凶,位不当也。 |
九四:贞吉,悔亡,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赏于大国。 | 《象》曰:贞吉悔亡,志行也。 |
六五:贞吉,无悔。君子之光,有孚,吉。 | 《象》曰:君子之光,其晖吉也。 |
上九:有孚于饮酒,无咎。濡其首,有孚失是。 | 《象》曰:饮酒濡首,亦不知节也。 |
《易经》学习不能走捷径,卦辞、爻辞、彖辞、象辞要时常拿出来揣摩诵读一番。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但《易经》的学习真不是简单诵读就能读懂的,但是如果你不去读不去学就一定不会,虽说学了不一定会,但是学会收益终身。
转自 知乎
什么是爻?什么是卦?
什么是爻?“爻”是《易经》的一个专用字,字义极其严格,在现代汉字中,以“爻”为偏旁或部首的常用字几乎没有。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爻是“组成八卦的长短横道,‘’为阳爻‘--,为阴爻”。
又据张其成先生主编的《易学大词典》解释,爻是“《周易》最基本的符号,构成卦的最小单位。有阳爻与阴爻两种,其符号分别为‘一’和‘--"其题名(爻题)阳爻用‘九”表示,阴爻用‘六’表示。每三爻组成一卦,可得八卦;每六爻组成一卦,可得六十四封.....
总结:爻的本质,不仅仅是它的数构成,也包含着爻与爻在空间与时间上的联系,因此在卦体上也就出现了同形异象、同象异形、同位异时或同时异位等诸多问题。
什么是卦?《易经》所说的卦,是宇宙间的现象,是我们肉眼可以看见的。宇宙间共有八个基本的大现象,而宇宙间的万有、万事、万物,皆依这八个现象而变化,这就是八卦法则的起源。
相传周文王是八卦的创始人,所以八卦又叫文王封。
八卦中,用“一”代表阳,用“一”代表阴。每一卦形代表一定的事物。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坎代表水,离代表火,震代表雷,艮(gien)代表山,巽(xin)代表风,兑代表沼泽。八卦互相搭配又得到六十四卦。
(1)八卦代数
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
(2)八卦方位
先天八卦:乾南,坤北,离东,坎西,兑东南,震东北,巽西南,艮西北。
后天八卦:震东,兑西,离南,坎乾北,乾西北,坤西南,艮东北,異东南。
(3)八卦所属
乾、兑(金);震、巽(木);坤、艮(土);离(火);坎(水)。
总结:用“_”代表阳,用“___”代表阴,用三个这样的符号,组成八种形式,叫做八卦。
周易入门篇16之卦的结构
周易入门篇16
国学曲径通幽处
六十四卦中的每一卦,都有卦名、卦画、卦爻、卦辞。要了解六十四卦的含义,就要明白每一卦的结构。
01识卦
识卦,是说想认识一个卦的形象及其表示的内涵,就要从该卦的卦名(该卦的名字)、卦画(阴阳爻自下而上画出来的形状)、卦爻(对每一爻的解说和判断)、卦辞(对卦的整体解说和判断)入手学习。
比如《乾》卦:卦名为《乾》,卦画是六个阳爻,卦辞是元亨利贞,爻辞为每一爻后面的解释和判断的话。
02读卦
六十四卦,每一卦都分上、下两部分。下卦一般称为内卦,上卦称为外卦。根据爻的顺序来说,下卦在先,上卦在后。
读卦,要按照先外卦,后内卦的顺序。比如《大有》卦,上卦为火,下卦为天,读为火天大有;又比如《同人》卦,上卦为天,下卦为火,读为天火同人;如果是重卦,则读为“某为某”,又比如《坎卦》,上、下卦均为坎,读为“坎为水”。
03辨爻
《易》卦六个爻中,一、三、五爻为阳数,这三个数之和为九,九为阳之极数,阳爻也因此称为“九”。二、四爻为阴数,二与四的和为六,因此六为阴之极数,阴爻称为“六”。
《易》卦的顺序是自下而上的,最下面为第一爻(初爻);最上面为第六爻(上爻),六个爻用爻辞表达具有的含义,爻辞一般用“九”和“六”作爻题。
通过上面学习,我们知道:当面对一个卦时,首先要看卦画,然后看卦名,之后看卦辞,最后看各爻的爻辞。比如《坤》卦:
《坤》: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
初六,履霜坚冰至。
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
六三,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
六四,括囊,无咎无誉。
六五,黄裳元吉。
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用六,利永贞。
《坤》卦的卦体为六个阴爻。卦象为坤下坤上,卦辞为:“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
《坤》卦,象征着大地,大地有元始之生,亨通之利,有利于像牝马一样守持正道。君子若要与人有来往,就要随着别人的后面,让别人来做主,必有利益,若是抢先或居首位,就会迷失方向。往西南会得到朋友,往东北则会丧失朋友。安分守正就会吉利。
初六,履霜坚冰至。
初六,当你踩着微霜时,严寒与坚冰也就即将来到。
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
六二,正直、端方、宏大,虽然是不熟悉其事,也不会有不利的事发生。
六三,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
