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起名

未得渡清浅,相对遥相望什么节日(未得)

未得渡清浅,相对遥相望什么节日(未得)

《素书》:守住自己拥有的,不贪求自己未得的

一、

做人做事不要只看当下,要懂得回顾以前,从以前思考根源;也要放眼以后,从现在塑造因果。

“回顾以前”,多想想自己三年前,五年前或者十年前做过什么样的决定,导致了今天所面对的局面,或是有了当下享受富贵的资格;而“放眼以后”,是要知道现在应该怎么做,才能守住这些年来累积的福德,让这个福德持续平稳的存在或者上升。

世上最糟糕的一种人就是:凭着自己的侥幸和投机取巧的手段,达到了自己所想的小地位,满足了小成就之后,马上恃才傲物,耀武扬威,然后在灾祸来临的同时,富贵也随之而去,这样的人生才叫做悲剧。

一个人哪怕没有成就,安安稳稳的在一个相对偏低的层次生活倒也无妨,如果人生遇到了好的机会,又因为自己的性格让自己从高位摔了下去,这反而是一种人生悲剧。

而这种人正因为靠着侥幸得来的富贵,不知道富贵背后的根源,也忽略了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持守富贵,所以才有了悲惨的结果。

《道德经》之中有这样一句话叫:

是以圣人自知而不自见,自爱而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因此圣人要有自知之明,而不要自以为是,要懂得自我珍爱,而不是显耀权势,应该舍弃后者而采取前者。

在老子的眼中,圣明的统治者要有自知之明,要有自爱之心,而不是位居高位之后肆意放荡,骄奢淫逸。

一个懂得自爱、自强、爱民的君主,才是一个好的君主,而且这也是守住江山的重要基础。

这就是人生的意义,你要具备一个良好的德行,去守住自己拥有的,而且有一个适度的眼光,不贪求自己未得的。

人生的规律其实很简单,并不像我们所想象的那么复杂,很多人将自己的人生放在了所谓运气,所谓贵人,却不知这些因素也是受自己的行为主导的。

只要你的行为合乎适度,哪怕你遇到了一些天灾人祸,结局都不会太差,如果你不能让行为合乎适度,那么天灾人祸就会跟着你的这些行为出现,最后的结局必然自食恶果。

二、

清朝时期有两个大臣,一个是年羹尧,一个是曾国藩。

雍正皇帝刚继位时,地位很不稳,由于边境地区有叛乱,而年羹尧的平叛成功对雍正地位的稳固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雍正皇帝非常重视年羹尧,赐他为一等功,甚至将他视为“人生恩人”。

有一段时间,雍正皇帝很多事情都喜欢征求年羹尧的意见,面对着这样一种侥幸,年羹尧早就已经飘飘然,又加上生性飞扬跋扈,自以为得宠,不仅不将朝中大臣放在眼里,甚至连雍正皇帝本人都不放在眼里了,态度傲慢,后来因为他的傲慢而自掘坟墓。

而反观曾国藩,却恰好相反。

当一场席卷大清半壁江山的太平天国运动起来的时候,把清政府吓得半死,也将曾国藩这个本来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推上了高位,成为手握数10万大军的封疆大吏。

在大概1860年时,曾国藩被授予两江总督的职位,这也预示着他的地位成为了无法撼动的封疆大吏,后来又获得了钦差大臣的身份,总领一切事关太平天国的事务。

再后来,慈禧太后一高兴,又授予他太子太保衔,这个官只相当于把中国当时的四个省都归他管理,这也算是掌握了当时的半壁江山。

但是面对高位时,曾国藩却做出了让人意料之外的举动。

在剿灭了太平天国运动以后,主动削减自己的军权,并且开展了一些洋务运动,这样的一系列行为让曾国藩很好的保全了自身,曾国藩死后,慈禧下令休朝三日,追曾国藩为太傅。

两人都是功高震主的大臣,却有着完全不同的结局,就是因为曾国藩一生奉持的教条就是谦敬、节俭等低调的处事姿态,才保全了自身以及整个家族的富贵。

据曾国藩家书透露,曾国藩身居高位时仍然在外有欠账,可见节俭与廉洁的程度。

而年羹尧正是因为狂傲和不懂得持守富贵,而给自己带来悲惨的结果。

《素书》之中有一句话叫:能有其有者安,贪人之有者残。

能够拥有他应该拥有的,就会心安理得,贪图人家所拥有的,就会残暴怜悯。

很多人不能珍惜自己所拥有的,还这山望着那山高,认为别人的东西都比自己的好,当自己被贪婪遮蔽而看不清自身,又加上身居高位的荣耀感让自己飘飘然时,却不知这一切高位和狂妄才是让自己覆亡的根本。

