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姻缘

丈夫过世后妻子有什么禁忌(丈夫去世妻子禁忌)

丈夫过世后妻子有什么禁忌(丈夫去世妻子禁忌)

女子起诉离婚却发现丈夫已去世,系女儿隐瞒实情

“对不起,真的很对不起,我在法庭上没有说出事实,阻碍了案件的审理,我以后保证在任何时候都要诚实,不说假话,做一个合格的公民……”法庭上,小玲真诚作出检讨。

原本,小玲母亲向法院起诉离婚,这本是一起并不复杂的离婚案件。但因为小玲隐瞒父亲已经过世这一重大事实,差点酿成一起错案。

经办法官提醒,在民事诉讼中,所有诉讼参与人和其他人均应遵循诚信原则,否则,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节轻重,予以训诫、罚款、拘留等惩戒,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妻子起诉离婚

却发现丈夫“消失”了

今年2月,王阿姨向广州越秀法院起诉,提出与丈夫赵叔离婚的诉讼请求。王阿姨表示,她和赵叔在1990年结婚,婚后生育了女儿小玲,但赵叔长期不回家,没有承担家庭费用,也不关心她和女儿,夫妻已分居多年。

几年前,赵叔因欠债,哄骗王阿姨签订了《委托书》,私下卖掉了两人共有的唯一房产。当时双方就签订了离婚协议书,但未到相关部门办理离婚手续。随后王阿姨没有再与赵叔联系,目前不清楚其下落,也没有其联系方式。

收到案件后,越秀法院依法通过上门张贴、邮寄等方式,向赵叔户籍所在的地址送达诉讼材料,但均无人签收或应诉。穷尽送达方式后,法院依法公告开庭。

开庭时,王阿姨到庭,女儿小玲旁听了庭审。法庭上,王阿姨表示只提出离婚的诉讼请求,双方已经分居多年,没有共同财产,也不需要分割。经办法官刘治家再次仔细询问了赵叔的联系方式,王阿姨说已经多年没有联系,没有其电话。

法官再问了旁听的小玲,小玲表示也很久没有与父亲联系了,没有他的电话,只知道他确实是居住在户籍地址,那个房子是奶奶的,但奶奶已经去世,她也很长时间没有与姑姑那边联系了。

庭审后本应可以对案件作出实体处理,但刘法官还想多做一步:既然小玲确认赵叔是居住在户籍地址,那我们还是把工作做细一些,再上门一次,看看能不能找到他。

法院再次上门,该房屋依然是大门紧闭。经询问邻居,邻居说近来好像没看到这房屋有人进出。法院又到社区居委会查询,居委会确认该房屋是赵叔母亲的房子,但也称近期上门时发现房屋好像是空置。

女儿隐瞒父亲

去世的关键事实

当法院提出想要查看居委会的上门记录时,居委会一名工作人员却说,好像辗转听说赵叔已经去世了。

得知该情况后,法官立即致电王阿姨询问,王阿姨说:“不可能呀,他才五十多岁,也没有听说他不在了。”法官想起开庭时小玲略显迟疑的样子,向王阿姨问了小玲的电话,又给小玲打了过去。

没想到,当法官在电话中询问小玲,赵叔是否已经去世时,小玲马上就坦白了:“是的,其实我爸在今年3月底已经去世,我们之前也很久没联系了,当时医院通知我去办理相关手续我才得知……”

法官立即要求小玲携带相关证据到庭接受询问,王阿姨急匆匆地跟着女儿来到了法院。小玲向法庭提交了赵叔的死亡医学证明书,哭着向法官道歉。

那么小玲为何没有如实陈述父亲的情况?她说:“因为我不想让妈妈知道,她知道会伤心的。”

原来,王女士之前一跟小玲说到赵先生就会哭,还曾说过“以后不要将你爸的事情告诉我”这样的话,小玲怕妈妈伤心,才没有将此事告诉妈妈,也没有如实向法庭陈述。

法官严肃地告诉她:“你父亲已经去世,按照法律规定,案件应当终结审理;你隐瞒这个关键事实,以至于法院在送达上浪费了人力物力,也会误导法院作出不当的判决。庭审是非常严肃的事情,公民有义务向法庭作如实陈述。”

小玲在法庭上作虚假陈述,已违反法庭规则,构成妨碍民事诉讼的行为,法院可依法予以处罚。鉴于小玲并非案件的直接当事人,且知错能改,认真悔过,未造成严重的法律后果,法官依法当场对小玲进行训诫,责令她作出书面检讨,并按民诉法的相关规定,终结了本案诉讼。

