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古代夫妻同房,为何被称为行“周公之礼”?行的又是哪个礼?
大家都知道,中国人的性格,大部分都是含蓄和内敛的。我们不像欧美那样开放,即便是遣词造句,都要反复推敲。尤其是涉及到与性相关的事,更是慎之又慎,生怕会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比如古代夫妻同房,又被称为行“周公之礼”。那周公究竟做了什么,他又是如何对世人解释这件事的呢?听爆史君给大家慢慢道来。
周公所作的“婚义七礼”周公想必大家并不陌生,他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武王灭商没多久便病逝,此时成王年幼,全靠周公辅政,才坐稳了皇位。期间管叔、蔡叔勾结纣王的儿子武庚发动叛乱,也是周公两次率军东征,才没有让新生的西周政权夭折。天下平定后,周公便开始大封诸侯,并制礼作乐,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相传西周初年,世风日下,婚俗混乱。周公为了整饬民风,亲自制定礼仪。他把男女从说亲到嫁娶成婚,分成了七个环节,分别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敦伦,且每个环节都有详细的规定。这七个环节被合称为“婚义七礼”。
为了让人明白这七礼如何执行,周公带着妻子一起演示了一遍。但是等到演“敦伦”之礼时,妻子却拒绝了。按照周公的解释:敦伦,其仪男俯女仰,以合天覆地载之理,於是阴阳和谐,乾坤有序,维纲常而多子孙。这一礼仪,含有指导新婚夫妇依礼行事的用意。但在众人面前做这些事,周公的妻子实在抹不开面子,便拒绝了。值得注意的是,“敦伦”一词专用于夫妻之间,与情人之间的交合,是不能用的。
周公很苦恼,如何指导新婚夫妻呢?有一天,周公见儿子伯禽在摆弄几个葫芦瓢,试图将两个葫芦瓢重新合为一个葫芦。此事给了周公灵感,第二天,他便将士人叫到了辟雍(学校),讲解“婚义七礼”。在讲到“敦伦之礼”时,周公拿出了一对原配的葫芦瓢来做比喻。
未分之前的葫芦瓢,就如同混沌,浑然一体。但剖开之后,就会男女有别。敦夫妇之伦,就如同把葫芦重新合为一体。而仪态就是男俯女仰,以合天覆地载的万物推原之理。如此,才能阴阳和谐,乾坤有序,维纲常而多子孙。
葫芦在婚礼上的意义从此之后,葫芦瓢就成了新人婚礼上的礼器。用一根绳子拴着两个瓢柄,表示夫妇二人合体为一。一仰一合地摆在新房内,表示男俯女仰,子孙延绵不绝。但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周公制定的婚礼仪式已经被很多人废弃。孔子重修《周礼》,认为“敦伦”不太适合出现在正式的典籍中,便将其去掉,只剩下“六礼”。
但民间结婚时依旧在使用葫芦瓢当礼器,孔子又顺民意将葫芦瓢收入礼书,称其为“合卺”。而“合卺酒”,就是我们后世熟悉的交杯酒。那两个葫芦瓢,成为了装酒的器具,所以不算正规礼器。那古人为何要在结婚时喝“合卺酒”呢?主要是因为两位新人婚礼上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共牢而食”(即共吃祭祀肉食),而酒就是用来给他们漱口的。
至于新婚夫妻那点事,也变得秘而不宣。通常是由母亲在婚前传授给新娘,父亲传授给新郎。学校中,是不会讲这种东西的。由于最早讲这方面内容的是周公,他又制定了相应的规定,所以古人同房才会被称为行“周公之礼”。而这个礼,就是婚礼中的第七礼——“敦伦”。
“周公之礼”是指夫妻洞房吗?古代是什么意思?古人的表达很委婉
“周公之礼”是指夫妻洞房吗?古代是什么意思?古人的表达很委婉
在西周初年,民风特别混乱,对于两性关系也非常开放。未婚的男女对于贞操不是那么看重,可以随随便便发生关系。周公为了整治这种混乱的民风,制定了婚礼需要的七个步骤。必须经过纳采、问名、纳吉以及纳征和请期、亲迎,最后一个环节是敦伦。每一个环节的制度不一样,却十分严格。
为了让大家可以明白,周公亲自与妻子做了一番示范。前六个环节进行的比较顺利,但是到了敦伦环节,妻子不愿意了。所谓的敦伦,就是在结婚当天,夫妻行房事。妻子不愿意,周公也没有办法。于是看到了两个葫芦瓢,立刻有了灵感。用放在一起的瓢演示一番,告诉士大夫,讲述敦伦的含义。于是,后来的婚礼都会用到葫芦瓢,预示着多子多孙。
到了春秋时期,礼乐制度崩坏了。孔子四处讲授礼乐的制度,也讲到了婚礼的七个步骤。不过,他认为再一次提到敦伦不太合适,与当时的环境不符合。于是删除了最后一个环节,只保存了额\"六礼\"。尽管没有了敦伦,但是葫芦瓢依然被当作婚礼的工具记载到了典礼中。而民间也很认可葫芦瓢,寓意特别好。
其实,在古代,大家对于房事的表达十分委婉。其实在周公定制的\"七礼\"中是结婚的礼仪,而周公之礼也不全是夫妻同房的意思。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周公之礼就有了夫妻同房的意思。这些年,婚礼制度也借鉴了一些全新的东西。比如结婚当天,夫妻之间要喝交杯酒,寓意着同心同德。
也有一些地方不使用葫芦瓢,用木勺子替代。这个风俗一直都被延续下去,说明中国人还是很看重婚姻和房事,毕竟代表着多子多孙。古代人的言语没有那么开放,面子很薄,而\"周公之礼\"恰好就能代表了房事这件事情。
或许周公制定礼仪的最初目的就是想整顿民风,也令国家制度得到完善。却没想到这一份礼仪竟然延续了几千年。即使是今天,这种礼仪也影响着嫁娶制度。可以说,这种制度还是非常有趣的,令婚姻多了一份仪式感。让新郎新娘知道结婚的不容易,未来要好好生活。甚至有些人觉得嫁娶特别麻烦,只能好好过日子。
古人成亲为何被称为行“周公之礼”?具体流程是怎样的?