《诗经》上说:恃德者昌,恃力者亡。

如果不懂得守住德行,离灭亡也就不远了,自己的荣华富贵只会像早晨的露珠一样,太阳一升,霎时就会化为乌有。

珍惜自己所拥有的,才会一生平安,对于外在未曾拥有的保持适度,才会避免伤害自己。

作者|国学书舍

品读国学智慧,感受古人文化,体悟不一样的世界,看见不一样的人生。

强推《三十六陂春水》作者衣冉,文笔极好,是难得可反复读的古言

朱晏亭:长公主的独女,太子妃,身份高贵,颜值出众,二十年前因立下赫赫战功而被赐封为章华国。然而,她的婚姻却不尽如人意,她的驸马朱恪并不显赫,品性极差。更糟糕的是,朱恪对她越发不满,甚至将她软禁在老宅中。当长公主去世后,朱恪更加肆意妄为,打压长公主旧部并造谣污蔑长公主。新帝登基后,朱晏亭的身份一直未得到封后,父亲还想将她嫁给一个好色的学生。朱晏亭心中有着坚定的信念,一定要为母亲的旧部争取到应有的地位。最终,她成功地成为了皇后,但她仍然心怀深处的秘密……朱晏亭的故事仿佛是一部宫廷剧,充满了戏剧性和悲情。朱晏亭身份贵不可言,但她的婚姻却是一个失败样本。她的驸马朱恪不但身份不显,品性也极差。朱晏亭的婚姻毫无爱情可言,只是为了政治利益而设立的。

然而,朱恪却对她越发不满,将她软禁在老宅中,生活质量不如寻常官家女儿。如此对待长公主的独女,更是让人心痛不已。朱晏亭是一个坚韧不拔的女人。虽然她的身份高贵,但她并不是一个被宠坏的公主。她曾说过:“我母虽亡,我尤未死,岂能坐视黑白颠倒,乾坤倒置。”这句话充满着她的决心和信念。她不仅为自己争取到了皇后的地位,更为母亲的旧部赢得了应有的待遇,使河汉浊而复清,日月幽而复明。朱晏亭的故事并不只是一个宫廷剧的故事,它也提醒我们,女性的地位一直都不容易。在古代,女性的地位很低,只能依附于男人生活。朱晏亭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女性如何用自己的力量和智慧,争取到了自己的权利和地位。她的故事也让我们更加珍惜现代女性所享有的一切权利和自由。

在现代社会中,女性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权利和地位,但仍然存在不公平待遇和歧视。我们需要对女性的地位保持警觉,让女性在社会中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平等的待遇。最后,我们需要问自己一个问题:我们是否还存在着对女性的不公平待遇和歧视?我们应该如何为女性争取更多的权利和地位?齐凌年轻有为,精通帝王之道和驭人之术。他深知历史教训,不想让外戚干政,因此,选皇后至关重要。朱晏亭身世显赫,但她失去了母亲,没有依靠。因此,齐凌认为她是最合适的皇后人选,并且有先帝的命令赐婚之支持。两人虽然各怀目的,但目标一致,他们互相支持,成为了一对默契的夫妻。然而,太后家族势力强大,齐凌想要打压他们,太后深知儿子的想法,为了保护家族,不断牵制齐凌。

这时,朱晏亭出现在太后的视野中,成为了太后的眼中钉。但是,朱晏亭并没有被牵制,反而运筹帷幄,处理事务得心应手,充满了霸气。另外,各诸侯王也各自心怀鬼胎,齐凌的削藩政策让他们不安,可能随时造反。这让齐凌面临着复杂而严峻的政治局面。朱晏亭比齐凌大几岁,但是齐凌平时称她为皇后,私下里会喊她阿姊,有时生气了还会连名带姓地叫她朱晏亭。他们的互动十分有趣,一个理智,一个别扭。他们一起经历了很多风波,从互相猜忌、博弈到相互扶持,逐渐情深,甚至相托性命。这是一段令人感动的爱情故事。男主角齐凌在帝王中算得上是薄情的,但是他对朱晏亭却不同。他们共同育有两个儿子,最终圆满结局。这是一则充满人情味的历史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真爱的力量。