六三,蕴含着阳刚之美德,所占问的事情是可行的;或者跟随君王去做事,成功之后,不要把功劳归于自己,谨守为臣之道,这样就能够有好的结果。
六四,括囊,无咎无誉。
六四,束紧口袋,就不会有危害,也不要求赞誉。
六五爻,黄裳元吉。
六五,身穿黄色裙裳,就很吉祥。
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上六,龙在原野上交战,流出青黄相杂的鲜血。
天人合一 不能归约为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天人合一”不能归约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文 / 刘立夫
“生态伦理学”是在20世纪反思现代工业文明所引发的生态危机的过程中由西方学者创立的,其中的“深层生态伦理学”将现代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归咎为西方固有的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念和现代工具理性,希图重建一个以自然主义为理想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型文明模式。这些生态学家站在现代学术的高度,从东方古老的宗教文化中找到了诸多思想资源和理论支持,因而被称之为现代生态伦理学的“东方转向”。近年来,中国哲学界也借助这一契机开始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态伦理学的对话:在对话中,很多学者把中国传统的生态智慧简单地归约为“天人合一”,有人甚至武断地认定“天人合一”就是关于“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的理论”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学说”。笔者认为,这种论点过分拔高了传统文化的生态学价值,没有顾及中国传统天人哲学的真正内涵,也没有全面、深入地研究西方现代生态学的历史渊源和现实背景,只是出于一种振兴民族传统文化的使命而以情感的认同代替理性的思考,做时髦的迎合,故不仅在理论上站不住脚,在实践上也难有所作为。
一、“天人合一”的基本内涵
“天人合一”被很多现代学者视为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但对其内容却是见仁见智,并无定说。如果将天人合一思想核心确定为“合”、“和”或者“和谐”,不会引起多少争议,但如果将它说成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或者“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则很难让人信服。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对“天”和“人”的理解以及对这一命题的个案分析。
众所周知,“天人合一”作为一个完整的词汇或命题出现得很晚,是北宋哲学家张载首次提出的(如《正蒙·诚明》:“儒者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可以成圣。”)。在此以前,老庄、孔孟、荀子、《易传》、《中庸》、《吕氏春秋》、《黄帝内经》、董仲舒等都各有自己的天人观,如庄子的“与天为一”(《庄子·达生》:“弃事则形不劳,遗生则精不亏,夫形全精复,与天为一。”),荀子的“天人之分”(《荀子·天论》:“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中庸》的“与天地参”,董仲舒的“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号》),等等。虽然人人都言天人,但内容却千变万化。现代学者之所以把“天人合一”总结为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之一,是因为传统哲学大多涉及“天”与“人”的关系,而这些观点或理论的基本走向就是“天人合一”而不是“天人为二”。不过,传统的“天”既包括了自然之天,也包括了神灵之天、道德之天和义理之天,其内涵因人因时而异,因而需要区别对待。与此相对的“人”的涵义虽然要相对简单一些,但也有单个的人、整体的人的区别,有时则指“圣人”。至于天人合一中的天人关系,则更需要根据个案来分析,不能把“合一”两字大而化之地处理为“合而为一”。
从中国第一个哲学家老子开始,到宋代的理学家王阳明,包括道家、儒家和禅宗,在每个有代表性的思想家那里,几乎都难以找到完全相同的天人观:他们之间有继承、有并列,也有创新,关系错综复杂。这里仅根据其主要论点,作大致的归纳。