周公,姬姓,名旦,周文王姬昌四子,武王姬发之弟,曾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并制作礼乐。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其可谓是中国儒家学说的奠基人,他制定的“周礼”,在春秋时期经孔子加以完善,最终成为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的礼教根基。
所谓的“周公之礼”通俗指夫妻同房,做爱,发生性关系。“周公之礼”是汉语中关于性关系的一种委婉说法,有点戏谑的意味。
相传西周开国之初年,男女相处比较混乱,各地婚俗也参差不齐,存在着男女滥情、败坏社会伦理秩序的行为,为整饬民风,规范礼法制度,让男女之情循乎天道、合乎人伦,辅佐天子执政的周公于是作出规定,男女双方必须结婚之后才能同房。专门就夫妻之道制定了一部“专门法规”,以制礼教民。他格外重视婚礼,从男女说亲到嫁娶成婚,共分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敦伦七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具体细致的规定,合称“婚义七礼”、“士婚义七礼”。
第一礼,纳采:《仪礼·士昏礼》:“昏礼,下达纳采。用雁。”就是男方家派遣媒妁前往女方家提亲,送礼求婚,在得到女方的应允后,就要再请媒妁正式向女方家纳“采择之礼”,故称“纳采”。早期的纳采礼的礼物只能用雁,且男子亲自猎取的最为真诚。因大雁是忠贞的象征。故此用“雁”来作为男女双方共享甘苦,坚贞不渝的象征。
第二礼,问名:《仪礼·士昏礼》:“宾执雁,请问名;主人许,宾入授。”男方在纳采礼后,再次托媒人询问女方的姓名及生辰八字,以便男家卜问,确定吉凶如何,决定成婚与否,“问名”也被称为“过小帖”或者“合八字”,期间也要用雁做礼物。
第三礼,纳吉:求的对方生辰八字和姓名之后,就要占卜双方八字是否相和,在确定了双方合适,可以成婚之后,将卜婚的吉兆通知女方,并送礼表示要订婚的礼仪,就是“纳吉”之礼。古时候,纳吉也是要行奠雁礼的。
第四礼,纳征:《礼记·士昏礼》:“纳征者,纳聘财也。征,成也。先纳聘财而后婚成。”纳征也称定聘,就是男方去向女方送聘礼。纳征之后也就表示男女双方的婚约成立了。
第五礼,请期:《仪礼·士昏礼》:“请期用雁,主人辞,宾许告期,如纳征礼。”“请期”即商量结婚的日期,是由男方家择定几个适合结婚的佳期,然后用红笺书写好男女生庚(即请期礼书),之后由媒妁带往女方家,和女方家主人商量确定迎娶的日期。
第六礼,亲迎:《诗经·大雅·大明》:“大邦有子,伣天之妹。文定厥祥,亲迎于渭。”“亲迎”俗称“迎亲”。就是到了成婚日,由新郎亲自往女方家迎娶新娘,新娘会由其兄长等用锦衾裹者抱或背到花轿内,轿起之后女方家派亲属数人伴送,称为“送亲”。
第七礼,敦伦,其实就是入洞房,行夫妻之事。
以上就是“周公之礼”全套流程,后世几千年封建社会中的婚姻礼仪虽有改变,但大都遵循这个流程来的,故此,夫妻之事也称行“周公之礼”一直沿用了几千年之久。
相传为让“士”人理解如何执行“七礼”,周公曾与妻子一起演礼,现身说法。可演试到“敦伦”一节时,周公之妻娇羞拒绝了。敦伦,即敦睦夫妇之伦,含有指导新婚夫妇依礼行事的用意。后来周公见到儿子伯禽摆弄的几个葫芦瓢,试合两能重新合为一个葫芦,他灵感顿生。次日,周公把“士”人子弟召到辟雍(学校),讲解“婚义七礼”,说到“敦伦”时,他拿出一对原配的葫芦瓢来,以此为喻:未分之前如混沌一体,剖开之后如男女有别,敦夫妇之伦,就如同把葫芦瓢重新合为一体,其仪男俯女仰,以合天覆地载的万物推原之理,于是阴阳合谐,乾坤有序,维纲常而多子孙。从此新婚夫妇均据“七礼”行事,原本的教具葫芦瓢也在婚礼上被奉为礼器:用根绳子拴住两个瓢柄,表示夫妇二体合一;又得一仰一合地摆在新房内,象征男俯女仰及子孙繁衍。
延绵几千年的“周公之礼”初衷是为了保护好青年男女的贞操,发乎情,止乎礼,避免青年男女提前吃了禁果。只是后来随着儒家思想的的曲解和演变,导致家中父权过重,使其这就成为了封建包办制度的理论依据,使许多女子在其压迫下不得翻身,谱写了多少的凄美悲情……
大家对比有什么想法,请在留言区评论讨论!
