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因何而灭绝《解开生命起源的真相》长篇连载(81)
——用中国智慧解开生命起源与人类起源之谜
作者:张宝盈
(本书已由华龄出版社于2020年10月出版发行,书名《探索自然之谜全三册·中册·生命起源》)
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接上篇)
四、巨型生物存活还需要高温高湿环境
强辐射除了导致生物基因变异外,在自然界导致的变化主要有两种直接结果:其一是使气温增高——一方面是放射性物质本身可以产热,另一方面是由于大气层等离子体的电加热(电致热)效应和微波效应而导致全球气温的上升;其二是使大气层电离度增高,等离子体大幅度增加,而大气层等离子体共振复合就会形成风暴、降雨等天气过程(具体机制可参阅《解开自然谜团的真相》)。高电离度(富等离子体)的大气层降雨量会猛增,从而使地球环境的湿度大大增加。因此在巨型生物时代,地球环境处在强辐射、高温、高湿的条件下,而只有这种强辐射、高温、高湿的地球环境,才是巨型生物的乐园。也只有这样的环境,才最有利于植物的生长,使地球上到处长满了高大肥嫩的青草和灌木,才能为草食性恐龙提供充足的实物,填饱它们硕大的肚皮。身躯巨大的恐龙食量必很惊人。
如果没有这些特殊的自然条件、自然环境,恐龙等巨型生物就无法生存在世上。
恐龙由于身躯巨大,心血管系统必然异常发达,但是物极必反,愈发达也会愈脆弱,身材巨大的恐龙代谢会成为严重问题,也只有强辐射、高温高湿的外界环境,才能维持它的正常代谢和血液循环,一旦气温下降,血管收缩,血液遇冷粘滞,恐龙血液循环系统就会出现严重问题。因此,恐龙以及其他巨型动物,最大的“天敌”就是严寒,它们是最怕冷的动物。一旦地球的强辐射、高温高湿环境发生变化,等待它们的只有一种命运——灭绝。
现代的一些发现可以对此提供某些佐证。
20世纪20年代,在河南安阳地区曾有一批考古工作者发掘到了一个3500年前的古迹——殷墟,从中发现大批目前当地已经绝灭了的哺乳动物残骸。在这些可称为亚化石的骨骼、牙齿等碎片中,我们认得出有象、貘、麋鹿、水牛、獐竹鼠以及其他动物。前面两种现生于东南亚等亚热带或热带森林地区;麋鹿是古生代生活于华北南部和淮河流域的动物;水牛、獐和竹鼠是温暖地带的动物。所以殷墟的动物残骸表明:3500年前的河南,自然地理条件与目前大不相同,至少相当于温湿的温带南部,甚至是亚热带的森林环境。
据章鸿钊对我国古籍的研究,约在公元前600年,山东、河南一带还有象和犀牛的分布。
如果把时间再推远到十几万年前,几十万年前,一百多万年前,华北到处可见象、犀牛等喜暖动物。再远推到一千万年前,除象、犀牛外,还有长颈鹿、三趾马,这些化石都说明华北地区当时正处在温暖湿润的热带或亚热带。[12]
这些记录显示出一个很明显的趋势——地球越早期,全球气温越高。地球确实处在由高温向低温逐渐冷却的进程之中。
并非所有的恐龙都是形体巨大的,一部分在创生时未受到放射性物质辐射的恐龙形体较小,与一般动物不相上下,如云南禄丰大地村发现的“大地龙”,其大小和鹅差不多。驰龙科的小盗龙,体长仅有80cm。这样的恐龙由于不是在特殊的强放射性辐射环境下创生的,只能适应弱放射性辐射环境,故反能更长久地生存于世。
其实,恐龙究竟是否已经于2亿年前全部灭绝,还是一个有很大争议的问题,因为新的考古发现表明,人类曾经与恐龙共同生活过。如在墨西哥阿坎巴罗发现的多达3.5万件的“恐龙泥偶”显示,人类不但曾与恐龙密切接触,甚至还饲养过恐龙,以恐龙为坐骑。在著名的秘鲁纳斯卡地画所在的地方也发现了类似的恐龙泥偶。另外在秘鲁伊卡市发现的“卡布雷拉石”上,也刻有恐龙与人类共同生活的场景。在吴哥窟的浮雕中也有恐龙形象。在北美发现了恐龙岩石壁画;在著名的波纳佩遗迹中,也发现了绘制有恐龙身姿的镶嵌画。《超古代文物》《不可思议的恐龙遗物》中对此有详细介绍。恐龙与人一起生活有两种可能性:一是与恐龙一起生活的人是巨人,这些巨人像恐龙一样身材高大。二是与人类共同生活的恐龙是小型化了的恐龙,这些恐龙身材与人相差无几。这两种可能性都是存在的。
