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吉日

盛开的什么填空词语(盛开的什么)

盛开的什么填空词语(盛开的什么)

盛开的雪莲

在我心里,他,就像一朵藏地雪莲。

他叫白伟伟,1985年出生,山西吕梁人。

16年前,19岁的他来到西藏当兵,2007年退伍之后,通过考试成为西藏自治区山南市乃东县(后改成乃东区)财政局的一名员工。

2015年11月,白伟伟主动请缨,申请到乃东县结巴乡格桑村担任第一书记。

从驻村第一天开始,白伟伟就在村两委干部的带领下,走村入户,了解村情民意,寻找致贫原因。每到一户,他都会拿出本子,做下详细的记录。

然而,白伟伟很快发现,摆在他面前的困难,比想象中要多得多。第一个问题,就是沟通障碍。由于语言不通,他和藏族乡亲们交流起来很不顺畅。但是,如果不能很好地与村民沟通,那还怎么帮助他们脱贫?

白伟伟决心首先从改变自己开始——“一定要学会藏语!”为了攻克这个难题,他和藏族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并规定自己每天要学多少词汇及句子。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学习,白伟伟不仅能与乡亲们无障碍交流,和他们像朋友一样聊天,甚至能够叫出格桑村每一个村民的藏语名字。

虽然已经学会说藏语,但是身为驻村干部、第一书记,白伟伟心里明白,他要实现的,是让格桑村整村脱贫致富。

那么,如何才能让村民脱贫致富呢?想来想去,白伟伟决定把目光放在项目争取上。他懂政策,工作方法多,干事也有韧劲,只要有好的想法,不怕实现不了。

乃东区财政局局长才仁顿珠对白伟伟印象非常深刻。有一次,为了争取一个项目,白伟伟守着他谈,让他“叫苦不迭”,但又十分感动。

那几天,白伟伟守在才仁顿珠的办公室,不厌其烦地介绍项目的情况。有人来找才仁顿珠,他主动给端茶倒水,然后出去回避。等客人一走,他就又回到才仁顿珠办公室,继续谈自己的项目规划……

就这样,白伟伟为格桑村申请到了8万多元的值班室与厨房维修费用。之后,又申请到了30万元用于母猪养殖项目。这些成为格桑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种子,为村子的脱贫致富注入新动力。

2016年7月,一场突降的暴雨,使格桑村二组擦沟段发生洪涝灾害。白伟伟闻讯,与村干部迅速带领大家投入到防汛抗洪工作中,挖填坑洞、搬运沙袋、清除淤泥……他都冲在最前面。

突然,村主任索朗达杰指着白伟伟的脚惊呼:“白书记,你的脚出了很多血!快去处理一下吧!”

白伟伟低头一看,右脚上鲜血直流,把凉鞋都染红了。

“没关系,刚才被石头磕了一下。”白伟伟很镇定,“我是军人出身,轻伤不下火线!”说着,他撕下背心一角,简单包扎了一下伤口,继续战斗。

洪水终于退去,村民们的损失降到最低,但白伟伟脚上的伤口却因处理不及时而感染,后来上医院治了一个月才痊愈。

为了村子有更多的可用土地,白伟伟请人到村里考察,发现将村里的戈壁平整后,可以多出2000多亩可耕种土地。这是一件多好的事啊!

白伟伟马上着手做可行性报告。报告不仅得到上级部门的肯定,也得到广大村民的支持。更让他颇为得意的是,他发现乃东区财政局院子里有一辆停放未用的装载机,如果用装载机来平整戈壁,岂不比人工方便省力许多?

一番游说与奔波,白伟伟终于免费借来这辆装载机。村民劳作,加上机械化协作,工作推进得很顺利。白伟伟提出:新整出来的土地,每个村民都有份,今后靠这片土地赚的钱,归村集体所有,用于改善民生。

看到村民磨糌粑粉不方便,白伟伟从第一书记经费中拿出1万元建造了水磨坊,从此,全村人都到这里来磨糌粑;了解到村幼儿园的孩子们中午休息的条件不好,他又协调有关部门,争取到了床上用品三件套和一辆运输用的电动三轮车。白伟伟不只是一位驻村扶贫的基层干部,还是村民身边的“活雷锋”,常常帮助大家修家电、修汽车、换灯管……

