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小丑》为什么叫Joker,而不叫Clown?
“快乐是痛苦的铠甲,用它紧紧包裹自己,免得被人见到血,惊叹一声‘你有伤啊’!”
——美国诗人艾米莉·迪金森(Emily Dickinson)
迪金森的的这首诗,本来跟小丑无关,但是用来概括小丑所代表的的强颜欢笑精神,却又再贴切不过了。最近上映了一部DC电影《小丑》(Joker),主角就是大名鼎鼎的“小丑”,在DC漫画的宇宙中,“小丑”之所以自称Joker,而不自称Clown,跟西方历史有关。
《小丑》剧照
DC漫画的小丑在电影《小丑》一开始,我们看到“小丑”在镜前,用手指将嘴角往两边拉,故作笑脸,他涂白的笑脸上有一滴黑色眼泪流下。强颜欢笑,故作坚强,这就是“小丑”亚瑟·弗莱克的生活。在古希腊,不管演悲剧还是喜剧,演员都会戴上面具,对于脸上彩绘面具的哥谭“小丑”来说,喜剧和悲剧其实是一体的,在电影里,“小丑”曾愤怒地说:“过去我总以为我的生命是个悲剧,不过,我现在知道那根本是一场喜剧。”
《小丑》剧照
“小丑”亚瑟真觉得自己的生命是喜剧吗?根本不是。他之所以画上笑脸,是因为自己的脆弱不想被别人看见,以欢乐或笑脸遮蔽内心的痛苦。有时是因为自卑缺乏自信心怕被排斥,因此发展出想要博人一笑的心态,于是渐渐变成真小丑。
《小丑》剧照
我们可以看到,电影中“小丑”亚瑟·弗莱克的处境十分凄惨:身世不详,工作不顺,被贫穷与挫折折磨,在公交车上想逗孩子,却被误会,万念俱灰之下,只能发狂大笑,即便如此,其他人还是投来对他厌恶、恐惧和鄙夷的眼神。一个想要正常生活而不得的人,最终只能化身为邪恶“小丑”,电影接近尾声时,亚瑟对别人说:“进场时请介绍我是Joker。”这一方面是呼应蝙蝠侠里Joker的诞生,另一方面也宣示他不再是许多clowns中的一个,而是罪恶的领袖Joker。
“clown”与“joker”的历史人们喜欢诙谐幽默,不喜欢严肃认真,这是从古至今的审美偏好。在娱乐手段相对匮乏的古代,能够引人发笑的表演者是最容易获得的快乐,所以小丑很早就出现了。
一、古埃及与古希腊
最早的小丑,一般都称clown。小丑历史上首先出现于公元前2400年的埃及,现存的象形文字记载,当时的小丑基本由神职人员担任,因此小丑的起源与信仰有关。古希腊的戏剧里也有小丑,他们通常剃光头,戏服内塞满填充物以使自己看起来臃肿,表演时会跟坏人捣蛋,并向观众扔零食。古希腊的小丑,跟中国战国时期的“俳优”有异曲同工之妙。
古希腊的演员
二、中国战国时期
中国战国时期,各个国家的君主往往有很多弄臣小丑,比如齐威王的宠臣淳于髡,所谓“髡”,就是因为刑罚被剃掉头发的意思,可见淳于髡的形象与古希腊的光头小丑差不多。还有楚庄王的弄臣优孟、秦始皇的歌舞艺人优旃,都是善于说笑,以哄君主开心为业的表演者。他们可以统称为“俳优”
三、罗马帝国时期
凯撒之后,罗马帝国建立,文艺活动大发展,当时流行哑剧,剧场上的哑剧表演者(pantomimus)深受人们的喜爱。
古罗马戏剧
哑剧表演者在开演时戴着面具出场,以肢体动作与富有节奏的姿态交代剧中人物的特质与故事情节,他们佩戴的面具很多种,分别代表剧中的人物。当时还有一种头戴尖帽的哑剧演员,被称为笑闹哑剧演员(mime),他们的表演主要靠夸张的动作哗众取宠,以逗观众发笑,所以笑闹哑剧演员就是小丑的雏形。
四、中世纪弄臣小丑出现
罗马灭亡后,笑闹哑剧不再流行,但逗人发笑的小丑职业仍在发展,尤其是宫廷中弄臣(jester、fool、joker)的出现,发展了小丑的内涵。弄臣生活在宫廷或贵族家中,平常靠奏乐、杂耍、讲谜语等方式取悦主人,有时也会表演特技。弄臣是宫廷中的专门表演者,他们通常身穿特殊服饰,头戴两三个尾部装有圆球的长条状的帽子,也就是小丑帽的原型。弄臣的地位会随着主人的喜好程度而变化,弄臣作为小丑,并非都是低人一等的可怜虫。
萨默斯(Will Sommers)
比如英王亨利八世与其挚爱的弄臣萨默斯(Will Sommers)就堪称挚友,后者甚至可以直呼国名的小名。文艺复兴时期,弄臣的影响力达到了巅峰,之后就快速衰落。一个原因是由于各国进入资本主义阶段,原来的贵族阶层没落了,弄臣也就没有了生存空间。有一些弄臣流落到民间,他们将宫廷内的那一套摆上街头,将小丑的表演大众化了。
