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民俗

妈祖庙是求什么最灵验(哪些人不能拜妈祖庙)

妈祖庙是求什么最灵验(哪些人不能拜妈祖庙)

不骗妈祖,是福建人最后的底线

最近,福建莆田的一家派出所火出圈了。

有网友在当地办居住证的时候,发现这家派出所里面设立了一间“妈祖评理室”,专门解决群众的矛盾纠纷。解决纠纷竟然要借助“神力”,是不是觉得有点荒唐。

但你别不信,据负责人称,妈祖评理室的调解成功率很高,很多七嘴八舌、争吵不休的矛盾,一到了这儿,自然而然就迎刃而解。

这话一出,福建人纷纷虔诚地作证:是真的。

不在妈祖面前撒谎,是福建人最后的底线。

到了评理室,大部分的纠纷,用一句“你敢对妈祖发誓吗?”就能快速解决。

这种敬畏背后,是妈祖特有的影响力。

因为在沿海地区人民的心里,妈祖已经成了一种刻在骨子里的信仰。

拜妈祖,不能鸽

网上流传着一句话:“如果你叫福建人6点去追星,没什么人会来;但如果你叫他们6点去拜神,4点就到了。”

什么都可以放鸽子,拜妈祖绝对不行。

一年四季不管是早上6点还是7点,福建人都会坚持去晨拜妈祖,这就跟吃饭、喝水一样必不可缺。

● 央视纪录片《天下妈祖》截图

不光日常拜,还巡游参拜。

每逢正月初八到正月二十九这几天,妈祖的金身就会从湄洲祖庙抬出,去各地到处巡安布福。

妈祖走到哪儿,信徒就跟到哪儿。

不管看不看得见妈祖,所有人手里都会拿着一支点燃的香,虔诚地许下愿望。

如果到了农历三月二十三,福建人更是不会缺席。这一天,不论年老、年少全都待在湄洲岛上守夜,准备在晚上零点准时给妈祖庆祝生日。当凌晨12点钟声敲响的那一刻,在场的人都会唱起生日歌,由湄洲女把寿桃、生日蛋糕献给妈祖。

礼毕之后,每个人都会去天后宫给妈祖进一炷香,压根不存在睡觉这件事,对妈祖的精神信仰可以支撑福建人干任何事情。

但论虔诚,台湾人绝对不输福建人。

每年为了给妈祖庆生,据传台湾省的员工都一手辞职信,一手请假条,不批假就辞职,反正不能耽误自己去护卫妈祖。

就在今年4月21号,约400万人参加了大甲妈祖绕境巡游活动。9天8夜的时间,横跨4个县市,所有人顶着高温,全程徒步走将近340公里,就为陪在妈祖身边。

抬着妈祖的神轿几乎24小时不停,跟在后面的信徒也一直追随。

● 大甲妈祖绕境巡游

这看上去就是一场对体力、意志力的极限挑战。

每个人都背着行李铺盖,累了就在街边睡个10分钟。还有一些还愿的朋友,不光全程会陪在妈祖身边,还自愿承担了一路表演的任务。

大中午头最热的时候,他们最多会走7个小时,脚上磨水泡都磨出了经验,拿出随身带的药敷在脚上,鞋也换成了大两号的。

● 纪录片《妈祖游台湾》截图

然而,妈祖不是你想陪就能陪的。能不能参加第二天的绕境巡游,全看妈祖愿不愿意。

去之前都要“掷筊杯”,如果投到两个凸起,那就是妈祖不同意。但也别灰心,试着多投几次,没准妈祖“心一软”就同意了。

● 掷筊杯

毕竟,妈祖还是个美且心善的神仙。

据最新的统计,妈祖的信徒在全世界已经达到了3亿多人,为她建造的庙宇遍布49个国家,大大小小加起来5000多座。

有人调侃,妈祖是KPI最多的神仙。

虽说是个海神,但实际上,除了出海祈福,婚嫁、生病、考试、上学、办签证这些大小事,大家都会找到妈祖去拜一拜,寻求她的意见。

很多时候,去的人求的不是心想事成,求的是妈祖给的一种心灵支撑。

有了妈祖的保佑,就有了信念,眼下的难关总会撑过去。

这种强大的信念,可以说都来源于妈祖的身份,毕竟,能被请到国外,生日还同时有几百万人庆祝生日的神仙没有几个。

那么,妈祖究竟是何许人也?

