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吉日

躁人

躁人

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识人智慧不妨一看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五一长假期间,品史君偶然看到国学大师曾仕强的一段视频。他在其中讲到了这样一句话:从小到大,凡是话太多的人,第一个伤元气,身体不会好;第二个,人家听了就讨厌,这也正是我们在《易经》中所讲的那句“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

其实我在最初还不是很理解这句话,但《易经》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分支,也是老百姓依据最多的文化元素,必然有着一定的道理。千百年来,人们将其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成为自己生活的准则依据,并在人们之间广为流传。

生活中常讲“知人知面不知心,画皮画虎难画骨”,在人与人相处的过程中,想要了解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是很困难的一件事。“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也正是前辈为我们总结的处世经验,不同性格人群的特点,也恰恰折射着不同的内心。

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

“吉人”,吉祥之人的意思,通俗来讲就是“有修养的人”;“躁人”,浮躁的人,这块更多时候是在讲一个人的心境。字面意思来讲,有修养的人一般话都会很少,一个人若是滔滔不绝总讲个没完,这通常是心浮气躁之人,这对他自己的人生是非常不利的。

其实这句话最早是来源于古代的一个典故,三个主人公王徽之、王操之和王献之,他们都是王羲之的孩子。当时这三位一起去拜访东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谢安,前两位在聊一些家常,而王献之却很少说话。客人走后,谢安告诉自己的仆人,说王献之绝对是未来的贤士。

他的仆人问他靠什么看出来的,谢安回答:“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王献之也正是前者”。历史也证明了谢安的话,整个家族也只有王献之的成就最高,甚至一度超过自己的父亲。他的两位哥哥,也不过泛泛之辈,一辈子也没有任何成就。

祸从口出,言多必失

西方有这样一句谚语:“上帝给了我们两只耳朵和一张嘴,就是要我们多听少说”。在与人的交往中,说话是一门艺术,如果我们不会说话,那就少说话。有些话并不是非说不可,即使你说得好,那也未必能得到好处,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不在少数。

在和别人闲聊之时侃天侃地,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无法判断别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如果无意间触碰到别人的底线,说者无心而听者有意,那也一定会引来不必要的是非。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一位将军名叫贺若敦。当时他专横跋扈,经常打胜仗,在军队中也很有威望。

没想到他在后来的平叛战争结束后,因为朝廷中的变故,他被皇上撤去了官职。后来他在家中经常一个人喝闷酒,秽语不断,因为仕途不顺,抱怨一下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一件事情了。殊不知这些话也传到了皇上的耳朵里,贺若敦直接被发配到边疆,整个家族就此衰败。

品史君说

如果要品史君来说的话,我认为“你不说,没人把你当哑巴”,这真是一句至理名言。不管在什么时候,它都永远不会过时。历史发展到现在,无一不证明着这个观点:多言是滋生祸患的温床,因为话多必然会招惹更多的是非,同时这也是招人讨厌的根本原因,那又来好的前程可言呢?如此来看,老祖宗的话还是有着一定道理的。

我是品史君,感谢您的阅读。如果您也对文化感兴趣,不妨为我留个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