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同全:曾文辿、廖瑀、刘江东,谁是杨筠松的弟子?
在江西三僚的地方志、家谱和传说中,往往有曾文辿(chān)、廖瑀和刘江东都是杨筠松弟子的说法,很多学者也受此影响。
▶比如胡玉春《杨救贫与赣南客家风水文化的起源和传播》中专设“曾文迪、廖瑀、刘江东对杨救贫风水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一节,温春香《杨救贫与江西形势派风水术》中说“杨救贫在赣南行风水的过程中,把风水术传授给曾文辿、刘江东等人”,罗勇《客家民间风水信仰研究》中说“(杨筠松)培养出了曾文辿、刘江东等高徒”。
那么,这三人是否确系杨筠松的弟子呢?
本文就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1►
廖瑀是杨筠松的弟子吗?
杨筠松不见于史籍,其弟子同样不见于史籍,只见载于明清时期江西的地方志。
明天启年间修的《赣州府志》卷九《方伎》记载:“杨筠松……以地理术授曾文迪(当为曾文辿) 、刘江东诸徒。”
▼
清康熙《江西通志》载:“曾文辿……师事杨筠松,凡天文、谶纬、黄庭内经之书,靡不根究,尤精地理……所著有《八分歌》二卷。”
▼
清同治《雩都县志》卷十二《方伎》载:“刘江东,上牢人。杨筠松避黄巢之乱来虔州,江东与同邑曾文辿师之,得其术。”
▼
在地方志中并没有廖瑀为杨筠松弟子的记载,故而温春香认为“赣南地方志上可考的杨氏弟子仅此二人”。
那么曾文辿和刘江东是否确为杨筠松的弟子呢?接着往下看。
2►
曾文辿是杨筠松的弟子吗?
余格格《宋代风水文献研究》中说“曾文辿之事迹,自明代方有记载……关于曾文辿之生平活动已不可考。”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载:“相传文辿赣水人。其父求已,先奔江南节制李司空,辟行南康军事,文辿因得筠松之术,后传于陈抟。”
▼
四库馆臣用了“相传”二字,显然对这个说法也是持怀疑态度的。
三僚曾氏族谱对曾文辿拜师杨筠松、师徒二人乐游僚溪八景、杨筠松为曾文辿全家迁居兴国三僚择址定向等事有详备记述:
(杨公仙师)至虔州之崇贤里黄禅寺,与吾祖曾文辿公邂逅于方丈之内。晤谈之中,文辿公感杨公所学非凡,遂拜杨公为师,朝夕跟随,职尽弟子之礼……倦则归僚溪,师徒常以僚溪八景而乐游。(杨公)常谓我祖文辿曰:“僚溪虽僻,而山水尤佳,乘兴可登眠弓峻岭,健步盘遨独石巉岩,赏南林之晚翠,观东谷之朝云,览西山之晚照,听北浦之渔歌,临汾水龙潭而寄遐思,卧盘龙珠石以悟玄奥,耕南亩以滋食,吸龙泉而烹茶,余生得无穷之乐,可谓知足,而死无憾矣。”
如此丰富的记载,显然是历史层累的结果。
从历史记载来看,不能确定曾文辿为杨筠松的弟子,但是也不能否定,史籍中也没有否定的记载,只能存疑。
3►
刘江东是杨筠松的弟子吗?
据程肖力考证,地方志一般把刘江东载为宋人。
如康熙《江西通志》载:“(宋)刘江东,雩人。杨筠松在虔州,江东因同曾文迪传其术。初,杨舆曾并不著文字,江东稍有口诀。其裔孙谦为宋吏部郎中,知袁州事,乃著《囊经》七篇,词旨明畅,人传诵之。”
光绪《江西通志》将刘江东列为唐代人,其理由是:“谨案:旧志刘江东列宋代传,称与杨筠松同时,则唐末人也,今改正。”
光绪《江西通志》将刘江东改为唐代人,显然是错误的。
刘谦在其所著《地理囊金》序文中说:
“造阴阳之妙旨,著书行于世者,惟管公明、郭景纯为极,至于参究管郭之旨,发明其所未发,以开来学,则杨筠松、曾文展、厉伯韶、廖禹及吾祖父数人而已。”
刘谦在序文中显然是将其祖与杨筠松等人并列的,如果杨筠松是刘江东之师的话,刘谦又怎么会将刘江东与杨筠松并列呢?
