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八字

方岩胡公祠简介资料(方岩胡公)

方岩胡公祠简介资料(方岩胡公)

胡公的十个故事

2018-08-29 17:22 | 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 高婷婷

胡则,字子正,初名厕(963—1039)浙江永康人。宋端拱二年(989)荣登进士榜,开八婺科第先河,宋太宗赐名则,官至北宋权三司使(代理计相),被尊称为“胡公”、“胡公大帝”。

胡则为官四十余年,逮事三朝(宋太宗、宋真宗、宋仁宗);十握州符(先后出知浔州、睦州、温州、信州、福州、杭州、池州、永兴军、陈州、杭州十个州郡);六持使节(任江淮、京西、广西、陕西、河北、江淮六路发、转运使);选曹计省(权三司使);历践要途(曾任许田县尉、太常博士、屯田员外郎、提举两浙榷茶事、提举江南路银铜场铸钱监、六部郎中、侍郎、集贤院学士、右谏议大夫、三司度支副使等)。宋景祐元年以兵部侍郎在杭州致仕。宝元二年(1039)逝世,天子震悼,敕葬杭州西湖龙井源。

胡则出身寒素,不忘初心,立志高远。他筹督军粮、遣返役夫、智去虎患、整治钱荒、睦邻怀远、重辟平反、力保庄田、治理钱塘、改革盐法、兴教重才、勤廉为政、忠君爱民、敢于担当。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他虽年已古稀,仍直言极谏,奏免衢婺两州身丁钱。百姓感恩,敬之若神。

范仲淹为胡则作墓志铭:“进以功,退以寿,义可书,石不朽,百年之为兮千载后。”

胡则先后受到了宋太宗、元成宗、明太祖等十位皇帝的封赏,“天下有胡公庙三千”。

1959年8月21日,毛泽东主席接见永康县委书记,称赞胡公“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是“北宋时期为人民办了很多好事的一名清官”。

2003年6月12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总书记习近平视察永康,登上方岩,号召“把‘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作为座右铭”。

2016年3月15日,中纪委网站推出《浙江金华胡则:为官一任 造福一方 读书至乐 教子至要》专题,从为官、做人、家训多个方面展示胡公精神。

胡公——秉正崇善,福民益邦,百姓铭记,万古流芳!

一、 太宗赐名

胡则,字子正,初名厕,宋乾德元年(963年)八月十三出生于婺州永康库川(胡库),民间尊称胡公。他出身寒素,年少时出就外傅(学手艺),酷爱读书。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吴越国纳土归宋,胡厕弃艺就学于库川私塾、五峰山寺、方岩僧舍。“购经史,属文辞”,勤学苦练,品学皆优。端拱二年(989年)荣登进士榜,开八婺科第先河,宋太宗御笔去厂,赐名为则。胡则欣就《及第》诗,“金榜名传四海知,太平时合称男儿”,立志报国。

二、 遣返役夫

宋咸平二年(999年),胡则(37岁)任河北路贝州节度观察判官。此时,贝州倾力支前已是民困物乏,朝廷又令修筑该州的新乐、蒲阴两县城防,每县抽五万民夫。民苦不堪言,怨声载道。胡则为民请愿,奋笔上书,力劝停工:高垒深沟,不如民心团聚。两县城防非急务,民生却更困苦。若百姓疲于奔命,则天下真危矣。亟待与民休养生息。此奏引起朝内激烈争论,经胡则极力争取,皇上最终准奏,十万民夫得以回家,农耕得以恢复。

三、 整治钱荒

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胡则(49岁)任屯田员外郎、提举江南路银铜场铸钱监。时逢大宋闹钱荒,铜钱匮乏,经济萧条。胡则入矿井、探铸场、进市坊,明察暗访,摸清结症之所在:官吏贪腐、管理松弛、矿难频发。他肃吏治、重人才、修章法、治矿山、整钱监,清正勇为,恩威并施,实现安全增产、铜质提高、钱荒缓解、朝廷增收、百姓受益。史称:查信州矿事诏治罪,缴池州吏匿铜数万斤。朝廷褒赏,百姓额庆。

