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八字

什么李什么杨成语有哪些(什么李什么杨成语)

什么李什么杨成语有哪些(什么李什么杨成语)

好看的姓氏头像,百分百有你【王,李、张、刘、陈、杨、黄、赵、

好看的姓氏头像,百分百有你【王,李、张、刘、陈、杨、黄、赵】。

第一章:奇怪的微信头像

在一个宁静的夜晚,一名名叫张峰的年轻人独自坐在家中的沙发上,翻看着自己的微信好友列表。这个年轻人是个爱好冒险的冒险家,经常在各种极限环境下探险,因此拥有着许多令人垂涎的照片。然而,他注意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他的好友列表里多了一个陌生人,一个名叫“赵泽”的微信好友。

这个陌生人的微信头像引起了张峰的好奇心。头像中的人看起来非常美丽,拥有着一双明亮的眼睛和完美的轮廓,令人惊叹。这个头像似乎是一张专业的照片,而不是普通的自拍。张峰不禁思考,这个陌生人为什么会添加他为好友,而且还使用了如此出色的头像。

第二章:与赵泽的奇遇

张峰决定与这个名叫赵泽的陌生人聊一聊,看看她是谁,为什么要添加他为好友。他发出了一条消息:“你好,赵泽。我注意到你添加了我为好友,有什么事吗?”

很快,赵泽回复了他:“你好,张峰。我喜欢你的冒险精神,所以才添加你为好友。我有一个独特的提议,不知道你是否愿意接受。”

张峰心中有些好奇,他回复道:“请告诉我你的提议,我愿意听听。”

赵泽的回复令张峰震惊:“我想邀请你参加一次极限探险,前提是你必须愿意承受一切后果,无论好坏。这将是一次绝无仅有的经历,你会得到世界上最美丽的头像,以及无与伦比的荣誉。”

第三章:危险的探险

张峰被赵泽的提议激发了冒险的欲望。他想象着能够获得世界上最美丽的头像,以及无与伦比的荣誉,这对于他这个爱好探险的人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诱惑。

他同意了赵泽的提议,然后收到了一条消息,消息中包含了一段详细的地址,那是他需要前往的探险目的地。赵泽告诉他,这个地方充满了危险,但只有通过这次探险,他才能得到他所渴望的头像和荣誉。

第四章:探险的真相

张峰到达了指定的地点,发现那里是一片荒无人烟的山区,山峰陡峭,气温骤降。赵泽亲自前来迎接他,她身着厚重的冒险装备,看起来经验丰富。她告诉张峰,这里是一个被称为“死亡之峰”的地方,因为许多探险者曾在这里失踪。

他们开始了危险的攀登,面对着陡峭的山壁、恶劣的天气和野生动物的威胁。在一次险象环生的时刻,赵泽用她的冒险技能救了张峰的性命。张峰开始怀疑这次探险是否真的值得。

第五章:真相大白

当他们终于到达峰顶时,张峰看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景象。在峰顶上,有一个巨大的水晶宝座,上面坐着一个华丽的女人,正是赵泽的真正面貌。她的美丽让人心醉,但同时又散发出一种令人不安的气息。

赵泽告诉张峰,她的目的是为了维护这个隐藏在死亡之峰的秘密宝座,只有那些愿意承受一切后果的探险家才能得到它的美丽头像和荣誉。她向张峰揭示了头像的真正含义,它不仅仅是美丽的外表,更是一个探险家的象征,代表着不畏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第六章:回归与启发

张峰终于明白了赵泽的意图,虽然这次探险充满了危险,但他也获得了更多,他得到了对自己内心的认知,学会了不怕困难、勇往直前。他返回了现实世界,虽然没有获得传说中的头像,但他获得了更宝贵的财富,那就是对自己的成长和坚韧的认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追求好看的头像并没有错,但更重要的是内心的成长和勇气。在生活中,我们不必追求虚荣的外表,而是要敢于面对困难,敢于探索未知,才能获得真正的荣誉和内心的满足。只有经历了困难,才能真正领悟到头像的美丽。

这个故事也提醒着我们,不要轻易相信表面的美丽,真正的美丽在于内心的坚韧和勇气。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我们要有勇气去面对困难,不怕失败,才能取得真正的胜利。所以,不要被表面的外表所迷惑,要敢于踏上未知的道路,去追求内心的真正美丽。

