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合婚

巨偏旁部首组词(局偏旁)

巨偏旁部首组词(局偏旁)

田英章毛笔行书《偏旁部首 • 匚字旁》

田英章毛笔行书偏旁部首之“匚字旁”。

今天,继续分享行书偏旁部首:匚字旁。

匚,汉字部首,读作fāng,也叫三框或区字框。古代一种盛放东西的方形器物,也作量词,一斗。

行书中的匚字旁:

首笔横画露锋斜切入笔,向右稍抗肩,勿重勿长;竖折可以写成竖弯,也可以拆分为横与竖两笔,不论是何种形式,其左上均不封口。此外,行书中“匚字旁”的笔顺也有不同变化,如下面的“区”、“匾”、“匿”等例字。

楷书中的匚字旁:

具体字例:

巨 jù

匾 biǎn

匪 fěi

匠 jiàng

匡 kuāng

匿 nì

匹 pǐ

区 qū ōu

医 yī

颐 yí

字例打印本:

字例描红本:

官方机构为什么大多叫做“局”?学术上的解释出人意料

湘西赶尸表演

“湘西赶尸”,对大多数人来说都不陌生,电视剧中时常见到,到湘西旅游也会看到相应的表演。所谓“赶尸”,大约是说人的尸体会自己行走。

人的尸体会自己行走么?这是楚巫文化的范畴,现代科学无从验证,亲眼所见者也无从查起。传说中亲眼见过“湘西赶尸”的人,都是现代影像技术出现以前的事。证据缺失,贸然否定与肯定,自然也是一句话说不清。

但是,严肃的史料文献中,尸体能自己行走似乎是存在的。根本原因,出现在文献的解读上。

汉字简化,社会影响十分深刻,古文献阅读显得困难重重。对多数非专业读者来说,大多认为“尸”“屍”二字就是简繁关系。一些旅游或艺术表演性质的“湘西赶尸”,由此也变得扑朔迷离。这种现象的辩析,可以从文字学谈起。

字形演变

“尸”与“屍”,其实是两个字,出现的时间前早后迟也,同时存在过。考虑到汉字简化因素,“尸”与“屍”实际上又成了三个字:古汉字“尸”,古汉字“屍”,汉字简化后的“尸”。

分成三个字,认为和区分起来,就相当容易了。古汉字“屍”,表义“尸体”。“尸”字,已经没法看出是古汉字,还是简化字。所以,辩析的重点,是“尸”字。

汉字当中,“尸”又作为部首用。“尸部”汉字很多,如“房”“屋”“局”,等等。

“屋”,不用解释,谁都明白。屋是活人居住的,放死人的地方叫“停尸房”,专有名词的前两个字绝对不能省,更不能乱用。单纯一个“房”字,住的同样也是活人,并且“房奴”基本上是年青人。

房奴

“局”,从尺从口,棋盘也。其引申义,便是规矩、法度。所以,古代就如此,现在的官方机构也大多叫什么局,管教育的叫教育局,管房子的叫房管局,管技术规范的一般叫技术监督局,这都是非常贴切的。而呆在局里的人,都是退休前的事,跟“尸”肯定是没有联系的。

这么一说,大家对“尸”的阴影也就消除了。

公务员美女

那么,古汉字“尸”究竟是个什么意思呢?古汉字“尸”,本来属于“礼”的范畴。而“礼”,是古代最大的政治。先秦古籍中,“尸”字都是这种表义。

《说文解字》:“尸,陈也,像卧之形。” 《说文解字注》:“此字像首俯而曲背之形。”其实,古代学者的这种表述,也是不准确的。甲骨金文中,甚至发展到篆书时,“尸”字皆不作卧形,而是形似屈膝坐着的人。一个人坐在那里,这就叫“尸”。

人坐在那里干什么呢?叫做“尸祭”!