齐凌和朱晏亭的爱情故事如同一盏灯,照亮了历史长河。我们应该珍惜真爱,让爱情在现代社会中发扬光大。最后,我想问问大家,你们有没有听过其他动人的历史爱情故事?请在评论区分享你们的观点和思考。一则笑谈,将她从美谈拖成了笑谈。这个皇帝表弟,心思沉重,一直想悔婚。她在家无依无靠,被父亲急着嫁人,就在这危急关头,天子的诏书到了——她要即刻进京,准备大婚事宜。"阿姊,朕对你别无所求,除了做好一个皇后。" 皇帝说。"陛下,妾也对您无所求,除了做好一个人。" 她回答。皇帝一时间茫然,不知该如何回应。这是一个充满悬念的开头,让我们一起跳入历史的时空,回到一个架空的汉朝。

在这个故事中,风俗习惯部分还原,但也有一些私设的情节,请大家不要过于考据,只是享受故事的情节。女主角是一个独立坚强的女子,她没有依附的家庭,却有一颗自由独立的心。她不愿意被束缚,只希望成为一个真正的自己。男主角是皇帝,拥有皇位的继承权利。他的身体虽然不洁净,但这并不是故事的重点。故事中,男主角与女主角的关系主要是甜蜜的。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想象一下历史的情境。在这个架空的汉朝,她被迫进入宫廷,成为皇后。她面对着权力与荣华,却依然保持着自己的独立和坚持。她不仅在宫廷中展现了自己的智慧和魅力,还带领着整个朝廷朝气蓬勃地发展。这个故事不是典型的宫斗剧情,女主角不是被动的角色,而是一个坚强的王者。

她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勇敢地站出来,保护自己和自己所爱的人。这个故事让我们沉浸在历史的氛围中,与故事中的人物建立情感联系。我们可以想象自己置身于宫廷中,感受到权力和荣华的诱惑,同时也思考着如何保持自己的独立和真实。现在,让我们总结一下故事的主要观点。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种环境,我们都应该坚持自己的价值观和原则。女主角在宫廷中保持了自己的独立和坚持,展现了她的智慧和勇气。这让我们思考,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是否也能保持自己的独立和坚持呢?我认为,现代生活中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我们也需要勇敢地面对,并保持自己的独立和坚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最后,我想提出一个问题,希望能引导大家参与讨论。

在这个故事中,女主角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选择了勇敢地站出来,保护自己和自己所爱的人。你们认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困难和挑战呢?请分享你们的观点和思考。

高考课内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9《鸿门宴》

1、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 刘邦驻军霸上,还没有能和项羽相见,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对项羽说:“刘邦想要在关中称王,让子婴做丞相,珍宝全都被刘邦占有。”

2、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项羽大怒,说:“明天早晨犒劳士兵,给我打败刘邦的军队!”

3、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我叫人观望他那里的云气,都是龙虎的形状,呈现五彩的颜色,这是天子的云气呀!赶快攻打,不要失去机会。”

4、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 楚国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一向同留侯张良交好。

5、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

——张良这时正跟随着刘邦。项伯就连夜骑马跑到刘邦的军营,私下会见张良,把事情全告诉了他,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说:“不要和(刘邦)他们一起死了。”

6、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张良说:“我是韩王派给沛公的人,现在沛公遇到危急的事,逃走是不守信义的,不能不告诉他。”

7、 “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

——“一个见识短浅的小子劝我说:‘守住函谷关,不要放诸侯进来,秦国的土地可以全部占领而称王。’所以就听了他的话。”

8、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

——张良说:“估计大王的军队足以抵挡项王吗?”刘邦沉默了一会儿,说:“当然不如啊。这将怎么办呢?”