天天跟乡亲们打成一片,白伟伟自己的终身大事却迟迟没有进展。家里人一直催他结婚,还给他在吕梁老家介绍了一个姑娘,但白伟伟一直说村里工作忙,抽不出时间回老家相亲。

催促多次的母亲终于忍无可忍:“你要是还认我这个娘,今年就必须回来相亲!”母命难违。白伟伟终于决定,利用2017年年底休年假的时间,回一趟老家见见那位姑娘。

其实,已经好几年没有回过老家的白伟伟,何尝不想念父母、不想念家乡,不渴望拥有一个温馨的小家?但是,白伟伟心里更明白,脱贫攻坚是国家大事,等格桑村的乡亲们都脱了贫,过上富裕的好日子,自己再娶媳妇也不晚。

然而,正打算动身回山西探亲时,白伟伟却病倒了。

2017年12月10日,白伟伟有些不舒服。当时,忙于工作的他并没在意,以为只是感冒。谁知吃过药后,感冒没好,还发起烧来。14日下午,由于头痛欲裂,他才赶紧请假去了医院。医生诊断后说:你的病情严重,要注意多休息。但是拿了药之后,白伟伟又立即返回工作岗位。

与以往不一样的是,这次感冒确实重,医生开的药也没效果。白伟伟越烧越厉害。16日下午,忙完工作后,他拖着疲倦的身体到医院输液。然而,高烧始终不退,还有越来越厉害的咳嗽和气喘,接着还咳血了。

这已经不是一般感冒了。“我们这里医疗条件有限,你的病不能拖,万一是肺水肿怎么办?”医生不容商量,当天将他转院。检查后发现,白伟伟由于延误治疗,已发展成肺水肿。医院立即采取治疗措施。见其病情越来越严重,后又将他转到西藏自治区军区总医院。

由于初期延误治疗,不幸的事还是发生了:经过两天的努力抢救,白伟伟还是停止了呼吸……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32岁,定格在了山南市乃东区结巴乡格桑村脱贫攻坚的事业上!

虽然到格桑村驻村只有两年多时间,但白伟伟为格桑村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集体经济收入由2015年的3.5万元增加到6.5万元;村民人年均收入由2015年的8792元增加到12973.12元;将村里2000亩戈壁改造成了良田。

白伟伟生命中最明亮的时光,留在了这片他热爱的土地上。

得知白伟伟去世的消息,格桑村很多人都哭了。村党支部书记旦增白玛哭了,村主任索朗达杰哭了。村民普布卓嘎情绪难以自抑,“你怎么舍得离开我们呀!以前我儿子的电脑坏了,没人会修,你得知后,当天就利用休息时间来我家里……”村民洛桑卓玛说:“现在日子越来越好,都没来得及说声谢谢,你却走了。你对我们家这么好,我要让小女儿益西卓嘎将你的故事写成文章,记在心里。”

邻近的桑嘎村村民赤列更才也哭了,“兄弟,你救过我的命,我一直想报答,现在你不在了,我该怎么报答呀!”

原来,2016年8月,白伟伟到医院给那次抗洪中受伤的脚拆线。当他正准备离开医院时,得知桑嘎村一位名叫赤列更才的贫困户做手术需要输血,却一时找不到同血型的血。白伟伟得知自己的血型符合要求,马上对医生说,我愿意献血。

医生担心他的身体,建议他少输一点。他却急了:“我今年才31岁,没问题!”就这样,他为赤列更才捐献了400毫升血。也许在平原地区献血400毫升不算什么,但这可是在海拔4000米的高原啊!

为了纪念他,2018年的春节、藏历新年,格桑村没有一家人开展庆祝活动。许多村民还自发地在家里为他祈福。长明的酥油灯,摇曳着发出柔和的光,寄托着格桑村的乡亲们对他的深切思念。

同白伟伟一样,西藏的扶贫干部,仿佛一朵朵藏地雪莲,真诚、坚韧、纯洁,给人们带来希望。而他们一腔赤诚无私奉献的事迹和精神,也如雪莲一样,长久地生长在这片雪域高原上,在蓝天下盛开,在阳光下绽放,温暖着人们的心灵。(陈 新)

《 人民日报 》( 2020年07月08日 20 版)

盛开的雪莲

在我心里,他,就像一朵藏地雪莲。

他叫白伟伟,1985年出生,山西吕梁人。

16年前,19岁的他来到西藏当兵,2007年退伍之后,通过考试成为西藏自治区山南市乃东县(后改成乃东区)财政局的一名员工。

2015年11月,白伟伟主动请缨,申请到乃东县结巴乡格桑村担任第一书记。

从驻村第一天开始,白伟伟就在村两委干部的带领下,走村入户,了解村情民意,寻找致贫原因。每到一户,他都会拿出本子,做下详细的记录。

然而,白伟伟很快发现,摆在他面前的困难,比想象中要多得多。第一个问题,就是沟通障碍。由于语言不通,他和藏族乡亲们交流起来很不顺畅。但是,如果不能很好地与村民沟通,那还怎么帮助他们脱贫?