四、 睦邻怀远

宋天禧三年(1019年),胡则(57岁)任广南西路转运使。时有番船在琼海搁浅,向琼州府求助未果。胡则认为,番商所贸之茶叶、瓷器、丝绸诸物,外邦甚销,开拓海路,利我华夏。当即允其贷。属下劝阻,公曰:人有难,应相帮;远邻求助于大宋,置之不理,岂是大国风度焉?!胡则以自身担保,令借三百万。番商如愿,一年后十倍还。朝廷彰表胡则:胸襟阔广、敢于担当、睦邻怀远、为国增光!史曰:救番船,十倍还,朝廷嘉焉。

五、重辟平反

宋天禧三年(1019年),胡则(57岁)任广南西路转运使。时有宜州上报重犯十九人,提请秋后处斩。胡则细阅案卷,疑点隐现,意往当地复核。往宜州山高路远,那里又涨洪水、传疾疫,属下劝阻。胡则认为人命关天,岂可草率。他不顾自身安危,毅然前往宜州明察暗访,重实凭据。确认十九疑犯中有九人,虽有罪,但罪不致死,遂予纠错。史载:时有大水,公不虑患,而特往辨之,活者九人焉。

六、 三保庄田

宋天圣三年(1025年),胡则(63岁)任福州知州。福州原有大片海涂、荒滩,太宗时授券予民耕。后因朝廷财政紧张,欲将福州一带庄田升值变卖,引发当地佃农群情激奋。胡则一经上任,即查明实情,上奏保田。然奏章旋被驳回,胡则再深入察访,二次奏本,又被驳回。胡则义无反顾,三次奏本,慷慨激昂:民有疾苦,剌史当言之;而弗从,剌史可废矣!胡则三保庄田之举,终引起皇上重视,下旨租赋减半,宽限至三年。三年后又予全免。佃农感激。

七、 治理钱塘

宋天圣四年(1026年),胡则(64岁)任右谏议大夫、知杭州。当时的杭城,水患肆虐,民不聊生。胡则上任的第三天,即带幕僚、工匠勘察钱塘。发布的第一道知州令,即修建钱塘堤防。他运筹帷幄,身体力行,终于将钱塘潮水驯服,潮患变成了水利,也为几十年后的另一位杭州知州苏东坡治理西湖水系打下了基础,才有了后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杭州美景。《咸淳·临安志》载:神,姓胡名则,婺之永康人。守杭有惠政,在郡时独无潮患。

八、 改革盐法

宋天圣八年(1030年),胡则(68岁)升任给事中、权三司使(代理计相)。时值大宋连年盐荒,胡则建议“盐政改官卖为商售”,可招来一片反对声,认为有辱圣人治国之道。盐荒无解且更烈。胡则力排众异,再奏《通商五利之法》:一能解盐荒,二能增税源,三能利百姓,四能通有无,五能益和谐。言之有据,切中时弊。仁宗准奏,新盐政施行。盐荒缓解,朝廷增收,百姓称便。史称:十月,诏议盐法,画“通商五利之法”上之。

九、 奏免丁钱

宋明道元年(1032年),胡则(70岁)为工部侍郎、集贤院学士。当年江南大旱,赤地千里。胡则上奏:永免江南十四州的身丁钱。不少朝臣攻讦胡则只顾百姓的粮袋,不管朝廷的库袋。胡则毫不动摇,详述民众之困苦,尽诉丁钱之积弊。皇上为三朝元老、古稀爱卿——胡则的忠君爱民情怀所动,下旨:衢婺两州身丁钱永远免除。胡则山呼:万岁圣明!并挥笔立就《奏免衢婺身丁钱》七律诗一首:“六十年来见弊由,仰蒙龙敕降南州。……臣今未恨生身晚,长喜王民绍见休。”

十、 范公作铭

宋天圣九年(1031年),胡则(69岁)出知陈州,时范仲淹(43岁)为陈州通判,胡则以国士遇之。范仲淹十分钦佩胡则勤廉为政,忠君爱民,果敢担当的品质,敬之为师长。宝元二年(1039)六月十八,胡则寿终,享龄七十有七。天子闻而悼之,进一子官,敕葬杭州钱塘县南山履泰乡龙井源。范仲淹作胡则墓志铭:“富宇量,笃风义,轻财尚施,不为私积”;“进以功,退以寿,义可书,石不朽,百年之为兮千载后。”