妈祖其人

国内对妈祖的记录,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当时对妈祖的描述是这样的:“姓林氏,湄洲屿人。初,以巫祝为事,能预知人祸福。”

这个时候,妈祖还没有具体的名讳,只是被简单地认为是一个女巫,拥有先知未来,预测福祸的能力。

那么,到底是什么让她后来被奉为一代海神?

传说,一切都因为太上老君在视察人间时,发现大海江河里总是有各种妖精水怪作恶:弄翻船、夺人命,于是就找来了下属妙行玉女,准备下派到人间。

恰时,在福建莆田的一名都巡官林愿和妻子王氏,一共生下了六个孩子,可五个都是女孩,两夫妻觉得一个男孩太过单薄,就经常去拜观音,祈求再得一个男丁。

● 湄洲妈祖像

一天,王氏在睡觉的时候,梦到了观音大士。梦中观音大士告诉她,他们二人行善积德,会得到上天庇护,并给了她一个药丸。刚服下,王氏就醒来了。

没多久,王氏就再次怀孕。过了一年,在农历三月二十三晚上,天上一道红光照进王氏的房间,顿时房里充满了异香。可等王氏生产完,儿子倒没有,女儿多一个。

而且,这个女儿生下来一个多月,不哭不闹,相当沉默,两夫妻一看,索性起名叫林默。

至于她更异于常人之处,在《绘图三教源流搜神大全》里有另外的记载:1岁看到诸神像时,手就会作拜神的动作。5岁开始诵《观音经》,每天按时礼佛。

13岁时,一位道士找到林默,认为她有仙性,开始教她“玄徵秘法”。跟着学了之后,林默逐渐可以预测凶吉。

16岁那年,林默去井边打水,一探头,水里升上了一帮神仙,什么话也不说,直接塞给林默一对铜符就走了。

当然,林默本就不是普通人,拿回家一研究就明白了,这对铜符不仅能辟邪除妖,还能让自己元神出窍。

从此,林默就开始了救人之路。

● 2000年电视剧《妈祖》剧照

第一次使用,是因为她在家里突然感知到父亲和哥哥在海上有危险。眼看着船就要被海浪掀翻,她用元神出窍及时赶到,可惜用尽全力也只救下父亲一人。

屋内的母亲看着一动不动的林默,正着急时,她突然动了,开始对母亲大哭着说出了噩耗。

母亲听闻后大惊,后来情况果如林默所说,这下子,母亲才彻底相信自己的女儿身怀神通。

可惜的是,哪怕有神通最终林默也没能救回哥哥。

传说从那之后,林默常常以她的神通救援在海上遇难的船只、船员,为沿海一带的人们守护家庭的圆满和安康。历史上流传下来林默救人的传说依然很多,还被拍成了电视剧。

其中一个广泛传播的名场面就是:妈祖点燃自己的祖屋,为外国商船引路。

原本,在他们起航前,妈祖前去提醒半夜会有暴风雨,他们看着眼前一片平静的海面,完全不信。结果真如妈祖所言,船只遇上了暴风雨,被吹得四处摇摆,想掉头根本找不到方向。

就在危急之时,妈祖点燃了祖屋,一瞬间火光冲天。海上的船只看到后,顺着火光的方向,安全回到了岸上。被救之后,他们对林默表示了感谢,发现她还会说“一点点英文”。

● 2012年电视剧《妈祖》截图

当年这段播出后,让不少人慨叹:当神仙还需要会多种语言。

这也不奇怪,之后妈祖走向国际化,泽被了五洲四海的同胞。

一千多年前,妈祖还只是被莆田一带的人称为“通贤灵女”“龙女”“神龙”。

但与很多传说里所述相似的是,妈祖常常尽自己的能力来帮助他人,为乡众们做力所能及之事,乡民们非常喜欢这个热心又很有本事的姑娘。

奈何根据《敕封天后志》和《天妃显圣录》所载,林默只活到了28岁,英年早逝。

● 1975年电影《天后传》剧照

当地人因为不能接受她的离开,坚持认为林默登仙了,并为她建了一座林夫人庙,自此妈祖神的信仰,开始在当地人的心中扎根。

关于“妈祖”这个称呼的由来,目前学界尚未有定论,有一种比较广泛的说法是,这是当地人对女性祖先的敬称。

《夷坚志》记录下了最初的妈祖信仰:“兴化军境内地名海口,旧有林夫人庙,莫知何年所立,气宇不甚广大,而灵异素著。凡贾客入海,必致祷祠下,求杯珓,祈阴护,乃敢行。”

