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起名

周公辅成王,邓公贬成王(周公辅成王)

周公辅成王,邓公贬成王(周公辅成王)

孔子推崇、曹操歌颂的周公旦,在辅佐成王的七年间,有没有称王?

01

引言

先秦历史上,周朝建立之后,影响最大,对中国历史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个人物,就是周公旦。孔子将其视为偶像,曹操早对其佩服的五体投地。

周公辅称王的故事人尽皆知,相传他还曾经制礼作乐。平定了三监之乱,对了,周公解梦的这个周公就是他。可以说,周公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是无人匹敌的。怪不得曹操在诗中感叹: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02

周公辅佐成王

周公姓姬,名旦,名字比较新奇,姬旦,我们习惯将其称为是周公或者周公旦。周公旦是周武王的弟弟。但是论实力来看,两人相比并不逊色。在周朝建立之后,周公旦奉命治理国家。

周公画像

周朝虽然在牧野之战中战胜了商王朝,但是开国后的形势并不稳定。原来商朝的势力并没有完全平息。关于如何处理商朝遗民的问题上,展开了争论。姜子牙认为应该将其全部消灭。但是召公认为应该区别对待,有过的杀掉,无过的留着。

周公提出了提出了自己意见,认为应该分化瓦解商人的势力。最后,周武王经过考量之后,选择了采纳周公旦的意见,为此还专门设立了“三监”负责管理。将武庚封为领袖,管理商朝的子民,还将商都分为三部分,分别派管叔、蔡叔、霍叔分别负责监管。

设立的三监,对于稳定刚刚建立的周王朝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刚刚建立的周王朝得以苟延残喘。但是武王刚刚建立周朝的第二年,就因病去世了。

周武王太子姬诵继位,这就是著名的周成王。这时的周文王才十三岁,根本无力管理国家大事,国家大事就交到了周公旦的手中,这就是著名的“周公辅成王”。

03

三监叛乱,周公东征

周公摄政之后,他的其他几个兄弟就对此非常不乐意,认为周公这是想要将趁着主少国疑,将权利握在自己手中。三监之中的管叔还有蔡叔就派人散播周公的坏话。为此,周公不惜“居东避嫌”,但依然没有缓解危机。

而原商朝的武庚,也是蠢蠢欲动,为此他联络了管叔、蔡叔,还联系了原来商朝的一些部落,制造了战乱,历史上称之为“三监之乱”或者是“武庚叛乱”。周公为了挽救周王朝,率军平定叛乱,这就是著名的周公东征。

周公东征被认为是第二次灭商战争,并不比牧野之战要轻松的多。牧野之战是对商朝高层贵族的战争,但周公的这次战争可以说是对商朝下层的一次打击。史书记载,这场战事是在成王二年的一个秋天打响的,这天的天气恶劣,电闪雷鸣,裹挟着风。

周公率领着将士,在郊外与商朝以及叛乱势力展开战争,这是一场硬仗,战争一共持续了三年才彻底结束。在周公的指挥下,管叔在这场战事中自杀身亡,蔡叔也被囚禁起来最后落了个被流放的结局,次年就将作乱的首领武庚杀掉,战乱平息。

04

周公制礼作乐

经过六年整顿还有治理,国家初步稳定下来,于是就召集了众多诸侯在首都集会,制定了礼乐制度。礼乐制度是一个国家稳定的标志,也是在夏朝、商朝礼乐制度上制定的,又在此基础上加以改造,符合周朝宗法分封的现实。

礼乐制度,从此贯穿在社会的方方面,一直到现在都为我们沿用,建立了社会的秩序。视鬼敬神而远之,使得周人彻底从商朝的迷信中走出来。春秋时期的孔子就对周公所创立的礼乐相当推崇。

在后人必读的四书中,《周礼》就是其中的一部经典。周礼贯穿在每个人的吃喝拉撒,衣食住行当中,使得周人从鬼神转向自身。

礼乐制度在音乐中就有所表现,像悬挂的乐器的方位以及乐器的数量,不同等级使用的数量是不同的。在乐舞上的数量上也有所区别。像周天子是八行,随后的每个等级依次递减两行。并且在不同的场合,使用的音乐也是不用的。

岐山周公庙遗址

礼乐制度的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可以称得上是先秦文化制度上的高峰,而周公在其中的作用也是非常之大的。培养了人民的国家意识,维护了社会秩序,塑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怪不得孔子对其如此推崇和赞扬。

05

周公旦有没有称王?

