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姻缘

白猴焊锡丝(白猴)

白猴焊锡丝(白猴)

皮肤上长了几个“瘊子”,小心可能和HPV感染有关……

最近有位朋友手上长了几个“瘊子”,很紧张,来咨询问我是怎么回事。我告诉她是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引起的,她很惊讶,说知道HPV是性病,会引起宫颈癌,想到这,她是又纳闷、又害怕。

其实,她的理解是存在误区的,不用太担心。让皮肤长出“小疙瘩”的HPV,并不完全等同于导致宫颈癌的HPV。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得先了解一下HPV大家族。

感染“小疙瘩”的HPV

到底是什么?

人乳头瘤病毒(HPV)属于乳多空病毒科乳头瘤空泡病毒A属,是球形DNA病毒,能引起人体皮肤黏膜的鳞状上皮增殖。根据侵犯的组织部位不同,以及引起的临床表现不同,我们可以将多种亚型的HPV病毒归为四大类型:

(1)皮肤低危型:包括HPV1、2、3、4、7、10、12、15等病毒亚型,与寻常疣、扁平疣、跖疣等相关;

(2)皮肤高危型:包括HPV5、8、14、17、20、36、38等病毒亚型,与疣状表皮发育不良有关,其他还与可能HPV感染有关的恶性肿瘤包括:外阴癌、阴茎癌、肛门癌、前列腺癌、膀胱癌;

(3)黏膜低危型:如HPV6、11、13、32、34、40、42、43、44、54等病毒亚型,与感染生殖器、肛门、口咽部、食道黏膜等相关;

(4)黏膜高危型:HPV16、18、30、31、33、35、39、53等病毒亚型,与宫颈癌、直肠癌、口腔癌、扁桃体癌等相关。

被HPV感染后,皮肤会

发生什么改变?

那么,开头说到那位朋友手上长的“小瘊子”,是什么类型的HPV感染呢?通过刚才的分类你可能已经发现了,“小瘊子”“小疙瘩”,是低危型HPV感染的一些皮肤表现,下面就着重了解一下,低危型HPV感染后还会给我们的皮肤带来一些什么样的改变:

1.寻常疣:

米粒大小的丘疹,表面角化明显,粗糙不平、顶端刺状,质地坚硬,皮损可单个,也可多个,可自身接种而逐渐增多。多发生在手、足等。

2.特殊部位表现疾病:

甲周疣:发生在指、趾甲周围,表现为甲下增厚、角化。

跖疣:发生在足跖部位,皮损表面因受压可见出血点和黑点。

丝状疣:发生在颈部、眼睑的呈柔软丝状多个细小疣。

扁平疣:多发生在面部,躯干部位也常见,多为2-5mm大小的扁平丘疹,肤色或淡褐色,表面光滑,圆形或类圆形,偶因瘙痒而搔抓形成自身接种,或沿皮肤损伤表面种植。

低危型HPV还可能

导致什么疾病?

黏膜低危型HPV有可能感染外生殖器或特殊部位黏膜,但其所致的通常为良性表现疾病,包括:

1. 生殖器疣(尖锐湿疣):

感染外生殖器,易发于女性外阴、阴道、宫颈和肛门周围、肛管内、尿道口;男性的外阴、阴茎、睾丸表面、尿道口、肛门周围、肛管内等外生殖器部位;少见于腋窝、脐窝、趾间、乳房下等部位。感染后,患处的具体状态有以下三种情况:

(1)典型表现:肉眼可见的典型皮损,形态上为乳头瘤状、菜花状、颗粒状、鸡冠状等;

(2)亚临床表现:肉眼不易辨认,借助放大镜、醋白试验才能观察到,组织学和细胞学检测有典型HPV的病理改变;

(3)潜伏感染:HPV进入皮肤黏膜的细胞内,不引起任何临床表现和组织细胞学的异常,需要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核酸杂交等,才能在皮肤黏膜的细胞中检测出。

2.特殊部位表现疾病:

引起口腔黏膜表面的疣状损害、复发性呼吸道乳头瘤病等。

HPV感染的防治

你可能还听过“母瘊子会生小瘊子”的说法,这个说法还真不是危言耸听,科学的解释是:HPV具有传染性,病毒不断复制增多,是会让皮肤、黏膜的损伤不断加重。所以,长“瘊子”不可怕,但是应该积极治疗。

对低危型HPV感染,目前的主要治疗方式包括:

(1)物理治疗:去除肉眼可见的“瘊子”:激光、微波、冷冻、电灼、手术切除(妇科的LEEP刀等)、光动力疗法等;

(2)药物治疗:0.5%足叶草脂毒素酊,5%咪喹莫特,50%三氯醋酸、氟尿嘧啶软膏等;

(3) 免疫疗法,可减少复发,并加快清除病灶,药物有:干扰素、白介素、胸腺肽、转移因子、卡介苗、异维A酸、自体疫苗等。

感染低危型HPV不用太担心,而其预防则主要靠个人良好的卫生习惯以及自身良好的免疫力。目前预防HPV感染最有效的方法是HPV疫苗,其防范对象主要是严重威胁生命健康的高危型HPV感染。

已上市的HPV疫苗根据其可预防的HPV型别数量的不同,分为二价HPV疫苗、四价HPV疫苗和九价HPV疫苗。这三种疫苗都可对抗高危型HPV(HPV16型和18型)的感染,并且效果非常显著,值得大家重视。

总结:

人乳头瘤病毒(HPV)是个大家族,其中对人体生命健康有威胁的高危亚型需要引起重视,疫苗接种有助于预防高危型HPV感染。此外还有低危亚型的HPV,皮肤上的“小瘊子”就有可能是它们引起的,由于HPV具有传染性,也建议大家不要轻视此类感染,及时到医院皮肤科接受治疗。

