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课堂丨生日应该过新历还是旧历?
上节课讲了有关生辰八字的一些常识,明白了生辰八字只不过是一种生日的记录形式而已。那么,怎样才算“过了一岁”呢?
现时中国人过生日的依据有两种--新历生日和农历生日。你会发现,家里上了年纪的人都过农历生日,例如:父亲的生日是四月初八,母亲的生日是六月廿七等等,而年轻人往往按新历(即公历)过生日,例如:他的生日是7月3日。
那么,是不是按农历过生日就特别准或者很有意义呢?说出来可能你们都有点愕然--不管是按公历还是农历过生日都不准确!
为什么呢?
我们先看看“过生日”是什么意思?过生日就是庆祝自己在世上又添了一岁。
那么,怎样才算添了一岁呢?这个问题似乎很容易回答:“过了一年呗!”
是的,这个回答没毛病。可你知道怎样才算过了一年吗?
“过了365天呗!”
这个答案是错了!
地球绕太阳一周叫做“一个太阳回归年”,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一年”。而这个“一年”却不是刚好365天,而是约等于365天5小时48份46秒。
公历按365天算一年,假定你4月23日出生,地球从你出生的这个点(4月23日)算起,要再次回到这个点才算一年。
第二年的4月23日,地球还未走完这个圈,还差将近6小时你就庆祝生日了;第三年的4月23日,地球还差12小时才走完一圈,你又庆祝生日了;第四年的4月23日,地球还差18小时才走完一圈,你又庆祝生日了。这时候,你肯定已经提前了一天庆祝生日(尽管日历上是4月23日)。不信?那就看看第五年(也就是与你出生那年隔了4年)的4月23日,地球还差将近24小时才走完一圈,这时候你会发现,公历的日历牌上2月份增加了一天,2月是29天的,这是为了修正前面4年偏离了将近24小时的人为调整。所以,每隔4年就要在2月份增加一天来修正这种人为的错误。
现在知道了吧?公历不能准确地反映你的生日。
那么,旧历呢?
我们首先必须明白旧历是什么东东。我们国家在中华民国成立之前一直采用农历的历法,它是一种阴阳合历,节气干支历法和公历一样,是根据一个太阳回归年来制定的历法,都属于太阳历法,都可以简称“阳历”。根据月球运行轨道编制的历法叫做“太阴历法”(简称“阴历”),如初一、十五。
旧历就是这套阴阳合历,既有节气干支又有初一十五。之所以被称为“旧历”,是因为中华民国成立后,统一使用公历,百姓便把新实行的公历称为“新历”,以前一直使用的农历称为“旧历”。
我们现在已经把农历和阴历这两个不同的概念混为一谈了, 所以,现在人们所说的农历、旧历,实际指的是阴历。
阴历是按照月相来制定的历法,一个圆缺就是一个月(我们之所以叫做“月”,就是月亮的月相变化周期),而这个“月”从没有月亮到满月再回到没有月亮的状态,时间约等于29天半,12个月累积下来也就354天左右,比365天少了11天,三年下来就少了33天(一个多月)。
本来,月球绕地球的运行与地球绕太阳的运行是两套不相干的运动体系,但人类为了迎合“年”这个概念,强行将月和年联系起来,这就需要和公历一样进行人工干预,人们以19年设置7个闰月来使月与年吻合,于是有了闰月。
例如你八月廿一生日,第二年的八月廿一日,地球还差11天左右才到达你出生的那个位置,第三年差了22天,第四年来了个闰月,如果闰的是八月之前的月份,那么,到了八月廿一日那天,地球已经转过了你生日那个位置8天,也就是说,你8天前就该过生日了!
正因为阴历和阳历是两套不同的历法,所以,按阴历过生日误差最大,有可能误差二十多天,比公历不到一天的误差更加离谱。
有没有靠谱的呢?当然有!那就是节气干支历法!
