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八字

钟律是什么意思(钟律)

钟律是什么意思(钟律)

本文目录一览:

钟健能:致读者朋友

钟健能

我从上小学三年级起便开始写作,写作成了我生活中的常规,写作是我的爱好和兴趣,也是我人生的永久不变的乐趣。我之所以要写作,就是为了抚慰心灵,使自己成为一个精神上健康而富有的人,因为写作能拓展人的精神空间,为生命和灵魂寻求一种最终的精神皈依。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生命的形态多种多样。每一个人都有展示自我价值的需要,都有表达的欲望。写作是与自己的灵魂交谈,更是把某一个自我交付给读者。写作是一种支出,把自己的储藏往外掏,给人以启发,给人带来精神享受。通过写作输出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观点,真诚地发心,戳中别人的心窝,让更多的人产生共鸣,做出有利于改变更多人的行动。写作的意义,就在于与人交流,把快乐、知识跟有缘人一起分享,帮你寻找到那些趣味相投的人。一文在手,心相通焉,情相感焉,知我爱我,知音知心,高山流水,反复操琴,伯牙子期,缘分多多。我在写作的过程中,认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有些朋友未曾见过面,没有一起吃过饭,但他们比身边那些没读过我的文章、天天见面的人,更加了解我、共鸣感更深。我觉得爱码字的人,都是善良的天使,是最愿意与人共情、与他人连接的。

在儿子、儿媳妇的帮助下,我在公众号注册了《金色收获季节》,学着在网上写作、编辑、发布文章,尝到了甜头。我很感谢有这么一个平台,能与大家交流学习。我还特别感慨这个写作纯粹的时代,过去写作对普通人来说是件奢侈的事,如今写作不再横亘门槛,人人都有写作的权利,也没有那么多“发表”的障碍,更不必过度执着于金钱、名利,只是“我手写我心”,自由表达,取悦自己,连接更多人。

我读小学三年级时开设了作文课,稚嫩的思想和笔迹在格子纸上留下痕迹,老师饱满热情的红色批语,是我作文的启蒙伊始。有一次,在作文评点课上,我写的作文竟然被语文老师当作了范文,他用抑扬顿挫的声音,充满感情的语调,把我的文章进行朗读。我永远也忘不了那种感觉,那种被人尊重欣赏自豪的感觉。原来我也是可以写好作文的,写作文并没有从前想象的高不可攀,深不可测。后来语文老师让我当课代表,让我参加全公社小学的作文比赛,还荣获了二等奖,从而我对写作文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作文的质量也越来越好。我从小就不太喜欢命题作文,觉得出题的就像是主子,作文的人也就成了奴隶。有一次我写了一篇篇幅较长、自由命题的作文,交给老师。老师当堂读给同学们听,同学们一致鼓掌说我将来会当作家,让我深受鼓舞。这段经历,让我深深的明白一个道理,写作第一要素是什么?是兴趣,浓厚的兴趣。但是这个兴趣,需要被人发现被人引导被人欣赏。有了这些因素,才可以向写作的大门发起大胆的进攻。

中学时期,我非常热爱语文课程,这时我开始读文学书,像《红与黑》《牛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水浒传》《三国演义》《红岩》《苦菜花》等名著,都是在那个时候读到的。我被奥斯特洛夫斯基、罗广斌和杨益言等作家的故事所吸引,他们的伟大成就激励着我。于是我有了自己的理想---当一名作家。读小学时,我只会看书,喜欢书中的故事,但不懂得思考。到了中学,我渐渐地学会了思考。一篇文章到手,我通常会在第一时间浏览的大小标题和主要内容,再看它的结构布局、材料、语言风格,然后就有了自己的心得。那时候,国内有一份叫《作文通讯》的杂志很有名气,主要登载中学生的优秀作文,是我最喜爱的精神粮食之一。整个学校只有一本,我借过来就大本大本地手抄。我开始模仿作家的某些短作品,练习写文章,文章多次在学校作文竞赛中获奖。得的奖品大多是笔记本,于是拿来记日记、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诗词。