1、天人相类,或天人相副、天人同构。此论认为人是“天”按照自己的形象复制出来的,所以人副天数,结构相同。以《黄帝内经》、董仲舒为代表。《黄帝内经》以人为“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故“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素问·宝命全形论》)等等。这个理论在董仲舒那里更为系统繁复。董仲舒说:“人之为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春秋繁露·为人者天》)天按照自己的形象造了人,所以人和天是同类。“人之体形,化天数而成;人之血气,化天志而仁;人之德行,化天理而义;人之好恶,化天之暖清;人之喜怒,化天之寒暑;人之受命,化天之四时。”(同上)因为同类,所以形体和精神同构。由此又可以推出天人相副:“圣人副天之所以为政,故以庆副暖而当春,以赏副暑而当夏,以罚副清而当秋,以刑副寒而当冬。”所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春秋繁露·四时之副》),云云。
2、天人一体。天人一体比天人相类逻辑上更进一步。天人一体,故同质;同质则源于同气;同气相求,故同类相感。这主要是阴阳家的理论,后融入各家中。《中庸》曰:“国家将兴,必有祯样;国家将亡,必有妖孽。”《吕氏春秋》曰:“凡帝王者之将兴也,天必先见祥乎下民。”(《吕氏春秋·应同》)又云:“天之见妖也,以罚有罪也”,“天之处高而听卑,君有至德之言三,天必三赏君”(《吕氏春秋·制乐》)。董仲舒则推而广之:“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天地之阴气起,而人之阴气应之而起,人之阴气起,天地之阴气亦宜应之而起,其道一也。”(《春秋繁露·同类相动》)又云:“王正,则元气和顺,风雨时,景星见,黄龙下;王不正,则上变天,贼气幷见”(《春秋繁露·王道》)。这就是“天人感应”说中典型的祥瑞说和灾异说。
3、天人同性,即天地之性亦人之性,尽性则可以知天。这一观点由儒家思孟学派提出,被理学家张载发扬光大,是儒家人道主义的理论基础。《中庸》曰:“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孟子·尽心上》)《中庸》的“至诚”和《孟子》的“尽心”是同一个意思,都是指“修性”。张载明确地指出“性与天道合一存乎诚”(《正蒙·诚明》),“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横渠易说·系辞上》)。而圣人可以以一己之善性体万物之共性,“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西铭》),将仁爱理想推及宇宙万物。
4、天人同理,“天道”即“人道”。此论以老子开其端,理学集大成,是中国传统天人观的基本内容。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易》曰:“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为,后天而奉天时。”(《周易·文言》)儒家甚至认为礼乐亦本于天地之道:“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乐由天作,礼以地制。过制则乱,过作则暴。明于天地,然后能兴礼乐也。”(《礼记·礼运》)宋代的理学家以“理”为“道”,从本体意义上论证人伦源于“天理”、“人道”即“天理”。有关材料颇多,此不赘述。
由于中国传统天人学说流派的多样性和内容的交叉性,如果仅作论点的列举和引证难免挂一漏万、顾此失彼,因此,从价值取向角度思考也许更具说服力。以中国传统的儒、释、道三家来说,佛教属于印度传统,它把宇宙生命归纳为“六道轮回”,“天”和“人”不过是“众生”中的两“道”而已,故不涉及天人合一的问题;只有本土的儒、道两家才以天人问题为哲学话题。在价值倾向上,儒家的天人合一主要是政治性和伦理性的,所以儒家把天作为“神灵之天”、“道德之天”和“义理之天”来看待;道家的天人合一主要是境界论上的,所以道家的天多含“自然之天”的内容。当然,这只是大致的区分,有时也难免彼此混同,因为各派学说有融合的关系,如先秦老庄和魏晋玄学也含政治性的因素,先秦思孟学派的“尽性知天”也是境界性的。至于宋明理学,吸收了道家和禅宗的本体论和修养论,其天人学说最后走向了境界论。
这里有必要提到道教。道教是当代西方生态学家最为推崇的“自然主义”的宗教,其理想就是“天人合一”,但内容却“杂而多端”。以外丹而言,东汉方士魏伯阳在《周易参同契》里以“模拟自然”的方式,借周易中的卦爻之象,言坎离水火龙虎铅汞之法,配以阴阳五行昏旦时辰等火候,论述了炼丹的基本原理。晋代的葛洪通过“假求于外物以自坚固”的理论,证明服食金丹可以“长生不老”(《抱朴子·内篇》)。唐代一些炼丹家还用天文学的一些术语附会炼丹的名称,用老子“法天象地”的原理以“天地不朽”来实现肉体生命的不朽。另外,道教符箓派中常有道士通过斋戒“存神”与诸天神兵将感应的仪式,其理论源头是“天人同气”和“同气相感”。陶弘景的解释是:“太清之气,感化无方……各相接引,不徒然空立。可以理得,难用言详。其仙灵将官,皆此类也。”从这里看出,道教的天人合一论既是自然主义的,又是泛神论的。到了宋元之际,道教内丹学盛行,在理论上主要吸收道家哲学、易学、阴阳家和佛教禅宗的思想成分,以人体为“丹鼎”,以精气神为“药物”,配以方位、火候诸说,变成了一种以境界论为主,杂以自然论、泛神论、道德论等的多极化的天人理论。