杜甫的祖脉

作者:向以鲜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这一年,杜甫的父亲杜闲死了(学界也有人认为杜闲死于天宝年间)。

在杜甫小的时候,父亲虽然没有给予太多照顾,经济上却从未中断过资助。尤其是在杜甫长达近十年的漫游生活中,父亲成了他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的支持者。

父亲突然辞世,作为长子的杜甫,必须承担起天经地义的义务:扶榇归葬故土。回到家乡偃师,杜甫和四个同父异母的弟弟及一个妹妹一起,为父亲服丧三年。

从齐鲁回到洛阳后,开元二十九年(741年),杜甫和弟妹一起,在洛阳东北七十里外的首阳山下尸乡亭附近,辟出了几间土窑洞(尸乡土室、土娄庄)。服丧期间,杜甫和弟妹们大部分时间即居住于此,土娄实际上就是庐墓,建于祖坟附近便于晨昏祭祀。那座名叫首阳的山,就是商代高人伯夷叔齐隐居过的山,也是杜甫家族的祖脉所在。是的,杜甫也将埋在这座山下,只是还得等很多年,一直等到杜甫死后的第四十三年,也就是元和八年(813年),才由杜甫的孙子杜嗣业将其遗骨运回偃师,移葬在首阳山下,和祖先们永远躺在一起。

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寒食,杜甫在偃师土娄写下著名的祭祖文《祭远祖当阳君文》。这一年,杜甫正好是“而立”的三十岁。这篇祭祖文是研究杜甫生平的第一手资料,对于了解杜甫家族的历史十分重要,我们就循着杜甫的思绪,来寻踪杜家的祖脉。

杜甫明确称杜预是他的十三世祖,也是杜氏一脉中最为显赫的远祖。杜预既是军事“武库”,又是水利专家,统一江南,注解《春秋》,文韬武略无一不备。这样一位了不起的远祖,杜甫内心由衷地敬仰。即使是在称颂朋友(卫伯玉)的业绩时,也会拿这位先祖作为光辉的参照:“尚书勋业超千古,雄镇荆州继吾祖。”杜预在晋代初年曾作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镇襄阳,平吴过程中战功第一,被晋室封为当阳侯。杜预知道像他这样的人,一定会留名青史,于是,杜预让人刻了两通记载其生平与功业的石碑,一通沉于襄阳西北的万山潭(后来改名沉碑潭),一通竖立于襄阳城南岘山之上。祖先的立碑轶事无疑是一件光辉的盛大事件,并引发了杜甫对于碑石的热爱。

和对远祖杜预的态度不太一样,杜甫对祖父杜审言的感情颇为复杂。杜审言是他直接的祖父,两人虽然没有见过面(杜审言死后四年杜甫才出生),但杜审言的续弦卢氏,也就是杜甫的继祖母还在,并且诗的传统必将两人紧紧联系起来。“诗是吾家事”(《宗武生日》)或“吾祖诗冠古”(《赠蜀僧闾丘师兄》)等等,差不多成了杜甫的口头禅。一方面自然是敬重,并且也很自豪;另一方面,对于杜审言的某些政治行为(武后时交接张易之兄弟),杜甫是持保留意见的。这儿也体现了杜甫的“刚肠”品质,即使是自己的诗歌祖父,也不会全部接受。

在诗歌和文学方面,杜甫早期的写作受到家法的影响较多。作为文章四友之一的杜审言(另三人为李峤、崔融、苏味道)当时还是很狂的。杜审言很瞧不起苏味道,放言说如果苏味道看见了他写的文判一定会羞死。又说他的文章写得太漂亮,就连屈原和宋玉也只能给他当衙官,他的书法更是超群绝伦,王羲之也难以望其项背。这口气我们听来觉得有些耳熟,乃孙杜甫好像也说过类似的话:“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