白伟伟决心首先从改变自己开始——“一定要学会藏语!”为了攻克这个难题,他和藏族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并规定自己每天要学多少词汇及句子。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学习,白伟伟不仅能与乡亲们无障碍交流,和他们像朋友一样聊天,甚至能够叫出格桑村每一个村民的藏语名字。

虽然已经学会说藏语,但是身为驻村干部、第一书记,白伟伟心里明白,他要实现的,是让格桑村整村脱贫致富。

那么,如何才能让村民脱贫致富呢?想来想去,白伟伟决定把目光放在项目争取上。他懂政策,工作方法多,干事也有韧劲,只要有好的想法,不怕实现不了。

乃东区财政局局长才仁顿珠对白伟伟印象非常深刻。有一次,为了争取一个项目,白伟伟守着他谈,让他“叫苦不迭”,但又十分感动。

那几天,白伟伟守在才仁顿珠的办公室,不厌其烦地介绍项目的情况。有人来找才仁顿珠,他主动给端茶倒水,然后出去回避。等客人一走,他就又回到才仁顿珠办公室,继续谈自己的项目规划……

就这样,白伟伟为格桑村申请到了8万多元的值班室与厨房维修费用。之后,又申请到了30万元用于母猪养殖项目。这些成为格桑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种子,为村子的脱贫致富注入新动力。

2016年7月,一场突降的暴雨,使格桑村二组擦沟段发生洪涝灾害。白伟伟闻讯,与村干部迅速带领大家投入到防汛抗洪工作中,挖填坑洞、搬运沙袋、清除淤泥……他都冲在最前面。

突然,村主任索朗达杰指着白伟伟的脚惊呼:“白书记,你的脚出了很多血!快去处理一下吧!”

白伟伟低头一看,右脚上鲜血直流,把凉鞋都染红了。

“没关系,刚才被石头磕了一下。”白伟伟很镇定,“我是军人出身,轻伤不下火线!”说着,他撕下背心一角,简单包扎了一下伤口,继续战斗。

洪水终于退去,村民们的损失降到最低,但白伟伟脚上的伤口却因处理不及时而感染,后来上医院治了一个月才痊愈。

为了村子有更多的可用土地,白伟伟请人到村里考察,发现将村里的戈壁平整后,可以多出2000多亩可耕种土地。这是一件多好的事啊!

白伟伟马上着手做可行性报告。报告不仅得到上级部门的肯定,也得到广大村民的支持。更让他颇为得意的是,他发现乃东区财政局院子里有一辆停放未用的装载机,如果用装载机来平整戈壁,岂不比人工方便省力许多?

一番游说与奔波,白伟伟终于免费借来这辆装载机。村民劳作,加上机械化协作,工作推进得很顺利。白伟伟提出:新整出来的土地,每个村民都有份,今后靠这片土地赚的钱,归村集体所有,用于改善民生。

看到村民磨糌粑粉不方便,白伟伟从第一书记经费中拿出1万元建造了水磨坊,从此,全村人都到这里来磨糌粑;了解到村幼儿园的孩子们中午休息的条件不好,他又协调有关部门,争取到了床上用品三件套和一辆运输用的电动三轮车。白伟伟不只是一位驻村扶贫的基层干部,还是村民身边的“活雷锋”,常常帮助大家修家电、修汽车、换灯管……

天天跟乡亲们打成一片,白伟伟自己的终身大事却迟迟没有进展。家里人一直催他结婚,还给他在吕梁老家介绍了一个姑娘,但白伟伟一直说村里工作忙,抽不出时间回老家相亲。

催促多次的母亲终于忍无可忍:“你要是还认我这个娘,今年就必须回来相亲!”母命难违。白伟伟终于决定,利用2017年年底休年假的时间,回一趟老家见见那位姑娘。

其实,已经好几年没有回过老家的白伟伟,何尝不想念父母、不想念家乡,不渴望拥有一个温馨的小家?但是,白伟伟心里更明白,脱贫攻坚是国家大事,等格桑村的乡亲们都脱了贫,过上富裕的好日子,自己再娶媳妇也不晚。

然而,正打算动身回山西探亲时,白伟伟却病倒了。

2017年12月10日,白伟伟有些不舒服。当时,忙于工作的他并没在意,以为只是感冒。谁知吃过药后,感冒没好,还发起烧来。14日下午,由于头痛欲裂,他才赶紧请假去了医院。医生诊断后说:你的病情严重,要注意多休息。但是拿了药之后,白伟伟又立即返回工作岗位。

