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天干地支年上起月对照表
按之前一篇六十甲子天干地支对照,获得大家支持颇多,不胜感激,这一篇我们来说说年上起月法。
古书口诀甲己之年丙作首,乙庚之岁戊为头。
丙辛之位从庚上,丁壬壬位顺行流。
戊癸之年何方法,甲寅之上好追求。
按图索骥已知年天干,则可知当年一月天干,二月天干,图上只到十月天干,十一月同一月,十二月同二月。
六十甲子一循环,常规下,每年计十二个月,则每五年,六十个月循环往复,因此甲己相同,乙庚相同。
每月地支一年十二个月,由于地支正好十二,因此正好和月份同步循环,每个月的地支都是固定的。
例:已知辛丑年,可查当年一月天干为庚,地支为寅,则正月为庚寅,二月辛卯,三月壬辰,以此类推。
容易误解之处这里的月份只是近似于农历的月份,但并不是从农历初一到月底来对应的,天干地支纪月是按照二十四节气来计算的,每月始于节,中于气,循环往复。
地支:节、气
寅:立春、雨水
卯:惊蛰、春分
辰:清明、谷雨
巳:立夏、小满
午:芒种、夏至
未:小暑、大暑
申:立秋、处暑
酉:白露、秋分
戌:寒露、霜降
亥:立冬、小雪
子:大雪、冬至
丑:小寒、大寒
思考配合周易卦形阴阳变化,结合天干地支以及二十四节气来分析一年之中天地之易转,不得不佩服老祖宗的智慧真的是博大精深,比如卯月,象为雷天大壮,节为惊蛰,如此生动形象。
以上,初学心得,与大家探讨,如有谬误还请不吝指正!
甲乙丙丁戊简要解析
“甲”,是天干第一位。有趣的是,其甲骨文本为“十”,当为“十干”的总称。《说文解字》曰:“甲,东方之孟,阳气萌动,从木,戴孚甲之象。一日:人头宜为甲,甲象人头。又说:“古文甲,始于十。”甲,又指草木萌发的外皮,《释名》说:“甲,孚甲也,万物解孚甲而生也。”故引以为表示第一。例如屈原《哀郢》:“甲之朝吾以行。”即以 “甲”表示一旬的第一日。
甲
“乙”,是天干第二位。《说文解字》曰:“乙,象春草木冤曲而出,阴气尚强,其出乙乙也。又说:“乙承甲,象人颈。”《史记·律书》说:“甲者,吉万物剖符甲而出也;乙者言万物生轧轧也。”因而以“乙承甲”表示第二。
乙
“丙”,是天干第三位。《说文解字》曰:“丙,位南方,万物成炳然。”又说:“丙承乙,象人肩。”依次表示第三。例如《吕氏春秋·孟夏》言:“其日丙丁,其帝炎帝。”
丙
“丁”,是天干第四位。其甲骨文本为一个原点的形象,而后才在点下添上一条竖线。《说文解字》日:“丁,夏时万物皆丁实,象形。丁承丙,象人心。”依次表示第四。例如《礼记·月令》记有“上丁” 日。
丁
“戊”,是天干第五位。郭沫若 《甲骨文字研究》:“戊象斧钱之形。”《说文解字》曰:“戊,中宫也。”又说:“戊承丁,象人胁。”依次表示第五。《汉书·律历志》说:“五、六者,天地之中合。”即在“十”数之中位,因而古人以“戊”为吉日。例如《诗经》中《小雅·吉日》云:“吉日维戊。”
戊
二十四节气为什么没有大满
作者:刘晓峰(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二十四节气的名称中为什么没有大满?目前能看到三种解释。一种从农业生产角度加以解释,认为大寒小寒、大暑小暑都是在极冷和极热的时间段,由于冷、热持续时间长,相当于两个节气,且人们正好在猫冬、避暑,没什么活动,所以分成两个相连的节气。但春种、秋收期间农事繁忙,事情比较多,节气本身的特点分明,所以不需要命名两个大小相连的节气。还有一种是从中国文化的“满招损、谦受益”这一角度加以解释,认为事情太过圆满就会向不好的方向转变,不称大满体现了中国人的辩证思维。而农史学家唐志强独辟蹊径,从谷物成熟程度解释小满和芒种。他引用明人顾元庆《檐暴偶谈》谈到小满和芒种两个节气“皆指麦言”,都是针对麦子的成熟和收获情况来说的。所以在夏季和冬季的节气中,用“四小三大一芒种”来反映寒暑程度、下雪数量和谷物成熟程度的变化。即小满、小暑、小雪、小寒,对应的是芒种、大暑、大雪、大寒。这三种观点都各有所据,逻辑自洽。本文则拟从二十四节气整体结构这一角度,进一步讨论一下这一学术问题。
首先要探讨的是应不应该有大满?从二十四节气的结构看,回答是应该有。形式的整齐划一,是二十四节气称谓形成过程所遵循的内在美学追求。在讲究文辞骈俪、追究对仗工整的汉代,从春分秋分到冬至夏至,从立春立夏到立秋立冬,这些称谓的定型过程,实际上贯穿着这一美学追求。按照这一美学追求的原则,二十四节气中,以大小而称的本来就应当有四对。这就是小满大满、小暑大暑、小雪大雪、小寒大寒。所以小满后面,按照道理应该有大满。有了大满,就形成了小满大满、小暑大暑、小雪大雪、小寒大寒这四组均衡的称谓,完全符合二十四节气称谓形式上对整齐划一的追求。而我们今天看到的二十四节气中并没有大满,排在小满之后的是芒种。芒种这个节气称谓的出现打破了一个整齐划一的格局。对于整齐划一的美学追求者,芒种出现在一个不该出现的位置,就像一根锋利的芒刺扎在眼睛里一样。