成王继位七年之后,周公终于放心的将国家的权力交给了周成王。但是关于周公摄政的事情,在史学界产生争论,我们知道三监之乱的导火线,就是因为周公辅政,引发了一系列的后遗症,但周公真的就只是所谓的辅佐吗,为什么有人认为周公称王了呢?

战国时期普遍认为,在这七年当中,周公旦是继位为天子的,武王死后,周公旦在东宫会践,在明堂举行祭祀,自己成为是天子。《荀子》、《逸周书》中都对周公称王的时间有明确的记载,证实了这一说法。这么一来,三监之乱的原因也说得清了。

周公旦的雕像

但是司马迁的《史记》中,对此周公主持国家大事的七年,称为是摄政称王,多次强调周公旦是像多尔衮一样代替行政。由此可见,司马迁对于周公是否称王是有所怀疑。而后的史书就沿用的司马迁的这一说法。

史书中普遍认为周公辅佐成王的原因是,成王13岁,还年幼。但是有学者认为事实并非如此,成王继位的时候已经成年。在古代,男子只要是年满13岁,就可以娶妻生子了。周武王病逝的时候,武王当时是93岁,文王13岁,这么说来,周成王出生的时候,武王已经80岁了。

这么推测下来,可以说是违背常理的,也就说周武王60岁的时候,才娶来姜氏当老婆。但是武王的父亲,也就是周成王在12岁的时候,就生下了伯邑考,15岁的时候就生了周武王。这么看来,周武王结婚的年龄也太晚了。

但是按照正常年龄结婚的话,周成王应该不只是13岁。那么,周公辅政的事实也就被推翻了。周公称王七年之后,又将权利交给了周成王。因为时间短暂,后人为了维持周公的形象,以及儒家的道统,故意隐瞒也是想得通了。

06

结语

不管周公这七年中,到底有没有称王,距离现在的时间太过久远,我们都无从得知。但笔者都认为周公旦的确称得上是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为后代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财富,其功劳可以说是非常大的,直到现在我们都将其推崇为圣人。

参考文献:

《尚书》

《今本竹书纪年》

司马迁:《史记》

杨朝明:《周公东征史识诠说》

王慎行:《周公摄政称王质疑》

作者

锦年,自由撰稿人,历史学爱好者,致力于研究历史。期望用历史垂训鉴戒,塑造集体记忆,鉴往知来。

“济宁汉画像石上的中国文化”展览作品《周公辅成王》

视频加载中...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李丹丹 通讯员 宋冉冉 济宁报道

为进一步打响“济宁文旅”品牌,增加“孔孟之乡 运河之都 文化济宁”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2022年3月下旬,济宁市文化和旅游局面向海外启动“济宁汉画像石上的中国文化”线上主题展览月活动,目前活动已在Facebook、Instagram、Twitter海外社交媒体平台上线。

“济宁汉画像石上的中国文化”线上主题展览以济宁画像石、碑刻为主要展示内容,通过Facebook、Ins、Twitter等主要海外社交平台,以英日韩多语种、多角度、全方位对汉画像石上的图像以及碑刻上的文字进行深度解读,讲述背后蕴含的历史故事及文化内涵,展现济宁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画像石“周公辅成王”便是描绘了有德者周公的故事,周公也因此成为忘我无私的古代政治家典范,被后人称颂!

