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合婚

什么有词四字词语(什么有词)

什么有词四字词语(什么有词)

日月山,悠悠往事萦绕在山巅……

【这些文化遗存现今的模样㉑】

光明日报记者 万玛加 王雯静

说到文成公主,大家都不陌生。她与松赞干布和亲的故事,成为中华民族团结和睦的象征。

日月山风光青海湟源县委宣传部供图

唐贞观八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向唐太宗提出要娶一位唐朝公主。从国家长远利益考虑,唐太宗决定将文成公主许配于他。

史载:文成公主自幼通晓诗书,相貌端庄,处事得体。贞观十五年,她带着丰厚的嫁妆与一支浩大的送亲队伍远赴吐蕃。

文成公主入藏,不仅促进了民族团结、维护了国家安定,还将中原文化、民风民俗、发展经验引入吐蕃,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发展。

“天空最亮的星星是太阳,人间最美的宝物是黄金,汉妃大姐的心灵呦,胜过太阳胜过黄金……”一路上,听着孟青生轻哼藏区人民歌颂文成公主的民歌,记者对文成公主的敬意油然而生。

孟青生是青海古道博物馆执行馆长,他和记者一道,由西宁出发,出湟水、穿东峡,过响河、越高陵,去探访传说中文成公主进藏经过的“神山”——日月山。

8月的青藏高原,秋意渐浓。远处的湟源峡谷,奇峰积雪,白云在山间萦绕;近处的高山草场,秋野泛黄,牛羊迍迍觅草。

“看,那就是日亭和月亭啦,远处便是日月山。”顺着孟青生手指的方向,但见蜿蜒而上的青藏公路从山阙穿过,两座高亭分峙两侧。

“‘举手抛掷日月镜,正气浩然动地天。金光灼耀雷电响,宝镜化为一座山。’”孟青生介绍,“相传,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时经过这里,只见无边逶岭天高地迥,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便取出临行前唐太宗所赐‘日月宝镜’。镜中顿现长安的繁华景色。公主毅然将宝镜抛下,希望长安美景在此地扎根。于是,日月宝镜就化为日月二山。当然,这只是神话传说罢了。”

在孟青生的带领下,我们徒步上山。“文成公主之后,金城公主也和亲吐蕃,沿着文成公主的足迹,又一次经过日月山。正是在她的提请下,公元733年,唐朝和吐蕃进行互市贸易。”孟青生边走边继续讲述日月山的故事,唐蕃古道由此兴盛起来,一时间,呈现“金玉绮绣,问遗往来,道路相望,欢好不绝”的繁荣景象。无论是“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还是“旋知偃兵革,长是汉家亲”,在诗人笔下,提到唐蕃和亲、汉藏交融,总离不开对文成公主、金城公主远嫁之功的赞叹。

“文成公主花了三年,才从长安(今西安)走到逻些(今拉萨)。日月山海拔高、严寒缺氧,进藏的路,实在难走!”孟青生感慨道。

20世纪50年代,后来被誉为“青藏公路之父”的慕生忠将军途经此地,也曾被“难”住:“日月山,日月山,海拔三千三,回头看有人烟,向前看青草滩,一望无边。文成到此曾当难,我今进藏从此过,进入草原第一关。”站在日月山上,慕生忠曾写下这样的诗句。

也就是从那时起,一代代筑路人开始挑战极限。随着青藏公路、青藏铁路相继通车,曾经崎岖艰难的唐蕃古道摇身一变,成为“神奇天路”。

“在我们日月山,人们对文成公主的故事如数家珍,汉藏一家人,是世世代代的传统。”日月山下,迎面碰上来接我们的日月藏族乡克素尔村支部书记马生忠。

身材魁梧、面色发红、头发微卷的马生忠,是典型的藏族汉子。“我是藏族,我媳妇是汉族,在我们村,像我们这样民族团结的佳话多得很!”说着一口流利青海话的马生忠,领着我们朝村子走去。

五星红旗迎风招展,道路两旁“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火红大字格外醒目。村中房屋的风格,也是汉藏融合。走进一户人家,女主人李秀芳热情招呼我们坐下,“在我们村,大家都是同坐一张桌子,同吃一锅面片子!”

“我今年74了,年轻时就嫁到了克素尔村,我是汉民,老汉是藏族。你看这桌子上的小吃,也是‘混搭’的,藏族的、汉族的都有!”李秀芳指着满桌美食,笑呵呵地打开了话匣子。

“就像李秀芳大姐说的,对我们来说,不分什么民族,都是亲人。大家都只有一个目标:团结起来把日子过好、过舒坦!”马生忠说。

“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不仅因为文成公主入藏的美丽传说,还离不开传承教育的潜移默化。在日月山,民族大家庭教育很有特色。”在当地多年的孟青生对此最有体会。

记者一行又来到日月藏族乡中心学校。正值暑假,学校很安静,只有值班教师何发珍在忙活学校的民族文化宣传展板。

“让各民族学生融为一体,我们将这种理念贯穿课堂的内与外。”何老师把我们引进教学楼,墙上写着《中华民族团结谣》:“中华民族,手足情臧。你中有我,我与你绱。杂居交错,聚集户坊。隔圳向往,炊烟相聚。习俗相仿,门户相连,声息熟响。命运相关,祸福同当……”

不知不觉,已近黄昏,记者依依惜别这里的父老乡亲。人在归途,心仍难舍日月山。悠悠往事在山风吹拂下,萦绕在山巅,萦绕在心间……

《光明日报》( 2022年09月06日01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