从二十四节气整体结构上看,芒种出现的位置也不对。我在《二十四节气的生成结构》中曾分析过,二十四节气内涵四季八节的划分,其排列是很有内在规律的。要而言之,第一,“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这“四立”是按照把一年按四季均等分割这一思路创造出来的。第二,每个季节都被均等地划出六个节气。这意味着每个季节被二十四节气细划成了六份,每一部分大约是十五天。第三,春分、秋分、夏至、冬至这四个节气又将被“四立”切分开的四季一分为各有四十五天的两部分。第四,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加上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构成通常所说的“四时八节”的“八节”。这八个节气构成二十四节气的大框架,是撑起一所叫作“年”的中国时间殿堂的八根巨柱。基于上述特征,我曾指出:“从生成结构而言,二十四节气的内部结构和《周易》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演化过程基本是同构的,是由一气而分阴阳,由阴阳而分四时,由四时而分八节,最后由八节拓而为二十四节气。”但限于篇幅,当时主要探讨了二十四节气中四季与八节在结构上的重要性。而对于“太极生两仪”这部分,即二十四节气阴阳的部分没有作进一步展开。那么,如果从阴阳这一角度进行分析,我们能够看到二十四节气具有怎样的结构性特征呢?
从阴阳的角度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一年在二十四节气中实际上是以冬至和夏至这两个阴阳极点为核心展开的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这一过程可以分成乾坤一气由冬至而夏至和由夏至而冬至两个循环的系列。这两个序列一个是阴气由弱而强、阳气由强而弱的序列,另一个是阳气由弱而强、阴气由强而弱的序列。在日常的时间生活中,这两个序列是连贯成一个整体不断循环往复,即:
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
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
在这两个序列中,冬至和夏至作为阴极和阳极构成两个最重要的时间节点。而上文所讨论的应该存在的“四大四小”拱卫的正是这两极。直观起见,我们这里不妨加上大满,以冬至和夏至为中心做一排列:
小满、大满、冬至、小寒、大寒
小雪、大雪、夏至、小暑、大暑
如此排列,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到,阴阳观念如何清楚地存在于二十四节气中。立足古人阴阳思维方式来思考,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第一,夏至日影最短,日照时间最长,是阳极;冬至日影最长,日照时间最短,是阴极。这两极结构成一年的阴阳变化。第二,冬至和夏至是非常重要的两极。小满、小暑、小雪、小寒,和芒种、大暑、大雪、大寒的设置都和夏至与冬至这两个点相关。具体说是小满、芒种和小暑、大暑拱卫着夏至,小雪、大雪和小寒、大寒拱卫着冬至,这十个节气的排列结构成了二十四节气的阴阳二极。第三,小满、芒种、小雪、大雪以坎(水)为中心,小暑、大暑、小寒、大寒以离(火)为中心,是两组对应排列的节气。明乎这一结构,就明白了小满、芒种这两个节气本来拥有的水属性,也不难推知芒种这个节气的位置,本来应该有的就是形容江河满溢的“大满”。
至此我们就走到了讨论二十四节气中有小满而没有大满这一问题的核心地带——形容江河满溢的“大满”,何以被排除在二十四节气之外?实际上,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灾难记忆。