24个节气将365天5小时48份46秒平均划分为24等份,每份15度。换句话来说:你在夏至交节的那一瞬间出生,不管哪一年的夏至,地球都刚好在夏至交节的那一秒走完365天5小时48份46秒,一秒不差。
可问题是:节气干支历法很难记,不常用,所以,相对来说,按公历过生日比按阴历过生日要准确得多。
中国宇宙时间篇(一)——农历,不是阴历,不是阴阳历,它是阳历
就在不久前,在头条里,我告诉条友们,农历是阳历。
立刻引来一阵批评,有概念的朋友告诉我,农历是阴阳合历,没概念的直接就说,农历是阴历。
但我这样说当然有我自己的理由。因为我有一个发现,那就是即使是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对自己文化中的一些基本知识都还是很模糊的。我不是针对哪一个人,我是针对所有人,包括我自己。
所以当我稍微深入一些传统文化后,我看到了比之前更多的东西。比如时间、比如空间、比如物质。
普通的日历内藏秘密
所以我感觉自己必须写一些文字。不是为了谁,就是为了我自己。让我能够更深地浸入传统文化中去。当然,如果你感觉对你有用,也可以探讨一下。
首先还是来说说时间,也就是农历。去年初我接触到一本书《七堂极简天文历法课》,里面开头就是一句“历法是诸学之母”。当时我看这句话是震憾的,因为在这之前我怎么感觉不到历法有多么重要呢?但毋庸置疑,这本书是写得好,它以充分的事实的确证明了开头这句话。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读一下这本书。但在这里我主要想说说我在这上面生发的一些发现。比如说神佛的生日。
七堂极管天文历法课
熟悉我的这个头条号的朋友应该都知道,我这个号是偏重于传统神话的。热爱中国神话的朋友们应该都看过这样一张表,那就是神仙菩萨的生日。
神佛生日
我相信大部分朋友可能都是看看就过了的,因为这张表写得太迷信了。什么弥勒佛生于大年初一,元始天尊生于大年初一,玉皇大帝生于大年初九。借用网上常见的一句话:我信你个鬼。因为这些神仙既然不存在于历史中,怎么可能有具体的出生日期?就算有,又怎么可能被凡人知道?
而且这个表的错漏也太多了。首先,它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版本,随便一搜就能找到好几个,内容各有不同。其次,它的内容相差也很大,比如元始天尊就有生于大年初一和冬至两个版本。土神诞在正月初十、二月初十、三月初十等好几个都有。蟠桃会有两个开会日期即三月三和八月八......所以能相信这个生日表是什么样的脑残啊?整个就胡说八道。
然而事实证明它并不象我想的那样简单,特别当我踏入历法之门后,这个“错漏百出”的生日表的真相慢慢从阴影中浮现出来。只是你首先得了解历法。
大家都在使用历法,但大部份人都不了解历法。
我们常用的日历,有多少人了解清楚?
历法是什么?就是今天是哪年哪月哪日,更进一步就是现在是几时几分几点。我们都知道。
大部份人也知道,有两部历法现在在同时被中国人所使用,都印在日历上。一个是阳历,也叫公历、西历,这个是世界通用的。比如今天是2023年10月17号,到英国去也是2023年10月17日,或者因为时差问题提前一天或者推后一天。它顾名思议就是从外国传进来的。其实也有很深厚的文化渊源。这里不去说它。
另一部就是农历,不过很多人都爱叫它“阴历”,它是我们中国传统的历法,也会是我后继文章的主角。按照农历,今天是癸卯年九月初三。但这个日子应该只有中国、越南、韩国人的部份人才知道。因为其他国家有可能根本就没用过农历。那怕就是我们中国人,大部份与农历有关的日子也就春节、清明、端午、中秋这四大节了。平日里扫一眼农历都是好的。
事实上很多原来使用农历的国家已经废除其使用了。比如日本。因为它们认为农历是个累赘。那么与农历有关的节日怎么办?好办,都改到阳历。比如元旦改到阳历1月1日(其实中国也这样),七月七日乞巧节改到阳历7月7日或者其他日子,甚至没一个统一的时间。(这操作就比较骚了)。于是,日本有关传统的节日也保留下来了。小时候看漫画给我们一个感觉:哇,日本传统保护真好啊。
日本七夕
殊不知日子这么一改,这些节日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了。当然,这些是我现在才明白的。真正保护这些节日的还是要看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坚持。要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搞清农历是怎么来的。
前面说了,历法是用来明确时间的。事实上最原始的历法就是自然的天体。太阳从升起到落下,到再次升起为一天。月亮从出现到月芽再到满月再变成月芽再到隐没为一月。冬去春来,到再次春来为一年。但原始人无法解决三个问题:
第一、相对日期。人的记忆是有限的,如何在无尽的时间中确认那一天、那一月、那一年的坐标?