也就是说,当时凡是出海的人,都会来拜一拜。

● 清代《妈祖神迹图》,现藏于荷兰国家博物馆

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了千年之后。

居住在潮汕沿海的我,小时候经常跟着奶奶一起到庙里去拜姑母,当时还不知所谓“姑母”究竟是什么神祇,只记得庙宇的正中竖着一块匾额,赫然写着“海不扬波”。长大后才明白,原来这个“姑母”就是妈祖。

至于为什么当地人称呼妈祖为“姑母”,这里又涉及另一个冷知识,据说妈祖是莆田九牧之一林禄的后裔,所以福建、潮汕一带的林氏族人,故称妈祖为“姑母”。

另外,当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妈祖的祭祀并没有得到官方的认可,那时的妈祖还未闻名海内,只是沿海地区人民信仰的一位女神。

直到宣和年间,出使高丽的使者遭遇海难,全靠妈祖庇护才幸免于难,宋徽宗得知后,赐下庙额“顺济”。

至此,妈祖正式成为有官方背书的神仙。

宋朝之后,海上经济逐步发展,妈祖的地位也一升再升。36次加封后,妈祖从夫人、妃、天妃,再到天后,封号的字是越来越多,最多达到了64个字。

到了20世纪80年代,妈祖还走出老家莆田,走向海外,还被联合国授予“和平女神”的称号。

从福建、广东、海南、港澳台,再到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等各国,“有海水处有华人,华人到处有妈祖”。

妈祖不仅仅是一种信仰,更是一种文化的纽带。

精神的纽带

因为妈祖经常出国巡安,充当文化使者,为了她出行方便,福建专门为她办理了一张身份证。

身份证号非常严谨:350321(莆田行政区码)+09600323(出生年月)。

用这张身份证,买高铁票、飞机票完全不是问题。

而且服务也非常到位,高铁上会专门设一个全程免检通道。迎接妈祖入座之前,乘务人员都会提前沐浴更衣,通道也是一尘不染。

飞机上也是一样,为了让妈祖坐得舒服,机务人员会专门调整她的座位。

总之就是秉承一个原则:“妈祖是人,也是神”。

前段时间,有一位幸运网友就跟妈祖买到了同一个航班,刚好还坐在妈祖旁边,估计这一路在神明的庇佑下,一定特别踏实。

果然,时代不管怎么变迁,妈祖信仰都会不断延续下去。去年因为疫情,很多人无法到场拜妈祖,湄洲妈祖庙直接开了直播。

国内上海、广东、港澳台等地的妈祖宫庙,国外新西兰、澳大利亚、德国、新加坡、泰国的数十个妈祖宫庙的代表,大家全程云参与典礼,远程送祝福。

● 央视纪录片《天下妈祖》截图

这么看下来,妈祖紧跟时代,完全就是一位走在潮流前端的神明。

新科技之下,妈祖立德、行善、大爱的精神种子到处传播。

这不仅是福建人的精神寄托,同时也是维系着海内外华人的文化纽带。

世界妈祖同一人,天下信众共一家。

妈祖信仰的传承,代表着中国文化“仁爱”精神内核的传播。

它早就不再单纯是一个神明,而是一个文化符号,连接着华人,连接着世界。文/褚七

天后祖祠,你不知道的妈祖祖祠

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文化,也有不同的信仰,在中国东南沿海,人们信奉妈祖,每年都会举行祭祀活动。

妈祖的来历和传说

妈祖起源于福建海边一位名叫林默的女子,因为父母信奉佛教,在生育她时曾梦见过观音赐药,因此在其八岁时,将其送往拜师修佛,十三岁时学会修习法术,能够施法救助渔民,公元987年农历九月初九,因救助渔民而遇难,民间传言其阳寿已到,升天封神。

妈祖自宋朝起,每朝均有褒奖赐封,清朝时最盛,将其封为天上圣母,当地居民也修建有通贤灵女庙,将其祭祀供奉,在庙内的形象来看,妈祖头戴帝王形制的冕旈,身穿贵族霞帔,手拿代表心想事成的玉如意,看起来十分慈祥端庄。

现在,人们祭拜妈祖是为了求取一年的好运气,希望未来一年风调雨顺,万事顺遂,未婚女性也可在妈祖庙求姻缘,已婚女性则可以在妈祖庙求子嗣,除此之外,也有生意人前来求财源广进,学子前来求升学顺利,这些愿望都寄予了人们美好的期望。