与以往不一样的是,这次感冒确实重,医生开的药也没效果。白伟伟越烧越厉害。16日下午,忙完工作后,他拖着疲倦的身体到医院输液。然而,高烧始终不退,还有越来越厉害的咳嗽和气喘,接着还咳血了。

这已经不是一般感冒了。“我们这里医疗条件有限,你的病不能拖,万一是肺水肿怎么办?”医生不容商量,当天将他转院。检查后发现,白伟伟由于延误治疗,已发展成肺水肿。医院立即采取治疗措施。见其病情越来越严重,后又将他转到西藏自治区军区总医院。

由于初期延误治疗,不幸的事还是发生了:经过两天的努力抢救,白伟伟还是停止了呼吸……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32岁,定格在了山南市乃东区结巴乡格桑村脱贫攻坚的事业上!

虽然到格桑村驻村只有两年多时间,但白伟伟为格桑村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集体经济收入由2015年的3.5万元增加到6.5万元;村民人年均收入由2015年的8792元增加到12973.12元;将村里2000亩戈壁改造成了良田。

白伟伟生命中最明亮的时光,留在了这片他热爱的土地上。

得知白伟伟去世的消息,格桑村很多人都哭了。村党支部书记旦增白玛哭了,村主任索朗达杰哭了。村民普布卓嘎情绪难以自抑,“你怎么舍得离开我们呀!以前我儿子的电脑坏了,没人会修,你得知后,当天就利用休息时间来我家里……”村民洛桑卓玛说:“现在日子越来越好,都没来得及说声谢谢,你却走了。你对我们家这么好,我要让小女儿益西卓嘎将你的故事写成文章,记在心里。”

邻近的桑嘎村村民赤列更才也哭了,“兄弟,你救过我的命,我一直想报答,现在你不在了,我该怎么报答呀!”

原来,2016年8月,白伟伟到医院给那次抗洪中受伤的脚拆线。当他正准备离开医院时,得知桑嘎村一位名叫赤列更才的贫困户做手术需要输血,却一时找不到同血型的血。白伟伟得知自己的血型符合要求,马上对医生说,我愿意献血。

医生担心他的身体,建议他少输一点。他却急了:“我今年才31岁,没问题!”就这样,他为赤列更才捐献了400毫升血。也许在平原地区献血400毫升不算什么,但这可是在海拔4000米的高原啊!

为了纪念他,2018年的春节、藏历新年,格桑村没有一家人开展庆祝活动。许多村民还自发地在家里为他祈福。长明的酥油灯,摇曳着发出柔和的光,寄托着格桑村的乡亲们对他的深切思念。

同白伟伟一样,西藏的扶贫干部,仿佛一朵朵藏地雪莲,真诚、坚韧、纯洁,给人们带来希望。而他们一腔赤诚无私奉献的事迹和精神,也如雪莲一样,长久地生长在这片雪域高原上,在蓝天下盛开,在阳光下绽放,温暖着人们的心灵。

《 人民日报 》( 2020年07月08日 20 版)

2021年中考模拟作文优秀范文《在_____盛开的____》

根据要求作文。

在崖边盛开的野花,这是对顽强精神的赞美;在青春盛开的孤独,这是青春内心的独白……

请将下面的作文题目补充完整,再根据补充后的题目写一篇作文。

题目:在_______盛开的__________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500字以上;④凡涉及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⑤不得抄袭。

【例文】

在我心中盛开的花

在我十岁那年,父亲在门前的院子里种了一棵树,他告诉我这棵树将来会开出妖艳的花来,在那天后,我一直盼望着那花的到来。

日子总在一天又一天的溜走,父亲要外出工作,他告诉我,他会在这颗树开花之前回来,我更加盼望它开花了,它的叶一天比一天油绿,仿佛要蹦出汁来。

那天晚上静悄悄的,那云老早就溜走了,只是天昏暗暗的,给空气撒上了一层又一层的灰烬。我在梦中听到有敲门声,朦胧中见到了父亲的身影,但我却没有起身。第二天却下起了连绵的小雨,我向母亲询问父亲昨晚是不是回来过,但见母亲脸突然煞白,神情也十分焦虑,便没有再问下去,倒是外婆告诉我父亲昨晚回来过,是因为工作上出了大事,回来拿钱周转资金,听后我的耳朵只是嗡嗡的响。我很担心父亲便要与他听电话。电话那头人的声音是那么的疲惫,我的喉咙开始沙哑,我问父亲:“你还能在开花时回来吗?”,那头的他沉默了。

