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吉日

周易译注最好的版本(周易译注)

周易译注最好的版本(周易译注)

《周易》是一本什么书?

《周易》是本什么性质的书?围绕这一问题,古往今来,仁者智者,争议不决。

>>>>

有人认为《周易》是卜筮书

宋代朱熹说:“易本卜筮之书。”现当代一些学者认为《周易》不过是占卜算命、远古巫术的资料汇编。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高亨《周易古经今注》等均持有此观点。

李镜池说:“《周易》是一部占筮书却是无容置疑的。”(《周易探源》)

刘大钧说:“因为归根到底,《周易》是一部筮书。”(《周易慨论》)

>>>>

有人认为《周易》是哲学书

庄子认为“《易》以道阴阳”。阴阳问题又是中国哲学基本问题,据此,《周易》成了中国哲学著作。现代易学家李景春《周易哲学及其辩证法因素》、黄寿棋等《周易译注》持此观点。

李景春说:“《周易》不仅是中国古代一部最早的有系统的哲学著作,而且也是在世界上最早的有系统的哲学著作之一。”

黄寿祺说:“冠居群经之首的《周易》,是我国古代现存最早的一部奇特的哲学专著。”

>>>>

有人认为《周易》是历史书

近代学者章太炎先生认为,《易经》讲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并以此观点解释了前十二卦。

近代史学家胡朴安先生系统论证了《周易》是史书,并著《周易古史观》一书。认为:“《乾》、《坤》两卦是绪论,《既济》、《末济》两卦是余论。自《屯》 卦至《离》卦,为蒙昧时代至殷末之史。自《咸》卦至《小过》一卦,为周初文、武、成时代之史。

今人李平心提出:“《周易》基本上是用谐隐文体和卜筮外形写成的一部特殊史书。”

黎子耀提出:“《周易》是一部奴婢起义史。”

>>>>

有人认为《周易》是科学书

当代学玉者冯友兰先生在1984年写给“中国周易学术讨论会”的贺信中提出:《周易》是一部宇宙代数学。《周易》是一种模式或框子,什么内容都可以往里套。

冯先生的“宇宙代数学”其实是“宇宙哲学”的含义,而当代“科学易”派则据之认为《周易》是一部科学书。并引证国外一些科学家的说法,如莱布尼茨说“中国的伏羲大帝已经发现了二进制(事实上是莱布尼茨看出“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次序图”与他早已发现的二进制原理吻合),玻尔说太极图的对立原理即量子力学的互补性原理,李约瑟、卡普拉等科学家均对《周易》有赞美之词。当代科学易派用现代科学的方法进一步发掘《周易》的科学内涵。

>>>>

还有人认为《周易》是百科全书

以《易大传》为代表的古代多数易学著作认为《周易》是一部神圣的、内容无所不包的万世经典,为群经之首。

今有人进一步认为《周易》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中国乃至世界各门学科都可以从中找到源头、找到知识。

>>>>

除此以外,还有不少观点:

《周易》是智能逻辑(尹奈);

《周易》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辞书(刘长允);

《周易》是敌情之报告(徐世大);

《周易》是上一次人类活动保存下来的精神文明(王锡玉) ......

以上种种观点,虽各执一端,各据其理,但都犯了一个错误,即:将《周易》“经”和“传”不加区分地混为一谈,其实“经”和“传”是不同时代的产物,其性质完全不同,应该分开来论述。

分而言之,《易经》(狭义)是一部占筮书,以占筮成分为主;《易传》是一部哲学书,以哲学成分为主。汉代将“经”、“传”合为一体,称为《周易》,尊为《易经》(广义), 使《周易》具有了占筮(巫术)、 哲学、史学、科学等多层面的性质和成分,从而使《周易》的性质复杂化。对此只有采用历史的态度和分析的方法,才能把握《周易》“经”、“传”的性质。

如果说《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一切人文文化皆源于巫术文化),那么《易传》就是中华文化的活水。

《易经》从表面上看是占卜书,从本质上看是通过占卜来探索宇宙变化规律的书;《易传》则明确指出“易”是“天人之道”,是“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的论“道”之学。

也就是说,《易经》是带有哲学色彩的占卜书,《易传》是带有占卜色彩的哲学书。

(本文整理于张其成教授《易道主干》)

《周易》的“周”字到底是什么意思

#头条创作挑战赛#

《周易》的“周”字是什么意思,一般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周”是朝代名,指周代。唐代经学家孔颖达在《周易正义·论三代<易>名》(以下简称《正义》)里说:“案《世谱》等群书,神农一曰连山氏,亦曰列山氏;黄帝一曰归藏氏。既《连山》、《归藏》并是代号,则《周易》称周,取岐阳地名。《毛诗》云‘周原膴膴’是也。又文王作《易》之时,正在羑里,周德未兴,犹是殷世也,故题周,别于殷。以此文王所演,故谓之《周易》,其犹《周书》、《周礼》,题‘周’以别余代。故《易纬》云‘因代以题周’是也。”