经办法官指出,诚信是一切民事行为的根本原则,也是民事诉讼的基本要求,更是确保司法公平公正的应有之义。不诚信的诉讼行为,不仅极大地浪费有限的司法资源,也会严重干扰审执工作的正常进行。

转自:广州日报

来源: 政法频道

民间丧俗中亡人配偶健在,要“断“夫妻感情,收殓时有“小动作”

民间丧葬风俗特别的地方

本文作者 倪方六

前面说了民间大殓风俗(见《亲人去世难免痛哭,但忌讳眼泪滴到尸体上,迷信说法不可信但怕人》一文),没有说完,这篇“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接着聊。

在收殓时,如果亡人有配偶健在,就要注意了,会有特别的风俗和小动作。

如前文说到的,在棺材底上铺“寿席”时,如果死者的配偶健在,要把席子割一半留下,待以后配偶然去世时使用,寓意是夫妻将来到阴间还睡一张床上。

这是过去福建等地的风俗,而更多地方要为阴阳两隔的夫妻“断感情”,不要让亡人有想头。

在盖寿被前会有小动作,不少地方会放“绝情”之物,让亡人不要“纠缠”生人。

有的地方会将熟鸭蛋、小石头放进棺内。这什么意思?鸭蛋在民间看来,有辟邪的属性,熟鸭蛋放进去,是希望亡人死心,不要牵挂丈夫(或妻子),除非熟鸭蛋能孵出小鸭子,石头能烂掉,只有到那一天,夫妻才会相见。

对放的“绝情”之物,有的地方是放熟鸡蛋、酱油面或其它不可生之物,意思都是一样的。

放蛋时有的地方主事者还要说话——

放鸭蛋时说——“这只鸭蛋面入棺,若会孵出鸭子仔,翁婆才当来相见!”

放石头则说:“这粒石头入棺,海水若会干,石头若会烂,翁婆才当再相见。“

也有的地方,放这些东西是让亡人“死心”,不要回来找家人,让家人不安。此时会说,“鸭蛋若出仔,你再转来;石头若会烂,你再转来!”

对夫妻某一方先死的“情感处理”方式,有的地方不是放熟鸡蛋、石头一类的绝情物,而是行“分梳”礼。

在南方有的地方,如广州,死者若为女性,而丈夫健在,会给死者簪一朵花,放进棺内,这叫“死在夫前一朵花”。同时,会折断一把木梳,短的一段投入棺内,长的一段留给生者,此举动俗称“分梳”,谐音“分疏”,寓意分别。

如果死者是男性,妻室仍在世,则不要簪花,只要“分梳”即可。

(分梳)

上述是大殓时处理夫妻感情的特别风俗,不同地方的处理方式并不一样,但目的都一样,就是让亡人对生者“绝念想”,不要牵挂。

除了有配偶的有特别的讲究,收殓时还有一些地方要注意。

一般亡人脸上还会覆上面布,此布一般1尺2寸见方。亡人蒙脸风俗,据说起于清初,承蒙恩的明朝遗老死后要求这样做,意思是无颜去见九泉之下的列祖列宗。

随葬品也是在大殓时放入的。

死者在生前阳间生活用品、喜欢的东西都会放入,如梳子、镜子,金银器物、玉器等。

要注意的是,亡人生前身体上落下的东西也要放进棺内,老话说这是让死者落个整身子。如脱落的牙齿、剪下的指甲、头发等,都装入一个小红布袋,放入棺内。

特别是太监,死时一定要将“做男人根本”放进去的,在当初阉割时会风干,收藏好,等百年后入棺。

(老人准备的寿村)

有的地方会在棺内放两块砖做枕头,砖内刻写死者的姓名、世系、生卒年月日等,称为“合砖”,相当于墓志。有的地方称之为“内碑”,使用方法不同,有的地方内碑,男性置于脚下,女的放在头部。

据我了解,亡人的枕头很多地方并不用砖,而是使用俗称的“鸡鸣枕”。枕内塞有银纸、鸡毛、狗毛、茶叶什么的。这种枕头有“闹钟”功能,死者不至于在去阴间报到时忘了时辰,有鸡打鸣呢;也不至迷路,有狗带着呢。

有的地方会在棺内放“镇物”,如生铁、石块什么的。

大殓时最要特别注意的一点是,尸身进棺时一定要先让脚先进去,这叫“立进”,而不是躺着进去。

尸身放入棺中后,手里要拿东西的,一般手上要持桃枝,桃枝上还系打狗饼、粽子什么的。右手持扇子或是手帕。这在小殓时已准备了。

中国迄今在世最早的粽子,就是从棺内发现的。

1988年9月,江西德安发现一座宋墓中出土了一口完整的棺材,棺内女尸完好,棺内有大批比较完整的丝织衣物,包括袍、裙、裤等。在死者的右手上,考古人员发现了一支40公分长的桃枝,枝上系着两个粽子。

