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老师连发多条视频称“屏幕反光要求装窗帘遭拒绝”,区教体局最新回应
近期,山东聊城一小学“教师因黑板反光申请装窗帘遭校长拒绝”的话题,引发舆论关注。
红星新闻采访了解到,第一条视频发布在9月21日,自称聊城文苑小学陈姓教师的人发布视频称教室多媒体屏幕反光严重,学生看不清多媒体屏幕,申请装窗帘遭拒绝。10月22日,该陈姓教师又连发3条视频,讲述过去一个月里学校仍未安装窗帘,并称因发布视频“遭到学校领导排挤”。
红星新闻从该校所属的东昌府区教育和体育局了解到,目前已就陈老师反映的情况成立专门调查组,已进入学校了解情况。
教师连发多条视频
呼吁给教室装窗帘
9月21日,一名自称为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文苑小学的教师陈某,通过短视频平台称,由于学校不给教室安装窗帘,阳光直射进玻璃窗,导致讲台上的多媒体屏幕出现反光,自己班上靠窗坐的学生无法正常看清屏幕,影响正常教学。
陈姓教师9月21日发布视频,称教室屏幕反光严重,呼吁学校加装窗帘
红星新闻在东昌府区人民政府官网看到,文苑小学始建于1954年,前身为东昌府区柳园街道陈庄一所农村小学,2013年9月更名为东昌府区文苑小学,同年建成投入使用,是一所公办学校。文苑小学现有教学班47个,学生2386人,教职工164人。学校为所有教室配备了一体机等现代化教学设备。
天眼查信息显示,文苑小学位于东昌府区陈庄路15号,学校开办资金为353.33万元,负责人为张某某。官方网站去年9月发布的一则评优结果中,该校校长张某某曾荣获东昌府区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
9月22日,上述陈姓教师再次就此事发布短视频,视频中她询问学生:“昨天我们说多媒体(屏幕)反光,校长说不反光,坐靠窗边两排的同学,你们能看清吗?”下方的学生回答称:“不能。”此外,在9月22日发布的视频中,陈老师还指着教室窗户上的反光膜询问学生:“9月21日窗户上还没有贴反光膜对吧?”下方的学生回答“没有”。视频中该老师解释,9月21日晚8时许她还在教室改卷子,有人连夜在窗户上贴了反光膜。针对陈老师在网上反映的情况,红星新闻记者尝试联系其本人,但对方未给予回应。
在陈老师发布“窗帘事件”首个视频期间,该校校长张某某接受猛犸新闻采访时回应称:“学校窗户都贴有反光膜,手机拍摄和实地看的光源不一样,我们经过了充分论证,之前有时候个别班级学生座位排得有问题,不能靠墙坐。”该篇报道中,受访校长表示,学校相关领导都实地考察和论证过不需要装窗帘,有些是因为排的座位不合理,靠墙才看不到屏幕。
学生家长:
孩子抱怨屏幕反光 和老师沟通换了座位
对于陈老师在网上反映的情况,红星新闻联系上该校一名学生的家长王女士(化名)。她告诉记者,她小儿子刚上小学一年级,所在班级位于一楼,基本不存在多媒体屏幕反光的问题;但大儿子教室在3楼,会时不时出现屏幕反光看不清的问题。
“有段时间大儿子回来跟我们反映,说太阳大反光有点严重,屏幕看不清。”王女士称,尤其在8、9月天气炎热时,阳光直射,反光情况比较严重。王女士表示,自己此前在3楼教室开家长会时,也注意到多媒体屏幕因反光看不清。“也不仅仅是我儿子,一些靠窗坐的孩子家长,也找班主任反映了情况。”王女士说。
据王女士回忆,向班主任反映屏幕反光问题后,老师第一时间进行了解决:“就是帮靠窗坐看不清的学生换座位,让大家搬到教室中间的过道坐,这样就能看清了。”王女士说,至于是否有家长表达装窗帘的需求,她并不清楚:“目前大儿子班上没有家长强烈要求装窗帘,我想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会有更全面的考虑。”王女士说。
区教体局:
已成立调查组进入学校了解情况
10月22日这一天,陈老师再度更新3条视频,称自己因曝光“窗帘事件”引来“校方领导的排挤”,并表示截至10月20日教室的窗帘仍没装上。
“大概10天前(10月10日左右),我又去问学校能不能装窗帘,学校说正在走流程。但到10月20日,窗帘还没装上。”陈老师在视频中说。此外,她还在新发布的视频中透露,由于自己将相关内容发布在网上,在过去一个月里,“学校不同层次的领导分别找谈话。”
至于为何选择将事件曝光,陈老师在视频中解释称,这是因为在曝光前,她早已向学校提出申请,甚至有学生家长打12345热线进行问题反馈,但装窗帘的诉求一直都被拒绝,所以才选择在网络上公开。
10月22日,陈老师更新3条视频,讲述过去一个月里遭校方排挤
针对陈老师在网上反映的情况,红星新闻致电聊城市东昌府区教育和体育局,一位接线人员回应记者称:“我们已经关注到这件事,现在已经成立专门的调查小组,已进入学校了解情况,督促解决。”
上述接线人员表示,10月23日下午,调查小组已在学校和相关领导开会了解此事,后续的处理结果,将及时回电记者告知情况。
红星新闻10月23日下午也多次致电该校校长以及副校长等其他负责人,但电话均未接通。
红星新闻记者 杨雨奇 实习生 王梓璇
编辑 彭疆 责编 官莉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王稼祥:25岁当选军委副主席,为何建国后地位越来越低,遗憾逝世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您的关注是作者持续创作的动力来源,致力于优质的原创内容,坚持不懈的将好的内容呈现给大家,为大家带来良好的阅读体验。
