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八字

以什么为中心英文(以什么为中心)

以什么为中心英文(以什么为中心)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作者:李建国(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的重大原则。在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重大原则时,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创造性运用,也是对党的百年奋斗历程的深刻总结,生动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的有机统一,深刻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实现过程中创造主体和价值主体的内在统一。

人民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力量

“人是全部人类活动和全部人类关系的本质、基础”,人本身是现代化建设的承担者和推动者,是社会发展的最大资源和动力中心。人民群众作为实践的主体通过物质生产活动创造自己的历史,从而推动历史的进步。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

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人民群众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主体,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经过一百多年的奋斗,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在一个有着几千年封建社会历史的国家实现了最广泛的人民民主,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广泛动员和组织人民投身到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同时提出了坚持人民至上等新思想新理念,都是对中国式现代化中人民主体地位的深刻揭示。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我们党颁布的重要文献《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与行动价值》强调,来自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是100年来中国共产党的发展逻辑和胜利密码。《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宝贵的历史经验之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国共产党100多年的奋斗历程表明,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依靠人民、为了人民,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把人民群众中蕴藏着的智慧和力量充分激发出来,就一定能够不断创造出更多辉煌成就。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进程中,人民是决定性力量,必须始终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只有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充分激发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主人翁精神,才能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成功创造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实践证明,全过程人民民主是14亿多人民共同参与、56个民族共同享有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能够确保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实现有机统一,能够确保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能够充分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始终坚持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全过程人民民主。

中国式现代化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人本身是现代化建设的承担者和推动者,是社会发展的最大资源和动力中心。人的现代化是一个国家最终能否实现现代化最为关键和核心的要素。人的现代化与社会的现代化相互促进。人是实现现代化的主体,人的现代化不仅是社会现代化的前提,而且是社会现代化的目的。人的现代化是客体主体化的过程,没有人的现代化,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社会现代化。人的现代化会对社会现代化提出更多的要求,带动社会现代化的发展,“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在现代化建设中更为重要。人的素质水平决定了现代化发展的水平。未来世界竞争,归根到底是国民综合素质的竞争,是各国人才的竞争。要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全面提高国民综合素质,提升人才核心竞争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面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不仅需要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的现代化,更需要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从而深刻把握好“三个第一”:即第一生产力是科技、第一资源是人才、第一动力是创新。深入实施“三大战略”:第一是科教兴国战略,第二是人才强国战略,第三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三大强国”: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不断夯实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价值立场

从价值层面来看,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是以人民为中心还是以资本为中心,在于是否能真正代表、真正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西方现代化遵循的是资本逻辑,没有资本就没有西方现代化的兴起和发展,以资本为中心是西方现代化的价值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中强调:“我们要坚守人民至上理念,突出现代化方向的人民性。”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遵循。中国式现代化就是为了实现中国人民根本利益、根本福祉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要让人民过上美好生活。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人民立场。这就决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坚持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来华出席“2017从都国际论坛”的世界领袖联盟成员时指出:“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但也很朴素,归根结底就是让全体中国人都过上更好的日子。”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发表讲话指出:“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无论面临多大挑战和压力,无论付出多大牺牲和代价,这一点都始终不渝、毫不动摇。”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国式现代化必然是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而不是低质量发展的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是确保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根本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只有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才能使人的生存和发展不断提高到新水平,使人类的文明程度不断跃升到新层次。

中国式现代化要不断增进和实现全体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人民是不是共同享受到了改革发展成果,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是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能否成功的最终判断标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解决好同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教育、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社会稳定等民生问题,一件一件抓好落实,一年一年持续努力,使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当前,我们党带领人民坚持不懈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彪炳史册的辉煌业绩,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生活由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整体上彻底摆脱了绝对贫困,14亿多人民生活不断改善,7亿多人实现脱贫,成为世界上中等收入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长期保持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成为国际公认的最有安全感的国家之一,中国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

中国式现代化要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不是某些人、某一集团、某一团体、某一阶层的现代化,而是全体人民的现代化。人口规模巨大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复杂性和艰巨程度在国际上前所未有。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之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既要为实现人民幸福生活不断创造物质条件,也要为不断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而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而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为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实现这一目标任重道远,我们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乘势而上、再接再厉、接续奋斗。