方岩胡公殿香火

方岩庙会

市领导在方岩胡公祠祈福迎新年

婺剧《清正胡公》剧照

学习胡氏家训

编辑:高婷婷

方岩秘境胡公情

永康方岩是一个神圣又神秘的领地。山脚下的“赫灵”屏封,天街前的“方岩居中”照壁,胡公祠广场的“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毛体大字,威武而慈祥的胡公塑像,还有石阶、天门、游人、香火乃至亭台楼阁、山水草木、寒暑风云,林林总总,似乎无不蕴含与诉说着方岩的前世今生。

余窃以为,方岩的地理与人文、历史与现在、过去与未来,是方岩秘境之基,而胡公文化是方岩秘境之魂。

胡则(胡公),北宋名臣,永康先贤。一生77岁,从政47载,曾任权三司使(代理计相,掌管全国财经的最高长官)。他逮事三朝、十握州符、六持使节、两扶相印、一心为民、果敢担当,功高德丰。范仲淹为他作墓志铭,历代皇帝给他十多次封赏,天下有胡公庙三千,尊称他为“胡公大帝”。

胡公的一生与身后千秋,都与方岩有不解之缘。

方岩,胡公承续儒风的发祥地

相传,当年胡则的父母结婚几年了还没孩子,就到方岩拜观音求子。后来母亲“惊梦怀子”,有了胡则。这是胡公发祥地一说。

其二,当年胡则在方岩五峰、方岩山顶读书,“寓居峰顶寺,不觉度炎天”。“程伯劝学”、勤学苦练,品学兼优,受到州牧举荐,进京赴考。下山前,他作了一首《别方岩》诗,书写在方岩僧舍的屋壁上。

胡则离开方岩后的第二年三月,金榜题名,又有“太宗赐名”。范仲淹记载,吴越百年,士用补荫,不设贡举,儒风几息,“而公能够经史,属文辞。及归皇朝,端拱二年御前登进士第”,成为永康第一位进士。他在《及第》诗中写道:“金榜名传四海知,太平时合称男儿。”胡则是从库川、方岩走出来的永康骄子,是宋代婺州一带承续儒风的代表人物。“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饮水思源,他誓言“一带清风雨露随”、爱民报国。

方岩,胡公钟情龙井茶的萌发地

西湖龙井茶乃茶中极品,追本溯源,缘有胡公。当年,胡则方岩求学,对家乡茗茶情有独钟:“拾菌寒云外,烹茶翠竹前。”出仕后,清茶清廉随身相依。知睦州、提举二浙榷茶使,他铲茶霸、疏茶路、惠茶农。两度知杭州,他治钱塘、兴州学、重农商、轻徭赋,守杭有惠政,百姓感恩,在龙井为他立生祠。灵山天竺寺住持慈云大师很敬重胡则,常与其品茶论道赋诗。

景祐元年(1034年),胡则(72岁)致仕后归隐龙井,在整理家训后潜心驯化从狮峰采来的野茶。他结合方岩茶道,从龙井源取水浇灌,用佛炉香灰培根。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胡则培植的野茶初展秀姿。宝元二年(1039年)胡则仙逝,他临终前叮嘱子孙,将其安葬在正对茶园的龙井源凤凰岭上,坚信龙井茶总会迎来艳阳天。不久,胡则的茶业后继有人,这个后继者就是著名高僧、慈云大师的弟子、上天竺寺原住持辩才法师。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胡则和辩才当年培植的那些茶树之基因,历经700多年风雨依然生机蓬勃,不断抽出一茬茬新枝嫩叶,苍翠欲滴,被乾隆敕封为御茶。当今,西湖龙井茶更是享誉中外、惠泽普民。

方岩,历代皇帝封赏胡公的主承地

在胡公的生前与身后,受到了十位皇帝给他的十三次封赏。在众多封赏的敕诰中,直接讲到方岩、赫灵或方岩胡公祠的有四次。

1122年,宋徽宗《敕封(胡则)佑顺侯诰》,内有云:“天道助顺,鬼神害盈”“策马饮池,源泉陡涸。凶徒沮骇,王师奋张”“建祠寺侧,用赫厥灵”“宜特赐佑顺侯”等。是讲方岩神(胡公)显圣,助除反逆,建祠颁额封侯,以彰表。

30年(1152年)后,宋高宗《敕赫灵庙额诰》,内有云:“公四世从孙、建州通判胡廷直辩白陈请。”“两浙转运司保奏到婺州永康县方岩山神佑顺侯、故兵部侍郎胡则祠,祈祷灵应,乞加封。”“始正为封胡公,赐庙额曰赫灵。”这是“赫灵”庙额的正式开始。

