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目录一览:
大揭秘|仪陇传统民间丧葬习俗(二)
仪陇旧时,道士为死者“开路”之后,即可“闭殓”,也有因亲人未到齐而待以后闭殓的,一些地方则在出殡时才闭殓。闭殓时,亲人围在四周,与死者遗体告别。道士敲打念唱一番后,随即将棺盖盖上,逗拢榫头或用铁钉钉死。在缝口用生漆膏灰刮一遍,再涂以漆。闭殓后,生者再不能与死者相见,晚辈及亲友痛哭。
我跟在我妈后面,我后面是我小表妹,其后是表姐,围着棺木逆时针走一圈后(取“时光倒流,回忆逝者”之意),依次走出灵堂,在看向棺木内时我从外公的鞋再到寿衣一直到头部,我只是瞥了一眼,道士揭开遮住的面部草纸,五官已经变形,青绿色,尸臭味散开,我的表妹被吓哭了,而我当时也怔了一下,人死后竟是这般模样,我竟一时想不起外公以前的面容了…
二维的肖像也许还存留在相片里,可鲜活的面容也许只能在往日的点滴温情里回忆寻觅了。假以时日,腐烂了的一身皮囊,毛发血肉溶解在土层里,剩下的一个头盖骨和几根大骨头也慢慢消解在腐朽了的棺木堆里,土里埋葬,坟茔外的墓碑上刻下的碑文是最后的可见物。年末清明扫墓时,一点魂牵一声叹。
与起杠同时,跪在棺前打幡的长子还要有摔盆之举,这个盆是一个底下带窟窿眼儿的瓦盆。摔的时候,父死用左手摔,母死用手摔,摔不碎者,忌摔二回。如果儿子太小,需大人帮助完成动作。
下葬仪式 这是死者停留在世间的最后时刻了,一般都非常郑重其事。
哭丧仪式 哭丧是中国丧葬礼俗的一大特色。哭丧仪式贯穿在丧仪的始终,大的场面多达数次。而出殡时的哭丧仪式是最受重视的。
送葬时,孝子捧灵牌或遗像,持引魂幡在前引路,遗属、晚辈、祭幛、乐队随后,抬灵 柩于途中歇息时,所有孝子必须面向灵柩下跪,灵柩启动时,孝子才能起身行走。孝子、乐队、从人愈多愈显哀荣。安葬时,先用草杆和钱纸(用钱钻子打过的草纸)烧坑,然后下棺、 祈祷、 掩土、哭丧、垒坟。坟基多用条石修成“内巷子”,有的另修“外牌子”,刻石碑、建坟台、修坟亭。入墓头三夜,子女要去坟送头把,每天要备刀头(猪 肉供品)、敬酒去坟前烧钱纸,俗称“烧七”。
出殡时,先用公鸡血红灵柩洒一周,贴鸡毛于灵柩前端。置公鸡于灵柩上,16人的大抬杠将灵柩抬起,仪仗、鼓乐前导,其后是旌铭、灵牌、遗像,孝子躬身拄“戳丧棒”在棺材前拉纤缓行。戳丧棒只有两尺多长,用白纸剪花贴在竹竿上制成。亲友则送殡于后,还有一人提着灯笼,一人提一筐纸钱,边走边撒,俗称撒“冥路钱”。出殡队伍经桥梁庙宇,要点燃香烛,有的还在路旁设香案路祭。
出殡通常在清晨举行,凡准备随棺下地的人员,早晨必须进食,不得空腹,而且不准吃豆腐。负责举重的殇夫,先准备好“龙杠”、“茼索”,并捆绑在棺柩上,等候支事的安排。出棺之前,先将灵堂的祭桌及祭品搬到大门口,然后由长孝子头顶“亡人牌位”,两旁由表兄弟扶架,从灵堂内将“牌位”请到外面的供桌上,孝子一一向“亡人牌位”叩头。叩毕,孝子分跪在供桌两旁,向吊丧的亲友行礼,礼毕,仍由长孝子将“亡人牌位”用头顶着送回正屋中的供桌上(通常是放在家中堂柜上),永远供奉,或以后供入祖祠。这一仪俗称“回灵”。
回灵结束,接着“请棺”,即将棺柩从正屋内“请”到外面来。请棺时,孝子在棺头扶棺,闺女、儿媳等在棺尾痛哭,举重人员分两边,用手托棺底,将棺柩抬到外面,放在两条长板凳上,并将丧盆、倒头饭、引魂灯(亦称倒头灯)以及一些祭品,移出门外。棺柩抬至大门口,殇夫在棺上绑好“龙杠”,孝子跪在棺前,众亲发再次向棺柩磕头,孝子回谢,礼毕,即“起程”。