我每天都在盼望着那花的盛开。父亲没在家的日子,外婆生了一场大病,母亲一个人忙里忙外,头发开始一根根变白。我又跟父亲听了电话,讲述了家中的事,问道:“你能在开花时回来吗?”他挂了电话,留我一个人在电话这头。

天空还在下雨,但我却不再那么的期待花开,而是默默地承担起了家务,帮着妈妈照顾外婆……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冬天都过去了,春天的嫩芽也冒出来了,一年了,父亲也回来了,可那花却始终未见盛开,也许它早已盛开,不是在枝上,而是在我心中。

也许父亲的那一番话也只是在让我成长,长成不再事事依赖父母的小女孩,能够在困难来临时独立坚强,也正是因为父亲的那番话,让我在心中盛开了一朵花,让我钻出了父母保护下的幼壳,开始真正的成长,真正的面对生活的苦难,能够怀着梦,跨过困难去我想要到达的诗和远方。

【详解】

本题是半命题作文。“在”是介词,可以在后面补某处、某时。“盛开的”是形容词,在其后可补“花”等名词。“盛开的”可以是现实中的花朵,如:在心中盛开的花等。可以是意念中的“花”(一种“思想”),如:在青春盛开的孤独等。本题适合写记叙类的文章。写作之时,还要深入思考,我们不妨步步追问:为什么会在“此地(此时)”“盛开”?让“我”明白了什么道理?对“我”的成长有何影响?写此文,我们可以去写亲人关爱自己的往事;去叙写真挚的友情、难忘的师爱等方面;也可以“花”喻人,喻一种“思想”,以景衬人,虚实结合,传神展现人性如花一样美好,在岁月深处生辉;写此文最好从小处切入,以独特视角全景展现时光中那些“盛开”的“花朵”。

奔跑的花棉袄

视频加载中...

新华社长春7月3日电 2023年5月21日,是个发音里听着有些浪漫的日子,长春马拉松在这一天举行。

这样的日子里,参赛的选手中不乏热爱健身的情侣,他们成双成对地出发,更凸显出赛道上独自奔跑的奚占玉。后者将近70岁,身材削瘦,头上戴着的兔耳朵是这次马拉松比赛中“兔子”选手的标配,并不奇怪。但他身上略见破旧又过于贴身的那件花棉袄,在这个5月下旬的天气里格外显眼。

奚占玉早已习惯了周围人们打量的目光,穿着这件花棉袄,他已经跑过很多地方的很多条赛道。跑步,是他一生最热爱的运动,而这件经历了四十载风雨的花棉袄,则象征着他不曾忘怀的妻子和爱情。

奚占玉在2023长春马拉松比赛中

而早在套上这件花棉袄之前的日子里,用这位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莽卡乡塔库村的满族农民自己的话说,他就是个“爱显摆”的人。而他的“显摆”,就是用体育来展示自我,带动乡亲们。

在1988年,奚占玉承包了村里的防护林,林子长得好,没有人盗伐,他为了答谢附近村民的配合与帮助,而且考虑到村里农闲时候“除了打麻将就是扯东家唠西家”的现实,决定在村子里自己出钱办一场农民运动会。

“显摆”归“显摆”,张罗一场运动会毕竟是件大事,何况家里还欠着700块外债,要是开运动会,还得再借300块。怀着忐忑的心情,奚占玉去征求媳妇夏树云的意见,“她要不同意我也不能办”,夏树云只说了两个字“办吧”,就这样,村里的第一届运动会办了起来。

奚占玉带领附近热爱跑步的乡亲们在田间跑步

奚占玉对运动的热情由来已久,在上学的时候,他就爱跑步,甚至一度因为喜欢运动耽误了学习。毕业开始种地之后,也没少订体育杂志,出门看比赛,一度被相亲对象们的家庭认为这个人“不踏实”。但相亲过后,夏树云对他的印象很好,她觉得农民喜欢体育没有什么不好的,都是正当的爱好。两个人在一起之后,她也依然很支持他的爱好。

运动会举办了不止一届,尽管简陋,却项目丰富,甚至还留有影像资料。在画面里,原本需要在开幕仪式上讲话的夏树云举着话筒,说了一句“在全国人民庆祝……”之后,就腼腆地一笑,弯着腰躲在了奚占玉背后,奚占玉接过爱人的话筒,宣布当年的比赛开始。