哪些人不能拜妈祖庙

1. 不孝之人

对父母不孝的子女,前往拜妈祖是没有作用的,不仅不会灵验,还会被妈祖赐下报应,因为连亲生父母都不孝顺的人,这种人往往对妈祖也不会有虔诚的心。

2. 无德之人

对人没有道德的人,前往拜妈祖也是没有用的,平时在社会上坑蒙拐骗、作恶多端,祭拜妈祖往往也不会祈求好的事情,往往会被妈祖用相同的方式报应。

3. 作恶之人

坏事做尽的人,如果不知悔改,拜妈祖也不会灵验,妈祖对人间大小事情都看在眼里,恶人前来拜谒往往只会污染圣洁的地方,因此妈祖也不会保佑他们。

4. 不诚之人

对妈祖心不诚的人,前来拜妈祖也也不会实现自己的愿望,因为愿望是一个人内心最真诚的想法,如果对妈祖心不诚,当然就不代表自己的心愿,也就不会实现。

拜妈祖的禁忌

1. 衣着暴露

前往妈祖庙不可衣着暴露,应当身着整齐洁净的衣服,肩部、手臂、腰身、腿部都需尽量包裹住。

2. 携带荤腥

妈祖庙内禁止携带荤腥肉食,因为妈祖忌荤,但信众不用忌口,祭祀妈祖当天可以食用肉食。

3. 评头论足

禁止对妈祖的形象评头论足,指手画脚,这是对妈祖不敬的行为,容易导致妈祖发怒。

4. 东张西望

在求拜妈祖时,动作要标准利落,不可东张西望,四处乱瞟,这也是心不诚的表现。

5. 贪得无厌

求拜妈祖时,不可提太多请求,会被妈祖认为是贪得无厌的人,容易被降下惩罚。

6. 大声喧哗

在跪拜时不可大声喧哗,影响其他信众祭拜,这种行为也会触怒妈祖,容易遭到报应。

祭拜妈祖的禁忌多带有迷信色彩,但也需尊重当地的风土民情,不可行为随意

只活了28岁,却影响千年

防走失,电梯直达安全岛报人刘亚东A

来源:最爱历史

作者:眉妩

人类憧憬大海,但又恐惧大海。

相传,北宋宣和年间,给事中路允迪出使高丽。当他带着一队船舶浩浩荡荡北上的时候,平静的海面突然掀起狂风大浪,船只接二连三地被卷入海浪。

路允迪非常害怕,仰天长叹,难道自己马上要葬身海底?慌乱之中,他看到一名女神登上了樯竿,稳住了船只。路允迪有惊无险地逃过一难,心想这名海上女神必然法力高强,就跟属下李振讲了这件事。李振是莆田人,听到领导这样说,告诉他这是他家乡莆田的妈祖娘娘显灵。路允迪大为感动,回朝后向皇帝上表,宣扬妈祖庇佑的功劳。皇帝对于爱卿能顺利归来也是又惊又喜,随即诏以“顺济”为妈祖庙额。妈祖于是从地方神,升格成为了国家神。

▲妈祖像 图源/摄图网

宋代以后,渔民、商人出海,在准备生活用品以外,到妈祖庙祭拜妈祖是必不可少的程序。妈祖这个称呼,不像“X帝”、“X仙”那么高冷,倒像是人间对女性长辈的爱称。她到底有何魅力,千年来让沿海百姓都信服呢?

真实的妈祖

在距今1060年前的北宋建隆元年(960),一个婴儿在福建莆田湄洲湾林姓人家呱呱坠地。父母看到是个女孩,开始时非常不高兴。但是这个小女孩生来奇异,婴儿居然有不哭的,就给她取名叫阿默。阿默不仅长得可爱,还聪明伶俐,父母对她越来越疼爱。年纪渐长,阿默不仅可以预测祸福,还水性极好,能够帮助遇到海难的人。四方的乡里都对她称颂不已,叫她“通贤灵女”。阿默终生未嫁,28岁就因为救人遇难身亡。她死后,邻里都十分悲痛,宣称是默娘成仙了,还会在海里显灵救助众人。北宋雍熙四年(987),湄洲岛的岛民为她建了一座小小的祠,敬称为“妈祖”。

妈祖出身的家族据说是名门九牧林氏,“妈祖”的称谓,原来是族人对奶奶级别的长辈的称呼。妈祖神化的传说会产生在湄洲湾秀屿港,不得不说是得益于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这个地方在宋代还是一座荒凉的小岛。但秀屿港刚好夹在湄洲岛、盘屿、岖屿三大屏障之中,风浪很少。有利于船只避风的形势,可能就被讹传为神仙的法术所为。湄洲所在的莆田,在妈祖在世的年代,也算是宋朝的新兴城镇了。根据《兴化军祥应庙记》记载,“七闽诸郡,莆田最为濒海,地多咸卤,而可耕之地又皆高仰,无川渎沟洫之利”。