当全球放射性辐射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衰减后,创生于强辐射环境中的巨型恐龙和其他巨型生物必然走向灭绝。但是,完全有可能,在新的弱放射性辐射地球环境中,地球生命机器重新创生出一代形体较小的恐龙,这样的恐龙身材与人相差无几。由于它们创生于弱辐射环境,能适应后世的地球环境,所以能生存得更为久远。
五、大洪水导致全球降温
为什么在北半球俄罗斯等国,甚至在靠近北极圈附近的地区如阿拉斯加和西伯利亚发现了大量被冻死的猛犸象以及其他一些原本生活在温带的动物?这说明在大洪水之前的北半球现在的寒带地区的气候也很温暖。在大洪水之后,地球的气候发生了巨大变化,经历了一场突发的极为寒冷的时期,而且这样的寒冷持续至今。
世界许多民族在记录或传说大洪水的同时,也留下了“大冰冻”的传说。在伊斯兰教兴起之前的伊朗,信奉波斯祆教(拜火教)的雅利安人有“大冰冻”的传说,在南美洲,生活在现在的巴拉圭、阿根廷和智利三国交界之处的大查科地区的托巴族印第安人也有类似的“严寒”的神话,他们描述道:这一段冰雪和冰雹肆虐的日子延续了很长时间,所有的火都熄灭了。霜冻厚得像皮革。
在玛雅人的《圣书》中,与洪水结伴而来的,还有“大量的冰雹、黑雨、黑雾,和难以形容的寒冷。”书中还说,在那些日子里,“满天乌云,全世界都在昏暗中……,太阳和月亮的脸被遮住了。”[13]
13000—11000年前的那场杀气腾腾的大动荡中,阿拉斯加和西伯利亚的北部可算受害最惨重的地区,无数大型动物的尸骸在环绕北极圈的死亡地带被发现,许多尸体的肌肉还保存完好,还有许多令人咋舌的、完整无缺的猛犸象牙。实际上,这两个地方至今有人将猛犸象的尸体解冻后喂拉雪橇的狗,猛犸象排也一直是费尔班克斯市餐馆中的特色菜。
被掩埋在冻得硬邦邦的泥土中的有动物扭曲的残骸和树枝,混杂着冰晶和一层层泥煤和青苔……美洲野牛,马,狼,熊,狮……这一堆堆动物和人的尸骸,根本不可能是任何普通的自然力量能够做到的……
同样的景象也出现在西伯利亚。大约在同一时期,那里也发生了灾难性的气候变化和地质剧变。这里冰冻的猛犸象坟场,自罗马时代以来就成了人们取之不尽的象牙“矿”,到20世纪初,十年内采出的象牙多达两万对。[13]
导致地球气候突然变冷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大洪水。
多种资料表明,“大洪水”在历史上真实地发生过。不但中国有“大禹治水”的传说,世界各民族都有类似的传说。诸如基督教中“诺亚方舟”的传说等等。
《淮南子·览冥训》曰: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洪兴注曰:“凡洪水渊薮自三百仞以上。”又载,“禹之时,天下大水,禹令人民聚土积薪,择丘陵而处之。”
《尚书·尧典》记载说,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
《尚书·益稷》中禹曰: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
《孟子·滕文公上》记载: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汜滥于天下……
可见在尧、舜、禹的时代,确曾出现过连续多年雨涝、大洪水的情况。
“从考古发掘情况来看,在龙山文化时期距今4000千年左右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确有一个气候异常的大洪水时期。这也与今天气象学的研究成果一致,距今5000—4000年之间的龙山文化时期正是降雨量最多的时期。这场大洪水的涉及面相当广泛,和古文献所说尧舜时期的大洪水及禹治理洪水所涉及的区域几乎差不多。”[14]
