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八字

周公旦的生平简介(周公旦)

周公旦的生平简介(周公旦)

毛主席一生尊称他为“圣人”,并感叹:此人功德无量

毛主席一生博览群书,对历史上很多名人都有着自己与众不同的看法,但是,被毛主席尊为“圣人”,他却是唯一的一个。

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协助周文王和周武王建立周朝的周公。

毛主席在七大上如此评价周公:

“无产阶级要翻身,劳苦大众要有知识分子,任何一个阶级都要有为它那个阶级服务的知识分子。奴隶主有为奴隶主服务的知识分子,就是奴隶主的圣人,比如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我们中国的奴隶主也有为他们服务的知识分子,周公旦就是奴隶主的圣人。”

那么,周公有何德能,竟然获此殊荣?

中华文化讲“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从这三个角度讲,周公都是值后人推崇的。

首先,先讲立功。

周公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哥哥,周成王的叔叔,在建立和稳固周朝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特别是文王去世后,他协助武王征服四方诸侯,并策划参加了孟津会盟,以考验天下诸侯对武王的态度。条件成熟后,他与姜子牙等人协助周武王,发起了牧野之战,并且代武王起草了征伐商纣的战斗檄文《牧誓》。

在《牧誓》中,他全面系统地批评了商纣背离天下人的意志,荒淫无度的种种罪行,认为武王的行为是替民伐罪,极大地调动了天下百姓和诸侯的决心。

武王病故后,成王年幼,不足以管理天下,他果敢地摄政,为周王朝的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是坚决处置了管叔、蔡叔、霍叔和武庚参加的叛乱,消除了周王朝第一次大规模的危机,史称“二次克商”。二是继承了文王和武王的一些好的做法,不断加强对诸侯国的管理,完善分封制度。使有功之人都能够受“疆土”,这样一来,诸侯的力量就被不断分割,没有力量叛乱,周天子的地位更加稳固。三是重视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根据《尚书》记载,周公曾经多次教导成王,一定要“先知稼穑之艰难”,这样才能够明白百姓的辛苦,更好地服务于天下,解决好民生问题。四是建立洛邑,也就是洛阳,将商朝的遗老迁离朝歌,避免再次发生殷人叛乱之事。其次,再讲立德。

周公之德,历史上最有名的有两个故事。

一是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周公本来被分封到鲁国为王,但是,考虑到周成王离不开自己的辅佐,所以,他没有到封国去,而是派自己的儿子伯禽去鲁国。然而,他又担心伯禽会因为自己特殊的地位产生骄傲情绪,所以,语重心长地和伯禽说了一番话,其实,也是总结了自己的工作状态。

周公和伯禽讲:

“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这句话的意思很清楚啊。

周公讲自己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这个地位够过硬了吧。但是,我仍然担心自己的行为如有不慎会失去天下有才有德之人的支持。因此,即使是洗头时,有人来访,我赶紧将湿湿漉漉的头发握在手里,也要马上接见,有时候,洗一次头要握三次头发。如果正赶上吃饭,有贤者来访,立即将放在嘴里的肉干吐回碗里,马上接见,也经常是吃一顿饭,中间不知道停下来多少次。你作为年轻人更是要如此,不要以国君自居。

二是忠于国家,心无私利。

武王在世时,得重病,周公向前来占卜的人讲,你就祈祷用我的身体来代替武王的身体,把他的病转移到我的身上吧。《史记》记载如下:

“周公于乃自以为质,设三坛,周公北面立”,

并让占卜的人告知先王,

“以旦代王发之身。旦巧能,多才多艺,能事鬼神。乃王发不如旦多才多艺,不能事鬼神”。

这段话的意思很明白,周公旦让占卜的人告诉先王的在天之灵,愿意以自己的生命来换取武王姬发的健康。因为自己多才多艺,能够更好地侍奉鬼神,而武王姬发没自己这么有才艺,即使他死了,也不能很好地侍奉鬼神。

