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姻缘

二十八画生征友启示中生的意思(二十八画生)

二十八画生征友启示中生的意思(二十八画生)

毛主席:经历与“28”有过两次巧合,早年曾取笔名“二十八画生”

历史会在一些时间点上,给人们留下一些难以破解的“数字谜团”吗?不会,但这恰恰是历史的另一种魅力。

“二十八画生”是毛主席曾用过的笔名,他用这个笔名发表文章是在1917年,文章的题目是《体育之研究》,是由他的恩师杨昌济推荐给陈独秀的。当时,陈独秀应蔡元培之邀,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把在上海创办的《新青年》杂志也移到了北京,而杨昌济也到北京大学教授伦理学。陈独秀读后,感到其文气势不凡,即将全文7000字的《体育之研究》发表在当年4月1日的《新青年》上。

这是毛主席用“二十八画生”署名发表的第一篇文章。但在这之前的1915年,毛主席就用到过“二十八画生”的笔名了。1913年春季,毛主席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预科读书。1914年秋季,编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本科第八班。在校期间,受杨昌济等进步教师的影响,成为《新青年》杂志的热心读者。

发表在《新青年》上的《体育之研究》

1915年秋季开学后,毛主席在校园张贴了一张征友启事,其中写道:“二十八画生者,长沙布衣学子也。但有能耐艰苦劳顿、不惜己身而为国家者,修远求索,上下而欲觅同道者,皆吾之所求也。故曰:原嘤鸣以求友,敢步将伯之呼。”这是他第一次用“二十八画生”的名字,据说,“二十八画”是他本名三个字的繁体总共的笔画数,“生”是“青年学子”的意思。然而,后来的经历却让毛主席和“28”这个数字非常神奇地走到了一起,并且经历了2个伟大的28年。

众所周知的是,毛主席1893年12月26日生于一个农民家庭,而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是在1921年。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秘密召开。因突遭法国巡捕搜查,会议被迫休会。7月底,中共一大代表毛泽东、董必武、陈潭秋、王尽美、邓恩铭、李达等,由李达夫人王会悟做向导,从上海乘火车转移到嘉兴,再从狮子汇渡口登上渡船到湖心岛,最后转登王会悟预订的游船,并在游船中庄严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从此,中国诞生了完全新式的、以共产主义为目的、以马列主义为行动指南的、统一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给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正如毛主席所说的那样,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的面目就为之一新了。

细心的人们一定会发现,从毛主席出生的1893年到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的1921年,正好是28年。更为神奇的是从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的1921年到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正好也是28年。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毛主席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当天下午3时,北京30万群众齐集天安门广场,举行隆重的开国大典。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向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这28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推翻了压在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并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了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这也许仅仅是一个巧合,但历史却在“28”这个数字里,耐人寻味也激动人心。同时,毛主席的还有一个“28”,那就是1928年4月,毛主席同朱德领导的起义部队会师,成立工农革命军(不久改称红军)第四军,毛主席任党代表、前敌委员会书记。从此,以毛主席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在国民党政权统治比较薄弱的农村发展武装斗争,开创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和全国政权的道路。

与“28”相差一个数字的是“27”。1976年9月9日,毛主席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这时,距新中成立的时间是27年,而1927年,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后,在当年8月中共中央紧急会议上,他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即以革命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并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会后,到湖南、江西边界领导秋收起义。接着率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发动土地革命,创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27”在这里又成了毛主席经历的一种“巧合”,而我最终想说的是,这恰恰是历史的另一种魅力,人们没必要将它过分解读,甚至想要“破解”。最好的方法是在全民学党史的今天,大家一起牢记这些数字中的历史事件,学习革命先辈面对艰难险阻,顽强拼搏、不懈奋斗的红色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坚定信仰,增强信心,在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从而为实现“中国梦”注入无限生机和活力。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

毛泽东年轻的时候曾以笔名“二十八画生”发征友启事,谁回应了?