中国式现代化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推进现代化必然面对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重大课题。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把人与自然看作是生命共同体,把人看作是自然的一部分,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西方现代化以资本为中心,追求利润最大化,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抱持的是人类中心主义,只是把自然界作为获取物质财富的载体。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绿水青山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社会财富、经济财富,绿色生态是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重要体现。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在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的鲜明特色,超越了西方现代化的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也就决定了中国不会走西方生态环境破坏的现代化老路。与此同时,中国式现代化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类未来,保护生态环境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努力,倡导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国主张共建清洁美丽的世界,已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中国式现代化关注人类的和平发展。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是权宜之计,是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我国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既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中国自身发展,又以中国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坚定地站在了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了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汇聚着世界各国人民对和平、发展、繁荣向往的最大公约数,汇聚着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中国式现代化走出了一条既发展自身又造福世界的现代化之路,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了中国贡献。

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价值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本质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是能动的、全面的人,而不是僵化的、‘单向度’的人”。中国式现代化不是为了把人变成生产和消费的机器,而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我们把制约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主要因素归因于现阶段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这不但是制约人的全面发展的症结所在,而且是破解制约人的全面发展瓶颈的实践前提。

立足于新的历史起点,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尊重人民意愿、满足人民需要、促进人民发展。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从根本上讲,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就是要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新时代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统筹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与物的全面丰富、社会全面进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首先,生产力的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中国式现代化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夯实了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其次,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人民发展精神力量。再次,中国式现代化始终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切实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其中的人民幸福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才能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继承与创新,同时开启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新里程。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党史百年·党史天天学】南方红军游击战争和东北抗日联军的斗争

中央红军主力撤出根据地时,党中央决定成立苏区中央分局和中央军区,以项英为分局书记兼军区司令员和政治委员。同时,成立以陈毅为主任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办事处。

项英与陈毅

留在根据地的红军队伍和游击队约1.6万人,在项英和陈毅的率领下,策应、掩护主力红军战略转移后,分散突围,开展游击战争。由于众寡悬殊,遭受重大损失。苏区中央分局继续坚持领导和开展了闽赣边和闽西地区的游击战争。1935年3月底,项英、陈毅等率领约300人,到达赣粤边地区,以油山为中心,坚持艰苦的游击战争。其间,陈毅曾写下:“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这表达了共产党人面对异常艰难的斗争形势矢志不渝、永不言弃的革命意志和革命精神。

南方红军游击队

与此同时,在闽北、闽东、闽中、闽粤边、皖浙赣、浙南、湘南、湘鄂赣、湘赣、鄂豫皖边、鄂豫边以及琼崖等地区,党组织和红军游击队也都紧紧依靠群众,开展了英勇顽强的游击斗争。

瞿秋白狱中绝笔诗

在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中,留下来坚持斗争的何叔衡、贺昌、毛泽覃、万永诚、古柏、阮啸仙等许多干部和战士英勇牺牲。瞿秋白被俘后,坚贞不屈。他在被押往刑场前慨然绝书:“眼底烟云过尽时,正我逍遥处。”走到罗汉岭一处草坪,他环视四周,盘膝坐定,对刽子手说:“此地正好,开枪吧!”年仅36岁的瞿秋白从容就义,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在东北三省积极组织并领导抗日武装斗争。从1933年9月起,中共满洲省委把党领导的各抗日游击队相继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1936年2月,东北人民革命军和党领导或影响的各抗日游击队相继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

东北抗联游击队

东北抗日联军开辟了东南满、北满和吉东三大游击区。到1937年全民族抗战爆发前后,发展为11个军,共3万余人,在南起长白山,北抵小兴安岭,东起乌苏里江,西至辽河东岸的广大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同日、伪军进行大小几千次战斗,粉碎敌人一次又一次“讨伐”。他们的英勇斗争,有力打击了日本在中国东北的殖民统治,牵制了大量日军,支援和鼓舞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

赵一曼与留给儿子的遗书

在东北抗联这支英勇的队伍里,涌现出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迹。1936年8月,年仅31岁的赵一曼牺牲前,在给儿子的遗书中写道:“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赵一曼“誓志为人不为家”的高尚情操生动诠释了伟大的东北抗联精神。

文章来源:共产党员网

【江城政法发布】

「美剧口语」“以自我为中心”用英语怎么说?

self-centered

【释义】

adj. limited to or caring only about yourself and your own needs

自我为中心的,利己主义的

【例句】

She cares about her behavior, style and appearance, but is never self-centered or mean.