五、莎士比亚戏剧与意大利剧场
小丑的另外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存在于莎士比亚戏剧中。莎士比亚特别喜欢写弄臣或小丑,他一般会将弄臣塑造成极聪明的人,不仅会给君主出谋划策,还能靠幽默诙谐的本事脱离险境。莎士比亚爱写弄臣小丑,也是投大众所好,观众们在看戏的时候,十分喜欢弄臣和小丑的戏份,弄臣小丑幽默、搞笑,总能让大家开心,甚至英女王伊丽莎白一世都对莎士比亚笔下的弄臣小丑赞不绝口。
《第十二夜》
莎士比亚在创作弄臣或小丑形象的时候,赋予了他们深刻的特质,借此表现剧中重要的主体,比如《李尔王》里陪在老王身边的愚者,以及《第十二夜》中的小丑费斯特。《第十二夜》不仅在费斯特的歌声中结束,还让他说了一句至理名言:“机智的愚者胜过愚蠢的聪明人”。
意大利剧场喜剧(Commedia dell'arte)
塑造小丑的形象,不光有莎士比亚的戏剧,还有16至18世纪盛行的意大利剧场喜剧(Commedia dell'arte),那些在剧场中即兴演出的表演者,将小丑(clown)变成了戏剧表演中必不可少的定型角色。
六、19世纪小丑定型
大约在1870年左右,呆瓜小丑(the Auguste clown,也称彩面小丑)出现,他们的典型特征是奇装异服、突出的脸部化妆、缤纷的假发、特大的鞋子。与呆瓜小丑相对的是源自法国的白脸小丑(the white faced clown,也称悲伤小丑),他们的特点是脸是白色,眼口鼻是红色或黑色。
白脸小丑(the white faced clown,也称悲伤小丑)
还有自成一派的流浪汉小丑(the hobo clown),卓别林的表演就是流浪汉小丑的代表。19世纪初,使小丑一角大放光彩的是英国喜剧演员约瑟夫·葛里莫蒂,他首先创造了小丑白脸化妆法,使得现代小丑的外表得以确定。整个19世纪,就是小丑形象逐渐定型的年代,城市化的发展,以及人们对于娱乐生活的追求,都促使小丑这一形象逐渐成熟。
七、DC小丑(the Joker)诞生
1940年,DC漫画人物小丑(the Joker)的出现堪称里程碑,他们将插科打浑娱乐观众的小丑,转化为了令人不寒而栗的邪恶小丑(evil clown),成为迄今为止所有“邪恶小丑”的原型。邪恶小丑的另一个代表是史蒂芬·金1986年出版的小说《它》中的跳舞小丑潘尼怀斯。潘尼怀斯使得不少人恐惧小丑,甚至厌恶小丑。
潘尼怀斯
“clown”与“joker”的区别一般来说,joker代表小丑时,等同jester与court jester,也就是宫廷中的弄臣,专指说笑话的人。而clown在代表小丑时,等同于喜剧演员或谐星,他们依靠怪异的着装,夸张的妆容,以及丰富的肢体语言逗人发笑。
1940年的小丑
漫威的“小丑”之所以取名“Joker”,是原因扑克牌里中的小丑牌(the wild card,中国人常说的大小王)可以当任何牌用。这种随意变身的本领,正好契合亚瑟·弗莱克变成Joker后,随心所欲,可以自由选择成为任何人的特性。
DC在创造“小丑”(Joker)这个角色时,充分考虑了他所代表的现实意义,这个无恶不作,画着瘆人妆容的大反派,其实就是当时社会的写照,当时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在白热化:他诡异的笑脸,以及笑脸下痛苦的内心,反映了20世纪40年代人们因战争而被割裂的内外矛盾形象。“小丑”怪异扭曲的笑声,是人们隐藏压抑伤痕的苦笑。另外,“小丑”可以视作人们不敢正视的内心阴暗面,或者整个世界不断增加的痛苦,战争正在撕裂世界,小丑应运而生。
当然,后来“小丑”的形象不断被丰富,在哥谭市的黑暗童话中,他是一个诡计多端,十分狡猾的反派头子,他百变的外形,以及无处不在的邪恶计划,都是社会阴暗面的写照。DC一贯喜欢让漫画角色变得深刻和令人深省,所以,“小丑”这个角色,就是亟待人类正视的道德缺陷,我们越觉得他可怕,越有必要改变自己,只有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小丑”才会销声匿迹。