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告别阴云迎来清澈蓝天白云,东部新区高楼林立壮观美丽
记者 周青先
6月2日下午,济南告别了数日的连阴天,迎来了极为透彻的蓝天白云。济南东部新区高楼林立,景色壮观美丽 。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罗兵现代诗】《高楼林立》
#罗兵现代诗专辑# 《高楼林立》
文/罗兵
行走在井研这座城市,
有许多高楼林立,
面对你,
我常常想我自己,
是不是应该化作一只燕子,
飞进你的窗里。
没有一间屋子属于我自己,
没有一片土地有我衔来的春泥。
飞行的路上只有我的轨迹,
和陌生的你,
对于井研这座城市,
我只是匆勿过客而已。
对于你,我没有什么意义,
没有人告诉我你到底在哪里?
漫天飞舞的失意,
让我格外的小心翼翼……
依墙而立,我和谁相偎相依?
水泥浇注的城市,
笼罩着忧伤孤寂。
我清瘦成一支笔,
在那里一个人写诗。
腹中的诗意,
有含混不清的意思。
生出想象力,
沿着通体透明的你,
在高楼林立的这座城市,
在风姿绰约的走动中寻觅,
看流言和苔藓爬满屋际,
满肚的文字发育成诗。
《字和词》
文/罗兵
从一个字到另一个字,
从一个词到另一个词,
每一个字都有意思,
每一个字都横平竖直,
每一个词都可以连起,
字里行间,诗情画意,
意象在我心里互相拥挤,
灵感在我细节的间隙里。
停不下脚步的寻觅,
只有词语互相联起,
才能表达相思的意义。
依赖着字,使用着词,
我不得不小心翼翼。
一条我为之心碎的小溪,
和我相偎相依……
启承转合的生活里,
有一种简单而又朴素的美丽。
文字的墨香也需要修饰,
正如这个秋季,当我再次想起——
发现了一个字,又发现了一个词,
都充满了如秋雨绵绵的相思……
《杯子里的茶叶》
文/罗兵
杯子里有茶叶,
倒入开水时让它惊慌失措,
莫名其妙,四处飘散。
茶叶的芳香隐入我的孤独感,
在我的心中下沉缓慢……
茶的颜色已经被蒸发在水上面,
没有一片没有沉淀,
漂浮在我内心的情感。
歌颂或者怀念,
茶叶从我的舌尖,
找到自己的芬芳和甘甜……
《今年秋天》
文/罗兵
今年秋天,下了些雨,
秋雨绵绵,有些湿但不寒。
没有你的出现,
看不见你的脸,
情感四溅的内心里面,
我的眼睛缺少发现。
我行走在开满紫薇花的街边,
清晰地看见地上面的紫薇花瓣。
这样来的秋天,
我无法拒绝秋雨的缠绵。
遥远的地方也有落叶一片,
覆盖着我羸弱的诗篇。
但无法覆盖你的脸,
这才让我有足够的时间,
静静地把你想念……
为什么是今年秋天?
我应该抓紧时间,
寻觅草屋一间,
让我给你爱和浪漫。
乡间袅袅升腾的炊烟,
就如我的情感,
弥满了你的心田。
四川达州著名乡镇,依山傍水工业发达,高楼林立充满烟火气
山西的陈醋最为有名,没有去过山西,有朋友给我带过两瓶,确实又酸又香,令人回味无穷,但这并是说只有山西才生产陈醋,川渝地区也有,最有代表性的叫三汇特醋,最初以为是出自于重庆合川的三汇,后来才知道三汇是达州渠县的三汇镇。
三汇镇因为地处州河、巴河和渠江的三江交汇点而得名,工业特别发达,是达州市的工业重镇,渠县的副中心、地处大巴山南麓、华蓥山西麓,距离渠县的县城不远,只有不到40公里,1个小时左右的车程。
三汇镇拥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先秦就有古代賨人在此活动,是渠县的历史文化古镇,始建于北宋仁宗景佑年间,也就是公元1038年,距今983年的历史,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千年古镇,文化遗产尤其丰富,川剧、旱船和彩亭在这里形成自己的特色,其中三汇彩亭还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汇镇处在巴河、渠江的西岸,城镇建设在山坡坡上,房屋依山而建,高低错落,道路蜿蜒曲折,犹如迷宫,被称为“达州市的小重庆”,过去航运甚为发达,周边货物汇集这里,通过货船,穿过渠江、嘉陵江,最后直达重庆。
三汇镇只是川东地区的普通场镇,不但航运发达,工业发展也不错,拥有铁厂、水泥厂等50多家企业,当然最出名的还是三汇特醋,其前身叫华昌醋庄,始于明朝末年,距今400多年的历史,由于用料考究,工艺独特,酸、香、甜而闻名,是中国十大名醋之一。
尽管三汇是千年古镇,但老建筑并不多,城镇的房屋多以现代砖房为主,楼层较高,多数都是六、七层,或是处于坡地的缘故,楼房间距较小,比较拥挤,有点深圳“牵手楼”“接吻楼”的味道,对于川东小场镇来说,用高楼林立来形容,算是名副其实。
三汇镇地处交通要道,城镇工业发达,留住不少年轻人在家乡创业发展,使得城镇人气很旺,小学生活泼可爱,年轻人勤劳持家,幸福的还是老年人,要么街边小坐,要么进入茶馆,品茶娱乐,走在哪里都是烟火气,让人颇为向往,那么,你喜欢这样的小城镇吗?