“今日国家正处于危急存亡之秋。政府当局无一人可以信赖。吾人拟寻求志同道合之人,组织团体,其宗旨主要为砥砺品行,研究学术及改造国家。凡对此有兴趣之同学,皆请惠赐大函,俾能约期私下聚谈。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1915年9月,正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读书的毛泽东满怀爱国热情,想集合同志,寻求报国之路,他以笔名“二十八画生”(毛泽东名字繁体字的笔画数)发出征友启事,贴在长沙城内各中等学校传达室门口。

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1913—1918)的照片

当时很多人认为这个二十八画生一定是个怪人,启事发出后,应者寥寥,毛泽东回忆“仅有三个半人回信”,即陈章甫、罗学瓒、罗章龙,另“半个”是响应但没有明确表态的李立三。第一个回信与毛泽东相约的就是长沙第一联合中学的学生罗章龙。毛泽东收到罗的回信后,立即回复,还引用了《庄子》里的两句话“空谷足音,跫然色喜”,并约好星期日上午到定王台湖南省立图书馆见面,来时手持报纸为记。关于这次见面,罗章龙回忆:

“我们就坐在一长条石上,直谈到图书馆中午休息时止,足约二三小时始别。谈话内容涉及很广,包括国内外政治、经济以至宇宙人生等。而对于治学方针与方法,新旧文学与史学的评价等,谈论尤多。谈到音韵改革问题,主张以曲韵代诗韵,以新的文学艺术代替‘高文典册’与宫廷文学。在旧文学著作中,我们对于离骚颇感兴趣,曾主张对离骚赋予新评价。关于治学问题,润之认为,对于宇宙,对于人生,对于国家,对于教育,均属茫然!因此主张在学问方面用全部力量向宇宙、国家、社会作穷原竟委的探讨,研究有得,便可解释一切。关于生活方面所涉及较少。临别,润之表示‘愿结管鲍之谊’,并嘱以后常见面。”

通过两年多的访友和讨论研究,毛泽东周围终于聚集了10多个有志有为的进步青年,他们中有长沙各校的学生,也有青年教师。这“是一小批态度严肃的人,他们不屑于议论身边琐事”“只愿意谈论大事——人的天性,人类社会,中国,世界,宇宙”,而中心问题又是“如何使个人及全人类的生活向上”。通过相互切磋、讨论,这批风华正茂的青年,胸襟更加豁达、开朗,他们进一步“觉得自己品性要改造,学问要进步,因此求友互助之心热切到了十分”。结交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同学之后,大家在一师研究学问、探索救国之路的活动便越来越活跃了。上课之余、节假之时,他们便三五成群,或聚会、或串门,交流学习心得,探讨国家大事。兴之所至,或游泳、或远足,留下了无限的情趣、隽永的佳话,真可谓“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湖南长沙橘子洲头的青年毛泽东艺术雕塑, 该雕塑以 1925 年青年时期毛泽东形象为艺术原型

从1915年开始到1917年冬,毛泽东等人通过上百次的讨论和一些社会实践,终于达成了共识:必须“集合同志,创造新环境,为共同的活动”。

1918年4月14日,在岳麓山下蔡和森寓居刘家台子“沩痴寄庐”,一群风华正茂的青年——毛泽东、蔡和森、萧子昇、萧三、陈绍休、罗章龙、邹彝鼎、张昆弟、邹蕴真、周名弟、陈书农、叶瑞龄、何叔衡等13人,加上未到会者(陈昌、李维汉、周世钊、罗学瓒、熊光楚、曾以鲁、傅昌玉、彭道良)共21名基本会员,举行新民学会成立大会。会上讨论并通过了由毛泽东、邹彝鼎起草的会章。会章采“大学之道在新民”之意,定学会名为“新民学会”,会议选举萧子昇为总干事,毛泽东、陈书农为干事。会议一直开到下午5时,他们在蔡家聚餐后散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