世界上栖息海拔高度最高的灵长类动物-滇金丝猴

滇金丝猴 又名黑金丝猴、黑仰鼻猴、雪猴、大青猴,仅在中国的云南和西藏高山针叶林有分布,是世界上栖息海拔高度最高的灵长类动物。

滇金丝猴的模式标本于1871年采于云南德钦阿墩子,现收藏在法国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

国家重点保护等级:一级(生效年代:1989年)

滇金丝猴学名:Rhinopithecus bieti,由法国鸟类学家--阿方斯·米尔恩-爱德华兹(Alphonse Milne-Edwards)于1897年命名。

滇金丝猴

体长51-83厘米;尾长52-75厘米;

雄性重15-17公斤;雌性重9-12公斤。

滇金丝猴的皮毛并不是金黄色的毛,身体背侧、手足和尾均为灰黑色,背后具有灰白色的稀疏长毛。身体腹面、颈侧、臀部及四肢内侧均为白色。

滇金丝猴体形较川金丝猴稍大。

图为川金丝猴

它们的头顶长有尖形黑色冠毛,眼周和吻鼻部青灰色或肉粉色,鼻端上翘呈深蓝色。

滇金丝猴又名黑金丝猴、黑仰鼻猴、雪猴、大青猴、白猴、花猴、飞猴,藏语中称其为“知解”,傈僳族语称为“扎密普扎”,白语称为“摆药”(按:白文baip hhod,白猴之意)。

滇金丝猴是世界上栖息海拔高度最高的灵长类动物。它们活动于海拔2500-5000米左右的高山暗针叶林内。

如同其他灵长类动物一样,滇金丝猴也有社群等级行为,猴群为多雄多雌的混合群体,但种群内数量不大,多为20-60只,以家庭为单位活动。一个家庭常由一只雄性和2-3个雌性及若干幼仔组成。

由于暗针叶林的特点,它们的主要食物是针叶树的嫩叶和越冬的花苞及叶芽苞,也食松萝(一种树挂地衣,Bryoria nepalensis)和桦树的嫩枝芽及幼叶,有的月份也吃箭竹的竹笋和嫩竹叶。

Bryoria nepalensis

滇金丝猴多是在7-8月出生的,由于栖息地高海拔季候晚的原因,要比川金丝猴产仔迟2-3月。

滇金丝猴繁殖率很低,雌性大约3年繁殖1次。

滇金丝猴分布地带狭窄,仅在中国的云南西北、西藏东南的高山林地有分布。

濒危因素:

1、过度捕猎:在滇金丝猴栖息地居住的多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他们传统上都有狩猎的习惯,对滇金丝猴的皮毛有需求,由于滇金丝猴长期以来没有被科学界证明存在,所以很晚才被重新认识,才得到国家的保护。

据调查云南德钦1970年代数量不超过1000只,但1971年-1981年猎杀统计数达430多只。

2、栖息地破坏和种群隔离:由于人类活动对高原林地的利用,使原本狭小的滇金丝猴的生存空间受到严重积压。

许多栖息地都受到了森林采伐、毁林开荒以及放牧的严重破坏,并导致社群分割,这使一些小的社群最后蚕食绝灭。

发现研究:

滇金丝猴的模式标本于1871年采于云南德钦阿墩子,现收藏在法国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1897年由米勒·爱德华(Milne-Edwards)定名。最早对滇金丝猴进行科学纪录的是法国传教士彼尔特(Monseigneur Biet),他1890年在中国云南省西北部的白马雪山开展狩猎活动,捕猎到了滇金丝猴,并进行了解剖。在此后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科学界再也没有关于这个物种的任何信息,对这个物种的生态习性都没有任何了解。滇金丝猴的模式标本采自于云南德钦巴美,现收藏于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

时隔70年,在1960年,动物学家彭鸿绶教授偶然地在云南德钦的畜产公司看到了滇金丝猴的皮,意外的证实这个神秘物种仍然存在。通过与当地少数民族接触,发现当地人对滇金丝猴并不陌生,他们把这种猴子叫做“大青猴”“白猴”或“花猴”,是他们的狩猎获取皮毛的对象。也就是从1960年起,随着社会的变革,原始的狩猎方式被大规模的猎杀所替代,人与猴之间的平衡被打破。1980年代初,还没有研究人员见过活的滇金丝猴,倒是见到过作为药材合法收购的猴骨。

1985年5月,白马保护区的工作人员钟泰次里终于在一次陪同科学家的考察中见到了自己要保护的对象-滇金丝猴。

1992年夏天,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龙勇诚和美国加州大学博士柯瑞戈(Craig Kirkpatrick)在白马雪山深处一个叫崩热贡嘎的地方建立了营地,对滇金丝猴进行了3年的野外研究。

奚志农老师与拍摄的滇金丝猴

1993年5月,摄影师奚志农跟随考察小组以其深入滇金丝猴的活动区域,由于滇金丝猴的活动范围很大,拍摄活动历尽艰辛,终于在3个月后等待到机会,在200米的距离内,拍摄到了滇金丝猴,这是最早的滇金丝猴影像资料。

保护措施:

由于对滇金丝猴的认识很晚,对当地人的教育迫在眉睫。在各种保护措施中,利用影像宣教国家法规和保护野生动物的意义成为重点。

另一方面,对其栖息地的保护以禁止商业伐木为基础,采取迁地保护的办法,解决人与猴子争地的问题。由于保护措施得到落实,据近些年的统计,滇金丝猴的种群数量有所上升。

目前,滇金丝猴的保护级别是

中国国家重点保护等级:一级,生效年代:1989年。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濒危,生效年代:1996年。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动物世界”

微信公众号:ilta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