王稼祥:革命岁月的风华英才纵观中国共产党壮丽的历史,我们会发现无数令人钦佩的革命英雄,他们为了国家和人民的解放事业付出了极其宝贵的努力。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其中就有一位年轻而又出色的领导人——王稼祥。王稼祥以其非凡的才能和对党对国家的忠诚,在短短的时间内赢得了极高的地位,成为了军委的副主席,尽管他当时年仅25岁。
王稼祥与毛主席之间的深厚友谊可谓是在革命的磨难中砥砺而成。两人共同经历了长征的艰辛,彼此扶持,情同手足。在党内有着极为重要意义的遵义会议上,王稼祥勇敢地第一个站出来支持毛主席,为毛主席指挥红军作战投下了宝贵的一票,显示了他对革命事业和对毛主席深厚感情的忠诚。
然而,王稼祥的革命生涯却充满了让人费解的波折。新中国成立后,他在党内的地位逐渐降低,最终病逝,留下了无尽的遗憾。那么,这位在革命岁月中表现出色的革命者为何会有如此的结局呢?王稼祥的革命生涯始于他的青年时代。他出生在安徽,从小就怀有强烈的爱国情怀,并在读书时参加了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成为共产主义青年团的一员。他在1925年赴苏联深造,进入了莫斯科中山大学和莫斯科红色教授学院,全身心投入到学术和理论的学习中。
1929年,王稼祥得知毛主席和朱德在井冈山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国内的革命形势如火如荼,他决心回国投身革命。凭借在苏联多年的学习和积累,王稼祥受到组织的重视,并在白区与敌人进行了多次斗争,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王稼祥期待能够到苏区工作,深入了解革命形势,并为此付出更多努力。中央革命根据地急需他这样高级干部的加入,因此同意了他的请求,派他前往江西瑞金。
在瑞金,王稼祥第一次见到了毛主席,并参与了当时红军计划如何粉碎敌人第二次“反围剿”的讨论。王稼祥谦虚而有礼,对毛主席表示愿意虚心向他请教。这种谦逊的态度赢得了毛主席的赞许。
王稼祥在革命根据地的工作很快就展现出他的才华和领导能力,不久,他便担任了工农红军总政治部主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等重要职务,成为党内的重要领导者。然而,在这段看似光辉的日子里,也隐藏着不为人知的辛酸。
随着红军在毛主席的指挥下连续粉碎了敌人三次“围剿”,形势一片大好。然而,由于王明、博古等人的错误领导,推行了“左”倾方针,导致红军面临极其困难的处境,而毛主席也因此受到排挤,失去了对红军的领导权。这样的困境在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上得到了扭转。在这次会议上,王稼祥毫不犹豫地支持了毛主席,为他重新指挥红军打下了基础。而毛主席对王稼祥的支持和关心也从未间断,他一直铭记王稼祥在关键时刻对自己的支持。王稼祥在抗日战争期间,虽然在党的“七大”上落选了中央委员,但毛主席依然对他不离不弃,为他摇旗呐喊,展示了两人间深厚的友谊。而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王稼祥更是被任命为中国首任驻苏联大使,这一职务在当时的中苏关系中极为重要。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王稼祥却因为种种原因逐渐远离了权力中心,最终在1958年病逝。虽然他的生命未能长久,但他在革命岁月中所展现出的风华英姿,对党对人民的无限忠诚,将永远被人们铭记。王稼祥的故事告诉我们,革命虽然是艰辛的,但只要有坚定的信仰,勇往直前的精神,每个人都能在革命的征程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对于革命事业的贡献和他个人的品格永远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
以上内容素材来源于网络,不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保证内容准确性,请大家理性看待,如有问题请联系作者删除,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一个免费的“关注”,欢迎大家对于本文发表您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中共元老王稼祥,遵义会议投关键一票,骨灰盒上刻八个字
王稼祥,1906年8月15日出生,安徽宣城泾县厚岸村人。他是儒雅的学者、红色教授,曾经的“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
1974年1月25日,王稼祥在北京逝世,终年68岁。他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骨灰盒上刻着“立党为公,光明正大”八个金光闪闪的字。
1928年,王稼祥进莫斯科红色教授学院读书,同年2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31年1月任中共中央党报委员会秘书长和《红旗》《实话》总编辑。
后来,王稼祥历任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主任、苏区外交人民委员会委员、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央三人军事小组成员。