虽然腼腆,但夏树云和奚占玉一样,大事面前拿得定主意。1998年,松花江发大水,莽卡乡大坝漏水,但外边的砂石运不进来。当时,奚占玉家的新房刚刚填好地基,奚占玉想把地基里的砂石挖出来去填坝,夏树云说:“公家的事是大事。”新房的地基没了,但大坝这边的田地保住了,奚占玉也被评为“抗洪突击手”。

图为2008年奚占玉跑到安徽时所拍的照片(翻拍)

对于奚占玉,夏树云一直支持并包容,即使是2007年,奚占玉决定用一年时间在全国范围内用奔跑的方式迎接北京奥运会时,她也同意了丈夫的想法。

奚占玉的理由也很简单,两个人结婚的时候他想,这一辈子日子过成啥样儿呢,“有粮吃、有衣裳穿、有房住、有柴火烧、一年能吃上十顿大米饭”,但2007年的时候,日子就远远超过了这个标准。“国家有粮食补贴,有合作医疗,祖国强大了,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出去跑步能表达我们农民对祖国的这个心意,宣传奥运精神,迎接北京奥运会。”

那一年,奚占玉用双脚跑过了16个省市,1.2万公里,而家里的一切事情都是夏树云在操持。2008年8月9日,奚占玉回到家乡,夏树云握着他的手摸了又摸,看了又看,脸上在笑,也流着泪。

奚占玉家中窗台上夏树云的照片

2015年,夏树云确诊肺癌,一年后去世。奚占玉有一张夏树云站在家门前的照片,摆在家里的窗台上,相框里的夏树云还带着笑,眼泪全都在奚占玉的脸上。

又一年过去,奚占玉在长春体检的时候,发现自己的左肺长了一个肿瘤。他最开始想,算了,跟着老伴去吧,就没接受手术的提议。回家看看她的照片,又觉得仿佛还有许多事没有做完,于是想着看能不能用每天跑步的方式改善改善身体。

在那之后,松花江边每天都会出现一个瘦削的身影,不论是晴空万里,还是风雨交加,奚占玉奔跑的脚步从未停止,时间的流逝与注意力的转移可以中和巨大的悲伤,但很难消解长久的思念。

奚占玉在家中缝补夏树云的花棉袄

夏树云有一件红色的棉袄,上面绣着花朵的图案,因为家庭条件有限,这件花棉袄穿了洗洗了穿,夏树云穿了三十年。看着这件花棉袄,奚占玉有了一个想法。

“原来跑马拉松是我一个人在跑,现在我要穿它,就等于我们两个人在跑。”

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在那之后的日子里,奚占玉穿着花棉袄,出现在一个又一个赛道上,尽管常常引得众人侧目,甚至被怀疑精神有问题,他也一直坚持。出汗的时候,他就把衣服拿在手里,回来洗干净再放进柜子,要参赛的时候,就从柜子里拿出来放进书包,背着它前往下一个赛场。

奚占玉在夏树云的坟前

夏树云的墓就在松花江边的田野里,出发之前,奚占玉常常会再去看一看。

“树云,来给你送钱来了啊。”

蹲在夏树云的坟前,奚占玉往火里添着黄纸钱。

“明天去长春跑马拉松了。带着你去。让你也看看跑马拉松那种气氛。”

“以前是我自己跑。以后我每次去跑马拉松都带着你跑。”

“给我加油啊。跑出好成绩,加油助威。”

郊野的风吹过,墓上的纱花簌簌作响。

奚占玉出发前往长春参加比赛

跑到现在,奚占玉已经跑过了几十个赛事,而关于未来,他还有更宏大的目标。“今年就跑家跟前这些地方,家里头养的鸡鸭鹅,还有蜜蜂,我准备把这些东西都卖了,我要打算跑中国的另一半,我带着我媳妇的棉袄,也让她看看祖国各地的新面貌。”

人生前一大半的奔跑时,她在家里等他;而最后这几步,他要带着她一起。

出品人:余孝忠 翟伟

制片人:周杰 褚晓亮

监制:树文

导演:王楚捷

统筹:李典 郑直

摄像:田光雨 魏蒙

剪辑:梅杰 孔大石

旁白:郑直

文字记者:郑直 树文 李典 田光雨 王楚捷 魏蒙

摄影:颜麟蕴 张楠 郑直

出品单位:新华社体育部 新华社吉林分社

后期制作

长沙回响创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栏目主编:顾万全 张武 文字编辑:宋彦霖

来源:作者:新华社

青未了/香兰、香月和香菊

“钱不是你爹,这几个丫头片子才是你爹,你亲爹!”

娘的怒火便全撒在爹身上。

“你看人家山香,人家比你还小一岁,每月都给家里邮钱!”