据余格格考证,刘江东之孙刘谦所著《地理囊金》为宋代书籍,该书序文中出现廖禹的名字,由后文余格格的考证可知,廖禹为南宋初期的人物,则刘谦必然是南宋人物,则其祖父刘江东绝不可能是唐末人物,最多是北宋人物。
故而,如果杨筠松是唐末人物的话,刘江东不可能是杨筠松的弟子。
传说中杨筠松的这三个徒弟,真实性最离谱的是廖瑀。罗勇在《三僚与风水文化》一文中进行了考证。
地方志中最早提到廖瑀(又写作廖禹)的是明嘉靖《赣州府志》,其文曰:
五代仆都监:仆,阴阳家,流逸其名,与杨筠松俱官司天监。唐僖宗时黄巢之变,与杨避地卜居县西怀德乡,以其术传中坝廖三传,廖通春秋三传,故名。廖传其子禹……禹传其婿谢世南。
明朝天启年间修的《赣州府志》中,则有了关于廖瑀的单独记载:
廖瑀,字伯禹,年十五通五经,乡人称廖五经。建炎(1127年5月-1130年)中以茂异荐,不第。后精研其父三传堪舆之术。得金精山善地,自称金精山人,所著有《怀玉经》。
以上两则资料明白地告诉我们:廖瑀并不是杨筠松的嫡传弟子,其堪舆术传自其父廖三传,而廖三传又是从仆都监学习堪舆术的。
可是,到了清初康熙年间修的兴国地方志,关于廖瑀的记载却变了样。
康熙《兴国县志》卷九《人物志·方伎》云:
宋廖禹,原宁都人。父三传得地理之术于杨筠松以授禹,禹尤精其术,号廖金精,宁都有金精山也。所著有《怀玉经》,舆家至今宗之。后子孙亦徙居兴国衣锦乡之三寮,与曾文辿之后同其繁盛。
康熙《潋水志林》卷九“方伎”亦云:
廖瑀,字伯禹,生于宁都。年十五,通五经,人称廖五经。建炎(1127年5月-1130年)中,以茂异荐,不第。父三传得地理之术于杨筠松。瑀尤精其术,号廖金精,以宁都有金精山也。所著有《怀玉经》,堪舆家至今宗之。后子孙亦徙居三寮,与曾文辿之后同其繁盛。
以上两志均把廖瑀堪舆术的一传祖由仆都监换成了杨筠松,即廖瑀之父三传得地理术于杨筠松,三传又把其术传于子廖瑀,这样便构成了廖瑀与杨筠松的再传师承关系。而且,后来廖瑀子孙亦徙居三寮,与曾文辿之后同其繁盛。于是,关于廖瑀是三僚廖氏风水术祖师的“历史”便这样被“建构”出来了!