殇夫将棺柩拾起,长孝子双膝跪倒,头顶丧盆,灵柩启动,长孝子将丧盆摔碎,俗称“摔老盆”。同时,殇夫将置棺的两长板凳向前推倒。这时鼓乐齐鸣,哭声一片。前面纸幡、纸人、纸马引路,吹鼓手紧跟,后面孙子扛着“柳魂枝”,再后是撒纸钱的,接着,孝子在棺头领棺,后面是棺柩,拿草把的人(留着垫棺用)和送葬的亲属、吊客及抬筐的人,最后是送葬的妇女,他们一路啼哭,送葬队伍浩浩荡荡。
时间是凌晨5:30左右,雨时大时小,有雾,送葬队伍开始出发了,我们亲属单手举着花圈,另一只手拿着 灵帐、灵房、金童玉女、白狮、白象、白马、白鹅、电冰箱等陪葬冥品。进山的水泥路早已修好,雨水打湿了路面,也淋湿了我们的衣服。这一路,走走停停,毕竟抬灵柩的汉子们也要歇息,按照本地旧俗“送葬时,孝子捧灵牌或遗像,持引魂幡在前引路,遗属、晚辈、祭幛、乐队随后,抬灵 柩于途中歇息时,所有孝子必须面向灵柩下跪,灵柩启动时,孝子才能起身行走。”,唢呐铜锣等传统乐器吹奏的哀乐的音符直直的敲在我们的心上,霎时间所有的回忆感慨涌上来,在这雨雾蒙蒙的出殡路上,泪水再也不能抑制住了……
入土时要接五谷,阴阳先生边撒边说死者的好话, 孝子们披麻戴孝背立棺木手牵起孝布接着撒下的五谷 , 不能抖落, 接五谷后立即往家跑,意即走得快发得快,先到家先发。
棺材抬到墓地后,由阴阳先生做法事,用罗盘测定方向。墓地多请阴阳先生选择,有的死者生前选好。挖好墓坑后,把柏枝和纸钱烧灰垫底,再将雄黄酒洒入,孝子跪地叩头。棺材放入墓坑后,先由孝子撮土倒在棺材上,随后掩土垒坟,丧家将孝帕收起绾在头上而返。葬毕,阴阳先生和吹鼓手则各奔东西,送丧人一一磕头,脱孝而归。
棺材周围撒了五谷,棺材前边燃起三炷香,点着的长明灯在淅淅沥沥的雨中散发的火光飘摇不定。我们在出殡的前一天下午就到墓地所在地的旁边废置地割野草、劈砍树枝,腾出一块地来为的是今日安葬时方便取土填埋垒坟。墓地所在处是外公以前的一块自留地,因年岁增加体力不支,遂荒弃,如今改做墓地也算圆满。巧和不巧之处在于旁边已有一座他人的坟墓,正所谓风水宝地岂容他人酣睡,可在这凄清冷寂的山坳,二坟也不显得孤单寂寞了吧。
时间已经到了中午12时30分,送葬队伍多半已经返家,留在墓地的是一群正在垒坟砌碑的人,墓碑碑文只有三项主要内容,即主体碑文(附有坟内老人的生卒年月)、立碑时间和子孙名称。 “ 故显考文公讳××老大人之墓 ”墓碑对联: 万古佳城 。千里龙脉归宝穴,万年吉祥在其中。
安葬三日之后,由孝子和亲属到坟地去给坟墓垒土,焚化香烛纸钱,此谓“复三”,或称“复山”。
圆坟 又称“暖坟”、“暖墓”。丧家于死者葬后第三天,至新坟上添土、奠纸、举哀。一般是孝子率全家老幼到坟上,也有的是凡有服之亲都去,家人要哭绕新坟三匝而后归。
人过世后为什么要复山
每个人的终点都一样,生老病死。尤其是办理后事很多礼数,没经历过的根本不懂。
小时候老奶奶过世时太小,记忆模糊。就前年我爸过世时,才知道原来有这么多的规矩。说什么男的不能在房间里过世,要抬到客厅,也就是堂屋。刚咽气要去河里提水回来擦身,换衣服,还要用红纸包点银子放嘴巴咬着,说是去黄泉路上买水喝的钱。