娘再一次叨叨起来。

山香是我邻居家女儿,和我姐姐香兰一样大也一起上的小学,山香小学没上完就辍了学,听说是到济南给人做保姆,每月工资三十块——三十块钱可不算小数目,壮劳力拼死拼活干一月,有时还挣不到这些钱。而山香,不过刚刚十二岁的孩子。也难怪众人眼馋。

我娘无疑是最眼馋的那一个。

她只要逮着机会便叨叨。叨叨爹当家不做主,叨叨我和姐姐不听话非读什么书:“读书读傻了,读书能当吃还是当喝……”

她一次又一次地给我爹闹架,小声吵大声吼,一进家门便尘土飞扬。

爹是村人嘴中出了名的“怕婆子”“软耳朵”。平时大事小情的几乎全听我娘一个人支派。可唯独在这件事上,老爹顽固得像南山上的岩石。他既不指责我们姐妹一句话,也绝不听我娘的怒吼或者辱骂给什么亲戚写信替我们找工作。

我们怕极了母亲,她像一只发疯的老虎。我们姐妹三人,是她爪底下跑来跑去的小兽,只可惜我老爹不是武松。

爷爷一共弟兄六个,老爹这辈叔伯堂兄弟的十多个,他在家中大排行老三,几个成家的大爷叔叔家都有儿子,父亲没有,只有我们姐妹仨:香兰、香月和香菊。

我的叔伯大娘和我亲婶子常常嘲笑母亲不会生儿:“下一堆谎蛋(滑蛋,不能孵小鸡的那种)有啥用?”我娘指天画地地和她们对骂。

我娘嘴很泼,以一敌二意气风发,最霉烂的词语都能在她嘴里五彩斑斓,把大娘和婶子骂得哑口无言。婶婶大娘被骂急了便跳脚。她们知道我娘最怕什么,就骂我娘是老绝户,死后没人摔老盆。

娘一下子瘪了嘴,灰了脸,整个人像被人抽去大梁骨一样萎了下来——没有儿子是她最大的短,死了没儿摔老盆是她一生的痛。

北苑村土地贫瘠。能浇上水的地很少,山坡地只能种红薯,而红薯卖不出多少钱。全家人出力流汗一老年,最多也就够糊得上嘴巴。

二大爷家的麦冬和我双双考上了县一中。麦冬当初也想上高中,可二大爷不让。他家三个儿子,都到了成家娶媳妇的年纪,二大爷要攒钱给儿子盖房娶媳妇。

麦冬闹了一场,哭了一场,收拾了几件换洗衣服,跟着别人南下广州打工。

“你看人家麦冬,和你一般大的年龄,都能给家里寄钱了,你倒好,天天抱着书本子死啃,一天到晚光知道要钱花钱,真是赔钱货!”只要回家里,娘逮着我们姊妹三人就是夹枪夹棒半天叨叨,直到老爹看不过接上火演成土屋子控制不住的全面战争。

麦冬开始给二大娘邮花花绿绿的新衣裳和钱了,二大娘穿上花衣裳到处摇摆。娘又开始眼馋二大娘,眼气二大娘的得意忘形。

老爹被叨叨烦了会忍不住骂一句:“你他娘的就知道钱,钱是你爹啊,熊娘们没见识!”

娘的满腔怒火便撒在爹身上:“钱不是你爹,这几个丫头片子才是你爹,你亲爹!”

战争再一次爆发,三天两头,战火频仍。

麦冬一次又一次的往家里寄钱。麦冬寄家来的钱已经给二大爷家的儿子买上了摩托车,盖起了新房子,吹吹打打娶家来新媳妇。

全村人都说二大爷命好,得了麦冬这闺女的济。

山香也离开了济南南下广州投奔麦冬。我叔家的姐姐桃枝硬让婶子逼着下了学,也去了广州找麦冬。

我知道二大爷家的摩托车和大瓦房,刺红了北苑村的眼睛。

广州一时间成了北苑村姑娘家的银行,似乎只要你愿意,伸手就能取出钱来。

只是我们家三姐妹还都在读书,每个月都要回家要钱。母亲看到我们回家,总是窝着脸,骂我们上辈子欠下的讨债鬼,拉着长脸子不情不愿地从口袋里往外掏钱。

我爹除了种地,闲下来还沿街串乡做点小买卖。回到家把黑布书包往床上一倒,分格子毛票子皱皱巴巴地堆了一小堆。爹和娘便窝在床上数钱,一角钱变一块,一块变十块,十块变一百……变成了我们姐妹的学费。