进入元朝,1300年,元成宗《敕婺州永康县赫灵庙佑顺嘉应福泽灵显侯》,内有云:“神其歆之,益宏贶施。可特封显应公。”

又过89年(1389年),明朝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加封胡公显应正惠忠佑福德齐天帝诰》,御赞胡则:“七任县令,从官摄政,正直忠良。敕封保定,天下臣胡,统之一姓。录朝御葬,方岩得圣。”

方岩,天下胡公庙的总基地

胡公去世后,百姓感恩他,在方岩山等地建造了胡公祠,在五峰书院(重楼)建了胡公家庙(抗战时期,国民党浙江省政府曾在此办公)。方岩胡公祠是历史悠久,赫灵八方的总基地。五峰书院文风鼎盛、人才辈出,胡公是领头人、好榜样。

胡公文化源远流长。近年来,胡公文化团队开展了“寻访胡公路,致力新时代”探源行动,已走访考察20多个县(市区)的胡公文化和风土人情。各地百姓对胡公的敬仰、对方岩的敬重,真是让人动容。

如嵊州后庄胡公庙,100多年前,后庄先人到方岩请了泥土,以方岩泥土为母土,塑胡公像、造胡公庙。我们去走访时,刚好在筹资重修胡公庙。我们很感动,给他们捐款,后来又送去“则有千秋”匾额,他们很高兴,说是胡公又显灵了。

温州永嘉陶公洞,是洞天福地。陶公洞胡公庙管理人介绍说,从前有个财主,想把祖坟迁进来,百姓不同意,马上派两青年到永康方岩请胡公。按平常,永嘉到方岩,往返要好几天,而财主已经择好日子,第三天就要移坟进来。据说,两青年得到胡公神助,第二天太阳落山前就赶回陶公洞,挂上胡公像。财主知道后大吃一惊:胡公来坐镇了!

还有,兰溪有个叫小方岩的胡公庙,也有很生动的故事。说是清朝时,当地有位善人,每年都要上方岩拜胡公。后来年纪大了行走不便,心想最后一次上方岩,把胡公的画像带回来,在自己的村里造个胡公庙。他带着胡公画像回到兰溪,还没到村,一阵风吹来,放在兜里的胡公像飞走了。看它飞进一处林子里,找不到了。善人醒悟道:“原来,胡公喜欢这个地方!方岩胡公来了!”消息一传开,左邻右舍18个村的人都响应,就在那里建起胡公庙,取名叫小方岩。

方岩,人民领袖关注的吉祥地

1959年8月21日下午,毛泽东同志从庐山返京途经浙江金华时,在专列上召集地县负责人座谈。

毛主席问永康县委书记马蕴生:“你说,你们永康什么最出名?”

马蕴生脱口说道:“五指岩生姜很有名。”毛主席轻轻摇了摇头,说:“不是什么五指岩生姜。你们那里不是有块方岩山吗?方岩山上有个胡公大帝,香火长盛不衰,最是出名的了!”

毛主席接着说:“其实胡公不是佛,也不是神,而是人。他是北宋时期的一名清官,他为人民办了很多好事,人民纪念他罢了。”

随后,毛主席语重心长地说:“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很重要啊!”

44年后,2003年6月12日下午,习近平同志视察永康方岩,他在胡公祠广场镌刻毛主席语录的照壁前深情地说:“在宁德当地委书记的时候,我提出来的号召就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把它作为座右铭。”

走进胡公祠,看着胡公事迹的壁画,习近平同志说:“我们也要像胡公‘睦邻怀远’那样招商引资,加强对外合作。”接着,他又对陪同的金华市委书记、市长说:“减免丁钱,这是汤黎路、徐止平要做到的,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

在连接方岩和南岩的天桥上,习近平同志远眺群山,感慨地说:“天下粮仓,百姓富足,不正是我们共产党人所追求的吗?”