9、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张良说:“请让我去告诉项伯,说刘邦不敢背叛项王。”刘邦说:“你怎么和项伯有交情?”张良说:“秦朝时,他和我交往,项伯杀了人,我救活了他;现在事情危急,幸亏他来告诉我。”

10、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

——刘邦说:“跟你比,年龄谁大谁小?”张良说:“比我大。”刘邦说:“你替我请他进来,我要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他。”张良出去,邀请项伯,项伯就进去见刘邦。

11、沛公奉卮(zhī)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刘邦捧上一杯酒祝项伯长寿,和项伯约定结为儿女亲家,说:"我进入关中,一点东西都不敢据为己有,登记了官吏、百姓,封闭了仓库,等待将军到来。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我日夜盼望将军到来,怎么敢反叛呢?希望您全部告诉项王我不敢背叛恩德。"

12、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项伯答应了,告诉刘邦说:"明天早晨能不能早些亲自来向项王道歉。"

13、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

——于是项伯又连夜离去,回到军营里,把刘邦的话报告了项羽,趁机说:"沛公不先攻破关中,你怎么敢进关来呢?现在人家有了大功,却要攻打他,这是不讲信义。不如趁此好好对待他。"

14、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刘邦第二天早晨带着一百多人马来见项王,到了鸿门,向项王谢罪说:"我和将军合力攻打秦国,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但是我自己没有料到能先进入关中,灭掉秦朝,能够在这里又见到将军。现在有小人的谣言,使您和我发生误会。"

15、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再三举起他佩戴的玉玦暗示项王,项王沉默着没有反应。

16、 “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君王为人心地不狠。你进去上前敬酒,敬完酒,请求舞剑,趁机把沛公杀死在座位上。否则,你们都将被他俘虏!"

17、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项庄就进去敬酒。敬完酒,说:"君王和沛公饮酒,军营里没有什么可以用来作为娱乐的,请让我舞剑。"

18、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也拔剑起舞,常常张开双臂像鸟儿张开翅膀那样用身体掩护刘邦,项庄无法刺杀。

19、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持戟交叉守卫军门的卫士想阻止他进去,樊哙侧着盾牌撞去,卫士跌倒在地上,樊哙就进去了,掀开帷帐朝西站着,瞪着眼睛看着项王,头发直竖起来,眼角都裂开了。

20、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项王握着剑挺起身问:"客人是干什么的?"张良说:"是沛公的参乘樊哙。"

21、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

——项王说:"壮士!赏他一杯酒。"左右就递给他一大杯酒。

22、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

——樊哙拜谢后,起身,站着把酒喝了。项王又说:"赏他一条猪的前腿。"左右就给了他一条未煮熟的猪的前腿。樊哙把他的盾牌扣在地上,把猪腿放在肩膀上,拔出剑来切着吃。

23、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樊哙说:"我死都不怕,一杯酒有什么可推辞的?秦王有虎狼一样的心肠,杀人惟恐不能杀尽,惩罚人惟恐不能用尽酷刑,所以天下人都背叛他。

24、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这样劳苦功高,没有得到封侯的赏赐,反而听信小人的谗言,想杀有功的人,这只是灭亡了的秦朝的继续罢了。我以为大王不应该采取这种做法。"

25、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项王没有话回答,说:"坐。"樊哙挨着张良坐下。坐了一会儿,刘邦起身上厕所,趁机把樊哙叫了出来。

26、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

——刘邦出去后,项王派都尉陈平去叫刘邦。刘邦说:"现在出来,还没有告辞,这该怎么办?"樊哙说:"做大事不必顾及小节,讲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现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则好比是鱼和肉,告辞干什么呢?"于是就决定离去。刘邦就让张良留下来道歉。

27、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

——张良问:"大王来时带了什么东西?"刘邦说:"我带了一对玉璧,想献给项王;一双玉斗,想送给亚父。正碰上他们发怒,不敢奉献。你替我把它们献上吧。"

28、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张良说:"好。"这时候,项王的军队驻在鸿门,刘邦的军队驻在霸上,相距四十里。刘邦就留下车辆和随从人马,独自骑马脱身,和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拿着剑和盾牌徒步逃跑,从郦山脚下,取道芷阳,抄小路走。

29、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刘邦对张良说:"从这条路到我们军营,不过二十里罢了,估计我回到军营里,你再进去。

30、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

——刘邦离去后,从小路回到军营里。张良进去道歉,说:"刘邦禁受不起酒力,不能当面告辞。让我奉上白璧一双,拜两拜敬献给大王;玉斗一双,拜两拜献给大将军。

31、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

——项王说:"沛公在哪里?"张良说:"听说大王有意要责备他,脱身独自离开,已经回到军营了。

33、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项王就接受了玉璧,把它放在座位上。亚父接过玉斗,放在地上,拔出剑来敲碎了它,说:"唉!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谋大事!夺项王天下的人一定是刘邦。我们都要被他俘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