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农历为什么会有“闰月”,今年又为什么会有“闰二月”?一文读懂
2023 年 2 月 21 日是农历二月初二。“二月二”起码从元朝开始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日子。老话讲:“二月二,龙抬头。”
过了三十天,到了 2023 年 3 月 23 日,你猜怎么着?请看月份牌:这一天还是二月初二,龙可能还得受累支棱起来加个班,再抬一抬头。
你可能早就知道:一个月过完,再免费续上一个月,这叫闰月。可是,为什么今年这个闰月要闰农历二月,而不闰一月或者三月呢?要想把闰月是怎么回事彻底搞明白,还请听我从头讲。
01
农历一个月
未必三十天
要想理解闰月,咱们得先理解农历的月。你可能知道,月亮绕着地球转,转一圈基本就是农历的一个月。可是,受速度更快的地球自转影响,月亮每天也会东升西落。我们怎么知道月亮什么时候绕地球转了一圈呢?
放眼天空,有一个超级大的参照物,那就是太阳。特别是,从地球上看,月亮和太阳转圈的轨道很接近。所以,每个月都有一个时刻,月亮差不多转到了地球和太阳中间(一般稍微有点角度差,不然要日食了),从地球上看,基本上只能看到一个黑黑的影子。这个时刻叫“朔”(shuò)。请注意,这里的“朔”说的是一个时刻,理论上只有一瞬间。“朔”所在的日子,就是农历一个月的初一。
月亮接着转,被太阳照亮的一半会一点点露出来。从地球上看,就是一个月牙越来越大。半个月之后,又有一个时刻,改成地球差不多待在太阳和月亮中间,月亮的亮面完美地展现在地球面前,这个时刻也有个名,叫“望”。
常言道“日中则移,月满则亏”,“望”之后的半个月,月亮又会一点点黑下去,直到最后重归于“朔”。这一天也就是下个月的农历初一了。
从一个“朔”到下一个“朔”,这个周期叫一个“朔望月”。我们很希望月亮转圈圈的时候可以带块表,每三十天准时转一圈,可惜月亮不理咱这套。
其实,受到一种名为“摄动”(perturbation)的复杂物理效应的影响(有多复杂呢?听说过“三体运动”吗?“三体运动”就是一种相对简单的摄动。不过三体星上的其实是“四体运动”,那就是另一个话题了……),月亮环绕地球的速度并不稳定,一会儿快,一会儿慢,跑得劳逸结合,气得几百年里无数天才天文学家和数学家哗啦哗啦掉头发。于是,“朔望月”的长短也不一定,最多能差半天多。
不过,差得再多,也可以算个平均数。就拿近年的数据来说吧,平均一下,一个“朔望月”大约是 29.530588 天,约合 29 天 12 小时 44 分 3 秒。四舍五入一下,咱们日常可以记成是 29 天半。当然,每一天都得属于某个特定的月份,不能说某天既是大年三十,又是正月初一,那可就乱套了。
于是,大约有一半的农历月拥有 30 天,这叫“大月”。另一半则只有 29 天,你猜它叫啥?还能叫啥,“小月”呗。每个月是小月还是大月,主要是由“朔”这个时刻在初一这天的早晚决定的。
古人对朔望月的测算没有今天这么精细,不过也有一个逐渐精细化的过程。我们就拿《后汉书·律历志下》里那套著名的“四分历”举例子吧。在这套历法中,一个朔望月是 29+(499/940) 天,约等于 29.530851 天,和今天的测定相比,直到小数点后第四位才不一样,还是很厉害的。
汲古阁《十七史》本《后汉书》书影
一个“朔望月”是 29.530588 天。一年 12 个月,乘起来就是 29.530588×12=354.367056 天。问题是,这个数和一年的时间差了太远。
02
回归年:天上一圈,地上一年
理论上说,一个月是月亮绕着地球转一圈;一年呢,那就是地球绕着太阳转一圈。
问题又来了:月亮公转,我们拿太阳当参照物;地球公转,我们又能拿什么当参照物呢?其实,我们的参考物还是太阳,具体地说,是太阳留下的影子。影子为什么能当参照物呢?靠的是地轴是斜的。
地球公转有技巧,歪着围绕太阳跑
地轴就是南北极连成的直线,也就是地球自转的轴。相对于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黄道平面”,地球是“斜着”转的。