上了中专和大学,我幻想着自己有朝一日也能成为一个写作老百姓现实生活的作家。我知道当一名作家不易,他需要多方面的知识和文学修养来支撑,于是我发奋地读书。受伟大理想的驱使,我不惜挑灯夜读,摘抄名句,做读书笔记等,把余暇的时间都用在了读书和写作上。学校成立了一个《课余》文学社,我担任文学社的总编辑,负责组稿、写稿、印刷、装订等工作,带动了一大批文学爱好者。我便开始尝试着投稿,自己觉得写得好的,投了几篇出去,却是石沉大海,杳无音信。但我没有气馁,坚持投稿,终于有了回报。17岁那年小说《让贤》在刊物上发表了,在校园里引起了轰动。我记得当时的稿费是15元钱,我请要好的几个同学吃了一顿,被同学热捧了几日后,当作家的梦想在心底更强烈地浮生起来,甚至烧灼得我夜不能眠,半夜灵感来袭自然要从床上爬起写上几笔,听着鸡鸣迎接着黎明构思着文章的生活多么惬意啊。

参加工作后,我阴差阳错地走入了仕途,虽然离当作家的梦想有点远,但我对写作的热爱一点也没有减弱。好在从事的工作大多与文字打交道,我就在格子里辛勤码字,笔耕不缀。我把写作当回事来做的,并不认为自己是业余作者,就应该是业余水平,而是以专业的精神进行业余的写作。我把自己当作家,又不把自己当作家,是不是作家无所谓,关键是把自己想说的东西用好文字写出来,让写作给自己带来快乐,真正让我羡慕的是那些写出真正好文字的人。于是梦想便变成:写出好的文字。写稿,删减、锃亮和打磨,把写的东西发出去,见报了,有了稿费,心中自然高兴。

我喜欢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安静地看书、写作,因为在晚上适合深度思考,我会产生许多想法,也会有写作的冲动。我觉得夜晚写作是最充实的时候,看上去只有纸和笔,其实拥有的是全世界。我的许多作品都是那个可能“一闪而逝的小东西”幻化而来的。我对文字的崇拜套用张爱玲对胡兰成曾说过的一句话,是“为了好文章,我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去。但我的心是欢喜的,并从那里开出一朵花来”。

多年来,我养成了一些习惯,过去是随身都带着笔和本子,见到文辞佳句、哲思段锦就摘抄下来,听到生活中的生动语言就记载下来。现在有了手机就更方便了,甚至运用语音输入法,把声音录下来,回头再整理。我的床边都放着笔和纸,偶尔晚上睡觉梦到一些好玩的事,半夜醒来一定会蹦起来先记下来再接着睡。我在学习笔记中专门列了个“随感录”,对生活中的点滴感受,思想上的闪光点,随即就写下来,形成半成品,存入资料库。当时可能用不上,但有时在关键时候用得上派场。这种习惯长期坚持,久而久之,积少成多,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大有裨益。我还有一个习惯,案头常备几样工具书,如《现代汉语词典》、《成语词典》、《标点符号用法》等。遇到没有把握的字和词,随时翻一翻、查一查,一则遣词造句更准确一些,二则避免一些不该出现的差错。

写作于我,是爱好,也是优势,是在职场上能为我加分的潜力。从现实生活中去抽离开,发现它确实对我的现实生活有改变。如果我不写作的话,可能现在还待在湖南那个山区小县城。写作于我,更是一种享受,一种梦想和信仰。这些年,我在报刊杂志发表过消息、通讯、报告文学、杂文、理论文章、散文、小说,出版过《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概论》、《青年领导干部修养漫谈》、《学习是门大学问》、《写作是种软实力》等专著,其中《青年领导干部修养漫谈》获“全国知识工程图书奖”,被评为“全国优秀党建读物”,发行量达30万册之多。算下来,公开发表的文字有250万字左右。