当天24点前过的当天要火化入棺,24点后过的就第二天火化,火化后的第三天出殡。其间还有很多礼节,都记不清楚了。印象最深的就是复山,出殡后第二天早上,天还没亮,准备好烟花爆竹,鸡鸭鱼肉还有米酒,黑漆漆的去到那公墓,根本看不见,还打手电筒,放烟花爆竹祭拜。要是平时白天去那地方都会感到毛骨悚然,可能是因为有自己最亲爱的人在那的缘故吧,当时并没有感觉到害怕。据说是赶在天没亮之前让过世的人看我们最后一眼,要去赶黄泉路了[流泪][流泪][流泪]
人生短暂,好好珍惜自己爱的人和爱自己的人吧。
雨打新坟出贵人,雨浇棺板分半边,老祖宗的讲究,啥意思?
我国有着丰富的文化,我们在传承的时候都会被它影响,特别是一些比较传统又特殊的一种文化,后辈几乎都在尊重和延续它,千百年来从来未断过。
农村的这些习俗可以说是非常的鲜明了,先辈在生活当中不断的总结,然后用一些通俗易懂的语句把他们认为是文化的一些语句给记录下来,也就有了我们口中所说的"俗语"。俗语到现在也发生了很多的变化,追根溯源也没有用了,因为很多的出处都已经没有了根源,现在只能口耳相传。关于一年四季农事的,有关于处世哲理的,现在都还在流传。每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和地方俗语都是有着不一样的意思的,那么今天的这句俗语大家可知道什么意思?"雨打新坟出贵人,雨浇棺板分半边。"
婚丧嫁娶,是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必须得经历的,红事就是在生命的延续,家族人丁兴旺的源头,白事就是永传孝道。男方基本上都是"二次复葬",北方人就是讲究的"入土为安",这完全不是同一样的理念,在碰撞下就显出了我国文化的多元化。
在农村的"出丧"时间基本上都是由风水师算好了的,不管天晴下雨,这一天都是要按规矩把逝者"送上南山"的。在农村又很多的天气因素或者地理因素的影响,当然也会影响到抬棺的人,所以这个时候就有点懈怠的意思在里面。雨浇棺板各半边的意思就是在"出丧"时辰里,上苍都十分的感念逝者在世间的德行,所以就流下了泪水,当然上天也会宽带逝者的后人以及在行葬的队伍当中的某些人,所以这个时候没有人会感觉到疲倦。那么雨打新坟的这种含义就是在古人们认为的雨雪水的圣洁有关,雨水就是甘霖,而这个时候夏雨就表示新生,按预示着逝者的家族当中将或有贵人出现,当然,这更多的时候都是人们的一种心理暗示。
传统的说法自然有他们的寓意在,孝道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逝者在世的恩德当然会影响自己的后辈,老祖宗的讲究,传统的思想我们还是保持着一颗敬畏之心。
人生最后的一场大事 蜀地丧葬习俗知多少
在四川办葬礼又叫办丧事。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丧事作为人生最后的一场大事,如果不庄严隆重,就不能体现出晚辈人对长辈的重视,也就是所谓的"孝"。
因此仪式内容丰富讲究,流程复杂。
到民国时期,受当时政治,环境,经济,各方面的影响。四川的丧葬仪式也作出许多的改变,但由于这种传统的仪式具有较强的继承性,仪式中的内容流程改变得极为的缓慢。
以至于到今天,我们还能看到的丧葬仪式上还保留着大量民国时期所留存下来的内容和形式。
一 丧前仪式