《汉唐地理书抄》记载:宜都上绝岩壁立数百丈,有一火烬插其岩间,望可长数尺。传云,尧洪水,人泊船此旁,爨馀,故曰插灶。
《艺文类聚》又记:“宜都夷陵县西八十里有高筐山。古老相传,尧时大水,此山不没,如筐篚,因以名。”
这两条资料说明,史前的那场大洪水曾在宜都留下过一些痕迹。宜都在今天湖北宜昌附近的枝城,它属于巫山山脉,地图上的标高大约是海拔1200米左右。而宜昌以东,就是广大的江汉平原。
《太平御览》卷七六九引《郡国志》记载:“济州有浮山。故老相传云,尧时大雨,此山浮水上。时有人揽船于岩石间,今犹有断铁锁。”
综合以上这些记载,我们推测,史前大洪水的水位在1100米左右,它几乎淹没了整个东南沿海,中原的河北、河南、山西一部、陕西一部,也浸泡在洪水中,中南地区的湖北、湖南、广西和西南部的贵州等地区也被洪水淹没。[3]
能够“怀山襄陵”的大洪水,水位在1100米左右,应该是相符的。否则是不足以“怀山襄陵”的。
按照现代气象学的标准,每天降雨超过250毫米,就称为特大暴雨了。降雨而达到“怀山襄陵”,可见当时的降雨,远非今日的降雨可比。
如此一场全球性的大洪水是怎样发生的呢?如此巨量的雨水来自哪里?用现行的“潮湿空气上升冷凝成雨”的“理论”是无法解释这样的大洪水成因的。因此一些现代学者便猜测说是由于当时全球气温升高,海平面升高而引起大洪水。但记载明确说“尧时大雨”,怎么又能自己瞎猜说海平面上升呢?
是什么因素使维持了近2亿年的强辐射、高温高湿的地球环境发生了巨大改变,变得寒冷干燥了呢?是大洪水,是地球上可能发生了不止一次的大洪水。
大洪水前,地球由于长期受到强辐射而在大气层中积聚了巨量等离子体,并在辐射源的持续辐射下长期维持。后来,可能因为诸如太阳系在银河系中的运动而脱离了某种辐射源,或太阳活动期结束,辐射降低,地球本身的放射性物质也因自然衰减而产热量下滑,导致大气层电离辐射场迅速衰减,达到了等离子体的共振复合条件,于是,大气层中积累的巨量等离子体发生大规模共振复合,形成巨量降水,于是大洪水便发生了。当然,形成大洪水的巨量雨水主要是“共振造物”机制提供的。
在大洪水以及造海、造山的地质活动中,都有额外的新物质被创造出来:一座座、一簇簇山脉拔地而起,地下却并没有发生“中空”现象,高高隆起的山脉似乎都是“凭空”增加的物质。
大洪水也是这样,大气层中的等离子体即使全部复合净尽似乎也不足以形成全球近千米深的大洪水。它们都是“共振造物”导致的(参阅《解开自然谜团的真相》)。
大洪水将导致几种结果:
其一是使地球电磁状况发生根本性改变,由于大洪水消耗掉了大气层中的大部分等离子体,使地球整体电离辐射场严重衰减,电致热效应降低,而导致全球降温,由高温高湿变得寒冷干燥。如此一来,就导致大批在强辐射、高温高湿环境中创生因此只适应强辐射、高温高湿环境的生物大量灭绝。
其二是大洪水本身直接导致了大量动物、植物的死亡。
其三,由于大洪水的冲刷作用,使原本因超级地震、超级火山爆发而抛洒出的裸露于地面的放射性物质大大减少,全球放射性污染降低,生物基因因受辐射而发生变异的情况大大减少。巨型生物、异形生物不再创生,只在特殊情况下偶有孑遗。
其四,大洪水降雨过程中的等离子体共振复合会有相当一部分复合为空气,使大气层增厚,大气成分也发生很大改变,诸如含氧量降低等等。也会对生物产生一定影响。
经验告诉我们,干燥无雨雪的冬天,常常是“暖冬”,潮湿多雨雪则常常异常寒冷。这主要是雨雪和潮湿环境的吸热作用导致的。故在大洪水期的冬天必定出现严寒。
另外,有一种天气现象至今没有得到科学解释——冰雹的形成。冰雹常常在炎热的夏季发生,且只在某些特殊条件下局部、短时间发生。它的“致冷源”是什么?冰雹的形成应该与雨云中的带电粒子的谐振频率有关,当发生了处在致冷频段的电磁谐振时,就会因电致冷而形成冰雹。