后 记

“八月十三桂花香,方岩庙会号角响,胡公故里开殿门,欢天喜地乐四方。”胡公是百姓心中的神。宋代,“浙水之东,祠宇相望”;元代,“凡村墟里社,必为祈报之所。故公别庙布满郡境,不啻数千百区”;清代,“浙东千里,几无一乡一邑无公庙”;民国时期,郁达夫赞叹“方岩香火不绝而又以春秋为盛,朝山进香者,络绎于四方数百里的山道上”。

以纪念胡公为要旨、以永康为核心的方岩庙会,已有近千年历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各地的胡公祠庙与胡公文化活动,既是胡公“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功德的历史见证,也是黎民百姓对清官好官的敬仰期盼和美好生活之愿景的社会展示。这也许是探寻方岩秘境胡公情的向导图吧。

主办:胡公文化研究会 胡公书院

支持:古山镇党委 政府

主编:胡联章 总第55期

浙中舟山地景赋

浙中舟山,里曰碧湍。地交两州,岭分三江。

吕氏岩滴水洞,天地神仙造化,圣水无源本不凡。雨伞岩清塘坑,古越先民造物,岩画有根当传扬。

铜山系黄帝采铜之地,桑园乃嫘祖养蚕之乡。方山顶设神坛,祭祀中华始祖,国泰民安。白岩下开铁店,打造铁器农具,晴耕雨宕。

诗仙李太白留画坑,吴越国钱王开古道,陈状元立碑碧湍里,程榜眼龙蟠对山月,吴县丞金石镌名山。大明尚书卢勋曾游永邑圣岩,名儒黄卷著《四书五经发微》,亚元王崇、太守俞敬、通判金珪写下竹桥春水、睦坦夏云、潭湖秋月、白岩冬雪不朽诗篇。

舟一舟二舟三,村村耕读传家;衢川茂川坦川,川川义利行世。上丁下丁人丁兴旺,陆宅凌宅人家安康;上桥下桥山水相连,沅口渠口口口相传。台上台下两世界,门里门外一乾坤,台门也。

前村西有申亭,圣岩前有岭脚;马关陈店,步行上铜山十八寮,近观大坑山色、苏维埃红遍,延看碧湍眠石、绿水青山一片,遥望陬山毛岭、白沙三川雪。新楼尝方山柿,其味如兰;花楼品高山瓜,其味如莲。山坞里槐花开,香溢上方;双眼井麦饼香,望眼欲穿;陈山头雄鸡啼,声振三县。

天马山日月山家堂山,本系一脉,山山黄叶飞;西村畈洪茂畈台门畈,连成一片,畈畈白鹭飞;舟山溪下东溪新楼溪,汇为一水,溪溪碧水湍。古竹桥下东桥仙迎桥,千尾鲤鱼跃龙门。老翁垂钓洋溪,小童嬉戏西岸;老牛耕田何处?凤凰山脚、前庄后畈、方丘三百田。上溪古里农家乐,端头新村美名扬。

试问:大塔小塔,塔在何处?高下杨前造木塔,高四十四丈。潭湖塘湖,两村一湖,湖有多深?深四十三丈。舟二古民居,骑街炮楼,地道多长?长达千米。石塘长塘、平塘坦塘、溪塘古塘,先人筑塘,塘有多古?上下千年。

最忆是:三月廿八,永康建县;十里八乡,碧湍里拜城隍老爷!八月十三,胡公生日;村村罗汉,上方岩拜胡公大帝!古训曰:拜佛拜一世,不如该日拜一见。

种地下秧田,读书上经堂。看今日舟山:有院士大师,有佳人才子,有文官武将,有商界高手,有能工巧匠。叹舟山侬奋斗之路,有道是:道坦道不坦,道本在靖心,大路任我行,行知见清源!

最美是家乡。不禁为之歌曰:春阅杨溪水,夏观湿地云,秋赏潭湖月,冬吟白岩雪。

读应雄《浙中舟山地景赋》有感

胡联章

冬至前夕的一个深夜,在省城工作的应雄乡友给我发了一篇题为《浙中舟山地景赋》的电子文件,我拜读后非常惊喜,脑海里情不自禁地浮现了《永康地景赋》的连绵之句:“星分婺郡,邑号丽州”“松石、桃源,古称胜境;五岗、双锦,代产名贤”“河南、山西,一县兼管两省;太平、长安,两郡不过两乡”……

有师者曾说,赋源于诗骚而盛于两汉,以其铺采擒文、雍容华贵彰显天朝威仪、大汉气象,因而主宰华厦文坛五百多年。后来,唐诗宋词明清小说兴盛,超越了他作。但在吴越之邦、浙中之地,佚名之作《永康地景赋》,古往今来口口相传,经久不衰。“五指岩跳出白象鼻,三眼井飞起金江龙。寮前骆奔走如飞,岩后莺娇声似笛”。自己村的、熟知的事儿,男女老少皆能朗朗上口,尤其是用永康话念起来,格外亲切而顺耳。

《浙中舟山地景赋》与《永康地景赋》时代虽不同,但主题相向;同属嵌名辞赋,实乃异曲同工,且又与时俱进。

“浙中舟山,里曰碧湍。地交两州,岭分三江”。开篇即明地理,此舟山非彼舟山。地交两州,岭分三江,何等的胜境!又是何等的气势!