建筑大师赖特:高楼林立的大城市,不是宜居的城市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是美国著名建筑设计大师,1959年4月9日逝世于亚利桑那州,享年91岁。2017年6月8日是赖特的150周年诞辰。
文/勒蒂塞尔
除了“流水别墅的缔造人”和“四处留情的建筑师”外,美国人赖特身上还有个惹眼的标签:宜居城市的探索者。城市会好吗?未来的城市会宜居吗?这是赖特永恒的追问。
浏览一遍美国建筑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 Lloyd Wright)的履历,他身上除了“流水别墅的缔造人”和“四处留情的建筑师”的标签外,还有个更光鲜的标签:宜居城市的探索者。
乔布斯奉他为大师,美国建筑界尊他为“现代建筑之魂”。在城市和乡村,所有人都应该向赖特致敬:他的“宜居城市论”及“未来城市三部曲”,让城市和乡村走向了多元。
今年是赖特诞辰150周年。不矫情地说一句,作为“城市总结者”的赖特的出现,终于让现代元素开始在乡村里闪现,让自然的旋律在都市里奏响。
罗比住宅(robie house)由赖特设计于1908年,被誉为“田园学派”最伟大的代表作之一。
“建筑基本上是人类文献中最伟大的记录,也是时代、地域和人的最忠实的记录。”
赖特的建筑梦始于1867年,也就是150年前的一个夏季晌午。那一年他刚出生,地点则是他出生后便一直睡着的育儿室。
他那个做教师的母亲安娜,把一本漂亮杂志里关于英国教堂的华丽图片剪下,贴在赖特床头,以至于后来有人说,赖特在从妇幼院被抱回到房间的第一眼,看到的就是与框架、结构和整体布局有关的世界建筑。
9年后,在费城参观完世界博览会的安娜,为9岁的赖特带去了一份“礼物”——福禄贝尔设计的教育积木,这可以说对赖特的职业生涯产生了不小的影响。透过赖特成年后设计的罗比住宅、联合教堂和莫里斯礼品商店的外观,你似乎都能料想到,赖特是怎样把孩童时期搬弄积木的有趣经历与建筑设计无缝对接起来的。
位于重庆的赖特风格别墅,经典美式风格。图/视觉中国
在他的自传《一部自传:弗兰克·劳埃德·赖特》中,赖特曾回忆起当年那堆积木。“几年来,我坐在幼儿园的桌子上,玩了立方体、球体和三角形,这些光滑的木制槭树块……所有这一切都在我的手上……”
除了对几何模型感兴趣,赖特还特别重视建筑设计里的“自然元素”,这当然与他从小就生活在威斯康星峡谷的自然环境中有着密切关系,从小在农场长大的赖特甚至在成名后仍被外界称为“农民建筑家”。填满童年时光的乡土气,让他始终秉持这样的设计观点:住宅设计不仅要合理安排卧室、起居室、餐厨、浴厕和书房这些必备起居,更重要的是要能够增强家庭的内聚力。
比如他1907年在伊利诺伊州设计的罗伯茨住宅,位于十字形建筑平面中央的是一个大火炉,天花根据屋顶的自然坡度灵活处理,互相交叉的水平屋檐和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从外观看,简直就像草原上的现代化住宅一样。
“我们的建筑应该反映今天更为生动的人类状况。建筑就是人类受关注之处,人本性更高的表达形式,因此建筑基本上是人类文献中最伟大的记录,也是时代、地域和人的最忠实的记录。”这是赖特的设计理念,也是他独特的建筑宣言。
冰天雪地下的“流水别墅”被粉妆素裹倒是别有一番风味。图/网易
赖特渴望建立的,是一个在外界甚至城市规划圈看来无法实现的“城市乌托邦”。
赖特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作品,也许就是他为“有机建筑理论”创作的巅峰之作:流水别墅。这个伴着“溪流音乐”而成为“石崖的自然延伸”的别墅,迅速成为美国现代建筑的典范,以至于别墅拥有者、德裔富商霍夫曼这样评价这座赖特设计、自己居住的住宅:“这是一件人类为自身所做的作品。它不是一个人为另一个人做的,也不是私人拥有的珍品。它更像一件公众的财富。”
对公共问题的讨论,对城市未来的追问,让“建筑师赖特”很快便华丽转身为“城市探索者赖特”。