伴随地球公转,地球上距离太阳最近的那个点(一般叫“直射点”)也会在南、北两条“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带就叫热带。太阳直射点最靠北的那个时刻就是“夏至”,最靠南的那个时刻叫“冬至”。
地球公转示意图
按照一般的生活经验,夏天太阳高,影子短;冬天太阳歪,影子长,这就和太阳直射点的变动有关系。我们在地上竖起一根结实的棍子,测量一年中哪天中午影子最短,哪天影子最长,积累几年的数据算一算,就能基本了解何时是太阳直射点最靠北的“夏至时刻”,何时是太阳最靠南的“冬至时刻”了。
夏至、冬至,影长不同
每两个冬至之间的长度称为一个“回归年”。好消息是,相比于月球跑圈的“朔望月”,地球跑圈的“回归年”就要稳定多了。
回归年虽然稳定,可也不太好算,毕竟每天的影长只差一丁点,而且地球一直在转,具体到你测的这年,在夏至、冬至这些关键时刻点,太阳不一定在哪国照着呢。《今文尚书·尧典》中说,帝尧:“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按照这种说法,五帝之一的“帝尧”(“五帝”包括哪些人,古人有不同说法,此处暂取《史记·五帝本纪》的意见)派出羲、和四子跑遍天下,辛辛苦苦算了半天,最后算出来一“年”应该是 366 天,这是算多了。
嘉靖闽本《十三经》本《尚书》书影
每年多出大半天,日久天长,“年”就要乱套。古人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到了前面所说的《后汉书》“四分历”中,“回归年”的长度就被定为365+(1/4)天。现在的天文学家测算的回归年平均长度大约是 365.2422 天,约合 365 天 5 小时 48 分 46 秒。“四分历”差得也不算太多。
你可能注意到了,咱们讨论这套“回归年”历法的时候,提到的时刻都是“春分”“夏至”“秋分”“冬至”这样的节气。没错,“二十四节气”就是二十四等分“回归年”划定的。咱们今天最常用的那种差不多四年一个“闰日”的“公历”也是基本参考回归年划定的,所以,节气的公历日期基本上是固定的,每年前后差不了一两天。
03
闰月:“中气”决定的秘密
上面说的这套“回归年”历法特别好,对农业生产特别有用。它唯一的缺点就是和“朔望月”搭不上。咱们还拿刚才那种四分历举例子好了。在那套历法中,古人觉得一个回归年有 365+(1/4) 天,一个朔望月有 29+(499/940) 天,明显除不开。具体算一下:
[365+(1/4)]/[29+(499/940)]
=235/19
=12+(7/19)
那一个回归年就有 12+(7/19) 个月。什么叫 (7/19) 个月呀?古人当时的处理办法就是:每十九年里,我们多塞上七个月,这些月就叫“闰月”。
闰月的历史也很悠久,起码从商代就开始了,所以我们可以在甲骨文中找到“十三月”这样的月份。不过到商代以后,我们都是把一到十二月里的某个月份多过一遍来“置闰”。那么,19 年里按说有 19×12=228 个平月,该挑哪七个月去加班置闰呢?最简单的一条原则是:选择每个农历年中第一个没有“中气”的月份,作为前一个月的闰月。
中气就是排偶数位的节气。“人没中气就会虚,月没中气就得闰。”
比如说 2023 年 3 月 22 日开始的这个农历月。这是个小月。上月最后一天(3月21日)又正好是“春分”这个中气,所以整个月只有一个“节气”是清明,再等到下一个“中气”谷雨就已经是下一个农历月了。这个月没有“中气”,也就没能当上三月,只能当闰二月。这让明年的春节也跟着拖延了一个月,要到 2 月 10 日才过年。
看到这里,我想你应该已经大体了解置闰的来源和安排了,下次有人再好奇这个问题的时候,你就可以回答他们了。
作者:范柏舟
三年级数学平年和闰年
#如何判断一个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呢?# #你知道平年和闰年怎么计算吗?#
1.平年和闰年?