1.裁老衣所谓的老衣,就是人死后所穿的衣服,也叫寿衣。多在临死之前就准备好,有一次穿上,永久不脱的意思。老衣讲究体面,子女都想让自己的长辈穿得周正,免得被阴间的小鬼及牛头、马面以衣冠取人。因此,在当时的四川,许多贫困家庭,就算是节衣缩食,也要准备件老衣。
老衣在制作的时间,材料,样式,颜色,数量都有要求;日子多选在闰月,子女都要在场。材料多用棉、绸,不能用缎、皮、毛。颜色只能用青(藏青色)白两种,表示“一清二白”。如《成都市志·民俗方言志》中记载:“贴身应穿白色衣裤”。老衣要做成宽大的长衫样式,不能载扣子,穿时只需要用一根布带系上,因为“扣子”有“扣住后代子孙”的意思。老衣件数都用单数 衣服比裤子多两件,故衣服穿五、七、九件,则裤子就穿三、五,七件。此外,还要备好老鞋、老袜、老被以及寿幛、孝服、孝帕等。
棺材,又称“寿枋”,也是生前备好。 四川地区“寿枋”承袭了古代“其制方直,头大足小”的形状。长约两米,头高尾低,微微前倾,形如方头蟋蟀。多采用衫、柏料,贫穷人家多用杂木,颜色多涂抹为黑色。
2.送终老人临死之前,子孙后代要跪守于床前,见最后一面,听临终遗言,待其咽气称“送终”。民间认为,如果死者无人送终,必是生前做了坏事,如果儿孙后代不能为其送终的则视为不孝。
老人落气时,在落气的地方要烧请人专门打制的纸钱三斤六两,称之为“烧落气钱”。然后再放一挂鞭炮,俗认为可以吓跑把守亡灵通往阴间道路的鬼怪。
3.小殓小殓既为死者整理妆容 包括:沐浴, 穿衣,覆衾,饭含等。
逝者去世后要沐浴。也称“净身、抹汗,洗澡”。先用盆盛清水,用块白布蘸水为老人擦洗,一般是在死者,脸、胸、背等几处象征性擦洗几下。
沐浴完后,穿戴老衣,用物品为逝者含口 称“饭含”。死者若是男性,则要剃光头,已示来去清白,若是女性,则头梳齐整,再脸盖白布。
4.开路开路仪式。按传统丧葬习俗来说,人死后要去阴曹地府报道,但需要阴阳先生指引道路,一般的做法是请道士为死者指明去阴间的路。
道士一到逝者的家里,便开始做法事:首先站在死者灵前,一边手拿二烛香,一边说:“新故亡人某人生于某年某月某日,殁于某年某月某日,享年多少岁。伏以大限无情,魂归极乐……后在棺材盖上用公鸡的血和两根羽毛在一张黄色的纸上画上一个符号。
其次,纸制的轿子和仆人要被焚烧,供阴间的死者使用。
再次,逝者家属需要“在大门口挂上望山钱,为死者到阴售天地用,认为如不给死者天地,地府遍设关卡,没有路引,鬼差不放行,所以要用烧过的路引灰子和何头纸灰包好,随棺理葬”。
最后,子女在死者的床前哭泣,还要请道士算一算死者何时回殃(回煞),犯不犯重丧,并将七期及百期的时间写在纸上,贴在堂屋墙上
6.报丧人死后要请阴阳先生看期,确定好治丧活动的时间和时辰。一般认为,葬期尤为重要,根据死者生卒时和家人生日时辰的推算,以避免“犯重丧”。
择期而就,就要告知亲友,称“报丧”。告知死者的开奠,安葬的时间。在川北地区还有“父死请本族,母死请娘舅”的叙话。
二 丧时仪式
1.大殓大殓是指将死者放入棺材。
首先,死者家人将棺材抬到房间中央,在每个角落放上两块砖,然后放上香饼,最后为死者盖上白布,其在传统丧葬习俗中称为衾单。
其次,家人把死者抬进棺材后,还要在他的头上盖一个凹形枕头,在他的脚边放三块瓦片或一朵木制的莲花。
再次,死者的家人用衾单将尸体裹住,盖上被子,四角则是死者的衣服放入其中装紧,在合适的日子,将棺材盖子盖上。
最后,由漆工把将棺材榫头固定好,涂上磁粉,刷上油漆,这时需要家人哭泣,因为这是他们最后一次见到逝者。