北宋初年还是一个种不出粮食的不毛之地,但在太平兴国二年(977)被纳入宋朝版图以后,政府在该地建立兴化军。之后的一百年里,建成南安、太平、使华、木兰等四大陂,筑堤围垦,让莆田江口和南北洋几十万亩的土地得到灌溉。当地的农业生产有了改善,社会经济也有一丝繁荣的迹象了。莆田一带自身有宁海、白湖、湄洲秀屿以及仙游枫亭等著名港口,而近在咫尺的泉州在南宋时更是跃升东方第一大港。在这些港口城市,一座座大大小小的妈祖庙都建立起来了。这些在港口建造的天妃宫(妈祖庙),除了能让来往船只上香,也给他们提供了及时上岸避难和祈祷的场所。但是莆田一带的港口,规模都比较小。妈祖能落户到更远的地方,泉州功不可没。

▲莆田妈祖庙 图源/摄图网

泉州与妈祖渊源颇深,皆因莆田、仙游两县在北宋初曾隶属于泉州,太平兴国四年(979),两县才隶属于新置的兴化军,所以泉州人自称“妈祖一半是泉州”。元代的泉州成为世界大港之一,其经济影响力和辐射力,使得妈祖信仰传播得越来越远。妈祖在元朝受到政府的“宠幸”,源于帝国内部运输的大宗从运河漕运改为了海运。元泰定三年(1326),元朝统治者在海运漕粮必经的“舟车攸会,聚落始繁”的海津镇(今天津),建造了海神天后宫,供奉作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祈求海运平安。自此,妈祖信仰不只是南行建庙,还靠着官家之力“北伐成功”。直到今日,天津仍流传“先有天后宫,后有天津城”的俗语。

▲天津天后宫 图源/摄图网

海贸、移民与信仰

明朝永乐年间,一个太监完成了七下西洋的壮举。他用了28年的时间,途经30多个国家和地区,南至爪哇,西至非洲肯尼亚,死在异国古里(今印度南部科泽科德)。这个太监名叫郑和,回教徒。神奇的是,郑和这个穆斯林在带领2.8万人、208艘船组成的队伍首次出海之前,对妈祖进行了虔诚的祭拜。之后每次出海前后,都会举办隆重的祭典。为了方便出洋的官兵们祭拜,郑和还请旨在造船厂、南京港和太仓刘家港都建造了妈祖的天妃宫。由此可见,妈祖的海神地位在明代已经无可取代了。无论是广东、浙江,还是北到天津、东北,都能看到妈祖的身影。作为福建本土信仰的妈祖,是怎么将“业务”扩展到全国呢?答案是移民。中国人移民海外,福建人是鼻祖。一部古代福建史,就是一部移民史。福建远离中原,地处东南边缘。东边对着茫茫大海,三面环山,内境还是山。福建的地貌大约只有一成不是山地丘陵,难怪福建能产这么多茶。以古代眼光来看,这地理状况够悲催的。常说的隋唐经济重心南移,受惠的“南方”是江南地区,即现今的江浙、江西等地。闽粤这样的“南蛮之地”,没能分到多少肉汤,经济依旧落后。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明清之际以对外移民著称的闽地,在宋代却是移民迁入的圣地。此时又正好是妈祖信仰的发端。古代的中国,战争、内乱的频率很高,尤其是政治地位高,经济水平好的地区,每逢战乱都是首当其冲的受害者。中原之所以比南方发展得早,是因为平原地形利于耕种。但是呢,一览无遗的平地却不利于战乱时躲藏。福建正好相反。西面、北面都是起伏的山丘,没有坦荡荡的道路与邻省相接,走水路(闽江为主)的话又流急滩多,和平时代不利于与内陆相接,动乱时代却化弊为利。从汉晋以至隋唐五代,北方的“难民”越跑越南,去到福建这样的“穷乡僻壤”,躲避战祸。