为什么桃枝上系粽子?桃枝是辟邪的,俗称“打狗棍”,如果没有桃枝,有的地方会用芦柴杆替代。

而粽子是为阴间恶狗准备的,哄骗恶狗,有吃的就不咬了。粽子有季节性,很多地方就是串饼子,俗称“打狗饼”。

反正不论放什么,死者忌讳空手。

有的地方讲究“左手执金,右手执银”,有钱的人家会让死者左手拿一个金元宝,右手拿一个银元宝。穷人也会让手拿铜钱、硬币什么的,即使一贫如洗之家,也会让死者手里握着手帕,或是放一饭团。

(金元宝)

(银元宝)

(注,部分图源网络)

亲人去世后,为什么配偶不能去送葬?传统文化背后的深情与无奈

作为一个头条号编辑,我要分享一个让人动容的故事。这是关于一位名叫李明的中年男子的经历,他在妻子去世后,面临着无法去送葬的困境。这个故事不仅涉及到个人的情感,更反映了传统文化背后的深情与无奈。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头条号编辑。故事发生在一个小城市里,主人公李明今年四十岁,是一名普通的上班族。他和妻子小丽已经结婚十五年了,两人一直以来都是彼此的精神支柱和伴侣。然而,命运却突如其来地将他们击倒,小丽因病去世了。

面对亲人的离去,李明心碎欲绝。他本想带着妻子最后一程,为她送行,但是,在一个个忙碌的人群中,李明却无奈地发现,他的身边没有了最亲近的人,他的妻子没有了陪伴。

一时间,李明感到心如刀绞。他回想起小时候看过的电视剧和读过的小说,发现这种情况并不罕见。原来,在传统文化中,有一种观念认为配偶参加葬礼会导致家庭不祥,会给死者带来厄运。

这样的信念根植于古代的迷信观念,但在现代社会仍然存在。虽然有很多人已经不再信仰这种说法,但在一些地方和家庭中,这种禁忌仍然被遵守着。

李明深知自己是个理性的现代人,可面对这样的传统观念,他却感到无奈。他万分想念妻子,想要亲自送她走向另一个世界,用最后一次的相聚告诉她自己的爱意,但是却被束缚住,无法行动。

葬礼当天,李明站在远处的一棵大树下,静静地看着妻子的灵车离去。他默默地祈祷,希望妻子能够安息。泪水在他的脸颊上滑落,混合着无尽的思念和悲痛。

李明内心充满了对传统观念的矛盾与质疑。他开始反思,为什么个人的情感需要受制于传统的禁忌?为什么不能自由地表达对逝去亲人的哀思和缅怀之情?

他意识到这是一个社会进步的问题。既然现代社会已经在各个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为什么在这个关键的时刻却束缚住了人们的情感表达?

李明决定要改变这种局面。他开始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倡导尊重个人选择,提倡自由的情感表达。他发起了一场关于“告别传统观念,亲人不送不代表不爱”的倡议,并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的共鸣。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加入他的行列,他们分享自己的故事,表达自己的情感。他们努力改变社会对于配偶参加葬礼的观念,希望每个人都能够自由地选择,用自己的方式来送别逝去的亲人。

时间过去了,李明的倡议逐渐收到了回应。不仅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改变自己的思维和行为,也有一些地方开始逐渐放宽对于配偶参加葬礼的限制。

在李明努力的推动下,社会慢慢地开始理解和尊重个人情感的表达。人们开始意识到,送别亲人并不是一个让人不祥的行为,而是一种家庭成员之间的深情表达,是对逝去亲人的敬意和缅怀。

故事就要结束了,但是我相信李明的努力会给更多人带来启示和思考。他用自己的经历和行动向我们证明了,传统观念并不总是正确的,我们应该勇于面对现实,积极改变过时的观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活出自己,用爱和敬意对待逝去的亲人。

这个故事或许只是个案,但它背后所涉及的问题却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思考和关注的。无论是哪个时代,个人的情感表达都应该得到尊重和支持。希望我们都能从中汲取力量,在传承优秀传统的同时,拥抱现代的自由和宽容。

这就是今天我要分享的故事,感谢大家的阅读。如果你有类似的经历或者想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让我们一起探讨和分享。记得点赞、关注哦,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