李劼人的《暴风雨前》还有这样的记载:“开路法事做完,烧了黄表,遂由底下人连木板将死之人搭到堂屋里,移内棺内,对准了天线,用灯草把全身塞得紧紧的。在死人右手放了一根柳枝,左手边放了两枚馒头,这是道士吩咐的,说亡人走恶狗村过时,才有喂狗同打狗的东西”。
2.丧服传统丧孝服讲究等级差异。
孝衣为粗白布制成,包括粗麻布所做成的背心。孝帕,子女头上缠着白布,一直垂到脚跟,儿孙的孝帕比以上的人要短。一般亲友孝帕的长短,则视其关系亲疏而定。
孝帕有的缠在头上,有的系在腰间等各不相同。总之,亲者孝帕拖长,而关系疏远的亲人,其更短。
麻帽是妻子和儿媳妇戴的,用粗麻布做成,像是一顶三角形的尖帽,从额头到后背,头左右两边,各有麻系的棉球,如果死者是男性,左边会短一些;如果死者是女性,右边会短一些,这样就能看出逝者的性别。
布帽是女儿所戴,用白布做的,形状和麻帽一样。腰带是家人把麻带系在腰上。其中女婿系红色的的腰带,而一般家庭成员和亲戚朋友系白色腰带。
各地具体做法并不相同,如成都市彭州、双流等地,女婿、侄女婿要系腰孝,必须在腰上系一条红色腰带。
孝鞋是儿子和孙儿所要穿的麻草鞋。妻、女、媳及孙女都是用一块白色的布盖在鞋子上,但是鞋跟却没有遮盖,只有在老人们都去世了的时候,他们才会戴上。
所以说丧服是十分有讲究的,在传统葬俗中,根据人们穿着的衣服,可以看出他们和死者的关系,还可以判断出死者的性别。
3.讣告讣告在丧礼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尤其是通知亲友,讣告都是事先准备好的,人一去世立刻印出来。
讣闻需要写逝者姓名、姓名、日期、出生日期和死亡地点,以及家属处理丧葬事宜的情况,以及成服、祭奠的时间;最后注明家属的名字与服制,按照服制的亲疏,依次排列。
在讣告后有“哀启”,开头的悼词,首先叙述死者的童年历史,然后叙述其成年时期的历史,包括死者过去经历情况;死者病况以及家人哀悼情况,都要详细地叙明。
讣告主要叙述死者生前德行,多半是溢美之词
4.吊丧吊丧是在死者死亡的消息公布后,亲朋好友前来吊唁的丧葬仪式。
死者初死之时,即派人去各亲朋好友处报丧,关系亲近者,即刻赶来吊唁。当亲友到死者家门口时,由吹鼓手吹奏大乐迎接,由礼生引到灵前上香叩首。男客由男孝子下跪陪拜,女客由女孝子下跪陪拜。
礼生领着客人到灵前(左右各有一名礼生),由左边的人递上香,并喊上香,然后右边的人喊叩首,左边的再叩首,右边的喊三叩首,左边的孝子(叩首的人向跪在灵前的孝子行礼),行礼完毕,然后死者家人为亲友送上丧服,吊唁亲友按关系亲疏穿戴后,各自休息。
5.开奠葬礼前一天称为开奠。
开奠时,亲朋好友来送祭帐、纸钱、香烛、祭坛等,而死者的家人则需要将孝对、灵条、祭帐及花圈等物品放在街上,还要在街上扯天花,还要晾罩。
丧家开奠时,亲友需要:必亲到灵前行三跪九叩礼,设有祭文则请宾代读,毕退位;情薄者则凑名醵舍购纸烛等专送。
通常而论,凡是前往吊奠的,在死者灵位前行旧式一跪三叩礼的居多数,也有有行脱帽三鞠躬者。
发丧前,孝家举行哀悼仪式,并设宴款待,奠后宴款待亲友,晚上放烟花爆竹,伴有音乐,以娱乐亲友。午饭之前,要点香烛,摆宴席,作祭文,烧钱纸,金银锭,纸等。
三 发丧仪式
1.发丧传统发丧仪式,通常会在早上举行,具体可分为发饱丧与发饿丧两种。
发饱丧是指先将棺柩抬到灵堂外,然后在众人吃过早餐以后,将其送到坟地安葬;发饿丧是把棺柩拾到墓地下葬后,然后回家吃饭。