▲福建山景 图源/摄图网

毕竟,在中原当一个乱世人,不如在蛮夷之地当一只“太平狗”。移民,对这批北方人来说是不幸,但对福建人来说却是幸事。大批从文化先进地区涌进来的移民,带来了闽人想都不敢想的高级知识和技术。福建省的开发,在此时提上了日程。尤其是唐代福建地方政府兴修的水利工程,为日后的航海商贸奠定了基础。进入宋代,福建依然涌入了大量移民。只是此时的福建,不再是荒芜却安全的避乱点,而是土地被不断开发的发财地。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中原地区的土地资源越来越紧张,人地矛盾愈演愈烈。一部分人把目光转移到尚属于处女地的福建。他们迅速地占据了自然条件较为优越的沿江、沿海地区,而闽西、闽北山区,还是没人理会。不久之后的靖康之变,导致大批的汉民随着宋室南迁。直到今日,福建漳浦的黄、林、杨几个大家族,都宣传自己是跟着皇帝逃难下来的贵胄。这些大家族占据闽南比较发达的地方。其他民众只好往鸟不生蛋的闽西、闽北迈进,客观上促进了当地的拓展。当闽西的本地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便会寻求往外扩张。南宋理宗绍定年间,时任福建长汀县令的宋慈,为连接汀州、潮州的商贸往来,打通了汀江、韩江的航道。从此妈祖信仰随着商船,在闽西地区扎根,融入了福建的客家人群体。元末明初之际,东南港口繁华不再,番人们逃的逃,死的死,剩下的小部分人则融入了汉人群体。明朝政府取消了广州、泉州的市舶司。福建的国际贸易黄金时代,结束了。曾经地广人稀的福建,此时在日益膨胀的人口压力下,也开始往外移民了。宋元时期,农业资源不好,但商业资源好,福建人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海上贸易被一刀切停掉后,闽人唯有往农业资源稍好的地方讨饭吃。福建周边的浙江、广东和江西成为了最佳选择,甚至连最南端的海南都出现了闽人的身影。这些闽人在外地建立福建会馆之时,必不可少的便是同时起建的妈祖庙。而台湾,更是涌入了大批福建移民。福建与台湾岛距离非常近,最近处从福建平潭岛到台湾新竹,仅有70海里。宋朝之时,澎湖(包含台湾本岛、周边小岛和澎湖列岛)隶属于泉州府的晋江县管辖,县中有不少人直接跑到澎湖去从事渔业和畜牧业了。但可能是因为宋代的福建对外贸易发展得有声有色,这时到台湾去的移民还不算多。到了元代,人口过度增长的恶果初现,连大港口泉州人都逐渐往澎湖定居。台湾岛不再是荒岛了,政府也得开始管理了,所以元朝至元年间,行政机关巡检司设立了。明代虽然直接禁止海上活动,但阻止不了福建人迁徙到慢慢发展起来的台湾岛去。可是,由于实施海禁,明朝官方对妈祖信仰不太感冒。两百多年间,官方对妈祖的褒封只有两次,是历代以来次数最少的。官方对妈祖信仰的态度,其实就是对民间海贸的态度。官方渠道走不通了,但是福建人能甘心金盆洗手,不做海贸了吗?俗话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不做正经交易,也可以做走私呀。泉州在明代是不复宋元的霸气了,但海上贸易却一点也没有落下。福建做走私最成功的,还是那个堪称“开发台湾第一人”的海贼王郑氏家族。郑氏发家于泉州的安平港。这座港口位于围头澳内,入港处形势险要,行入港内却廓然开朗,是天成的避风良港。老天爷赏饭吃,安平怎么能不吃。明代安平商人偷偷地制造海船,雇佣船员,把货物运到日本、吕宋等地方售卖,其中最成功的就是混成头目的郑芝龙。这名东南沿海的海盗头子,勒令当时的海舶必须插着郑氏令旗才能随意走动。只是郑芝龙后来决心降清,儿子郑成功便与其分道扬镳。顺治三年(1646),郑成功起兵抗清,以金门、厦门两岛作为他的根据地。郑成功把厦门港的对外贸易搞得有声有色,每年前往日本、南洋各地的商船有七八十艘,贸易总额高达二百五十万两左右。很是赚了一把“通洋之利”,也足够他养十多万人的军队了。

▲郑成功像 图源/摄图网

十五年后,骁勇而又多金的郑成功从“红毛番”荷兰人手中收复台湾时,把大批的闽南士兵和他们的家眷,一起带到台湾岛上去。把持东南沿海的郑成功,成为了满清统治者的眼中钉。