另外,经罗勇先生考证,三僚廖氏族谱并没有出现“廖瑀”的名字,廖三传的儿子名“通”非“瑀”,可见廖瑀是否为三僚廖氏族人,尚存疑。三僚廖氏的附会,罗勇认为“恐怕主要是与曾氏宗族争夺风水术的正统地位使然”。
程肖力《杨筠松生平、师承关系及著述考》做罗勇先生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考证:
廖瑀,经罗勇先生考证,其为宋人,当较为可信。从其生活年代即可排除他与杨筠松具有直接师徒关系。
此外,关于廖瑀风水术的传承渊源,有三种不同说法。
①是嘉靖《赣州府志》所云,僕都监以风水地理术传廖三传,三传传其子廖瑀,廖瑀传其女婿谢世南,世南传其子永锡,永锡秘其术,传遂绝;
②是继承父亲三传堪舆之术,至于三传之术传自谁则未提及,康熙《江西通志》、道光《宁都直隶州志》、同治《赣州府志》均载此说;
③是曾文辿传陈希夷,陈希夷传吴克诚,吴克诚传吴景鸾,吴景鸾传廖瑀。曾文辿至吴景鸾的传承谱系可获证于《纯常子枝语》“案《理气心印》载宋吴景鸾表云:唐邱延翰,在玄宗朝曾撰进《理气心印经》三卷,《天机书》三卷。僖宗末,赣水曾求已与同关人杨益在兵间得其书。后由曾文辿传陈希夷,而景鸾父克诚从希夷学阴阳卜筮,故景鸾得之。”等语,吴景鸾传廖瑀则在蒋超伯《南漘苦语》卷三有载:“廖瑀者,陈希夷弟子吴克诚再传之徒(著《九星穴法》,今地师培筑铲削之法皆起于瑀)。”
这三种说法无一认为廖瑀之术直接继承于杨筠松。
因此,民间传说廖瑀师从杨筠松、廖金精在虔化与杨筠松斗术等说法与史载并不相符。
廖瑀与杨筠松斗法的传说,见载于胡玉春《杨救贫与赣南客家风水文化的起源和传播》一文:
杨救贫在兴国、宁都、于都一带活动时,廖瑀与杨筠松相遇于虔化,起初他不服杨救贫,年轻气盛,屡屡与杨公斗法。有一次,黄陂廖氏请杨救贫去堪定一个门楼位置。廖金精预先用罗盘定准了方位,并在地下埋了一个铜钱做标记。杨救贫来后,却不用罗盘,只是用手里的一根竹竿,随手往地下一插,却正中了铜钱中间的方孔。廖金精这下服了杨公,虔诚地拜杨公为师。廖金精原来住在宁都中山坝。为早晚追随杨公,他随师父迁到兴国三僚村居住,后来得到杨公亲传青囊秘籍。
三僚廖氏杨公祠大门的对联“竹杖青奇万里河山归杖下,青囊元妙一天星斗隐郎中”就暗寓了这个故事。
程肖力的考证已经很全面,但是没有注意到宋代廖瑀并非一人。据余格格考证,宋代有两个廖瑀(又写作廖禹),都以金精为号,前廖禹重天星,后廖禹重峦头。
据《先天后天理气心印补注》书后《金精山人廖伯瑀记》言:
“张公夫人乃国师吴景鸾子也,洞明至理……悉召壤内明阴阳者讲明,每有议者,必辟夫人于后以听之,数日竟无中者。仆应募最后,偶尔而中,夫人大喜,如所言作之,后遂为祥。夫人因以先国师吴公解议见授,厥后地理之学大显,由是待仆颇厚。”
由此可知长于天星理气的廖禹,其相地之术由吴景惊之女——张公夫人所授。又根据廖序落款“熙宁己酉春”,以及徐试可辑廖氏《四法心境》中所题“宋熙宁三年(1070)己酉金精仙人廖禹谨述”,大致推知长于天星理气说的廖禹生活于十一世纪左右。而重于峦头之说的廖禹,应当为《万姓统谱》所载之人:“廖瑀,字伯禹,雩都人,年十五通五经,乡人称廖五经。建炎中以茂异荐,不第。精堪舆之术,得金精山善地,自称金精山人。”
综合以上考证
我们得到结论
❖① 曾文辿有可能是杨筠松的弟子,但是也不能确定;
❖② 刘江东为宋朝人,不可能是杨筠松的弟子,其孙刘谦将刘江东与杨筠松并列,也不承认刘江东是杨筠松的弟子;
❖③ 廖瑀是宋朝人,不可能是杨筠松的弟子。地方志中原本记载廖瑀是仆都监的传人,后来却都改成了杨筠松,三僚廖家族谱中并无廖瑀其人,却将其当做本姓先祖与杨筠松一并供奉于廖姓的杨公祠中!
❖④ 将刘江东和廖瑀说成是杨筠松的弟子,显然是后人建构师承谱系的结果。
- END -
以上文章内容是对“曾文辿、廖瑀、刘江东,谁是杨筠松的弟子?”的详论。
相信您看完后对此会有新的见解,
欢迎在评论区与大家一起交流,期待您的每一次发言~
论证了谁是杨筠松的弟子,那您知道谁是杨筠松的后人吗?