发丧的具体时间和选择发饱丧或发饿丧,通常要看死者的生卒时辰和儿子们的生庚八字。
发丧当天,还要请的道士或和尚念咒化帛,并将一只公鸡立在棺材上,点燃爆竹行之,成都风俗调查中有这样的记载:“必请道士临丧通白退煞,然后起柩;如系世家,又必先请高僧绕棺念咒,再请道士退煞起柩”。
9
2.抬丧在地势平坦的地方,抬丧一般是八人抬的龙杠,并以整齐的步伐喊着号子,以减轻疲劳,由于丧事时间与丧葬时间往往相隔较长,在成都等地还有游丧的习俗,有的时间甚至长达五六个小时。
3.下葬孝子率领家属来到坟地,按照破土下葬的时间,先开一口金井,将棺材放入井坑中;然后由阴阳先生用罗盘拨准,由孝子捧泥三次放在棺材上,再由工人掘土掩埋,做一座坟墓。
棺椁安葬时:“孝子跪在棺材前,由道士将米撒在棺材上,然后掩埋棺材。”孝子跪在坟前,将衣服后面作兜状,此时孝子要痛哭,因为作坟的人将泥土填满。孝子将衣服、头冠、帽子、麻带、鞋子都烧了,向坟前叩首,并请人早晚为他们烧香、烧纸钱,有的孝子还要留坟地住宿来守坟。
当孝子回家时,留下来的亲友已经准备好了一张桌子,有一杯酒,一把梳子,一面镜子,地板上有一个盆和烧些柏枝。孝子进屋后,喝点酒,照照镜子,梳了梳头发,然后跨过了一个用柏树做成的盆子。这表示他已经摆脱了过去的霉运和烦恼,以后的运气就会好起来。
逝者下葬后,其灵位被火化。神主放在神龛上,用阴阳点燃香烛,用白纸将家神和门神撕开。
以上事情做完,丧事才算大体完成。
四 丧后仪式
《华阳县志》记载了成都的丧后仪式:“三日墓祭曰复山,钟门谢客曰谢孝,期而小祥曰周年,又期而大祥曰二周年,三年除服曰满孝。”
1.复山逝者下葬三天后,儿子到墓地拜祭,称为复山。
通常情况下,亲人们在三天内都不会离开,一则帮助收拾东西、打扫卫生、洗涤衣物,二则等到第三天到坟前献上酒肉、杀的发丧鸡及水果,再烧纸钱;二则叠坟顶泥土、立碑、举行培土和化灵等仪式,叩拜死者,并嘱咐他们在阴曹地府修行,保佑后人,还需要给周边老坟烧几张纸拜托关照新来邻居
2.供七自逝者死后起,每七日焚纸钱,即“烧七”,共烧七次,共四十九天。
若死者系初一而死,则七日为初七,故称“撞头七”,故死者罪大恶极。如果逢七不撞七,就说明死者是无罪的,但对后人不倡。
因此,“五七”这天做女儿的便要回娘家,一边用木棍敲棺材,一边说:“你不撞,我撞”,故逢七应视为解罪。哭七,烧纸钱,设斋祭,驱散怨气,使亡灵升天。
3.守孝传统葬俗中父母之丧,要守孝三年,在外做官的也要上章,请假回家守孝,否则视为不孝,三年之内,必须穿素衣、男不婚、女不嫁和酒食都要节制。
有些人留一撮头发在脑后右侧,以表示守孝,称为孝发。烧百期是:“亲人死后,百日之夜,需要烧百期”,就是孝子在百期之后,不戴孝帕或青纱,但既不可以穿颜色鲜艳的衣服,也不可以结婚生子。
忌辰的第一年小祥,第二年大祥,三年除灵满孝。除灵时间大部分都在一年之内,也有两年到三年的时间,具体由阴阳先生看时间而定。
4.祭祀四川基本上都有此俗。
一般在七月半即中元节前后焚烧祭祀先人,即为“烧袱子”,如《崇宁县志·卷二·风俗·祭礼》:“自明季冰焚族聚,而土著者甚稀有,祠者寥寥无几,大率清明祭扫亲友……名为烧袱子,年终设祭曰年纸,祭毕饮福曰年饭。
资料来源:民国时期成都地区汉族丧葬习俗
变迁研究
巴蜀汉族丧葬习俗研究
按照传统,人死后为什么要停尸三天?“头七”是怎么回事?