上世纪30年代,赖特提出了一个英雄主义色彩浓厚的概念:广亩城市。在他生活的那个年代,美国工业开始飞速起步,工业、制造业的兴盛让城市收益,也催生了一批批从乡村走向城市的“流动人”。从人口迁徙和产业升级的角度看,这无疑是美国社会良性发展的好事;不过赖特却早在80年前,就洞察出了美国社会当时,也是中国社会目前同样存在的“城市病”。
《广亩城市》是编制具有“广亩城市”特征的社区总体规划的设计纲要,所以,《广亩城市》实际上谈的是一种名叫“广亩城市”的未来城市模式。图/Sohu
与柯布西耶在《明日的城市》中倡导的高层、高密度的建筑群不同,赖特的思想走向了柯布西耶的反面:城市应该分散建设,而不是集中发展。城市应该和周围的乡村结合在一起。
骨子里崇尚个人主义的赖特,认为城市的居民拥有居住的最大自主权。而随着那个年代汽车作为交通工具的普及,居住区之间往往都有超级公路连接。赖特主张人口在城市内外部分散,以此期望搭建一道连同城市和乡村的桥梁。这也就是为什么美国城市在20世纪60年代后出现“郊迁化”的现象。
与“大城市至上”的观点相反,赖特认为应该有计划地消灭所谓的“大城市”,因为大城市内的生活和环境已经无法与其地位相匹配。他渴望建立的,是一个在外界甚至城市规划圈看来无法实现的“城市乌托邦”,汽车作为一种“城市民主运输工具”,渐渐模糊城乡的边界。通俗点说,就是未来在城里城外都能看到这样的场景:汽笛声在乡间欢快地鸣响,鸟儿在城区自由地飞翔。
赖特对自己的观点和预测颇为乐观。他认为自己设想中的“广亩城市”,“将让我们根本认识不到它作为城市而已经来临”。
勒·柯布西耶,20世纪最著名的建筑大师、城市规划家和作家。他和瓦尔特·格罗皮乌斯、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赖特并称为“现代建筑派或国际形式建筑派的主要代表”。图/Sohu
纪念赖特的时候,我们在缅怀和追问什么?
从哀叹“消失的城市”到憧憬“宜居城市”,赖特用广亩城市“分散发展”的思路,为自己的城市规划理念保驾护航。
从芝加哥到纽约,他越来越不习惯在那些拥挤的街道和密布的高楼里穿梭,童年农场的惬意生活唤起了他对宜居城市的由衷渴望。他反对集体主义在城市的扩散,更加频繁地呼吁对个人自由空间的保护。从上世纪20年代起,赖特就开始用文字记录下自己心中的宜居城市的样子。他随后出了本书,名字就叫《宜居城市》(The Living City)。
在赖特畅想的“乌托邦”式宜居城市里,不会再划分主轴和次轴,不再时兴“城市风格”,城区里随处绽放的风格都是自然和纯真的;10分钟行车半径范围内,工厂、农场、办公室、商店、住宅、教堂和剧场应有尽有;人们无须争相涌向一个公共中心,然后再争相走出那个中心;人们不再会因为交通拥堵和簇团式空间布局而耽误时间和破坏生活。
高楼林立的纽约显然不会是赖特的“宜居城市”。图/taopic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前教授叶齐茂目前正在翻译赖特的这本《宜居城市》,在谈及赖特对“宜居城市”的理解时,他表示自己在翻译书名时曾几经犹豫。
“一开始我想把它翻译成‘有生命的城市’或‘有机城市’。后来我觉得把living‘翻译成(适宜)居住的’,才比较贴近赖特书中所追求的那个‘有生命的城市’。‘有生命的’或‘活着的’‘有机的’城市才是适宜我们居住的城市,换句话说,宜居城市应该是‘有生命的’‘活着的’‘有机的’。”叶齐茂说。
虽然对未来城市的发展始终抱有某种近乎理想主义式的幻想,但赖特依然是建筑界乃至城市规划圈的“侠之大者”。他自传的中文版译者杨鹏认为赖特配得上“伟大”二字。
时间不在眼下一瞬,生活的滋味不该是快餐般的滋味。图/poco
“赖特的作品当然算不上完美,他的个性与行为更是‘劣迹斑斑’,但他的伟大之处在于他继承了某些伟大的原则。这些原则,正是莎士比亚与托尔斯泰、葛饰北斋与歌川广重、巴赫与贝多芬所有这些人作品的共同点。《自传》中提到的这些名字,都是赖特的坚强后盾。他们和赖特一样,都属于伟大的‘总结者’,而不是所谓的‘创新者’。”
城市会好吗?未来的城市会宜居吗?这是伟大城市“总结者”赖特永恒的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