我西墙邻居盘龙七是个残废,家庭十分困难。好不容易才娶了脸上有一个柿子大红斑的女人,但是他们却生有一对双胞胎女儿,俩姐妹长得水葱般白嫩,很多人见了只可惜生在了北苑村。那双胞胎姐妹长到十四,也被麦冬带到了广州。

盘龙七突然就发达了,家里盖起了大瓦屋,还买来了彩色电视机,从来不敢抬头的盘龙七成天沿街串,高声大嗓招呼人,就连那柿子红斑也突然变了样子,唾沫星子崩得满街是,除了吹大小妮本事,便是自己那红柿子也成了祖宗积德这辈子富贵的标志。

那天我回家拿伙食费,母亲沒给我,又给我叨叨麦冬、山香和大小妮,说什么谁家买了摩托车谁家买了电视机谁家盖了新房子……我和母亲吵了起来。她大概没想到我会顶嘴,疯了一般骂我,骂我赔钱货,骂我讨债鬼,甚至……骂我婊子儿!

爹正好赶进家门,听见了娘那句骂。他罕见地发了火,一把揪过娘的头发便要往脸上扇:“你狗日的胡吣,你知道什么是他娘的婊子儿!你不就是眼馋人家婊子儿盖了房!”

我把作业本撕得粉碎,我发誓不要家里一分钱了,我要打工挣了钱再上学。

娘号哭了一阵便停了下来,她大概也没见过爹发这么大脾气。

“妮子,咱可不能办傻事。快点拿钱,给二妮子上学!”

娘没好气说一句: 我没钱,你有本事自己想法去!\"

爹转出家门一会回来了,塞我手里厚厚一沓子钱,替我理好书包: \"二妮你记住,爹就稀罕你们姐妹上学,你不上学爹会哭……快去!\"

他伸出粗糙的大手,拉起固执地杵在家里的我往外走。

我最终跟着老爹牵起的大手去上学。我不怕老娘吼,可我怕老爹哭。

爹把我送到镇上的车站时,已经错过了最后那趟晚班车。父亲大气得像老板一样叫来了出租车把我送到学校。从车站到县城出租车竟然要五十块钱。我算了算,那五十块钱得满满一袋子小麦,两大麻袋红薯干子,或者是老爹顶风冒雨沿街串村三四天才有可能挣来这些钱。

可我爹很豪气,挥了挥手,嘱咐司机几句,完全像个大老板的样子。

我当然考上了大学,我姐姐和妹妹也先后考上了大学。北苑村一家出三个女大学生曾经是县里报导的新闻。爹很是得意,高兴了就骂娘。娘也不还口,只管咧着嘴笑:“我就是个老娘儿们,老娘儿们管什么见识不见识,只管着碗里锅里……”

大姐留了济南,小妹分到了泰安,我跟着相恋四年的男友回到了他老家,烟台芝罘。

后来回娘家时陆续听到少年伙伴的消息。山香早就从广东回来了,她结了婚又离了婚,实证便是扔在娘家被人称为杂种的不到三岁的孩子:她本想在北苑村开个小店的,可娘家哥嫂不容嫌山香污了他们脸,双胞胎大妮没有了,小妮我见过一次,憔悴得小脸像野庙里跑出来的鬼,一天到晚蹲在墙根,抱着一个破旧得像贞节般的手机,无悲无喜……

麦冬琅铛入狱,为了一个让人说不口的罪名。

二大爷家的摩托车早已卖了,那些曾经让人眼馋的红瓦房也被风雨斑驳得不成样子,二大娘和婶子失去了欺负我娘的锐气。

让我想不到的是娘,她变成了以往二大娘和小婶子的神气。

“这是大妮给买的衣服,听说在超市里好几百哩。”

“别提了,我说过多少次不要金链子,可那二妮子不听话,说不愿意戴就放了床头上供着,这熊妮子说话越来越气人……”

娘恨不得把三个闺女显摆给全村人。我们姐妹说她怎么变得像二大娘小婶子,她也不生气: \"你管我呢,我乐意!\"

我爹除了老得弓起了腰,倒没显出其他的变化。我们批评娘的时候,他也在旁边抽着烟帮腔:“穷烧包娘们,狗窝里放不下过夜的干粮!”

也许在爹娘看来这就是好日子,在穷乡僻壤的北苑村,我们三姐妹都通过高考扎根在城市,每到年节的时候,爹娘总是把门前的街道洒扫得干干净净,闲谈打招呼,娘指着街道:“打扫干净了,停车方便,三个小外甥在外面打闹也省得落一身泥……”

壹点号壹粉唐长老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