水是生命的源泉,万物的生长都离不开水。但水大则为大灾。在中国古代典籍中,留下了一次又一次有关大洪水带来巨大灾害的记忆。在神话传说时期,共工与颛顼争帝失败后怒触不周山,引发了大洪水。按照《淮南子》的记载,洪水带来巨大的灾难,“水浩洋而不息”,人民流离失所,世界一片“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的凄惨模样。《孟子》则记载“当尧之时”的大洪灾。其时“水逆行”,洪水“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黄河百害,唯富一套”,对于二十四节气起源地的黄河中下游地区,黄河的一次次泛滥,一次次巨大的洪灾给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过巨大伤害。这一切沉淀成了中华民族精神最深层的灾难记忆。明乎此,形容江河满溢的“大满”为什么进入不了二十四节气,已经有了更为合理的解释。
我们今天看到的二十四节气中没有大满,排在小满之后的,是芒种。《淮南子·天文训》云:“故曰有四十六日而立夏,大风济,音比夹钟。加十五日指巳,则小满,音比太蔟。加十五日指丙,则芒种,音比大吕。加十五日指午,则阳气极,故曰有四十六日而夏至,音比黄钟。”立夏入夏,经历过小满,节气走进了芒种。芒种一称“忙种”,得名于农时。芒,指的是麦子一类有芒刺的庄稼,成熟后挺着尖尖的芒刺等待收割。进入芒种,冬小麦进入了收割季节。收割完毕马上就是谷黍等农作物的播种季节。农谚说:“过了芒种,不可抢种”“过了芒种,不能强种”。好多地方播种都必须赶在芒种季节完成。这一收一种,让夏至前的这个节气,名副其实成了农人最忙的播种节气。夏季雨水盛大,有洪涝之虞,而芒种一词,以焕发土地的生命力为本质,拥有土属性。用五行的观点看,以土性镇压一下可能泛滥的大水,亦为宜矣。尽管事实上在民间谚语中至今仍旧有把小满大满并提的说法。例如在南方有“小满大满江河满”的俗语,在福建松溪也有“小满不满,大满不管;小满满一满,大满满三满”。但已经形若枝梢末节,势亦弱于萤火,对二十四节气中芒种名称的确定,已经毫无影响。农业中国的二十四节气,芒种其为名也,得其时哉,得其所哉。
《光明日报》( 2022年08月13日11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二十四节气为什么没有大满
作者:刘晓峰(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二十四节气的名称中为什么没有大满?目前能看到三种解释。一种从农业生产角度加以解释,认为大寒小寒、大暑小暑都是在极冷和极热的时间段,由于冷、热持续时间长,相当于两个节气,且人们正好在猫冬、避暑,没什么活动,所以分成两个相连的节气。但春种、秋收期间农事繁忙,事情比较多,节气本身的特点分明,所以不需要命名两个大小相连的节气。还有一种是从中国文化的“满招损、谦受益”这一角度加以解释,认为事情太过圆满就会向不好的方向转变,不称大满体现了中国人的辩证思维。而农史学家唐志强独辟蹊径,从谷物成熟程度解释小满和芒种。他引用明人顾元庆《檐暴偶谈》谈到小满和芒种两个节气“皆指麦言”,都是针对麦子的成熟和收获情况来说的。所以在夏季和冬季的节气中,用“四小三大一芒种”来反映寒暑程度、下雪数量和谷物成熟程度的变化。即小满、小暑、小雪、小寒,对应的是芒种、大暑、大雪、大寒。这三种观点都各有所据,逻辑自洽。本文则拟从二十四节气整体结构这一角度,进一步讨论一下这一学术问题。
首先要探讨的是应不应该有大满?从二十四节气的结构看,回答是应该有。形式的整齐划一,是二十四节气称谓形成过程所遵循的内在美学追求。在讲究文辞骈俪、追究对仗工整的汉代,从春分秋分到冬至夏至,从立春立夏到立秋立冬,这些称谓的定型过程,实际上贯穿着这一美学追求。按照这一美学追求的原则,二十四节气中,以大小而称的本来就应当有四对。这就是小满大满、小暑大暑、小雪大雪、小寒大寒。所以小满后面,按照道理应该有大满。有了大满,就形成了小满大满、小暑大暑、小雪大雪、小寒大寒这四组均衡的称谓,完全符合二十四节气称谓形式上对整齐划一的追求。而我们今天看到的二十四节气中并没有大满,排在小满之后的是芒种。芒种这个节气称谓的出现打破了一个整齐划一的格局。对于整齐划一的美学追求者,芒种出现在一个不该出现的位置,就像一根锋利的芒刺扎在眼睛里一样。