其实,杜审言对杜甫诗歌的真正影响是在排律。杜甫所说的“诗是吾家事”,我认为更多的是指排律,尤其是五言排律。杜审言最著名的一首五言长排是《和李大夫嗣真奉使存抚河东》四十韵,在文体创新方面,这是一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虽然杜审言同时代的崔融、宋之问和沈佺期都写过五排,却从没有写过像杜审言这样长达四十韵的排律作品。李邕曾经与杜甫谈及此诗,并给出了极高评价。排律确实堪称杜甫家族的家法,杜甫的创作中也极其鲜明地标示出这一诗歌家族血统,他甚至将祖父开创的四十韵长排直接拓展到一百韵,这完全是空前绝后的壮举。所以元稹在《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中赞叹道:“时山东人李白,亦以奇文取称,时人谓之李杜。余观其壮浪纵恣,摆去拘束,模写物象,及乐府歌诗,诚亦差肩于子美矣。至若铺陈终始,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词气豪迈而风调清深,属对律切而脱弃凡近,则李尚不能历其藩翰,况堂奥乎!”这儿的“铺陈终始,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说的正是杜甫从祖父杜审言那儿继承下来的长篇排律,尤其是五言长排。这是杜甫的家学渊源,别的诗人很难有这样的机会。

杜家长辈中,还有两位人物的行为一定对杜甫的性格构成产生过强烈影响:一位是祖父杜审言的曾祖杜叔毗,还有一位是杜审言次子杜并,亦即杜甫的叔叔。这两位杜家男儿,虽然时代相距遥远,却干了同样的事情:为血亲复仇。据《周书》(列传)记载:杜叔毗早岁而孤,事母以孝闻,性慷慨有志节。杜叔毗的哥哥杜君锡被曹策陷害,叔毗朝夕号泣,具申冤状。朝议以事在归附之前,不可追罪,显然没有人理会。于是,叔毗在大白天持白刃杀了哥哥的仇人曹策,然后平静地投案自首。

时间过去了很多年,杜家的历史又惊人地重演了这一幕。武后时期,杜审言贬为江西吉州司户参军,由于杜审言为人轻狂,很容易招致嫉恨。同僚郭若枘联合周季重一起将杜审言投进了死狱。杜审言的第二个儿子,十六岁的杜并不答应了,揣着刀子,直接在宴饮中把周季重给砍了,杜并受重伤而死,杜审言亦因此而获救。少年杜并的事迹,被当时的名人苏颋和刘允济记录下来。杜甫文字中也曾闪现这位叔叔的身影:缙绅之家,誄为孝童。

杜甫的籍贯一直存有争议:京兆人、杜陵人、少陵人、首阳人、襄阳人、洛阳人和巩县人。说杜甫是洛阳人或偃师首阳山人,显然是因为杜甫在洛阳度过了童年和青少年时光,又在偃师首阳山下暂住过所致。杜甫祖父杜审言出生于湖北襄阳,是没有争议的襄阳人,后随其父杜依艺迁至河南巩县。杜审言在唐高宗咸亨元年(670年)擢进士第后,便离开了巩县,很可能将家安在了远祖杜预入籍的京兆杜陵。杜并的出生地就在京兆杜陵。既然杜并出生于京兆杜陵,他的哥哥杜闲亦当生于京兆杜陵。如果杜闲出生于杜陵,他又从未到巩县或周边任职,完全没有理由将家安到巩县去。由此我们可以大致推断出,杜闲的儿子杜甫亦应出生于京兆杜陵。杜甫常在诗中自称“杜陵野老”或“少陵布衣”,应该并不仅仅因为成家后移居过这一带有关,更与其出生地相关。

祭祖文中杜甫标榜杜家是“圣人之后”,杜甫和弟妹们之所以要在首阳山下修筑土娄,旨在“不敢违本不敢违仁”。这和杜甫在另一篇纪念文章中所谓的“奉儒守官未坠素业”是一脉相承的。杜甫的家族是一个典型的以儒家文化为基因的家族,无论人生发生多大的变化,无论对佛教的极乐或道教的神仙有多么喜爱,都不能取代杜甫骨子里的儒家血统。儒才是杜甫的本色主调,佛与道都只是插曲或暂时的幻象。很多时候,杜甫好像并不太喜欢儒者形象,经常不无憎恶地称之为“腐儒”,但“奉儒”是杜甫的宿命,也是杜家的宿命。

祖父杜审言生前好友,考功员外郎宋之问的旧庄就在首阳山附近,杜甫认为很有必要去拜访一番。典丽之中确有一种宁静的东方美感,在中国雕塑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两年多的岁月,是杜甫成人之后在偃师待得最漫长的。之后偶尔回来过,这儿潜涌着杜甫的祖脉,可惜都是来去匆匆。(向以鲜)

来源: 海南日报

一天【学】一成语 : 燕颔虬须

视频加载中...