中国历史第十一讲:周公辅成王

周武王在建立周朝后,只做了四年君主便死去了,他的儿子成王即位,年仅十三岁,由于成王年纪尚小,便由其王叔周公承担治国重任。

周公勤于政事,甚至达到了“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什么意思呢?就是周公因公务繁忙,洗一次头的功夫,要停下三次接见人才,吃顿饭的功夫也要几度放下饭碗,接受闲人拜访。

尽管周公尽心竭力辅佐成王,却有人忌惮周公的权力,挑拨他和成王之间的关系。周公的三个弟弟管叔、蔡叔、霍叔派人散播谣言,说“周公将对成王不利”,一时间,人们误解周公,连成王、召公等人也都开始怀疑他。为此,周公不得不“坦诚的向他们表明心志”,以解除大家的疑虑。

武王去世后,召公和姜太公是当时最有威望的人,周公首先对他们进行解释,并取得了两人的理解和支持,而后,周公开始暗中查找动乱源头,以待时势之变。果然,纣王之子武庚率先作乱,不久,奄人、徐人及淮夷进入邶,与管叔、蔡叔一起叛乱。。

武庚的这次叛乱,参加者除了管、蔡等势力外,其余基本都是东方殷人的残余势力。殷商兴起于东方,东方是殷遗势力集中的地区,因而,也就成了武庚叛乱的中心地区。

周公得到成王和群臣的信任,开始对付殷的残余势力,结果是武庚北窜、管叔自杀,周政权取得了完全的胜利。之后,周公在殷商王畿之地建立宋、卫等国,使殷旧地彻底稳定下来。

平定殷旧地以后,周公继续向“大东”进攻,征伐奄国。殷商时期,人们把商都东方的地区称为“东”,而以距离商都的远近,分别称大东、小东。

奄是商朝时期泰山之阳的一个小国,其属地在当今山东曲阜周围,即后来鲁国立国的地区。奄与殷商王朝的联系仍然十分密切,此时的奄地,商残余势力极其猖獗,是周初社会动荡中的重要地区。武庚之乱中,奄也是叛乱中最重要的力量,带头叛乱的正是奄地首领奄君。

周公“伐奄”时,并不是直接攻伐奄国,而是先拔掉依附奄国的周边小国,先后消灭了徐夷、淮夷、薄姑等等,然后集中优势兵力,攻打奄地,并取得胜利。

熟话说“功高盖主“,成王眼见周公势力越来越大,威望也越来越高,怀疑周公有篡位野心,便因此日渐疏远他,周公非常难过,决心不再辅政,成王举行冠礼仪式后,周公恋恋不舍离开镐京到楚国去了。

转眼到了秋天,就在庄稼还未收割时,突然狂风大作,田里的庄稼全都倒了,一些树木也被大风连根拔起,老百姓很害怕,认为是上天的惩罚。

周成王惶恐不安,而这时,他在周公的府邸发现了一个匣子,叫做金匮,这金匮当中藏着周公的一篇悼词。原来,当初武王病重时,周公便向州族列祖列宗祈祷,要代替武王去死,史官们也向成王证明,这件事是真的。

成王听后非常感动,认为叔叔既然如此忠诚,断不会起篡位之心,于是派人将周公请回。周公回到镐京后,成王对其倍加信赖,君臣协力治理国家。

周初的局势稳定下来,但如何控制广大的东方地区,有效地维持周王朝的统治秩序,这又成为周公等人必须慎重考虑的头等大事。

武王时期,通过加封神农、黄帝、尧、舜、禹的后裔,收买人心,树立自己的威信。那时,天下未定,当时的首要任务是消灭殷商势力,稳定局势。而到了成王时期,天下大势已定,则将亲信重臣分封到各个重要地区,用来加强周室的统治实力,对抗外部侵扰,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分封制。分封制是周朝维护统治的一项重要创举,周公则是分封制度的首创者。

周公主持的分封主要有宋、卫、齐、鲁、燕、晋等国,周公创立的分封制度,妥善地解决了周室对原殷商统治地区的控制问题,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是一个很好的办法,而且,它对周代政治体制的建立也有促进作用。在控制了全国之后,为便于统治广大的东方地区,成王决定“迁都洛邑”,至此,周朝局势彻底稳定,再没有发生大的地区叛乱。

周公还为周王朝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他制订的礼乐大都被后世所承袭,成为封建时代的典章制度。礼乐从大方面说,凡政教刑法,朝章国典,一概称之为礼;从小的方面说,礼则专指当时各级贵族经常举行的祀享、丧葬、朝觐、军旅、冠婚诸方面的典礼。

周公制礼作乐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它标志着周朝的统治完全走向了正轨,而且对西周社会的稳定和繁荣也起了重要的作用。周公死后,成王以天子之礼将周公厚葬,也给“周公辅成王“的故事,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