第二、统一性,不可能每个人一个标准吧?也不可能每个国家每个省一个标准,想想把公历和农历之间互换就是多么麻烦的一件事!
第三、岁差。这个最为关键。因为大自然不会贴心地给你设置二十四小时是一天,三十天正好是一月,十二个月正好是一年。现实是一天可能是23小时58分,也可能24小时1分。一月可能是29天,也可以是30天,一年可能是365天也可能是366天。
岁差是历法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这就需要历法。
求出最大公约数,让每一年每一月每一天有自己的位置,并使这个系统在以后的几百年,几千年里精确地运行,尽量弥补可能出现的问题,这就是历法。
根据太阳运行编制的历法是阳历,根据月亮圆缺编制的历法是阴历。因为太阳运行与月亮圆缺没关系,所以纯阳历与纯阴历也不可能同步。公历不可能反映月亮是圆是缺。阴历只管月相圆缺就会忽略太阳的运行周期。但因为太阳的周期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影响更大,所以世界上保存下来的真阴历只有一部,那就是回历。完全按照月相编排,后果就是它的年节有可能在春天,也可能在秋天,四季游走。好在使用它的民族多数以经商为主,所以日子勉强还能过下去。
但对于农耕民族就不一样了,植物所需的水、光、温度都是有时间要求的,一旦出错就会影响年景。
而月相对人类也有重要的意义。主要是因为古代不是每家人都能够用得起日历。时间不要说精确,就是大致搞清也不容易。
幸好还有月亮。只要一抬头就能看见,是盈是亏还是连月亮都没有就能知道大概日期。
月相
既然日月都如此重要,阴阳合历就出现了。把每月与月相对应,初一没月亮,初三初四蛾眉月,初七初八半月,初十十一渐盈月,十五十六满月。虽然不够精确,但够用了。
就这样,十二个月后,就是一年。
可前面说了,很多时候十二个月圆缺周期加起来不满一年!
这就用历法来调整,隔几年来个十三个月一年,多出来这个月就是闰月。这年就会超过寻常一年的天数。这样通过平均,让历法上的一年大致符合太阳的运行。
这样阴历和阳历的优点都可以用到,所以在公历一统天下前,这世界上很多国家都选用了阴阳合历。除了中国外,古巴比伦、古印度、犹太人都有阴阳合历。所以有一种说法,中国的农历是外国传进来的,或者并不出众。
古玛雅历法
但是真是这样的吗?
那是因为你还不了解农历。
就问你一个问题,你的属相是怎么算的?
比如去年是虎年,今年是兔年,什么时候虎变成了兔子?
是1月1日吗?当然不是。是大年初一吗?也不是。
真正的答案是立春,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到了那一天,虎才变成了兔子。同样,在明年的立春,兔子会变成龙,癸卯年会变成甲辰年。这是中国国家标准(GB/T 33661-2017)所规定的,也是中国自古以来的黑科技。
农历国家标准
虽然很多国家都有或者曾经有过阴阳合历,但农历有一个其他国家都没有的独特之处,那就是有“二十四节气”。有朋友奇怪为什么四大传统节日里只有清明是依照公历。正确答案是清明是属于阳历,而它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换句话说,二十四节气就是阳历。
注意,不是公历。公历是阳历,但阳历不只有公历。农历其实也是一种阳历。
为什么是阳历而不是阴阳合历?因为在农历“阴阳合历”的表面下还藏着另一种历法系统,以阳历为基础,甚至可以完全脱离阴历而运行,它不是阳历谁是阳历?
其实农历的每一天都可以有两个名字。如“九月初三”也可以叫“壬戌戊申”。是的,我说的就是干支纪日法,它与月相没有一点关系。
对于干支的使用,大部份人都知道它不但能记年、记月、记日,还能记时,但很少有人深究。因为我们似乎对它很了解,知道它是六十个甲子为一周期,就按地支一轮也是十二个,也就是十二生肖。周而复始。
天干地支
但如果深入想一层,才会发现问题。一年有十二个月,走完一轮换个年干支很正常。一天有十二个时辰,走完一轮也可以就换个日干支。可一个月只有三十天,也除不尽十二,那么怎么换月干支?