“诗仙李太白留画坑,吴越国钱王开古道,陈状元立碑碧湍里,程榜眼龙蟠对山月”。真乃亘古之地、天宝之乡、人杰地灵、文脉隆昌也!

“最忆是:三月廿八,永康建县”“八月十三,胡公生日;村村罗汉,上方岩拜胡公大帝!古训曰:拜佛拜一世,不如该日拜一见”。先祖务实感恩,厚德继世,嘉风辈传,又见一斑。

应雄是从永康舟山走向大都市的农家子弟、后起之秀。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才。“舟一舟二舟三,村村耕读传家;衢川茂川坦川,川川义利行世。上丁下丁人丁兴旺,陆宅凌宅人家安康;上桥下桥山水相连,沅口渠口口口相传”。作者对家乡的山山水水如数家珍,对故园的一草一木情有独钟,乡愁乡情跃然纸上。

昔之《永康地景赋》中有“尝方山之柿,其味如兰”“至若台门外,高筑八字墙,谁窥里屋”?今之《浙中舟山地景赋》有“新楼尝方山柿,其味如兰;花楼品高山瓜,其味如莲”“台上台下两世界,门里门外一乾坤,台门也”。古今两赋无缝对接,融为一体而又延伸拓展,气度恢宏,妙文可居也!

前不久,诸位大家名仕走读胡公故里,感叹:天地间有杆秤,秤之砣乃百姓。历朝历代,作为一位当权者,在百姓心中的分量,不在于他姓什么,而在于他为百姓做了什么。同理,一部书、一篇文章辞赋,能否出名,会否传后,不在于作者是何人,而在于书文自身的品质能耐,是否为百姓所喜欢、是否为历史所接纳。《永康地景赋》也好,《方岩胡公签诗》也罢,一般说法都是佚名之作,但也有不少人认为皆是永康状元陈亮所书。无论作者是何君,两作都已青史流芳并将长此以往,只因为其文作内涵实在是高妙之品。

听说《浙中舟山地景赋》作者前几年还写了一封家书,有评论是:经典诫子书,今朝育才诀。浓浓爱子心,满满正能量。今见《浙中舟山地景赋》,又现淳淳家乡情,拳拳赤子诚。何者?皆因诗言志、赋抒情,皆同源同心同仁也。

次日晨起,余又拜读了《浙中舟山地景赋》,确有“其滋如兰、其品似玉、释之不舍、回味无穷”之感触。

“最美是家乡。不禁为之歌曰:春阅杨溪水,夏观湿地云,秋赏潭湖月,冬吟白岩雪”。应雄的《浙中舟山地景赋》,全文11段,745字,排比淋畅,对仗有韵,字字推敲,句句琢磨,前后呼应,逻辑严谨,一气呵成!从一个侧面彰显了作者的胸襟、学识、情怀和文字功力。余能成为其赋的首位读者,实乃荣幸有加而又惭愧不安!我细细读之品之,窃以为是:家乡新时代之清唱;《永康地景赋》之续唱;神州向未来之颂唱!

致敬作者!向往舟山!祝福家乡!天耀中华!

谨为感。

2019年12月19日于胡公书院

永康胡公,在缙云的传说与情缘

丽水市缙云县,地处浙江中南部,北与永康市毗邻,山清水秀,人杰地灵。17日,市胡公文化团队一行在胡公文化研究会会长、胡公书院院长胡联章和市老领导胡德伟的带领下,来到缙云县,走访交流胡公文化与地方文化,得到了缙云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潜春红和县府办、统战部、文旅局等领导的支持、陪同。这也是我市“寻访胡公路 致力新时代”探源行动的第十八站。

“胡则,字子正,婺州永康人。”这是《宋史·胡则传》明载的。然而,“名人之好,历代存之”。关于胡公的出生地、姻亲等等,民间也有多种说法。永康胡公文化团队已走访了多地,在仙居与嵊州,有胡公是他们那里的女婿之说;在东阳,有胡公是东阳人的说法;这次走访缙云,又听闻了多个版本的传说:

传说一:胡公是缙云岩坑胡承师的遗腹子,生在缙云胡塔地;

传说二:胡公是永康胡库胡承师收养的义子;

传说三:缙云的胪膛是胡公的“得救地”,靖岳是胡公的“新娘家”,前金是胡公的“外婆处”;

传说四:胡公升天后选名山驻所,选中了永康方岩,但也不忘缙云岩坑。

“不论胡公是哪里人,缙云百姓对胡公的敬仰是真诚的。”缙云县壶镇中学原副校长胡小标对永康团队一行如是说。

胡塔地:传闻胡公诞于此

缙云行第一站,我们来到了东方镇靖岳村胡塔地自然村,靖岳村党支部书记丁鑫法热情地接待了我们。

胡塔地村有100多人口,靠山临水,风水绝佳。

相传,胡公父亲胡承师是缙云县溶江乡岩坑村人,母亲应氏娘家是永康胡库。应氏怀孕不久,其夫胡承师因病去世,致使应氏孤苦伶仃,贫寒交迫,不得已要回到娘家生产。至八月十三,挺着大肚子的应氏一路跋山涉水,途经仙都山,翻过截脉岭,精疲力竭。坐在龟山岩湖边歇脚。不一会儿,应氏感觉肚痛难当,生下一子。荒郊野岭,无处求助,情急之下,应氏只得自己用口咬断脐带,将小孩放入岩湖洗身,说来奇怪,整个岩湖的湖水一下子洗成了红色。后来每年胡公生日这一天,岩湖中的水就会变红。为了纪念胡公的出生,人们把此地取名为“胡诞地”,后因地方话谐音讹传为现在的“胡塔地”。

不过,在“胡诞地”,关于胡公出生的具体位置也是众说纷纭:有说是在岩湖边(湖已填),有说是在庙里(庙已不在)。有村民带我们爬上一座小山坡,在缓坡上看到了一条小石几,据说也可能是胡公诞生的地方。

(注:《胡正惠公年谱》载:乾兴元年壬戌(1022年),公(胡则)六十岁,转吏部郎中改太常少卿。二月丁父承师公忧(八十一岁)。

传说:胡公是永康胡库胡承师收养的义子

2019年8月,缙云县溶江乡岩坑乡村文化志愿者协会编印了《胡公故里·岩坑》一书,书中写道:

相传,那年冬天特别寒冷,一连下了几场大雪。有一天,一个乞丐模样的中年妇女背着一个三四岁的男孩,一颠一拐地在冰天雪地里走着。他们从缙云县胡塔地外出行乞已经十来天了,前天晚上,娘儿俩来到了方岩附近的胡库村,刚在村头的土地庙安下身,暴风雪就跟着袭来了。她把孩子紧紧捂在怀里,一夜没有合眼。捱到天亮,孩子又吵着要吃的,她只得咬咬牙走出了庙门。

时候已近中午,村里静悄悄的,家家关门闭户,路上不见行人。她们沿门求乞,走遍了胡库村,仍然没有求到一粒米饭。她眼前一阵发黑,待缓过气来,使劲地喊道:“天啊,可怜可怜我们孤儿寡母吧!

这撕心裂肺的呼告传进了大门紧闭的院内,一个二十多岁的青年打开了门,向她们热情地招呼着:“哦,进屋暖和暖和吧。”这个青年人就是胡承师。尽管他家也不富裕,但他为人乐善好施。他的妻子应氏端出一大盘准备过年的米糖。要饭的妇人喜出望外,撮起一块递给背上的孩子,把其余的倒进布袋,退向门口。承师劝阻道:“雪大着呢,午饭米下锅了,吃了再走吧。”这时孩子已把那块糖吃完,正伸手到布袋里掏摸。应氏连忙又端来一盘。孩子吃饱后,两颗眸子变得光亮了,颊上泛出了淡淡的红晕。他高兴地下了地,绕着阶沿的柱子跑来跑去,不时发出咯咯的笑声。这情景使应氏突然想起了昨晚梦见青龙绕柱的情境,她想:莫非那青龙就应在这孩子身上?于是她悄悄把承师拉到屋里,把自己的梦境描述了一番。承师一听,也不由得喜上眉梢。在征得父亲同意后,就和那个求乞妇人商量,表示愿意收养她的孩子,那妇人也表示同意。从此,这个孩子便成了胡承师的长子,他就是胡则。