追忆往事,发现写作于我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一件与我紧紧相随的事,一件与生俱来的事,我感到满足和幸福。我觉得自己很幸运,找到了自己喜欢而且能够做的事情,找到了这支“笔”。我曾经给人说过,对我来说,除了这支笔不能丢掉,其他的一切都可以。无论写作,在过去、此刻、将来对我的好处是什么,但是不论哪种形态的它,对于我来说都是我前行的勇气,是我自信的成长。透过写作,我将会沉淀自己的内心,给自己在浮躁的社会中努力前行的勇气。哪怕以后还将迷惑、困倦、怀疑,写作都是一件不能忽视不能放弃的事,与生命相连,永不言弃。

写了近五十年,的确有一些写作的感悟,现将握笔最深刻的十点体会与朋友们分享:

——写作是生命的感悟。每个人都对生活、工作、社会,有自己的一些认识、洞察与感悟,还有很多的情感需要抒发。写作就是写心,把这种感悟、情绪提炼成文字。写文章,就是写自己非说不可的、喜欢的,诚实于自己内心的话,就是写你最有表达欲的东西,让你的文字从生活中,从心灵的源泉流淌出来。自由表达是每个人心底根深蒂固的渴求,它一点也不亚于对食与色的追逐。我喜欢把文字当作倾诉的对象,每一字每一句,都蕴含着自己饱满的情感。生活的琐事、生命的苦涩,风吹雨打,日晒花开都注入到文字中,让精神挣脱残缺的躯壳,飞向远方。所有人都可以给自己一次机会,去将写作当作一种生存方式和生活态度,在写作中体味人生百态,在写作中寻求生存的价值感,在写作中感受生命的真谛。

——写作要怀有对读者的敬畏之心。开始写作的动机也许十分朴素,就是与孤独的自己对话。从这种意义上说,写作是一种个人的“自私”行为,先为自己而写。但最终写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要立志于“服务读者”这个定位,而不仅仅是放在抽屉里的私人日记。所以,要站在读者角度思考问题,认真用心去写,写出真实、朴素、生动、韧炼、深刻、美感的文章,让读者看得懂、看得进去。否则,辛辛苦苦写出来的东西干巴巴的缺少文采,阅读起来寡淡得就像喝了一杯白开水,这便辜负了读者、辜负了写作、辜负了自己。余秋雨曾说:“完全不考虑读者而自命清高,也是一种人生态度,有时候还是一种值得仰望的人生态度。抱有这种态度的人可以做很多事情,就是不适合写文章。”

——作者应该是思考者。文章赖“思想”而永生,无“灵魂”而猝死。写不出来,大多不是因为文字功底差,而是缺乏思想。写作技巧可以帮助你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可以帮助你让自己的表达更加吸引读者的关注。可是,写作技巧不能帮助你思考。真正影响你写作的,是你的思考能力。写作是一个思考的过程。真正的写作在于思考,而不是写作本身。有人说,写文章是“七分思,三分写”,这是很有道理的。作家王蒙说:“没有深思熟虑,没有长期、认真的思考,就没有主题思想,就没有作品的思想意义。”

——伟大的作家不是教授出来的,但写作是可以教授的。“北大中文系不是培养作家的”,这是前北大中文系系主任杨晦先生的名言。全国中文系不是培养作家的,也几乎成为共识。不知道为什么总有人说“写作是不能教的”,写作难道不是和任何一门技艺一样,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吗?我认为,伟大的作家不是教授出来的,但写作这种神奇的魔力,是可以教授的。在写作过程中我们会经常会遇到心理、思维、认知等诸多非技术性问题,而这些问题是可以通过许多有效的方式方法来解决的。写作正如游泳一样,懂得了游泳的道理、经过了正确的训练,你在游泳的时候就能得要领,你就会比那些没有经过正规培训但游了一辈子的人游得快游得好。