【成语名字】: 燕颔虬须

【成语拼音】: yàn hàn qiú xū

【成语释义】: 形容相貌威武;借指武将、勇士。

【成语出处】: 唐·白居易《赠李兵马使》诗:“江南别有楼船将,燕颔虬须不姓扬。”

【成语用法】: 作宾语、状语;用于书面语。

【近义词】: 燕颔虎须

【反义词】: 无

【成语造句】:

1、只见此人豹头环眼,燕颔虬须,红发披落双肩,身着一袭暗红蟠龙长袍,霸气凛然。

【成语接龙】:

燕颔虬须→须发皆白→白鱼入舟→舟中敌国→国无二君→君圣臣贤→贤身贵体→体贴入妙→妙语解烦→烦言碎辞→辞严谊正→正法眼藏→藏弓烹狗→狗彘不如→如坐春风→风车雨马→马耳东风→风行草偃→偃鼠饮河→河汾门下→下车伊始→始终若一→一之为甚→甚嚣尘上→上下一心

百家姓——李

视频加载中...

一、李姓起源:

1、出自嬴姓,颛顼帝高阳氏后裔。尧的时候,皋陶曾担任大理的职务(掌管刑狱的官),儿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世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徵,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妻子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难时,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种说法是:周之前并没有李氏,老子名耳,是利贞的后代,因为祖上世代为理官,理和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以李为姓,叫李耳,认为李姓是从老子开始的。

2、出自他族改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鲜卑氏有复姓叱李氏,汉化后,改为汉字单姓李氏。称为洛阳李氏。

3、唐代赐国姓。唐开国元勋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鲜于氏等16氏,因立功从唐国姓,赐予李氏。

二、李姓郡望:

1、陇西郡:战国时置郡,今天甘肃一带。开基始祖为秦司徒李昙长子李崇。

2、赵 郡:汉时置郡,今天河北一带。开基始祖为秦太傅李玑次子李牧。

3、中山郡:汉高帝置郡,今天河北一带。为赵郡李氏分支,开基始祖为李玑第三子李齐。

4、广汉郡:汉时置郡,今天四川一带。为陇西李氏之后,开基始祖为李尚(李广之父)。

三、李姓堂号:

“陇西堂”,因为李氏望族多出于陇西郡而得名。更因为唐代开国皇帝就出自陇西郡。

四、李姓历史名人

李耳(老子)、李白、李世民等等

堂号:

简单地说,堂号就是祠堂的名称、称号。祠堂又称为家庙,是中国人供奉祖先神位、祭祀祖先神灵、举办宗族事务的公共场所。旧时的每个家族都会有本家族的祠堂,并给它取一个名号,目的是让子孙们提起自家的堂号,就会知道本族的来源,记起祖先的功德。堂号是郡望的进一步分化和发展,是某一郡望中某一房支的称号。从功能上说,堂号的意义主要在于区别姓氏、区分房支,劝善惩恶,教育族人,是对整个家庭的美好期望和祝福。

堂号的类型:

以地名作堂号:许多宗族喜欢以他们的发源地来作为自己的堂号,这在各姓中都是一样。如王姓的“太原堂”、“琅琊堂”,李姓的“陇西堂”,刘姓的“彭城堂”、“中山堂”等

以宗族典故作堂号:就是本姓名人祖先的传奇和故事。

如王姓的“三槐堂”、刘姓的“藜照堂”、吴姓的“三让堂”。这些故事,往往都极富有教育意义,能使族人缅怀先祖,激励斗志,奋发图强。

以道德伦理作堂号:这种取堂名的方法,是将一些教育族人劝善惩恶的词语作为祠堂名称。如“敦厚堂”、“敦睦堂”、“敬本堂”。

以祖先名号作为堂号:其方法是将某一祖先的某种有特殊含义的称号或者居住地,作为本族的堂号,如汉代伏波将军马援后裔的“伏波堂”、唐代大诗人香山居士白居易后裔的“香山堂”等等。

杜甫的祖脉

作者:向以鲜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这一年,杜甫的父亲杜闲死了(学界也有人认为杜闲死于天宝年间)。