按此假设,有可能,在大洪水之后,曾经有一段时间,在大气层中出现了经常发生致冷频段的电磁谐振,那个时期,出现了记载中所描述的“一段冰雪和冰雹肆虐的日子延续了很长时间”,“大量的冰雹、黑雨、黑雾,和难以形容的寒冷。”
总之,全球性大洪水会使地球环境发生重大改变,会使地球表层温度骤然下降,在大洪水中侥幸逃生的生物又猝不及防地遭遇严寒,纷纷倒地而亡,许多物种就此一蹶不振,永绝于世。
即便如此,如果放射性物质未被冲刷掉,辐射场还存在的话,巨型生物还会被再次创生出来。可惜的是,放射性物质都随着滚滚洪水流入大海,除了在海洋中创生出巨鲸等巨型生物外,陆地巨型生物再也无望卷土重来,而至万劫不复。
生物史上曾经发生过的5次生物大灭绝,都可能与大洪水有关。
大洪水过后,新的地球电磁环境由于“惯性”作用仍处在极不稳定的动荡期、调试期,这期间仍会发生大量的较小规模的电磁谐振和等离子体共振复合事件——降雨、台风、地震、火山爆发……在这个过程中,就会有大量新的生物物种被这样的新的电磁环境“定制”新的适应新环境的基因,而使大量全新的物种以雨粟、雨谷、雨虫、雨兽、雨人……的方式被创生出来,形成“生物大爆发”。
巨型生物是地球生物史上的“阶段性”产物,它只在一定的时期产生、繁衍、生存。在这个阶段之前和之后,都不会再有巨型生物普遍存在。这只是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
恐龙和其他巨型生物的灭绝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一旦失去了它们赖以生存的强辐射环境,灭绝便是不可避免的了。
正像不同的物种寿命不一,即使是同一物种,寿命也存在差异一样,不同物种在地球上的生存期(由创生到灭绝)也不相同。恐龙在世上生存了1亿多年,“人”这个物种在地球上有多长生存期还是未知数。如何突破“盛极而衰”这个规律,人类需要为此不懈努力。
人们已经发现,地球目前似乎又进入了一个新的生物大灭绝期,大量物种快速灭绝,地球磁场快速衰减,也许经过若干万年或更长时间后,现存的地球生物都将面临灭绝的压力。而其后,仍然可能会有新的生物爆发期。
也许到了遥远的未来,那时,地球的辐射场已十分微弱,很少有地震、火山、台风、龙卷风、暴雨、暴雪的发生。长久的干旱,导致水资源枯竭。由于缺少电离层、辐射带等离子体共振复合成雨的“原料”,复合而成的雨水远低于蒸发量,最后大海也被蒸发一空。直到这时,地壳才较为持久地稳定下来,陆地也不再沉陷为湖海。
一旦地球电磁场衰减到一定极限,电离层、磁层消失,大气层不复存在,地球生物将全部灭绝,地球会像其他行星一样成为一个死寂的星球。
有没有可能使地球“死而复生”,重现生命的辉煌呢?如果人类未来仍不能控制整个地球的电磁环境,那就只能寄望于太阳的大规模爆发,或者,太阳系再次循环进入银河系中的某个强辐射区域,使地球电磁场再次增强——地球被再次“充电”,生命就有可能再次降临到这个美丽的星球。
(未完待续,接下篇)
为什么恐龙会灭绝?
根据目前最主流的说法,恐龙的灭绝是6500万年的一颗体型庞大的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的,撞击所引发的巨量尘埃遮天蔽日,引起全球气候变化,大批动植物死亡,恐龙也没能幸免。
当时撞击地球的这颗小行星其直径大约在10公里左右,撞击点位于今天墨西哥尤卡坦半岛的奇克苏鲁布附近,根据科学家的估算,这颗小行星撞击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数百万枚最强氢弹——“沙皇炸弹”一同引爆(一枚沙皇炸弹的威力相当于5000万吨TNT当量)。
然而单纯的用氢弹爆炸角度去考虑这颗小行星所带来的后果是不全面的,因为地球的质量与体型远在这颗小行星之上,也就说小行星撞击本身所带来的破坏是有限的,只会造成撞击点附近区域的生物迅速死亡,但不会导致分布在世界各地的物种死亡。
然而事实却是那次小行星事件造成了当时全球75%的物种灭绝,这又是为什么呢?