从二十四节气整体结构上看,芒种出现的位置也不对。我在《二十四节气的生成结构》中曾分析过,二十四节气内涵四季八节的划分,其排列是很有内在规律的。要而言之,第一,“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这“四立”是按照把一年按四季均等分割这一思路创造出来的。第二,每个季节都被均等地划出六个节气。这意味着每个季节被二十四节气细划成了六份,每一部分大约是十五天。第三,春分、秋分、夏至、冬至这四个节气又将被“四立”切分开的四季一分为各有四十五天的两部分。第四,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加上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构成通常所说的“四时八节”的“八节”。这八个节气构成二十四节气的大框架,是撑起一所叫作“年”的中国时间殿堂的八根巨柱。基于上述特征,我曾指出:“从生成结构而言,二十四节气的内部结构和《周易》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演化过程基本是同构的,是由一气而分阴阳,由阴阳而分四时,由四时而分八节,最后由八节拓而为二十四节气。”但限于篇幅,当时主要探讨了二十四节气中四季与八节在结构上的重要性。而对于“太极生两仪”这部分,即二十四节气阴阳的部分没有作进一步展开。那么,如果从阴阳这一角度进行分析,我们能够看到二十四节气具有怎样的结构性特征呢?
从阴阳的角度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一年在二十四节气中实际上是以冬至和夏至这两个阴阳极点为核心展开的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这一过程可以分成乾坤一气由冬至而夏至和由夏至而冬至两个循环的系列。这两个序列一个是阴气由弱而强、阳气由强而弱的序列,另一个是阳气由弱而强、阴气由强而弱的序列。在日常的时间生活中,这两个序列是连贯成一个整体不断循环往复,即:
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
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
在这两个序列中,冬至和夏至作为阴极和阳极构成两个最重要的时间节点。而上文所讨论的应该存在的“四大四小”拱卫的正是这两极。直观起见,我们这里不妨加上大满,以冬至和夏至为中心做一排列:
小满、大满、冬至、小寒、大寒
小雪、大雪、夏至、小暑、大暑
如此排列,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到,阴阳观念如何清楚地存在于二十四节气中。立足古人阴阳思维方式来思考,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第一,夏至日影最短,日照时间最长,是阳极;冬至日影最长,日照时间最短,是阴极。这两极结构成一年的阴阳变化。第二,冬至和夏至是非常重要的两极。小满、小暑、小雪、小寒,和芒种、大暑、大雪、大寒的设置都和夏至与冬至这两个点相关。具体说是小满、芒种和小暑、大暑拱卫着夏至,小雪、大雪和小寒、大寒拱卫着冬至,这十个节气的排列结构成了二十四节气的阴阳二极。第三,小满、芒种、小雪、大雪以坎(水)为中心,小暑、大暑、小寒、大寒以离(火)为中心,是两组对应排列的节气。明乎这一结构,就明白了小满、芒种这两个节气本来拥有的水属性,也不难推知芒种这个节气的位置,本来应该有的就是形容江河满溢的“大满”。
至此我们就走到了讨论二十四节气中有小满而没有大满这一问题的核心地带——形容江河满溢的“大满”,何以被排除在二十四节气之外?实际上,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灾难记忆。
水是生命的源泉,万物的生长都离不开水。但水大则为大灾。在中国古代典籍中,留下了一次又一次有关大洪水带来巨大灾害的记忆。在神话传说时期,共工与颛顼争帝失败后怒触不周山,引发了大洪水。按照《淮南子》的记载,洪水带来巨大的灾难,“水浩洋而不息”,人民流离失所,世界一片“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的凄惨模样。《孟子》则记载“当尧之时”的大洪灾。其时“水逆行”,洪水“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黄河百害,唯富一套”,对于二十四节气起源地的黄河中下游地区,黄河的一次次泛滥,一次次巨大的洪灾给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过巨大伤害。这一切沉淀成了中华民族精神最深层的灾难记忆。明乎此,形容江河满溢的“大满”为什么进入不了二十四节气,已经有了更为合理的解释。