《胡公故里·岩坑》一书尚载:据缙云岩坑《胡氏宗谱》收录的胡公《墓志铭》载:“公讳则,字子正,谥正惠,栝之缙云人也。”

(注:钦定四库全书《范文正集》范仲淹撰《兵部侍郎致仕胡公墓志铭》原文:“公讳则,字子正,婺之永康人也。”)

狮子岩胡公殿与纪念胡公的两个特殊节日

在东方镇横塘岸村的后山,有两座山峰绵延相连,南高北低,恰如一头雄师匍匐于此,守护着村子,村民们称之为“狮子岩”。

狮子岩上,一座气势恢宏的胡公殿拔地而起。该殿建于清朝,后经多次翻修,规模为两进两厅堂,据说前厅是胡公的舅舅朱公的殿宇,穿过前厅,后堂是胡公殿宇。

这座胡公殿的装修穷极巧思。殿内正中间摆着胡公像,上悬“胡公大帝”牌匾,后面坐着三位夫人,左右是罗汉、如来、菩萨像。门梁、雀替、牛腿上以浮云、莲花、浪花等图案装饰,两殿之间绘有八仙过海,地铺鹅卵石。

胡公像前是三块光绪庚子年间义人信客捐钱修建的石台。

据横塘岸村党委书记吴春宏介绍,相传胡公当年通过马鞍岭古道前往永康时,发现这一带饱受山匪侵扰,便组织起官兵和村民,上山剿匪,使横塘岸村恢复太平,因此当地百姓都很感激胡公。

为纪念胡公,当地设立了两个节日。

一是农历九月十四日的迎案日,这是传闻中胡公上山剿匪的日子。在稻谷成熟的黄金季节,村民举行隆重的欢庆仪式,既是庆祝丰收,也是感谢胡公的恩德。

迎胡公大帝的活动方式特别隆重,姓汪村、驸马村、周升塘村、黄坛村都汇集在横塘岸村,举行一场盛大迎案仪式。

第二个是“靠山节”,于胡公的忌日举办,本意是为胡公守灵,到现代又衍生出了新的寓意:人们相信这一天靠山而眠,冥冥之中就会得到胡公的眷顾。每年农历六月十八日当天,缙云、仙居、永康等周边地区的民众纷纷来到狮子岩胡公殿,在殿内乘草席、打地铺过夜,参与人数最多时可达数千人。

据介绍,靠山节已是缙云县县级非遗项目。

佛陀岩胡公庙与岩坑村胡氏宗祠

我们来到溶江乡田洋村岩坑自然村,据当地人说,他们村是胡公祖地、胡公故里。

在村口,我们看到了传说中的佛陀岩。佛陀岩高近百米,巍峨乌黑,脚下就是胡公庙。因两者大小相差过于惊人,远远看去,就像一座高山包裹着胡公庙,令人顿生膜拜之心。

这座不大的胡公庙内有雕刻精致、栩栩如生的胡公像和各路神仙塑像,上方悬挂着“赫灵胡公”的匾额,对面是成片的功德碑。据当地胡公文化研究学者胡小标介绍,这座庙始建于南宋,历史上重修过多次。

在胡公庙不远处,有一座200多年历史的胡氏宗祠,也是现在的胡公文化纪念馆。走进胡公纪念馆,迎面就看到毛主席对胡公的经典评价“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厢房里用不同形式展示了胡公事迹,有整治钱荒、奏免丁钱等胡公故事,有胡公诗文、画像、家训、民间传说;有各朝代帝王对胡公的封赏……

在岩坑胡氏宗祠会议室,永缙两地人士开始共同交流、探讨胡公文化。

“其实,我们胡公纪念馆的很多内容、设计,都是从你们永康学来的。”胡小标有些不好意思地说。为了将胡氏宗祠打造成更好的胡公文化学习教育基地,缙云团队曾多次前往永康的胡库、方岩等地“学习取经”。

陪同考察的榕江乡人大主席麻锦灵表示,现在村里人大多都在外奔波,本地经济要上去,挖掘胡公文化、发展特色旅游是重要工程。同时,胡公精神和胡氏家训倡导的从善向上、爱国爱乡、福民益邦的内涵,也都是当下亟须的精神财富。

胡公文化 总第50期

主办:胡公文化研究会 胡公书院

主编:胡联章

支持:古山镇党委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