“尸祭”图解

尸祭是古代祭祀的一种。现代仍有祭祀,比方说清明上坟,节日进祠堂祭祀祖先,参加追悼会也是这个意思。清明上坟,是对着先人的坟墓拜;祠堂祭祀,一般是对祖先的画像拜;追悼会现场的最醒目位置,一般会挂一张死者的遗像。这些,是象征性的、简化后的“尸祭”,但不是古代的“尸祭”。

古代尸祭,用的是活人。这跟现在的演戏差不多:让一个演员扮演皇帝、宰相或爷爷、奶奶,大家朝他们叩拜,实际上他们并不是真的皇帝、宰相或爷爷、奶奶,傻子才会当真的。

周礼

《尚书》《周礼》《仪礼》《礼记》《诗经》《春秋公羊传》《左传》等古代文献中,有大量尸祭的记载。周代举行祭祖礼时,一般选个孙子孙坐在那里,代表死去的爷爷或奶奶,大家向其行礼——这就是真正的“尸祭”。

被选为“尸”的人,不仅会是个能自己行走的正常人,还是享有很高社会地位的人。死去的帝王,一般选个有名望的大臣为“尸”,这个大臣坐在那里,就代表已经去世的某某帝王,现任帝王不能说这是我的部下,摆上级领导的架子,同样要规规矩矩地向其行礼。

“尸祭”不仅见于汉族,一些少数民族也是如此,如鲜卑族拓跋部。鲜卑人的“尸祭”,要求甚至比汉人还严格。选择“尸”时,这个人的长相,还要与被祭祀者的相貌相接近,就像现代影视剧中,需要使用一些“特型演员”,演袁世凯的要长得像袁世凯,演蒋介石的要长得像蒋介石。

孙飞虎剧照

说到这里,估计大家基本上就明白了。“湘西赶尸”跟古代的“尸祭”是有关联的:由于地处偏远落后地区,礼制没有相应发达,加上一些巫师等职业需要,一直流传到近当代。但“尸祭”与“赶尸”,并不等于是一回事。

古代祖宗容像

《说文解字》第188课:成语“局天蹐地”中,局字是什么意思?

先行奉上标题中问题的答案:(1)成语“局天蹐地”中,局字是弯曲的意思,整个成语指天虽高,却不得不弯着腰;地虽厚,却不得不小步走。用以形容处境困窘,戒慎、恐惧之至;(2)北京人说的“局气”一词,也称“局器”,指为人仗义,说话办事守规矩、不耍赖,与人共事时既不怕自己吃亏,也绝不欺负别人。详解请见今天的第五个字“局”字词条解说,其他无兴趣内容可直接忽略。

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今天是第188课,讲《说文解字》“口”部汉字中的最后六个汉字(新附字不计),分别如图:

(今天要讲的六个汉字)

1、唬。这个字有五个读音:

(一)xiāo。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的解释是:“唬,嗁声也。一曰虎声。从口,从虎。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改作:”唬,虎声也。虎声也。“许慎把唬归会会意字,段玉裁认为它同时也是形声字,所以后世一般(比如《字源》)认为它是形声兼会意字,看字形:

(唬字的字形发展)

甲骨文与金文里的唬,字形均为一边是虎的象形,一边是一个口,张大嘴的老虎,有几重意思:1、老虎在发怒;2、这样的老虎很吓人。3、它还是老虎;4、老虎发出了很大的叫声。所以唬字的字义不论读何音大多与此四项有关。其本义是虎怒声。王筠《说文句读》:“《玉篇》《广韵》皆曰‘虎声也’,玄应引‘虎怒声也’。”

(二)xià。读这个音时,同“吓”。恐吓。比如《红楼梦》第七回:“众小厮见说出来的话有天没日的,唬得魂飞魄丧。”焦大在骂人,骂人话很难听,所以众小厮害怕。

(87版红楼《红楼梦》焦大骂人)

(三)hǔ。读此音时,有两个用法:其一:用同“虎”。(脸色)下沉。周嘉俊《山风》七:“欢欢唬起了脸,十分生气的样子。其二:用作象声词。《高玉宝》第十二章:“忽然,见小工友们又唬通唬通地快干起来。”