妈祖保佑谁

清朝是褒奖妈祖最积极的朝代,足有15次之多。难道是因为满清统治者特别迷信这位女神吗?非也。主要是表扬妈祖在对台事务中作出的“杰出贡献”,还有就是在当地群众中巩固清朝统治。在海的另一边,为了抗清,郑成功和他的部下也拜起了妈祖。郑氏的官兵大多是闽南人,出征时都会在船头供奉一座从湄洲祖庙分灵来的妈祖像,叫做“船仔妈”。今天的台湾鹿耳门天后宫,还保存着一尊木制妈祖像,据说是郑成功来台的时候带过来的,称为“开山妈祖”。问题来了,清朝祈求妈祖保佑征台成功,明郑也祈求妈祖保佑抗清成功,那么妈祖会保佑谁呢?满清为了对抗郑氏这个强大的汉人武装集团,实行“迁界”,将大批老百姓强行从沿海线迁入内陆。越是这样干,越是把其中一部分不满清朝的人逼向郑氏集团。与此同时,不愿降清的明遗民也把台湾岛当作世外桃源。清廷无论如何不能容忍这样的情况发生。康熙四年(1665),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率军攻台,在清水洋遇上飓风,不得不折返。郑氏集团的统治在妈祖的庇佑下,很是持续了一段时间。康熙十九年(1680),清军水师提督万正色把郑氏在福建的据点一锅端了,郑经狼狈地带着余部逃回台湾。万正色打了个大胜仗,但他说自己是在梦中得到神妃的辅佐,才能攻克厦门取得大捷,因此奏请朝廷嘉褒。康熙皇帝当即开心地下诏,册封神妃妈祖为“天上圣母”。一年后,郑经病逝,郑氏集团开始窝里斗,这给予了清廷趁虚而入的机会。康熙二十二年(1683),时隔十八年,施琅再征台湾。这次他带领的部队,把郑氏主力杀个片甲不留。妈祖最后还是站在了清朝一边,郑氏集团正式宣告灭亡。征台统领施琅是泉州人,率领水军攻克台湾后,也学着老万上奏称是得到海神天妃的帮助。康熙皇帝在第二年赐封妈祖为“护国庇民”的“仁慈天后”。同年,施琅又奏请于台南建造天后宫,这座天后宫是台湾现存最早的官方妈祖庙。随后全台湾各地妈祖庙数量急剧增加,新建大大小小的妈祖庙达222座,以云林县的北港“朝天宫”规模最大,香火最旺。妈祖在复台、定台中发挥了女神“护国”作用。歼灭郑氏势力后,为了维护对台湾岛的统治,康熙皇帝决定在台湾设立一府三县,纳入福建省的管辖。清廷平台之初,把不少郑氏残部、各地难民都遣返原籍,台湾的人口较郑氏时期减少了一半以上。台湾的地方官员在大陆招揽移民,反应却并不热烈。经过战火蹂躏的福建,人地矛盾倒是消失了,大家也不想背井离乡去小岛上过活。一直等到福建的太平日子过了快二十年,生活平稳了,人地矛盾又冒头了。这时,不需要政府宣传,不少福建人都自愿移民到岛上生活,台湾岛逐渐热闹了起来。由于征台战争中妈祖有“保驾护航”的功绩,封号也由“妃”“圣母”升格为“天后”,人间女性能得到这样高的名分,妈祖还是头一位。收复台湾后,中国大陆的土地上再度掀起了崇拜妈祖的热潮。根据民国《福建新通志》记载,福建内地县绝大多数的天后宫是在雍正年间新建的,照例春秋致祭。

而跟随着福建移民渡过海峡的台湾天后宫,早期多是从湄洲祖庙分灵过去的。在例定诞辰日有“遥拜”的仪式,还需要面向湄洲的祖庙施三跪九叩礼。

▲台湾天后宫牌坊 图源/摄图网

收复台湾后,清朝对海上私营贸易的禁令逐渐松弛,福建商帮又开始了“南征北战”的商业活动。

他们的身影遍布中国19个省,由闽商建立的福建会馆兼天后宫,多达227座。截止到晚清,凡是“天下通都大邑,滨江濒海商贾辐辏之区”,都有福建人和妈祖的落脚点。清朝的福建人,闯荡的地域并不局限于国内,日本长崎成了闽商和妈祖的新据点。这些泉漳帮、福州帮的游子,即使远在海外也不忘供奉他们挚爱的妈祖。他们所起的具有和式神社风格的妈祖庙,至今仍延续着在日华侨们的香火。

历史与现实

道光十九年(1839)三月,妈祖娘家一名林氏后人到澳门接见葡澳官员后登妈阁山,同行的葡籍摄影记者为妈祖留下了第一张历史照片。这名林氏后人,便是林则徐。作为妈祖的同族人,妈祖“护国庇民”的精神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也努力做到了。