平年2月有28天,全年有365天; 闰年2月有29天,全年有366天。隔四年在二月份就会多出一天,也就是2月29日,这一天也被称为闰日,而这一年就是闰年。
2月29日出生的宝宝,四年才过一次生日[流泪]
2.平年和闰年的计算
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都是闰年,但公历年份是100的倍数时,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所以2023年是平年,闰二月。
(⊙o⊙)啥?
闰年和闰月有何区别的?
虽说这两个名词,看起来有些相似,但其实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并没有实质性的关联。闰年的存在,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弥补一年之中的不足,而闰月其实是按照月亮的圆缺来设定的,属于阴阳历中的一种特殊现象。
2023年闰二月,据推算闰二19年一回,下一回是2042年。
那么闰二月有哪些习俗?
需要给父母买什么都是有讲究的?
闰二月买鞋子。有句俗语叫做:"闰月鞋闰月穿,闰月老人活一千",指的就是希望老人能够长命百岁。
买花糕。大多数都会在西点蛋糕店里定制蛋糕,以此来代表自己的孝心。
猪脚线面。我国南方地区在闰月时还有给长辈送猪脚和面线的习俗,为长辈“添岁寿”代表健康长寿。
猪脚面线
闰月不一般,2023闰二月,2024年闰年,2025闰六月,有啥说法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您的关注是作者持续创作的动力来源,致力于优质的原创内容,坚持不懈的将好的内容呈现给大家,为大家带来良好的阅读体验。
在温暖的秋日午后,当一片树叶轻轻飘落,标志着秋天的到来,我们不禁沉浸在深红、金黄和嫩绿的色彩之中。然而,日历轮在不经意间带来了一条惊人的消息:2023年将迎来一个闰二月,紧接着的2024年恰逢闰年,而更令人惊讶的是,2025年意外地出现了一个罕见的闰六月!这一系列的闰月和闰年现象让人不禁产生疑问,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历法现象?为了解开这个谜题,我们需要深入探索阴历和阳历之间那微妙而又引人入胜的平衡之美。
历史长河中,我国古代的智者们精心编制了多种历法,《太初历》、《授时历》、《时宪历》等,这些历法名字光辉灿烂,闪耀在历史的长河中,而背后深奥的设计智慧更是让人叹为观止。但时间流转,不论是阴历还是阳历,都不得不在时间的长跑道上不断调整节奏,以保持与日渐国际化的公历相协调。
让我们仔细观察这两位时间的跑者。阳历,像一个沉稳的长跑者,以坚定的步伐穿越每年的365天,象征着时间的不灭和持续。而阴历则如一位灵动的舞者,轻盈地在每年的354天中起舞。这里,你可能已经发现了问题所在——阳历和阴历之间存在着大约11天的“步伐”差异。
正因为这样的差异,历史上的时间守护者们急需找到一种平衡,一种能让所有人都满意的调和方式。于是,“19年7闰”的规则应运而生,在每19年的周期内,会有7个闰月被加入,用以弥补阴阳历之间的时间差。这种巧妙的安排,既合乎规律,又具有实际的可操作性,让人领略到了时间调控的魅力。
而确定哪个月份成为闰月,则有赖于二十四节气这一精妙的系统。这二十四节气标志着一年的农时变化,春天播种一粒种子,秋天则收获千颗果实。每个节气都承载着自己的使命,它们不仅帮助我们辨识季节、了解气候,而且在无中气的月份中寻找可能的闰月,就像是一首插曲,调和着时间的旋律。
此外,民间关于闰月的看法多种多样。有一种流传于陕西的说法:“双春夹一闰,春寒逢秋旱”。虽不全然科学,但这却体现了人们通过观察自然,从经验中寻找智慧,以自然的规律为信仰的朴素哲学。而对于众所周知的公历闰年,每四年的二月便会多出一天,这是为了协调公历与地球实际公转周期之间的微妙差异。无论是阴历的闰月、阳历的闰年,还是特殊的阴历闰六月,这一切无不展现了时间复杂且精妙的面纱,虽然这些规律似乎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相距甚远,但它们实则是我们生活的影子,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让我们在每个阳历的日出日落和阴历的月圆月缺中,感受那绚烂多彩的时光,宛如玫瑰色的黎明,记录着时间,见证着历史。
以上内容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一个免费的“关注”,欢迎大家对于本文发表您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闰月不一般,2023闰二月,2024年闰年,2025闰六月,有啥说法?