——写作的捷径,就是要多写。不要神话写作,写作不是高高在上的,写作没有秘密,只有坐下来,动手写,才是唯一的出路。而写的第一步,就是马上写。听起来好像是废话,但这是关键中的关键。如果想让自己不再害怕写作,你要做的就是马上写,而且要多写。只有这样坚持,你才有迎来真的领悟写作技巧的那一天。到那时你会有打通任督二脉的感觉,那是一种信手拈来的轻松感,你学过的一万种技能终于融会为一体,随你发挥。在《写作这回事》这本书中,斯蒂芬·金讲到:“你可以写,你该去写,而且如果你足够勇开始写了,你要坚持写下去。写作,跟其他的艺术创作一样,是神奇的生命之水。这水免费,所以畅饮吧。干杯,再满上。”

——积累是写作的万斛泉源。“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写作水平,积累是最基础的功夫。要获得写作的万斛泉源,一般离不开思想、理论、政策、业务、体例、语言的积累。而且你必须搜集比你实际使用更多的素材。每篇文章的坚实程度取决于细节的富余度——从尽可能多的备选材料中精选出极少数最有用的部分。不想踏实做积累、只想一夜得秘籍的人,往往是欲速而不达的。多积累资料,写起材料才不会有“无米之炊”的尴尬、“无处下手”的抓挠。

——气韵是写作的灵山秀水。“情与气偕,辞共体并。”气,是一个人的精神气质、意志禀赋,体现在文章中即“风格”。写作风格的形成离不开作者独特的人生经历、知识结构和心路历程等因素。作者要善学习、增才思,多养正气、大气、文气、雅气。只有作者思想丰富、思路清晰、思维活跃,外而为文,才能形成一种见解精辟、内容丰富、文势畅达的气韵。

——天下材料,唯“抄”不破。写作入门,其实很简单,“抄、抄、抄”,抄着抄着你就会写了。你可以去问问搞写作的人,谁没有经历过“抄、抄、抄”的过程?虽说“天下文章一大抄”,但也要“看你会抄不会抄”,“硬抄”是“抄”不出好文章的。当然,“抄”不是让你完全抄别人的,不是让你抄袭,而是要学会“仿写”。“仿”字,就是由“人”和“方”组成,“方”代表方法,就像公文的格式、结构等,而“人”则代表要有人自己的特色、自己的东西,而不是照抄照搬。高明地抄,模仿别人的笔法、技巧,模仿别人的框架,模仿别人揭示主题的方法,等等。哪怕是老瓶装新酒,提纲是他人的,内容也应该是自己的。只有会抄,抄得高明,你的写作水平才会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改稿真的会上瘾,越改心里越舒坦。修改是写作的本质,改文比写文还难。写好后不能急于发表,要修改,甚至改的面目全非,像动物换季脱毛一样,变得秃秃片片后才能长出光亮的羽毛。改文章得舍得砍,不能手软,把多余的肉砍掉留下的就是筋骨。我喜欢写作后放一下做个冷处理,沉淀一下所谓的激情,然后再拿起来修改,一篇文章修改个八遍九遍最平常不过,不厌其烦。有人问我,改稿你咋还上瘾?我说,倘若是真的爱,是发自内心的想要坚守,文字便会为你打开一扇通往天堂的窗,那里有你的诗和远方。

——写作不是用来消磨时间的,它是用来创造价值的。写作说难就难在,每次都要凭空创造一个本来没有的东西。写作说乐就乐在,每次写作你都在用文字构筑自己的专属宫殿,营造自己的一方小小天地。在这个创造过程中最让人满意的,就是把“垃圾”变成某种有价值的东西。写作就像练武功,没有“一招鲜,吃遍天”的功夫。有一句话叫“文似看山不喜平”,意思是好的文章就像青山一样,如果是平平淡淡就没有什么吸引力了,最好是层峦起伏,错落有致,有一些让人意想不到的东西。《文心》里有这样一段话:“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得味,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所谓触发,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这就需要作者要有足够的想象力,脑洞要开得足够大。脑洞大开不是说几句俏皮话、加上几句网络流行语就行了,这种“形式上的脑洞”只会让人摸不着头脑,真正的脑洞大开应该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来源:静静的湘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