传闻杨家将是杨筠松的后人是否可信呢?
下篇文章继续带大家一起论证!敬请期待~
只要水朝庚 依旧好流坑 风水宗师杨筠松曾文辿选址的风水宝地
活水排形---流坑村活水排形---流坑村
这是一张保存在流坑董氏族谱中的“流坑舆地图”。流坑地处乌江之边,风水绝佳。整个村庄外有乌江环绕,内有村墙、门楼,看上去俨然是一座规整有序的城池。
据《抚乐流坑董氏族谱》载:流坑是一处经过风水宗师杨筠松、曾文辿师徒选址的风水宝地。传说唐末五代著名的风水宗师杨筠松、曾文辿师徒,来此相地时,留下箝语云:“只要水朝庚,依旧好流坑。”真可谓一语道出了这条河流对于流坑村至为重要的意义。
从卫星地图上看, 流坑村与赣州宁都洛口一衣带水,山脉相连。流坑村地处乐安县城西南的金鼓峰下。流坑的祖山是发脉于赣州的于山山脉,金鼓峰系于山山脉,于山山脉是武夷山脉的一条支脉,其脉发脉于赣州。流坑是由两支龙脉组成,西一支在荷树岭被称为雄龙;东一支入村为雌龙,流经流坑的乌江从东南方的崇山峻岭中逶迤而来,形成几个群山环抱的小盆地。
古老典雅的流坑村,位于乐安县牛田镇东南部的乌江之畔,北距县城38公里,西去所属牛田镇8公里。这里正处在乐安东南山区向西部中低丘陵的过渡带上,四周青山环抱,三面江水绕流,所谓“天马南驰,雪峰北耸,玉屏东列,金绛西峙”,山川形胜,钟灵毓秀,资源丰富。而当中一块山间盆地,沃壤良畴,自成天地。
乌江下游即恩江上游的一个要点,也与吉泰平原和整个赣江流域产生了密切的联系。这一良好的地理环境特别是乌江之水,对流坑历史影响极大。流坑以规模宏大的传统建筑,风格独特的村落布局而闻名遐迩。
跨过流坑桥,登上东华山, 古村的全景尽收眼底,远望,乌江从东南方崇山峻岭中逶迤而来,碧水澄澈,悠然一脉,至村边转绕而西,予流坑村抱水枕山之胜,灌溉舟筏之利。十里香樟,延绵江岸,枝繁叶茂,色彩绚丽。往下俯瞰,村庄依山傍水,气氛雄浑,宫观殿宇,鳞次栉比,纵街横巷,井然有序。
流坑村的格局,定型于明朝嘉靖年间,当时的刑部郎中董燧辞官回到流坑村,在杨公师徒所做的风水布局基础上,加以完善,对村子进行了全面规划和整治。他按传统的里坊制度,利用流坑村宋代和元代时期的基础,开辟了东西走向的7条横巷,一条南北走向的直巷。
董氏族人按房派支系分区分巷居住,并与各房派宗祠结合在一起。而全族的大宗祠建于村庄的左前方,并在村子西面挖掘人工湖,将天然雨水与生活用水从东到西引入湖中,再将湖水与乌江相通,全村为水所围,既形成山环水抱的佳境,又使流坑好似一座严整的城池。流坑于五代南唐建村,明万历年间在族人的规划、营造下,建设为现在的规模,村子如今的面貌和明万历董氏族谱上的《流坑舆地图》基本相符。
流坑的历史渊源流坑村有着古老骄人的历史和高度发达的文明。五代南唐昇元年间建村(937—943),始属吉州之永丰县,南宋时割隶抚州之乐安县,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这个村子大都姓董,是一个董氏单姓聚族而居的血缘村落。董氏尊西汉大儒董仲舒为始祖,又认唐代宰相董晋是他们的先祖。据族谱记载,董晋的孙子董清然在唐末战乱时,由安徽迁入江西抚州的宜黄县,他的曾孙董合再迁至流坑定居,成为流坑的开基祖。董合在白泥塘立基后不久,董合的后裔,经杨公师徒的选址,又渡过乌江迁至中洲即今日的流坑。流坑人把董合尊为千年古村流坑的开基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