我们今天人看这件事,觉得好搞笑,而在周公那个年代,却是一件极其严肃而严重的事,由此可以看出周公的家国情怀。

武王死后,周王室面临重大的挑战。他力排众议,独理朝政,当时很多人认为他是有个人野心,目的是取代成王,自己做周天子。

但是,周公顶着各种猜疑,兢兢业业地工作,一方面巩固国家,另一方面教育成王。在这种情况下,甚至成王都开始怀疑自己叔叔的用心。

天下太平,成王也成人之后,周公及时还位于成王,而自己退居人臣之位。

后来,周公去世,天有异兆,成王得“金縢之书”,方知道周公之良苦用心。

不觉感慨道:

“昔周公勤劳王家,惟予幼人弗及知。今天动威以彰周公之德,惟朕小子其迎,我国家礼亦宜之。”

最后,再讲立言。

周公除了给后人留下了《牧誓》,并且在《尚书》中还留下了《多士》、《毋逸》等文。

当然,周公留下的最重要的文化遗产还是《周礼》。

孔子一生周游列国,推行周礼,并且将周公作为自己人生的偶像。后来孔子老去,觉得自己不能像周公一样实现自己的理想,不觉仰天长叹:

“老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周礼对我们今天的来说,或许已经非常遥远,但是,它所蕴含的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一直伴随着中华文明走到今天。

毛主席一生尊称他为“圣人”,并感叹:此人功德无量

毛主席一生博览群书,对历史上很多名人都有着自己与众不同的看法,但是,被毛主席尊为“圣人”,他却是唯一的一个。

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协助周文王和周武王建立周朝的周公。

毛主席在七大上如此评价周公:

“无产阶级要翻身,劳苦大众要有知识分子,任何一个阶级都要有为它那个阶级服务的知识分子。奴隶主有为奴隶主服务的知识分子,就是奴隶主的圣人,比如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我们中国的奴隶主也有为他们服务的知识分子,周公旦就是奴隶主的圣人。”

那么,周公有何德能,竟然获此殊荣?

中华文化讲“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从这三个角度讲,周公都是值后人推崇的。

首先,先讲立功。

周公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哥哥,周成王的叔叔,在建立和稳固周朝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特别是文王去世后,他协助武王征服四方诸侯,并策划参加了孟津会盟,以考验天下诸侯对武王的态度。条件成熟后,他与姜子牙等人协助周武王,发起了牧野之战,并且代武王起草了征伐商纣的战斗檄文《牧誓》。

在《牧誓》中,他全面系统地批评了商纣背离天下人的意志,荒淫无度的种种罪行,认为武王的行为是替民伐罪,极大地调动了天下百姓和诸侯的决心。

武王病故后,成王年幼,不足以管理天下,他果敢地摄政,为周王朝的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是坚决处置了管叔、蔡叔、霍叔和武庚参加的叛乱,消除了周王朝第一次大规模的危机,史称“二次克商”。二是继承了文王和武王的一些好的做法,不断加强对诸侯国的管理,完善分封制度。使有功之人都能够受“疆土”,这样一来,诸侯的力量就被不断分割,没有力量叛乱,周天子的地位更加稳固。三是重视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根据《尚书》记载,周公曾经多次教导成王,一定要“先知稼穑之艰难”,这样才能够明白百姓的辛苦,更好地服务于天下,解决好民生问题。四是建立洛邑,也就是洛阳,将商朝的遗老迁离朝歌,避免再次发生殷人叛乱之事。其次,再讲立德。

周公之德,历史上最有名的有两个故事。

一是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周公本来被分封到鲁国为王,但是,考虑到周成王离不开自己的辅佐,所以,他没有到封国去,而是派自己的儿子伯禽去鲁国。然而,他又担心伯禽会因为自己特殊的地位产生骄傲情绪,所以,语重心长地和伯禽说了一番话,其实,也是总结了自己的工作状态。

周公和伯禽讲:

“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这句话的意思很清楚啊。

周公讲自己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这个地位够过硬了吧。但是,我仍然担心自己的行为如有不慎会失去天下有才有德之人的支持。因此,即使是洗头时,有人来访,我赶紧将湿湿漉漉的头发握在手里,也要马上接见,有时候,洗一次头要握三次头发。如果正赶上吃饭,有贤者来访,立即将放在嘴里的肉干吐回碗里,马上接见,也经常是吃一顿饭,中间不知道停下来多少次。你作为年轻人更是要如此,不要以国君自居。