任何人都无法逃避“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生与死,是人生最重大的根本问题,在古人看来,“死”甚至比“生”更为重要。
比如荀子有这样一句话——“事死如生,事亡如存”!就是说人死之后,并不是真正的结束,而是换一种方式继续生活,所以秦始皇在世之时,就劳师动众大修陵墓,把他的寝宫搞得“上具天文,下具地理”,幻想死后还要继续享受人间的生活。
那么普通人去世之后,同样也不能随随便便一埋了事,而是要举办隆重的葬礼,而且有许多礼仪规矩和禁忌,比如按照传统,人死之后,有“头七”和“停尸三天”的习俗,这个所谓的“头七”和“停尸三天”,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先来讲一个成语故事——起死回生。这个出通常是用来形容医术高明,它有一个小典故:战国时期有位神医叫扁鹊,有一次他听说太子突然猝死,正准备举行葬礼,于是就向出宫的大臣们了解太子的死因和症状。
扁鹊一番了解过后,将信息汇总,他对大臣们说道:你们赶紧向国君报告,我可以、救活太子!当时所有人都不信人死还能复生,但国君知道后,亲自出来迎接扁鹊。进宫之后,扁鹊发现太子虽然看似已经没有生命,但还有一丝微弱的心跳在维持,于是扁鹊施以针灸之术,没过多久,太子果然悠悠醒转过来,几天之后,就恢复到很健康的状态。
从此,扁鹊“起死回生”的美誉名扬四海。但是扁鹊却解释说:并不是我可以将死人救活,而是因为太子的症状虽然看上去没有生命,但实际上还活着,所以人死之后,一定要停尸七日,等到完全确定其死亡才能下葬,否则有可能误将活人埋进了土里。那么从此以后,老百姓就开始遵循“头七不下葬”的规矩。
所谓的“头七”,就是指人去世后的第七个日子,按照传统丧葬习俗,头七之内不可将逝者下葬入土,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要避免假死被误埋的情况发生,因为古代的医疗技术其实相当落后,老百姓对生死的判断,无外乎就是看有没有呼吸、有没有温度,稍微专业点的,也只是通过脉搏来确定。
但是,有很多假死的症状,光是凭呼吸温度和脉搏,极有可能造成误判,所以传说扁鹊要求百姓“头七不下葬”,其实就是采用延迟下葬的方式,来提高甄别死亡的准确率。
那么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头七,又被赋予更为神秘的色彩,传说人死七日之后,他的魂魄还会回来一次,之后才能安心投胎转世。当然这只是民间的传说而已。但是,停尸七日的做法,也面临很多现实问题,比如天气炎热,尸体很快就会腐烂,甚至带来瘟疫病毒,所以后来逐渐改成停尸三天。
“停尸三天”的习俗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给逝者家属充足的时间来处理后事,比如让身在外地的亲人回来奔丧,见上最后一面,又或者通知亲友前来商议和协助操办丧事。
随着社会的发展,丧葬文化也在随着时代而不断变化,比如现在都是提倡生前尽孝、死后从简、厚养薄葬的丧葬习俗,不知道在你看来,过去这种停尸三日的丧葬礼仪,到底值不值得保留和传承下去呢?欢迎在文末留言说一说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