2023年,闰月不一般。在这一年的闰二月,这个特殊的月份引起了众人的瞩目与讨论。而在接下来的2024年,这一特殊现象将重现,而不同的是这一次属于整个年份的闰年,再一次成为众人的焦点。但是,令人感到诧异的是,2025年竟然没有了闰二月,取而代之的是闰六月。这一系列的变化无疑引发了众多想要了解其中原因的人的好奇心。
历经千年岁月的演变,闰年的出现一直是人们瞩目的话题之一。闰年本就是为了调整日历与地球公转周期不匹配所设立的一种制度。正常情况下,每四年一闰,也就是每年有365.25天,多余的时间以闰日的形式加入到日历中。这样一来,理论上每年的闰月都应该落在二月份。然而,2023年和2024年的特殊情况却打破了这一常规。
让我们回到最早的历法制定时期。当时,人们只依照太阳的运行规律来制定日历。然而,随着观测能力的提高,人们意识到地球的公转周期并不能精确地以整数年来表示。所以,在制定历法时,人们进行了一些调整。通过每四年增加一天的方法,使得日历能够更好地与地球的运行周期保持一致。这便是我们今天所熟悉的闰年制度。
闰月:源于天文学,用于解决天文现象与历法的矛盾。古人为了与天象相符,使用了闰月的概念。在一般年份中,我们会有十二个月,每个月有28至31天不等。然而,在地球的公转周期与月亮的周期之间存在微妙的差异,而人们就是通过增加闰月来弥补这一差异。
2023年,闰二月的出现引发了无数的猜测与解释。有人说,这是一个昙花一现的奇迹,这个特殊的闰月在一百年中才会出现一次。许多人沉浸在这种难得一见的奇迹之中,既激动又惊叹。也有人说,这或许是上天的一种安排,为了在这个繁忙的世界给予我们一点喘息的机会。而更多的人则认为,这只是自然现象的一部分,是宇宙的奥秘展现在人们眼前。
随着2024年的到来,人们对闰年的期待与好奇心也随之增加。这一年,整个年份都将陪伴着闰月。一般来说,我们认为每四年会有一个闰年,即将一个普通年的2月份增加一天。然而,2024年的闰年将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与变化,在这一年里,我们将拥有13个月份。恍如隔世的体验会让人倍感新奇与独特。无数人举起相机,记录下这一特殊时刻,以此纪念这不平凡的一年。
然而,2025年的到来却让人们感到意外与困惑。本应出现的闰二月竟然被取代成了闰六月。许多学者与历法学家尽力解释这种奇特现象的原因,但至今依然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有人认为这与2012年人们广泛预测的世界末日有关,而更多人则认为这是一种罕见的非常规现象,显示了宇宙中复杂的规律。
除了专家学者的解释与猜测,闰月也引发了许多文化与宗教信仰的联想。在一些民俗传统中,闰月被认为是祥瑞之兆,拥有特殊的神圣力量。有人在这个特殊的月份里举办婚礼、筹划生育,以求祝福与好运。而在某些宗教仪式中,也有举办特殊仪式来迎接闰月的习俗。这些文化与宗教的传统为闰月增添了更深层次的神秘与意义。
无论是天文学的解释,还是个人的想象力与联想,闰月的出现无疑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变化与惊喜。在这一系列年份中,闰月所带来的独特体验不仅仅是时间的延长与改变,更是对人们追求新奇、好奇与探索精神的激发。人们用热情与好奇来对待这个陪伴他们一生的闰月,将它视作是生活中的一种宝藏,一种特殊的礼物。
在众多猜测和研究之中,2025年的闰月变得更加令人震惊。为什么闰月从二月跳到了六月?这一现象完全打破了常规,让人们感到意外和困惑。专家们纷纷开展调查,希望找到解答。
经过慎重的研究,专家们发现了关键因素。他们指出,这一特殊现象与地球的自转周期以及月球与地球的关系有着密切的联系。六月是地球倾斜角度最大的时候,而且正好是月球运行轨道上最适合插入一个月份的位置。据此,一些专家认为,2025年的闰六月就是为了更好地保持地球与月球的运行同步,调整日历的工具。