二是忠于国家,心无私利。

武王在世时,得重病,周公向前来占卜的人讲,你就祈祷用我的身体来代替武王的身体,把他的病转移到我的身上吧。《史记》记载如下:

“周公于乃自以为质,设三坛,周公北面立”,

并让占卜的人告知先王,

“以旦代王发之身。旦巧能,多才多艺,能事鬼神。乃王发不如旦多才多艺,不能事鬼神”。

这段话的意思很明白,周公旦让占卜的人告诉先王的在天之灵,愿意以自己的生命来换取武王姬发的健康。因为自己多才多艺,能够更好地侍奉鬼神,而武王姬发没自己这么有才艺,即使他死了,也不能很好地侍奉鬼神。

我们今天人看这件事,觉得好搞笑,而在周公那个年代,却是一件极其严肃而严重的事,由此可以看出周公的家国情怀。

武王死后,周王室面临重大的挑战。他力排众议,独理朝政,当时很多人认为他是有个人野心,目的是取代成王,自己做周天子。

但是,周公顶着各种猜疑,兢兢业业地工作,一方面巩固国家,另一方面教育成王。在这种情况下,甚至成王都开始怀疑自己叔叔的用心。

天下太平,成王也成人之后,周公及时还位于成王,而自己退居人臣之位。

后来,周公去世,天有异兆,成王得“金縢之书”,方知道周公之良苦用心。

不觉感慨道:

“昔周公勤劳王家,惟予幼人弗及知。今天动威以彰周公之德,惟朕小子其迎,我国家礼亦宜之。”

最后,再讲立言。

周公除了给后人留下了《牧誓》,并且在《尚书》中还留下了《多士》、《毋逸》等文。

当然,周公留下的最重要的文化遗产还是《周礼》。

孔子一生周游列国,推行周礼,并且将周公作为自己人生的偶像。后来孔子老去,觉得自己不能像周公一样实现自己的理想,不觉仰天长叹:

“老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周礼对我们今天的来说,或许已经非常遥远,但是,它所蕴含的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一直伴随着中华文明走到今天。

周公,是人名,还是封号?不要傻傻分不清楚

说到周公,便会想到周公吐哺、周公解梦、周公之梦……这里所说的周公,即周公单,姓姬,名旦。他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在辅助周武王灭商过程中,立下赫赫功劳,被封在鲁,但他并没有去封地,而是留在都城辅助武王及其儿子成王。

周公旦

姬旦,在“周”(今陕西岐山北)也有采邑,爵位是“公”,所以称为“周公旦”,或简称“周公”,由此可知,周公,是个封号。

在周公旦死后,采邑“周”由他的次子继承,世袭“公”的爵位,所以其子孙仍然称为“周公”,历史上也出现多个“周公”。

在公元前841年,周王朝历史上出现的“周召共和”中的周公,和周公旦明显说的不是一个人,是周公旦的后裔,姓姬,名鼻,西周时期周国国君,史称周定公。

在历史上以“周公”留名的,还有周公黑肩,姓姬,名黑肩,是周定公的曾孙,是当时周桓王的卿士,是桓王的亲信重臣。在桓王死后,发动宫廷动乱,企图拥护桓王的次子为帝。不料,阴谋被识破,周庄王先发制人,杀死了周公黑肩及其同伙,平定这场叛乱。

虽然周公是个封号,且历史上也出现多个周公,但是为什么提及周公,便会认定说的就是周公旦。

其中最大的原因,是周公旦对中国古代历史作出的贡献实在是太大了,不仅稳定周王朝的统治,而且开创了中国文化礼仪的先河,制定礼乐,建立典章制度,对易经的创作也有贡献。周公旦的思想言论,后来成为儒家主张“德治”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

儒家的孔子对周公旦就极为敬仰,孔子曾说过:人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正是后人的不断推崇,使得“周公”和周公旦两者等同起来,一说“周公”,想的便是周公旦。

