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在受封后,为何随赤松子去修道?
廷尉司,萧何械系。未央宫,韩信诛夷。那英雄、早已见先几。赤松子、人何在,黄石公、数真奇。知情的,只有个越范蠡。
在道教的神话体系中,赤松子是一位得道真仙,直到今天,道教信徒仍然相信天上行云布雨的主宰就是赤松子。不过比起这个身份,赤松子被人熟知主要因为其是留侯张良的师傅,相传汉朝建立后,留侯放弃了荣华富贵,一心随赤松子修仙炼道,不问红尘之事。
留侯是汉朝建立的重要功臣之一,和萧何、韩信并称为汉初三杰,也是刘邦最信任的人之一。奇怪的是,在绝大多数汉军宿老论功行赏之际,留侯却主动地远离朝堂,以问道之举表明自己淡泊名利的志向,这点和他之前积极向高祖献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令人对他的心路历程十分好奇。
留侯爵位有别于地方诸侯提到张良,很多人愿意称他为留侯,这个称呼在太史公的《史记》中也得到了明确的体现。
张良影视形象
汉朝消灭西楚政权后,高祖对有功的将领进行论功行赏,他本来想封张良为"三万户侯",不过后者拒绝了高祖的好意:
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原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
因此,张良只有爵位,没有官职。
如果我们将他和其他汉军宿老重新对比,就会发现其中的有趣之处。
萧何戏曲中的形象
萧何在《史记》中被称为萧相国,与之类似的还有曹相国曹参、陈丞相陈平,这是以他们的官职为称呼的。萧何也有爵位,他的爵位是"文终侯"
韩信在《史记》中被称为淮阴侯,不过他的官职乃是汉朝的大将军,在战争年代,所有兵马都归他指挥,只有在和平年代,兵马才会回到掌管军事大权的太尉手中。韩信是高祖分封的楚王,这个爵位(王)要大于萧何和张良(侯),可惜的是,韩信后期犯了严重的政治错误,所以才被降级为淮阴侯。
不难看出,同为汉初三杰,留侯事实上没有在汉政权中任过职,和大部分汉军官员及将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事实上,从高祖和留侯合作开始,留侯便一直作为一个外围参谋向高祖献策,只不过人们更习惯将他和汉政权捆绑在一起,形成了约定俗成的印象。
韩信雕像
出现这种局面的根源在于,留侯一生的志愿是效忠韩国和韩王室,希望韩国可以复国且长盛不衰。因此他需要借助其他人的力量,去实现自己的夙愿,无论是高祖还是项氏亦或其他势力,本质上都是他借力的对象。因此留侯并没有想在这些政权中的任意一方出仕的打算,包括汉政权也是一样。
留侯为高祖出力颇多、献计甚广是无可争议的事实,不过其真正的意图乃是消灭秦朝、建设新韩国、为韩王成报仇等等,并非为自己谋取利益和地位,只是在机缘巧合下,最终都是汉政权收益颇多。
在这种情况下,高祖自然愿意以最高的标准去奖赏留侯,可是留侯却遵从己心,以韩国贵族之后为傲,拒绝了职位上的封赏,只保留了爵位,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封地和人口。
留侯修道前,完成了两件大事1. 灭秦为祖国报仇留侯不肯在汉政权出仕也释放了一个政治信号,那就是他不希望卷入复杂的朝堂斗争。为了进一步证明自己的决心,他选择了修道作为出世之路。
不过在修道前,留侯的心愿已经顺利达成,他为高祖出谋划策,帮助汉军顺利从武关入秦,消灭了秦朝,为自己被灭亡的祖国报仇:
良曰:"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北至蓝田,再战,秦兵竟败。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
汉军走武关入秦
消灭秦国乃是留侯一生夙愿,即使他知道这条路难于登天,却始终牢记国仇家恨,日夜为之奋斗。
即使自己不能上马杀敌,留侯也要用自己的政治能力和远见卓识,尽量地削弱秦朝国力,向着自己的既定目标努力靠近。
秦朝灭亡虽然不是留侯的一人之功,但是他在其中付出的艰辛努力,也确实能让自己不留遗憾了。
2. 为子孙留存基业其实在秦朝灭亡后,留侯就已经有了出世之心了,可是高祖、吕后屡次和他寻求帮助,出于感情及其他方面的多种考虑,留侯还是辅助他们走完了最后一段路,高祖去世后,留侯的出世之心更加坚固:
留侯乃称曰:"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雠彊秦,天下振动。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於良足矣。原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乃学辟穀,道引轻身。
不受项羽待见的韩王成
虽然留侯能轻视世间的诱惑,但是古人对宗族延续的渴望还是为他套上了一层枷锁,尤其是他的祖父和父亲为他留下了宝贵的政治经验和人生阅历,使得他必须为子孙考虑。
留侯之所以接受了高祖分封的爵位,就是希望为张氏后代留下一份基业,只要自己不像韩信一样犯下大罪,后人们就可以继承爵位,令家族得以延续。
如何避免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不犯错呢?留侯以身作则为我们留下了一个答案,那就是宁求无功、不可有过。只要自己不参与政治斗争,那么张氏必然不会被卷入漩涡,子孙后代们自然可以凭借这份基业延续长久,这就是留侯修道的根本原因。
留侯真的远离了朝政吗?按照留侯设想,名利双收的他只要选择出世,很大可能会充分地隐藏自己,避免自己成为被攻击的对象。
可是人的名树的影,在萧何、韩信名望出众之人逐渐远离大众视线之后,留侯也被有心人惦记起来。
汉惠帝刘盈
高祖死后,惠帝登基,吕后为了支持儿子,希望留侯可以出面辅助惠帝,对明确表示出世的留侯进行了挽留:
会高帝崩,吕后德留侯,乃彊食之,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何至自苦如此乎!"