《周礼·春官·太卜》记载:“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郑玄《易赞》及《易论》说:“夏曰《连山》,殷曰《归藏》,周曰《周易》。”(《正义》所引)据此,孔颖达认为《连山》、《归藏》都是代号,那么“周”也是代号,就是文王(《易》是否为文王所作,此处不论)所在的周(“周”本是地名,即上文引用《诗经》里的“周原”,后又成为族名、国名,其演变过程,此处不赘)。在《易》上题“周”,是为了和殷商的《易》(即《归藏》)相区别。有人认为孔颖达是主“地名说”的(即认为“周”是地名),其实“周”既是地名,也是朝代名,孔颖达说“题‘周’以别余代”,很明显,是更强调朝代的。

与此相同的,朱熹《周易本义》(以下简称《本义》)说:“周,代名也。《易》,书名也。”明代易学家来知德《周易集注》(以下简称《集注》)也说:“周,代名……曰‘周’者,以其辞成于文王、周公,故以‘周’名之……”

另一种说法认为“周”是“周普”的意思,是从字义的角度来考虑的。“周”字的甲骨文是象形字,是“田”里加四点,郭沫若认为“周象田中有种植之形”,有稠密和周遍的意思。“周”字小篆是会意字,从用口。清代学者段玉裁认为,善用口则周密。所以,“周”字的本义是周密,周到而没有疏漏。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说:“周,密也。”

孔颖达《正义·论三代<易>名》里引用郑玄解释《周礼》“三易”的话说:“《连山》者,象山之出云,连连不绝;《归藏》者,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周易》者,言《易》道周普,无所不备。”“周普”就是周密普遍,说《易》道周密普遍,所以叫“周易”。

与此类似,唐代经学家贾公彦的《周礼注疏》从首卦之义入手,认为“周”是周布四方、覆盖一切之意:“《连山易》其卦以纯《艮》为首,《艮》为山,山上山下,是名《连山》;云气出内于山,故名易为《连山》。《归藏》者,万物莫不归而藏于其中者,此《归藏易》以纯《坤》为首;《坤》为地,故万物莫不归而藏其中,故名为《归藏》也。《连山》《归藏》皆不言地号,以义名易,则周非地号;《周易》以《乾》为首,《乾》为天,天能周布于四时,故名《易》为周也。”

他认为《连山》《归藏》都是以首卦的意义来命名的,那“周”也不应该是地名,《周易》首卦是《乾》,“乾”就是天,“天能周布于四时”,所以叫“周易”。

唐代经学家陆德明的《经典释文》(以下简称《释文》)则说:“周,代名也;周,至也,遍也,备也,今名书义取周普。”他虽然兼取两说,但实际也是赞同第二种说法的。

清代学者姚配中的《周易姚氏学》也说:“周密也,遍也,言《易》道周普,所谓周流六虚者也。《系辞》云:‘《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又云:‘知周乎万物。’又云:‘周流六虚。’盖《易》之为书,始终本末,上下四旁,无所不周,故云周也。”

对此,周振甫先生的《周易译注》(以下简称《译注》)据《左传·昭公二年》:“韩宣子来聘,观书于太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乃今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也。’”的记载,认为:“可见韩宣子来鲁国聘问时,只有《易象》,即只有《易》卜卦爻辞,还没有‘十翼’,他把《易象》与《鲁春秋》都称为《周礼》,这个周当然是代名,所以《周易》之周是代名,孔颖达和朱熹的话是正确的。至于周遍的说法,姚配中引《系辞》的话是后起之说,在《易象》里还没有,不能用来解释‘周’字。”

与此相同,现代《易》家大多赞同第一种说法。比如黄寿祺、张善文先生的《周易译注》(以下简称《译注》)也说:“自孔颖达以来,注《易》之家专主‘周’为代名者至为众多,今当从之。”

当然也有不同看法,尚秉和先生在《周易尚氏学》里说:“按三易之名,皆缘首卦,《连山》以《艮》为首,上艮下艮,故曰《连山》;《归藏》以《坤》为首,万物皆归藏于地,故曰《归藏》;《周易》以《乾》为首,乾元亨利贞,即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无有穷期,故曰《周易》。郑论及贾疏所言是也,孔疏所据非也。”他是赞同第二种说法的。

据《礼记·祭义》“昔者圣人建阴阳天地之情,立以为易”等记载(详见下文《释“易”》),我们可以推见,“易”的说法比《周易》产生的更早。

《周易》在先秦文献中有时只称为《易》,比如《论语·述而》:“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子路》篇里引用了《恒》卦的爻辞“不恒其德,或承之羞”,与今本《周易》相同,可见孔子说的《易》就是后世的《周易》;在《左传》中较多时称《周易》,也有时单称为《易》,比如《昭公十二年》也有“且夫《易》,不可以占险,将何事也”的句子,且说南蒯枚筮(不言所筮之事而筮称之为枚筮),得到了坤之比的卦象,引用爻辞“黄裳元吉”,和今本《周易》相同,可见《左传》里所说的《易》也是指《周易》。

据《周礼·春官·太卜》等记载,“易”不是周代所独有的。本来只称为“易”,后来加了个“周”字,自然是为了区别,为了强调这是“周代”的《易》,就如《周礼》的“周”也是为了强调这是“周代”的礼。

所以我认为,《周易》的“周”是指“周代”。

“《周易》释辞”系列文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