由此可见,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论是多层次、多方位的,同时,它们又纵贯着一条基本的理念,那就是“天”的绝对性和权威性。中国传统由于缺乏一个像西方基督教那样的全知全能全善的上帝,所以中国的“天”在一定意义上发挥了上帝的功能,成为人类的生活理想和精神之源。因而中国的天人合一也就始终保持着一种宗教式的情结,即所谓敬天意识、顺天意识、法天意识和同天意识。“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即是敬天意识;“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即是顺天意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是法天意识;“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即是同天意识。这些意识均基于天的不可逾越的权威和无与伦比的神性。因此,有学者认为,天人合一带有“媚神求福”的色彩,它所反映的是小农经济对自然的依赖性,是生产力低下时祈求“风雨时至”、畏惧“过则为菑”的心理;它“不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是人对自然的顺应与屈从”。
另外,中国哲学家论天道均不是目的,其落脚点必是人道,所谓“善言天者,必应于人”(《素问·气交变大论》)。所以,中国哲学的重心是人生。冯友兰有鉴于此,而说“哲学是对人生的系统反思”,可谓得其精髓。由此而论,天人合一尽管保持着一种对天的宗教式的情结,但其核心内容则是关于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和人与宇宙万物的关系,以及人的行为准则和精神生活的终极根源。虽然天人合一的理论也涉及人与自然生态的关系,但这种关系是以政治、伦理和精神境界为本位的,因而,天人合一的核心不是处理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哲学理论。
二、“天人合一”与西方深层生态伦理学的接轨及其误读
正如前文所指出的,把“天人合一”融入生态学理论的首先是西方的一部分生态学家,中国学者不过是步其后尘而已。20世纪以来,在反思西方近现代工业文明所带来的生态危机的过程中,西方一些学者认识到:要从根本上解决人类所面临的生存困境,仅仅致力于经济制度、法律制度和技术控制等方面的改变是不可能的;人与自然的危机首先是文化的危机,因此,只有实现全人类的价值观和发展观的全面变革,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误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才会有希望。这是现代西方自然保护主义的“深层生态学”的基本思路。在这场反思中,有关学者对西方固有的传统观念作了深入的批判,帕斯莫尔(Passmore)、卡莱考特(Callicott)、怀特(White)、海德格尔(Heidegger)、怀特海(Whitehead)、纳什(Nash)等都有独到的论述。其中,当代著名的深层生态学家纳什对此有比较详细的总结,他明确指出,当今世界的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是西方固有的人类中心主义、主客二分的自然观和科学思想恶性发展的必然结果。
深层生态伦理学者认识到,要突破西方文化传统的禁锢,必须借助于外部的文化权威。他们发现,东方文化对生命和宇宙的理解迥异于西方传统: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有着主客混融的、整体的、有机的、人性化的特点;东方的道教、佛教、印度教甚至儒家文化中都蕴含生态智慧,因而视这些东方传统为现代生态伦理学的古代先驱,或称之为“传统的东亚深层生态学”。
其实,在这场可称之为“东方生态伦理学的发现”中,西方生态学家所关注的是那些与他们所构想的新型生态伦理有关的思想资源,而并没有刻意对中国的传统生态思想作总结归纳。也就是说,西方学者对“天人合一”的“拿来主义”的理解,恰恰是字面性的,并没有去追究“天人合一”的原初含义。生态伦理学家德维尔(Devall)和赛辛斯(Sessions)认为,“天人合一的中国哲学”是东方整体的自然观的表现,是对西方主客二元论的反叛,可比之于普利高津的自发的自组织系统。又如在纳什那里,道家庄子的“万物与我为一”的意思被解释为“万物中的每一物都拥有某种目的、某种潜能,都对宇宙拥有某种意义”,于是“人与大自然之间的生物学鸿沟和道德鸿沟都荡然无存”。诸如此类的解释多是“格义”式的方法:只是字面相对应,内容上却出入很大。另外,也不难看到,这些学者在很多场合是以实用主义的眼光来理解东方思想的:他们在用现代生态主义的立场“发掘”东方的智慧时,将东方文化中那些古老思想的潜在意义迅速“升格”为现代性的观念,而实际上那些思想未必是古人的本意,像主客混融、整体观、有机观,像“自组织系统”、“人与大自然的生物学鸿沟”等现代学科所使用的词汇,这些显然是从阐释学的层面来表达的。因此,我们虽然不难理解西方学者的思维进路,但我们也不敢贸然肯定他们真正地读懂了“天人合一”、读懂了《庄子》。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说,将此类解释看成一种文字或文化的“嫁接”甚至“误读”也未尝不可。