在杜甫小的时候,父亲虽然没有给予太多照顾,经济上却从未中断过资助。尤其是在杜甫长达近十年的漫游生活中,父亲成了他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的支持者。

父亲突然辞世,作为长子的杜甫,必须承担起天经地义的义务:扶榇归葬故土。回到家乡偃师,杜甫和四个同父异母的弟弟及一个妹妹一起,为父亲服丧三年。

从齐鲁回到洛阳后,开元二十九年(741年),杜甫和弟妹一起,在洛阳东北七十里外的首阳山下尸乡亭附近,辟出了几间土窑洞(尸乡土室、土娄庄)。服丧期间,杜甫和弟妹们大部分时间即居住于此,土娄实际上就是庐墓,建于祖坟附近便于晨昏祭祀。那座名叫首阳的山,就是商代高人伯夷叔齐隐居过的山,也是杜甫家族的祖脉所在。是的,杜甫也将埋在这座山下,只是还得等很多年,一直等到杜甫死后的第四十三年,也就是元和八年(813年),才由杜甫的孙子杜嗣业将其遗骨运回偃师,移葬在首阳山下,和祖先们永远躺在一起。

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寒食,杜甫在偃师土娄写下著名的祭祖文《祭远祖当阳君文》。这一年,杜甫正好是“而立”的三十岁。这篇祭祖文是研究杜甫生平的第一手资料,对于了解杜甫家族的历史十分重要,我们就循着杜甫的思绪,来寻踪杜家的祖脉。

杜甫明确称杜预是他的十三世祖,也是杜氏一脉中最为显赫的远祖。杜预既是军事“武库”,又是水利专家,统一江南,注解《春秋》,文韬武略无一不备。这样一位了不起的远祖,杜甫内心由衷地敬仰。即使是在称颂朋友(卫伯玉)的业绩时,也会拿这位先祖作为光辉的参照:“尚书勋业超千古,雄镇荆州继吾祖。”杜预在晋代初年曾作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镇襄阳,平吴过程中战功第一,被晋室封为当阳侯。杜预知道像他这样的人,一定会留名青史,于是,杜预让人刻了两通记载其生平与功业的石碑,一通沉于襄阳西北的万山潭(后来改名沉碑潭),一通竖立于襄阳城南岘山之上。祖先的立碑轶事无疑是一件光辉的盛大事件,并引发了杜甫对于碑石的热爱。

和对远祖杜预的态度不太一样,杜甫对祖父杜审言的感情颇为复杂。杜审言是他直接的祖父,两人虽然没有见过面(杜审言死后四年杜甫才出生),但杜审言的续弦卢氏,也就是杜甫的继祖母还在,并且诗的传统必将两人紧紧联系起来。“诗是吾家事”(《宗武生日》)或“吾祖诗冠古”(《赠蜀僧闾丘师兄》)等等,差不多成了杜甫的口头禅。一方面自然是敬重,并且也很自豪;另一方面,对于杜审言的某些政治行为(武后时交接张易之兄弟),杜甫是持保留意见的。这儿也体现了杜甫的“刚肠”品质,即使是自己的诗歌祖父,也不会全部接受。

在诗歌和文学方面,杜甫早期的写作受到家法的影响较多。作为文章四友之一的杜审言(另三人为李峤、崔融、苏味道)当时还是很狂的。杜审言很瞧不起苏味道,放言说如果苏味道看见了他写的文判一定会羞死。又说他的文章写得太漂亮,就连屈原和宋玉也只能给他当衙官,他的书法更是超群绝伦,王羲之也难以望其项背。这口气我们听来觉得有些耳熟,乃孙杜甫好像也说过类似的话:“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