真正的原因正是小行星撞击所带来的后续影响——“尘埃”,巨量的尘埃被抛入大气层,虽然这些尘埃在当时不会立即产生什么不利影响,但要命的是,这些尘埃随着大气流动,分布至全球,并且持续了数年,而在这数年之内,由于尘埃阻止了阳光的照射,导致大批植物死亡,而处于当时食物链顶层的恐龙受到了很大影响,最后落得灭绝的下场。
有人问,如果这场小行星撞击事件发生在现代社会,会不会有不一样的结局发生?我想大概率是不会有什么好结果的,虽然不至于被灭绝,但也好不到哪去。人类现在的科技貌似很发达,但在大自然面前,仍然逃不了被掌控的命运。
期待您的点评和关注哦!恐龙灭绝到底是因为啥?不只是小行星来袭,或和这次地质活动有关
恐龙曾经雄霸地球两亿年,虽然它的灭绝被认为源于一次小行星撞击事件,但实际上恐龙的灭绝原因还是个未解之谜。
从今天向前上溯到6500万年,是恐龙家族又繁盛到消亡的分水岭,科学家们普遍认为恐龙的灭绝源自于一次重大的自然灾难事件。而在6500万年前,地球上的确发生过一次大型小行星撞击事件——希克苏鲁伯陨石撞击,撞击的陨石坑就位于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
但其实基本在同一时间,地球上还有一次重大的自然灾难事件一起发生,它就是德干地盾火山喷发事件(时间略早)了。
德干地盾(地盾是指地台中有大面积基底岩石露出的地区)位于印度德干半岛西北部,面积相当于法国的3倍,这里至今还有一条原始火山链。近日有两个研究恐龙灭绝的研究组使用不同的高精度测年方法,试图找出是什么导致了生命大量消亡事件,而这两项研究都承认德干地盾的火山活动(而非单由小行星的撞击)在物种大灭绝事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的证据证明德干地盾曾于6500万年前有大规模的火山喷发现象,这次地质活动给地球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新研究提示促成6500万年前印度德干地盾的巨大规模火山爆发可能有两个岩浆流,其喷发产生的熔岩流位居地球历史之最,大气层中充斥着大量能够改变气候的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巨量的火山灰飘散在全球的大气中,也遮蔽了阳光导致地球平均温度下降,这样的结果无疑是不利于恐龙生存的,所以恐龙的灭绝很可能也和德干地盾火山喷发有很大关系,其在小行星撞击事件之前已对恐龙等生命物种进行先行打击。
火山喷发导致恐龙等生物大灭绝的证据来自于研究人员发现的浮游生物尸体化石,时间跨度达到50万年,是因为德干地盾火山至少曾经发生过两次大规模的喷发现象,每次喷发都可以在10~20万年中给地球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两次喷发足以形成长达50万年的灭绝期。
不过希克苏鲁伯陨石撞击事件也是有可靠证据可以证明发生过的,使其发生的时间,很可能不得干地盾火山喷发要晚一点时间,因此有科学家认为,最先给恐龙等生命物种以严重生存打击的或是得德干地盾火山喷发,然后由小行星撞击不给恐龙家族以致命一击,最终导致了非鸟类的恐龙灭绝。因此,恐龙的灭绝或是由火山喷发和行星撞击这两种自然灾难共同导致的。
恐龙简笔画教程,家长快为孩子收藏吧~
恐龙(英文名:Dinosaur)是出现在中生代时期(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的一类爬行动物的统称,矫健的四肢、长长的尾巴和庞大的身躯是大多数恐龙的写照。它们主要栖息于湖岸平原(或海岸平原)上的森林地或开阔地带。
恐龙种类多,体形和习性相差也大,其中最大的易碎双腔龙可能超过50米,而最小的蜂鸟可能还不到10厘米。就食性来说,有温顺的草食者和凶暴的肉食者,还有荤素都吃的杂食性恐龙。现在,跟着千千一起来学画恐龙吧!