她在乎个人的行为,风格和外在形象,但从不以自我为中心或者刻薄待人。

美剧中的使用实例

A:Oh my god, you are still such a self-centered jerk. 天啊,你还是那个以自我为中心的混蛋。

B:Aha, you do remember me. I knew it! 啊哈,你记得我,我就知道!

自恋、 自私的概念

以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强基赋能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经济高质量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和关键,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础。以创新、高效、节能、环保、高附加值的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的含金量,把经济发展的速度与效率、增长方式与发展模式统一起来,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新征程上,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不仅是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推进经济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使中国式现代化向着更高目标、更高水平迈进的逻辑必然。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从世界现代化的发展历程看,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实力的提升,是实现现代化的前提条件和中心任务。从我国现代化实践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社会生产力的极大解放和发展,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并提出“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的要求。经济高质量发展是物质文明发展的基础和表现。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进步,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力推动的,“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核和动力,在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生产力质量的提升。因此,现代化首先表现为生产力的现代化。在新征程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抓好形成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一重要任务,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经济现代化对其他领域的现代化产生深刻影响。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仅是衡量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影响中国式现代化整体进程的关键要素,在统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全局中起着基础性、带动性作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牢物质根基、提供支撑保障。

新时代十年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国式现代化的行稳致远,与我国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密不可分。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进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主动适应和积极引领经济新常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在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同时,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使中国经济迈上高质量发展之路。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总结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时指出,十年来,“国内生产总值从五十四万亿元增长到一百一十四万亿元,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达百分之十八点五,提高七点二个百分点,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三万九千八百元增加到八万一千元”。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向上利好的条件和基础。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个接续奋斗、砥砺前行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跨越一些常规性和非常规性关口。这是一个凤凰涅槃的过程。”当前,世界形势深刻变化,全球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因素明显增多,同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内外部困难和挑战。妥善解决好经济发展中的卡点瓶颈问题,提高经济增长的含金量,不断推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如期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迫切需要。

以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强基赋能,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找准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创新能力不足、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控制力较弱、资源型经济的绿色转型缓慢,是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制约,应通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绿色经济等,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相统一。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创新是第一动力”,并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坚持创新驱动,就是要通过科技创新、体制创新推动经济发展质量、效率、动力变革,以创新驱动和科技力量突破经济发展瓶颈与难题,激发经济创造和增长的活力。为此,要加强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围绕市场主体优化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提高企业的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着力引导中小微型企业创新发展,促进产业链上中下游融通联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完善创新人才培养发展机制,健全创新要素收益分配体制。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方面,产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和依托,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就要不断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链优化升级,推动传统产业向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重点发展人工智能、高端芯片、新能源等新兴产业,打造高附加值、个性化、全球化的产业链。另一方面,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实体经济覆盖一二三产业的各个领域,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基。只有坚持协调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升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现代化水平,促进新兴产业、信息技术与传统制造业融合发展,才能确保实体经济稳步发展,增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韧性和产业支撑。

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发展绿色经济就是要实现经济发展的绿色化、低碳化,以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方式促进经济增长。着眼中国式现代化内蕴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鲜明特征和本质要求,只有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形成绿色发展方式,统筹好降低污染能耗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才能建立起人与自然良性互动、平衡协调的物质交换关系,进而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经济理性与生态理性的辩证统一。为此,要在淘汰落后产能、加快节能减排的同时,积极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经济提质增效路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全社会倡导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推广绿色、低碳、环保的生产生活方式,为群众提供更多优质健康的生态产品。

(作者:孙绍勇、韩俊,分别系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道路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创新与历史经验研究”〔20&ZD05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