另一个问题是遇到闰月怎么办?闰月可是一年有十三个月的,那么这多出来的一个月干支怎么算?重复上一个月的?
正确答案是根本不用担心。因为干支历不存在闰月,对,它是阳历,所以不存在闰月,一年永远只有十二个月。
就象第一个月的转换点是第一个节令春分一样,第二个月的转换点是第二个节令惊蛰(严格来说,每个月第一个节气叫“节令”,第二个节气叫“中气”,合称“节气”。)第三个月的转换点是第三个节令清明......以此类推,十二个月正好转完十二个节令。
节令与节气
到了节令,不管你的日干支是什么,月干支立即转换,事实上,月干支也与日干支两不相管。都是按照六十甲子一周期来运行。
所以这样就会有一个现象。我们都知道,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而日干支运行到底也只有三百六十天,所以两者有五天的误差。而这种误差最难弥补。也就是说,终你的一生也不会再遇到一个四个干支一模一样的日子。再上时干支,其周期是一个天文数字。难到什么程度?中国古代有道数学题,叫“上元积年”,认为我国的历史起源于一个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有甲子时的冬至。
古代无数算术家都推过这个“上元积年”到底是哪一年,结果无一例外,全部失败。因为就是单纯以数学公式算,其一个周期的数字也是“一元”,这个不是“一元钱”,而是十二万九千六百年,而且岁差还没有考虑到位。
中国时间上限:一元
既然算不出来,最后人们认为从科学角度上说,“上元积年”没有意义。但如此大的数字却为算命者提供了灵感。因为数字千差万别,正好可以代表人们复杂的命运。结果就是干支历被引入了算命系统,那就是“八字”。
有了六十甲子,已经可以准确地记录时间。可老祖宗们还嫌这样文化力不够,于是又将每一个节气分成为三候,每候五日,一共七十二候,每一个候都是一幅完美的画卷。连在一起就是四季精彩风景线:
正月立春:初候,东风解冻。 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
雨水:初候,獭祭鱼。二候,候雁北。三候,草木萌动。
二月惊蛰:初候,桃始华。 二候,仓庚鸣。 三候,鹰化为鸠。
春分:初候,玄鸟至。 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
三月清明:初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鴽。 三候,虹始见。
谷雨:初候,萍始生。二候,鸣鸠拂其羽。 三候,戴胜降于桑。
四月立夏:初候,蝼蝈鸣。 二候,蚯蚓出。 三候,王瓜生。
小满:初候,苦菜秀。 二候,靡草死。 三候,麦秋至。
五月芒种:初候,螳螂生。 二候,鵙始鸣。 三候,反舌无声。
夏至:初候,鹿角解。 二候,蜩始鸣。 三候,半夏生。
七十二候
六月小暑:初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壁。 三候,鹰始挚。
大暑:初候,腐草为萤。 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行时。
七月立秋:初候,凉风至。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蝉鸣。
处暑:初候,鹰乃祭鸟。 二候,天地始肃。 三候,禾乃登。
八月白露:初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
秋分:初候,雷始收声。 二候,蛰虫坯户。 三候,水始涸。
九月寒露:初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 三候,菊有黄花。
霜降:初候,豺乃祭兽。二候, 草木黄落。 三候,蛰虫咸俯。
十月立冬:初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
小雪:初候,虹藏不见。 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三候, 闭塞而成冬。
十一月大雪:初候,鹖鴠不鸣。 二候,虎始交;虎本阴类。三候,荔挺出。
冬至:初候,蚯蚓结。 二候,麋角解。 三候,水泉动。
十二月(腊月)
小寒:初候,雁北乡。 二候,鹊始巢。 三候,雉始雊。
大寒:初候,鸡始乳。 二候,征鸟厉疾。 三候,水泽腹坚。
七十二候
从阳历的角度,这已经很完美了。这不是阳历,什么是阳历?WINDOW加装一个linux双系统就不是WINDOWS了?