我们今天看到的二十四节气中没有大满,排在小满之后的,是芒种。《淮南子·天文训》云:“故曰有四十六日而立夏,大风济,音比夹钟。加十五日指巳,则小满,音比太蔟。加十五日指丙,则芒种,音比大吕。加十五日指午,则阳气极,故曰有四十六日而夏至,音比黄钟。”立夏入夏,经历过小满,节气走进了芒种。芒种一称“忙种”,得名于农时。芒,指的是麦子一类有芒刺的庄稼,成熟后挺着尖尖的芒刺等待收割。进入芒种,冬小麦进入了收割季节。收割完毕马上就是谷黍等农作物的播种季节。农谚说:“过了芒种,不可抢种”“过了芒种,不能强种”。好多地方播种都必须赶在芒种季节完成。这一收一种,让夏至前的这个节气,名副其实成了农人最忙的播种节气。夏季雨水盛大,有洪涝之虞,而芒种一词,以焕发土地的生命力为本质,拥有土属性。用五行的观点看,以土性镇压一下可能泛滥的大水,亦为宜矣。尽管事实上在民间谚语中至今仍旧有把小满大满并提的说法。例如在南方有“小满大满江河满”的俗语,在福建松溪也有“小满不满,大满不管;小满满一满,大满满三满”。但已经形若枝梢末节,势亦弱于萤火,对二十四节气中芒种名称的确定,已经毫无影响。农业中国的二十四节气,芒种其为名也,得其时哉,得其所哉。
《光明日报》( 2022年08月13日11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仚屳氽汆”这几个字,特别不容易认,今天你学会了就不会忘记
中国的汉字有很多,但常用的也就几千个,还有很多一般都用不上,但它们确实存在并有特定的意思,可惜现在有不少汉字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少见到。
今天讲得“仚屳氽汆”四个字,可以说是平日比较生僻的字,这几个字认起来不难,难的是记住它们的读音和写法。因为它们太像了,有时不容易区分开来。今天就来分别学习一下这几个字,学会了,理解了,保证你下次再见到它们你就会认得。
一、“仚屳氽汆”的读音及意思
这几个长得像双胞胎的“仚屳氽汆”字,如果放在一起,读音就是:xiān xiān tǔn cuān。别说,这四个字连在一起还是有一定意思的,它的意思就是把食物放到沸水中稍微煮一下,立刻捞出来,目的是防止食物养分由于高温流失,使原本鲜嫩的食物变老、变黄。
所以,今天看来,“仚屳氽汆”的意思就是:把新鲜的食材如蔬菜肉类放在热汤里涮着吃,这很像我们吃的涮锅一样,可见,古时候“仚屳氽汆”也是一种受到大家喜欢的吃法。
所以,毫无疑问,这几个字主要是指在食物制作中的几个动作,它在赣方言里就是指的用油炸。
同时,这也是一种用氽法做菜的方法,它以汤来作为传热的介质, 用这种做法做菜速度比较快。但对汤有较高要求,分清汤与浓汤,就是用清汤汆制的食物叫清氽,而用浓汤汆制的食物叫浓氽。
二、“仚、屳、氽、汆”,每个字的意思
仚:xiān,同“仙”,指的是长期山入山中,以山为居住地长期来往。
仚字,上面有一人而下面为山,人在山上,可以引申为高举,有个成语就叫“鸟仚鱼跃”,就是说鸟愿意往高处飞,而鱼更愿意逆流而上,跃出水面。
仚,入山长住,指一个人长期在山里修道而成仙,这也是神话中称有特殊能力、可以长生不死的人。
仚,也指具有高超才能的人。
仚,有时也婉延地称死的一种讲法。
仚在读作 hén时 则特指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一处地名。
2、屳:xiān,也读仙,上面是“入”,下面是“山”。也指长时间出入山中,因此,就有了成“仙”的意愿。
所以,我们说“屳”和“仚”意思几乎相同,唯一的区别是:“仚”当用作地名时它读hén,屳则没有这个用法,其他两者无区别。
3、氽:tǔn,1、作方言漂浮,木头在水上漂浮。2、用油炸。
这个字也很有意思,你看氽字,人浮在水上,不就是漂浮吗?因此,氽的本意应该是漂浮,如木板在水上氽,又才引申为用油炸,油炸食品时,一般食物也都悬浮在油上,比如氽油条、氽虾片、油氽馒头、油氽花生米等。
4、汆,cuān,这个字还是比较常用的,这也是一种烹饪方法,就是把食物放到滚水中略微煮一下,马上取出。如汆丸子,这是凉拌菜中不可能少的一道工序。
今天我们学习了“仚屳氽汆”这四个字,仚屳,读音意思基本一样,氽汆,也有相同的意思,又有所区别。这几个字,由于使用率不高,使用的机会很少,我们只作为学习理解就可行了,特别是下次再见到时,别人都不认得,你就可以自豪地说“这几个字,我认识”也就可以了。
你是黑暗里的那道光。十天干之(三):丙日干趣论
天地之间,万物都离不开空气、阳光和水。春天来临的季节,万物复苏,小草开始发芽冒出了头,大树的枝桠长出了嫩绿的新叶,各种花儿争相竞放,人们脱下厚厚的冬装换上了轻便的春装.......啊,春天真好,终于又可以尽情的享受到暖暖的太阳了!