但作为一位了解历史的人来说,要知道,周公,其实是个封号,虽然清楚对方说的就是周公旦。

更多精彩,欢迎关注

周公旦是一个严重被低估的历史伟人,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开拓者

这是我的历史开篇

一笑一闹皆历史,

半喜半悲即人性。

且看且听古今事,

或悟或迷众生思。

我暂且用一首打油诗来开始我的历史创作,我之所以选择写历史,是因为历史其本身是很有魅力的.历史可以遐想,可以借鉴,可以反思,可以假设……历史对于普通人来说是生动有趣的,大家可以在历史中发挥想象和推断,可以在历史中寻找慰藉和答案。

但是,我觉得历史很多时候是冷酷而又生硬的。它铁石心肠到容不得你半点渲染和涂改。任何历史都是一部当代史,历史说到底就是人性,我们所看到的异彩纷呈的历史很多时候并不真实。在我的历史观中,只有符合人性推断的历史才是真正的历史。

历史生硬而又丰富

在我的一贯观念中,历史不是看热闹,也并不是凭空想象,历史的意义在于它要督促我们去正视现实。

黑白是非,在很多人眼中,觉得这并不是历史的主旋律。但这恰恰是我所倡导的历史观。当历史可以颠倒和混乱的时候,它作为借鉴的标本就失去了本身的意义。

在中国的历史上,抛去那些远古大神,于我来说,第一个在我心目中能达到伟人的标准的人大概就是周公旦了。“周公吐哺,天下为公”这句话很多人都知道,但我还是想说,周公在历史上的作用和贡献还是没有得到公平对待。

周公旦多才多艺

周公旦是周文王的第四子,是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叔,是一个典型的贵二代。他的原名叫姬旦,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

如果他仅仅是一个坐享其成的贵二代,那么周朝的历史将会失去很多颜色。事实上,周公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和儒学先驱。是他制定了中华文明的原始秩序。

周公一生的功绩被《尚书·大传》概括为:“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

平内乱、定江山、辅幼主、弃权柄,这些在常人眼中就是一个良相的作为,历史上这样的良相很多,比如汉朝的霍光、三国的诸葛亮。但是我对周公的推崇并不在此,而是在于他对于中国封建秩序的创建,这才是影响中国几千年历史的根本。

周公的历史贡献是多维度的

周公摄政七年,提出了各方面的带根本性典章制度,完善了宗法制度、分封制、嫡长子继承法和井田制。周公七年归政成王,正式确立了周王朝的嫡长子继承制,这些制度的最大特色是以宗法血缘为纽带,把家族和国家融合在一起,把政治和伦理融合在一起,这一制度的形成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周族八百年的统治奠定了基础。

人类文明是经历由散居到聚集的过程的,虽然夏禹开启了“家天下”的大门,但是在周朝以前,中华的历史是无序的。它相当于一个草创公司,没有合理的公司章程,一切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只要能盈利,能生存,就走一步看一步。这种政治形式是很容易崩溃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周武王虽然推翻了商纣王的统治,但是在本质上还是没有把中国纳入正式的文明轨道。因为最开始的周天子有话语权,但是却没有规矩。这种文明的空白正是周公旦填补起来的。

立规矩的人永远比遵守规矩的人要艰难得多。我们先来看看周公旦的主要历史贡献吧!

周公旦是封建制度的设计者

嫡长子继承制,这个并不难理解,他的逻辑基础就是夏禹的“家天下”。但是之前的家天下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或者很宽泛的概念。看看夏朝“少康复国”的历史就知道,那是有多么混乱和不稳定。原先的禅让制是人人在理论上都可以成为一国之主,到了夏朝,只要是王室成员都有机会成为NO1,虽然这进步了一大步,但是还是有很多风险的。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是自然界的规律,在绝对利益的诱惑下,也没有太多人性是经得起考验的。在争夺利益的背后,往往都是血淋淋的画面。周公旦提出的嫡长子继承制虽然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权利斗争中的血腥阴谋问题,但是,它的确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和改善了这种状态,最起码,它就像法律一样,缩小了犯罪的范围和面积。