既然有了干支历了,那月相历有多大的作用呢?事实是在古代没了它老百姓可以说是寸步难行。
因为阳历虽然更有现实意义,但是它并不象阴历那么直观。
众所周知,太阳是没有象月亮那样的圆缺规律的。那么人们是怎么发明阳历的呢?其实不需要什么高精尖设备,就拿一根直木棍立在地上,每天在一定时间测量它的影子长度(主要是正午时分),你就可以发现,它是有规律的。
日晷的原理就是测影
这是因为阳光的入射角随着地球在以太阳为中心的转动中呈周期性变化。这被古人记录并总结下来,就是阳历。而在阳历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多种类型,如五季历、十月历等等。它的一些代号甚至流传了下来,那就是十天干。但是到了最后应该是受了阴历的影响,把一年分成十二个月成为了标配,无论东西方。但我们的先辈们在一年的影长中找出了二十四个节点,详细记录了下来,这就是二十四节气,它在全球是独一无二的。
在我们最古老的数学书《周髀算经》中这记载为:
(高八尺的表杆影长)
冬至 一丈三尺五寸
小寒 一丈二尺五寸小五分
大寒 一丈一尺五寸一分小四分
立春 一丈零五寸二分小三分
雨水 九尺五寸二分小二分
惊蛰 八尺五寸四分小一分
春分 七尺五寸五分
清明 六尺五寸五分小五分
谷雨 五尺五寸六分小四分
立夏 四尺五寸七分小三分
小满 三尺五寸八分小二分
芒种 二尺五寸九分小一分
夏至 一尺六寸
小暑 二尺五寸九分小一分
大暑 三尺五寸八分小二分
立秋 四尺五寸七分小三分
处暑 五尺五寸六分小四分
白露 六尺五寸五分小五分
秋分 七尺五寸五分
寒露 八尺五寸四分小一分
霜降 九尺五寸二分小二分
立冬 一丈零五寸二分小三分
小雪 一丈一尺五寸一分小四分
大雪 一丈二尺五寸小五分
太极图的源头可能就是影长曲线
当然,这个影长随着立杆点的纬度位置长度是不一样的。我国古代认为最好的观测点是位于河南的嵩山附近,那里就是天地的中心,也是中国的腹心,所以也叫“天心地胆”。
事实上这一带正好位于北纬34度线上,它是这颗星球上四季最为分明之地。因此,对于季节的变化体现最为显著。因此,各大文明都往往在这条纬度线上起源。中国很多名都大邑也建在这条线上。因此有人将其称为“中华文明线”。所以在这里进行观测是科学合理的。
北纬34度中华文明线
但是阳历有个问题,那就是必须对影子进行长期的观测,而且它反映的是一个长期的变动趋势,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具备一定的数学运算能力实在是难以掌握。于是国家就把制定历法的权力牢牢抓在手里,组织专门的人员计算并编撰历书。在我国古代这甚至成了政府的特权,所以历法也被叫做“皇历”,意指它是皇帝颁行的,因此具有无上权威。在上古夏商周时间,甚至直接重新制定一年开始的时候,这叫“建朔”。
但是在古代的环境下,每户人家都有历书只能是个理想。更不用说大部份民众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这样,传统的阴历月就有更大的生存空间。毕竟,比起那复杂的天干地支,还是抬头看看月亮简单。就这样,虽然干支历被部分高智商学者使用,但大部分民众还是用的阴历月,初一十五这样,原因就两个字:方便。
几千年下来,祖先们就靠阴历月串起了一大堆传统节日。大年、小年、端午、重阳,因为这方便,阴历月也才成了农历的重要部份。但是到了今天,随着教育和纸张的普及,情况发生了新变化。
为老百姓过节提供方便是农历阴历部分的最大价值
皇帝没有了,历书虽然还在颁布,但已经失去了那份权威。对于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传统文化既然已经淡漠,也用不着指导农业生产,那么农历所剩下的几乎只有文化价值了。
然而福兮祸所倚。我们在收获方便的同时,失去了对中国文化的感知力。对于大多数人,春节、清明、端午这些节日到底是怎么来的已经不甚了解了。很多人都丧失了文化自信,居然把偶然参与到历法制定过程中的外国传教士汤若望当成了农历的发明者。