1933年4月,在第四次反“围剿”战争中,王稼祥遇空袭被炸穿了肠子,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他历经了八小时手术,胜过关公刮骨疗毒。因无法取出弹片,只好采取保守疗法。
第二年1月,他当选中央政治局委员。同年秋,他腹部通着管子、坐着担架参加了长征。在担架上,他向毛泽东建议:这样下去不行,应该让不了解中国国情的德籍顾问李德下台。
贵州遵义会议旧址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三人雕塑
在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上,王稼祥拥护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再次被选为政治局委员。
1935年长征途中,王稼祥为举行为遵义会议的酝酿、召开以及贯彻遵义会议的决议,作出了重大贡献。毛泽东曾多次说过,王稼祥在党的历史上是有功劳的,他在遵义会议上投了“关键的一票”。
1937年6月,王稼祥由于伤情恶化,去莫斯科治伤。11月,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
1938年8月回到延安,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总政治部主任兼八路军总政治部代主任,负责中央军委日常工作。
1943年7月,王稼祥在《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的道路》一文中,首次提出“毛泽东思想”这一科学概念。
1945年,他在中共七大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1946年再次去苏联治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历任中国驻苏联大使、外交部副部长、中联部部长。
1966年3月,中央决定王稼祥任中央外事小组副组长,1969年10月被下放到河南信阳,1970年年底回到北京治病。
1972年5月,他给党中央、毛泽东写信,要求分配工作。1973年8月在中共十大上,他重新当选为中央委员。
在“文革”中,王稼祥受到严重迫害。1974年1月25日在北京逝世。1979年2月,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他得到平反。
位于泾县厚岸乡的王稼祥故居,是一座普通的皖南民居,王稼祥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
原国家副主席王震亲笔题写“王稼祥故居”门额。1986年,王稼祥故居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王稼祥纪念园坐落在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校的狮子山上,西临长江,东望赭山。这里是王稼祥毕业的芜湖圣雅阁中学旧址。
纪念园始建于1986年,占地6000余平方米。纪念园由王稼祥铜像、纪念碑、事迹陈列室、藏书室等组成。纪念园收集并陈列了王稼祥的信件和文章96件,照片189帧,珍贵遗物43件,书籍1000余册和“吉姆”轿车1辆。
河南72岁老人记忆惊人!3分钟背下圆周率小数点后495位,孙女看呆
河南商报见习记者 张晶晶 文/图 宋亚猛/视频
\"3.1415926535897932384……\"提起圆周率,我们都不陌生,大部分人张口就能背出几个数来。而濮阳有位72岁的老人,一张口竟背出了小数点后495位数字,他是谁?这是什么神奇的技能?
8月20日上午,河南商报记者采访到了这位记忆惊人的老人。
老人名叫周保起,是濮阳县王称固乡的一名退休教师。虽年过古稀,头发花白,但声如洪钟,耳聪目明,记忆力尤其令人咋舌。
河南商报记者采访时,聊至兴奋处,记者问到,\"可以现场背一段吗?\"周保起语气忽然轻快骄傲起来,但依然谦虚地说,\"那我就能背多少背多少吧。3.1415926535897932384……\"一直背到小数点后第495位数字,共耗时2分40秒。
图为周保起背写圆周率
老人年过古稀,为什么背圆周率呢?周保起说,并没有刻意想去背这个。
一年前,他在街头看到了一个广告,一个孩子背圆周率增强记忆力。他想检测下自己记忆力如何,便看着圆周率默背了一会,没想到竟然一下背出30多个数字。
接下来便一发不可收拾。空闲时,周保起就在脑海里背几个数字,重复多了,自然就记住了。
直到有一次,自己在家随意背出了一段,被正在看电视的孙女听到了,今年上大二的孙女周林园大惊:厉害了,我的爷爷!
周林园告诉河南商报记者,没想到爷爷背圆周率这么准确清晰,是自己的榜样。
\"我这根本就不算什么,人家有的能背到几千个,上万的都有。\"老人笑着说,\"到现在能记住495个,可能是我的极限了。\"
据了解,周保起自从2007年退休以来,便沉浸于古诗词、书法等古典文化世界里。老人说,自己家里还有三亩地,闲来无事去田里锄锄草,在家练练书法,背背古诗词,生活非常充实。
在周保起家中,客厅的墙上,房间门前,到处都贴着老人自己创作的字画作品。据老人讲,自己练的书法是篆书,最爱模仿清代书法家邓石如和杨沂孙的字迹。
当河南商报记者问起背诵圆周率的意义,周保起坦言,只是为了考验自己的记忆力是否减退,也是为了给孩子们树立\"不断学习\"的精神榜样,背圆周率本身并无太大实用意义。
(编辑 戴晨曦 华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