嫡长子继承制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可以说,封建大厦越来越高,越来越辉煌,离不开周公旦这一伟大创举。在新中国建立以前,中国的历史文化可以说一直是在周公旦的理论基础上建房子。

没有宗法礼教就没有规矩,没有权威,没有合法性

再来说说周公旦制定的宗法礼教,我们站在现代文明的高度,可能一直觉得封建礼教是吃人的魔鬼。但是对于刚刚脱离原始文明的人类来说,周公旦的宗法礼教无疑是一个伟大的创举。

原始社会的人为什么被叫做原始人,因为他们几乎都是因为原始欲望或本能而活着,或者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而活着。周公旦发明的宗教礼法就是告诉人们要为什么而活着,活着就应该干什么事,说什么话。要爱家、爱国,要有敬畏心,要有感恩心,要懂得约束自己,要学会激励自己。

在人类文明极度落后的时候,会诞生很多匪夷所思的事情,因为人们在面对未知事物的时候,很喜欢把答案推给未知因素。所以古人信天、信神,这在唯物主义的今天,或许就是一个笑话。但是,我想纠正的是,信天、信神比什么都不信是要好得多的。我们常说,无知者无畏,其实就是那些“无畏者”最让人感觉到恐惧。

周礼的重要性没有被正视

周公旦用宗法礼教,把人们的信仰捆绑在一起。让人们有了敬畏心,懂得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这是伟大的贡献。自周以后,祭祀天地、俯首家族成了中华文明的主流。这都是周公旦的功劳。

我年轻的时候,在阅读历史的时候,一直搞不清六部中的礼部有什么用,不就是搞搞封建迷信活动吗?为什么还能在六部中占有那么重的份量?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才渐渐明白,礼部为六部之首是实至名归的。繁体字的礼字,就是祭祀的鼎的样子,既是会意字,又是象形字。礼,代表着规矩;礼部,就是制定规矩的机构。礼,在中华文明中,是中华民族的逻辑基础,我们后面所说的道德、智慧、原则、政治……无不与之有关。

也正是在这种有序的基础上,中华文明才得以飞速的发展。

礼乐不仅仅是娱乐

再来说说周公旦制定礼乐的事情。它的重要性在前文基本上都说了,但是单独把它拎出来,是因为它对文化的发展意义十分重大。

礼就不多说了,我们后世写文章强调要有思想、有主旨、有内容,其实都是在阐述一个“礼”字。所以在周公旦制定礼乐后,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文化出现了井喷式的大发展,这不是没有原因的。最后成为中华文明主流的儒家思想,其实很多都是孔子继承和发扬周公的思想而成的。周公被称为“元圣”,他其实比孔子更难能可贵,可惜的是,他被孔子掩盖了光芒。

乐,是一种深厚的文化

乐,是一种声音,也是一种礼节,更是一种文化。仓颉造字之后,人类的文明实现了有形的交流。但这种交流不是原生态的,甚至在当时不具备推广性,试想一下,当时有多少人是认识字的。

人们当时的交流主要是靠声音,而“乐”就是一种有规矩的声音,钟鸣鼎食、晨钟暮鼓等成语就是最好的备注。我们现在说到音乐,总会觉得它多么的优美,多么的高雅,其实它就是一种特殊的语言。

当然,这种语言对中国的文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诗歌、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几乎所有的中国传统文化形式都是脱胎于“乐”。即便是我们现在的流行歌曲都还要讲究韵脚,就充分说明中国的文化从来就没有摆脱过周公旦发明的“乐”的影响。

通过上述的介绍,我可以说,周公旦几乎可以算得上是中华文明的一个伟大的奠基人。中国历史从来没有摆脱过他的影响。

周公旦是封建制度的创立人,更是儒学的奠基人

春秋时期,宋襄公不愿半渡而击最后兵败身亡。曹刿的“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等,这些都是我们看到的历史表象,真正在影响他们行为和信念的其实就是周礼。