遗憾的是,我国近年来关于“天人合一”的大量文章和著作正是接过西方生态学家的话题而发挥的。在这个意义上,“天人合一”只能算作是一个舶来词,其蕴含的词义仅仅限于深层生态伦理学的范围,而非中国固有的天人思想。实际上,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所涵盖的思想资源比现代生态学的意义大得多、宽得多,也复杂得多,故如果简单地将“天人合一”理解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明显是一种带有实用目的的归约式处理,不利于全面深入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
当然,我们这里并不是在宣扬文化的虚无主义,也不是否认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的内在生态智慧。事实上,从前面的分析中不难看到,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完全可以通过语义的创造性转化而获得现代性的意义。这里只是要强调,传统思想资源的现代转化应该立足于其思想的历史基础,而不能人云亦云,随意发挥。
对于中国学者来说,这里实际上涉及的是对传统文化的价值定位问题。很多学者其实很清楚中国传统的天人理论究竟包含哪些内容,但出于这样那样的实用目的而迎合时尚。迎合时尚乃学术之大忌,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记得在20年前的中国哲学界,还是以“天人相分”为时尚,荀子的“人定胜天”和刘禹锡的“天人交相胜”被作为“古代唯物主义思想的杰出代表”,可是今天西方的生态伦理学传来,人们却迅速找到了新一轮的学术“热点”,“天人合一”一时走俏:人们几乎是“谈分色变”,“合一”就好,把严肃的学术问题当作了政治和商业的工具。
事实上,中国古代的环境问题与现代世界性的环境生态危机性质大不相同。在传统农业文明时代,由于人口数量不多、生产能力有限,环境破坏只是局部性的,这同现代世界性的人口爆炸、工业污染、物种灭绝、不可再生资源的枯竭等等环境问题相比不可以道里计。在西方工业革命前,世界几大文明区实际上都是以“绿色文明”为标志的:不独中国如此,希腊、印度、非洲、美洲等地亦然。中国古代有保护动物和生态的具体措施,但因为生态问题不严重而没有提到议事日程,环境保护只是被视为王者“仁政”的一部分,即如晋代的儒者何承天所说:“取之有时,用之有道,行火俟风暴,畋渔候豺獭,所以顺天时也;大夫不麛卵,庶人不数罟,行苇作歌,霄鱼垂化,所以爱人用也;庖厨不迩,五犯是翼,殷后改祝,孔钓不纲,所以明仁道也。”在环境问题尚未危及人类生存的传统社会,中国的环境保护思想主要停留在这种儒家的仁爱理想的层面,而作为在野的道家,其“自然主义”更是境界性的,充满着理想色彩。
今天的全球性环境生态问题已经威慑到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全球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构成了尖锐的矛盾,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必须面对和解决的大问题。然而,迄今为止,在世界各国起作用的生态学理论实际上还是所谓的“浅层生态学”,强调的是通过技术、法律和制度的改良来改善生态环境,而且很多此类措施已经有了明显的效果。当前欧美很多发达国家的生态状况发生了巨大的改观,西方的主流意识却并未走出“人类中心主义”和“主客二元”的思维模式。与此同时,作为现代批判主义思潮之一的深层生态伦理学说只是在野的少数派,未能成为当今解决环境问题的主流意识。在以强调经济发展为首要目标的广大发展中国家,首当其冲的事情是“向西方看齐”,加上西方发达国家有意无意地转移环境成本,使得这些国家也不可能立即摆脱科学主义的羁绊而越位进入“以自然为中心”的后现代发展模式。所以,从现实性来看,西方的深层生态学还只是一种遥远的后现代主义理想,其操作性到底有多大还未有定论。另外还应该看到,现代环境及生态问题是一大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故仅仅将其归咎为某种文化意识如科学理性或主客二分是片面的。总之,过高地估价深层生态伦理学进而否定西方主流文化传统,认定“未来的世界将是东方文化的世纪”,似有文化决定论的嫌疑,缺乏辩证的和多元的文化发展观念。
参考文献
[1]蔡仲德,1994年:《也谈天人合一——与季羡林先生商榷》,载《传统与现代化》第5期。
[2]古籍:《礼记》、《周易》、《老子》、《庄子》、《荀子》、《孟子》、《黄帝内经》、《吕氏春秋》、《春秋繁露》、《抱朴子》、《道藏》、《弘明集》等。
[3]纳什,1999年:《大自然的权利》,杨通进译,青岛出版社。
[4]普利高津,1998年:《确定性的终结》,湛敏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5]Callicott,J.1994,Earth'sInsights,Berkeley: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
原载《哲学研究》2007年第2期,标题为“天人合一”不能归约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