对于这一理论,还有一些学者表示质疑。他们认为,2025年闰六月的出现可能还与其他未知因素有关,尚需更深入的科学研究和观测来解答。
无论是闰二月的双重现象,还是闰六月的突变,都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人们对闰年制度的认识。这场关于闰月的讨论和研究,不仅增加了科学知识的积累,也激发了人们对时间和宇宙的思考。或许,这一系列的变化正是宇宙给予人类的一个提示,提示我们应当更加关注自然规律,谦逊地面对万物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关联。
虽然现在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结论来解释这一特殊现象,但对于科学家和普通人而言,对于时间的探索和好奇心将永不停歇。或许,未来的研究将给我们带来更深刻的解答,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浩瀚而神秘的宇宙。
2023年的闰二月,2024年的闰年,2025年的闰六月。这一系列的时间变化无疑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色彩与趣味。正如大自然中独特的变幻不居,这些闰月给人们的生活也带来了新奇与不确定性。或许,在未来的岁月里,闰月还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与变化。让我们一同期待,一同迎接这个特殊的月份,感受它带来的纷繁与神奇。
2023闰二月,2024年闰年,2025闰六月,有啥说法?
阅读文章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小编将持续更新,感谢您的支持
2023年闰二月,2024年闰年,2025年闰六月,这看似神秘的时间现象实际上源自古代历法的智慧。中国历史上有多种历法,但它们都追求一致性,使农历与公历协调。为了理解这些闰月现象,我们需要探索历法的起源和原因。
1. 阳历与阴历的差异
阳历一年有约365天,而阴历一年只有约354天,导致它们之间的时间差异。
为了防止农历与四季脱节,古代历法学家采用了闰月的方法。这种方法的缺陷导致后来的历法改革,采用无节令月置闰,每2至3年置1闰的方法。现行农历采用阴阳合历,平年有12个月,有闰月的年份则有13个月,使农民更好地安排农事活动。
2. 闰月由二十四节气决定
农历的闰月是由二十四节气中的“中气”来决定的。如果某月没有中气,就被定为闰月。例如,如果霜降不在农历九月内,就需要闰一个九月,以与公历的回归年同步。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有时年份中会出现“双春年”和“无春年”的现象。
3. 民间传说与农谚
民间存在许多有趣的传说和农谚,关于“双春年”和“无春年”的说法。尽管这些说法不能用来预测天气和年景,但它们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反映了人们对时间的特殊关注。闰月的出现还影响到一些节日的日期,例如火把节、七夕节、中元节和中秋节。
4. 闰年的谜题
2024年是公历闰年,这是因为公历与回归年之间有大约0.2422天的差异,导致每四年需要加一个闰日。
尽管闰年在公历上很常见,但在民间也有一些传统习俗和信仰,与这一年相联系,尤其是在某些宗教和农业活动中。
5. 思考与展望
阳历与阴历之间的时间调整一直是历法学家和文化传承者的任务。这些传统不仅影响了时间的记录和计算,还贯穿了民俗、宗教和农业领域。尽管现代人常使用公历,但了解这些历法的背后故事可以增加对时间和文化的理解。
在一个世界充斥着数字化时代的今天,我们应该珍惜传统历法的智慧,同时将其融入现代生活,以保留文化传统的珍贵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