面对着吕后看似诚恳的言辞,再联想到彭越和韩信的惨剧,留侯也不得不做出妥协:
留侯不得已,彊听而食。
当年高祖因为宠信戚夫人,有意废除太子刘盈,留侯认为太子乃国之根本,擅自更换有可能引发天下动荡,于是尽力阻止,他不仅规劝高祖,还暗中教导吕后请来商山四皓为刘盈撑腰,最终令高祖改变了主意。
手段狠辣的吕后
因为这件事,吕后十分感激留侯,因此在高祖死后力劝留侯入世,必然有报答他的想法。
可是,就算吕后乃至刘盈的报恩之心十分真实,这里边也必然存在利用留侯巨大的声望来为惠帝站台,助其顺利实现权力过渡的目的。
为了避免得罪吕后惹祸上身,留侯最终以停止辟谷开始进食的行为,表达了对吕后的回应,这也宣告了他暂时入世。这个做法令吕后十分满意,从此之后,无论是吕后,还是刘氏(惠帝是刘氏的代表,留侯此举他是最大的受益人),都会挂念留侯的好,不可能去伤害他的后人,这也使得张氏无论是在诸吕之乱中还是刘氏收复权力的斗争中,都能明哲保身、不受影响。
在随后的八年里,留侯又重新出世修道,不问朝堂之事,也没有提出任何政治建议。然而这并没有为他招来祸端,在绝大多数人的眼里,留侯已然彻底告别了朝堂,因此缺乏野心的他不在被人忌惮和猜测。
从这点上看,虽然留侯曾经在吕后的逼迫下短暂出世,但是整体上来说,他基本实现了通过修道远离朝堂的政治目的,摒弃人间万事,专心修道养精,崇信黄老之学,静居行气,欲轻身成仙。
陕西汉中张良庙
结语飞鸟尽、良弓藏,走兔死,狡狗烹。韩信在被软禁时,发出了无可奈何的呼喊。这句话不仅透露出这位以一己之力改变楚汉争霸局势的军事天才的不甘,也代表了历朝历代功臣在和王权斗争失败后的心声。
掌握巨大权力的功臣集团和担心其作乱的统治者,历来就是一个巨大的矛盾体,双方既要戮力同心的合作,又无法避免彼此间的猜疑。一般来说,在这两个团体的斗争中,绝大多数时候是后者笑到了最后。虽然功臣集团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称得上是一类人,但是由于其组成成分极其复杂,内部存在许多对立关系,再加上共同利益难以协调,所以其很难形成一股团结的力量。
留侯作为朝堂经验老到的政治家,在目睹了许多功臣被清算后,没有将命运的决定权交到其他人手中,而是牺牲自我,以修道出世之举,消除了当权者对他的怀疑,也保全了自己的后人。作为名利双收、财富丰厚的既得利益者,留侯没有轻易地冒进,而是满足于现状,将自己隐藏起来,从而避过了多次的凶险斗争。
参考文献:
【1】《朱履曲·子房从赤松子游托也》明 韩邦奇
【2】《史记·三十世家·留侯世家》
研读搜神记|论赤松子下降日
传言正月初七、十一,二月初九、十九,三月十五、十六,四月初九、十九,五月初九、十四,六月初十、二十,七月初八、二十三,八月十八、二十九,九月初二、三十,十月初一、十四,十一月初二、二十八,十二月初一、三十,是赤松子下降日,并且说这个日子有大凶之兆,还配有歌谣:千军满地皆流血,起屋田地尽皆灭;埋葬哭声长不绝,夫妇婚姻早离别,买卖本利一齐折。
笔者琢磨了很久,这个源于民间的凶日传说,根子就在远古时代。赤松子最早现出仙形神通,是农业刚刚启蒙的时代。换句话说,人类的一日三餐还不全靠玉米棒子、五谷杂粮,填肚子的问题,靠的是守猎。赤松子一下凡,风风雨雨跟着一阵来,哪里还守得了猎?当然就饿肚子。不但如此,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窝居亦被毁于一夕之间,真可谓凶日莫属。
到了赤松子化身赤将子的时代,农业社会虽说基本建立起来了,但还是非常脆弱的,经不起风雨的折腾。一折腾,就指望不上五谷了,还得回去干守猎的行当,一想起饱一餐饿一餐的守猎时光,那能有什么好心情呢?
由此,凡人害怕赤松子下降,把它当成凶日、黑日,是很好理解的。
难怪,赤松子以赤将子舆的身份,与凡人生活在一起的时候,制缴卖缴,其实是提供守猎的工具,帮助人类克服因农业生产不足而忍受饥饿的困难,渡过由守猎过度到农业之间的难关。慢慢地,慢慢地,时间也不知过了多少年,到了赤松子化身黄大仙的那个年代,农业生产也慢慢地摸到了一些好的法门,比如优种、灌溉、工具。
黄大仙就成了可以依靠的神仙,赤松子下降日的畏惧感变淡了,凶日的说法,已经没有多少人记得,只是留在书本的记录里。
其实,赤松子真是一片好心,一个月花两天时间下凡关风送雨,滋润人哪!
2014-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