(四)háo。读此音时,通“號”。呼号。《集韵》:“號,《说文》:‘呼也。’或作唬。“《郎中郑固碑》:”俯哭谁诉,卬唬焉告?“

(五)guó。读此音时,指鸟啼。《集韵.陌韵》:“唬,鸟啼。”

以上不常用的读音,即不应用实例。唬字的小篆写法如图:

(唬字的小篆写法)

2、呦。读yōu。《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呦,鹿鸣声也。从口,幼声。呦或从欠。”形声字。本义是象声词,即鹿鸣声。《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鹿儿呦呦叫不停,呼唤同伴吃野苹。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本义之外,呦字还有其他用法:(1)语气词。相当于“啊”。《红楼梦》第二十回:“你也是个没性气的东西呦!”

(2)叹词。表示惊异。如:“呦,怎么他又走开了?呦,书怎么弄脏了?

呦字的小篆写法如图:

(呦字的小篆写法)

3、噳。读yǔ。《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噳,麋鹿群口相聚貌。从口,虞声。“形声字。本义指麋鹿或其他动物聚集貌。《诗经.大雅.韩奕》:“麀(yōu,母鹿)鹿噳噳。”《毛传》称:“噳噳然众也。”

(麀鹿噳噳)

本义之外,噳又指笑的样子。《广韵.虞韵》:“噳,噳噳,笑貌。”

噳字的小篆写法:

(噳字的小篆写法)

4、喁。这个字有两个读音:

(一)yóng。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的解释是:“喁,鱼口上见,从口,禺声。”形声字,本义指鱼口露出水面咂动的样子。《韩诗外传》卷一:“水浊则鱼喁,令苛则民乱。”

(鱼儿喁嘴)

(二)yú。读这个音时,指应和声。《集韵》:“喁,于喁,声相和也。”《庄子.齐物论》:“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陆德明释文:“李云:于、喁,声之相和也。”前面在呜呜唱导,后面在呼呼随和。

喁字的小篆写法如图:

(喁字的小篆写法)

5、局。读jú。现代汉语常用字。现代汉语归“尸”部,检字时注意。《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局,促也。从口在尺下,复局之。一曰博所以行棋。象形。”许慎认为局字是象形字,本义是局促。《字源》陈英杰先生认为局字是形声兼会意字,《说文》对于局的本义说解及字形分析均错。睡虎地秦简写法可纠其误。从尸、从句的写法一直到隋唐墓志中还保留着,《说文》小篆则是已经讹变了的形体。字之本义就是弯曲。这个判断与《玉篇.口部》“局,曲也。”相同,我们认为可信,其实,汉印里也有这个字,同样是从尸、从句。如图:

(局字的字形)

《诗经.小雅.正月》:“谓天盖高,不敢不局;谓地盖厚,不敢不蹐”《毛传》:“局,曲也。”大意是:是谁说那天很高?走路不敢不弯腰。是谁说那地很厚?走路不敢不蹑脚。后来,这几句诗衍生出一个成语“局天蹐地”意思是天虽高,却不得不弯着腰,局用它的本义,就是弯曲;地虽厚,却不得不小步走。形容处境困窘,戒慎、恐惧之至。又比如《宋书.武帝纪》:“有司奏东西堂施局脚床,银涂钉,上不许,使用直脚床,钉用铁。”其中直与局相对,局是曲的意思。

局字本义之外,还有很多用法:(1)局促。这是《说文》的解释。比如曹植《仙人篇》:“四海一何局,九州安所如?”