特暴龙意为\"令人害怕的蜥蜴\",是种大型兽脚亚目恐龙,属于暴龙超科。是霸王龙的远亲。特暴龙生存于晚白垩纪的亚洲的蒙古和中国,约7400万年前到7000万年前。特暴龙的化石大部分是在蒙古发现,而在中国发现了更多破碎骨头。
似鳄龙意为\"鳄鱼模仿者\" ,是种大型棘龙科恐龙,拥有类似鳄鱼的嘴部,生存于中白垩纪的非洲,约为1亿2000万年前到1亿1000万年前。似鳄龙属于兽脚类.,与现生的鳄类非常类似,他们依据化石头部的形状,将化石命名为似鳄龙,模式种泰内雷似鳄龙。
蛇颈龙是已灭绝的蛇颈龙属海生爬行类的统称,属调孔亚纲鳍龙目,是一类适应浅水环境中生活的类群,个体较大,且长颈,因以得名。从三叠纪晚期开始出现,到侏罗纪已遍布世界各地,白垩纪末灭绝。蛇颈龙体型硕大无比,是海洋中的霸王,与鱼龙类一起统治着中生代的海洋。
腕龙是蜥脚下目的一属恐龙,生活于晚侏罗纪,它的名字是由古希腊文的\"βραχιων\"(前臂)及\"σαυρος\"(蜥蜴)结合而来,因它的前肢比起后肢大很多。腕龙是曾经生活在陆地上的最大的动物之一,亦是所有最有名的恐龙之一。
三角龙:鸟臀目角龙下目角龙科的草食性恐龙的一属,化石发现于北美洲的晚白垩纪晚马斯特里赫特阶地层,约6800万年前到6500万年前。三角龙是最晚出现的恐龙之一,经常被作为晚白垩纪的代表化石。三角龙也是最著名的恐龙之一,也是在通俗文化中非常受欢迎的恐龙。
禽龙,属于蜥形纲鸟臀目鸟脚下目的禽龙类。禽龙是种大型鸟脚类恐龙,身长约9到10米,高4到5米,前手拇指有一尖爪,可能用来抵抗掠食者。它们主要生活在侏罗纪和白垩纪(距今6500万—2亿年)的大型恐龙。后肢发达,直立高约5米,从头部至尾尖长11米。尾巴粗重,起平衡作用。素食,舌长,利牙锯齿状,用以撕扯和切碎树叶。
窃蛋龙,是种小型兽脚亚目恐龙, 生存于白垩纪晚期,身长1.8到2.5米。大小如鸵鸟,长有尖爪、长尾,推测其运动能力很强,行动敏捷,可以像袋鼠一样用坚韧的尾巴,保持身体的平衡,跑起来速度很快。
梁龙,是梁龙科下的一属恐龙,它的骨骼化石首先由塞缪尔·温德尔·威利斯顿所发现。梁龙生活于侏罗纪末的北美洲西部,时代可追溯至1亿5000万至1亿4700万年前。个体最长可超过30米,体重约10吨。鼻孔位于眼睛之上。它们的脖子无法抬高,推测是用来扩大原地进食面积的。
雷龙是蜥脚下目恐龙的一个属。奥塞内尔·查利斯·马什在1879年命名了秀丽雷龙,brontē/βροντη在古希腊文里意为\"雷声\",而sauros/σαυρος意为\"蜥蜴\";但这名称在1974年正式遭到废除,由在1877年命名的迷惑龙所取代。
剑龙为一种巨大的草食性恐龙,是一种生存在侏罗纪晚期的食草性动物,它的背上有一排巨大的骨质板,以及带有四根尖刺的危险尾巴来防御掠食者的攻击,大约7-9米长,2.35米至3.5米高,2至4吨重。
沱江龙,生活在中国的沱江龙与同时代生活在北美洲的剑龙有着极其密切的亲缘关系。沱江龙从脖子、背脊到尾部,生长着15对三角形的背板,比剑龙的背板还要尖利,其功能是用于防御来犯之敌。在短而强健的尾巴末端,还有两对向上扬起的利刺,沱江龙可以用尾巴猛击所有敢于靠近的肉食性敌人。
给大家收集了这么多可爱的恐龙宝贝,快点跟千千画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