其实,杜审言对杜甫诗歌的真正影响是在排律。杜甫所说的“诗是吾家事”,我认为更多的是指排律,尤其是五言排律。杜审言最著名的一首五言长排是《和李大夫嗣真奉使存抚河东》四十韵,在文体创新方面,这是一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虽然杜审言同时代的崔融、宋之问和沈佺期都写过五排,却从没有写过像杜审言这样长达四十韵的排律作品。李邕曾经与杜甫谈及此诗,并给出了极高评价。排律确实堪称杜甫家族的家法,杜甫的创作中也极其鲜明地标示出这一诗歌家族血统,他甚至将祖父开创的四十韵长排直接拓展到一百韵,这完全是空前绝后的壮举。所以元稹在《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中赞叹道:“时山东人李白,亦以奇文取称,时人谓之李杜。余观其壮浪纵恣,摆去拘束,模写物象,及乐府歌诗,诚亦差肩于子美矣。至若铺陈终始,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词气豪迈而风调清深,属对律切而脱弃凡近,则李尚不能历其藩翰,况堂奥乎!”这儿的“铺陈终始,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说的正是杜甫从祖父杜审言那儿继承下来的长篇排律,尤其是五言长排。这是杜甫的家学渊源,别的诗人很难有这样的机会。

杜家长辈中,还有两位人物的行为一定对杜甫的性格构成产生过强烈影响:一位是祖父杜审言的曾祖杜叔毗,还有一位是杜审言次子杜并,亦即杜甫的叔叔。这两位杜家男儿,虽然时代相距遥远,却干了同样的事情:为血亲复仇。据《周书》(列传)记载:杜叔毗早岁而孤,事母以孝闻,性慷慨有志节。杜叔毗的哥哥杜君锡被曹策陷害,叔毗朝夕号泣,具申冤状。朝议以事在归附之前,不可追罪,显然没有人理会。于是,叔毗在大白天持白刃杀了哥哥的仇人曹策,然后平静地投案自首。

时间过去了很多年,杜家的历史又惊人地重演了这一幕。武后时期,杜审言贬为江西吉州司户参军,由于杜审言为人轻狂,很容易招致嫉恨。同僚郭若枘联合周季重一起将杜审言投进了死狱。杜审言的第二个儿子,十六岁的杜并不答应了,揣着刀子,直接在宴饮中把周季重给砍了,杜并受重伤而死,杜审言亦因此而获救。少年杜并的事迹,被当时的名人苏颋和刘允济记录下来。杜甫文字中也曾闪现这位叔叔的身影:缙绅之家,誄为孝童。

杜甫的籍贯一直存有争议:京兆人、杜陵人、少陵人、首阳人、襄阳人、洛阳人和巩县人。说杜甫是洛阳人或偃师首阳山人,显然是因为杜甫在洛阳度过了童年和青少年时光,又在偃师首阳山下暂住过所致。杜甫祖父杜审言出生于湖北襄阳,是没有争议的襄阳人,后随其父杜依艺迁至河南巩县。杜审言在唐高宗咸亨元年(670年)擢进士第后,便离开了巩县,很可能将家安在了远祖杜预入籍的京兆杜陵。杜并的出生地就在京兆杜陵。既然杜并出生于京兆杜陵,他的哥哥杜闲亦当生于京兆杜陵。如果杜闲出生于杜陵,他又从未到巩县或周边任职,完全没有理由将家安到巩县去。由此我们可以大致推断出,杜闲的儿子杜甫亦应出生于京兆杜陵。杜甫常在诗中自称“杜陵野老”或“少陵布衣”,应该并不仅仅因为成家后移居过这一带有关,更与其出生地相关。

祭祖文中杜甫标榜杜家是“圣人之后”,杜甫和弟妹们之所以要在首阳山下修筑土娄,旨在“不敢违本不敢违仁”。这和杜甫在另一篇纪念文章中所谓的“奉儒守官未坠素业”是一脉相承的。杜甫的家族是一个典型的以儒家文化为基因的家族,无论人生发生多大的变化,无论对佛教的极乐或道教的神仙有多么喜爱,都不能取代杜甫骨子里的儒家血统。儒才是杜甫的本色主调,佛与道都只是插曲或暂时的幻象。很多时候,杜甫好像并不太喜欢儒者形象,经常不无憎恶地称之为“腐儒”,但“奉儒”是杜甫的宿命,也是杜家的宿命。

祖父杜审言生前好友,考功员外郎宋之问的旧庄就在首阳山附近,杜甫认为很有必要去拜访一番。典丽之中确有一种宁静的东方美感,在中国雕塑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两年多的岁月,是杜甫成人之后在偃师待得最漫长的。之后偶尔回来过,这儿潜涌着杜甫的祖脉,可惜都是来去匆匆。(向以鲜)

来源: 海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