(曹植像)

(2)狭小。《管子.白心》:“大者宽,小者局。”范围偏大则过宽,偏小则狭小。此义与上义相近。

(3)卷。曲的引申义。比如《诗经.小雅.采绿》:“予发曲局。”《毛传》称:“局,卷也。”我的头发卷曲蓬乱。南朝梁江淹《悼室人》:“鬓局将成葆,带减不须摧。”鬓发卷曲就像丛生的杂草,人也越来越消瘦,衣带渐宽。

(4)近,短。《小尔雅.广诂》:“局,近也。”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有:“途路虽局,官守有限。”路途虽然离得近,但是为官位职责所限。

(5)局部,部分。《尔雅.释言》:“局,分也。”郭璞注:“谓分部。”《礼记.曲礼上》:“左右有局,各司其局。”郑玄注:“局,部分也。”孔颖达疏称:军之在左右,各有部分,不相滥也。“每部分分得清楚,不相混。

(6)机关单位的名称。如粮食局;邮局。《广韵.烛韵》:“局,曹局。”《南史.禇裕之传》:“乃以诬人之罪收县职局。”

(乌镇邮局)

(7)某些商店的名称。如:中华书局。元代孟汉卿《魔合罗》第一折:“隔壁是个熟食店,对门儿是个生药局。”

(8)职务;职事。《大戴礼记.四代》:“德以监位,位以充局;局以观功,功以养民。”晋代丁潭有《上书陈时事损益》:“中才处局,故难以速成矣。”中等才干的人做这个职事,所以不能速成。

(9)棋盘。这也是《说文》里提到的用法,所谓“局,博所以行棋。”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博当作簿。簿,局戏也。六箸十二棋,簿有局。以行十二棋,局之字象其形(这还是按照局字象形来解的)。“现代汉语,也说棋局。又比如《三国志通俗演义》卷八:”苍天如圆盖,陆地似棋局。“

(10)量词。棋类或某些球类比赛中分阶段的一次胜负为一局。比如乒乓球、排球、羽毛球的三局两胜,五局三胜等。

(乒乓球比赛)

(11)局面;形势。如,大局;时局;战局。

(12)旧时称宴游娱乐性集会为局。比如老舍《四世同堂.偷生》:“今儿个又有四个饭局。”

(13)室。比如《新唐书.姚崇传》:“崇以馆局华大,不敢居。”姚崇因为房宅过于豪华宽大,不敢居住。

(14)盒子。《增韵.烛韵》:“局,匣也。”刘向《列仙传.负局先生》:“负局先生者……常负磨镜局徇吴市中。”负局先生(传说中的得道仙人)经常背着一个磨镜盒在吴市中来往行走(替人磨镜)。

(15)人的气量、心胸。《三国志.蜀志.杨仪传评》:“李严以干局达,魏延以勇略任。”说李严这个人气量心胸更宽阔,而魏延更有勇略。现在北京人还说“局气”一词,也称“局器”,指为人仗义,说话办事守规矩不耍赖,与人共事时既不怕自己吃亏,也绝不欺负别人。

(局气)

(16)催逼;逼迫。比如《儒林外史》第三回:“屠户被众人局不过,只得连斟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

(17)圈套。比如:设局骗人,局中局。《红楼梦》第十二回:“王熙凤毒设相思局”

(87版《红楼梦》王熙凤毒设相思局)

局字的小篆写法如图:

(局字的小篆写法)

6、 㕣 。读yǎn。《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㕣,山间陷泥地。从口,从水败貌。读若沇(yǎn)州之沇。九州之渥地也,故以沇名焉。”依《说文解字》认为,㕣字的本义指山间泥沼地。但《字源》认为:“(㕣),会意字。……会意不明。……㕣之本义即‘沿’,亦即顺流而下。”其中的“口”指山谷,“八”指流水,意即水沿着山谷顺流而下。现在的铅、船等均从之得声。㕣字今已不单独使用,仅作偏旁。《汉字树》的作者廖文豪同样持此意见(他甚至认为㕣也是谷的本字。以上是两种意见,我们暂时都列出来,大家自行考量。

其中提到的“沇”字,说一下,是古代的州名,就是兖州(现在归山东,在山东西南)。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称:“盖㕣、沇、兖本一字。泉出沮洳曰㕣,古以命泲水上流,作沇,因以沇水命州,后又别制兖字。”

㕣字的小篆写法如图:

(㕣字的小篆写法)

(【说文解字】之188,部分图片引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