古人为什么把“入洞房”,叫“周公之礼”?周公跟这事有啥关系
中国是礼仪之邦,过去我们的古人礼仪繁多,不管什么事儿,不管什么关系,都要受到礼仪的约束,比如君臣有君臣的礼,师徒有师徒的礼,朋友之间交往有礼,对手之间切磋也要有礼,总之,随时随地都要准备行礼。
进入现代社会以后,我们已经省略了很多繁琐和没有必要的礼仪,但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大家依旧特别注重礼节,正所谓“礼多人不怪”,这是中国式礼仪的一大通行“法则”。
周公
但是,一定要注意,并不是所有的“礼”都是“礼多人不怪”,有些特殊的“礼”可不能随便乱行,比如“周公之礼”。
大家肯定都知道什么是“周公之礼”,要说咱们中华文化真是博大精深,不但凡事讲究礼仪,就连对一些比较敏感的事物都要冠以很文雅礼貌的名词。
比如古人把“入洞房”叫“周公之礼”,实际上指的是夫妻之事,这种事如果很直白地说,会显得难以开口,但是换成“周公之礼”,就有种很神圣的感觉。不过,古人为什么非得把这种事儿跟周公扯上关系呢?
周公
周公,大家对他都不陌生,因为在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和周公有关的内容,比如“周公之梦”以及“周公解梦”,都和“梦”有关。周公生活的年代非常久远,大概是商朝末年,他辅佐周武王建立了西周。
周公是周文王的第四个儿子,是周武王的弟弟,由于他的封地在周,所以叫“周公”。实际上,周公姓姬名旦,本名叫姬旦,这个名字非常好记,谐音“鸡蛋”,后世对他一直以“周公”尊称。
周公
周公不但很擅长打仗,而且是一个很有头脑和思想的人,他是儒家文化的先驱者,所以数百年之后的孔子经常梦见周公,因为孔子后来成为了圣人,自此以后大家就把做梦说成是去见了见周公,这就是“周公之梦”或者“梦见周公”的由来。
“周公之礼”的说法,又是从何而来呢?这就要从周公辅佐周成王制定各种“礼法”开始说起。
在人们的印象当中,咱们的古人似乎都很保守,但实际上,中国古代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的风气,比如说唐朝,大家都知道是一个很开放的时代,而在商朝和西周初年的时候,那个时候可比唐朝还要开放。
周公
比如说年轻人谈恋爱,谈着谈着就先把孕给怀上了,而家里的长辈压根就不知道,老百姓对这种事儿也习以为常,所以在当时,这种男女之间的关系比较混乱,也没人去管,大家爱咋地咋地,全凭个人的意愿。
但是这种情况一旦多了以后,就对社会造成了很大的不稳定因素,比如说孩子生出来没人管,又比如男女之间因为感情混乱而造成各种悲剧后果等等。
周朝建立之后不久,周武王去世,年幼的周成王继位,周公担起了辅政之责,他主张以“礼”治国,着手制定了很多礼法,其中有一条很重要的规定,就是规定在结婚以前男女不得私下结合。
周公
这条规定并不是粗暴地一纸禁令,而是从婚礼入手,从男女说亲到嫁娶洞房,一共制定了七个环节的礼仪,分别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以及敦伦,那么最后这个敦伦,自然就是洞房。
如果没有经过明媒正娶,没有经过以上这七个环节的礼仪,那么男女之间就必须授受不亲。因为有了这样的礼仪规矩,人们的生活更有秩序,男女之间的爱情和婚姻更有保障,因此,古人就把洞房之夜该做的事情称为:周公之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