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考试用得到|古诗词中一词多义“致”的用法
关注“潘潘儿学姐”,解锁所有中考语文备考知识!
这节课咱们来学习一词多义中的“致”。
《说文解字》中说:“致,送诣也。”可见“致”的本义就是“送达,送到”。例如《荀子》中“远方莫不致其珍”,使用的就是“致”的本义,句子的意思是“远方的国家没有不送来它的珍宝的”。
如果“送达”这个本义,用于感情方面,那就是“表示,表达”感情了。比如屈原忠君爱国,因此“一篇之中三致志焉”,这里的“致”就是“表达”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他在《离骚》中再三表达这种意愿”。
无论是送东西还是表达情感,都是献出自己的一部分。于是“致”又有了“献出,给予,赐予”的意思。
《论语》中有一句“事君,能致其身”,这句话的意思是“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这里的“致”就是“献出”了。
以上三个意思都是“送”给他人。如果换个角度,变成什么东西给了自己,那就可以引申出“招来,招纳”这层含义。
比如《过秦论》“以致天下之士”中的“致”就是“招纳”的意思,句子翻译出来就是“用来招纳天下的士人”。
此外,“致”还有“获得,取得,得到”的意思。
例如《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说自己“家贫,无从致书以观”,这里的“致”就是“得到”的意思,句子的意思是“(我)家里穷,没有办法得到书来看”。
现在我们反过来看,如果招来的是不好的事情,则可以用“以致,招致,致使,导致”来表示了。如《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对母亲说的“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这里的“致”就是“招致”了,“何意”的意思是“哪里能料到”。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这个女子的行为并没有什么不正当之处,哪里能想到会招致(母亲的)不满意呢”。
前面说的都是“致”的动词义,“致”也是有名词义的,而且还比较高雅,意思是“情致,情趣”。比如成语“闲情逸致”中的“致”就是“情致”的意思。
《三国志》中有一句“干还,称瑜雅量高致”,这里的“致”也是“情致”的意思,这句话翻译出来就是“蒋干返回,称赞周瑜有宽宏的气度,高雅的情致”。
到这里,“致”的意思基本上就讲完了,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吧。
“致”的本义是“送达,送到”;
如果“送达”这个本义,用于感情方面,那就有“表示,表达”的意思;
由本义还可以引申出“献出,给予,赐予”的意思;
如果是表达把什么东西给了自己,就可以引申出“招来,招纳”这层含义;
此外,“致”还有“获得,取得,得到”的意思;
如果招来的是不好的事情,则可以用“以致,招致,致使,导致”来表示;
“致”也是有名词义的,意思是“情致,情趣”。
怎么样,你都记住了吗?我们下节课再见
致良知的“致”是什么意思?王阳明高徒解释有四个内涵
现代人读古代思想家的著作,往往有不同见解,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对概念的解读有分歧,当然也不排除学问家故意用一些意思两可的字词来表达他的思想,惠能就曾对弟子们说,你们以后出去传道,说话要立对,才能保证不犯错误。立对,就是说话前后有个照应,不能只说黑,忘了说白。王阳明干脆把黑白都概括在一个字里,提出“致良知”。这个致字,就同时具备了“上”和“下”两个方面的意思。
上,指的是达致。通过反思,去除私欲,达致良知。
下,指的是用。通过行动,去把良知发用出来。
具体到操作细节上,王阳明的高徒钱德洪,即《传习录》一书的主编,将“致”分析为四个内涵:
一、笃行
二、诚
三、存养
四、极致
他的原话是:“致”之为言,则笃行固执,允迪实际,服膺弗失,而无所弗用其极,并举之矣。岂专守灵明,用知而自私耶?
笃行固执,就是坚持不断地做,属于“下”。
允迪实际,是从实际出发,突出一个“诚”,属于“下”。
服膺弗失,是存养于心不失,属于“上”。
无所弗用其极,是达致极致,兼有上下之意。明明德与亲民,皆止于至善。注意这个极致并非极端,而是以允迪实际(诚)为标准的,服膺弗失(不失其存养)的极致,也就是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致字在具体操作的时候,同时包含上下二义,不可失其一端。不仅仅是在静时涵养,动时省察,而且要能静时省察,动时涵养,因为良知无关动静,无时不在。
打个比喻,就像擦一块蒙尘的镜子,只要露出一点镜面,它就已经照物了,而不是把镜子全擦完才能照物。修养也是如此,去掉一点私欲,就有一分光明,就能发用这分光明,不要寄望于把心修得完全光明才能照物。在修养的道路上,实际上必须在事上磨练,即发用良知,才能继续在光明此心的路上走下去。
没有想象出来的光明,只有实证出来的光明。无行,不会有真的知。真的知,就是良知,是光明心。(神意通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