这里的太阳指的就是丙火了。平时我们空闲之余看的电影电视剧,家里的电视冰箱洗衣机等电器,让人捧腹大笑的相声小品、辩论赛上选手的精彩论述、还有说到某某人时说这人很有名气、权力有多大的都是丙火的表征。
太阳普照大地,滋养万物,默默地无私奉献却从不求回报。同样的丙日干的人富有大爱之心,为人单纯善良,喜恶会全部表现在脸上。很多时候都是朝气满满的样子,不过其为人热情的背后都隐藏着一点暴脾气。你看平时我们点的火,达到某个点时说着就着了,丙火日干的也是如此,当你某件事惹怒他的时候,这时候他平时藏着的暴脾气就会“噌”的一下爆发。话说再老实的人也有发脾气的时候吧,何况本就是一团火的丙火人呢。
丙火对喜爱的事物总是激情满满的,给人感觉是个很有人情味儿的人。当他的家人和朋友你会得到他的爱护有加的。
丙火日干如太阳一样是利他人型的,他也需要给养的补充来保持能量。能让他源源不断发光发热的是乙木正印,也就是丙火人的母亲,丙火人从小到大都对母亲很依赖,但他不会是“妈宝男”。丙火男是有点大男子主义的,是个有自己立场的人。不管什么年纪,只要在母亲面前,他就会像个孩子一样粘着母亲,会像女孩子一样给母亲洗头发梳头发。
母亲的离世也代表了丙火人的运势开始变差了。这个时候的丙火人需要适当的增加自己的体重,以此来保特自身的能量。
太阳的热量是无穷的,如果让它一直发热,万物就会被热死烫死渴死的,所以丙火需要有制衡之物壬水七杀,壬水代表的是江河湖海的水,天气晴好的时候,阳光照在浩瀚无垠的水面上,波光粼粼,水火相济,美不胜收。
丙火的正财是辛金,丙辛合化水,丙火的人在妻子面前会变身成侠骨柔情的铮铮汉子。绝大多数情况下对妻子都是千依百顺的。但因为五行的天性使然,丙火日干虽然很旺自己另一半的运势,但同时他的另一半身体容易生出暗疾的。对于偏财(情人)星庚金,丙火也喜欢但会有距离感,相互都有点拿捏不住对方,各说各话的感觉。丙火人和父亲之间的关系一般,谈不上好也说不上坏。
火是要发光发热的,所以丙火人一定要求有孩子,“丁克家庭”和丙火日干的人是不会沾上边的。传统意义上的传宗接代在丙火人的思想里是根深蒂固的。
丙火人对自己的孩子要求一般标准,只要孩子人品好,学业还不错,他就会很知足了。丙火人如果生的是儿子,儿子会旺他的运势,不过不是很听从他的说教。如果生的是女儿也就是己土,己土晦丙火,女儿的到来,丙火人要么是身体变差要么是工作薪资减少...,总之会有变化的。
丙火命中的大贵人是属猪、属鸡的人。丙火人感觉迷茫或情绪压抑时,喝喝猪骨头汤或鸡汤,心情会舒服多的。
丙火人如果母亲已离世或身体看起来瘦弱无力,可以多去公园走走,晒晒太阳,呼吸一下新鲜空气,顺便多看看花花草草。平时家里也可多养点草木绿植,这样既美化了家居,又在无形中补充了乙木,两全其美的一件事情。也可在工作之余,多和自己的兄弟朋友聚聚也能让你补充能量的。
丙火人不论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几,他也会是家里那个最有出息的孩子。
处在逆境中的丙火人,只要保持着大爱之心去善待身边的一切,都是可以平稳的度过这个时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