▲林则徐纪念馆 图源/摄图网

但是他再怎么努力,都不能在道光二十年(1840)的鸦片战争中挽救腐朽的清廷。七十余年后,1912年,清帝退位,中国帝制走向终点。进入民国,妈祖被皈依了基督教的蒋介石视为邪教异端,禁止祭祀。莆田县九牧林氏的士绅向民政厅申请备案,妈祖的天后宫才得以以“林孝女祠”的名头留下。此时的蒋介石没有想到,他视为异端的妈祖,日后会为两岸的情谊作出伟大贡献。妈祖的孩子,无论足迹有多远,始终心系着福建家乡,心系着湄洲岛上伫立着的那尊妈祖像。1981年,台湾云林县北港朝天宫的信众蔡辅雄几经辗转,终于到达妈祖的“娘家”湄洲岛朝圣。这是在1987年正式开放探亲前,首次有台湾同胞回到大陆。正是信众们的狂热,才促使台湾当局意识到,民众回国之心是多么的热切。2009年,妈祖信仰被联合国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湄洲岛的一场盛大妈祖祭典,吸引了全球42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士踊跃参与。妈祖曾经随着移民的脚步走向世界,而走向世界的移民又跟随妈祖,踏上了祖国的土地上。历史与现实,构建了一个美妙的循环。

参考文献: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福建省志·地理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唐文基主编:《福建古代经济史》,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厦门大学历史研究所等:《福建经济发展简史》,厦门大学出版社,1989年林国平、邱季端主编:《福建移民史》,方志出版社,2005年朱天顺主编:《妈祖研究论文集》,鹭江出版社,1989年鲍国之:《妈祖文化与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4年

妈祖出巡第二天驻跸东皋,没听说过?那孤陋寡闻了哦!

湄洲妈祖巡安驻跸东皋,有什么讲究?@大雄周边游

妈祖出巡第二天驻跸哪里?东皋,没听说过?我孤陋寡闻了?

妈祖驻跸东皋了!那场面是“相当”壮观呐!那真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龙旗招展,人山人海呀

这座山叫寨顶山,海拔50米左右,是这附近的小高峰,举目远眺,整个兴化湾尽收眼底,海面上不远处那两座小岛,就是东筶杯岛和西筶杯岛,从这里可以看到鹅山文化园,完美视觉,那真是美轮美奂!

妈祖在鹅山显圣,在这里也有圣迹,明嘉靖年间,这里是抗击倭贼的山寨,倭贼自兴化湾上岸偷袭东皋,侵扰残害黎民百姓。千万块石头突然自筶杯岛飞起,砸向倭阵,军民大获全胜。所以寨顶的妈祖宫,又称为万石宮,至今主祀妈祖。虽然现在这里成为妈祖主题文化园,还是俗称万石宮、寨顶宫、飞石宫。

在建设东皋妈祖文化公园时,多次祥瑞呈现,一对大海龟不期而至,兴化湾这边一般很少有海龟出现,巧的是东皋一次还来两只;文化园用水,寨顶钻井,低于海平面200多米,还不见水,妈祖示意,继续钻挖,果然灵泉喷薄而出,山高水更长。

为什么湄洲妈祖会驻跸这里?听村中老人这样说,妈祖的一对筶杯,必须两个大宫奉香火,一枚筶杯鹅山祀奉,另一枚筶杯这边东皋祀奉。说得好像也有些道理,湄洲妈祖的法器在这里,妈祖当然要驻跸加持。

小桥、流水、瀑布、凉亭、轩榭、步道、连廊,整个文化园建筑错落有致,目前已建成的妈祖文化主题公园,是周边群众朝圣祈福、休憩健身、旅游观光的好去处,每当夜幕降临,这里嗨歌的、跳舞的、踏溜的,热闹非凡,妈祖文化与环境有机结合,天人合一、和谐共频。

在东皋妈祖大学堂有一对楹联:争当妈祖人,勤做公益事,系中国妈祖文化交流协会张克辉会长所撰。说起妈祖人,不得不提到东皋文化园30多位发起人,2017年翁金松、翁文荣、翁金武、翁文龙、陈开华、翁万豪等组织发起,筹集资金二千多万元,仅翁文荣个人捐资就达300多W。难得可贵的是翁金松夫妇,放弃个人外地企业,回乡专职奉祀妈祖,不收一分米报酬。每月初一、十五,必定举行仪式,礼敬妈祖。这么多年,从未间断。

妈祖巡莆田,越巡越有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