当然,周公旦的周礼也不是万能的,其中有很多出于政治目的的等级观念和剥削观念是注定要被历史淘汰的。但总的来说,周公旦是以一己之力推动了历史前进一大步。

当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原先的秩序已经不能满足维持社会稳定的需要了。所以,到了战国时期,天下进入另一个混乱时期,这是一种文明的挣扎的必然结果,我们通常把战国时期称为“礼崩乐坏”的时期,这是历史对周公的周礼一种颠覆。但,这并不影响周公的伟大,贯穿中国历史来看,周公旦留给我的财富已经足够多了。

历史是串联在一起的

我时常觉得,历史就是一串美轮美奂的珍珠手链,很多关键人和事就是那一颗颗耀眼的珍珠,但是历史最终能够完整和顺畅,主要还是因为历史也有一根隐形的线——逻辑,是它把历史串联起来了。

我选择把周公旦当做我历史手链的第一颗珍珠,也把他作为历史的线头,因为是他创立中华文明的传统秩序,是他开启了封建制度的大门。顺藤摸瓜,我将会粗略地把整个中国历史主要的逻辑和大家分享出来。历史不会重复,但是历史中的道理一直在重复。

希望所有喜欢历史的朋友可以和我共同来探讨、交流!

周公之礼到底指什么

现代社会大众所普遍理解的“周公之礼”通常来说指的是夫妻同房、发生性关系,“周公之礼”是汉语中关于性关系的一种比较委婉的说法。那么其真正的含义如何,对我们华人社会具体有什么影响呢?

孔子说:“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换句话说,在所有拥有公民社会的国家中,对荣辱感的认识——对君子之道的认识,使婚姻制度得以确立,婚姻制度又使家庭得以确立。

在孔子以前很遥远的时代里,中国已经流传着一套未诉诸文字的君子之道,它被称作“礼”——礼仪、礼节、礼俗。

后来,出现了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和伟大的立法者——周公(公元前1135年)。他在孔子之前,最先明确、定型并制定了形成文字的君子之道——关于得体的行为方式的法律。这部由周公制定的第一部形成文字的君子法,就是著名的《周礼》,即周公之礼。它或许可以被视为前孔子时代中国的宗教,类似于前基督教时代犹太人的摩西法典,它是中国人的“旧约”。正是这套周礼——书面的君子之道,第一次在中国确立了婚姻的神圣不可侵犯性。因此,中国人至今仍将婚姻的圣礼称作周公之礼:周公的礼仪之道。在神圣的婚姻制度的基础上,前孔子时代的宗法体系使中国人建立起了家庭制度,令中国人的家庭得到了稳定、持久的维系。

周公

在孔子以前的宗族信仰里,家庭中的丈夫和妻子受婚姻的圣约所约束——受周公之礼约束,必须绝对遵守婚姻的盟约,确保这一盟约神圣不可侵犯。

孔子在他所教导的儒家信仰中,对上述宗族制度作了新的阐释。换句话说,孔子在其教导的国家信仰中赋予了君子之道以新的内涵,使其适用范围更广、内涵更深刻。宗族制度确立了婚姻的圣约,而孔子在赋予君子之道以更新、更广、更深刻内涵的同时,确立了一种“新约”。孔子所确立的这种新的圣约,不再被称作礼仪的“礼”,而被称作“名分大义”,通过确立这种名分大义,孔子为中国人创立了一种国家信仰。

在孔子以前的宗族信仰里,家庭中的丈夫和妻子受婚姻的圣约所约束——受周公之礼约束,必须绝对遵守婚姻的盟约,确保这一盟约神圣不可侵犯。与之相类似,在孔子所树立的国家信仰下,君主和臣民之间受“名分大义”这一新圣约的约束,必须视宣誓效忠的盟约为神圣不可侵犯,并予以绝对遵守。简言之,孔子所确立的这种新的圣约——名分大义,就像早于他的时代所确立的周公之礼,是一套关于忠诚的圣约。孔子正是以此赋予了君子之道以新的、更广泛和更深刻的内涵,赋予了旧的宗族信仰以新的内涵,将其升级为国家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