所以必须正本清源,通过对于农历的节日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的祖先们是如何热爱生命,热爱生活,一个个特别的日子,与其说是迷信,不如说是对天地万物的讴歌,这些我们曾经拥有的,现在已经失去了,但我们还有将它们找回来的可能。
一个不恰当的书名把传教士汤若望捧到了不属于他的高度
从下期开始,我将一一分析藏在“神佛生日”中国人传统的宇宙观和独特的美。
华夏旧历年
杀猪佬是上郭村的,一对叔侄,老的精瘦,小的却高大壮实,外号“小牯牛”。小牯牛肩上一个挑子,一头是大黄桶,一头是箩筐,叮叮当当装着一些家伙。他们进村一会儿,一头大肥猪就拼了老命地喊,把人都叫去了。“扑———”一个猪尿泡落到人群里,有人抢到了,马上放到嘴上吹,慢慢地鼓大了。太血腥了,我就跑回去了,看打豆腐。
一锅豆浆,要熬上小半天的功夫。神奇之处在于点卤,卤水一兑,盖上一会儿,再揭开来一看,怪了,全变成白嫩嫩的豆腐花,玩戏法似的。舀一碗豆腐花,上面再放上几勺白糖,看着,就能把人的口水哄下来。但是,口福是别人的,比如村里的瞎子奶奶,或者上拐的舅爷。我那个气啊,恨不得一脚踢翻豆腐桶。没办法,只得恨恨地接了豆腐水洗脚。咬着牙,泡一会儿,脚上的黑垢都搓下来了,尤其脚后跟上,更是变了样,像刚压成的嫩豆腐。
舅爷喝了豆腐花,咂咂嘴,对母亲说,嗯,今年的豆腐打得好!舅爷有一样本事,会拉糖。他有个专门的工具,木头做的,叫糖桩,绑在门栓或大树上,把冷了的糖稀弄来,套在糖桩上拉。拉得很慢,其实用的是暗力,零下的天,舅爷头顶上不断地往外冒热气。拉得长了,用手在中间搭一把,上一个大步,往桩上一套,再拉,如此反复,惭惭越拉越白,越拉越有韧劲。
年三十了,母亲和姐姐在灶间忙着,父亲扫尘,贴对联,我也帮忙擦煤油灯的灯罩子。我家有一盏“保险灯”,比端盏灯大些,比马灯又要小些,系一根尼龙绳吊在堂屋的梁上,绳子穿过滑轮栓在墙壁的钉子上,要用的时候,“骨碌碌”放下来,熄灯了,又“骨碌碌”地扯上去,自如得很。灯上外加一个罩子,乳白色的,把散发的光全压了下来,亮堂堂的。
就在这盏“保险灯”下,我们一家人围着吃年饭。母亲不断地说,吃慢点,年饭么,多吃菜。父亲一个人坐在上方,脸上格外和气,偶尔端起杯子“吱”一口酒。父亲有一个小酒壶,放在火钵里温着,杯子空了,便伸手拎起来斟一杯。酒从壶嘴子里倒出来,划着弧,清亮亮的泛着热气。我吸吸鼻子,闻到一股香。父亲注意到了,把酒杯向我推推,让我也喝一口试试。
我迫不及待地伸出手,父亲忙叮嘱道,慢点,喝慢点,一小口,一小口。切,我在心里说,不就“挖耳”大的杯子吗,还一小口。我端起杯子,不管不顾地往嘴里一倒。天啊!害死人了。那一下,从没有过的感觉,像一把火,从喉咙里一直往心里烧。我本来想大喊几声什么的,但喉咙像被鬼捏住了,只得大口地喘气,眼泪辣得止不住地往外淌……
当我终于缓过来的时候,墙上的广播却变了腔调,成了大队长的声音。那时候,我们村里家家都安了小广播,一天响三次,从《东方红》开始。有时,广播突然停下来,换成大队干部的声音,或是说一件事,或是通知谁谁有信件,但多半是召集各小队的队长去大队开会。我们静下来,听大队长说话。大队长口词不太利索,反反复复的,好半天,我们才听出大队长的意思,他是在向全体社员道辛苦、拜年呢。说了一会儿,大队长突然提高声调说,一队呀,一队老丁呐,你正在吃年饭吧,多喝几杯啊,喝好了,一会子我带你上山打野兽去啊……老丁就是我父亲。父亲先是愣住了,接着就发出一阵“哈哈”的大笑声。原来,大队长真的喝高了。
除夕夜,满堂红。我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只是兴奋地等待着,等着鞭响,等着黎明……等着等着,父母就老了,我却长大了,也成了一个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